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75269U - 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75269U
CN213875269U CN202022780338.7U CN202022780338U CN213875269U CN 213875269 U CN213875269 U CN 213875269U CN 202022780338 U CN202022780338 U CN 202022780338U CN 213875269 U CN213875269 U CN 2138752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ing
tunnel
plate
wedge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8033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源
宋克志
骆俊浩
董传真
黄腾
张佳乐
庄肃坤
孙亭帅
王开霖
张家铭
韩钰浩
赵杰
苏华
刘广磊
陈泽乾
龚文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Lu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Lu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2278033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752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752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752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用于隧道开挖、支护过程中围岩变形规律与支护结构的支护参数、支护特性的研究;其特点是,由试验平台、加载主体结构、框架主体结构和模型辅助构件四部分组成;整个隧道模型可划分为三个试验模块,分别模拟隧道的开挖、初次支护、二次支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模拟不同开挖方式以及不同含水量情况下多种断面形式的隧道开挖与支护特性;可通过透明玻璃板观察围岩受力时隧道洞壁以及不同阶段支护结构的变形规律和受力特点,可以使试验研究更加贴近实际工况,对隧道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工程专业科研试验研究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是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用于隧道开挖、支护过程中围岩变形规律与支护结构的支护参数、支护特性的研究,能综合反映隧道围岩变形、围岩受力特点、监控量测试验模型中支护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变形规律。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方式也日益变化。在当前城市中,地下铁路的开发利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城市之外,山岭隧道的修建规模与之前相比也越来越庞大;但不论是城市地铁还是山岭隧道都因发展迅速而造成了在隧道设计、施工等方面新的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此外,在隧道的实际施工过程中,许多关键部位施工较难以直观的观摩。由此,模型试验是一种研究如何解决隧道设计、施工等方面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模型试验可得到不同工况下对隧道受力变形的影响规律;目前,模型试验还是空白。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和实际条件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且能呈现隧道施工中的各个组件的布置规律、受力特点、各个工序的结构特点,从而为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的研究提供支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其特殊之处在于,由试验平台、加载主体结构、框架主体结构组成;
