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10565U - 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装置和蒸汽器具 - Google Patents

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装置和蒸汽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10565U
CN213810565U CN202022525529.9U CN202022525529U CN213810565U CN 213810565 U CN213810565 U CN 213810565U CN 202022525529 U CN202022525529 U CN 202022525529U CN 213810565 U CN213810565 U CN 2138105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generator
channel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2552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亮
许智波
朱广清
肖伏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2552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105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105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105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装置和蒸汽器具。其中,蒸汽发生器设有进口和出口,蒸汽发生器包括壳体、电磁感应组件以及发热件。电磁感应组件设于壳体;发热件的至少部分设于壳体内,电磁感应组件与发热件电磁耦合,发热件内形成有与进口连通的第一通道,发热件与壳体的内壁面围合形成第二通道,第二通道连通第一通道和出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用在壳体内设置电磁感应组件和发热件,利用电磁感应组件通电产生的磁场对发热件进行加热,使发热件能够迅速升温发热,可实现均匀发热,提高蒸发效率。

Description

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装置和蒸汽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汽发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装置和蒸汽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蒸汽烹饪技术是时下迎合大众健康的烹饪技术,其烹饪出来的食材可保留营养,健康美味。蒸汽发生器作为产生蒸汽的核心器件被广泛应用于蒸汽类产品中。
现有的蒸汽发生器主要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对蒸汽发生器内的发热体进行加热,采用该方式加热的发热体不仅升温速度慢,还存在着发热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例如,不锈钢锅炉式、压铸铝涵道式、不锈钢管压铸式等电加热方式的蒸汽发生器产生蒸汽的速度较慢。采用厚膜式的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速度发热温度分布不均匀,存在着可靠性低的问题。
此外,现有的蒸汽发生器的结构还普遍存在着热能利用不充分和蒸汽发生器内容易积水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旨在提高发热体的发热速度,避免发热体发热温度不均,充分利用热能,提高蒸发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蒸汽发生器,设有进口和出口,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
壳体;
电磁感应组件,所述电磁感应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以及
发热件,所述发热件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磁感应组件与所述发热件电磁耦合,所述发热件内形成有与所述进口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围合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出口。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开口,所述发热件包括: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连接于所述壳体,并罩盖所述开口;和
发热主体,所述发热主体与所述安装部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发热主体内形成有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发热主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通道。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设于所述安装部,所述进口穿过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发热主体的第一通道连通,所述出口穿过所述安装部以及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包括盖板和设于所述盖板的凸块,所述盖板罩盖于所述开口;
