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36968U - 自动蓄排雨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自动蓄排雨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36968U
CN213836968U CN202022222459.XU CN202022222459U CN213836968U CN 213836968 U CN213836968 U CN 213836968U CN 202022222459 U CN202022222459 U CN 202022222459U CN 213836968 U CN213836968 U CN 2138369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water
reservoir
rainwat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2245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扬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Hanhua Building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Hanhua Building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Hanhua Building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Hanhua Building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2245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369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369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369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包括蓄水池、进水管、排水管、水泵及检测控制装置,进水管与蓄水池连通,蓄水池的底部设有水泵,水泵与排水管连接,检测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第一传感器及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沿蓄水池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第一传感器位于进水管内,第二传感器位于蓄水池的底部,控制器分别与水泵、第一传感器及第二传感器电性连接。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可根据蓄水池内水位的高度判断并控制水泵的工作,从而自动控制蓄水池内雨水在合适的时段内排放,无需人工根据环境情况手动控制排水开关,避免了人工管理时效性低、操作不便等问题。

Description

自动蓄排雨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水排水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蓄排雨水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球气候多变,导致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出现,部分国家或城市存在短期内大量降水或长期干旱等问题。其中,短期内大量降水使得超过城市排水管网的最大排放量后,城市中容易出现内涝等问题,同时还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流失,对城市中的人力以及财力都有一定的损失。针对短期大量降水导致内涝问题,除了关注规划排水系统外,还应考虑将雨水收集起来,防治内涝的同时能合理对水资源进行二次利用。
因此,可采用蓄水装置缓解内涝问题,同时蓄积的雨水还能被二次利用,用于对市政园林景观灌溉,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但现有的雨水蓄水装置中,当需对雨水进行抽吸便于二次资源利用时或过待降雨高峰过后对雨水进行排放时,常常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利用人工开启水泵,对蓄水池内的雨水进行抽吸,但由于人工启动水泵时,常常存有延迟且管理不便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蓄水池蓄排水不自动化,人工管理不便的问题,提出一种能自动蓄水、排水,无需人工控制操作的自动蓄排雨水系统。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池、进水管、排水管、水泵及检测控制装置,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连通,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有所述水泵,所述水泵与所述排水管连接,所述检测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第一传感器及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第二传感器沿所述蓄水池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所述进水管内,所述第二传感器位于所述蓄水池的底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水泵、所述第一传感器及所述第二传感器电性连接。
上述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在使用时,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连通,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有所述水泵,所述水泵与所述排水管连接,雨水通过所述进水管进入所述蓄水池内,并在所述蓄水池内蓄积;由于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所述进水管内,所述第二传感器位于所述蓄水池的底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所处的位置之间具有高度差,且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水泵、所述第一传感器及所述第二传感器电性连接,因而,当所述第一传感器未感应到雨水且所述第二传感器感应到雨水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水泵工作,通过所述排水管将所述蓄水池内的雨水排出;当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均感应到雨水时,或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均未感应到雨水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水泵不工作。