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14231U - 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14231U
CN213814231U CN202121448189.2U CN202121448189U CN213814231U CN 213814231 U CN213814231 U CN 213814231U CN 202121448189 U CN202121448189 U CN 202121448189U CN 213814231 U CN213814231 U CN 2138142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flecting
emitting angle
cup
adjus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4818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贺欣
张又川
杨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fang Blue Arc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fang Blue Arc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fang Blue Arc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fang Blue Arc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4818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142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142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142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补光组件包括补光光源和至少两个反光杯,反光杯均包括出光口和收光口;动力装置带动基板围绕转轴的轴线转动;近光反光杯收光口的中心到转轴轴线的距离为s,远光反光杯收光口的中心到转轴轴线的距离为t,第二光的光轴到转轴轴线的距离为u,s=t=u;近光反光杯出射光的发光角为c,远光反光杯出射光的发光角为d,c>d。本实用新型中补光装置可以对现有的光源进行补光,使得出射光更加明亮;而出射光发光角不同的反光杯与补光光源配合设置,使得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自行选择反光杯,使得出射光可以照射到不同的距离。

Description

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
背景技术
闪光灯是一种人造补光设备,在摄影领域中,人们想要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拍出令人满意的画面,往往会用闪光灯进行补光处理。由于LED具有体积小、亮度高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LED闪光灯已经渐渐代替了传统的卤素闪光灯、氙气闪光灯。
然而在手机、数码相机等产品中,由于体积和散热的限制,这些产品上的闪光灯功率较低,因此这些产品所使用的闪光灯的照射距离较短。而且在这些产品中,为了使得闪光灯出射的光接近于白光,往往选用蓝光LED与黄色荧光材料搭配的方式来获得白光。其原理是:LED光源发出蓝色的激发光,荧光材料将激发光转化为黄色的受激光;由于荧光材料的转化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受激光中会夹杂着未转化的激发光,而蓝色的激发光与黄色的受激光混合后,形成出射的白光。但通过此方式获得的白光,其色温偏高,使得相机拍摄出的画面呈现一种冷色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包括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发光的光源,所述发光光源发出第一光,还包括与发光组件发光方向相同的补光组件,所述补光组件包括补光光源和至少两个反光杯,所述补光光源发出第二光,两个所述反光杯均包括出光口和收光口;还包括基板和动力装置,所述反光杯与基板固定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包括转轴,所述动力装置带动基板围绕转轴的轴线转动;所述补光组件的两个反光杯分别为近光反光杯与远光反光杯,所述近光反光杯收光口的中心到转轴轴线的距离为s,所述远光反光杯收光口的中心到转轴轴线的距离为t,所述第二光的光轴到转轴轴线的距离为u,s=t=u;所述近光反光杯出射光的发光角为c,所述远光反光杯出射光的发光角为d,c>d。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发光光源与补光光源发光方向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基板包括与反光杯一一配合的固定孔,所述反光杯的出光口穿过固定孔,所述反光杯与固定孔之间涂覆有胶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任意所述反光杯均包括反射面,所述反射面为抛物面或球面或椭球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反光杯的出光口上均设置有匀光透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基板为不透光的圆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还包括透光的透明区,所述基板围绕透明区设置并且基板与透明区至少部分连接,所述圆环的圆心位于透明区,所述转轴穿过圆心。