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50663U - 测温装置及射频识别系统 - Google Patents

测温装置及射频识别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50663U
CN213850663U CN202020354153.7U CN202020354153U CN213850663U CN 213850663 U CN213850663 U CN 213850663U CN 202020354153 U CN202020354153 U CN 202020354153U CN 213850663 U CN213850663 U CN 2138506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radio frequency
temperature
measuring device
processing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5415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iniao Smart Logistics Hold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iniao Smart Logistics Hold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iniao Smart Logistics Holding Ltd filed Critical Cainiao Smart Logistics Hold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5415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506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506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506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Temperature Or Quantity Of Heat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温装置及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射频处理模块和天线;射频处理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射频处理模块与天线连接,射频处理模块用于控制天线将温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温度信号发出。本实用新型中,测温装置可以接触被测物体,使得被测物体的温度传递至射频处理模块中的温度传感器,射频处理模块可以从温度传感器中获得温度信号,并在射频读写器请求进行读取操作时,将温度信号由天线发送至射频读写器,完成被测物体温度的测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无源测温的方式,节省了安置电源的成本,提高了安全保障,并利用直接接触式测温方式,降低了测温过程中的温度流失,提高了测量温度的精度。

Description

测温装置及射频识别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射频识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测温装置及射频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每当具有发热症状的疫情来临,测量体温仍然是简单有效的排除疑似患者的方式,因此测温装置的质量在疫情来临时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常采用的测温装置包括以下几种:1、非接触式额温枪,具体使用方式包括将非其面向用户额头、手腕等部位,接收该部位发射的红外线,从而感应得到温度信号。2、水银体温计,具体使用方式包括将其置于测温部位,观察水银在温度影响下膨胀的长度,从而得到该长度对应的温度值。 3、高精度道口红外成像设备,具体使用方式为利用高精度红外成像技术,对人群中每个人进行红外成像,并根据红外成像,识别每个人的体温。
但是,目前方案中,水银体温计存在容易破裂的问题,导致暴露的水银产生安全风险。非接触式额温枪为非接触式测量,误差较大,高精度道口红外成像设备的成本较高,导致应用环境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温装置及射频识别系统,以解决了现有测温装置测量误差较大、安全性较差、成本较高的问题,并达到了实现低成本、高精度且安全测量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测温装置,所述设备包括:
射频处理模块和天线;
所述射频处理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
所述射频处理模块和所述天线连接;
所述射频处理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天线将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温度信号发出;所述射频识别电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材质为热敏导电材质;
在所述射频识别电路与所述天线处于电磁场,所述射频识别电路通过所述天线从所述电磁场中得到供电的情况下,所述射频识别电路向所述温度传感器供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射频识别系统,包括:所述系统包括射频读写器、所述的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和所述射频读写器无线连接;
所述射频读写器用于产生预设电磁场,以及接收所述测温装置发送的温度信号;
所述测温装置用于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发送给所述射频读写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包括:射频处理模块和天线;射频处理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射频处理模块与天线连接,射频处理模块用于控制天线将温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温度信号发出。本实用新型中,测温装置可以接触被测物体,使得被测物体的温度传递至射频处理模块中的温度传感器,在处于电磁场环境下时,射频处理模块可以从电磁场中得到供电,且温度传感器得到供电之后,射频处理模块可以从温度传感器中获得温度信号,并在射频读写器请求进行读取操作时,将温度信号由天线发送至射频读写器,完成被测物体温度的测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无源测温的方式,节省了安置电源的成本,提高了安全保障,并利用直接接触式测温方式,降低了测温过程中的温度流失,提高了测量温度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测温场景下的射频识别系统的架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载体与测温装置装配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测温场景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测温场景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测温场景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测温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测温场景下的射频识别系统的架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测温场景下的射频识别系统的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测温场景下的射频识别系统的架构图。包括:测温装置10、射频读写器20和载体30。
