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04079U - 一种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04079U
CN213904079U CN202023216883.XU CN202023216883U CN213904079U CN 213904079 U CN213904079 U CN 213904079U CN 202023216883 U CN202023216883 U CN 202023216883U CN 213904079 U CN213904079 U CN 2139040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evice
rotating part
accommodating cavity
connecting piece
central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1688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孔坚
任建雷
李欢
史玉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1688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040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040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040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表体,其具有数据采集装置及第一连接件;显示装置,其具有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当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时,显示装置与数据采集装置进行通信。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在表体设置第一连接件,显示装置上设置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实现显示装置与表体的可拆卸式连接,显示装置拆装方便;当不需要显示装置时,将显示装置从表体上拆下即可,佩戴者仅佩戴表体,减轻了佩戴重量,提高了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腕带手表成为被消费者广泛接纳的电子产品,其核心功能之一是运动/健康数据采集和展示,如统计运动时长,显示心率曲线,进行睡眠监测等。
腕带手表上的显示装置,固定在表体上,拆装不便,而显示装置往往具有一定的重量,用户在长时间佩戴尤其是夜间佩戴时容易产生不舒适感。而且,显示装置的运行也产生大量的功耗,导致能源浪费,用户的使用体验不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便于显示装置的拆装。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
表体,其具有数据采集装置及第一连接件;
显示装置,其具有第二连接件;
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当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时,所述显示装置与数据采集装置进行通信。
进一步的,所述表体上形成有安装槽,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卡扣机构,设置在所述安装槽的槽侧壁上;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卡槽,设置在所述显示装置的侧壁上;所述显示装置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时,所述卡扣机构与卡槽卡接。
又进一步的,所述卡扣机构包括传动部、旋转部、扭簧;所述安装槽的槽侧壁上形成有容纳腔和滑道,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上形成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容纳腔通过第一开口与安装槽连通,所述容纳腔通过第二开口与滑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滑道的另一端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旋转部位于容纳腔内,与容纳腔转动连接;所述旋转部具有卡勾;所述扭簧的一端与容纳腔固定,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旋转部固定; 所述传动部位于滑道内,与滑道滑动连接;所述传动部的一端伸入容纳腔与旋转部抵接,带动旋转部转动;所述旋转部转动时,所述卡勾穿过第一开口伸入安装槽内或缩回至容纳腔内;当所述显示装置放置在安装槽内,所述卡勾伸入安装槽内时,所述卡勾与显示装置的卡槽卡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卡扣机构还包括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中轴线与旋转部的旋转轴线重合;所述旋转部通过中心轴与容纳腔转动连接;所述扭簧套设在中心轴上。
再进一步的,所述中心轴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一个所述的扭簧;
