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32011U - 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32011U
CN213832011U CN202022017885.XU CN202022017885U CN213832011U CN 213832011 U CN213832011 U CN 213832011U CN 202022017885 U CN202022017885 U CN 202022017885U CN 213832011 U CN213832011 U CN 2138320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tch
door
underwater equipment
cabin
under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1788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伟
岳剑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Yunzhou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Yunzhou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Yunzhou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Yunzhou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1788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320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320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320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其中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包括:舱体,舱体设有第一舱口;第一舱门,与舱体连接,第一舱门的边缘设有第二舱口,第二舱口小于第一舱口;第一动力组件,连接舱体和第一舱门,第一动力组件驱使第一舱门移动以关闭和打开第一舱口;第二舱门,与第一舱门连接,第二舱门小于第一舱门,第二舱门用于关闭和打开第二舱口;第一弹性组件,连接第二舱门和第一舱门,提供弹力以使得第二舱门关闭第二舱口;以及水下设备,与舱体伸缩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具有以下优点:减小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受损的可能性和减少在航行时船体的阻力。

Description

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海洋探测、环保监控等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下探测设备成为执行这些任务的主力军。例如,声呐是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特性,通过电声转换和信息处理,完成水下探测和通讯任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装置。目前,通过船体和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将对应的水下设备布放至目标区域以及回收至船体上。
然而,目前所使用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通常是需要打开舱门,释放水下设备。这导致的问题是,一些水下设备的探测部分体积较大,需要较大的舱门进行投放,而在船体的高速航行过程中,较大的舱门而受到损坏,同时开放式的舱门容易破坏船体的流线形,增加船体的阻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容易受损且在航行时增加船体阻力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包括:
舱体,用于设于航行设备上,所述舱体设有第一舱口;
第一舱门,与所述舱体连接,所述第一舱门的边缘设有第二舱口,所述第二舱口小于所述第一舱口;
第一动力组件,连接所述舱体和所述第一舱门,所述第一动力组件驱使所述第一舱门移动以关闭和打开所述第一舱口;
第二舱门,与所述第一舱门连接,所述第二舱门小于所述第一舱门,所述第二舱门用于关闭和打开所述第二舱口;
第一弹性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舱门和所述第一舱门,提供弹力以使得所述第二舱门关闭所述第二舱口;以及