所述试验平台,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部固定模拟隧道甬道,模拟隧道甬道内部设置有柔性薄板和刚性薄板,所述模拟隧道甬道外壁与锚杆相连;所述模拟隧道甬道外围包裹在岩土介质中,所述岩土介质外侧设置有固定在底板上的加载左侧板、加载右侧板和加载上板,加载左侧板、加载右侧板、加载上板和底板的相邻板之间连接滑动斜支撑;
所述加载主体结构,由水平加载装置和垂直加载装置组成;所述水平加载装置包括框架立杆,所述框架立杆上固定水平加载装置滑道,水平加载装置滑道连接第一加载装置,所述第一加载装置与第一斜撑的一端连接,第一斜撑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加载钢板,所述第一加载钢板上设第一钢性杆,第一加载钢板下部连接加载滑动台;所述垂直加载装置包括钢横梁,在钢横梁上固定垂直加载装置滑道,所述垂直加载装置滑道连接第二加载装置,所述第二加载装置与第二斜撑的一端连接,第二斜撑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加载钢板,所述第二加载钢板上设第二钢性杆;
所述框架主体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固定框架立杆,所述框架立杆顶部连接钢横梁,所述钢横梁与框架立杆、框架立杆与底板的拐角处连接斜支撑;所述底板正下方布设排水管,底板上固定挡块;所述垂直加载装置滑道和框架立杆顶部连接条形工字钢。
进一步的,所述模拟隧道甬道分为互不影响的三个模型单元,三个模型单元分别为:第一模型单元仅包括模拟隧道甬道体,内部侧壁与洞顶位置分别设置激光测距仪;第二模型单元是固定在模拟隧道甬道体内部紧密贴合布置柔性薄板,在其夹层之间均匀布设压力传感器,在柔性薄板内部侧壁与顶部设置激光测距仪;第三模型单元是在柔性薄板上布置刚性薄板,在柔性薄板和刚性薄板的夹层之间均匀布设压力传感器,在刚性薄板内部侧壁与顶部设置激光测距仪。
进一步的,所述三个模型单元之间设置第二刚性玻璃板与第三刚性玻璃板,所述第一模型单元前端与第三模型单元尾端分别设置第一刚性玻璃板。
进一步的,所述加载左侧板与加载右侧板内部为嵌套形式,其顶端与加载上板滑槽连接,其底端与底板滑槽连接,滑动斜支撑两端与底板、加载左侧板、加载右侧板、加载上板的连接处均为滑槽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锚杆固定在模拟隧道甬道外侧的开孔处,锚杆一端在模拟隧道甬道外壁上,另一端在岩土介质中。
进一步的,所述模拟隧道甬道为一个固定在底板上的圆形孔道或拆分为两个固定在底板上的拱形孔道或一个固定在底板上的拱形孔道。
进一步的,所述模拟隧道甬道为拱形孔道时,拱形孔道中设模型辅助构件,所述模型辅助构件,包括穿插于拱形孔道内部的第一楔形块、第二楔形块、第三楔形块、第四楔形块、第五楔形块、第六楔形块、第七楔形块、第八楔形块;所述模拟隧道甬道内部最下层设置第一楔形块、第二楔形块、第三楔形块;中间层设置第四楔形块、第五楔形块、第六楔形块;最上层设置第七楔形块与第八楔形块,二者上下嵌套布置;所有楔形块都能自由抽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采用自由抽动的楔形块,通过抽填楔形块来模拟隧道施工受力状态,对于Ⅲ、Ⅳ级稳定性围岩中可通过楔形款模拟上下双台阶开挖受力状态、Ⅴ级及其以上非稳定性围岩可模拟预留核心土的台阶开挖法来监测隧道的受力状态;
2、可以通过改变加载框架中的传力岩土介质中的构成来模拟不同围岩,也可以通过底板下的排水管来模拟不同含水率的加载受力差异,也可以采用压力泵通过排水管来施加有压水来观察隧道在水压作用下的受力状态,比较贴近工程实际;
3、不仅可以模拟单线拱形隧道的受力与位移特性,而且还可以通过重新拆解锚固螺栓使其变为双线拱形隧道,利用与单线隧道的相同的加载方式与对比分析,可以得到关于双线隧道的受力特性;
4、可以更加真实地模拟在不同类型岩土和不同含水率条件下,隧道在加载状态下的受力和变形,以科学地模拟隧道开挖与支护,直观的观察整个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对于隧道设计与施工起到有力的技术支撑。
5、利用将加载框架内填充岩土介质的方法进行加载,使模拟隧道甬道受力更加均衡;此装置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嵌套结构伸缩来模拟不同埋深状态下的受力状态,还可以通过岩土介质的摩擦更明显的显示锚杆的作用;此试验装置能起到有效的工程类比效果。
附图说明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试验模式的正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试验模式的正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试验模式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整体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整体侧视图;
