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93907U - 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93907U
CN213793907U CN202022361003.1U CN202022361003U CN213793907U CN 213793907 U CN213793907 U CN 213793907U CN 202022361003 U CN202022361003 U CN 202022361003U CN 213793907 U CN213793907 U CN 2137939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circular arc
section
die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6100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炳生
张玮玮
熊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SLAC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SLAC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SLAC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SLAC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36100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939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939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939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下模主要由下模座、下模芯环、下模芯、下压料环和下刀组成;上模主要由上模座、上模芯、上内成型环、上外成型环和上刀组成,其特征在于:针对新基本盖盖型,将下模的下模芯环的顶部设计成与新盖型对应匹配的轮廓,同时将上模的上外成型环和上内成型环设计成与下模的下模芯环上下配合的轮廓及悬空段;取消对比专利2中的第二阻挡限位面;将对比专利2中的避让空间改进为:在下模芯的顶部边缘设有对应匹配新盖型第七圆弧段、第四直线段、第八圆弧段和第五直线段的轮廓。本方案在适应新盖型的基础上,解决了原有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易拉罐冲压模具,具体涉及冲床(压力机)上使用的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所谓基本盖俗称“光盖”,是指整体外形已成型但还未制作刻线和安装拉环的盖体。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易拉罐在食品和饮料领域中的使用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啤酒和饮料包装中易拉罐更为常见。易拉罐由罐体和易拉盖两部分组成,易拉盖通常先由金属片材通过模具冲压成基本盖(光盖),然后在基本盖上制作刻线和安装拉环,最终形成易拉盖成品。其中,基本盖成型和制作是易拉盖生产中的核心,因此对于易拉盖生产厂家来说,采用何种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是保证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对于正压型易拉罐(内部承受气体正压)来说,易拉盖的基本盖虽然只是一个盖体,但为了提高其承压能力(耐压性),需要对其截面形状和构造进行复杂和特殊的专门设计。最新研发的耐压型易拉盖的基本盖结构请参见附图1所示。该基本盖的横截面上从周边至中心依次为封罐区域、埋头段、嵌环圆弧段、嵌环向上延伸段以及中心盖面,所述埋头段和嵌环向上延伸段之间形成环形凹槽。为冲压出上述易拉盖的基本盖,就需要设计出相匹配的冲压模具。
中国专利CN102176989B(以下简称“对比专利1”)于2015年4月29日公告授权了一件名称为《用于形成罐壳体的方法和设备》,专利号为200980140308.3的发明专利。该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用来制作易拉盖基本盖的冲压模具,但从总体来看:第一,其冲压模具结构设计复杂,特别是模具中的气路设计复杂,制作难度大,成本高;第二,其冲压制作的易拉盖基本盖的盖型不同。
中国专利CN202239263U(以下简称“对比专利1”)于2012年5月30日公告授权了一件名称为《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专利号为201120355905.2的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为本案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也是本案申请人自身先期的专利技术。由于目前易拉盖基本盖的盖型变化,加上以往的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比如上压料环的作用面容易摩损,上压料环对应的基本盖部位在拉伸成型时容易变薄,上模芯体凸缘处容易裂开等。从而给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在使用过程中表现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带来不良影响。