水下设备,与所述舱体伸缩连接,当所述水下设备伸出所述第一舱口时,所述第一动力组件驱使所述第一舱门关闭所述第一舱口,所述第二舱门受到所述水下设备的抵靠力而打开所述第二舱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舱门和第二动力组件,所述第三舱门与所述第一舱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动力组件连接所述第三舱门和所述舱体,且用于驱使所述第三舱门移动,所述第一舱口包括第一舱口区域和第二舱口区域,所述第一舱门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舱口区域,所述第三舱门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舱口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舱门和所述第三舱门于关闭所述第一舱口时,所述第一舱门和所述第三舱门相互抵接且两者倾斜相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组件和所述第二动力组件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动力组件的动力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舱门上,所述第一动力组件的连接端连接于所述舱体的设有所述第三舱门的一侧,所述第二动力组件的动力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舱门上,所述第二动力组件的连接端连接于所述舱体的设有所述第一舱门的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组件为用于驱使所述第一舱门伸缩的第一伸缩组件,当所述第一舱门伸出时,所述第一舱门打开所述第一舱口区域,当所述第一舱门缩回时,所述第一舱门关闭所述第一舱口区域;所述第二动力组件为用于驱使所述第三舱门伸缩的第二伸缩组件,当所述第三舱门伸出时,所述第三舱门打开所述第二舱口区域,当所述第三舱门缩回时,所述第三舱门关闭所述第二舱口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四舱门和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四舱门与所述第二舱门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舱门上还设有第三舱口,所述第二弹性组件连接所述第四舱门和所述第三舱门,提供弹力以使得所述第四舱门关闭所述第三舱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舱门的表面于关闭所述第二舱口时与所述第一舱门的表面平齐,所述第四舱门的表面于关闭所述第三舱口时与所述第三舱门的表面平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容置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设于所述第一舱门上,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二舱门上;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和容置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设于所述第三舱门上,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所述第四舱门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下设备的探测端大于所述水下设备的连接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航行设备,包括船体和上述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所述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设于所述船体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伸出水下设备时,可先打开尺寸较大的第一舱门,将水下设备的探测端从第一舱口释放至水中,再将第一舱门收回以关闭第一舱口,此时水下设备的探测端已伸出第一舱口外,水下设备的连接端抵于第二舱门上,以将第二舱门从第二舱口处推开,同时水下设备的连接端容置于第二舱口中;由于第二舱门的尺寸小于第一舱门,因此,在水中航行时,第二舱门受到的阻力较小,减小了受损的可能性,同样地,由于第二舱口小于第一舱口,因此保证具有较大体积的探测端的水下设备可以伸出第一舱口的同时,也减小了伸出水下设备时对船体的流线形的破坏,造成航行时阻力的增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打开第一舱口且水下设备伸出时的一种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打开第一舱口且水下设备伸出时的另一种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关闭第一舱口且水下设备缩回时的立体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关闭第一舱口且水下设备伸出时的立体结构图;
图5是图2“A”处的放大图;
图6是图1“B”处的放大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舱体;11-第一舱口;111-第一舱口区域;112-第二舱口区域;2-第一舱门;21-第二舱口;3-第一动力组件;4-第二舱门;5-第一弹性组件;51-第一弹性件;6-水下设备;61-探测端;7-第三舱门;71-第三舱口;8-第二动力组件; 9-第四舱门;10-第二弹性组件;101-第二弹性件;102-第二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指示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用于将水下设备布放至水中。