所述进口设于所述凸块,并穿过所述凸块和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和/或,所述出口设于所述凸块,并穿过所述凸块、所述盖板以及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进口连接有进口连接管,所述出口连接有出口连接管。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进口连接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口连接管的中心轴线重合;
或者,所述进口连接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口连接管的中心轴线垂直。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盖板背离所述凸块的一侧还设有转接管,所述转接管与所述进口连通,所述转接管插接于所述第一通道内,并与所述发热主体可拆卸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转接管的外壁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发热主体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壁面设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螺纹连接;
或者,所述转接管与所述发热主体卡扣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定义所述发热主体背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与邻近其的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值为W,所述间隔距离值W的范围值为:1mm≤W≤5mm。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还包括导热翅片,所述导热翅片连接于所述发热主体,并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内。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翅片螺旋环绕于所述发热主体的表面;或者,
所述导热翅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热翅片间隔排布设于所述发热主体的表面;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翅片背离所述发热主体一端抵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
壳本体,所述开口设于所述壳本体;和
固定环,所述固定环设于所述壳本体的开口处,并环绕所述开口设置,所述发热主体穿设于所述固定环,所述安装部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固定环。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安装内筒,所述安装内筒设于所述壳本体内,所述安装内筒与所述壳本体之间形成供所述电磁感应组件安装的安装空间,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安装内筒的内壁面围合形成第二通道。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内筒包括:筒本体,所述筒本体设
于所述壳本体内;和
翻边,所述翻边设于所述筒本体一端,所述翻边环绕所述筒本体并搭接于所述壳本体的开口处,所述翻边夹设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固定环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感应组件包括一个电磁感应件,所述电磁感应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或者,所述电磁感应组件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电磁感应件,多个所述电磁感应件均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发生器还包括温控器,所述温控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内;
或者,所述蒸汽发生器还包括温控器,所述温控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出口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包括控制组件、水箱和蒸汽发生器,所述水箱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通,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蒸汽发生器电性连接,蒸汽发生器设有进口和出口,蒸汽发生器包括:
壳体;
电磁感应组件,所述电磁感应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以及
发热件,所述发热件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磁感应组件与所述发热件电磁耦合,所述发热件内形成有与所述进口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围合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出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蒸汽器具,所述蒸汽器具为蒸汽锅、蒸烤箱、挂烫机、熨斗或蒸汽炸锅,所述蒸汽器具包括蒸汽发生装置,蒸汽发生装置包括控制组件、水箱和蒸汽发生器,所述水箱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通,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蒸汽发生器电性连接,蒸汽发生器设有进口和出口,蒸汽发生器包括:
壳体;
电磁感应组件,所述电磁感应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以及