具体的,测温装置10包括射频处理模块11和天线12。具体的,射频处理模块11包括:温度传感器110和射频识别电路111;射频识别电路111包括:射频前端电路1111和存储器1112,存储器1112中预先存储有该测温装置10唯一的标签标识。
测温装置10在处于电磁场环境下时,射频前端电路1111可以从电磁场中得到供电,且射频前端电路1111可以进一步向存储器1112和温度传感器 110供电,温度传感器110得到供电之后,射频前端电路1111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110得到温度信号,并将温度信号存储在存储器1112中。
当射频读写器20对测温装置10进行读取操作时,射频前端电路1111 可以将存储器1112中的标签标识和温度信号调制成射频信号,并由天线12 将该射频信号发送至射频读写器20,以供其从中解析得到标签标识和温度信号。另外,测温装置10也可以通过天线12,接收射频读写器20发送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温度传感器110和射频识别电路111可以集成与一体设置,从而使得射频处理模块11以芯片的形式进行实现。
射频读写器20包括:射频天线21,射频读写器20具有内置电源或外接电源,射频读写器20为射频天线21供电,以供射频天线21产生电磁场。测温装置10的射频前端电路1111处于该电磁场中时,可以根据该电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为存储器1112和温度传感器110供电,并通过天线12发送存储在存储器1112中的数据。
载体30可以用于承载测温装置10,使得载体30在承载有测温装置10 的情况下,可以将载体30靠近被测物体的表面,并通过测温装置10进行温度测量。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参照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载体与测温装置装配后的截面示意图,载体30 可以包括两个隔温层31;射频处理模块11和天线12设置在两个隔温层31 之间。其中,天线12可以为柔性金属薄膜天线,柔性金属薄膜天线在弯曲折叠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较好的工作性能,足以满足各种复杂多变的使用场景。射频处理模块11设置并连接在天线12的馈电点位置处。隔温层31 可以为隔温泡棉。通过隔温泡棉中的空气气泡结构实现隔温效果,降低了因温度传感器上的温度快速流失而导致的测温不准确现象出现的几率。
进一步的,在一个隔温层31对应射频处理模块11的位置处,设置有测温开口32,使得射频处理模块11处于测温开口32之中,另外,还可以在测温开口32中射频处理模块11的表面灌注导热灌封胶33,导热灌封胶33能够在实现对射频处理模块11的密封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被测物体的温度传递至射频处理模块11的温度传感器110。
需要说明的是,温度传感器110的材质为热敏导电材质,在一般情况下,温度传感器110可以为热敏电阻,由于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温度传感器110得到供电的情况下,在温度传感器110上产生的电压值(电压值为经过温度传感器110的电流值与温度传感器110的阻值的乘积)也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根据温度传感器110上产生的电压值,以及电压值与温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精确得到温度传感器110测得的温度值,其中,电压值与温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线性拟合关系,可以通过前置实验得出。
参照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测温场景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被测物体40为人的情况下,若采用腋下部位41测温的方式进行体温检测,则可以将承载有射频处理模块11和天线12的载体30 置于被测物体40的腋下部位41,具体为将载体30上设置的测温开口紧贴腋下部位41,使得被测物体41的温度通过测温开口传递至射频处理模块11 的温度传感器中。
在读取温度信号的环节,射频读写器20可以靠近载体30,使得载体30 处于射频读写器20产生的电磁场22中,并使得射频处理模块11通过电磁场22产生的感应电流获得能量,从射频处理模块11的温度传感器中读取得到温度信号并存储在自身的存储器中,并通过天线12发送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标签标识和温度信号至射频读写器20,以供射频读写器20得到人体腋下温度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测温部位不仅限于人体腋下部位,还可以包括其他人体部位,如,额头部位,并可以对应将载体设计为额温贴或头戴式测温贴即可。
由于射频读写器20可以实现一次读取多个射频处理模块12发送的温度信号,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射频识别系统可以满足在大量流动人口场所中进行防疫测温的需求。参照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测温场景的示意图,假设该测温场景为车站等大量流动人口的进出关口,被测物体40为人,为了防疫需求,需要快速高效的检测每个人的体温,因此,在该场景下,可以在进出关口划分测温区域(如测温区域每次允许6个人进入),为每个人分发对应具有唯一标签标识的载体30,并通过工作功率较大的射频读写器20,生成覆盖测温区域的电磁场22,每个人同时将载体 30置于腋下部位大约几十秒左右,即可由载体30中的超高频射频处理模块,将测得的温度信号以及对应每个载体30的唯一标签标识发送至射频读写器 20,使得射频读写器20可以进一步将温度信号以及对应每个载体30的唯一标签标识发送至服务器50,以供服务器50通过唯一标签标识区分被测人员,并得到每个被测人员的温度信号,使得大量流动人口的体温检测效率大大提高。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载体也可以为其他承载有射频处理模块和天线的物体。如,该载体也可以是需要进行温度监控的物品,该物品比如为商场、超市、便利店等中用于售卖或者赠送的冷链售卖货物,或为工厂中需要实时进行工作温度监控的设备。
参照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测温场景的示意图,其中,被测物体40为冷链运输货物,被测物体40具体包括一层隔温层42和载体主体43,该场景为冷链运输环节中对冷链运输货物的温度检测场景。在冷链运输过程中,对载体的存储温度的要求较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将射频处理模块(图5中未绘出)和天线(图5中未绘出)设置在载体主体43的表面和一层隔温层42之间,并在隔温层42的表面对应射频处理模块的位置处设置测温开口(图5中未绘出),进一步采用工作功率较大的射频读写器 20,生成覆盖测温区域的电磁场22,每个被测物体40通过超高频射频处理模块,将自身的当前温度信号以及对应每个被测物体40的唯一标签标识发送至射频读写器20,使得射频读写器20通过唯一标签标识区分被测物体40,并将温度信号以及对应每个载体30的唯一标签标识发送至服务器50,以供服务器50在某个被测物体40的温度异常时,发出告警,达到了对大批量冷链运输货物的实时温度进行高效监控,降低了冷链运输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损坏的几率。需要说明的是,载体主体43的表面可以为冷链货物的表面,也可以为覆盖冷链货物的保温层的表面。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测温装置可以接触被测物体,使得被测物体的温度传递至射频处理模块中的温度传感器,在处于电磁场环境下时,射频处理模块可以从电磁场中得到供电,且温度传感器得到供电之后,射频处理模块中的射频识别电路可以从温度传感器中获得温度信号,并在射频读写器请求进行读取操作时,将温度信号由天线发送至射频读写器,完成被测物体温度的测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无源测温的方式,节省了安置电源的成本,提高了安全保障,并利用直接接触式测温方式,降低了测温过程中的温度流失,提高了测量温度的精度。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温装置包括:射频处理模块11和天线12;所述射频处理模块11包括:温度传感器110;所述射频处理模块11和天线12连接;所述射频处理模块11用于控制所述天线12 将所述温度传感器110检测得到的温度信号发出。