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补光组件还包括波长转换装置,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位于补光光源与基板之间,所述第二光激发波长转换装置,所述波长转换装置受激发出受激光,所述受激光被反光杯的收光口接收并由该反光杯的出光口出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波长转换装置包括第一荧光片和第二荧光片,所述近光反光杯的收光口围绕第一荧光片设置,所述远光反光杯的收光口围绕第二荧光片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动力装置位于基板远离出光口的一侧。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补光装置可以对现有的光源进行补光,使得出射光更加明亮;而出射光发光角不同的反光杯与补光光源配合设置,使得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自行选择反光杯,使得出射光可以照射到不同的距离,从而可以使得出射光照射到不同的距离。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5是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6是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7是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的另一种侧视图。
图8是补光组件的结构图。
图9是补光组件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10是补光组件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11是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图。
图12是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13是是补光组件的另一种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闪光灯照射距离过近的问题,本方案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法。如图1-13所示,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包括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发光的光源,所述发光光源111发出第一光121,还包括与发光组件发光方向相同的补光组件,所述补光组件包括补光光源112和至少两个反光杯102,所述补光光源112发出第二光122,两个反光杯102均包括出光口106和收光口105;还包括基板101和动力装置107,所述反光杯102与基板101固定连接,所述动力装置107包括与基板101连接的转轴108,所述动力装置107带动基板101围绕转轴108的轴线转动;所述补光组件的两个反光杯102分别为近光反光杯104与远光反光杯103,所述近光反光杯104收光口105b的中心到转轴108轴线的距离为s,所述远光反光杯103收光口105a的中心到转轴108轴线的距离为t,所述第二光122的光轴到转轴108轴线的距离为u,s=t=u;所述近光反光杯104出射光的发光角为c,所述远光反光杯103出射光的发光角为d,c>d。为解决发光组件出射的第一光121的光照强度不足,而导致的摄像设备无法拍出清晰画面的问题,在本方案中,我们引入了补光组件来对发光组件进行补光处理。其中发光组件与补光组件的发光方向需要相同,即发光组件与补光组件的照射区域相同,这样设计才能增强出射光的整体光照强度,进而使得拍摄画面更加清晰。而为了使得补光组件中的补光光源112发出的光能够照射不同的距离,我们选择使用反光杯102来对出射光的发光角进行调整。不同的反光杯102,其出射光的发光角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使得出射光能够按我们的需求而改变照射距离,补光组件需要至少包括两个出射光发光角不同的反光杯102。而为了使得这两个反光杯102能够分别接收来自补光光源112的第二光122,本方案又引入了基板101和动力装置107,其中两个反光杯102均与基板101固定连接。由于补光光源112位于基板101的一侧,所以为了使得补光光源112发出的第二光122能够以最短的路程穿过反光杯102,首先需要将反光杯102的收光口105朝向补光光源112设置。即两个反光杯102的收光口105位于基板101靠近补光光源112的一侧,用于接收第二光122;出光口106位于基板101远离补光光源112的一侧,用于出射收光口105接收到的光。而动力装置107的目的则是带动基板101转动,其中动力装置107包括转轴108,转轴108与基板101连接并带动基板101围绕转轴108的轴线转动,从而使得两个反光杯102可以分别接收到第二光122,进而保证了第二光122的出射。为了避免第二光122的浪费,两个反光杯102就需要最大程度上接收第二光122。