CN213993299U - 烹饪器具的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的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93299U
CN213993299U CN202021772647.3U CN202021772647U CN213993299U CN 213993299 U CN213993299 U CN 213993299U CN 202021772647 U CN202021772647 U CN 202021772647U CN 213993299 U CN213993299 U CN 2139932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cover
cover
cover plate
main body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7264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飞龙
郭雄伟
欧阳华祥
王力
黄韦铭
郑博文
羊小亮
刘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7264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93299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70484 priority patent/WO2022036999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932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932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的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的盖体包括:下盖和上盖,上盖设在下盖的上侧,上盖包括上盖主体和上盖板,上盖板的下表面形成为清洁面,其中,上盖主体在水平投影平面内超出上盖板的部分为上盖主体的周沿,周沿在环绕上盖板的方向上的至少部分在向下的方向上不超出上盖板的清洁面的周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盖体,上盖主体的周沿在环绕上盖板的方向上的至少部分在向下的方向上不超出上盖板的清洁面的周沿,用户能够轻易将清洁面上的污垢擦离清洁面,方便用户清洁。由此,盖体结构简单,清洁面简化了清洁步骤,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的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指出,现有的烹饪器具如电饭煲的操作面板追求一体化,一般都把破泡器的一部分设置在内盖腔体并和可拆盖板组成一个破泡腔,这种结构的破泡器存在不易清洗的问题,时间长了容易积存污垢,影响用户体验。另外,现有的烹饪器具如电饭煲的破泡器由于结构的局限,使得破泡器的腔体过小,不利于破泡,在烹煮的过程容易出现溢出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的盖体,所述盖体结构简单,不易积存污垢,便于清洁。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盖体的烹饪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烹饪器具的盖体,包括:下盖;上盖,所述上盖设在所述下盖的上侧,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密封连接且配合限定出可打开的蒸汽腔,所述上盖包括上盖主体和上盖板,所述上盖板与所述上盖主体相连且位于所述上盖主体的下侧,所述上盖板的下表面形成为清洁面,其中,所述上盖主体在水平投影平面内超出所述上盖板的部分为所述上盖主体的周沿,所述周沿在环绕所述上盖板的方向上的至少部分在向下的方向上不超出所述上盖板的所述清洁面的周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盖体,通过将上盖板的下表面形成为清洁面,上盖主体的周沿在环绕上盖板的方向上的至少部分在向下的方向上不超出上盖板的清洁面的周沿,污垢不易积聚,用户能够轻易将清洁面上的污垢擦离清洁面,方便用户清洁。由此,盖体结构简单,清洁面简化了清洁步骤,从而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主体的朝向所述上盖板的一侧形成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形成为环形且在内侧限定出安装槽,所述上盖板嵌入所述安装槽,且所述清洁面的周沿与所述限位凸起的下端面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板为金属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洁面形成为平面或光滑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的朝向所述上盖主体的一侧形成有朝向所述上盖主体延伸的固定扣,所述固定扣与所述上盖主体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扣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固定扣沿所述上盖板的周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主体的外周壁的背离所述上盖板的一端形成有向外凸起的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沿所述上盖主体的周向延伸,所述下盖包括:下盖板,所述下盖板与所述上盖板之间形成所述蒸汽腔;套体,所述套体与所述下盖板相连且套设在所述下盖板的径向外侧,所述套体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环形板体形状,且所述套体的外周壁的上沿与所述定位凸台的外周壁的下沿平齐。
更进一步地,所述套体为透明透光材料件。
更进一步地,所述上盖的后端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相连的连接部,所述套体形成为具有缺口的环形,所述套体的所述缺口与所述连接部相对。