有鉴于此,在适应新的易拉盖基本盖盖型的基础上,如何对原有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不足是本实用新型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其目的是要在适应新盖型的基础上,解决原有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由下模和上模组成。
所述下模主要由下模座、下模芯环、下模芯、下压料环和下刀组成,其中:
所述下模座为上敞口的筒体。
所述下模芯环为环形体,该环形体固定在下模座内,且与下模座同中心;
所述下模芯的作用部为柱状体,该柱状体嵌设于下模芯环内且与下模芯环在上下方向上滑动配合;下模芯环内在下模芯的下方密闭形成第一气室,该第一气室的气压用来支撑下模芯。
所述下压料环为环形体,该环形体环嵌于下模座与下模芯环之间,且下模座与下模芯环之间在下压料环的下方密闭形成第二气室,该第二气室的气压用来支撑下压料环。
所述下刀为环形体,该环形体固定在下模座的上敞口沿上,且该环形体顶部的内沿上设下刀刃。
所述上模主要由上模座、上模芯、上内成型环、上外成型环和上刀组成,其中:
所述上模座为下敞口的筒体。
所述上模芯的作用部为柱状体,该柱状体设于上模座内,并与上模座同中心,上模芯相对上模座在上下方向上滑动配合。上模座内在上模芯的上方密闭形成第三气室,该第三气室的气压用来抵压上模芯。
所述上内成型环为环形体,该环形体环嵌于上模芯与上模座之间,上模芯与上模座之间在上内成型环的上方密闭形成第四气室,该第四气室的气压用来抵压上内成型环。
所述上外成型环为环形体,该环形体环嵌于上模座与上内成型环之间,所述上模座与上内成型环之间在上外成型环的上方密闭形成第五气室,该第五气室的气压用来抵压上外成型环。
所述上刀为环形体,该环形体固定在上模座的下敞口沿上,上刀的底端外沿上设有与所述下刀刃配合的上刀刃。
其创新在于:针对所述基本盖,该基本盖在横截面上从周边至中心依次由封罐区域、埋头段、嵌环圆弧段、嵌环向上延伸段以及中心盖面相切连接形成,其中,埋头段、嵌环圆弧段和嵌环向上延伸段之间形成环形凹槽;所述封罐区域由第一直线段、第一圆弧段、第二圆弧段、第三圆弧段相切连接构成;所述埋头段由第二直线段、第四圆弧段、第五圆弧段、第六圆弧段、第三直线段相切连接构成;嵌环圆弧段由第七圆弧段构成;所述嵌环向上延伸段由第四直线段和第八圆弧段相切连接构成;所述中心盖面由第五直线段构成。
所述上模的上外成型环和上内成型环与下模的下模芯环上下相对,其中,下模芯环的顶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一直线段、第一圆弧段、第二圆弧段、第三圆弧段、第二直线段、第四圆弧段、第五圆弧段、第六圆弧段和第三直线段的轮廓。上外成型环的底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二圆弧段的轮廓,而上外成型环的底部对应所述基本盖第一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的部位相对下模芯环顶部在合模状态下悬空。上内成型环的底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四圆弧段和第五圆弧段的轮廓,而上内成型环的底部对应所述基本盖第二直线段、第六圆弧段和第三直线段的部位相对下模芯环顶部在合模状态下悬空。
所述上模的上模芯与下模的下模芯上下相对,其中,下模芯的顶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七圆弧段、第四直线段、第八圆弧段和第五直线段的轮廓。上模芯的底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五直线段的轮廓。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模芯的底部对应所述基本盖第七圆弧段、第四直线段和第八圆弧段的部位相对下模芯顶部在合模状态下悬空,以此构成无预成型的冲压模具。
2.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模芯的底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八圆弧段的轮廓,而上模芯(13)的底部对应所述基本盖第七圆弧段和第四直线段的部位相对下模芯顶部在合模状态下悬空,以此构成有预成型的冲压模具。