可选的,射频处理模块11还包括:射频识别电路111;所述射频识别电路111与所述天线12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110与所述射频识别电路111 连接;在所述天线12处于预设电磁场中,所述射频识别电路111通过所述天线12从所述电磁场中得到供电的情况下,所述射频识别电路111向所述温度传感器110供电,以及控制所述天线12将温度传感器110检测得到的温度信号发出。
可选的,温度传感器110的材质为热敏导电材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射频读写器可以通过射频天线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电磁场。当测温装置10的射频识别电路111与天线12处于该电磁场中时,可以根据该电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得到供电,并进一步由射频识别电路111向温度传感器110供电。
温度传感器110的材质为热敏导电材质,在一般情况下,温度传感器110 可以为热敏电阻,由于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温度传感器110得到供电的情况下,在温度传感器110上产生的电压值(电压值为经过温度传感器110的电流值与温度传感器110的阻值的乘积)也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根据温度传感器110上产生的电压值,以及电压值与温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精确得到温度传感器110测得的温度值。
其中,电压值与温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线性拟合关系,可以通过前置实验得出。具体的,该前置实验可以采用三点测量实验方法,包括,根据电压值与温度值之间的线性拟合关系,构建拟合函数y=kx+b,y为温度值,x 为热敏电阻上的电压值,通过实验用热敏电阻,测量该热敏电阻在第一温度值下的第一电压值,在第二温度值下的第二电压值,在第三温度值下的第三电压值,并将第一温度值、第一电压值、第二温度值、第二电压值、第三温度值、第三电压值导入拟合函数,求得拟合参数k和b的值,该拟合函数和拟合参数k和b的值可以存储在射频处理模块的存储器中,射频读写器在读取测温装置的温度信号时,可以读取温度传感器上的当前电压值、拟合函数和拟合参数k和b的值,并通过拟合函数、拟合参数k和b的值以及当前电压值,求得当前温度y的温度值。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人体体温检测场景,第一温度值可以为36摄氏度,第二温度值可以为37摄氏度,第三温度值可以为38摄氏度,当然,第一温度值、第二温度值、第三温度值还可以为其他温度值,通过三点测量实验方法,可以使得得到的拟合函数及拟合参数,能够满足35至42摄氏度范围内的温度测量精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测温装置,包括:射频处理模块和天线;射频处理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射频处理模块与天线连接,射频处理模块用于控制天线将温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温度信号发出。本实用新型中,测温装置可以接触被测物体,使得被测物体的温度传递至射频处理模块中的温度传感器,在处于电磁场环境下时,射频处理模块可以从电磁场中得到供电,且温度传感器得到供电之后,射频处理模块可以从温度传感器中获得温度信号,并在射频读写器请求进行读取操作时,将温度信号由天线发送至射频读写器,完成被测物体温度的测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无源测温的方式,节省了安置电源的成本,提高了安全保障,并利用直接接触式测温方式,降低了测温过程中的温度流失,提高了测量温度的精度。其中,射频处理模块可以为射频芯片,可以理解,本申请可以在射频芯片中集成温度传感器。
可选的,参照图2,测温装置还包括:载体31,射频处理模块和天线设置在所述载体上。载体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以便于测温装置满足各种复杂环境的需求。
可选的,测温装置为测温试纸、射频标签中至少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测温装置可以为测温试纸,如,在人体测温场景下,被测人员可以通过佩戴测温试纸完成测温,具体如,被测人员可以将测温试纸夹在腋下进行腋下温度测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测温装置可以为可以进行温度测量的射频标签,如,在设备温度测量场景下,设备的待测温表面可以贴附有射频标签,射频标签可以实现对设备的待测温表面的温度测量。
可选的,载体包括:至少两个隔温层31;射频处理模块11和天线12 设置在至少两个隔温层31中相邻的任意两个隔温层31之间。隔温层31可以相互层叠设置,至少两个隔温层31层叠设置,形成测温试纸的结构。
可选的,参照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测温装置的俯视图,隔温层31包括:防水泡棉层和印刷层311;印刷层设置在所述防水泡棉层背离天线的一面。其中所述印刷层位于最外层,所述印刷层的远离所述天线的表面上可以印刷信息。比如印刷二维码、标签标识、logo等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二维码可以供用户采用终端设备进行扫描,获取被测物体的温度。
隔温层31可以包括防水泡棉层。通过防水泡棉层中的空气气泡结构实现隔温效果,避免由于温度传感器上的温度快速流失导致的测温不准确。
印刷层311可以由防水材料制成,如,防水医用无纺布材料,且在印刷层311表面可以设置印刷区域3111,印刷区域3111中可以印刷有用于表明身份的信息,如,印刷区域3111中可以印刷有测温装置的射频处理模块的标签标识A,或印刷有绑定了测温程序入口的二维码和绑定了射频处理模块的标签标识的条形码,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的扫码功能对二维码进行扫码操作,可以快速进入测温程序,并通过扫描条形码,识别得到射频处理模块的标签标识,实现将用户在测温程序中绑定对应的测温装置。
可选的,天线12为柔性金属薄膜天线。柔性金属薄膜天线在弯曲折叠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较好的工作性能,足以满足各种复杂多变的使用场景。
可选的,参照图2,在一个隔温层31中对应射频处理模块11的位置处设置有测温开口32;测温开口32中设置有导热灌封胶33。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测温开口32可以对被测物体的温度进行传输,使得被测物体的温度进入射频处理模块11,导热灌封胶33能够在实现对射频处理模块11的密封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被测物体的温度传递至射频处理模块11的温度传感器中。导热灌封胶33可以为导热率为3.3瓦/米·度的双组份灌封胶,双组份灌封胶由双组份(A、B组份)构成的,包括加成型或缩合型两类硅橡胶,加成型的可以深层灌封并且固化过程中没有低分子物质的产生,收缩率极低,对元件或灌封腔体壁的附着良好结合。缩合型的收缩率较高对腔体元器件的附着力较低。
可选的,导热灌封胶33背离射频处理模块11的一端高于所述隔温层表面。具体的,导热灌封胶33可以背离射频处理模块11的一端高于所述隔温层表面,形成一个凸起结构,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测温装置的测量点突出于隔温层31的表面,能够更方便的与被测物体的表面接触。