本实施例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包括:舱体1、第一舱门2、第一动力组件3、第二舱门4、第一弹性组件5和水下设备6。舱体1,用于设于航行设备上,具体地,舱体1设于船体的月池处,舱体1设有第一舱口11,该第一舱口 11的方向朝下;第一舱门2与舱体1连接,第一舱门2匹配第一舱口11设置,第一舱门2正好可以覆盖第一舱口11,第一舱门2的边缘设有第二舱口21,第二舱口21小于第一舱口11;第一动力组件3连接舱体1和第一舱门2,第一动力组件3驱使第一舱门2移动以关闭和打开第一舱口11,第一动力组件3可以驱使第一舱门2平移或者转动;第二舱门4与第一舱门2连接,第二舱门4小于第一舱门2,第二舱门4匹配第二舱口21设置,第二舱门4用于关闭和打开第二舱口21;第一弹性组件5连接第二舱门4和第一舱门2,提供弹力以使得第二舱门4关闭第二舱口21;水下设备6与舱体1伸缩连接,当水下设备6伸出第一舱口11时,第一动力组件3驱使第一舱门2关闭第一舱口11,第二舱门4受到水下设备6的抵靠力而打开第二舱口21。
本实施例提供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施例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适用于探测端61大于连接端的水下设备6,探测端61从舱体1中伸出时,需要较大的舱口;
如图3所示,当水下设备6收容于舱体1时,第一舱门2在第一动力组件 3的驱使下收回至第一舱口11,且将第一舱口11关闭,第二舱门4在第一弹性组件5的弹力作用下,将第二舱口21关闭;
如图2所示,当水下设备6准备伸出舱体1时,第一舱门2在第一动力组件3的驱使下朝远离第一舱口11的方向伸出,打开第一舱口11,水下设备6 可以从第一舱口11伸出舱体1外;
如图4所示,当水下设备6伸出舱体1后,由于水下设备6的连接端小于探测端61,因此可以关闭尺寸较大的第一舱口11,通过第一动力组件3驱使第一舱门2关闭第一舱口11,水下设备6的连接端抵接于第二舱门4上,并且将第二舱门4推离第二舱口21,待第一舱门2完全关闭第一舱口11时,水下设备6的探测端61位于舱体1外,同时水下设备6的连接端穿过第二舱口21,伸出舱体1外。
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第一舱门2、第一动力组件3和第二舱门4上均配有位置传感器,可以感应第一舱门2和第二舱门4打开和闭合状态,根据第一舱门2和第二舱门4的状态以控制水下设备6的伸缩。
本实施例提供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伸出水下设备6时,可先打开尺寸较大的第一舱门2,将水下设备6的探测端61从第一舱口11释放至水中,再将第一舱门2收回以关闭第一舱口11,此时水下设备6的探测端61已伸出第一舱口11外,水下设备6的连接端抵于第二舱门4上,以将第二舱门4从第二舱口21处推开,同时水下设备6的连接端容置于第二舱口21中;由于第二舱门4的尺寸小于第一舱门2,因此,在水中航行时,第二舱门4受到的阻力较小,减小了受损的可能性,同样地,由于第二舱口21小于第一舱口11,因此保证具有较大体积的探测端61的水下设备 6可以伸出第一舱口11的同时,也减小了伸出水下设备6时对船体的流线形的破坏,造成航行时阻力的增大。
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三舱门7和第二动力组件8,第三舱门7与第一舱门2相对设置,第二动力组件8连接第三舱门7和舱体1,且用于驱使第三舱门7移动,第一舱口11包括第一舱口区域111和第二舱口区域112,第一舱门2打开和关闭第一舱口区域111,第三舱门7打开和关闭第二舱口区域11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舱口11分为第一舱口区域111和第二舱口区域112,可以使得第一舱口11的尺寸更大,使得可从第一舱口11伸出的水下设备6的探测端61可以更大;同时利用相对设置的第一舱门2和第三舱门7,第一舱门2和第三舱门7在打开和关闭第一舱口11时移动的行程更短,使得打开和关闭第一舱口11时耗时更短,提高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舱门2和第三舱门7于关闭第一舱口11时,第一舱门2和第三舱门7相互抵接且两者倾斜相交。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设计可以使得第一舱门2和第三舱门7相互抵接以形成流线形,降低第一舱门2和第三舱门7于船体高速行驶时的阻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动力组件3和第二动力组件8交错设置,第一动力组件3的动力端连接于第一舱门2上,第一动力组件3的连接端连接于舱体1 的设有第三舱门7的一侧,第二动力组件8的动力端连接于第三舱门7上,第二动力组件8的连接端连接于舱体1的设有第一舱门2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组件3和第二动力组件8交错设置可以减少动力组件占用舱体1的内部空间,同时缩小舱体1的体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动力组件3为用于驱使第一舱门2伸缩的第一伸缩组件,当第一舱门2伸出时,第一舱门2打开第一舱口区域111,当第一舱门2 缩回时,第一舱门2关闭第一舱口区域111;第二动力组件8为用于驱使第三舱门7伸缩的第二伸缩组件,当第三舱门7伸出时,第三舱门7打开第二舱口区域112,当第三舱门7缩回时,第三舱门7关闭第二舱口区域1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组件3和第二动力组件8均采用伸缩方式驱使第一舱门2和第二舱门4移动,该种驱动结构简单可靠,同时制造成本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还包括第四舱门9和第二弹性组件10,第四舱门9与第二舱门4相对设置,第三舱门7上还设有第三舱口71,第二弹性组件10连接第四舱门9和第三舱门7,提供弹力以使得第四舱门9关闭第三舱口7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舱口21和第三舱口71相对设置,使得水下设备6的连接端的横向尺寸可以更大;同时利用相对设置的第二舱门4和第四舱门9,在打开和关闭第二舱口21和第三舱口71时移动的行程更短,耗时更短,提高移动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舱门4的表面于关闭第二舱口21时与第一舱门2 的表面平齐,第四舱门9的表面于关闭第三舱口71时与第三舱门7的表面平齐。