所述中心轴穿过旋转部的旋转轴线,与旋转部转动连接,所述中心轴的两端与容纳腔固定连接;或者,所述中心轴穿过旋转部的旋转轴线,与旋转部固定连接;所述中心轴的两端与容纳腔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部与传动部抵接的位置形成受力部,所述受力部与旋转部的旋转轴线的距离大于卡勾与旋转部的旋转轴线的距离。
又进一步的,所述传动部的一端的端面上形成有传力部,所述传力部与旋转部抵接,所述传动部的一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止挡传力部脱离容纳腔的止挡部。
更进一步的,在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设置有若干个弹片,当所述显示装置安装在安装槽内时,所述显示装置的底部与弹片抵接。
再进一步的,所述弹片与数据采集装置电连接;所述显示装置上与弹片抵接的位置形成有导电触点,所述导电触点与显示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弹片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压力信号传输至数据采集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在表体设置第一连接件,显示装置上设置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实现显示装置与表体的可拆卸式连接,显示装置拆装方便;当不需要显示装置时,将显示装置从表体上拆下即可,佩戴者仅佩戴表体,减轻了佩戴重量,提高了使用体验。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可穿戴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可穿戴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表体的主视图;
图4是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5是图2的B-B向剖视图;
图6是图2的纵剖图。
附图标记:
1、表体;
11、第一连接件;
11-1、传动部;11-1-1、传力部;11-1-2、止挡部;11-1-3、施力部;
11-2、旋转部;11-2-1、卡勾;11-2-2、受力部;
11-3、扭簧;
11-4、中心轴;
12、安装槽;
13、容纳腔;13-1、第一开口;13-2、第二开口;
14、滑道;
15、弹片;
2、显示装置;21、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主要包括表体1和显示装置2,参见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可以是头戴设备、腕带设备等。
表体1,其具有数据采集装置和第一连接件11。数据采集装置包括微处理器、传感器模块、存储器、无线通信模块、电池、表带等;传感器模块包括多种传感器,用于采集温度信号、湿度信号、心率信号、血压信号等,并将采集到的信号发送至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接收传感器模块发送的信号,并进行处理,然后发送至存储器保存;微处理器控制整个表体1的运行,微处理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电池用于为表体1的各用电器件供电,表带用于将表体1固定在佩戴者身上。
显示装置2,其具有第二连接件21,用于与表体1连接。显示装置2还包括数据处理模块和显示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控制显示模块的运行,控制显示模块显示各种信息,以便于佩戴者查看。
第二连接件21与第一连接件11可拆卸式连接,实现显示装置2与表体1的可拆卸式连接。当第二连接件21与第一连接件11连接在一起时,显示装置2与数据采集装置1电连接,二者可以进行通信。数据采集装置的微处理器发送信号至显示装置的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后,发送显示控制信号至显示模块,控制显示模块显示。
当佩戴者不需要显示功能时(如夜间睡觉、游泳时),将第二连接件21与第一连接件11拆离,显示装置2从表体1上拆下,佩戴者仅佩戴表体1即可,表体1仍然可以实现数据采集功能,从而减轻了佩戴重量,提高了使用体验,佩戴舒适感更好,而且,也降低了显示装置2的功耗,提高了整个可穿戴设备的续航时间。
本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在表体1设置第一连接件11,显示装置2上设置第二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1与第一连接件11可拆卸式连接,实现显示装置2与表体1的可拆卸式连接,显示装置2拆装方便;当不需要显示装置2时,将显示装置2从表体1上拆下即可,佩戴者仅佩戴表体1,减轻了佩戴重量,提高了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将显示装置与表体设计为可拆卸式连接,当用户仅佩戴表体时,表体更轻、功耗更小,解决了可穿戴设备在特殊场景下的体验问题,如夜间佩戴的舒适性、游泳等情况下的防水性等,而且,增加了续航时间。
在本实施例中,表体1上形成有安装槽12,第一连接件11为卡扣机构,设置在安装槽12的槽侧壁上;相适配的,第二连接件21为卡槽,设置在显示装置2的侧壁上;显示装置2放置在安装槽12内时,卡扣机构与卡槽卡接,实现显示装置2与表体1的可拆卸式连接。当需要将显示装置2从表体1上拆下时,用力使得卡扣结构脱离卡槽即可。上述设计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不仅拆装方便,而且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成本低。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1,即卡扣机构,包括传动部11-1、旋转部11-2、扭簧11-3等;安装槽12的槽侧壁上形成有容纳腔13和滑道14,容纳腔13的腔壁上形成有第一开口13-1和第二开口13-2,容纳腔13通过第一开口13-1与安装槽12连通,容纳腔13通过第二开口13-2与滑道14的一端连通,滑道14的另一端与外部空间连通。