本实用新型设计原理和构思是:为了在适应新盖型的基础上,解决原有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问题,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了以下改进措施:第一,将下模的下模芯环的顶部设计成与新盖型对应匹配的轮廓,同时将上模的上外成型环和上内成型环设计成与下模的下模芯环上下配合的轮廓及悬空段;第二,取消了对比专利2中的第二阻挡限位面(即对比专利2图2中的标号34所指的第二阻挡限位面);第三,将对比专利2中的下模芯与下模芯环顶端之间的避让空间(即对比专利2说明书第【0020】段最后一行记载的“避让空间11”)改进为:在下模芯的顶部边缘设有对应匹配新盖型第七圆弧段、第四直线段、第八圆弧段和第五直线段的轮廓。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与对比专利2相比,易拉盖基本盖模具结构设计具有明显优势。在对比专利2中(参见对比专利说明书及附图),易拉盖基本盖的封罐区41、上端过渡圆弧46和上埋头段47,是在上成型环32的底端端面的环形斜面和上压料环14的底端端面的共同作用下成型的。成型时通过上成型环32的外周上设有朝下的与上压料环14顶部配合的第二阻挡限位面34,来保证上成型环32的底端端面的环形斜面与上压料环14的底端端面精确地保持固定的落差。在此固定落差时,上成型环32的底端端面的环形斜面与上压料环14的底端端面的外形轮廓与易拉盖基本盖的封罐区41、上端过渡圆弧46和上埋头段47的外形轮廓相对应,从而保证易拉盖基本盖的封罐区41、上端过渡圆弧46和上埋头段47的外形轮廓的稳定性。这种结构的上成型环32和上压料环14不仅要保证上成型环32的底端端面的环形斜面和上压料环14的底端端面的精度,还要保证上成型环32的底端端面的环形斜面与上压料环14的底端端面之间的相对精度,增加了加工制造难度,且当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运行一段时间后,上成型环32的底端端面的环形斜面和上压料环14的底端端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表面磨损,此时无法保证上成型环32的底端端面的环形斜面与上压料环14的底端端面保持初始设定的落差。同时,作用在上成型环32上的空气弹簧力会通过上成型环32的外周上设有朝下的与上压料环14顶部配合的第二阻挡限位面34,传递到上压料环14上,使得作用在上压料环14上的力过大,从而导致上压料环14的底端端面的表面磨损加重。本实用新型的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设计的结构就很好的解决了此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与对比专利2相比,易拉盖基本盖模具成型原理更先进。在对比专利2中(参见对比专利说明书及附图),易拉盖基本盖的嵌环圆弧段42和嵌环向上延伸段43,是通过上模芯13上的凸缘16和下模2上的用于嵌环成形的避让空间11成型的。在成型嵌环的整个过程中,坯料会受到来自上模芯1 3上的凸缘16的限位阻挡,从而导致易拉盖基本盖的嵌环圆弧段42和嵌环向上延伸段43的坯料变薄,影响易拉盖基本盖的性能,且上模芯13上的凸缘16的R角半径必须大于或等于0.4mm,即基本盖嵌环圆弧段42的R角半径必须大于或等于0.4mm。如果小于0.4mm,在成型嵌环时坯料会直接裂开。同时上模芯13上的凸缘16的壁厚很薄,在易拉盖基本盖模具运行过程中,上模芯13上的凸缘16容易断裂,故上模芯体20的使用寿命低。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参见本实用新型附图),易拉盖基本盖的第七圆弧段R7(嵌环圆弧段)和第四直线段L4是自然弯曲成型的。在成型过程中下模芯5顶端端面外侧的环型凹槽11起支撑限位作用。采用本实用新型模具生产的基本盖的第七圆弧段R7(嵌环圆弧段)和第四直线段L4的坯料不会变薄,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易拉盖基本盖模具生产的基本盖的性能更佳,即基本盖的耐压更高。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易拉盖基本盖模具能成型R角半径更小的第七圆弧段R7(嵌环圆弧段),最小可以成型R角半径为0.25mm的第七圆弧段R7(嵌环圆弧段)。第七圆弧段R7(嵌环圆弧段)的成型R角半径越小,基本盖的耐压越高,故本实用新型的易拉盖基本盖模具生产的基本盖的耐压更高。而且本实用新型的上模芯13的上模芯体20的底端端面上没有薄壁凸缘结构,故本实用新型的上模芯体20的使用寿命更高。
3.本实用新型与对比专利1相比,气室结构更简单。在对比专利1的附图1中(参见对比专利说明书及附图),环形外压力套筒55的空气压力是从端口92进入,经过环形室91和环形空气压力室89,最终作用在环形外压力套筒55上的。环形内压力套筒80的空气压力是从端口74进入,经过通道76,到达空气存储室70,再经过第二空气通道88,到达第二空气活塞室84,最终作用在环形内压力套筒80上。此种气室结构,环形内压力套筒80的空气通道很复杂,加大了零件的加工成本,同时环形外压力套筒55的空气压力进气端口92与环形内压力套筒80的空气压力进气端口74分布在加工组件35的左右两端。此种分布的进气端口,在生产双排多个加工组件35时,进气端口92和进气端口74的操作空间会很狭小,甚至无法操作安装。