图4-1是本实用新型的垂直加载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平加载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1是本实用新型的框架主体结构侧面支撑图;
图5-2是本实用新型的加载侧板的嵌套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框架主体结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模块单元分割图;
图8-1是本实用新型的滑动斜支撑的基本构造图;
图8-2是本实用新型的加载上板的基本构造图;
图9-1是本实用新型的圆形孔道隧道模型传感器布置图;
图9-2是本实用新型的拱形孔道隧道模型传感器布置图。
图中:1模拟隧道甬道,2加载上板,3加载左侧板,4加载右侧板,5滑动斜支撑,6底板,7开孔,8锚杆,9固定挡块,10第一加载装置,11第一斜撑,12第一钢性杆,13第一加载钢板,14钢横梁,15加载滑动台,16螺栓,17柔性薄板,18刚性薄板,19第一刚性玻璃板,20压力传感器,21激光测距仪,22岩土介质,23第二刚性玻璃板,24第三刚性玻璃板,25第一楔形块,26第二楔形块,27第三楔形块,29第四楔形块,30第五楔形块,31第六楔形块,32第七楔形块,33第八楔形块,34排水管,35垂直加载装置滑道,36固定标记,38框架立杆,39水平加载装置滑道,40斜支撑,41条形工字钢,42第二加载装置,43第二斜撑,44第二加载钢板,45第二刚性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实施,下面结合附图给出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如图1-1、2、3、4-1、4-2、5-1、5-2、7、8、9-1所示,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由试验平台、加载主体结构、框架主体结构组成;
试验平台,包括底板6,在所述底板6上部固定模拟隧道甬道1,模拟隧道甬道1为一个固定在底板6上的圆形孔道;模拟隧道甬道1内部安装有柔性薄板17和刚性薄板18,将模拟隧道甬道1外壁与锚杆8相连;将模拟隧道甬道1外围包裹在岩土介质22中,在岩土介质22外侧设置有固定在底板6上的加载左侧板3、加载右侧板4和加载上板2,加载左侧板3、加载右侧板4和加载上板2上均带有固定标记36,加载左侧板3、加载右侧板4、加载上板2和底板6的相邻板之间连接滑动斜支撑5;锚杆8固定在模拟隧道甬道1外壁上的开孔7处,锚杆8一端在模拟隧道甬道1外壁上,另一端在岩土介质22中;
加载主体结构,由水平加载装置和垂直加载装置组成;水平加载装置包括框架立杆38,在框架立杆38上固定水平加载装置滑道39,水平加载装置滑道39连接第一加载装置10,将第一加载装置10与第一斜撑11的一端连接,第一斜撑1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加载钢板13,第一加载钢板13上固定第一钢性杆12,在第一加载钢板13下部连接加载滑动台15;垂直加载装置包括钢横梁14,在钢横梁14上固定垂直加载装置滑道35,垂直加载装置滑道35连接第二加载装置42,第二加载装置42与第二斜撑43的一端连接,第二斜撑4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加载钢板44,第二加载钢板44上固定第二钢性杆45;
框架主体结构,包括底板6,底板6上固定框架立杆38,框架立杆38顶部连接钢横梁14,在钢横梁14与框架立杆38、框架立杆38与底板6的拐角处连接斜支撑40;在底板6正下方布设排水管34,底板6上固定挡块9;将垂直加载装置滑道35和框架立杆38顶部连接条形工字钢41;加载左侧板3与加载右侧板4内部为嵌套形式,其顶端与加载上板2滑槽连接,其底端与底板6滑槽连接,滑动斜支撑5两端与底板6、加载左侧板3、加载右侧板4、加载上板2的连接处均为滑槽连接。
进一步地,模拟隧道甬道1分为互不影响的三个模型单元,三个模型单元分别为:第一模型单元仅包括模拟隧道甬道体,内部侧壁与洞顶位置分别设置激光测距仪21;第二模型单元是固定在模拟隧道甬道体内部紧密贴合布置柔性薄板17,在其之间均匀布设压力传感器20,在柔性薄板17内部侧壁与顶部设置激光测距仪21;第三模型单元是在模拟隧道甬道体内部布置的柔性薄板17上布置刚性薄板18,刚性薄板18紧密贴合于柔性薄板17,且在其之间均匀布设压力传感器20,在刚性薄板18内部侧壁与顶部设置激光测距仪21;在三个模型单元之间分别设置第二刚性玻璃板23与第三刚性玻璃板24,在第一模型单元前端与第三模型单元尾端分别设置第一刚性玻璃板19;