可选的,测温开口的直径为3~8毫米。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腋下测温场景,根据人体工程学对人体构造的依据,隔温层31的长度可选为125毫米,宽度可选为15毫米。
可选的,参照图1,射频识别电路111包括:射频前端电路1111和存储器1112;射频前端电路1111的射频引脚和天线12、存储器1112和温度传感器110依次连接。
具体的,射频前端电路1111可以包括功率放大器、天线开关、滤波器、双工器、低噪声放大器等元器件。功率放大器用于实现发射通道的射频信号放大;天线开关用于实现射频信号接收与发射的切换、不同频段间的切换;滤波器用于保留特定频段内的信号,而将特定频段外的信号滤除;双工器用于将发射和接收信号的隔离,保证接收和发射在共用同一天线的情况下能正常工作;低噪声放大器用于实现接收通道的射频信号放大。
测温装置10在处于电磁场环境下时,射频前端电路1111可以从电磁场中得到供电,且射频前端电路1111可以进一步向存储器1112和温度传感器 110供电,温度传感器110得到供电之后,射频前端电路1111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110得到温度信号,并将温度信号存储在存储器1112中。当射频读写器20对测温装置10进行读取操作时,射频前端电路1111可以将存储器 1112中的标签标识和温度信号调制成射频信号,并由天线12将该射频信号发送至射频读写器20,以供其从中解析得到标签标识和温度信号。
可选的,参照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天线12包括:第一天线臂121、第二天线臂122和天线阻抗匹配部123;天线阻抗匹配部123的一端与第一天线臂121连接,天线阻抗匹配部123的另一端与第二天线臂122连接;天线12的馈电位置124设置在天线阻抗匹配部123上;其中,所述馈电位置用于连接射频处理模块。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阻抗是指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电路中的电流所起的阻碍作用,是一种用于表示元件性能或一段电路电性能的物理量,其实部称为电阻,虚部称为电抗,其中电容在电路中对直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称为容抗,电感在电路中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称为感抗,电容和电感在电路中对交流电引起的阻碍作用总称为电抗。
在RFID天线中,天线12的天线主体为输入端(信号源),天线12上设置的射频识别电路11和温度传感器13位置为负载端,阻抗匹配是指天线的信号源跟负载端之间的一种合适的搭配方式。若天线12与射频识别电路 11和温度传感器13之间阻抗不匹配,负载端会产生反射波,会在天线12 上形成驻波,导致能量无法传递,降低天线效率,严重甚至导致负载端损坏。
在利用射频标签10对外界的被测物体40进行测温的情况下,射频标签 10不免需要与被测物体40接触,从而使得天线12被被测物体40遮挡或影响的几率较大,由于被测物体40介电常数的影响,使得天线的信号源跟负载端之间的阻抗匹配收到较大影响。例如,参照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测温场景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被测物体40为人的情况下,若采用腋下部位41测温的方式进行体温检测,则可以将承载有射频识别电路11、天线12和温度传感器(图3中未绘出)的载体30置于被测物体40的腋下部位41,具体为将载体30上设置的测温开口紧贴腋下部位41,使得被测物体41的温度通过测温开口传递至温度传感器中。
但是,在天线12置于人体腋下部位41时,由于人体介电常数较大,天线12在受到人体的干扰时,天线12的阻抗会发生剧烈变化,导致天线12 与射频识别电路11、温度传感器13之间的阻抗失配,且电磁场22的能量在辐射过程中会被人体吸收并损耗,导致射频标签从电磁场22中获取到的感应电流降低,导致射频标签的性能下降。
为了降低天线受到外界被测物体的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如图 7的一种天线。该天线中包括第二天线臂122和部分天线阻抗匹配部123的区域可以被被测物体贴合,比如包括第二天线臂122和部分天线阻抗匹配部123的区域夹于人体40的腋下41,而另一部分天线阻抗匹配部123和第一天线臂121可以露出,可以不用夹在腋下,降低了被测物体对电磁波的损耗,以及被测物体对天线阻抗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射频处理模块为产生容抗电阻的部件,天线阻抗匹配部123为产生感抗电阻的部件;所述感抗电阻与所述容抗电阻至少部分地抵消。
具体的,天线12可以采用非对称结构设计,两个辐射臂第一天线臂121、第二天线臂122分别设置在天线阻抗匹配部123的两侧,第一天线臂121、第二天线臂122和天线阻抗匹配部123的最小外接矩形为长条形,第一天线臂121为辐射臂,用于收发信号;第二天线臂122为天线振子,用于使收发信号的增益达到预设值,第一天线臂121的结构可以为长条板状,第二天线臂122的结构可以为在预设方向上弯折预设次数的多次弯折结构。
另外,第一天线臂121、第二天线臂122和天线阻抗匹配部123设置在基板上;基板的材质为介质损耗角正切值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材质,如,热塑性聚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薄膜。
由于作为负载的射频识别电路的输入阻抗为容性,为了抵消其等效电路中的容抗,可以在天线中添加具有一定面积大小的天线阻抗匹配部123,天线阻抗匹配部123通过集总参数元件(电感元件)来引入感抗,从而通过在信号源和负载之间插入一个无源网络的方式,使负载阻抗与信号源阻抗共轭匹配,在天线12中得到共轭形式的阻抗匹配,从而达到天线12中所有信号均能传递至负载点的目的,而且几乎不会有信号反射回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线阻抗匹配部具有一定的长度,因此,天线阻抗匹配部还可以增加整个天线的尺寸,使得天线中包括部分天线阻抗匹配部和整个第一天线臂的区域可以处于被测物体之外,降低了天线与被测物体的接触面积,进一步降低了被测物体对电磁波的损耗,以及被测物体对天线阻抗的影响。
具体的,天线12的馈电位置124位置可以更靠近第二天线臂122一侧,且作为负载的射频处理模块可以设置在该馈电位置124位置处,整个天线12 中,包括了馈电位置124和整个第二天线臂122的测温区域A,可以与被测物体进行接触,以进行温度数据的收集,天线12中除测温区域A之外的区域,都不与被测物体进行接触,以降低被测物体对电磁波的损耗,以及降低被测物体对天线阻抗的影响。
例如,在图3所示的腋下测温场景,在进行测量时,可以仅将天线12 的测温区域A置于人体的腋下部位41,而将天线12中除测温区域A之外的区域,暴露在腋下部位41之外,以降低人体腋下部位41对电磁波的损耗,以及降低腋下部位41对天线阻抗的影响。
具体的,天线12可以采用非对称结构设计,两个辐射臂第一天线臂121、第二天线臂122分别设置在天线阻抗匹配部123的两侧,第一天线臂121、第二天线臂122和天线阻抗匹配部123的最小外接矩形为长条形,第一天线臂121为辐射臂,用于收发信号;第二天线臂122为天线振子,用于使收发信号的增益达到预设值,第一天线臂121的结构可以为长条板状,第二天线臂122的结构可以为在预设方向上弯折预设次数的多次弯折结构。
可选的,射频处理模块为产生容抗电阻的部件,天线阻抗匹配部123为产生感抗电阻的部件;所述感抗电阻与所述容抗电阻至少部分地抵消。
由于作为负载的射频识别电路的输入阻抗为容性,为了抵消其等效电路中的容抗,可以在天线中添加具有一定尺寸大小的天线阻抗匹配部123,天线阻抗匹配部123通过集总参数元件(电感元件)来引入感抗,从而通过在信号源和负载之间插入一个无源网络的方式,使负载阻抗与信号源阻抗共轭匹配,在天线12中得到共轭形式的阻抗,从而达到天线12中所有信号均能传递至负载点的目的,而且几乎不会有信号反射回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线阻抗匹配部具有一定的长度,因此,天线阻抗匹配部还可以增加整个天线的面积,使得天线中包括部分天线阻抗匹配部和整个第一天线臂的区域可以处于被测物体之外,降低了天线与被测物体的接触面积,进一步降低了被测物体对电磁波的损耗,以及被测物体对天线阻抗的影响。