由于第二光122存在光轴,为了能够尽量接收第二光122,第二光122的光轴就需要穿过收光口105的中心。为方便说明,两个反光杯102分别为远光反光杯103和近光反光杯104,其中远光反光杯103包括收光口105a和出光口106a,近光反光杯104包括收光口105b和出光口106b。第二光122的光轴到转轴108轴线的距离为u,远光反光杯103收光口105a的中心到转轴108轴线的距离为t,近光反光杯104收光口105b的中心到转轴108的轴线距离为s,只有当s=t=u时,远光反光杯103与近光反光杯104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接收来自补光光源112的第二光122,避免出射光的亮度降低。在保证第二光122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后,我们还需要保证两个反光杯102所发出光的发光角(本方案中的发光角是指光线散射角度)不同,才能保证从两个反光杯102出射的光在单位面积内的光通量不同,即从两个反光杯102出射的光所照射的距离不同。例如,远光反光杯103出射光的发光角为d,近光反光杯104出射光的发光角为c,c>d。由光学知识可知,在同等功率下的光源,其出射光的发光角越大,出射光形成的光斑也会越大,而单位面积内的光通量则会越低,因而出射光照射距离短但分布范围广;而出射光的发光角越小,出射光形成的光斑也会越小,单位面积内的光通量则会越高,因而出射光的照射距离长但分布范围小。因此,当补光组件出射的光为近距离大范围分布时,就需要选用出射光发光角大的近光反光杯104;而当我们需要出射的光照射距离更远时,就需要选用出射光发光角小的远光反光杯103。因此在摄影领域,本装置可以根据拍摄物体的远近而改变与补光光源112配合设置的反光杯102,从而改变了出射光的光通量,进而改变了出射光的光分布以及照射距离。
在本方案中,发光光源111出射的第一光121的色温与第二光122的色温可以不同,比如第一光121为色温较高的白光,第二光122为色温较低的黄光。在拍照时,第二光122作为第一光121的补充光,可以使得整体画面呈现为暖色调。当然,第一光121的色温与第二光122的色温是可以根据需求定制的,并不局限于白光和黄光。
在本装置中,为避免动力装置107遮挡出射光,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107位于基板101远离出光口106的一侧。此时得动力装置107与补光光源112位于同一侧,进而避免了遮挡出射光。
在本方案中,由于第二光122本身会存在发散的情况,因此补光光源112的发光区需要紧贴反光杯102的收光口105,这里所说的紧贴并不是指融为一体,而是距离足够近的意思。而为了使得第一光121与第二光122以最短的距离向同一片区域出射,优选的,所述发光光源111与补光光源112发光方向相同。两个光源发光方向相同,从而避免了在出射光光路上设置一系列光引导件,去引导第一光121与第二光122向同一区域出射,进而避免了增大整个装置的体积。
在本方案中,为了方便控制出射光的发光角,优选的,任意所述反光杯102均包括反射面109,所述反射面109为抛物面或球面或椭球面。由光学知识可知,抛物面可以将接收到的光反射为准直光出射;球面可以将接收到的光向球心处反射;从椭球面的一个焦点处发出的光在经过椭球面的反射后,会在椭球面的另一个焦点处汇聚,然后在发散出射。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对反光杯102的反射面109进行定制。
在本方案中,反光杯102与基板101直接连接,容易发生脱落。为避免脱落的情况发生,所述基板101包括与反光杯102一一配合的固定孔110,所述反光杯102的出光口105穿过固定孔110,所述反光杯102与固定孔110之间涂覆有胶水。为了避免反光杯102脱落的情况,所以在基板101上设置有与反光杯102一一配合的固定孔110。更为优选的,固定孔110的形状需要与反光杯102的外轮廓相同,使得反光杯102与固定孔110更加贴合,这样在固定反光杯102时,只需要在反光杯102与固定孔110之间涂覆胶水即可。
在现有的闪光灯领域,LED闪光灯已经渐渐替代了卤素闪光灯、氙气闪光灯,但由于功率的限制,LED闪光灯在亮度方面依旧有明显的不足。而在同等功率下,激光光源发出的激光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因此激光激发荧光材料,使得荧光材料能够发出更高亮度的受激光。所以为了改善出射光的亮度,本方案所使用的补光光源112为激光光源。但激光光源也需要配合荧光材料使用,因此,所述补光组件还包括波长转换装置123,所述波长转换装置123位于补光光源112与基板101之间,所述第二光122激发波长转换装置123,所述波长转换装置123受激发出受激光124,所述受激光124被反光杯102的收光口105接收并由该反光杯102的出光口106出射。即所述受激光124穿过远光反光杯103或近光反光杯104的收光口105后到达与该收光口105对应的出光口106,所述受激光124穿过该出光口106后出射。波长转换装置123将第二光122转化为受激光124出射,受激光124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而穿过不同的反光杯102,从而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出射光。由于波长转换装置123具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我们需要为波长转换装置123寻找合适的位置,以避免从波长转换装置123发出的光无法进入反光杯102的情况。为避免该情况的发生,其中一种方法是所述波长转换装置123位于补光光源112与基板101之间。