旋转部11-2位于容纳腔13内,旋转部11-2与容纳腔13转动连接;旋转部11-2具有卡勾11-2-1,用于与显示装置2的卡槽卡接;扭簧11-3的一端与容纳腔13固定,扭簧11-3的另一端与旋转部11-2固定。
传动部11-1位于滑道14内,传动部11-1与滑道14滑动连接;传动部11-1的一端伸入容纳腔13与旋转部11-2抵接,带动旋转部11-2转动,传动部11-1的另一端伸入外部空间,便于佩戴者施力。外力作用在传动部11-1上,传动部11-1沿滑道14滑动。
旋转部11-2转动时,卡勾11-2-1穿过第一开口13-1伸入安装槽12内或缩回至容纳腔13内;当显示装置2放置在安装槽12内,卡勾11-2-1伸入安装槽12内时,卡勾11-2-1与显示装置2的卡槽卡接。
在传动部11-1的另一端施加外力,推动传动部11-1沿着滑道14向靠近容纳腔13的方向滑行,传动部11-1的一端与旋转部11-2抵接,推动旋转部11-2顺时针转动,旋转部11-2顺时针转动时,需要克服扭簧11-3的回旋力;旋转部11-2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时,卡勾11-2-1缩回至容纳腔13内,与显示装置2的卡槽脱离,可以将显示装置2拆下。即,在外力作用下,通过传动部11-1推动旋转部11-2转动,实现卡勾11-2-1与卡槽的脱离,省时省力。
在没有施加外力时,旋转部11-2在扭簧11-3回旋力的带动下逆时针转动,旋转部11-2逆时针转动一定角度时,卡勾11-2-1穿过第一开口13-1伸入安装槽12内,与显示装置2的卡槽卡接,实现与显示装置2的稳定可靠连接。即,在扭簧11-3回旋力作用下,实现卡勾11-2-1与卡槽的稳定可靠连接。
显示装置2与表体1的装配过程如下:
(1)施加外力推动传动部11-1,传动部11-1推动旋转部11-2顺时针转动,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时,旋转部11-的卡勾11-2-1缩回至容纳腔13内;
(2)将显示装置2放置在表体1的安装槽12内;
(3)撤掉外力,旋转部11-2在扭簧11-3回旋力的带动下逆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一定角度时,卡勾11-2-1穿过第一开口13-1伸入安装槽12内,与显示装置2的卡槽卡接,从而显示装置2与表体1的卡接。
通过设计上述的卡扣机构,实现了卡勾11-2-1与卡槽的稳定可靠卡接,避免显示装置2脱落;而且,卡勾11-2-1与卡槽拆装方便,佩戴者可以方便地将显示装置2装配到表体1上,或者将显示装置2从表体1上拆下,操作方便,便于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扭簧11-3的装配,以及旋转部11-2与容纳腔13的转动连接,卡扣机构还包括中心轴11-4,中心轴11-4的中轴线与旋转部11-2的旋转轴线重合;旋转部11-2通过中心轴11-4与容纳腔13转动连接;扭簧11-3套设在中心轴11-4上,扭簧11-3的一端与容纳腔13固定,扭簧11-3的另一端与旋转部11-2固定。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设计方案,中心轴11-4穿过旋转部11-2的旋转轴线,中心轴11-4与旋转部11-2转动连接,中心轴11-4的两端与容纳腔13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旋转部11-2与容纳腔13的转动连接,使得旋转部11-2转动顺畅,且与中心轴11-4转动连接稳定可靠。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设计方案,中心轴11-4穿过旋转部11-2的旋转轴线,中心轴11-4与旋转部11-2固定连接;中心轴11-4的两端与容纳腔13转动连接。即旋转部11-2与中心轴11-4固定连接,中心轴11-4与容纳腔13转动连接,从而实现旋转部11-2与容纳腔13的转动连接,使得旋转部11-2转动顺畅,且与中心轴11-4转动连接稳定可靠。而且由于旋转部11-2与容纳腔13不直接接触,避免旋转部11-2由于转动导致磨损。
在本实施例中,中心轴11-4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一个扭簧11-3,其中一个扭簧套设在中心轴11-4的一端,另一个扭簧套设在中心轴11-4的另一端,两个扭簧的回旋力共同作用在旋转部11-2的两端,使得旋转部11-2受到的回旋力比较大且均匀,使得旋转部11-2稳定快速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旋转部11-2与传动部11-1抵接的位置形成受力部11-2-2,受力部11-2-2与旋转部11-2的旋转轴线的距离大于卡勾11-2-1与旋转部11-2的旋转轴线的距离,因此,受力部11-2-2与旋转部11-2的旋转轴线之间的力矩大于卡勾11-2-1与旋转部11-2的旋转轴线之间的力矩,受力部11-2-2受到较小的力即可带动旋转部11-2转动,因此,以较小的外力作用在传动部11-1上,即可推动旋转部11-2转动,省时省力。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部11-1的一端的端面上形成有传力部11-1-1,传力部11-1-1与旋转部11-2的受力部11-2-2抵接,传动部11-1的一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止挡传力部11-1-1脱离容纳腔13的止挡部11-1-2。传动部11-1的另一端的端面上形成有施力部11-1-3,便于佩戴者施力。用户推动施力部11-1-3,传动部11-1在滑道14内向靠近容纳腔13的方向滑行,传力部11-1-1将力传递给旋转部11-2的受力部11-2-2,进而推动旋转部11-2克服扭簧11-3的回旋力顺时针转动;当旋转部11-2在扭簧11-3的回旋力作用下逆时针转动时,受力部11-2-2推动传力部11-1-1,进而推动传动部11-1在滑道14内向远离容纳腔13的方向滑行,到滑行一定距离时,止挡部11-1-2与容纳腔13抵靠,止挡传动部11-1继续滑行,避免传力部11-1-1脱离容纳腔13,避免传动部11-1继续滑动而脱离出滑道14。