可选的,参照图7,天线阻抗匹配部123包括:多个阻抗匹配子部1231,多个阻抗匹配子部1231之间相互并联连接。在图7中,阻抗匹配子部1231 的数量为2。
可选的,馈电位置124位于多个所述阻抗匹配子部1231中的一个中,所述馈电位置124用于与所述射频处理模块串联。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天线阻抗匹配部123所示出的并联结构,可以在引入相近的感抗的基础上,大幅增加天线阻抗匹配部 123的物理尺寸。使包括部分天线阻抗匹配部和整个第一天线臂的区域处于被测物体之外,以降低被测物体对电磁波的损耗,以及降低被测物体对天线阻抗的影响,同时还获取了天线与负载进行共轭匹配所需的天线阻抗,实现负载与天线之间的大能量传递。
在上述多个阻抗匹配子部1231形成的并联结构中,馈电位置124位于多个阻抗匹配子部1231共用的传输线上,通过调节传输线1232、传输线1233、传输线1234、传输线1235的尺寸,可以进一步的调整天线阻抗的实部和虚部,以降低反射系数。例如,天线阻抗的虚部会随着传输线1232、传输线 1234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天线阻抗的虚部会随着传输线1232、传输线1234 长度的增加而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参照图 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天线阻抗匹配部 123也可以不采用多阻抗匹配子部并联的方案,而是采用独立的环形电感线圈进行实现,馈电位置124可以位于环形电感线圈靠近第二天线臂122侧的传输线上。另外,天线阻抗匹配部123也可以采用T型匹配网络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天线臂为辐射臂,用于收发信号;所述第二天线臂为天线振子,用于使所述收发信号的增益达到预设值;且所述天线的馈电位置设置在所述天线阻抗匹配部靠近所述第二天线臂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天线臂受到被测物体的影响较小,因此第一天线臂可以作为辐射臂,用于收发信号,第二天线臂则可以作为天线振子,用于使收发信号的增益达到预设值,以提高天线的工作效率。天线振子是天线上的元器件,具有导向和放大电磁波的作用,使天线接收到的电磁信号更强。
参照图7,第二天线臂122为在预设方向上弯折预设次数的天线振子,在图7中,预设次数为8。第二天线臂122在经过多次弯折改变电流流向后,可以有效的在保持较小物理尺寸的同时增加天线的电长度。目的在于使天线所处的射频标签在工作频段内谐振的同时,便于射频标签精确的进行采集体温信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天线臂122的结构的具体实现包括:首先,根据天线所属的射频标签与射频读写器的工作频率,计算第二天线臂122所需的第一电长度,在尽量保证第二天线臂122的占用面积较小的基础上,根据该第一电长度,计算得到第二天线臂122的弯折的预设次数。在得到弯折的预设次数后,可以将用于构建第二天线臂122的传输线,按照预设次数个弯折操作进行弯折,得到第二天线臂122,其中,可以在奇数弯折操作中,将传输线以顺时针180度进行弯折,在偶数弯折操作中,将传输线以逆时针 180度进行弯折;或在偶数弯折操作中,将传输线以顺时针180度进行弯折,在奇数弯折操作中,将传输线以逆时针180度进行弯折。
同理,第一天线臂121的结构的具体实现包括:首先,根据天线所属的射频标签与射频读写器的工作频率,计算第一天线臂121所需的第二电长度,并直接根据第二电长度,计算得到第一天线臂121所需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根据第一天线臂121和第二天线臂122的宽度可以根据实际场景的需求,被设计为固定值。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射频标签和射频读写器都可以应用超高频射频技术进行实现,所以天线所属的射频标签与射频读写器的工作频率,可以包括300兆赫兹~3吉赫兹频段。
另外,可以根据射频处理模块所产生的容抗值,可以确定天线满足阻抗匹配所需要的感抗值,之后可以根据该感抗值,计算得到天线阻抗匹配部的长度。
可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以长条形的天线为例,在安装天线所要求的长条形基板的长和宽确定后,根据前述方式计算得到第一天线臂121的长度,阻抗匹配网络123的长度,以及天线振子122的总长度,那么在将第一天线臂121、阻抗匹配网络123与基板的一端安装后,天线振子122的弯折次数可以基于基板宽度和剩余的长度确定,天线振子122可以弯折后的长度可以与剩余的长度相同,也可以小于剩余的长度。
可选的,天线阻抗匹配部123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5毫米,小于或等于 45毫米;第一天线臂121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5毫米,小于或等于55毫米。第一天线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天线臂的长度。其中,第二天线臂的长度,为第二天线臂对应的弯折结构的长度,如图7中,长度B为第二天线臂122 的长度。
可选的,天线还包括:基板;第一天线臂、第二天线臂和天线阻抗匹配部设置在基板上;基板的材质为介质损耗角正切值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材质。如,热塑性聚酯薄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参照图9,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载体结构示意图,载体30包括:载体主体34和一层隔温层31;射频测温芯片11和天线12形成的测温层60设置在载体主体34的表面和一层隔温层31之间。该载体主体比如可以为保温箱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测温装置为射频标签等可以固定在其他物体上的情况下,比如测温装置为射频标签,该射频标签可以粘贴到是需要进行温度监控的物品,该物品比如为商场、超市、便利店等中用于售卖或者赠送的冷链售卖货物,或为工厂中需要实时进行工作温度监控的设备,针对该具体实现方式的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图5相关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测温装置,包括:射频处理模块和天线;射频处理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射频处理模块与天线连接,射频处理模块用于控制天线将温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温度信号发出。本实用新型中,测温装置可以接触被测物体,使得被测物体的温度传递至射频处理模块中的温度传感器,在处于电磁场环境下时,射频处理模块可以从电磁场中得到供电,且温度传感器得到供电之后,射频处理模块可以从温度传感器中获得温度信号,并在射频读写器请求进行读取操作时,将温度信号由天线发送至射频读写器,完成被测物体温度的测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无源测温的方式,节省了安置电源的成本,提高了安全保障,并利用直接接触式测温方式,降低了测温过程中的温度流失,提高了测量温度的精度。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射频识别系统,包括:测温装置10和射频读写器20;测温装置10和所述射频读写器20无线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20用于产生预设电磁场,以及接收所述测温装置10发送的温度信号;所述测温装置用于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发送给所述射频读写器20。