4.在对比专利1的附图2中(参见对比专利说明书及附图),环形外压力套筒55的空气压力是从端口92进入,经过环形室91和环形空气压力室89,最终作用在环形外压力套筒55上的。环形内压力套筒80的空气压力是从端口92进入,经过环形室91和第三通道135,到达空气存储室70,再经过第二空气通道88,到达第二空气活塞室84,最终作用在环形内压力套筒80上。此种气室结构,环形内压力套筒80的空气通道很复杂,加大了零件的加工成本,同时作用在环形外压力套筒55和环形内压力套筒80上的空气压力是相同的,设定环形外压力套筒55和环形内压力套筒80上的空气压力时,必须取环形外压力套筒55和环形内压力套筒80所需空气压力的较大值,这样就会导致其中一个压力套筒的设定压力偏高,空气压力越高,零件的表面磨损越严重,零件寿命越低,同时坯料变薄越严重。而本实用新型(参见本实用新型附图)上内成型环32的空气压力是从上成型环进气端口40进入,经过第四气室28,最终作用在上内成型环32上。上外成型环14的空气压力是从上压料环进气端口41进入,经过第五气室33,最终作用在上外成型环14。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气室结构简单,上内成型环32和上外成型环14的空气压力可以单独设定,可以使上内成型环32和上外成型环14的空气压力设定更合理,且上成型环进气端口40和上压料环进气端口41分布在易拉盖基本盖模具同侧,在生产双排多个易拉盖基本盖模具时,上成型环进气端口40和上压料环进气端口41的操作更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制作出的易拉盖基本盖(新盖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无预成型冲压模具剖视图,该图表示上模和下模分离的状态;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无预成型冲压模具剖视图,该图表示上模和下模在冲床下死点位置的状态,即易拉盖基本盖正向成型完成时的状态;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无预成型冲压模具剖视图,该图表示上模和下模在易拉盖基本盖完全成型完成时的状态;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冲压过程一局部放大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冲压过程二局部放大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冲压过程三局部放大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冲压过程四局部放大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冲压过程五局部放大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冲压过程六局部放大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冲压过程七局部放大图;
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冲压过程八局部放大图;
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冲压过程九局部放大图;
附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冲压过程十局部放大图;
附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冲压过程十一局部放大图;
附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有预成型冲压模具剖视图,该图表示上模和下模分离的状态;
附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冲压过程一局部放大图;
附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冲压过程二局部放大图;
附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冲压过程三局部放大图;
附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冲压过程四局部放大图;
附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冲压过程五局部放大图;
附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冲压过程六局部放大图;
附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冲压过程七局部放大图;
附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冲压过程八局部放大图;
附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冲压过程九局部放大图;
附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冲压过程十局部放大图;
附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冲压过程十一局部放大图。
以上附图中:1.上模;2.下模;3.下模座;4.下模芯环;5.下模芯;6.下压料环;7.下刀;8.第一气室;9.第二气室;10.下刀刃;11.用于嵌环成型支撑限位的环形凹槽;12.上模座;13.上模芯;14.上外成型环;15.上刀;16.上模芯R角;17.第三气室;18.上刀刃;19.上模芯座;20.上模芯体;21.下模芯座;22.下模芯体;23.排气孔;24.排气孔;25.排气孔;26.正向成型完成时基本盖;27.完全成型后基本盖;28.第四气室;29.第一阻挡限位面;30.基本盖坯料;31.环形凹陷;32.上内成型环;33.第五气室;40.上内成型环进气端口;41.上内成型环进气端口;R1.第一圆弧段;R2.第二圆弧段;R3.第三圆弧段;R4.第四圆弧段;R5.第五圆弧段;R6.第六圆弧段;R7.第七圆弧段;R8.第八圆弧段;L1.第一直线段;L2.第二直线段;L3.第三直线段;L4.第四直线段;L5.第五直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针对的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结构(新盖型),参见图1所示:该基本盖的横截面上从周边至中心依次为封罐区域、埋头段、嵌环圆弧段、嵌环向上延伸段以及中心盖面,所述埋头段、嵌环圆弧段和嵌环向上延伸段之间形成环形凹槽(见图1)。