更进一步地,所述下盖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设在所述套体和所述下盖板之间且形成为环绕所述下盖板延伸的环形,所述基座包括上基座和下基座,所述上基座设在所述下基座的上方并与所述下基座相连,所述上基座的上端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一翻边,所述下基座的下端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在上下方向间隔开,所述套体夹持在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内锅,所述内锅设在所述煲体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盖体,所述盖体可打开地盖设在所述煲体上用于封闭所述内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盖体,结构简单,简化了清洁步骤,优化了烹饪器具破泡防溢的效果,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示意图,其中盖体为开启状态;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示意图,其中下盖已拆卸;
图4是图1中所示的密封件的局部放大图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示意图,其中煲体已拆卸;
图6是图1中所示的下盖板的侧视图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下盖板的正视图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所示的加热件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所示的下盖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下盖的爆炸图的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所示的下盖的示意图,其中密封盖与下盖主体分离;
图12是图3中所示的上盖板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所示套体与基座的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盖体100:
上盖板1,蒸汽出口11,清洁面12,固定扣13,
下盖板2,蒸汽进口21,底板部22,凸筋221,侧板部23,翻边部24,
密封件3,密封件压圈31,弹性密封圈32,
加热件4,蒸汽腔5,
上盖6,第一定位部61,定位凸起611,第一固定部62,固定扣板621,
检测装置63,检测端631,
上盖主体64,限位凸起641,定位凸台642,连接部65,
下盖7,第二定位部71,定位凹槽711,
避让槽72,下盖主体73,
密封盖74,卡扣部741,扣手部742,检测口743,第一蒸汽出口744,
弹性密封件75,扣手槽76,第一弹性密封件77,
套体78,第一卡持槽781,第二卡持槽782,
基座79,上基座791,第一翻边7911,第一卡持部7912,
下基座792,第二翻边7921,第二卡持部7922,
烹饪器具1000,煲体200,内锅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首先,参考图1-图13对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0进行简单描述,所述烹饪器具1000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盖体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0,包括:煲体200,内锅300和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盖体100。具体地,内锅300设在煲体200内,盖体100可打开地盖设在煲体 200上用于封闭内锅300。
下面参考图1-图13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0的盖体100。
具体地,烹饪器具1000的盖体100包括:下盖7和上盖6,上盖6设在下盖7的上侧,下盖7设在上盖6的下侧,上盖6与下盖7密封连接,且上盖6与下盖7配合限定出可打开的蒸汽腔5,蒸汽腔5可打开,便于清洁蒸汽腔5内部,不易积聚脏污,且蒸汽腔5形成于上盖6和下盖7之间,蒸汽腔5的空间体积大,有利于破泡,上盖6包括上盖主体64 和上盖板1,上盖板1与上盖主体64相连,且上盖板1位于上盖主体64的下侧,上盖主体64位于上盖板1的上侧,上盖板1的下表面形成为清洁面12,将盖体100的上盖6和下盖7分离,清洁面12暴露在外,方便用户清理,节省用户的清洁时间。
上盖主体64在水平投影平面内超出上盖板1的部分为上盖主体64的周沿,上盖主体 64的周沿在环绕上盖板1的方向上的至少部分在向下的方向上不超出上盖板1的清洁面12 的周沿。也就是说,在水平投影平面内,上盖主体64的周沿为超出上盖板1的部分,而在环绕上盖板1的方向上,上盖主体64的周沿的至少部分在向下的方向上与上盖板1的清洁面12平齐或低于上盖板1的清洁面12。
其中,可以是上盖主体64的周沿在向下的方向上完全与上盖板1的清洁面12平齐或低于上盖板1的清洁面12,也可以是上盖主体64的周沿在向下的方向上一部分与上盖板1的清洁面12平齐或低于上盖板1的清洁面12。例如,可以是上盖主体64的周沿在厚度方向上形成有一个清洁口,清洁口的距离可以为15cm,即清洁口与上盖板1的清洁面12平齐或低于上盖板1的清洁面12。
用户进行清洁上盖板1时,一般使用擦布或者海绵等清洁工具,内锅300烹饪时产生的蒸汽携带有食材碎屑,食材碎屑会伴随蒸汽黏附在上盖板1上,若上盖主体64的周沿在向下的方向上完全与上盖板1的清洁面12平齐或低于上盖板1的清洁面12,使用擦布或海绵等清洁工具可以将清洁面12上的食材碎屑全部擦离上盖板1的清洁面12,不存在卫生死角,若上盖主体64的周沿在向下的方向上一部分与上盖板1的清洁面12平齐或低于上盖板1的清洁面12,使用擦布或海绵等清洁工具可以将清洁面12上的食材碎屑全部通过清洁口擦离上盖板1的清洁面12,也不存在卫生死角,整体结构简单,污垢不易积存,方便用户清洁,从而实现“一抹净”,没有积存的污垢,避免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盖体100,通过将上盖板1的下表面形成为清洁面12,上盖主体64的周沿在环绕上盖板1的方向上的至少部分在向下的方向上不超出上盖板1的清洁面12的周沿,污垢不易积聚,用户能够轻易将清洁面12上的污垢擦离清洁面12,方便用户清洁,且蒸汽腔5形成于上盖6和下盖7之间,蒸汽腔5的空间体积大,有利于破泡,避免了汤水的溢出。由此,盖体100结构简单,清洁面12简化了清洁步骤,从而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描述,上述上下方向指的是烹饪器具1000的盖体100封盖在煲体200上时的上下方向,并非图中显示的烹饪器具1000的打开状态的上下方向,下文中所出现的上下方向也为烹饪器具1000的盖体100封盖在煲体200上时的上下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盖主体64的朝向上盖板1的一侧形成有限位凸起641,限位凸起641形成为环形且在内侧限定出安装槽,上盖板1嵌入安装槽,清洁面12的周沿与限位凸起641的下端面平齐。限位凸起641形成于上盖主体64的下侧(例如图3所示上盖主体64的下侧),限位凸起641为环形,安装槽形成于限位凸起641的环形的内侧,上盖板1嵌入式安装在安装槽内,上盖板1的清洁面12的周沿与限位凸起641的下端面(例如图3所示限位凸起641的下端)平齐,便于安装上盖板1,且污垢不易在上盖板1积聚,便于清洁。