第一模块单元:模拟隧道初始开挖的状态,即未加任何支护时的状态,所有受力和变形由模拟隧道甬道1承受,本模块单元在模拟隧道甬道1内的顶部和左侧分别放置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用来监测模拟隧道内壁初始开挖状态时因受力产生的收敛变形;
第二模块单元:模拟隧道开挖后已施作初期支护的隧道,初期支护由一层柔性薄板17和锚杆8组成,其模拟隧道甬道1与柔性薄板17之间环向布置压力传感器,在初次衬砌的拱顶和左侧分别布置激光测距仪,压力传感器用来测量模拟隧道内壁初次支护施工完成后初次支护与围岩之间的作用力;激光测距仪用来监测初次支护施工完成后结构的收敛变形;
第三模块单元:模拟已施作二次支护的隧道,支护结构由可拆卸的锚杆8、柔性薄板17和刚性薄板18组成,模拟隧道甬道1与柔性薄板之间环向布置压力传感器,用来测量模拟隧道二次支护施工完成后初次支护与围岩之间的作用力;在柔性薄板17与刚性薄板18之间环向布置压力传感器,在二次衬砌的拱顶和左侧分别布置激光测距仪,压力传感器用来测量模拟隧道内壁二次支护施工完成后,初次支护与二次支护之间的作用力以及监测结构的收敛变形。
实施例2,如图1-2、9-2所示,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模拟隧道甬道1为通过松开螺栓16拆分为两个固定在底板6上的拱形孔道;在拱形孔道安装模型辅助构件,模型辅助构件包括穿插于拱形孔道内部的第一楔形块25、第二楔形块26、第三楔形块27、第四楔形块29、第五楔形块30、第六楔形块31、第七楔形块32、第八楔形块33;拱形孔道内部最下层设置第一楔形块25、第二楔形块26、第三楔形块27;中间层设置第四楔形块29、第五楔形块30、第六楔形块31;最上层设置第七楔形块32与第八楔形块33,二者上下嵌套布置;所有楔形块都能自由抽动。
实施例3,如图1-3、9-2所示,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模拟隧道甬道1为一个固定在底板6上的拱形孔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隧道由一层钢板组成外轮廓,内部模拟隧道施工中的初次与二次支护模型,按纵向距离均匀布置一定量的锚杆,可用于观察锚杆对隧道模型受力特点的影响。其加载传输途径通过砂土碎石传递给隧道模型,使其受力均匀,贴近实际工程特点;整个隧道模型可划分为三个试验模块,分别模拟隧道的开挖、初次支护、二次支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模拟不同开挖方式以及不同含水量情况下多种断面形式的隧道开挖与支护特性;可通过透明玻璃板观察围岩受力时隧道洞壁以及不同阶段支护结构的变形规律和受力特点,可以使试验研究更加贴近实际工况,对隧道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进行如下试验。
一、试验一(单孔隧道试验)
模型的建立
1)根据试验场地实际环境情况,为了使试验条件更加贴近工程实际,隧道模型宽、高均采用3m,沿纵向按3m一个单元制作,共计9m;根据圣维南原理,加载箱体的水平单侧可活动范围定为9m—18m;隧道模型所用模拟的衬砌材料采用的钢板材料厚度根据试验要求制作;
2)将三个模型单元按施工顺序布置,并都施做相应的衬砌材料。初始隧道洞壁采用模拟隧道甬道1、一次衬砌采用柔性薄板、二次衬砌采用刚性薄板,并在初始洞壁和一次衬砌、一次衬砌和二次衬砌之间环向均匀布置压力传感器;从模型单元二开始,在模拟隧道甬道1外壁连接一定数量的锚杆,改善模拟隧道受力特性;
3)将用于测量拱顶下沉和隧道收敛的激光测距仪垂直布置在洞顶和洞壁左侧,并且采集随加载变化的位移变化值;
4)采用确定级配数的岩土介质加注到加载岩土介质仓内,加注过程中可用击实锤振捣,以便于拌合料密实,同样若试验有需要也可以通过给排水管进行注水或者排水改变岩土介质含水率。此项步骤可以用于设备进行对比试验;
5)调整三个加载装置至模型单元一加载位置,并且施加一定的初始荷载使其固定在固定标记处,采用三个方向等速率加载的方式进行加载,加载过程中注意透过刚性玻璃板观察模拟隧道甬道的变形状态,并且采集相应的试验环境下各部分甬道和支护结构的压力与位移值;
6)完成模型单元一的加载过程与数据采集,卸载加载装置,通过垂直加载装置滑道与水平加载装置滑道将三个加载装置滑动到模型单元二,先施加一定的初始荷载使其固定在固定标记处,而后采取等速率加载的方式完成试验过程与数据采集。模型单元三的试验过程同前两个单元;
7)可以通过模型底板下的给排水管采取向加载岩土介质中注入有压水的方式来模拟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水压力的影响,当填充岩土介质为含水率较高的软粘土时,可通过给排水管进行排水,模拟软土固结对隧道的影响;
8)试验完成后,将刚性玻璃板依次抽离,将加载上板通过滑槽取下,人工清理填充岩土介质,清理完成后,进行干燥保养防止构件锈蚀破坏,最后将构件复位。