所述封罐区域由第一直线段L1、第一圆弧段R1、第二圆弧段R2和第三圆弧段R3组成,其中:
所述第一直线段L1的一端与第一圆弧段R1的第一端连接,且第一直线段L1与第一圆弧段R1相切,所述第一圆弧段R1的第二端与第二圆弧段R2的第一端连接,且第一圆弧段R1与第二圆弧段R2相切,所述第二圆弧段R2的第二端与第三圆弧段R3的第一端连接,且第二圆弧段R2与第三圆弧段R3相切。
所述埋头段由第二直线段L2、第四圆弧段R4、第五圆弧段R5、第六圆弧段R6和第三直线段L3组成,其中:
所述第三圆弧段R3的第二端与第二直线段L2的第一端连接,且第三圆弧段R3与第二直线段L2相切,所述第二直线段L2的第二端与第四圆弧段R4的第一端连接,且第二直线段L2与第四圆弧段R4相切,所述第四圆弧段R4的第二端与第五圆弧段R5的第一端连接,且第四圆弧段R4与第五圆弧段R5相外切,所述第五圆弧段R5的第二端与第六圆弧段R6的第一端连接,且第五圆弧段R5与第六圆弧段R6相内切,所述第六圆弧段R6的第二端与第三直线段L3的第一端连接,且第六圆弧段R6与第三直线段L3相切。
所述嵌环圆弧段由第七圆弧段R7组成,其中:
所述第三直线段L3的第二端与第七圆弧段R7的第一端连接,且第三直线段L3与第七圆弧段R7相切。
所述嵌环向上延伸段由第四直线段L4和第八圆弧段R8组成,其中:
所述第七圆弧段R7的第二端与第四直线段L4的第一端连接,且第四直线段L4与第七圆弧段R7相切,所述第四直线段L4的第二端与第八圆弧段R8的第一端连接,且第四直线段L4与第八圆弧段R8相切。
所述中心盖面由第五直线段L5组成,其中:
所述第八圆弧段R8的第二端与第五直线段L5的一端连接,且第八圆弧段R8与第五直线段L5相切。
实施例1: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无预成型的冲压模具)
如图1-3所示,该冲压模具,由下模2和上模1两部分组成(见图2)。
所述下模2主要由下模座3、下模芯环4、下模芯5、下压料环6和下刀7组成(见图2),其中:所述下模座3为上敞口的筒体(见图2)。所述下模芯环4为环形体,该环形体通过定位销和螺栓固定在下模座3敞口内,且与下模座3同中心(见图2)。所述下模芯5由下模芯座21和下模芯体22组成(见图2),下模芯座21与下模芯体22固定连接,下模芯5的作用部是下模芯体22,下模芯体22为柱状体,该柱状体嵌设于下模芯环4内且与下模芯环4在上下方向上滑动配合(见图2)。下模芯环4内在下模芯5的下方密闭形成第一气室8(见图2),该第一气室8的气压用来支撑下模芯5。下模芯体22上设有排气孔23和排气孔24(见图2),在冲压成型基本盖时用于排气。所述下压料环6为环形体,该环形体环嵌于下模座3与下模芯环4之间(见图2),且下模座3与下模芯环4之间在下压料环6的下方密闭形成第二气室9,该第二气室9的气压用来支撑下压料环6(见图2)。所述下刀7为环形体,该环形体固定在下模座3的上敞口沿上,且该环形体顶部的内沿上设下刀刃10(见图2)。
所述上模1主要由上模座12、上模芯13、上内成型环32、上外成型环14和上刀15组成(见图2),其中:所述上模座12为下敞口的筒体。所述上模芯13由上模芯座19和上模芯体20组成(见图2),上模芯座19与上模芯体20通过螺栓和垫块固定连接(见图2),上模芯13的作用部是上模芯体20,上模芯体20为柱状体,该柱状体设于上模座12内,并与上模座12同中心(见图2)。上模芯13相对上模座12在上下方向上滑动配合,上模芯体20上设有排气孔25(见图2),在冲压成型基本盖时用于排气。上模芯体20的底部拐角处设有上模芯R角16(见图2)。上模座12内在上模芯13的上方密闭形成第三气室17,该第三气室17的气压用来抵压上模芯13。所述上内成型环32为环形体,该环形体环嵌于上模芯13与上模座12之间(见图2),上模芯13与上模座12之间在上内成型环32的上方密闭形成第四气室28(见图2),该第四气室28的气压用来抵压上内成型环32,第四气室28在上模座12上设有上内成型环进气端口40(见图2)。所述上外成型环14为环形体,该环形体环嵌于上模座12与上内成型环32之间(见图2),所述上模座12与上内成型环32之间在上外成型环14的上方密闭形成第五气室33(见图2),该第五气室33的气压用来抵压上外成型环14,第五气室33在上模座12上设有上内成型环进气端口41。所述上刀15为环形体,该环形体固定在上模座12的下敞口沿上,上刀15的底端外沿上设有与所述下刀刃10配合的上刀刃18。
本实施例在适应新盖型的基础上,为了解决原有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问题,对如下部分进行了改进:
针对所述基本盖(见图1),该基本盖在横截面上从周边至中心依次由封罐区域、埋头段、嵌环圆弧段、嵌环向上延伸段以及中心盖面相切连接形成,其中,埋头段、嵌环圆弧段和嵌环向上延伸段之间形成环形凹槽;所述封罐区域由第一直线段L1、第一圆弧段R1、第二圆弧段R2、第三圆弧段R3相切连接构成;所述埋头段由第二直线段L2、第四圆弧段R4、第五圆弧段R5、第六圆弧段R6、第三直线段L3相切连接构成;嵌环圆弧段由第七圆弧段R7构成;所述嵌环向上延伸段由第四直线段L4和第八圆弧段R8相切连接构成;所述中心盖面由第五直线段L5构成。
