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83869U - 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83869U
CN213983869U CN202120062987.5U CN202120062987U CN213983869U CN 213983869 U CN213983869 U CN 213983869U CN 202120062987 U CN202120062987 U CN 202120062987U CN 213983869 U CN213983869 U CN 2139838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load
water
port
low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6298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振杰
单华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Tongxi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Tongxi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Tongxi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Tongxi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6298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838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83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838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其设有制冷机、低温负载装置和高温负载装置,制冷机分别通过低温负载进水管、低温负载回水管与低温负载装置连通连接,低温负载回水管还通过高温负载进水管、高温负载回水管与高温负载装置连通连接,高温负载进水管、高温负载回水管之间还通过循环管路连通设有合流三通阀,合流三通阀的A端口和AB端口分别串联连接在高温负载进水管上,合流三通阀的B端口与循环管路相连通,循环管路与高温负载回水管连通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高温负载装置通过高温负载进水管从低温负载回水管取水对其进行制冷降温,替代了传统的板式换热器,为用户降低了生产能耗,节约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辐射系统,也叫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把空调系统的显热和潜热进行了分开处理,每一部分需求的水温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潜热负荷需要低温水,比如7度,显热部分需要高温水,一般大于16度。
现有的装置结构一般存在两个弊端,一是设备投资多,大部分需要配置换热器,甚至额外的水泵,成本增加。二是系统的运行费用高,系统能耗高,给用户增加了负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耗降低的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为用户节省生产成本。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其设有制冷机、低温负载装置和高温负载装置,制冷机分别通过低温负载进水管、低温负载回水管与低温负载装置连通连接,低温负载回水管还通过高温负载进水管、高温负载回水管与高温负载装置连通连接,高温负载进水管、高温负载回水管之间还通过循环管路连通设有合流三通阀,合流三通阀的A端口和AB端口分别串联连接在高温负载进水管上,合流三通阀的B端口与循环管路相连通,循环管路的另一端与高温负载回水管连通连接。
优选的,低温负载回水管还连通设有第一水泵,第一水泵设于高温负载回水管与低温负载回水管的连接点之后。
优选的,高温负载进水管设有第二水泵,第二水泵设于合流三通阀的AB端口之后。
优选的,高温负载进水管还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于第二水泵和高温负载装置之间。
优选的,合流三通阀的A端口和B端口均与AB端口相连通,合流三通阀的AB端口所在管路的流量为A端口和B端口所在管路的流量之和。
优选的,当系统运行时,制冷机、低温负载进水管、低温负载装置、低温负载回水管形成循环回路;高温负载进水管、高温负载装置、高温负载回水管形成循环回路,高温负载进水管、高温负载装置、高温负载回水管、循环管路形成内循环回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有高温负载装置和低温负载装置,低温负载装置通过制冷机对其进行制冷降温。高温负载装置通过高温负载进水管从低温负载回水管取水,经合流三通阀的A端口、AB端口进入高温负载装置对其进行制冷降温。而高温负载回水管内的冷却水一部分沿循环管路、合流三通阀的B端口、AB端口回流到高温负载进水管形成内循环回路,持续不断的为高温负载装置制冷降温;另一部分沿高温负载回水管再回到低温负载回水管。高温负载进水管从低温负载回水管的取水量与高温负载回水管回流到低温负载回水管内水量相同,既有效的利用了低温负载回水管内的回水,提高了制冷机两端的温差及效率,又不对第一水泵造成负担。第一水泵只需承担制冷机和低温负载装置的阻力,第二水泵只需承担高温负载装置的阻力,替代了现有技术板式换热器的设计,使设备简化、投资低,运行费用减少,降低了整个装置的能耗,节约了能源,为用户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箭头方向为冷却水水流方向。