此时的波长转换装置123为了避免阻挡基板101转动,需要紧贴补光光源112设置,但只需要一个波长转换装置123即可,节省了材料。还有一种方法是,所述波长转换装置123包括第一荧光片125和第二荧光片126,所述远光反光杯103的收光口105a围绕第一荧光片125设置,所述近光反光杯104的收光口105b围绕第二荧光片126设置。在两个反光杯102的收光口105处分别设置有第一荧光片125和第二荧光片126,这使得波长转换装置123可以跟随基板101进行转动,而且波长转换装置123上发出的受激光124能够直接进入对应的反光杯102,减少了光损失。本装置所使用的波长转换装置123还包括透明导热基底123a和设置在透明导热基底123a上的荧光颗粒123b,为避免受激光124在透明导热基底123a中横向传播,所以荧光颗粒123b设置在透明导热基底123a远离补光光源112的一侧。其中荧光颗粒123b负责转化第二光122发出受激光124。但荧光颗粒123b在转化第二光122的过程中会伴有热量发出,因此需要导热;而第二光122想要被荧光颗粒123b接收,就需要基底是透明的。因此选用透明导热基底123a承载荧光颗粒123b,其中透明导热基底123a优选为蓝宝石片。然而荧光颗粒123b会将受激光124散射,这就使得一部分受激光124a正常出射,而另一部分受激光124b会穿过透明导热基底123a向补光光源112出射。为避免该问题,我们引入了透射第二光122反射受激光124的反射膜123c,反射膜123c设置在荧光颗粒123b与透明导热基底123a之间,将受激光124b朝向反光杯102反射,避免了光能的浪费。
在本方案中,为保证基板101更好的转动,优选的,基板101为不透明圆环,这使得基板101能够更好的转动,避免卡住。为了避免第二光122会穿过基板101直接出射,基板101需要选用不透明材料。本装置可以作为手机闪光灯使用,而手机闪光灯往往伴随有镜头,为了避免增大手机体积,还包括透明的透光板113,所述基板101围绕透光板113设置,并且透光板113与基板101至少部分连接,所述圆环的圆心位于透光板113,所述转轴108穿过圆心。基板101围绕透光板113设置并与其连接,此时的基板101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其中为了避免基板101在转动时出现偏心的情况,转轴108需要穿过基板101的圆心,而此时的基板101的圆心位于透光板113上,所以转轴108需要与透光板113连接。透光的透光板113不会阻挡光的进入和出射,因此在该区域中可以设置镜头114,避免了镜头114设置在外部而增大整体体积。当然,也可以将发光组件设置在该区域,以减小整体体积。
本方案的灯具可以用于闪光灯使用,而闪光灯需要出射光分布较为均匀,因此,两个所述反光杯102的出光口106上均设置有匀光透镜115。这里所说的匀光透镜115优选为菲涅尔透镜,由光学知识可知,使用普通的凸透镜,会出现边角变暗、模糊的现象,这是因为光的折射只发生在介质的交界面,凸透镜片较厚,光在玻璃中直线传播的部分会使得光线衰减。如果可以去掉直线传播的部分,只保留发生折射的曲面,便能省下大量材料同时达到相同的聚光效果。菲涅尔透镜就是采用这种原理的。菲涅尔透镜看上去像一片有无数多个同心圆纹路(即菲涅尔带)的玻璃,却能达到凸透镜的效果,如果投射光源是平行光,汇聚投射后能够保持图像各处亮度的一致,从而实现匀光的效果。
在本方案中并不仅仅是限于两个反光杯102,也可以是三个、四个乃至更多。补光光源112也并不是仅仅限于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在本方案中,动力装置107可以是电机、马达等,只要能带动基板101转动即可,在此不做限制。
综上所述,本方案为了使得出射光的发光角可以发生改变,因此设置了至少两个反光杯102,这两个反光杯102出射光的发光角需要不一致。而为了保证两个反光杯102都能接收到补光光源112发出的第二光122,因次引入了基板101与动力装置107,两个反光杯102均与基板101连接,而基板101又与动力装置107连接,此时的动力装置107可以带动基板101转动,从而间接带动了反光杯102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光122可以穿过不同的反光杯102。而为了使得第二光122能够最大程度上被两个反光杯102接收,两个反光杯102、第二光122以及转轴108之间存在以下关系:s=t=u。为了方便固定反光杯102,基板101上需要设置有与反光杯102一一配合的固定孔110。而为了使得出射光亮度更高,本方案选择激光光源与波长转换装置123搭配的方式来获得受激光124。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数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包括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发光的光源,所述光源发出第一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发光组件发光方向相同的补光组件,所述补光组件包括补光光源和至少两个反光杯,所述补光光源发出第二光,两个所述反光杯均包括出光口和收光口;
还包括基板和动力装置,所述反光杯与基板固定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包括转轴,所述动力装置带动基板围绕转轴的轴线转动;