如图1所示,限位凸起641形成于上盖主体64的下侧,限位凸起641形成为环形,环形的限位凸起641的内侧限定出安装槽,上盖板1嵌入式安装在安装槽内,上盖板1的下表面形成为清洁面12,清洁面12的周沿与限位凸起641的下端的端面平齐,相互平齐的清洁面12周沿和限位凸起641的下端面,没有妨碍清洁的障碍,不存在藏污纳垢的死角,用擦布或者清洁海绵能够清洁彻底,由此,节省了清洁步骤,简化了清洁方式,省时省力。
可选地,上盖板1为金属件,金属件具有良好的导热耐热性能,不易燃烧,随着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小,尺寸稳定性佳,机械强度高,耐久性好,不易老化,且不易受到损伤,不易沾染灰尘及污物,由此,进一步方便清洁,延长了盖体10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清洁面12形成为平面或光滑表面,清洁面12可以形成为平面,清洁面12没有凸起或者凹陷,便于使用擦布或者海绵进行擦拭清洁,清洁面12还可以形成为光滑表面,清洁面12可以形成有规律排布的凸起或者凹陷,凸起或者凹陷的表面也为光滑表面,且与凸起或者凹陷的过渡位置形成为弧形,不存在难以清洁的死角,这样,擦布或者清洁海绵清洁时,用户能够轻松将上盖板1的清洁面12清理干净,由此,简化了清洁步骤,避免了清洁死角,方便了用户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板1的朝向上盖主体64的一侧形成有朝向上盖主体64延伸的固定扣13,固定扣13与上盖主体64相连,用于将上盖板1与上盖主体64固定连接。如图12所示,上盖板1的上侧形成有向上(例如图1所示上下方向)延伸的固定扣13,当上盖板1嵌入式安装在上盖主体64的安装槽内时,上盖板1通过固定扣13与上盖主体64 固定连接,固定扣13与上盖主体64相连,上盖板1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简化了上盖 6的组装步骤,节省了人力,节约了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扣13包括多个,多个固定扣13沿上盖板1的周向间隔设置,沿上盖板1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固定扣13,能够增大上盖板1与上盖主体 64之间的连接面积,提高连接的稳固性,保证烹饪器具1000的使用安全性,由此,提升了上盖板1与上盖主体6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增强了烹饪器具1000的安全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如图12所示,固定扣13包括十个,上盖板1的前端的上侧形成有两个向上延伸的固定扣13,上盖板1的后端的上侧形成有两个向上延伸的固定扣13,上盖板1的左端的上侧形成有三个向上延伸的固定扣13,上盖板1的右端的上侧形成有三个向上延伸的固定扣13,十个固定扣13均向上延伸,十个向上延伸的固定扣13增大了上盖板1与上盖主体64之间的连接面积,由此,增强了上盖板1与上盖主体64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主体64的外周壁的背离上盖板1的一端形成有向外凸起的定位凸台611,定位凸台611沿上盖主体64的周向延伸,定位凸台611的内侧与限位凸起641的上端相连。如图3所示,定位凸台611环绕上盖主体64延伸,定位凸台611形成于上盖主体64的上端的外周壁上,定位凸台611向外凸起,定位凸台611的内侧边沿与限位凸起 641的上侧边沿相连,由此,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
参照图10所示,下盖7包括:下盖板2和套体78,下盖板2与上盖6板1之间形成蒸汽腔5,套体78与下盖板2相连,且套体78套设在下盖板2的径向外侧,套体78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环形板体形状,且套体78的外周壁的上沿与定位凸台611的外周壁的下沿平齐。也就是说,蒸汽腔5形成于上盖板1和下盖板2之间,套体78与下盖板2的径向外侧相连,套体78呈环形,且套体78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环形板体形状,且套体78的外周壁的上沿外侧与定位凸台611的外周壁的下沿的外侧平齐。套体78套设在下盖板2的径向外侧,这样,下盖7的结构牢固,整体美观,由于烹饪时的温度较高,套体78起到隔热的作用,避免了用户使用时不慎烫伤。
优选地,套体78为透明透光材料件。套体78采用透明透光材料件,通过背喷不同颜色的图案,从而达到装饰的效果,提升了盖体100的整体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6的后端形成有适于与烹饪器具1000的煲体200相连的连接部 65,套体78形成为具有缺口的环形,套体78的缺口与连接部65相对。如图3所示,上盖 6的后端形成有连接部65,连接部65适于与煲体200相连,套体78的后端具有缺口,套体78的缺口适于与上盖6后端的连接部65相对,套体78的缺口与下盖7的避让槽72相互配合,用于避让连接部65,从而避免了妨碍盖体100的开启和关闭,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下盖7还包括:基座79,基座79设在套体78和下盖板2之间,且基座79形成为环绕下盖板2延伸的环形,基座79包括上基座791和下基座 792,上基座791设在下基座792的上方并与下基座792相连,上基座791的上端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一翻边7911,下基座792的下端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二翻边7921,第一翻边7911和第二翻边7921在上下方向间隔开,套体78夹持在第一翻边 7911和第二翻边7921之间。
例如图10所示,基座79包括上基座791和下基座792,上基座791的上端形成有第一翻边7911,第一翻边7911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第一翻边7911的外侧边沿向下延伸形成第一卡持部7912,下基座792的下端形成有第二翻边7921,第二翻边7921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第二翻边7921的外侧边沿向上延伸形成第二卡持部7922,套体78的上侧边沿形成有适于与第一卡持部7912卡持的第一卡持槽781,套体78的下侧边沿形成有适于与第二卡持部7922卡持的第二卡持槽782,第一卡持部7912卡持在第一卡持槽781内,第二卡持部7922卡持在第二卡持槽782内,这样,套体78夹持在第一翻边7911和第二翻边 7921之间,基座79与套体78的结构稳固,基座79与套体78不易脱离,由此,结构设计合理,提高了下盖7的安全性能,减少了烹饪器具1000的安全隐患。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0,包括:煲体200,内锅300和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盖体100。