二、试验二(台阶法)
模型的建立
1)根据试验场地实际环境情况,为了使试验条件更加贴近工程实际,隧道模型宽、高均采用3m,沿纵向按3m一个单元制作,共计9m;根据圣维南原理,加载箱体的水平单侧可活动范围定为9m—18m;隧道模型所用模拟的衬砌材料采用的钢板材料厚度根据试验要求制作;
2)向加载岩土介质仓内加注一定级配比例的填料,可以通过给排水管注有压水水或进行排水来改变填料含水率来模拟不同地层下的围岩状态的隧道掘进过程中的施工受力特点;
3)准备好预制的模拟台阶法施工的楔形块,依次插入模型单元二的模拟隧道甬道中,紧密贴合柔性薄板的内壁,视所模拟的围岩状态自行决定是否添加锚杆,也可通过是否添加锚杆进行隧道受力变形特点的对比试验;
4)调整三个加载装置至模型单元二加载位置并且施加初始荷载使其固定在固定标记处。根据模拟的围岩状态来从模拟隧道甬道另一侧按试验设计的顺序和速度抽出楔形块,在此过程中,三个方向的加载装置采用等速率加载的方式进行加载;
5)采集模拟台阶法施工中产生的数据并且加以对比,观察在不同楔形块的抽离距离状态下甬道和支护结构的位移和受力特点;
6)试验完成后,将刚性玻璃板依次抽离,将加载上板通过滑槽取下,人工清理填充岩土介质,清理完成后,进行干燥保养防止构件锈蚀破坏,最后将构件复位。
三、试验三(双孔隧道试验)
模型的建立
1)根据试验场地实际环境情况,为了使试验条件更加贴近工程实际,不仅可以满足单线隧道的试验,而且还可以通过分离圆形甬道,将其变为双拱形隧道,隧道模型宽采用3m,沿纵向按3m一个单元制作,共计9m;隧道模型所用模拟的衬砌材料采用的钢板材料厚度根据试验要求制作;
2)加载岩土介质的填充与试验一相同;
3)加载的方式与加载顺序与试验一相同;
4)在每个半拱形的模拟隧道甬道与柔性薄板、柔性薄板与刚性薄板环向布置压力传感器,并且在顶部和左侧布置激光测距仪来检测拱顶沉降和收敛。在加载过程中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5)对比在相同模型单元内的同一加载数据下的单线和双线隧道的受力与变形的异同点;
6)试验完成后,将刚性玻璃板依次抽离,将加载上板通过滑槽取下,人工清理填充岩土介质,清理完成后,进行干燥保养防止构件锈蚀破坏,最后将构件复位。
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未详细阐述的技术特征都属于现有技术。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更多的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由试验平台、加载主体结构、框架主体结构组成;
所述试验平台,包括底板(6),所述底板(6)上部固定模拟隧道甬道(1),模拟隧道甬道(1)内部设置有柔性薄板(17)和刚性薄板(18),所述模拟隧道甬道(1)外壁与锚杆(8)相连;所述模拟隧道甬道(1)外围包裹在岩土介质(22)中,所述岩土介质(22)外侧设置有固定在底板(6)上的加载左侧板(3)、加载右侧板(4)和加载上板(2),加载左侧板(3)、加载右侧板(4)、加载上板(2)和底板(6)的相邻板之间连接滑动斜支撑(5);
所述加载主体结构,由水平加载装置和垂直加载装置组成;所述水平加载装置包括框架立杆(38),所述框架立杆(38)上固定水平加载装置滑道(39),水平加载装置滑道(39)连接第一加载装置(10),所述第一加载装置(10)与第一斜撑(11)的一端连接,第一斜撑(1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加载钢板(13),所述第一加载钢板(13)上设第一钢性杆(12),第一加载钢板(13)下部连接加载滑动台(15);所述垂直加载装置包括钢横梁(14),在钢横梁(14)上固定垂直加载装置滑道(35),所述垂直加载装置滑道(35)连接第二加载装置(42),所述第二加载装置(42)与第二斜撑(43)的一端连接,第二斜撑(4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加载钢板(44),所述第二加载钢板(44)上设第二钢性杆(45);
所述框架主体结构,包括底板(6),所述底板(6)上固定框架立杆(38),所述框架立杆(38)顶部连接钢横梁(14),所述钢横梁(14)与框架立杆(38)、框架立杆(38)与底板(6)的拐角处连接斜支撑(40);所述底板(6)正下方布设排水管(34),底板(6)上固定挡块(9);所述垂直加载装置滑道(35)和框架立杆(38)顶部连接条形工字钢(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隧道甬道(1)分为互不影响的三个模型单元,三个模型单元分别为:第一模型单元仅包括模拟隧道甬道体,内部侧壁与洞顶位置分别设置激光测距仪(21);第二模型单元是固定在模拟隧道甬道体内部紧密贴合布置柔性薄板(17),在其夹层之间均匀布设压力传感器(20),在柔性薄板(17)内