所述补光组件的两个反光杯分别为近光反光杯与远光反光杯,所述近光反光杯收光口的中心到转轴轴线的距离为s,所述远光反光杯收光口的中心到转轴轴线的距离为t,所述第二光的光轴到转轴轴线的距离为u,s=t=u;所述近光反光杯出射光的发光角为c,所述远光反光杯出射光的发光角为d,c>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与补光光源发光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杯均包括反射面,所述反射面为抛物面或球面或椭球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括与反光杯一一配合的固定孔,所述反光杯的出光口穿过固定孔,所述反光杯与固定孔之间涂覆有胶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杯的出光口上均设置有匀光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组件还包括波长转换装置,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位于补光光源与基板之间,所述第二光激发波长转换装置,所述波长转换装置受激发出受激光,所述受激光被反光杯的收光口接收并由该反光杯的出光口出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装置包括第一荧光片和第二荧光片,所述近光反光杯的收光口围绕第一荧光片设置,所述远光反光杯的收光口围绕第二荧光片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不透光的圆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明的透光板,所述基板围绕透光板设置并且基板与透光板至少部分连接,所述圆环的圆心位于透光板,所述转轴穿过圆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位于基板远离出光口的一侧。
CN202121448189.2U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 Active CN2138142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48189.2U CN213814231U (zh)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48189.2U CN213814231U (zh)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14231U true CN213814231U (zh) 2021-07-27

Family

ID=76950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48189.2U Active CN213814231U (zh)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142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83983A (zh) * 2021-09-06 2021-12-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补光组件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83983A (zh) * 2021-09-06 2021-12-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补光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3783983B (zh) * 2021-09-06 2024-04-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补光组件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66399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vehicle headlamp
EP2650593B1 (en) Light source
JP5336564B2 (ja) 発光装置、照明装置、車両用前照灯および車両
KR101804310B1 (ko) 높은 리사이클링 효율 고체 광원 장치
CN213814231U (zh) 一种发光角可调的补光装置
CN106918008B (zh) 一种照明装置
JP5840179B2 (ja) 発光装置
CN213904029U (zh) 一种发光角可调的灯具及一种摄影补光灯
CN113671781B (zh) 发光单元、光源系统和激光投影设备
CN213237060U (zh) 一种照明装置及灯具
JP5842041B2 (ja) 発光装置
JP6072447B2 (ja) 照明装置及び車両用前照灯
CN106895271B (zh) 一种照明装置及车辆用前照灯装置
CN216202860U (zh) 一种档案馆照明设备
CN213715667U (zh) 一种色温可变的发光装置
JP2005327660A (ja) Led光源
CN213904045U (zh) 一种照明装置及灯具和一种投影显示装置
CN213237059U (zh) 一种照明装置及一种灯具
CN213452984U (zh) 一种照明装置及一种灯具
JP6085204B2 (ja) 発光装置
CN214252860U (zh) 一种照明装置及灯具和一种投影显示装置
CN211399630U (zh) 一种激光照明模组
CN217763273U (zh) 光学组件、照明和/或信号指示设备、和机动车辆
CN219606858U (zh) 混光装置及带有该混光装置的舞台灯
CN214745462U (zh) 一种车灯照明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