发热件,所述发热件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磁感应组件与所述发热件电磁耦合,所述发热件内形成有与所述进口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围合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出口。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壳体内设置电磁感应组件和发热件,利用电磁感应组件通电产生的磁场对发热件进行加热,使发热件升温发热。外部液体(例如水)通过进口进入蒸汽发生器内,可被发热件加热蒸发,最终从出口排出。如此设置的蒸汽发生器,因为发热件处于壳体内的部分均处于电磁感应组件产生的磁场中,因此可实现均匀的加热。并且由于电磁感应组件本身不发热,发热件受涡流感应后自身发热,可不必通过其他介质传热,就能使发热件能够迅速升温,提高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本申请还对外部液体在蒸汽发生器中的液体流路做了改进,通过在发热件内形成有与所述进口连通的第一通道,在发热件和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与出口连通的第二通道。外部液体通过进口进入蒸汽发生器内后,要先流经发热件内的第一通道,再流向发热件外的第二通道,最后从出口排出。如此设置的液体流路可增长外部液体流经的路径,从而增大加热面积,使外部液体在蒸汽发生器内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被蒸发,以提高蒸发效率。
将第一通道设置在发热件内不仅可以节省用料,还使外部液体可先在第一通道内被加热蒸发,未被蒸发的液体可在发热件外的第二通道内进行加热蒸发,使进入的外部液体能够充分蒸发,以实现完全蒸发,不存剩水。同时,流经第一通道而未被蒸发的水,由于在第一通道内被预热,在第二通道被蒸发的速度更快,从而提高了蒸汽的产生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蒸汽发生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蒸汽发生器一实施例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蒸汽发生器之电磁感应组件和发热件一实施例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蒸汽发生器之发热件一实施例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蒸汽发生器另一实施例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蒸汽发生器之电磁感应组件和发热件一实施例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蒸汽发生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760548180000051
Figure BDA000276054818000006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蒸汽发生器100。
参照图1至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蒸汽发生器100设有进口 100a和出口100b,该蒸汽发生器100包括壳体10、电磁感应组件50和发热件30。其中,电磁感应组件50设于壳体10。发热件30的至少部分设于壳体 10内,电磁感应组件50与发热件30电磁耦合,发热件30内形成有与进口 100a连通的第一通道30a,发热件30与壳体10的内壁面围合形成第二通道 100c,第二通道100c连通第一通道30a和出口100b。
壳体10的形状可以为管状、立方体或者其它不规则形状。其材质可选用玻璃、陶瓷或其他非磁性材质。
电磁加热组件可以固定设于壳体10,也可与壳体10可拆卸安装。电磁加热组件可以设置在壳体10内,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0外。其主要用于在壳体 10内产生磁场,使发热件30置于壳体10内的部分升温发热。
发热件30的材质可选用碳钢、铁或者其他磁性材料,以在电磁加热组件形成的磁场内感应发热,从而对进入蒸汽发生器100的外部液体加热蒸发。引入蒸汽发生器100的外部液体液体可以为水、酒精或者其他需要被加热蒸发的液体,下为简化说明,以外部液体为水进行举例说明。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壳体10内设置电磁感应组件50和发热件30,利用电磁感应组件50通电产生的磁场对发热件30进行加热,使发热件30升温发热。外部液体(例如水)通过进口100a进入蒸汽发生器100内,可被发热件30加热蒸发,最终从出口100b排出。如此设置的蒸汽发生器100,因为发热件30处于壳体10内的部分均处于电磁感应组件50产生的磁场中,因此可实现均匀的加热。并且由于电磁感应组件50本身不发热,发热件30 受涡流感应后自身发热,可不必通过其他介质传热,就能使发热件30能够迅速升温,提高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本申请还对外部液体在蒸汽发生器100中的液体流路做了改进,通过在发热件30内形成有与进口100a连通的第一通道30a,在发热件30 和壳体10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与出口100b连通的第二通道100c。使外部液体通过进口100a进入蒸汽发生器100内后,要先流经发热件30内的第一通道 30a,再流向发热件30外的第二通道100c,最后从出口100b排出。如此设置的液体流路可增长外部液体流经的路径,从而增大加热面积,使外部液体在蒸汽发生器100内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被蒸发,以提高蒸发效率。
将第一通道30a设置在发热件30内不仅可以节省用料,还使外部液体可先在发热件30内的第一通道30a内被加热蒸发,未被蒸发的液体可在发热件 30外的第二通道100c内进行加热蒸发,使进入的外部液体能够充分蒸发,以实现完全蒸发,不存剩水。同时,流经第一通道30a而未被蒸发的水,由于在第一通道30a内被预热,在第二通道100c被蒸发的速度更快,从而提高了蒸汽的产生速度。