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设计可以使得第二舱门4和第四舱门9相互抵接以形成流线形,降低船体高速行驶时的阻力。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弹性组件5包括第一弹性件51 和容置第一弹性件51的第一导轨52,第一导轨52设于第一舱门2上,第一弹性件51连接第二舱门4上;第二弹性组件10包括第二弹性件101和容置第二弹性件101的第二导轨102,第二导轨102设于第三舱门7上,第二弹性件101 连接第四舱门9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轨52限制第一弹性件51的弹力的方向,使得第二舱门4沿着第一导轨52的长度方向移动,当水下设备6的连接端抵于第二舱门4时,推开第二舱门4时,第二舱门4在第一导轨52的限位下顺畅移动;同理地,第二导轨102限制第二弹性件101的弹力的方向,使得第四舱门9沿着第二导轨102的长度方向移动,当水下设备6的连接端抵于第四舱门9时,推开第四舱门9时,第四舱门9在第二导轨102的限位下顺畅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水下设备6的探测端61大于水下设备6的连接端。具体地,水下设备6的探测端61的尺寸略小于第一舱口11的尺寸,而水下设备6 的连接端的尺寸略小于第二舱口21的尺寸。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航行设备,包括船体和上述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设于船体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航行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伸出水下设备6时,可先打开尺寸较大的第一舱门2,将水下设备6的探测端61从第一舱口11释放至水中,再将第一舱门2收回以关闭第一舱口11,此时水下设备6的探测端61已伸出第一舱口11外,水下设备6的连接端抵于第二舱门4上,以将第二舱门4从第二舱口21处推开,同时水下设备6的连接端容置于第二舱口21中;由于第二舱门4的尺寸小于第一舱门2,因此,在水中航行时,第二舱门4受到的阻力较小,减小了受损的可能性,同样地,由于第二舱口21小于第一舱口11,因此保证具有较大体积的探测端61的水下设备 6可以伸出第一舱口11的同时,也减小了伸出水下设备6时对船体的流线形的破坏,造成航行时阻力的增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舱体(1),用于设于航行设备上,所述舱体(1)设有第一舱口(11);
第一舱门(2),与所述舱体(1)连接,所述第一舱门(2)的边缘设有第二舱口(21),所述第二舱口(21)小于所述第一舱口(11);
第一动力组件(3),连接所述舱体(1)和所述第一舱门(2),所述第一动力组件(3)驱使所述第一舱门(2)移动以关闭和打开所述第一舱口(11);
第二舱门(4),与所述第一舱门(2)连接,所述第二舱门(4)小于所述第一舱门(2),所述第二舱门(4)用于关闭和打开所述第二舱口(21);
第一弹性组件(5),连接所述第二舱门(4)和所述第一舱门(2),提供弹力以使得所述第二舱门(4)关闭所述第二舱口(21);以及
水下设备(6),与所述舱体(1)伸缩连接,当所述水下设备(6)伸出所述第一舱口(11)时,所述第一动力组件(3)驱使所述第一舱门(2)关闭所述第一舱口(11),所述第二舱门(4)受到所述水下设备(6)的抵靠力而打开所述第二舱口(2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舱门(7)和第二动力组件(8),所述第三舱门(7)与所述第一舱门(2)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动力组件(8)连接所述第三舱门(7)和所述舱体(1),且用于驱使所述第三舱门(7)移动,所述第一舱口(11)包括第一舱口区域(111)和第二舱口区域(112),所述第一舱门(2)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舱口区域(111),所述第三舱门(7)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舱口区域(11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舱门(2)和所述第三舱门(7)于关闭所述第一舱口(11)时,所述第一舱门(2)和所述第三舱门(7)相互抵接且两者倾斜相交。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组件(3)和所述第二动力组件(8)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动力组件(3)的动力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舱门(2)上,所述第一动力组件(3)的连接端连接于所述舱体(1)的设有所述第三舱门(7)的一侧,所述第二动力组件(8)的动力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舱门(7)上,所述第二动力组件(8)的连接端连接于所述舱体(1)的设有所述第一舱门(2)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组件(3)为用于驱使所述第一舱门(2)伸缩的第一伸缩组件,当所述第一舱门(2)伸出时,所述第一舱门(2)打开所述第一舱口区域(111),当所述第一舱门(2)缩回时,所述第一舱门(2)关闭所述第一舱口区域(111);所述第二动力组件(8)为用于驱使所述第三舱门(7)伸缩的第二伸缩组件,当所述第三舱门(7)伸出时,所述第三舱门(7)打开所述第二舱口区域(112),当所述第三舱门(7)缩回时,所述第三舱门(7)关闭所述第二舱口区域(112)。