如此,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可根据所述蓄水池内水位的高度判断并控制所述水泵的工作,从而自动控制蓄水池内雨水在合适的时段内排放,无需人工根据环境情况手动控制排水开关,避免了人工管理时效性低、操作不便等问题。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有凹槽,所述水泵置于所述凹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检查井,所述检查井通过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检查井的底端或下端侧壁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蓄水池的上端侧壁连通,且所述进水管斜向下或水平布置,使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检查井的接口位置高于或等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的接口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的接口位置设有第一滤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溢水管,所述溢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蓄水池的上端侧壁连通,所述溢水管的另一端与雨水管网连接,所述溢水管斜向下或水平布置,使所述溢水管与所述蓄水池的接口位置高于或等于所述溢水管与所述雨水管网的接口位置,且所述溢水管与所述蓄水池的接口位置低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的接口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溢水管内设有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池的顶端还设有观察孔,所述观察孔连通地面与所述蓄水池,且所述观察孔下方设有网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池内设有两台所述水泵,且两台所述水泵并联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池的高度为2m-2.5m。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自动蓄排雨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蓄水池;112凹槽;20、进水管;30、排水管;312、阀门;40、水泵;50、检测控制装置;512、第一传感器;514、第二传感器;516、第三传感器;60、检查井;70、溢水管;80、观察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包括蓄水池10、进水管20、排水管30、水泵40及检测控制装置50,进水管20与蓄水池10连通,蓄水池10的底部设有水泵40,水泵40与排水管30连接,检测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图示未示出)、第一传感器512及第二传感器514,第一传感器512与第二传感器514沿蓄水池10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第一传感器512位于进水管20内,第二传感器514位于蓄水池10的底部,控制器分别与水泵40、第一传感器512及第二传感器514电性连接。
上述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在使用时,进水管20与蓄水池10连通,蓄水池10的底部设有水泵40,水泵40与排水管30连接,雨水通过进水管20进入蓄水池10内,并在蓄水池10内蓄积;由于第一传感器512与第二传感器514沿蓄水池10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一传感器512位于进水管20内,第二传感器514位于蓄水池10的底部,使得第一传感器512和第二传感器514所处的位置之间具有高度差,且控制器分别与水泵40、第一传感器512及第二传感器514电性连接,因而,雨后即蓄水池10内蓄水后,第一传感器512未感应到雨水且第二传感器514感应到雨水时,控制器控制水泵40工作,通过排水管30将蓄水池10内的雨水排出;当下雨时,即蓄水池10处于蓄水过程或降雨出现峰值时,第一传感器512和第二传感器514均感应到雨水时,或晴天未下雨,此时蓄水池10内无蓄积的雨水即第一传感器512和第二传感器514均未感应到雨水时,控制器控制水泵40不工作。如此,第一传感器512和第二传感器514可根据蓄水池10内水位的高度判断并控制水泵40的工作,从而自动控制蓄水池内雨水在合适的时段内排放,无需人工根据环境情况手动控制排水开关,避免了人工管理时效性低、操作不便等问题。
具体地,水泵40与排水管30的一端连接,当水泵40启动工作时,通过排水管30可有效将雨水从蓄水池10内排出。进一步地,排水管30的另一端连接雨水管网,将蓄水池内的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排放至水库、河流或湖泊内。可选地,排水管30的另一端连接市政用水管网,可作为市政园林灌溉用水,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
进一步地,排水管30设有阀门312,阀门312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当控制器控制水泵40开启的同时,开启阀门312;当控制器控制水泵40不工作时,关闭阀门312。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为了将蓄水池10内的雨水尽可能排出,蓄水池10的底部设有凹槽112,水泵40置于凹槽112内。由于该凹槽112的深度比蓄水池10底部的底面更深,如此,可使蓄水池10内的水最终会汇集至凹槽112,水泵40置于凹槽112内,当水泵40工作时,可将蓄水池10内的雨水尽可能排出。此外,由于第二传感器514位于蓄水池10底部的底面上,水泵40置于凹槽112内,使得第二传感器514与水泵40也存在高度差,可保证当第二传感器514未感应到雨水时,凹槽112内还有汇集的雨水,能保证水泵40不会发生空转,提高了水泵40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为了收集地面上的雨水,自动蓄排雨水系统还包括检查井60,检查井60通过进水管20与蓄水池10连通。如此,通过检查井60可收集地面的雨水,从而将收集的雨水经进水管20排放至蓄水池10内。
本实施例中,检查井60与进水管20的数量均为1个。可选地,检查井60与进水管20的数量不受具体限制,但进水管20的数量应与检查井60的数量相适应。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为了使雨水能快速汇集流入蓄水池10内,进水管20的一端与检查井60的底端或下端侧壁连通,进水管20的另一端与蓄水池10的上端侧壁连通,且进水管20斜向下或水平布置,使进水管20与检查井60的接口位置高于或等于进水管20与蓄水池10的接口位置。如此,可使检查井20内的雨水尽量全部排入蓄水池10内。