参照图2至图5,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壳体10设有开口10a,发热件30包括安装部31和发热主体33。其中,安装部31连接于壳体10,并罩盖开口10a,进口100a和出口100b设于安装部31。发热主体33与安装部31 连接,并位于壳体10内,发热主体33内形成有与进口100a连通的第一通道 30a,发热主体33与壳体10的内壁面围合形成第二通道100c。
安装部31用于罩盖壳体10的开口10a,以在壳体10内形成密闭空间,避免产生的蒸汽泄漏。从进口100a进入的水先流入发热主体33内形成的第一通道30a,再流经第二通道100c,最终从出口100b排出。流入第一通道30a 的水可直接在第一通道30a内被加热蒸发,再经由第二通道100c最终从出口 100b排出。流经第一通道30a而未被蒸发的水,由于在第一通道30a内被预热,在其流入第二通道100c后可快速的被加热蒸发,最终从出口100b排出。以保证水能够充分被蒸发。将进口100a和出口100b设于安装部31,使得进口100a和出口100b位于壳体10的同一侧,可以延长水流经的路径,保证水能够充分蒸发,以提高水蒸发效率。
参照图2至图7,还可以进一步将进口100a穿过安装部31与发热主体 33的第一通道30a连通,出口100b穿过安装部31以及开口10a与第二通道100c连通。保证从进口100a进入的水能够通过第一通道30a流入第二通道 100c,最后在流经第二通道100c后从出口100b排出。
参照图1至图7,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安装部31包括盖板311和凸块313。其中凸块313设于盖板311,盖板311罩盖于开口10a,进口100a设于凸块313,并穿过凸块313和盖板311与第一通道30a连通,出口100b设于凸块313,并穿过凸块313、盖板311以及开口10a与第二通道100c连通。
盖板311用于罩盖壳体10的开口10a,以在壳体10内形成密闭空间,避免产生的蒸汽泄漏。同时,凸块313的设置便于安装时握持住发热件30,以将发热主体33装配到壳体10内。此外,将进口100a和出口100b设于凸块 313不仅可以节省用料,还可以减少进口100a与第一通道30a之间的连接器件和出口100b与第二通道100c之间的连通器件的使用,优化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将进口100a和出口100b分别设于盖板311和凸块313,或者将进口100a和出口100b都设于盖板311,同样可以避免在进口100a与第一通道30a之间或者出口100b与第二通道100c之间使用连接器件,以减少制作成本,简化蒸汽发生器100的结构。在此,对进口100a和出口100b设置在安装部31的具体位置,本申请并不作进一步限制,只要能够保证进口100a 与第一通道30a连通,出口100b与第二通道100c连通即可。
参见图1至7,为了方便引入水和导出蒸汽,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进口100a连接有进口连接管315,出口100b连接有出口连接管317。以便于将蒸汽发生器100与蒸汽类产品(例如电烤箱、电蒸箱等)的其他结构(例如水箱、产品外壳等)连接。
在设置时可进一步将进口连接管315的中心轴线与出口连接管317的中心轴线重合。这样以使进口连接管315、出口连接管317和凸块313形成T 字结构,便于握住发热件30以将发热主体33安装至壳体10内。若壳体10 内由于长时间使用形成有水垢,使壳体10与发热主体33连接在一起,该设置还可以通过握持住进口连接管315与出口连接管317进行转动,以将发热主体33和壳体10分离开,以便取出发热主体33。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握持发热件30,还可以将进口连接管315的中心轴线与出口连接管317的中心轴线垂直,或者将进口连接管315的中心轴线与出口连接管317的中心轴线呈一定夹角设置,在此不对进口连接管315 和出口连接管317的相对位置作进一步限制。
参见图4,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盖板311背离凸块313的一侧还设有转接管319,转接管319与进口100a连通,转接管319插接于第一通道30a 内,并与发热主体33可拆卸连接。
发热主体33与转接管319可以采用螺纹连接或者卡扣连接等方式进行可拆卸安装,以使发热主体33与安装部31可拆卸连接。螺纹连接时,可以将转接管319的外壁面设有外螺纹,发热主体33于所述第一通道30a的内壁面设有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螺纹连接。从而使得转接管319在插接到第一通道30a内时,使得转接管319与所述发热主体33螺纹连接。或者,转接管与发热主体通过设置卡扣进行卡扣连接。从而在发热主体33损坏或者第一通道30a被水垢等污渍堵死时,可以将发热主体33与安装部31拆卸开,以对发热主体33进行清洗或者更换,进而使本申请提供的蒸汽发生器100可以被重复利用,以节约成本。
参照图7,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定义发热主体33背离安装部31的一端与邻近其的壳体10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值为W,间隔距离值W的范围值为:1mm≤W≤5mm。该距离不宜过大,超过5mm无法形成有效的导引水的功能,使进入蒸汽发生器100的水容易积存在壳体10内,不能被及时蒸发。该距离也不宜过小,小于1mm会使单位时间内从第一通道30a流入第二通道100c的水或蒸汽的量过小,致使该蒸汽发生器100无法被应用于蒸汽类产品中完成烹饪或熨烫等功能。因此间隔距离值设置为1mm至5mm,例如设置为1mm、2mm、3mm、4mm、5mm。
参照图2至图7,为了提高水的蒸发效率,发热件3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导热翅片35,导热翅片35连接于发热主体33,并位于第二通道100c内。导热翅片35可以传递发热主体33产生的热能,增大水或蒸汽与发热件30的接触面积,使第二通道100c内的水能够快速被蒸发,同时避免产生的蒸汽液化,提高水的蒸发效率,减少热能的损耗。