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舱门(9)和第二弹性组件(10),所述第四舱门(9)与所述第二舱门(4)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舱门(7)上还设有第三舱口(71),所述第二弹性组件(10)连接所述第四舱门(9)和所述第三舱门(7),提供弹力以使得所述第四舱门(9)关闭所述第三舱口(71)。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舱门(4)的表面于关闭所述第二舱口(21)时与所述第一舱门(2)的表面平齐,所述第四舱门(9)的表面于关闭所述第三舱口(71)时与所述第三舱门(7)的表面平齐。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5)包括第一弹性件(51)和容置所述第一弹性件(51)的第一导轨(52),所述第一导轨(52)设于所述第一舱门(2)上,所述第一弹性件(51)连接所述第二舱门(4)上;所述第二弹性组件(10)包括第二弹性件(101)和容置所述第二弹性件(101)的第二导轨(102),所述第二导轨(102)设于所述第三舱门(7)上,所述第二弹性件(101)连接所述第四舱门(9)上。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设备(6)的探测端(61)大于所述水下设备(6)的连接端。
10.一种航行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和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所述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设于所述船体上。
CN202022017885.XU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Active CN2138320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17885.XU CN213832011U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17885.XU CN213832011U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32011U true CN213832011U (zh) 2021-07-30

Family

ID=77006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17885.XU Active CN213832011U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320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39287B (zh) 一种大型重载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
CN108275252B (zh) 一种螺旋桨与舵机混合动力推进机械水母
CN106542067B (zh) 一种自航式水下充电装置
US10480317B2 (en) Cluster-type deep-sea submarine mining equipment based on vortex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US20140226440A1 (en) Deployment of seabed device
CN112193389B (zh) 一种仿水母泳动型海底超声波钻探取样机器人
CN107344607A (zh) 一种在海底电缆运行维护中应用的两栖机器人
CN213832011U (zh) 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CN105822487A (zh) 一种外置集成式的海洋波浪能发电水翼装置
CN112849343B (zh) 无人潜航器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
KR20100020613A (ko) 문풀 저항 저감 장치
CN111572735B (zh) 水下机器人
KR20150003376A (ko) 수륙양용차량
CN209535422U (zh) 一种仿蝠鲼外型的流线型水下机器人
CN106275292B (zh) 甲板固定式水下机器人收放滑道
CN214112797U (zh) 一种布放回收笼及航行设备
CN110243349A (zh) 一种自行走海底监测装置
CN111661253A (zh) 一种水下设备收放装置和航行设备
CN104564504A (zh) 波浪发电装置及用于发电之系泊系统
CN213229048U (zh) 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US6046963A (en) Deployable hull array system
CN217133146U (zh) 一种自供电水质监测近海浮标
CN207931968U (zh) 一种台阶自锁伸缩式推进系统及无人船
CN103274039A (zh) 水下滑翔推进器
EP2019034B1 (en) Sluice device for an ROV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