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56050U - 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及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及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56050U
CN213956050U CN202022776066.3U CN202022776066U CN213956050U CN 213956050 U CN213956050 U CN 213956050U CN 202022776066 U CN202022776066 U CN 202022776066U CN 213956050 U CN213956050 U CN 2139560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wer
cavity
tower body
counter
flow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7606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继祥
秦玉阳
张海平
秦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ehaiy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ehai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ehaiy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ehai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7606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560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560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560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及冷却系统,包括:塔身,所述塔身底部设置有向塔顶延伸的空腔,所述空腔的高度小于所述塔身的高度;多个出风口,多个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塔身的顶部;多个进风口,多个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塔身的外壁及所述空腔的内壁上;换热区,所述换热区设置在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口之间,所述换热区内设置有换热管路。本实用新型的逆流式冷却塔具有一定的进风条件,在空腔内部形成一个进风“巷道”,所述空腔的内壁上设有所述进风口,增大塔中部进风量,冷却塔各方向进风均匀,提高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及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和冷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及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逆流式冷却塔的进风窗一般都是在塔体四周排布,当塔体尺寸较大时,塔体中部则会风量不足,影响换热效果。多模块并联式分布的逆流式冷却塔,因为并排紧挨在一起的缘故,中间模块的进风窗一般布置在两侧,则塔中部会风量不足,影响换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一)实用新型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及冷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却塔中部会风量不足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包括:塔身,所述塔身底部设置有向塔顶延伸的空腔,所述空腔的高度小于所述塔身的高度;多个出风口,多个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塔身的顶部;多个进风口,多个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塔身的外壁及所述空腔的内壁上;换热区,所述换热区设置在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口之间,所述换热区内设置有换热管路。
进一步地,还包括: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设置在所述空腔的内部,所述挡风板的高度与所述空腔的高度相同,且所述挡风板的侧边固定在所述空腔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集水盘,多个所述集水盘设置在所述塔身的底部。
进一步地,还包括:喷淋部,所述喷淋部设置在所述换热区内,且位于所述换热管路的上方。
进一步地,还包括:泵,所述泵的入口与冷却水管和/或集水盘连通,所述泵的出口与所述喷淋部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设置在所述塔身顶部,与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隔水层,所述隔水层设置在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喷淋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塔身和所述空腔为四棱柱结构,且所述塔身和所述空腔的中心点在同一竖直直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包括上述方案任一项所述的逆流式冷却塔。
进一步地,还包括:塔体基础,逆流式冷却塔设置在所述塔体基础上;所述塔体基础的高度为2-2.5m。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逆流式冷却塔具有一定的进风条件,在空腔内部形成一个进风“巷道”,所述空腔的内壁上设有所述进风口,增大塔中部进风量,冷却塔各方向进风均匀,提高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逆流式冷却塔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逆流式冷却塔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塔身;11:空腔;2:出风口;3:进风口;4:换热区;41:换热管路;411:换热管路进水口;412:换热管路出水口;5:挡风板;6:集水盘;7:喷淋部;81:泵;82:轴流风机;83:隔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层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逆流式冷却塔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逆流式冷却塔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包括:塔身1,所述塔身1底部设置有向塔顶延伸的空腔11,所述空腔11的高度小于所述塔身1的高度;多个出风口2,多个所述出风口2设置于所述塔身1的顶部;多个进风口3,多个所述进风口3设置于所述塔身1的外壁及所述空腔11的内壁上;换热区4,所述换热区4设置在所述出风口2与所述进风口3之间,所述换热区4内设置有换热管路41。本实用新型的逆流式冷却塔具有一定的进风条件,在空腔内部形成一个进风“巷道”,所述空腔11的内壁上设有所述进风口3,增大塔中部进风量,冷却塔各方向进风均匀,提高换热效果。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3靠近所述塔身1顶部的一端设置有挡雨檐,防止下雨或下雪等降水天气下,从所述进风口3混入液体。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逆流式冷却塔还可以包括:挡风板5,所述挡风板5设置在所述空腔11的内部,所述挡风板5的高度与所述空腔11的高度相同,且所述挡风板5的侧边固定在所述空腔11的内壁上。塔身1内部形成一个进风“巷道”;在“巷道”中间加装挡风板5,防止过堂风引起“风帘”效应,进而导致塔中进风不足,所述空腔11的内壁上设有所述进风口3,增大塔中部进风量,冷却塔各方向进风均匀,提高换热效果。
在逆流式冷却塔的作用下,把被换热管路41中液体的热量传递到大气环境中。
411:换热管路进水口;412:换热管路出水口;