具体地,内锅300设在煲体200内,用于烹饪食物,盖体100可打开地盖设在煲体200上用于封闭内锅300。使用时,先将盖体100打开,然后将内锅300放入煲体200内,接着向内锅300内装待烹饪食物,最后盖上盖体100,盖体100将内锅300封闭起来。或者,预先向内锅300内装待烹饪食物,然后将盖体100打开,将装入了待烹饪食物的内锅300 放入煲体200内,最后盖上盖体100,盖体100将内锅300封闭起来,烹饪器具1000操作简单,方便用户使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0,通过将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盖体100应用于烹饪器具1000,优化了烹饪器具1000破泡防溢的效果,缩短了烹饪的时间,且减少了冷凝水的产生,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0的盖体100包括:上盖6和下盖7,下盖7设在上盖 6的下侧,上盖6与下盖7密封连接,且上盖6与下盖7配合限定出蒸汽腔5,其中,上盖 6与下盖7可拆卸连接。如图2所示,盖体100包括上盖6和下盖7,且上盖6与下盖7可拆卸连接,便于清洗,上盖6设在下盖7的上侧,上盖6与下盖7密封连接且配合限定出蒸汽腔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蒸汽腔5体积容量较大,有利于破泡。
使用本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0的盖体100时,可以先将上盖6与下盖7连接起来,然后封盖在煲体200上,或者可以先将下盖7封盖在煲体200上,然后再将上盖6与下盖7 连接起来。上盖6与下盖7之间限定出蒸汽腔5,蒸汽腔5体积较大,破泡能力较好,从而防溢效果佳,避免了烹饪过程中煲体200内的汤水溢出。当需要清洗盖体100时,由于上盖6与下盖7可拆卸连接,方便清洗上盖6与下盖7之间,不易积存污垢。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6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定位部61,下盖7的一端形成有与第一定位部61定位配合的第二定位部71。如图3所示,上盖6的后端形成有第一定位部61,下盖7的后端形成有第二定位部71,上盖6的第一定位部61和下盖7的第二定位部71相互配合,上盖6与下盖7通过第一定位部61和第二定位部71的配合可拆卸的连接,第一定位部61和第二定位部71配合设计巧妙,便于手动拆装,上盖6与下盖7通过第一定位部 61和第二定位部71的配合可拆卸连接,方便清洗盖体100,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61和第二定位部71中的其中一个形成为定位凸起611,且第一定位部61和第二定位部71其中的另一个形成为定位凹槽711。如图3所示,上盖6的后端形成有第一定位部61,第一定位部61形成为定位凸起611,定位凸起611形成于上盖6的后端,下盖7的后端形成有第二定位部71,第二定位部71形成为定位凹槽711,定位凹槽711形成于下盖7的后端,定位凸起611与定位凹槽711相互配合,上盖6与下盖 7通过定位凸起611与定位凹槽711的配合可拆卸连接,设计巧妙,方便拆卸清洗。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61形成为定位凸起611,定位凸起611包括两个,两个定位凸起611分别位于上盖6后端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定位凸起611沿上盖6的宽度方向向外凸出,第二定位部71形成为定位凹槽711,定位凹槽711包括与定位凸起611一一对应的两个,定位凹槽711由下盖7的后端沿向前凹陷形成。两个定位凸起611和两个定位凹槽711相互配合,设计合理,便于装配,节省拆装时间,且两个定位凸起611与两个定位凹槽711配合,烹饪过程中产生的高温蒸汽压力较大,由此,增加了上盖6与下盖 7相连的稳定性,在使用过程中不易脱落,提高了烹饪器具1000的安全性能。
如图3所示,上盖6的后端形成有第一定位部61,第一定位部61形成为定位凸起611,定位凸起611包括两个,两个定位凸起611形成于上盖6的后端,且两个定位凸起611分别位于上盖6后端的左侧和右侧,左侧的定位凸起611沿上盖6的宽度方向向左凸出,右侧的定位凸起611沿上盖6的宽度方向向右凸出,下盖7的后端形成有第二定位部71,第二定位部71形成为定位凹槽711,定位凹槽711包括两个,两个定位凹槽711形成于下盖 7的后端,且两个定位凹槽711分别与上盖6的两个定位凸起611一一对应,定位凹槽711 由下盖7的后端沿向前凹陷形成。上盖6与下盖7通过定位凸起611与定位凹槽711的配合可拆卸连接,设计巧妙,两个定位凸起611与两个定位凹槽711保证了下盖7与上盖6 的稳固安装,从而保证了烹饪器具1000在烹饪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盖7的后端形成有向前凹陷的避让槽72,避让槽72沿厚度方向贯通下盖7,两个定位凹槽711分别形成于避让凹槽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如图9所示,下盖7的后端形成有避让槽72,且避让槽72向前凹陷,用于避让上盖6与煲体200相连的连接固定部,不妨碍盖体100的开启与关闭,避让槽72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下盖7,两个定位凹槽711分别形成于避让凹槽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左侧的定位凹槽711形成于避让凹槽的左侧的侧壁上,右侧的定位凹槽711形成于避让凹槽的右侧的侧壁上,左侧的定位凹槽711与左侧的定位凸起611定位配合,右侧的定位凹槽711与右侧的定位凸起611定位配合,保证了下盖7与上盖6的稳固安装,上盖6与下盖7通过定位凸起611与定位凹槽 711的定位配合可拆卸连接,设计合理巧妙,且便于人工拆装,节省了安装成本,节约了清洁烹饪器具1000的时间。