可选地,蓄水池10周围设有多个检查井60和多根进水管20时,多根进水管20均与蓄水池10的上端侧壁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进水管20的一端与检查井60的底端或下端侧壁连通”包括进水管20的一端与检查井60的底端连通,或进水管20的一端与检查井60的下端侧壁连通两种实施方式。
可选地,进水管20的一端与检查井60的底端连通,进水管20的另一端与蓄水池10的上端侧壁连通,进水管20水平布置,使进水管20与检查井60的接口位置高于进水管20与蓄水池10的接口位置。如此,在保证检查井60内的雨水全部流入蓄水池10内的同时能保证雨水快速从检查井60流至蓄水池10内。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进水管20的一端与检查井60的下端侧壁连通,进水管20的另一端与蓄水池10的上端侧壁连通,进水管20水平布置,使进水管20与检查井60的接口位置等于进水管20与蓄水池10的接口位置。
可选地,进水管20与蓄水池10的接口位置设有第一滤网(图示未示出)。如此,通过第一滤网能过滤检查井60中雨水所携带的杂物,避免杂物进入蓄水池10内,进而可避免水泵40工作时杂物进入水泵40内,损坏水泵40。
可选地,第一滤网可固定设置于蓄水池10的内壁或进水管20内,位于进水管20与蓄水池10的接口处,具体的,对第一滤网的形状以及大小不做具体限制,只需保证该第一滤网的面积大于或等于进水管10的截面面积即可。如此,才能使第一滤网有效过滤雨水中的杂物。
为进一步保证水泵40不受雨水中杂物的影响,可选地,检查井60的入口处可增设第二滤网(图示未示出),第二滤网的网格尺寸可大于或等于第一滤网的网格尺寸,主要用于第一次过滤雨水中的大块杂物,而进水管20与蓄水池10接口位置的第一滤网主要用于第二次过滤雨水中的小块杂物。在第二滤网和第一滤网的作用下,能有效减少杂物对水泵40造成的损坏,且由于第二滤网设置在检查进60的入口处,故有利于工作人员对该第二滤网及时地进行清理工作。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自动蓄排雨水系统还包括溢水管70,溢水管70的一端与蓄水池10的上端侧壁连通,溢水管70的另一端与雨水管网(图示未示出)连接,且溢水管70斜向下或水平布置,使溢水管70与蓄水池10的接口位置高于或等于溢水管70与雨水管网的接口位置,且溢水管70与蓄水池10的接口位置低于进水管20与蓄水池10的接口位置。如此,当蓄水池10的蓄水量达到最大值时,多余的雨水可通过溢水管70排出,避免了雨水量过多导致雨水从进水管20倒灌至检查井60内,从而导致雨水倒灌至路面(图示未标注)等情况。同时,溢水管70与蓄水池10的接口位置高于或等于溢水管70与雨水管网的接口位置,溢水管70与蓄水池10的接口位置低于进水管20与蓄水池10的接口位置,可使蓄水池10内多余的雨水排放至雨水管网内,且保证雨水管网内的雨水不会经溢水管70倒灌至蓄水池10内,保证了该自动蓄排雨水系统能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溢水管70斜向下或水平布置,使溢水管70与蓄水池10的接口位置高于或等于溢水管70与雨水管网的接口位置”包括溢水管70斜向下布置,使溢水管70与蓄水池10的接口位置高于溢水管70与雨水管网的接口位置,或溢水管70水平布置,使溢水管70与蓄水池10的接口位置等于溢水管70与雨水管网的接口位置两种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溢水管70的一端与蓄水池10的上端侧壁连通,溢水管70的另一端与雨水管网连接,溢水管70水平布置,使溢水管70与蓄水池10的接口位置高于或等于溢水管70与雨水管网的接口位置。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溢水管70内设有第三传感器516,第三传感器516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当降雨出现峰值时,蓄水池10内无法再蓄积蓄水池10容量以外的雨水,从溢水管70排出,第三传感器516感应到雨水,因而,第三传感器516用于检测蓄水量是否达到蓄水池10最大容量,检测是否为降雨高峰时段。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观察蓄水池10内设备的工作情况或便于对放置于蓄水池10内的水泵40、第二传感器514维护或更换,蓄水池10的顶端还设有观察孔80,观察孔80连通地面与蓄水池10,且观察孔80下方设有网布(图示未示出)。如此,可通过观察孔80观察蓄水池10内的设备的工作情况或维护更换相关设备。
可选地,所述观察孔80的下方设有网布,用于防止工作人员观察检测设备或行人在路面的观察孔盖上行走时发生意外跌入蓄水池10内,保证了工作人员的作业安全性以及行人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安全性,观察孔80上方设有孔盖(图中未示出),观察孔80及孔盖的形状不受具体限制,只需观察孔80的截面形状与孔盖的截面形状应相适应即可,孔盖的尺寸应大于观察孔80的尺寸。例如,观察孔80为圆形截面,孔盖也为圆形截面。又如,观察孔80为矩形截面,孔盖也为矩形截面。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观察孔8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为了避免行人或工作人员与孔盖发生磕绊,孔盖与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进一步地,蓄水池10内设有两台水泵40,且两台水泵40并联连接。如此,若其中一台水泵40发生故障时,可通过启动另一台备用的水泵40,继而保证了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两台水泵40均置于凹槽112内。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蓄水池10的高度为2m-2.5m。如此,可根据该城市的最大降雨量规划蓄水池10的高度尺寸,从而规划蓄水池10的雨水存储量。
可选地,利用自动蓄排雨水系统,通过第一传感器512、第二传感器514以及第三传感器516向控制器输入信号,控制器根据输入的信号进行判断,控制水泵40选择启动或停止工作。具体利用自动蓄排雨水系统的调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降雨前,蓄水池10内无水,第一传感器512、第二传感器514以及第三传感器516均未感应到雨水,继而输出信号,控制器根据该信号做出判断并控制水泵40不工作;
降雨初期,蓄水池10开始蓄水,第一传感器512以及第二传感器514均感应到雨水,且第三传感器516未感应到雨水,继而输出信号,控制器根据该信号做出判断并控制水泵40不工作;
降雨达到雨水流量高峰时,蓄水池10内水位已达最大值,超过蓄水池10容量以外的雨水通过溢水管70排出,此时,第一传感器512、第二传感器514以及第三传感器516均感应到雨水,继而输出信号,控制器根据该信号做出判断并控制水泵40不工作;
降雨后,第一传感器512和第三传感器516均未感应到雨水,第二传感器514感应到雨水,继而输出信号,控制器根据该信号做出判断并开启水泵40,水泵40通过排水管30将蓄水池10内的雨水排放至所述雨水管网或市政用水管网。