可选的,测温装置10包括射频处理模块11、天线12,射频读写器20 包括:射频天线21;射频处理模块11包括:温度传感器110和射频识别电路111;射频识别电路111与天线12连接,射频识别电路111与温度传感器 110连接;温度传感器110的材质为热敏导电材质;射频读写器20通过射频天线21产生电磁场;在射频识别电路111与天线12处于电磁场,射频识别电路111通过天线12从电磁场中得到供电的情况下,射频识别电路111向温度传感器110供电。
可选的,射频读写器还包括:显示屏,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信号显示温度。其中,射频读写器可以通过无线或有线的方式,与显示屏进行连接,并传输温度信号至显示屏,显示屏可以根据温度信号显示温度,以供管理人员通过该温度,实现对被测物体的管理。
相关内容的描述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射频读写器、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和所述射频读写器无线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用于产生预设电磁场,以及接收所述测温装置发送的温度信号;所述测温装置用于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发送给所述射频读写器。本实用新型中,测温装置可以接触被测物体,使得被测物体的温度传递至射频处理模块中的温度传感器,在处于电磁场环境下时,射频处理模块可以从电磁场中得到供电,且温度传感器得到供电之后,射频处理模块可以从温度传感器中获得温度信号,并在射频读写器请求进行读取操作时,将温度信号由天线发送至射频读写器,完成被测物体温度的测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无源测温的方式,节省了安置电源的成本,提高了安全保障,并利用直接接触式测温方式,降低了测温过程中的温度流失,提高了测量温度的精度。
参照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射频读写器20、服务器50、和测温装置10;所述测温装置10和所述射频读写器 20无线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20和所述服务器50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20用于产生预设电磁场,以及接收所述测温装置10发送的温度信号,以及将所述温度信号发送至所述服务器50;所述测温装置10用于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发送给所述射频读写器2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每个被测物体通过超高频射频处理模块,将自身的当前温度信号以及对应每个被测物体的唯一标签标识发送至射频读写器,使得射频读写器通过唯一标签标识区分被测物体,并将温度信号以及对应每个载体的唯一标签标识发送至服务器,以供服务器在某个被测物体的温度异常时,发出告警,达到了对大批量被测物体的温度管理的目的。
进一步的,测温装置的印刷区域中可以印刷有测温装置的射频处理模块的标签标识,或印刷有绑定了测温程序入口的二维码和绑定了射频处理模块的标签标识的条形码,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的扫码功能对二维码进行扫码操作,可以通过得到的测温程序入口,快速进入测温程序,并通过扫描条形码,识别得到射频处理模块的标签标识,并根据标签标识,实现从测温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中下载该标签标识对应的目标被测物体的温度值。
需要说明的是,射频读写器中可以预设一个目标温度值,射频读写器中还可以集成设置指示灯,指示灯可以显示不同颜色,射频读写器在读取到测温装置发送的温度信号之后,在通过与射频读写器通信连接的显示器对温度信号进行展示之外,射频读写器还可以判断温度信号对应的温度值是否大于或等于该目标温度值,若温度值大于或等于该目标温度值,则按照一个颜色进行指示灯的亮灯操作;若温度值小于该目标温度值,则按照另一个颜色进行指示灯的亮灯操作。达到了对异常温度值和正常温度值进行提醒的目的。
例如,在人体体温测量场景下,指示灯可以有红绿两种显示颜色,目标温度值可以为37.3摄氏度,根据人体生理学,可以将大于或等于37.3摄氏度的体温值确定为异常的发热体温值,将小于37.3摄氏度的体温值确定为正常体温值,因此,射频读写器在读取到测温装置发送的温度信号之后,可以判断温度信号对应的温度值是否大于或等于该目标温度值,若温度值大于或等于该目标温度值,则按照红色进行指示灯的亮灯操作,以表明该用户的体温异常;若温度值小于该目标温度值,则按照绿色进行指示灯的亮灯操作,以表明该用户的体温正常。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需求,射频读写器中可以预设多个温度范围,且指示灯可以显示对应该多个温度范围的多个显示颜色。
进一步的,射频读写器中在预设一个目标温度值之外,还可以集成设置喇叭,喇叭可以播报预设语音,射频读写器在读取到测温装置发送的温度信号之后,在通过与射频读写器通信连接的显示器对温度信号进行展示之外,射频读写器还可以判断温度信号对应的温度值是否大于或等于该目标温度值,若温度值大于或等于该目标温度值,则喇叭按照一个预设语音进行播报操作;若温度值小于该目标温度值,则喇叭按照另一个预设语音进行播报操作。
例如,在人体体温测量场景下,目标温度值可以为37.3摄氏度,射频读写器在读取到测温装置发送的温度信号之后,可以判断温度信号对应的温度值是否大于或等于该目标温度值,若温度值大于或等于该目标温度值,则喇叭可以播放“体温正常”的语音,以表明该用户的体温异常;若温度值小于该目标温度值,则喇叭可以播放“体温异常”的语音。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射频读写器还可以具有联网功能,即在射频读写器中集成设置网络通信电路,或射频读写器外接一个网络通信装置,以使得射频读写器可以远程地与远端服务器或移动终端交互,射频读写器在读取到测温装置发送的温度信号之后,可以根据远端服务器或移动终端发送的请求,将温度信号发送至远端服务器或移动终端,使得远端服务器或移动终端可以远程获取测温装置读取到的温度值,为待测物体的温度管理提供了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测温装置中的射频处理模块还可以被替换为近场识别(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模块,近场识别模块可以具体包括温度传感器、近场识别电路,射频识别电路与天线连接,温度传感器与近场识别电路连接;在天线处于预设电磁场中,近场识别电路通过天线从电磁场中得到供电的情况下,近场识别电路向温度传感器供电,以及控制天线将温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温度信号发出。近场识别电路包括:近场识别前端电路和存储器;近场识别前端电路的射频引脚和天线、存储器和温度传感器依次连接。近场识别模块的工作频率可以为13.56MHz,通信距离为0~20厘米,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测温需求,并能够实现一种近距离的私密通信方式。由于近场通信技术采取了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相对于RFID技术来说近场通信具有成本低、带宽高、能耗低等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近场识别模块中还可以集成设置NFC芯片,NFC安全芯片可以提供对近场识别模块采集到的温度信号在通过天线发送时的加密操作,提高了传输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对应于测温装置中设置的NFC模块,读取温度的设备也可以相应替换为NFC读写模块,该NFC读写模块除了具有读取温度的功能,还可以设置如前述的指示灯以前述点亮不同颜色的指示灯的方式提示体温正常与否、或者还可以设置前述喇叭以前述喇叭发出的声音指示去体温正常与否,或者还可以设置如前述的通信电路或者外接一个网络通信装置,实现前述的联网功能。具体的,可以参照前述射频读写模块的描述,在此不再详述。
参照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射频读写器20、服务器50、测温装置10和集成设置在测温装置10中的电源80;所述测温装置10和所述射频读写器20无线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20和所述服务器50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