所述上模1的上外成型环14和上内成型环32与下模2的下模芯环4上下相对,其中,下模芯环4的顶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一直线段L1、第一圆弧段R1、第二圆弧段R2、第三圆弧段R3、第二直线段L2、第四圆弧段R4、第五圆弧段R5、第六圆弧段R6和第三直线段L3的轮廓,其中,下模芯环4的顶部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二直线段L2、第四圆弧段R4、第五圆弧段R5和第六圆弧段R6的部位形成环形凹陷31(见图2)。上外成型环14的底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二圆弧段R2的轮廓,而上外成型环14的底部对应所述基本盖第一圆弧段R1和第三圆弧段R3的部位相对下模芯环4顶部在合模状态下悬空。上内成型环32的底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四圆弧段R4和第五圆弧段R5的轮廓,而上内成型环32的底部对应所述基本盖第二直线段L2、第六圆弧段R6和第三直线段L3的部位相对下模芯环4顶部在合模状态下悬空。
所述上模1的上模芯13与下模2的下模芯5上下相对,其中,下模芯5的顶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七圆弧段R7、第四直线段L4、第八圆弧段R8和第五直线段L5的轮廓,其中,下模芯5的顶部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七圆弧段R7、第四直线段L4和第八圆弧段R8的部位形成用于嵌环成型支撑限位的环形凹槽11(见图2)。上模芯13的底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五直线段L5的轮廓。
所述上模芯13的底部对应所述基本盖第七圆弧段R7、第四直线段L4和第八圆弧段R8的部位相对下模芯5顶部在合模状态下悬空。
本实用型实施例1的基本盖冲压成型过程,如图5至图15所示,其中:图5表示冲压成型过程一,从图5中可以看出上模1整体向下运动,图中30表示基本盖坯料。图6表示冲压成型过程二,从图6中可以看出,上模1上刀15与下模2下刀7先剪切获得基本盖坯料30,然后上刀15通过基本盖坯料30推动下压料环6向下运动。由于下模芯环4固定在下模座3上,上外成型环14通过基本盖坯料30顶压下模芯环4处于静止状态。图7表示冲压成型过程三,从图7中可以看出,基本盖坯料30相对图6又有变形。图8表示冲压成型过程四,从图8中可以看出,上刀15与下压料环6之间的基本盖坯料30已滑移,上刀15直接接触下压料环6,上内成型环32和上模芯体20已开始接触基本盖坯料30。图9表示冲压成型过程五,从图9中可以看出,上模芯体20通过基本盖坯料30推动下模芯体22向下运动。图10表示冲压成型过程六,从图10中可以看出,上模1和下模2在冲床下死点位置的状态,即易拉盖基本盖正向成型完成时的状态,见图10中的正向成型完成时基本盖26。图11表示冲压成型过程七,从图11中可以看出,上模1向上运动,下压料环6和下模芯体22在对应的第一气室8和第二气室9的作用下也向上运动。图12表示冲压成型过程八局,从图12中可以看出,下模芯体22已运动到上死点位置不在向上运动,此时上模和下模在易拉盖基本盖完全成型完成时的状态,图12中的完全成型后基本盖27。图13表示冲压成型过程九,从图13中可以看出,上模芯体20已离开完全成型后基本盖27。图14表示冲压成型过程十,从图14中可以看出,上内成型环32已离开完全成型后基本盖27。图15表示冲压成型过程十一,从图15中可以看出,完全成型后基本盖27脱模。
实施例2: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有预成型的冲压模具)
如图16所示,该冲压模具,由下模2和上模1两部分组成(见图16)。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上模芯体20的底部有所不同,实施例1中的上模芯体20的底部为平底,即上模芯体20的底部对应基本盖第七圆弧段R7、第四直线段L4和第八圆弧段R8的部位相对下模芯体22顶部在合模状态下悬空。而实施例2上模芯体20的底部为边缘设有向下凸起的R角(见图17),即所述上模芯体20的底部设有对应匹配基本盖第八圆弧段R8的轮廓,而上模芯体20的底部对应基本盖第七圆弧段R7和第四直线段L4的部位相对下模芯体22顶部在合模状态下悬空。
实施例2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重复描述。
本实用型实施例2的基本盖冲压成型过程,如图17至图27所示,整个冲压成型过程与实施例1相似,但从成型方法上有所不同,实施例1为无预成型的基本盖成型方法,而实施例2属于有预成型的基本盖成型方法。这些可以通过两个实施例的冲压成型过程图的对比获得更为详细的信息,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实施例2作为有预成型的基本盖成型方法与实施例1无预成型的基本盖成型方法相比,有以下优势:
1.上外成型环14的作用压力为30-60psi,上内成型环32的作用压力为100-130psi。在预成型时,冲压成型过程五(实施例2中的图21与实施例1中的图9),上外成型环14与下模芯环4夹持着基本盖坯料上的外周一圈,上内成型环32的底端端面的环形斜面与基本盖坯料接触,且还未和下模芯环4夹持着基本盖坯料上的中间一圈。在预成型时,只有上外成型环14压紧基本盖坯料,上内成型环32未压紧基本盖坯料,此种状态,基本盖坯料的材料流动性好,所以在冲压成型过程五预成型时,基本盖坯料不会变薄。
2.在冲压成型过程六(实施例2中的图22与实施例1中的图10)时,此时上成型环14和上内成型环32都压紧了基本盖坯料,此种状态,基本盖坯料的材料流动性较差,在成型过程中,基本盖坯料会有轻微的变薄情况。增加预成型工艺,在冲压成型过程五时提前预成型,从而减少冲压成型过程六的成型过程,改善了基本盖坯料的变薄情况。
3.在冲压成型过程七(实施例2中的图23与实施例1中的图11)时,基本盖坯料开始反向成型,如采用无预成型的结构,在基本盖坯料反向成型的初始阶段,基本盖坯料会给上内成型环32施加较大的向上的推力。为了保证整个成型过程的稳定性,作用在上内成型环32上的空气压力,必须保证上内成型环32始终压紧基本盖坯料,故需在上内成型环32上施加较大的空气压力。如采用有预成型的结构,在基本盖坯料开始反向成型时,已经预成型了部分嵌环,在整个反向成型的过程中,基本盖坯料都不会给上内成型环32施加较大的向上的推力,故相对于无预成型的结构,有预成型的结构的上内成型环32的工作压力更低,更低的工作压力,可以改善基本盖坯料的变薄情况,同时增加零件的使用寿命。
4.如采用无预成型的结构,在基本盖坯料反向成型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较小的弯曲R角(R角半径大小小于0.25mm),最终导致易拉盖基本盖的第四直线段L4的局部区域的一周圈表面有轻微的裂纹,从而影响易拉盖基本盖的性能。有预成型的结构,可以通过上模芯体20底端端面R角的大小来设定基本盖坯料反向成型时初始弯曲R角的大小,从而控制基本盖坯料反向成型中形成的最小弯曲R角,保证最小弯曲R角半径大于或等于0.25mm,来解决易拉盖基本盖的第四直线段L4的局部区域的一周圈表面有轻微的裂纹问题。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由下模(2)和上模(1)组成;
所述下模(2)主要由下模座(3)、下模芯环(4)、下模芯(5)、下压料环(6)和下刀(7)组成,其中:
所述下模座(3)为上敞口的筒体;
所述下模芯环(4)为环形体,该环形体固定在下模座(3)内,且与下模座(3)同中心;
所述下模芯(5)的作用部为柱状体,该柱状体嵌设于下模芯环(4)内且与下模芯环(4)在上下方向上滑动配合;下模芯环(4)内在下模芯(5)的下方密闭形成第一气室(8),该第一气室(8)的气压用来支撑下模芯(5);
所述下压料环(6)为环形体,该环形体环嵌于下模座(3)与下模芯环(4)之间,且下模座(3)与下模芯环(4)之间在下压料环(6)的下方密闭形成第二气室(9),该第二气室(9)的气压用来支撑下压料环(6);
所述下刀(7)为环形体,该环形体固定在下模座(3)的上敞口沿上,且该环形体顶部的内沿上设下刀刃(10);
所述上模(1)主要由上模座(12)、上模芯(13)、上内成型环(32)、上外成型环(14)和上刀(15)组成,其中:
所述上模座(12)为下敞口的筒体;
所述上模芯(13)的作用部为柱状体,该柱状体设于上模座(12)内,并与上模座(12)同中心,上模芯(13)相对上模座(12)在上下方向上滑动配合;上模座(12)内在上模芯(13)的上方密闭形成第三气室(17),该第三气室(17)的气压用来抵压上模芯(13);
所述上内成型环(32)为环形体,该环形体环嵌于上模芯(13)与上模座(12)之间,上模芯(13)与上模座(12)之间在上内成型环(32)的上方密闭形成第四气室(28),该第四气室(28)的气压用来抵压上内成型环(32);
所述上外成型环(14)为环形体,该环形体环嵌于上模座(12)与上内成型环(32)之间,所述上模座(12)与上内成型环(32)之间在上外成型环(14)的上方密闭形成第五气室(33),该第五气室(33)的气压用来抵压上外成型环(14);
所述上刀(15)为环形体,该环形体固定在上模座(12)的下敞口沿上,上刀(15)的底端外沿上设有与所述下刀刃(10)配合的上刀刃(18);
其特征在于:针对所述基本盖,该基本盖在横截面上从周边至中心依次由封罐区域、埋头段、嵌环圆弧段、嵌环向上延伸段以及中心盖面相切连接形成,其中,埋头段、嵌环圆弧段和嵌环向上延伸段之间形成环形凹槽;所述封罐区域由第一直线段(L1)、第一圆弧段(R1)、第二圆弧段(R2)、第三圆弧段(R3)相切连接构成;所述埋头段由第二直线段(L2)、第四圆弧段(R4)、第五圆弧段(R5)、第六圆弧段(R6)、第三直线段(L3)相切连接构成;嵌环圆弧段由第七圆弧段(R7)构成;所述嵌环向上延伸段由第四直线段(L4)和第八圆弧段(R8)相切连接构成;所述中心盖面由第五直线段(L5)构成;
所述上模(1)的上外成型环(14)和上内成型环(32)与下模(2)的下模芯环(4)上下相对,其中,下模芯环(4)的顶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一直线段(L1)、第一圆弧段(R1)、第二圆弧段(R2)、第三圆弧段(R3)、第二直线段(L2)、第四圆弧段(R4)、第五圆弧段(R5)、第六圆弧段(R6)和第三直线段(L3)的轮廓;上外成型环(14)的底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二圆弧段(R2)的轮廓,而上外成型环(14)的底部对应所述基本盖第一圆弧段(R1)和第三圆弧段(R3)的部位相对下模芯环(4)顶部在合模状态下悬空;上内成型环(32)的底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四圆弧段(R4)和第五圆弧段(R5)的轮廓,而上内成型环(32)的底部对应所述基本盖第二直线段(L2)、第六圆弧段(R6)和第三直线段(L3)的部位相对下模芯环(4)顶部在合模状态下悬空;