进一步地,定位凹槽711形成为后端敞开,前端呈圆弧形的结构,且定位凹槽711的后端的开口距离大于定位凹槽711的前端圆弧的直径,开口大方便安装,且定位凹槽711 的上端沿相对水平方向倾斜向上朝向下盖7宽度方向两侧凹陷,由此,上盖6与下盖7在安装时,定位凹槽711具有导向作用,方便人工拆装,从而便于用户对盖体100的清理,节约了对烹饪器具1000的清洁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6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固定部62,下盖7的另一端形成有适于与第一固定部62可分离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部(图未示出)。如图3所示,上盖6的前端形成有第一固定部62,下盖7的前端形成有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62与第二固定部可分离的固定连接,上盖6与下盖7通过第一固定部62与第二固定部的可分离固定连接,从而增强了上盖6与下盖7可拆卸连接的稳定性,保证了烹饪器具1000在烹饪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62形成为在上盖6所在平面向外凸起的固定扣板621,固定扣板621适于与下盖7的另一端扣合。如图3所示,上盖6的前端形成有第一固定部62,位于上盖6前端的第一固定部62形成为向前凸起的固定扣板621,固定扣板621的前端呈弧形,具有导向作用,方便与下盖7前端的第二固定部扣合,固定扣板621结构简单,便于人工拆装,节省了清洁盖体100的时间,且结构简单,方便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盖7包括:下盖主体73和密封盖74,下盖主体73内侧限定出顶部敞开的蒸汽腔5,密封盖74盖设在蒸汽腔5的顶部并与下盖主体73密封连接,其中,密封盖74与下盖主体73可拆卸连接。如图10所示,下盖7包括下盖主体73和密封盖74,下盖主体73内侧限定出顶部敞开的蒸汽腔5,密封盖74盖设在蒸汽腔5的顶部并与下盖主体73密封连接,蒸汽腔5的空间体积大,破泡能力好,防溢效果佳,从而避免了烹饪过程中煲体200内的汤水溢出,其中,密封盖74与下盖主体73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的密封盖74便于清洗蒸汽腔5内壁,不易积存污垢,蒸汽腔5结构简单,方便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盖74形成为板体形状,密封盖74的周沿形成有适于与下盖主体73配合或脱离配合的卡扣部741,卡扣部741形成为卡槽。如图10所示,密封盖74为板体形状,便于加工制造,密封盖74的周沿形成有适于与下盖主体73配合或脱离配合的卡扣部741,卡扣部741形成为卡槽,密封盖74封盖在密封腔顶部上时,密封盖74周沿的卡扣部741与下盖主体73配合,从而密封盖74与下盖主体73密封连接。在使用时,密封盖74与下盖主体73密封连接,蒸汽腔5的空间体积大,破泡能力好,防溢效果佳,从而避免了烹饪过程中煲体200内的汤水溢出,且密封盖74与下盖主体73通过卡扣部741 密封连接,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密封盖74与下盖主体73的脱离情况,提高了烹饪器具1000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密封盖74的周沿形成有扣手部742,扣手部742形成为沿密封盖74的径向向外延伸的凸起。如图10所示,密封盖74的后端形成有扣手部742,扣手部742形成为沿密封盖74的径向向后延伸的凸起,下盖主体73后端的内侧上表面上形成有与扣手部742 配合的扣手槽76,将密封盖74封盖在下盖主体73上时,密封盖74周沿的卡扣部741与下盖主体73配合,密封盖74周沿的扣手部742与下盖主体73的扣手槽76配合,稳固了密封盖74与下盖主体73的连接,密封盖74与下盖主体73不易脱离,保证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延长了烹饪器具100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盖74的周沿包覆有沿密封盖74的周沿延伸的弹性密封件75,弹性密封件75密封在密封盖74和下盖主体73之间。如图10所示,弹性密封件75沿密封盖74的周沿延伸,弹性密封件75将密封盖74的周沿包覆起来,弹性密封件75密封在密封盖74和下盖主体73之间,当密封件3封盖在下盖主体73上时,弹性密封件75包覆密封盖74周沿,与下盖主体73上的密封凸起抵接,从而密封蒸汽腔5,蒸汽腔5内的蒸汽不会从密封盖74的周沿出来,缩短了烹饪的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6上设有检测装置63,检测装置63具有检测端631,密封盖74上设有沿厚度方向贯通密封盖74的检测口743,检测端631穿过检测口743伸入蒸汽腔5 内。如图3所示,上盖6上设有检测装置63,检测装置63为朝向背离上盖6内表面延伸的柱状,检测装置63具有检测端631,密封盖74上设有沿厚度方向贯通密封盖74的检测口743,密封盖74的中部向下凹陷,检测口743的周沿包覆有第一弹性密封件77,第一弹性密封件77的中部形成有贯通第一弹性密封件77的穿孔,检测装置63的检测端631穿过检测口743伸入蒸汽腔5内,用于检测蒸汽腔5内蒸汽的温度和蒸汽腔5内的压力值,整体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不易藏污纳垢,拆装简易,便于清洁。
参照图8所示,密封盖74上还形成有长条形的第一蒸汽出口744,蒸汽腔5内的蒸汽通过第一蒸汽出口744进入上盖6的蒸汽出口11,进而从上盖6的蒸汽出口11排出,完成蒸汽的压力释放,简化了压力释放的结构,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100内限定出蒸汽腔5,蒸汽腔5用于收集内锅300烹饪时产生的高温蒸汽,盖体100上形成有与蒸汽腔5连通的蒸汽进口21和蒸汽出口11,高温蒸汽从蒸汽进口21进入,由蒸汽进口21进入的高温蒸汽在蒸汽腔5内汇聚,最后由蒸汽出口 11排出,蒸汽进口21与烹饪器具1000的内锅300相连通,用于收集内锅300在烹饪食物时产生的蒸汽,蒸汽出口11与外部大气相连通,用于排出收集在蒸汽腔5内的蒸汽。
其中,蒸汽腔5在内锅300的锅口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内锅300锅口面积之间的比值在0.5到1.25范围内。可以理解的是,当蒸汽腔5在内锅300的锅口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小于内锅300锅口面积的一半时,蒸汽腔5的容积较小,破泡防溢的效果较差;当蒸汽腔5在内锅300的锅口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内锅300锅口面积之间的比值大于1.25的时,内锅300容积相对较小,烹饪时产生的蒸汽较少,蒸汽腔5的容积过大,在内锅300内沸腾阶段不能实现大沸腾,延长了烹饪时间。因此,蒸汽腔5在内锅300的锅口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内锅300锅口面积之间的比值在0.5到1.25范围内,既保证了破泡防溢的效果的同时,还缩短了烹饪时间,且避免了烹饪器具1000的整体体积过大。
例如,蒸汽腔5在内锅300的锅口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内锅300锅口面积之间的比值可以为:0.5、0.55、0.6、0.65、0.7、0.75、0.8、0.85、0.9、0.95、1、1.05、1.1、 1.15、1.2、1.25等等。
优选地,蒸汽腔5在内锅300的锅口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内锅300锅口面积之间的比值不小于0.8,由此,优化了烹饪器具1000在使用时的破泡防溢的功能,在保证烹饪食物的美味的同时,缩短了烹饪的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盖体100上设有用于加热蒸汽腔5内蒸汽的加热件4,加热件4用于加热蒸汽腔5内蒸汽,减少高温蒸汽与盖体100相遇形成的冷凝水,从而避免了用户在打开盖体100时,盖体100上的冷凝水滴落,提升了用户体验感。