结合参照图5和图6,导热翅片35螺旋环绕于发热主体33的表面。采用将导热翅片35螺旋环绕发热主体33的设置,不仅可以增大水和发热件30的接触面积,提高蒸发效率,还可以保证导热翅片35与发热主体33的接触面积足够大,以提高发热件30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发热主体33与导热翅片35间的热能传递效率,减小热能损耗。
参照图7,还可以进一步将导热翅片35背离发热主体33一端抵接于壳体10的内壁面。以使水在流经第二通道100c时,只能沿着导热翅片35与壳体 10和发热主体33围合形成的空间流动,从而保证水在第二通道100c流动时可以一直与发热主体33和导热翅片35接触,进而使水能够充分蒸发,提高水的蒸发效率。
当然,导热翅片35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结合参照和2至图4,多个导热翅片35可以间隔排布设于发热主体33的表面。多个间隔设置的导热翅片 35,使得两个相邻的导热翅片35与壳体10和发热主体33间形成有供水流过的空间,使得水能够充分的与导热翅片35接触,增加水与导热翅片35的接触面积,进而更充分的将进入蒸汽发生器100的水能够被蒸发,提高蒸发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导热翅片35为了制造简单可以一体成型于发热主体33 的外侧面,也可以为了便于安装和清洗维护分体安装于发热主体33。
结合参照图2、图5和图7,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壳体10可以包括壳本体11和固定环13。其中,开口10a设于壳本体11,固定环13设于壳本体11的开口10a处,并环绕开口10a设置,发热主体33穿设于固定环13,安装部31可拆卸地盖合于固定环13。
固定环13环绕开口10a设置使固定环13在与安装部31可拆卸连接的同时,可以保证发热主体33能够插入壳本体11内,且使发热件30和导热翅片 35能够在壳本体11内尽可能大的设置,以保证水和发热件30的接触面积足够大,提高蒸发效率。
安装部31与固定环13可拆卸连接可以在发热件30发生损坏或者壳本体 11内部由于水垢积存过多或堵死时,通过将安装部31与固定环13拆卸的方式,通过握住安装部31将发热主体33从壳本体11内拔出,以对壳本体11 内部、发热主体33和导热翅片35进行清洗,或者还可以通过更换发热件30 的方式使蒸汽发生器100继续工作,以使蒸汽发生器100能够多次重复使用,以延长蒸汽发生器100的使用寿命,节约成本。
具体地,安装部31与固定环13可以通过螺钉连接、卡扣连接等方式进行可拆卸安装。例如,采用螺钉连接时,可以在固定环13和安装部31的多个对应位置设置螺孔,以供螺钉插入。
参照图2、图5和图7,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壳体10还包括安装内筒15,安装内筒15设于壳本体11内,安装内筒15与壳本体11之间形成供电磁感应组件50安装的安装空间,发热件30与安装内筒15的内壁面围合形成第二通道100c。
安装内筒15的设置便于将电磁感应组件50安装于其与壳本体11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内,以将电磁感应组件50固定于壳体10,保证电磁感应组件 50提供的磁场能够覆盖位于壳体10内的发热主体33,使发热主体33能够升温发热,以将进入蒸汽发生器100的水加热蒸发。
为了便于壳体10与安装部31的连接,安装内筒15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筒本体151和翻边153,筒本体151设于壳本体11内,翻边153设于筒本体151 一端,翻边153环绕筒本体151并搭接于壳本体11的开口10a处,翻边153 夹设于安装部31和固定环13之间。翻边153的设置,便于壳体10、固定环 13和安装部31的连接。可以通过将翻边153夹持在安装部31与固定环13之间的方式,将固定环13、和安装部31连接于壳体10。
参照图7,为了便于固定环13与壳体10的连接,还可以进一步将筒本体 151的端部凸出壳本体11开口10a处设置,此时翻边153与壳本体11的开口 10a处形成有夹持空间,可以将固定环13夹持于翻边153与壳本体11的开口 10a处之间,以将固定环13连接于壳体10,从而便于安装部31与通过固定环13与壳体10可拆卸安装。
可以理解的是,固定环13为了制造简单可以一体成型于壳体本体11的开口10a处,也可以为了便于安装维护分体安装于壳体本体11的开口10a处。
参见图7,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电磁感应组件50包括一个电磁感应件51,电磁感应件51设于安装空间内。该电磁感应件51可以直接通电产生磁场,使发热主体33在该磁场的作用下,迅速升温发热,从而保证进入蒸汽发生器100的磁场可以被加热蒸发。
当然,电磁感应组件50也可以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电磁感应件51,多个电磁感应件51均设于安装空间内。多个并联的电磁感应件51由于其产生的磁场强度不同,可以使发热主体33在不同的电磁感应件51的磁场作用下,升温至不同的温度,以使由该蒸汽发生器100制成的蒸汽类产品具有多档调节的功能。
电磁感应组件5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接线端子53,接线端子53与电磁感应件51电性连接,壳体10靠近开口10a的端部设有供接线端子53穿过的安装孔,以保证电磁感应件51能够通电产生供发热主体33升温发热的磁场。
参见图7,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蒸汽发生器100还可以包括温控器 70,温控器70可以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通道100c内,以检测第二通道100c内的温度,当第二通道100c内的温度高至一定值时,可停止对电磁感应组件50 通电,从而停止发热主体33的发热,使蒸汽发生器100内的温度不再升高,避免由于温度过高对发热主体33、电磁感应组件50等器件造成损坏,从而延长蒸汽发生器100的使用寿命。