电源80具体可以为射频处理模块11中的射频前端电路1111进行供电,在射频前端电路1111得到供电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向温度传感器110供电,以及控制天线12将温度传感器110检测得到的温度信号发出。
具体的,射频处理模块11控制天线12将温度传感器110检测得到的温度信号发出的执行逻辑包括:在射频前端电路1111得到电源80供电的情况下,可以一直采集温度传感器110上产生的电压值,并将电压值通过预设的拟合参数和拟合函数转换为温度值,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预设一个有效温度值,并由射频前端电路判断检测到的温度值是否大于或等于该有效温度值,若温度值大于或等于该有效温度值,则将该温度值通过天线进行发送;或,若温度值小于或等于该有效温度值,则该温度值通过天线进行发送。
例如,在人体体温测量场景下,有效温度值可以为35摄氏度,因此,射频前端电路在得到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之后,可以判断温度值是否大于或等于该有效温度值,若温度值大于或等于该有效温度值,则将该温度值通过天线进行发送。
另外,针对图2示出的测温装置,在人体体温测量场景下,还可以在测温开口32处设置光线传感器(图2中未绘出),光线传感器与射频前端电路连接,且光线传感器的发射端背离天线12设置,当射频前端电路通过光线传感器确定测温开口32被遮挡,且被遮挡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值时,可以确定测温装置正在被用于进行人体测温操作,射频前端电路在得到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之后,可以将该温度值通过天线进行发送。
在冷链运输场景下,有效温度值可以为-20摄氏度,射频前端电路在得到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之后,可以判断温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该有效温度值,若温度值小于或等于该有效温度值,则将该温度值通过天线进行发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射频读写器、服务器、和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和所述射频读写器无线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和所述服务器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用于产生预设电磁场,以及接收所述测温装置发送的温度信号,以及将所述温度信号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测温装置用于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发送给所述射频读写器。本实用新型中,测温装置可以接触被测物体,使得被测物体的温度传递至射频处理模块中的温度传感器,在处于电磁场环境下时,射频处理模块可以从电磁场中得到供电,且温度传感器得到供电之后,射频处理模块可以从温度传感器中获得温度信号,并在射频读写器请求进行读取操作时,将温度信号由天线发送至射频读写器,完成被测物体温度的测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无源测温的方式,节省了安置电源的成本,提高了安全保障,并利用直接接触式测温方式,降低了测温过程中的温度流失,提高了测量温度的精度。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法、终端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测温装置及射频识别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22)

1.一种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射频处理模块和天线;
所述射频处理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
所述射频处理模块和所述天线连接;
所述射频处理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天线将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温度信号发出;
所述测温装置还包括:
载体;所述射频处理模块和所述天线设置在所述载体上;
所述载体包括:至少两个隔温层;
所述射频处理模块和所述天线设置在至少所述两个隔温层中相邻的任意两个隔温层之间;
其中,所述射频处理模块至少一侧的隔温层中,对应所述射频处理模块的位置处设置有测温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开口中设置有导热灌封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灌封胶背离所述射频处理模块的一端高于所述隔温层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开口的直径为3~8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温层包括:
防水泡棉层和印刷层;
所述印刷层设置在所述防水泡棉层背离所述天线的一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为柔性金属薄膜天线。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
第一天线臂、第二天线臂和天线阻抗匹配部;
所述天线阻抗匹配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天线臂连接,所述天线阻抗匹配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天线臂连接;
所述天线的馈电位置设置在所述天线阻抗匹配部上;其中,所述馈电位置与所述射频处理模块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处理模块为产生容抗电阻的部件,所述天线阻抗匹配部为产生感抗电阻的部件;所述感抗电阻与所述容抗电阻至少部分地抵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阻抗匹配部包括:多个阻抗匹配子部,多个所述阻抗匹配子部之间相互并联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位置位于多个所述阻抗匹配子部中的一个中,所述馈电位置用于与所述射频处理模块串联。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臂、第二天线臂和天线阻抗匹配部的最小外接矩形为长条形。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臂为辐射臂,用于收发信号;所述第二天线臂为天线振子,用于使所述收发信号的增益达到预设值,所述天线的馈电位置设置在所述天线阻抗匹配部靠近所述第二天线臂的一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振子在预设方向上弯折了预设次数。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阻抗匹配部的长度为35~45毫米;所述第一天线臂的长度为45~55毫米;所述第一天线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天线臂的长度。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还包括:
基板;
所述第一天线臂、所述第二天线臂和所述天线阻抗匹配部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基板的材质为介质损耗角正切值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材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温度传感器的材质为热敏导电材质。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处理模块还包括:射频识别电路;