图中标记:1.制冷机,2.低温负载装置,3.高温负载装置,4.低温负载进水管,5.低温负载回水管,6.高温负载进水管,7.高温负载回水管,8.循环管路,9.合流三通阀,10.第一水泵,11.第二水泵,12.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无特殊规定,均为常规的方法;所使用的原料和装置,如无特殊规定,均为常规的市售产品。
由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其设有制冷机1、低温负载装置2和高温负载装置3,制冷机1分别通过低温负载进水管4、低温负载回水管5与低温负载装置2连通连接形成循环回路。低温负载回水管5还通过高温负载进水管6、高温负载回水管7与高温负载装置3连通连接形成循环回路。高温负载进水管6、高温负载回水管7之间还通过循环管路8连通设有合流三通阀9,合流三通阀9的A端口和AB端口分别串联连接在高温负载进水管6上,合流三通阀9的B端口与循环管路8相连通,循环管路8的另一端与高温负载回水管7连通连接。
合流三通阀9的A端口和B端口均与AB端口相连通,合流三通阀9的AB端口所在管路的流量为A端口和B端口所在管路的流量之和。在合流三通阀9的作用下,高温负载进水管6、高温负载装置3、高温负载回水管7、循环管路8形成内循环回路。
低温负载回水管5还连通设有第一水泵10,第一水泵10设于高温负载回水管7与低温负载回水管5的连接点之后。在第一水泵10的作用下,制冷机1、低温负载进水管4、低温负载装置2、低温负载回水管5形成的循环回路保持循环,制冷机1持续不断的给低温负载装置2制冷降温。
高温负载进水管6设有第二水泵11,第二水泵11设于合流三通阀9的AB端口之后。在第二水泵11的作用下,高温负载进水管6持续不断的从低温负载回水管5取低温水用于给高温负载装置3降温。
当系统运行时,制冷机1、低温负载进水管4、低温负载装置2、低温负载回水管5形成循环回路,在第一水泵10的作用下制冷机1持续不断的给低温负载装置2制冷降温。同时,在第二水泵11的作用下,高温负载进水管6从低温负载回水管5取水经合流三通阀9的A端口与循环管路8内的回水一起经AB端口沿高温负载进水管6进入高温负载装置3对其进行制冷降温。而高温负载回水管7内的冷却水一部分沿循环管路8、合流三通阀9的B端口、AB端口回流到高温负载进水管6形成内循环回路,持续不断的为高温负载装置3制冷降温;另一部分沿高温负载回水管7再回到低温负载回水管5。高温负载进水管6从低温负载回水管5的取水量与高温负载回水管7回流到低温负载回水管5内水量相同,对制冷机1、低温负载进水管4、低温负载装置2、低温负载回水管5、第一水泵10形成的循环回路的流量没有影响,既有效的利用了低温负载回水管5内的回水,提高了制冷机1两端的温差及效率,又不对第一水泵10造成负担。合流三通阀9和第二水泵11的设置保证了高温负载装置3的制冷及高温负载装置3所在循环回路的正常运行,无需增设其他设备,降低了系统的能耗,节约了生产成本。且第二水泵11的扬程短,能耗进一步降低。
进一步的,高温负载进水管6还设有温度传感器12,温度传感器12设于第二水泵11和高温负载装置3之间。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12,检测合流三通阀9的AB端口与高温负载装置3之间的高温负载进水管6内的冷却水的水温,来控制调节合流三通阀9的开度,满足高温负载装置3的制冷要求。当进入高温负载装置3内的冷却水水温过高不足以对高温负载装置3制冷降温时,将合流三通阀9的A端口与AB端口之间的开度增大,B端口与AB端口之间的开度减小,增大低温负载回水管5进入高温负载进水管6的冷却水量,进入高温负载装置3内的冷却水水温降低以给高温负载装置3制冷降温。当进入高温负载装置3内的冷却水水温过低不满足高温负载装置3的运行要求时,将合流三通阀9的A端口与AB端口之间的开度减小大,B端口与AB端口之间的开度增大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当系统正常运行时,在第一水泵10的作用下,制冷机1将管路内的循环水制冷降温,被降温后的冷却水沿低温负载进水管4进入低温负载装置2对其进行制冷降温,再沿低温负载回水管5回到制冷机1再被制冷进行循环。
高温负载装置3的制冷降温是在第二水泵11的作用下,由高温负载进水管6从低温负载回水管5取水,经合流三通阀9的A端口与循环管路8内的回水一起经AB端口沿高温负载进水管6进入高温负载装置3对其进行制冷降温,再沿高温负载回水管7流出。高温负载回水管7内的冷却水一部分沿循环管路8、合流三通阀9的B端口、AB端口回流到高温负载进水管6形成内循环回路,持续不断的为高温负载装置3制冷降温;另一部分沿高温负载回水管7再回到低温负载回水管5。高温负载进水管6从低温负载回水管5的取水量与高温负载回水管7回流到低温负载回水管5内水量相同,既有效的利用了低温负载回水管5内的回水,提高了制冷机1两端的温差及效率,又不对第一水泵10造成负担。第一水泵10只需承担制冷机1和低温负载装置2的阻力,第二水泵11只需承担高温负载装置3的阻力。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用第二水泵11从低温负载回水管5直接取水,再以同等流量的冷却水回到低温负载回水管5,替代了现有技术中板式换热器的设计,使设备简化、投资低,运行费用减少,降低了整个装置的能耗,节约了能源,为用户降低了生产成本,应用范围广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上”、“下”、“顶”、“底”、“前”、“后”、“内”、“外”、“背”、“中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备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故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涵盖之范畴。