所述上模(1)的上模芯(13)与下模(2)的下模芯(5)上下相对,其中,下模芯(5)的顶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七圆弧段(R7)、第四直线段(L4)、第八圆弧段(R8)和第五直线段(L5)的轮廓;上模芯(13)的底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五直线段(L5)的轮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芯(13)的底部对应所述基本盖第七圆弧段(R7)、第四直线段(L4)和第八圆弧段(R8)的部位相对下模芯(5)顶部在合模状态下悬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芯(13)的底部设有对应匹配所述基本盖第八圆弧段(R8)的轮廓,而上模芯(13)的底部对应所述基本盖第七圆弧段(R7)和第四直线段(L4)的部位相对下模芯(5)顶部在合模状态下悬空。
CN202022361003.1U 2020-10-21 2020-10-21 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 Active CN2137939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61003.1U CN213793907U (zh) 2020-10-21 2020-10-21 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61003.1U CN213793907U (zh) 2020-10-21 2020-10-21 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93907U true CN213793907U (zh) 2021-07-27

Family

ID=76960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61003.1U Active CN213793907U (zh) 2020-10-21 2020-10-21 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939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3692A1 (zh) * 2020-10-21 2022-04-28 苏州斯莱克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3692A1 (zh) * 2020-10-21 2022-04-28 苏州斯莱克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1246394A (en) Shell mak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4735863A (en) Shell for can
CN104815923B (zh) 一种汽车密封盖的冲压工序
CN207103562U (zh) 一种薄板冲孔模具结构
CN211591022U (zh) 一种高分子粉末材料冷压成型模具
JPH05177284A (ja) 缶のふたおよびその成形方法と装置
US4862722A (en) Method for forming a shell for a can type container
CN213793907U (zh) 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
EP0151298B1 (en) Shell for can
CN112275941A (zh) 一种耐压型易拉盖基本盖冲压模具
CN206373230U (zh) 一种手机指纹装饰件冲压模具
CN107716706B (zh) 一种地板加强梁的多工位成型模具及成型方法
CN210877129U (zh) 一种汽车后桥加油塞座一次同时落料-冲孔制作两件复合模具
KR20160147948A (ko) 캔 뚜껑의 성형 부분들의 제어된 박판화로 캔 뚜껑을 형성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2003103328A (ja) フランジを備えた製品の成形方法
CN109290477B (zh) 异径两片罐罐身的成型工艺
CN107649586B (zh) 一种用于圆锥包壳成形模具及其圆锥包壳的成形方法
CN112170608B (zh) 一种零件拉深成形方法及成形模具
CN210702021U (zh) 一种成形翻孔及双弯边的橡皮囊液压模具
CN113878018A (zh) 一种下模压边圈、拉延模具、使用方法及拉延工序件
CN210098707U (zh) 一种前地板冲压模具结构
CN209953621U (zh) 一种三合一冲压模
US4637961A (en) Shell for can ends
CN212264369U (zh) 一种基本盖冲压模具及基本盖
CN116493486B (zh) 一种圆形盖帽内扣成型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