所述射频识别电路与所述天线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射频识别电路连接;在所述天线处于预设电磁场中,所述射频识别电路通过所述天线从所述电磁场中得到供电的情况下,所述射频识别电路向所述温度传感器供电,以及控制所述天线将温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温度信号发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识别电路包括:
射频前端电路和存储器;
所述射频前端电路的射频引脚和所述天线、所述存储器和所述温度传感器依次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装置为测温试纸、射频标签中至少一种。
20.一种射频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射频读写器、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和所述射频读写器无线连接;
所述射频读写器用于产生预设电磁场,以及接收所述测温装置发送的温度信号;
所述测温装置用于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发送给所述射频读写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读写器还包括:
显示屏,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信号显示温度。
22.一种射频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射频读写器、服务器、和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和所述射频读写器无线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和所述服务器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
所述射频读写器用于产生预设电磁场,以及接收所述测温装置发送的温度信号,以及将所述温度信号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所述测温装置用于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发送给所述射频读写器。
CN202020354153.7U 2020-03-19 2020-03-19 测温装置及射频识别系统 Active CN2138506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54153.7U CN213850663U (zh) 2020-03-19 2020-03-19 测温装置及射频识别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54153.7U CN213850663U (zh) 2020-03-19 2020-03-19 测温装置及射频识别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50663U true CN213850663U (zh) 2021-08-03

Family

ID=77032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54153.7U Active CN213850663U (zh) 2020-03-19 2020-03-19 测温装置及射频识别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506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41059A (zh) * 2022-02-07 2022-05-06 江苏锐地测控有限公司 一种非接触式微波测温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41059A (zh) * 2022-02-07 2022-05-06 江苏锐地测控有限公司 一种非接触式微波测温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49239B2 (en) Article management system
Bhattacharyya et al. RFID tag antenna based temperature sensing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CN104054093B (zh) 具有传感能力的rfid标签阵列
US10079998B2 (en) Commodity promotion system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therefor
US10445539B2 (en) UHF band RFID system and UHF band RFID tag detection method
US9941573B2 (en) Article management system
Wagih et al. Wireless ice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using flexible UHF RFID tags
US20150346039A1 (en) Sensor tag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ensor tag
Eunni A novel planar microstrip antenna design for UHF RFID
US10192083B2 (en) Article management system and article management method
CN213850663U (zh) 测温装置及射频识别系统
Bansal et al. Compact meandered RFID tag antenna with high read range for UHF band applications
Manzari et al. Feasibility of wireless temperature sensing by passive UHF-RFID tags in ground satellite test beds
CN211956530U (zh) 天线及射频标签
KR102038284B1 (ko) Iot 기기 통합 모니터링을 위한 게이트웨이
JP4682843B2 (ja) 無線式線量計
US10217119B2 (en) Marketing data collection system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therefor
Ziai et al. UHF RFID tag antenna design for on-body applications
Milici et al. Wearable sensors based on modulated 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s
Diblawe Development of compact antenna for RFID application
US11880734B2 (en) Wireless tag testing
Wickramasinghe et al. A Compact Energy Harvesting RFID Tag for Smart Traffic Law Enforcement Systems.
AKHILA SELF-POWERED MULTI-PORT UHF RFID TAG-BASED-SENSOR
Marrocco et al. Permittivity passive RFID sensor for non-cooperating objects
JP3964645B2 (ja) 移動体識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