温控器70还可以至少部分位于出口100b处设置。使温控器70可以检测从出口100b排出的蒸汽的温度,避免由于蒸汽温度过高,导致烹饪的食材火候过大,造成浪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蒸汽发生装置(未图示),该蒸汽发生装置包括控制组件(未图示)、水箱(未图示)和蒸汽发生器100,该蒸汽发生器100 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蒸汽发生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水箱与蒸汽发生器100连通,蒸汽发生装置通过水箱为蒸汽发生器100提供水,以将水通过蒸汽发生器100加热蒸发为蒸汽。控制组件用于与蒸汽发生器100电性连接,以控制电磁感应组件50的通断电,从而使发热主体33反应发热或停止发热。
采用本申请的蒸汽发生装置,在使用时,水箱的水经由管路至蒸汽发生器100处产生蒸汽,在该管路上还可以设置水泵进行抽水。该水泵可以为电泵,其可以与控制组件电性连接,以便控制组件控制水路的开闭,从而根据用户需求控制进入蒸汽发生器100的水的量,以调节蒸汽发生器100产生蒸汽的量,提高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蒸汽器具(未图示),该蒸汽器具可以为蒸汽锅、蒸烤箱、挂烫机、熨斗或蒸汽炸锅等等。上述的蒸汽器具包括含有蒸汽发生器100的蒸汽发生装置,该蒸汽发生器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蒸汽器具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设有进口和出口,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
壳体;
电磁感应组件,所述电磁感应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以及
发热件,所述发热件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磁感应组件与所述发热件电磁耦合,所述发热件内形成有与所述进口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围合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开口,所述发热件包括: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连接于所述壳体,并罩盖所述开口;和
发热主体,所述发热主体与所述安装部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发热主体内形成有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发热主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设于所述安装部,
所述进口穿过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发热主体的第一通道连通,所述出口穿过所述安装部以及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盖板和设于所述盖板的凸块,所述盖板罩盖于所述开口;
所述进口设于所述凸块,并穿过所述凸块和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和/或,所述出口设于所述凸块,并穿过所述凸块、所述盖板以及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连接有进口连接管,所述出口连接有出口连接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连接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口连接管的中心轴线重合;
或者,所述进口连接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口连接管的中心轴线垂直。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背离所述凸块的一侧还设有转接管,所述转接管与所述进口连通,所述转接管插接于所述第一通道内,并与所述发热主体可拆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管的外壁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发热主体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壁面设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螺纹连接;
或者,所述转接管与所述发热主体卡扣连接。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发热主体背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与邻近其的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值为W,所述间隔距离值W的范围值为:1mm≤W≤5mm。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还包括导热翅片,所述导热翅片连接于所述发热主体,并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翅片螺旋环绕于所述发热主体的表面;或者,
所述导热翅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热翅片间隔排布设于所述发热主体的表面;
或者,所述导热翅片背离所述发热主体一端抵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
12.如权利要求2至11中任一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壳本体,所述开口设于所述壳本体;和
固定环,所述固定环设于所述壳本体的开口处,并环绕所述开口设置,所述发热主体穿设于所述固定环,所述安装部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固定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安装内筒,所述安装内筒设于所述壳本体内,所述安装内筒与所述壳本体之间形成供所述电磁感应组件安装的安装空间,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安装内筒的内壁面围合形成第二通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内筒包括:
筒本体,所述筒本体设于所述壳本体内;和
翻边,所述翻边设于所述筒本体一端,所述翻边环绕所述筒本体并搭接于所述壳本体的开口处,所述翻边夹设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固定环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组件包括一个电磁感应件,所述电磁感应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或者,所述电磁感应组件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电磁感应件,多个所述电磁感应件均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还包括温控器,所述温控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内;
或者,所述蒸汽发生器还包括温控器,所述温控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出口处。
17.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组件、水箱和如权利要求1至16任一所述的蒸汽发生器,所述水箱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通,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蒸汽发生器电性连接。
18.一种蒸汽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所述的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器具为蒸汽锅、蒸烤箱、挂烫机、熨斗或蒸汽炸锅;
或者,包括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蒸汽发生装置,所述蒸汽器具为蒸汽锅、蒸烤箱、挂烫机、熨斗或蒸汽炸锅。
CN202022525529.9U 2020-11-04 2020-11-04 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装置和蒸汽器具 Active CN2138105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25529.9U CN213810565U (zh) 2020-11-04 2020-11-04 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装置和蒸汽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25529.9U CN213810565U (zh) 2020-11-04 2020-11-04 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装置和蒸汽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10565U true CN213810565U (zh) 2021-07-27

Family

ID=76964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25529.9U Active CN213810565U (zh) 2020-11-04 2020-11-04 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装置和蒸汽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105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05623U (zh) 蒸汽发生器和烹饪器具
US4131785A (en) Electrically heated liquid tank employing heat pipe heat transfer means
CN211984990U (zh) 蒸汽烹饪装置
KR101028198B1 (ko) 탄소히터를 구비한 순간온수기
CN213810565U (zh) 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装置和蒸汽器具
RU2738917C1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водонагреватель накопительного типа с функцией генерации горячего воздуха
CN112524321A (zh) 一种即热式一体水龙头
CN210871035U (zh) 蒸汽烹饪装置
CN2916484Y (zh) 变频电磁热水器
CN108645012A (zh) 一种即热式电磁加热装置
CN210425520U (zh) 一种热水器用电磁发热体组件
CN209877336U (zh) 一种变频电采暖炉
CN211022258U (zh)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及饮水机
CN210532677U (zh) 一种水蒸气快速导流的电热水器
CN220582733U (zh) 除垢加热装置
CN217604376U (zh) 热水器
CN217816685U (zh) 一种蒸汽发生集成模块
CN217082913U (zh) 一种新型隔空加热磁能即热式热水器
CN212983356U (zh) 一种用于蒸汽发生器的加热结构、蒸汽发生器、洗衣机
CN209459202U (zh) 一种电加热式水箱
CN214341718U (zh)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CN216953569U (zh) 一种小型家电的水体加热装置
CN215571194U (zh) 燃气热水器
CN211233355U (zh) 一种水电分离可替代电加热和热泵的热水器
EP3805661A1 (en) Heat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