进一步地,加热件4为一个或多个。更进一步地,加热件4设在蒸汽腔5内和/或蒸汽腔5外。也就是说,加热件4可以设于蒸汽腔5内,加热件4也可以设在蒸汽腔5外,为了保证盖体100的温度,加热件4还可以同时设在蒸汽腔5内和蒸汽腔5外,加热件4加热蒸汽腔5内蒸汽,减少了冷凝水的产生,由此,避免了冷凝水的滴落,解决了冷凝水影响烹饪食物美味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100包括:上盖板1和下盖板2,上盖板1设在下盖板2的上侧,且上盖板1与下盖板2之间通过密封件3密封连接,上盖板1和下盖板2之间形成蒸汽腔 5,蒸汽进口21形成于下盖板2上,蒸汽出口11形成于上盖板1上。如图1所示,蒸汽腔 5形成于上盖板1和下盖板2之间,上盖板1与下盖板2通过密封件3密封连接,密封件3 包括密封件压圈31和弹性密封圈32,密封件压圈31为可拆件,密封件压圈31与弹性密封圈32配合进行密封固定,保证了蒸汽腔5的密封性,密封连接的连接方式简单,密封性好,且上盖板1和下盖板2之间形成的蒸汽腔5容积较大,破泡防溢效果好。
可选地,密封件压圈31可以为塑料件,且密封件压圈31拆卸。由此,方便清洗刚换,生产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进一步地,上盖板1在厚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表面设有加热件4。也就是说,加热件4可以设在上盖板1的上表面,加热件4也可以设在上盖板1的下表面,加热件4还可以同时设在上盖板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增强对蒸汽腔5内蒸汽的加热效果,减少冷凝水的产生,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由于,蒸汽附在加热件4上,导致加热件4加热至设定温度的加热时间过长,且安全系数较低,因此,加热件4位于上盖板1的背离蒸汽腔5的一侧,如图1所示,加热件4 位于上盖板1的上表面,上盖板1的下表面为蒸汽腔5的内壁,将加热件4设于上盖板1 的上表面,避免了加热件4与蒸汽直接接触。由此,缩短了加热件4加热至设定温度的时间,提高了烹饪器具1000的安全系数。
参照图7所示,加热件4在上盖板1所在的平面内迂回延伸,加热件4迂回延伸使得加热件4对蒸汽腔5内的蒸汽加热更均匀,进一步减少了烹饪器具1000在长时间的保温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从而避免了冷凝水对烹饪食物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内锅300的锅口所在的投影平面上,加热件4的外轮廓所围成的投影面积与下盖板2的投影面积之间的比值在0.5到1.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加热件4的外轮廓所围成的投影面积与下盖板2的投影面积之间的比值小于0.5时,加热件4的加热面积较小,不能有效减少冷凝水的产生;加热件4的外轮廓所围成的投影面积与下盖板2的投影面积之间的比值大于1.2时,加热件4的加热面积较大,加热至预定温度所需的电力资源较多,可以有效减少冷凝水产生,但是造成了加热件4热量的浪费,从而浪费了资源。因此,加热件4的外轮廓所围成的投影面积与下盖板2的投影面积之间的比值在0.5到1.2之间,既减少了冷凝水的产生,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例如,加热件4的外轮廓所围成的投影面积与下盖板2的投影面积之间的比值可以为: 0.5、0.6、0.7、0.8、0.9、1、1.1、1.2等等。
优选地,加热件4的外轮廓所围成的投影面积与下盖板2的投影面积之间的比值不小于0.8,由此,有效的减少了烹饪器具1000在长时间的保温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避免了加热件4热量的浪费,从而既减少了冷凝水的产生,又节约了资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从下盖板2的周沿朝向蒸汽进口21的方向上,下盖板2的位于蒸汽腔5所在一侧的表面的至少部分形成为向下倾斜延伸的斜面。如图1所示,下盖板2的上表面的中部为平面,避免了冷凝水的汇集,下盖板2的上表面形成为朝向下盖板2的中部向下倾斜延伸的斜面,加长了冷凝水在下盖板2的路径,延长了冷凝水受热的时间,使得冷凝水能够充分受热,减少了冷凝水的产生。由此,下盖板2的结构设计合理,且便于制造。
优选地,下盖板2的位于蒸汽腔5所在一侧表面的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16°之间。参照图1所示,下盖板2上表面的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16°之间,当下盖板2上表面的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4°时,由于夹角过小,冷凝水在下盖板2 的路径较短,冷凝水受热时间较少,冷凝水无法充分受热,当下盖板2上表面的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6°时,由于夹角过大,下盖板2伸入内锅300内的体积较大,减少了内锅300的容积。由此,盖板的位于蒸汽腔5所在一侧表面的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16°之间,使蒸汽腔5的空间体积最大化,保证了冷凝水具有足够的受热路径,冷凝水能够充分受热。
例如,下盖板2的位于蒸汽腔5所在一侧表面的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4°、 5°、6°、7°、8°、9°、10°、11°、12°、13°、14°、15°、16°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盖板2包括:底板部22、侧板部23和翻边部24。蒸汽进口21形成于底板部22上,侧板部23连接在底板部22的周沿并沿竖向向上延伸,且侧板部23呈环绕底板部22延伸的环形,翻边部24连接在侧板部23的上端并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翻边部24沿侧板部23的周向延伸成环形。如图1所示,竖向向上延伸的侧板部23与底板部 22的周沿相连,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的翻边部24与侧板部23的上端相连,侧板部23和翻边部24均呈环形,侧板部23环绕底板部22延伸,翻边部24沿侧板部23的周向延伸,下盖板2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翻边部24能够将下盖板2稳固的固定在盖体100上,不易脱落,延长了盖体100的使用寿命,保证了盖体100在使用时的安全性能。