可见,控制器依据第一传感器512、第二传感器514以及第三传感器516输出的信号,能控制水泵40启动工作或停止工作,因而,第一传感器512、第二传感器514以及第三传感器516根据外部情况,能自动蓄积雨水以及自动排放蓄水池10内的雨水,在降雨高峰或出现洪峰情况时,该自动蓄排雨水系统能把雨水径流的高峰雨量蓄入蓄水池10内,待降雨高峰过后,将蓄水池10内的雨水排放或二次利用,减轻了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同时合理利用了水资源。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池、进水管、排水管、水泵及检测控制装置,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连通,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有所述水泵,所述水泵与所述排水管连接,所述检测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第一传感器及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第二传感器沿所述蓄水池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所述进水管内,所述第二传感器位于所述蓄水池的底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水泵、所述第一传感器及所述第二传感器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有凹槽,所述水泵置于所述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查井,所述检查井通过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检查井的底端或下端侧壁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蓄水池的上端侧壁连通,且所述进水管斜向下或水平布置,使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检查井的接口位置高于或等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的接口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的接口位置设有第一滤网。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溢水管,所述溢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蓄水池的上端侧壁连通,所述溢水管的另一端与雨水管网连接,所述溢水管斜向下或水平布置,使所述溢水管与所述蓄水池的接口位置高于或等于所述溢水管与所述雨水管网的接口位置,且所述溢水管与所述蓄水池的接口位置低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的接口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水管内设有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的顶端还设有观察孔,所述观察孔连通地面与所述蓄水池,且所述观察孔下方设有网布。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内设有两台所述水泵,且两台所述水泵并联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自动蓄排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的高度为2m-2.5m。
CN202022222459.XU 2020-09-30 2020-09-30 自动蓄排雨水系统 Active CN2138369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22459.XU CN213836968U (zh) 2020-09-30 2020-09-30 自动蓄排雨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22459.XU CN213836968U (zh) 2020-09-30 2020-09-30 自动蓄排雨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36968U true CN213836968U (zh) 2021-07-30

Family

ID=77008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22459.XU Active CN213836968U (zh) 2020-09-30 2020-09-30 自动蓄排雨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369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76718Y (zh) 建筑屋面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
CN203008103U (zh) 一种室外阶梯雨水速排及收集系统
CN108867239B (zh) 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自调节系统
US11008736B2 (en) Conveyance drain emitter
CN106718364B (zh) 屋面雨水滞留连拱结构与绿色屋顶智能灌溉系统及其方法
KR101574644B1 (ko) 이물질이 함유된 초기빗물을 배제한 우수 집수장치
CN109372088A (zh) 一种易清扫的自动封闭雨水口
CN209457129U (zh) 一种易清扫的自动封闭雨水口
CN203878651U (zh) 垂直深层雨水调蓄收集系统
CN213836968U (zh) 自动蓄排雨水系统
CN211185087U (zh) 具有雨水收集功能的屋顶绿化种植装置
CN104018548A (zh) 垂直深层雨水调蓄收集系统
CN206625319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立式调蓄罐
US20220298759A1 (en) Conveyance Drain Emitter
CN106759645B (zh) 一种一体式雨水回收蓄调水系统及其方法
CN211523802U (zh) 一种用于建筑屋面雨水的新型断接构造
JP2023043961A (ja) 地域治水システム
CN216674131U (zh) 一种用于风景园林的雨水存储式过滤灌溉机构
CN205577012U (zh) 节能环保的雨水收集箱
CN112031169A (zh) 有雨水收集功能的拼装式箱式房
CN219638061U (zh) 室内雨水管断接系统
CN220336077U (zh) 一种用于下水道的临时储水装置
CN208870156U (zh) 一种市政排水井转接装置
CN219808461U (zh) 一种下穿通道的集中排水系统
CN221030511U (zh) 一种海绵城市渗排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