Claims (6)

1.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设有制冷机、低温负载装置和高温负载装置,所述制冷机分别通过低温负载进水管、低温负载回水管与所述低温负载装置连通连接,所述低温负载回水管还通过高温负载进水管、高温负载回水管与所述高温负载装置连通连接,所述高温负载进水管、所述高温负载回水管之间还通过循环管路连通设有合流三通阀,所述合流三通阀的A端口和AB端口分别串联连接在所述高温负载进水管上,所述合流三通阀的B端口与所述循环管路相连通,所述循环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高温负载回水管连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负载回水管还连通设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设于所述高温负载回水管与所述低温负载回水管的连接点之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负载进水管设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设于所述合流三通阀的AB端口之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负载进水管还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水泵和所述高温负载装置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流三通阀的A端口和B端口均与AB端口相连通,所述合流三通阀的AB端口所在管路的流量为A端口和B端口所在管路的流量之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系统运行时,所述制冷机、所述低温负载进水管、所述低温负载装置、所述低温负载回水管形成循环回路;所述高温负载进水管、所述高温负载装置、所述高温负载回水管形成循环回路,所述高温负载进水管、所述高温负载装置、所述高温负载回水管、所述循环管路形成内循环回路。
CN202120062987.5U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 Active CN2139838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62987.5U CN213983869U (zh)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62987.5U CN213983869U (zh)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83869U true CN213983869U (zh) 2021-08-17

Family

ID=77251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62987.5U Active CN213983869U (zh)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838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88269A1 (zh) 一种冷量回收式变容量空气源热泵系统
CN202660661U (zh) 实现辅助制热和辅助制冷的太阳能热泵空调系统
CN102278795B (zh) 采用双套冷却盘管的中央空调供风系统
CN206449767U (zh) 一种具有冷冻水低温保护装置的中央空调节能系统
CN107062472A (zh) 自然冷却机组与离心冷水机组相结合的双冷源制冷系统
CN203516008U (zh) 一种油气热量的双回收系统
CN110940014A (zh) 一种节能空调水系统
CN106839218A (zh) 中央空调系统能效提升组件及其控制方法
CN201206917Y (zh) 多级循环式冷热水设备
CN213983869U (zh) 一种节能型高温水循环装置
CN106839219A (zh) 通讯机房冷水机组系统
CN100445668C (zh) 节能型冷冻机组
CN104061638B (zh) 免过滤全年运行空调装置及其空调方法
CN204084685U (zh) 带自然供冷功能的土壤源热泵系统
CN202915596U (zh) 双系统水冷螺杆机组水氟串逆流系统
CN212253245U (zh) 多种出水温度调节控制的冷水机
CN215724441U (zh) 用于寒冷季节户外冷却冷冻水节能装置
CN212910620U (zh) 变频器专用水源冷却机组
CN210718204U (zh) 一种带节能除霜循环功能的热泵系统
CN201069217Y (zh) 一种冰水式高效节能中央空调系统
CN210861782U (zh) 一种喷气增焓三联供系统
CN210832351U (zh) 一种制冷供热多功能复合式空调热泵系统
CN200975800Y (zh) 节能型冷冻机组
CN208025886U (zh) 一种可分离式机械制冷与辅助冷源联合供冷系统
CN206929904U (zh) 一种空调冷冻联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