整套循环系统原理:被冷却的液体由换热管路进水口411进入换热管路41内部,通过换热管路41与从喷淋部7喷出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降低被冷却的液体的温度;泵81把冷却塔集水盘的水输送到盘管上部的喷淋部7里,均匀地散布到换热管路41外壁上,冷却水在换热管路41表面进行热交换,冷却水温度升高,风机做功,把空气从塔身1的进风口3流经换热管路41部分、喷淋部7、隔水层8、轴流风机82的风筒进入到大气环境中。空气在流经换热管路41和喷淋部7时,与喷淋出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吸收喷淋出的冷却水中的热量,空气在流经隔水层8时,隔水层8把空气中携带的多余的水分收集,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到集水盘6部分,最后空气进入大气环境。形成整体循环系统,实现热传递的过程。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逆流式冷却塔还可以包括:多个集水盘6,多个所述集水盘6设置在所述塔身1的底部。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逆流式冷却塔还可以包括:喷淋部7,所述喷淋部7设置在所述换热区4内,且位于所述换热管路41的上方。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逆流式冷却塔还可以包括:泵81,所述泵81的入口与冷却水管连通,所述泵81的出口与所述喷淋部7连通。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逆流式冷却塔还可以包括:泵81,所述泵81的入口与所述集水盘6连通,所述泵81的出口与所述喷淋部7连通。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逆流式冷却塔还可以包括:泵81,所述泵81的入口与冷却水管和所述集水盘6连通,所述泵81的出口与所述喷淋部7连通。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逆流式冷却塔还可以包括:轴流风机82,所述轴流风机82设置在所述塔身1顶部,与所述出风口2对应设置。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逆流式冷却塔还可以包括:隔水层83,所述隔水层83设置在所述出风口2与所述喷淋部7之间。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塔身1和所述空腔11为四棱柱结构,且所述塔身1和所述空腔11的中心点在同一竖直直线上。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包括上述方案任一项所述的逆流式冷却塔。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冷却系统还可以包括:塔体基础,逆流式冷却塔设置在所述塔体基础上;所述塔体基础的高度为2-2.5m。为了增加进风量,常用加高进风口3高度的方法,使冷却塔塔体高度增加。冷却塔高度增加,塔体的重心上移,承受的水平风向载荷变大,塔体整体的稳定性下降,在塔体设计上对整体的稳定性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本实用新型的逆流式冷却塔可以减少水平风向载荷,使冷却系统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旨在保护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及冷却系统,包括:塔身1,所述塔身1底部设置有向塔顶延伸的空腔11,所述空腔11的高度小于所述塔身1的高度;多个出风口2,多个所述出风口2设置于所述塔身1的顶部;多个进风口3,多个所述进风口3设置于所述塔身1的外壁及所述空腔11的内壁上;换热区4,所述换热区4设置在所述出风口2与所述进风口3之间,所述换热区4内设置有换热管路41。本实用新型的逆流式冷却塔具有一定的进风条件,在空腔内部形成一个进风“巷道”,进风“巷道”两侧加装进风窗,增大塔中部进风量,冷却塔各方向进风均匀,提高换热效果。
以上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予以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并非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限定。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多种替换和修改,这些替换和修改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塔身(1),所述塔身(1)底部设置有向塔顶延伸的空腔(11),所述空腔(11)的高度小于所述塔身(1)的高度;
多个出风口(2),多个所述出风口(2)设置于所述塔身(1)的顶部;
多个进风口(3),多个所述进风口(3)设置于所述塔身(1)的外壁及所述空腔(11)的内壁上;
换热区(4),所述换热区(4)设置在所述出风口(2)与所述进风口(3)之间,所述换热区(4)内设置有换热管路(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流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挡风板(5),所述挡风板(5)设置在所述空腔(11)的内部,所述挡风板(5)的高度与所述空腔(11)的高度相同,且所述挡风板(5)的侧边固定在所述空腔(11)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流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集水盘(6),多个所述集水盘(6)设置在所述塔身(1)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流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喷淋部(7),所述喷淋部(7)设置在所述换热区(4)内,且位于所述换热管路(41)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流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泵(81),所述泵(81)的入口与冷却水管和/或所述集水盘(6)连通,所述泵(81)的出口与所述喷淋部(7)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流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轴流风机(82),所述轴流风机(82)设置在所述塔身(1)顶部,与所述出风口(2)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流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水层(83),所述隔水层(83)设置在所述出风口(2)与所述喷淋部(7)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流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塔身(1)和所述空腔(11)为四棱柱结构,且所述塔身(1)和所述空腔(11)的中心点在同一竖直直线上。
9.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逆流式冷却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塔体基础,逆流式冷却塔设置在所述塔体基础上;
所述塔体基础的高度为2-2.5m。
CN202022776066.3U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及冷却系统 Active CN2139560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76066.3U CN213956050U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及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76066.3U CN213956050U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及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56050U true CN213956050U (zh) 2021-08-13

Family

ID=77211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76066.3U Active CN213956050U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及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560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03289B (zh) 一种矿井回风换热用扩散塔
CN202853422U (zh) 立管式间接-直接蒸发冷却器复合的开式冷水机组
CN103457360A (zh)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及储能电源
CN213956050U (zh) 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及冷却系统
CN207247488U (zh) 模块组合式间接换热芯体
CN106403636A (zh) 一种分层换热的横流式冷却塔
CN107747778B (zh) 模块化板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4596346A (zh) 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三角的气侧均流装置
CN213956051U (zh) 一种底部进风型闭式冷却/冷凝设备
CN219511318U (zh) 一种带冷却水热回收装置的冷却塔
CN104697356B (zh) 一种带有斜置冷却三角的间接冷却塔
CN210007236U (zh) 一种紧凑型温控地埋式变电站
CN203893348U (zh) 用于数据中心的水-空气辐射板蒸发冷却空调
CN219103747U (zh) 一种新型高效循环水空冷装置
CN218566224U (zh) 一种具有矩形消雾模块的冷却塔
CN208025765U (zh) 导风结构与空调器
CN203445699U (zh)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及储能电源
CN205919700U (zh) 适用于地下单向气流空间内的冷却塔
CN104329955B (zh) 空气冷凝器系统
CN217442312U (zh) 智能集成冷站一体化中央空调高效机房专用密闭式冷却塔
CN210050931U (zh) 一种复合式间接蒸发冷却系统
CN219083821U (zh) 一种冷却塔
CN109708488A (zh) 一种内外协调优化进风的新型湿式冷却塔
CN217903216U (zh) 用于集装箱式储能电站的风道结构和储能电站
CN204438894U (zh) 一种间冷塔竖直三角型散热器的气侧均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