部侧壁与顶部设置激光测距仪(21);第三模型单元是在柔性薄板(17)上布置刚性薄板(18),在柔性薄板(17)和刚性薄板(18)的夹层之间均匀布设压力传感器(20),在刚性薄板(18)内部侧壁与顶部设置激光测距仪(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模型单元之间设置第二刚性玻璃板(23)与第三刚性玻璃板(24),所述第一模型单元前端与第三模型单元尾端分别设置第一刚性玻璃板(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左侧板(3)与加载右侧板(4)内部为嵌套形式,其顶端与加载上板(2)滑槽连接,其底端与底板(6)滑槽连接,滑动斜支撑(5)两端与底板(6)、加载左侧板(3)、加载右侧板(4)、加载上板(2)的连接处均为滑槽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8)固定在模拟隧道甬道(1)外侧的开孔(7)处,锚杆(8)一端在模拟隧道甬道(1)外壁上,另一端在岩土介质(22)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隧道甬道(1)为一个固定在底板(6)上的圆形孔道或拆分为两个固定在底板(6)上的拱形孔道或一个固定在底板(6)上的拱形孔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隧道甬道(1)为拱形孔道时,拱形孔道中设模型辅助构件,所述模型辅助构件,包括穿插于拱形孔道内部的第一楔形块(25)、第二楔形块(26)、第三楔形块(27)、第四楔形块(29)、第五楔形块(30)、第六楔形块(31)、第七楔形块(32)、第八楔形块(33);所述模拟隧道甬道(1)内部最下层设置第一楔形块(25)、第二楔形块(26)、第三楔形块(27);中间层设置第四楔形块(29)、第五楔形块(30)、第六楔形块(31);最上层设置第七楔形块(32)与第八楔形块(33),二者上下嵌套布置;所有楔形块都能自由抽动。
CN202022780338.7U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 Active CN2138752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80338.7U CN213875269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80338.7U CN213875269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75269U true CN213875269U (zh) 2021-08-03

Family

ID=77039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80338.7U Active CN213875269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75269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6672A (zh) * 2021-10-11 2022-01-11 河南新华五岳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 一种洞室围岩支护压力试验装置
CN114062150A (zh) * 2021-11-17 2022-02-18 山东建筑大学 曲线轮廓隧(巷)道围岩隔离体模型承载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14894514A (zh) * 2022-05-20 2022-08-12 西南交通大学 拱形隧道主动支护承载结构模型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CN117250027A (zh) * 2023-11-20 2023-12-1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隧道模型试验模拟开挖支护装置及试验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6672A (zh) * 2021-10-11 2022-01-11 河南新华五岳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 一种洞室围岩支护压力试验装置
CN113916672B (zh) * 2021-10-11 2024-03-26 河南新华五岳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 一种洞室围岩支护压力试验装置