参照图1所示,底板部22的中部形成为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板,蒸汽进口21沿厚度方向贯通水平板,在从侧板部23的下端朝向水平板的方向上,底板部22向下倾斜延伸。也就是说,蒸汽进口21形成于底板部22的中部,底板部22的中部为水平延伸的水平板,底板部22在从侧板部23的下端朝向水平板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延伸,底板部22的中部最接近内锅300烹饪的食物,产生的蒸汽能够第一时间进入底板部22中部的蒸汽进口21,有效提高了破泡防溢的能力,且下盖板2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优选地,向下倾斜延伸的底板部2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16°之间,当向下倾斜延伸的底板部2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4°时,由于夹角过小,冷凝水在下盖板2的路径较短,冷凝水的受热时间较少,冷凝水无法充分受热,当向下倾斜延伸的底板部2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6°时,由于夹角过大,下盖板2伸入内锅300内的体积较大,减少了内锅300的容积。由此,向下倾斜延伸的底板部2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16°之间,蒸汽腔5的空间体积最大化,保证了冷凝水具有足够的受热路径,冷凝水能够充分受热。
例如,向下倾斜延伸的底板部2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4°、5°、6°、7°、 8°、9°、10°、11°、12°、13°、14°、15°、16°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部22上形成有凸筋221,凸筋221从底板部22的周沿沿底板部 22的周向方向向内倾斜延伸至水平板,凸筋221包括多个,多个凸筋221环绕水平板间隔设置。如图7所示,多个凸筋221从底板部22的周沿朝向底板部22的水平板方向倾斜延伸,当冷凝水附着在下盖板2上时,由于水的张力和重力,冷凝水会顺着凸筋221向下流,而凸筋221的长度大于底板部22周沿与底板部22水平板周沿之间的距离,延长了冷凝水的受热路径,冷凝水能够充分受热,从而避免了冷凝水受热不足,未充分受热的冷凝水在打开盖体100时滴落下来,还便于汤汁在蒸汽腔5内的回流,使得烹饪的食物更美味,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下面将参考图1-图13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0,包括:煲体 200,内锅300和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盖体100。
如图1所示,盖体100包括:上盖6和下盖7,上盖6设在下盖7的上侧,下盖7设在上盖6的下侧,上盖6与下盖7密封连接,上盖6与下盖7配合限定出可打开的蒸汽腔5,上盖6与下盖7通过定位凸起611与定位凹槽711的配合可拆卸连接。上盖6包括上盖6 板1和上盖主体64,加热件4位于上盖板1的背离蒸汽腔5的一侧,且加热件4在上盖板 1所在的平面内迂回延伸,减少了冷凝水的产生。在水平投影平面内,上盖主体64的周沿为超出上盖板1的部分,而在环绕上盖板1的方向上,上盖主体64的周沿的至少部分在向下的方向上与上盖板1的清洁面12平齐或低于上盖板1的清洁面12,上盖板1通过多个固定扣13与上盖主体64相连接。上盖6上设有检测装置63,检测装置63为朝向背离上盖6内表面延伸的柱状,检测装置63具有检测端631,检测装置63的检测端631穿过检测口743伸入蒸汽腔5内,用于检测蒸汽腔5内蒸汽的温度和蒸汽腔5内的压力值。
下盖7包括下盖板2、下盖主体73、套体78、基座79和密封盖74,基座79包括上基座791和下基座792,密封盖74与上基座791密封连接,上基座791和下基座792与套体 78卡接连接,下盖板2与下基座792密封连接,结构简单。上盖6的前端形成有第一固定部62,下盖7的前端形成有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62与第二固定部可分离的固定连接,上盖6与下盖7通过第一固定部62与第二固定部的可分离固定连接,从而增强了上盖6与下盖7可拆卸连接的稳定性,保证了烹饪器具1000在烹饪过程中的安全性。
蒸汽出口11形成于上盖板1上,蒸汽进口21形成于下盖板2上,蒸汽腔5在内锅300的锅口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内锅300锅口面积之间的比值在0.5到1.25范围内,加热件 4的外轮廓所围成的投影面积与下盖7板2的投影面积之间的比值在0.5到1.2之间,下盖板2的位于蒸汽腔5所在一侧表面的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16°之间,在保证了蒸汽腔5的空间体积的同时,增强了破泡防溢的能力,加长了冷凝水在下盖板2的路径,延长了冷凝水受热的时间,使得冷凝水能够充分受热,减少了冷凝水的产生。
上盖6的后端形成有连接部65,连接部65适于与煲体200相连,下盖7的后端形成有避让槽72,且避让槽72向前凹陷,用于避让上盖6与煲体200相连的连接部65,套体78 的后端具有缺口,套体78的缺口适于与上盖6后端的连接部65相对,套体78的缺口与下盖7的避让槽72配合,用于避让连接部65,不妨碍盖体100的开启与关闭,设计合理巧妙,且便于人工拆装,节省了安装成本。
内锅300设在煲体200内,用于烹饪食物,盖体100可打开地盖设在煲体200上用于封闭内锅300。使用时,先将盖体100打开,然后将内锅300放入煲体200内,接着向内锅300内装待烹饪食物,最后盖上盖体100,盖体100将内锅300封闭起来。或者,预先向内锅300内装待烹饪食物,然后将盖体100打开,将装入了待烹饪食物的内锅300放入煲体200内,最后盖上盖体100,盖体100将内锅300封闭起来,烹饪器具1000操作简单,方便用户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烹饪器具的盖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盖;
上盖,所述上盖设在所述下盖的上侧,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密封连接且配合限定出可打开的蒸汽腔,所述上盖包括上盖主体和上盖板,所述上盖板与所述上盖主体相连且位于所述上盖主体的下侧,所述上盖板的下表面形成为清洁面,