在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槽12的槽底设置有若干个弹片15,当显示装置2安装在安装槽12内时,显示装置2的底部与弹片15抵接。当卡勾11-2-1脱离显示装置2的卡槽时,弹片15将显示装置2弹出,便于从安装槽12内取出显示装置2。
在本实施例中,弹片15与数据采集装置电连接,具体来说,弹片15与数据采集装置的微处理器电连接;显示装置2上与弹片15抵接的位置形成有导电触点,导电触点与显示装置2电连接,具体来说,导电触点与显示装置的数据处理模块电连接。
当显示装置2装配到安装槽12内时,卡勾11-2-1与卡槽卡接,显示装置2的导电触点与弹片15接触,导电触点与弹片15可以进行电信号的传输。数据采集装置的微处理器发送信号至弹片15,经弹片15传输至导电触点,然后经导电触点传输至显示装置2的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将接收到的信号处理后传输至显示模块,控制显示模块显示,实现可穿戴设备的显示功能。数据采集装置的微处理器控制显示装置2的启停及显示。
因此,当显示装置2安装到安装槽12内时,微处理器发送信号至显示装置2的数据处理模块,显示装置启动运行,可以显示数据采集装置发出的信号。当显示装置2从安装槽12内拆下后,显示装置2无法接收到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信号,显示装置2关机停止运行。而数据采集装置继续运行,将采集到的数据写入存储器。
显示装置2可以包含单独的供电模块,例如,显示装置2中设置单独的供电电池,为数据处理模块和显示模块供电。显示装置2也可以由数据采集装置供电,当显示装置2安装在安装槽12内时,数据采集装置的电池输出的电能通过弹片15传输至导电触点,经导电触点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和显示模块,为数据处理模块和显示模块供电。
因此,弹片15不仅可以弹出显示装置2 ,还可以传输电信号,无需在表体1上再另外设置触点,节省了空间占用,降低了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弹片15设置有四个,四个弹片15均匀布设在安装槽12的槽底;相适配的,所述的导电触点也设置有四个,当显示装置2装配到安装槽12内时,四个导电触点与四个弹片15对应接触。通过设置四个弹片15,可以更加快捷地弹出显示装置2,而且,显示装置与数据采集装置之间的电信号传输更加可靠。
为了便于获知显示装置2是否装配到安装槽12内,在弹片15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采集压力信号,并将采集到的压力信号传输至数据采集装置的微处理器。
当微处理器接收到的压力信号超过压力阈值时,说明显示装置2装配到安装槽12内,弹片15与导电触点接触,微处理器发送信号至弹片15,经弹片15、导电触点传输至显示装置的数据处理模块。
当微处理器接收到的压力信号未超过压力阈值时,说明显示装置2没有装配到安装槽12内。
在本实施例中,滑道14与安装槽12的槽底平行,便于传动部11-1的滑动。显示装置2为方形体,在显示装置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的卡槽,相适配的,表体1的安装槽12的相对的两个槽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的卡扣机构,两个卡扣结构与两个卡槽一一对应。当按压表体1两侧的施力部11-1-3时,传动部11-1移动的同时推动旋转部11-2旋转,卡勾11-2-1脱离卡槽,借助弹片15将显示装置2弹出,取出显示装置2。将显示装置2放入安装槽12内时,旋转部11-2在扭簧11-3的回旋力作用下转动,卡勾11-2-1伸入安装槽12内与卡槽卡接,将显示装置2锁紧在表体1内,显示装置2可以与数据采集装置进行电信号的传输。因此,同时对两个卡扣机构施加外力,显示装置2才与表体1脱离,避免误按压其中一个卡扣机构导致显示设备脱离损坏,提高了显示装置2与表体1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表体,其具有数据采集装置及第一连接件;
显示装置,其具有第二连接件;
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当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时,所述显示装置与数据采集装置进行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表体上形成有安装槽,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卡扣机构,设置在所述安装槽的槽侧壁上;
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卡槽,设置在所述显示装置的侧壁上;
所述显示装置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时,所述卡扣机构与卡槽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机构包括传动部、旋转部、扭簧;
所述安装槽的槽侧壁上形成有容纳腔和滑道,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上形成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容纳腔通过第一开口与安装槽连通,所述容纳腔通过第二开口与滑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滑道的另一端与外部空间连通;