CN114062150A (zh) * 2021-11-17 2022-02-18 山东建筑大学 曲线轮廓隧(巷)道围岩隔离体模型承载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14062150B (zh) * 2021-11-17 2023-08-22 山东建筑大学 曲线轮廓隧(巷)道围岩隔离体模型承载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14894514A (zh) * 2022-05-20 2022-08-12 西南交通大学 拱形隧道主动支护承载结构模型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CN117250027A (zh) * 2023-11-20 2023-12-1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隧道模型试验模拟开挖支护装置及试验方法
CN117250027B (zh) * 2023-11-20 2024-01-26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隧道模型试验模拟开挖支护装置及试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875269U (zh) 一种多功能隧道模型试验装置
CN107179396B (zh) 多功能拼装式岩土工程物理相似试验系统
CN108072570B (zh) 不同位移模式下锚定板类挡土墙土压力试验装置及方法
CN103452144B (zh) 岩土工程大型立体综合模拟试验台
CN104833537B (zh) 一种模拟隧道施工的相似模型试验装置
CN109855974B (zh) 基于相似模拟试验系统的覆岩应力与变形特性试验方法
Wu et al. Seismic response of subway station in soft soil: Shaking table testing versus numerical analysis
CN107301305B (zh) 一种实现管片三维受载的结构力学性能的建模方法
CN109855975B (zh) 基于相似模拟试验系统的覆岩关键层破断规律试验方法
CN109917108A (zh) 一种模拟煤层开采的三维相似材料模型实验装置及方法
CN106596268B (zh) 一种多浸水工况模拟试验模型箱及试验方法
CN108709977A (zh) 一种地面堆载影响既有地铁隧道的室内模型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Al Heib et al. On the use of 1g physical models for ground movements and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problems
CN107354961B (zh) 变刚度预应力锚拉式挡土墙土拱效应试验模型装置及方法
CN110284530B (zh) 结合基坑与隧道的多功能组合拼装模型试验箱装置及应用
CN110967252A (zh) 模拟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影响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9975117B (zh) 顶管实验箱及实验方法
Liu et al. Internal force calculation and supporting parameters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side piles in the subway station excavated by Pile-Beam-Arch method
CN211602719U (zh) 一种多功能顶底板突水的采场矿压三维物理模拟试验平台
Li et 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deformation failure process of roadway tunnel in fractured rock mass induced by mining excavation
CN108362856B (zh) 模拟城市高密集区地面长期沉降的模型实验装置
CN110940571B (zh) 一种模拟棚架结构动态土拱效应的试验装置
CN107179391B (zh) 一种用于超浅埋下穿隧道浅层注浆的试验装置
CN208902713U (zh) 地面堆载影响既有地铁隧道的室内模型试验装置
Miśkiewicz et al. Monitoring system of the road embank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