其中,所述上盖主体在水平投影平面内超出所述上盖板的部分为所述上盖主体的周沿,所述周沿在环绕所述上盖板的方向上的至少部分在向下的方向上不超出所述上盖板的所述清洁面的周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主体的朝向所述上盖板的一侧形成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形成为环形且在内侧限定出安装槽,所述上盖板嵌入所述安装槽,且所述清洁面的周沿与所述限位凸起的下端面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为金属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面形成为平面或光滑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的朝向所述上盖主体的一侧形成有朝向所述上盖主体延伸的固定扣,所述固定扣与所述上盖主体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扣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固定扣沿所述上盖板的周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主体的外周壁的背离所述上盖板的一端形成有向外凸起的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沿所述上盖主体的周向延伸,
所述下盖包括:
下盖板,所述下盖板与所述上盖板之间形成所述蒸汽腔;
套体,所述套体与所述下盖板相连且套设在所述下盖板的径向外侧,所述套体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环形板体形状,且所述套体的外周壁的上沿与所述定位凸台的外周壁的下沿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套体为透明透光材料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后端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相连的连接部,所述套体形成为具有缺口的环形,所述套体的所述缺口与所述连接部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设在所述套体和所述下盖板之间且形成为环绕所述下盖板延伸的环形,所述基座包括上基座和下基座,所述上基座设在所述下基座的上方并与所述下基座相连,所述上基座的上端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一翻边,所述下基座的下端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在上下方向间隔开,所述套体夹持在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之间。
1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煲体;
内锅,所述内锅设在所述煲体内;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盖体,所述盖体可打开地盖设在所述煲体上用于封闭所述内锅。
CN202021772647.3U 2020-08-21 2020-08-21 烹饪器具的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Active CN2139932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72647.3U CN213993299U (zh) 2020-08-21 2020-08-21 烹饪器具的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PCT/CN2021/070484 WO2022036999A1 (zh) 2020-08-21 2021-01-06 烹饪器具的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72647.3U CN213993299U (zh) 2020-08-21 2020-08-21 烹饪器具的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93299U true CN213993299U (zh) 2021-08-20

Family

ID=77288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72647.3U Active CN213993299U (zh) 2020-08-21 2020-08-21 烹饪器具的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932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993299U (zh) 烹饪器具的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11214133A (zh) 一种密封的空气炸锅
CN214258963U (zh) 盖板结构、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4230946U (zh) 烹饪器具的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EP1195122B1 (en) Deep fry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14073415A (zh) 烹饪器具的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WO2022036999A1 (zh) 烹饪器具的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14343434B (zh) 烹饪设备及锅铲组件
CN214631738U (zh) 一种具有煎烤功能的翻盖式空气炸锅
CN211833914U (zh) 烹饪器具
CN212213482U (zh) 一种具有可拆内盖的烹饪器具
CN210169761U (zh) 一种防溢烹饪器具
KR20210117548A (ko) 전기 주전자
CN110089945B (zh) 一种低蒸汽排放的烹饪器具
CN214072880U (zh) 锅具
CN218355764U (zh) 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JP3078803B1 (ja) 飲料抽出装置
CN215777404U (zh) 盖子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4548948U (zh) 一种防溢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4072912U (zh) 破泡器、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8738427U (zh) 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6167040U (zh) 杯盖组件、杯体组件和料理机
CN210672929U (zh) 一种可拆洗杯盖及使用该杯盖的保温杯
CN218683821U (zh)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5687074U (zh) 炸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