所述旋转部位于容纳腔内,与容纳腔转动连接;所述旋转部具有卡勾;所述扭簧的一端与容纳腔固定,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旋转部固定;
所述传动部位于滑道内,与滑道滑动连接;所述传动部的一端伸入容纳腔与旋转部抵接,带动旋转部转动;
所述旋转部转动时,所述卡勾穿过第一开口伸入安装槽内或缩回至容纳腔内;当所述显示装置放置在安装槽内,所述卡勾伸入安装槽内时,所述卡勾与显示装置的卡槽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机构还包括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中轴线与旋转部的旋转轴线重合;所述旋转部通过中心轴与容纳腔转动连接;所述扭簧套设在中心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轴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一个所述的扭簧;
所述中心轴穿过旋转部的旋转轴线,与旋转部转动连接,所述中心轴的两端与容纳腔固定连接;
或者,所述中心轴穿过旋转部的旋转轴线,与旋转部固定连接;所述中心轴的两端与容纳腔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与传动部抵接的位置形成受力部,所述受力部与旋转部的旋转轴线的距离大于卡勾与旋转部的旋转轴线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的一端的端面上形成有传力部,所述传力部与旋转部抵接,所述传动部的一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止挡传力部脱离容纳腔的止挡部。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设置有若干个弹片,当所述显示装置安装在安装槽内时,所述显示装置的底部与弹片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与数据采集装置电连接;
所述显示装置上与弹片抵接的位置形成有导电触点,所述导电触点与显示装置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压力信号传输至数据采集装置。
CN202023216883.XU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139040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16883.XU CN213904079U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16883.XU CN213904079U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04079U true CN213904079U (zh) 2021-08-06

Family

ID=77106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16883.XU Active CN213904079U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040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759284A2 (en) A wrist-worn pulse wave measuring device
US20140243618A1 (en) Garment For Monitoring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EP2914170B1 (en) A portable device for ecg measurement
CN111436924A (zh) 可穿戴感测设备
CN205263683U (zh) 一种智能手环及智能手环控制系统
CN110802639A (zh) 刀头组件及具有该刀头组件的剃须装置
CN213904079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111973174A (zh) 一种心电图检测装置
CN110802641A (zh) 刀头组件及包含该刀头组件的剃须器
CN216956706U (zh) 一种脑电头环
CN209951253U (zh) 微型心电采集设备、采集器及主机
CN211355438U (zh) 心电心率检测手环
CN219480116U (zh) 可穿戴式多模态研究平台
CN106814776A (zh) 一种智能手环控制系统及方法
WO2020006395A1 (en) Medical biosensor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CN212994931U (zh) 一种具有检测体温的智能手环
CN213370363U (zh) 可穿戴设备
CN211362345U (zh) 刀头组件及具有该刀头组件的剃须装置
WO2020147559A1 (zh) 心电心率检测设备、装置及系统
CN220757396U (zh) 一种小型呼吸心跳监测装置
CN216674947U (zh) 带心电检测功能的表带及智能手表
CN213551707U (zh) 一种头戴式睡眠监测仪
CN212541043U (zh) 可监测体温的手表
CN216979601U (zh) 一种新型智能手表
CN218389971U (zh) 一种智能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