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87606U - 引导装置及圆管型吻合器 - Google Patents

引导装置及圆管型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87606U
CN213787606U CN202022677976.6U CN202022677976U CN213787606U CN 213787606 U CN213787606 U CN 213787606U CN 202022677976 U CN202022677976 U CN 202022677976U CN 213787606 U CN213787606 U CN 2137876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cartridge
opening
tissue
guid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7797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
杜祥金
刘伟
丁洪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uchstone International Medical Science Co Ltd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7797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876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87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876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引导装置及圆管型吻合器,所述引导装置安装于圆管型吻合器的钉筒,所述引导装置包括:引导件,所述引导件为至少一端具有开口的中空筒状;保持件,连接于所述引导件开口的第一端,所述保持件位于吻合器的钉筒的外部。本实用新型的引导件可以很好地引导钉筒进入手术部位,并且在使用时,与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相连接的保持件留在体外,更便于操作,防止引导件随操作完全进入人体内部。

Description

引导装置及圆管型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导装置及圆管型吻合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圆管型吻合器包括吻合器本体、活动连接所述吻合器本体的操作把手以及与所述本体配合的钉砧组件。所述吻合器本体包括击发组件和设于远端侧的钉仓组件。在手术过程中,将两段需要吻合起来的组织放置在钉砧组件的钉砧和钉仓组件的钉仓之间,调整钉砧和钉仓的距离来逐渐夹紧组织,然后通过操作把手驱动击发组件使得吻合钉在钉砧成型,完成两段组织的吻合连接。
在实际手术操作过程中,圆管型吻合器的本体部分,也就是钉筒部分,需要从组织的一端进入组织腔道。例如,在低位直肠手术中,需经肛门进入,由于肛门为一个肌性开口,且处于收缩状态,将直径大的器械插入到肛门比较困难。又如,在胃旁路手术或者胃袖套式手术中,吻合器的本体需要经组织残端进入小肠,并且在小肠中穿行一段距离。由于在手术中切除病变组织后小肠处于离断状态,且肠壁是贴合在一起的状态,造成圆管型吻合器的钉筒部不容易进入管状组织,同时消化管道内壁为组织粘膜,通常圆管型吻合器在小肠内穿行易对粘膜造成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导装置及圆管型吻合器,引导件可以很好地引导钉筒进入手术部位,并且通过保持件可以防止引导件随操作完全进入人体内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引导装置,安装于圆管型吻合器的钉筒,所述引导装置包括:
引导件,所述引导件为至少一端具有开口的中空筒状;
保持件,连接于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所述保持件位于吻合器的钉筒的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钉筒的外侧,且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可相对于所述钉筒沿所述钉筒的轴向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持件包括至少一把手,所述把手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和握持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或
所述保持件包括至少一把手,所述把手包括相连接的圆环部和握持部,所述圆环部环绕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的开口,且所述圆环部与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的开口边缘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握持部与所述钉筒的轴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60°~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持件包括至少一拉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件的内侧面和/或所述引导件的外侧面涂覆有润滑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润滑层为亲水涂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件为柔性的,所述引导件的侧壁设有开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件部分位于所述钉筒的内部,所述钉筒的侧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视窗,所述引导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钉筒的视窗伸出于所述钉筒的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钉筒的外侧时,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的开口直径大于所述钉筒与其配合处的外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件至少于其第一端处为弹性的,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钉筒的外侧时,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处于扩张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件的第二端的开口直径小于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的开口直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圆管型吻合器,包括所述的引导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引导装置及圆管型吻合器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引导件可以很好地引导钉筒进入手术部位,在钉筒进入到体内并在组织内部前进时,所述引导件随所述钉筒的运动而逐渐铺展在组织内壁,实现钉筒与组织内壁的隔离,防止钉筒与组织之间的刮擦,从而为组织提供更好的保护,并且在所述钉筒至少部分进入体内时,与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相连接的把手留在体外,更便于操作,防止引导件随操作完全进入人体内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引导装置应用于钉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和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引导装置进入手术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引导装置应用于钉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6和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引导装置进入手术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 引导件 4 固定耳
11 引导件的第一端 41 缝线孔
12 引导件的第二端 7 钉筒
2 把手 71 钉筒的远端侧
21 连接部 72 视窗
22 握持部 81 肛门
23 圆环部 82 直肠
3 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圆管型吻合器的引导装置以及包括该引导装置的圆管型吻合器。所述圆管吻合器包括吻合器本体、活动连接所述吻合器本体的操作保持件以及与所述本体配合的钉砧组件。所述吻合器本体包括击发组件和设于远端侧的钉仓组件,所述钉仓组件包括钉筒。手术时,需要所述钉筒进入组织内部,向前运动而到达手术位置,然后和钉砧组件对接。所述引导装置用于更好地引导所述钉筒进入手术部位。
具体地,所述引导装置包括引导件和保持件。所述引导件为至少一端具有开口的中空筒状,所述保持件连接于所述引导件开口的第一端,所述保持件位于吻合器的钉筒的外部。在钉筒进入到体内时,所述引导件对所述钉筒和组织内壁进行隔离,防止钉筒与组织之间的刮擦,从而为组织提供更好的保护。并且所述保持件连接于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并且位于吻合器的钉筒的外部,在所述钉筒至少部分进入体内时,所述保持件可以留在体外,更便于操作,防止引导件随操作完全进入人体内部。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各个具体实施例的引导件的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各个具体实施例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引导装置包括引导件1和保持件,所述引导件1为至少一端具有开口的筒状,所述保持件包括把手2,所述把手2连接于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所述把手2位于钉筒7的外部。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均具有开口。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只有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或第二端12具有开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所述把手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件1可安装于吻合器的钉筒7,也可与钉筒7分离。此处将图2中引导件1安装于钉筒7的状态称为所述引导件1的初始状态。在初始状态下,所述引导件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钉筒7的内部,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从所述钉筒7的远端侧71伸出而套设于所述钉筒7的外侧,且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可相对于所述钉筒7沿所述钉筒7的轴向方向运动。
由此,如图2所示,在初始状态下,所述引导件1覆盖所述钉筒7的远端侧表面,在钉筒7进入到体内时,所述引导件1对所述钉筒7和组织内壁进行隔离,并且随着所述钉筒7在组织内部前进,所述引导件1随所述钉筒7的运动而逐渐铺展在组织内壁,实现钉筒7与组织内壁的隔离,防止钉筒与组织之间的刮擦,从而为组织提供更好的保护。
此处以使用吻合器进行直肠手术时为例。如图3所示,手术时,首先将处于初始状态的引导件1和吻合器(图3中仅示出了钉筒7)一起放入到肛门81位置处,然后随着钉筒7进入到肛门81的内部,覆盖所述钉筒7的远端侧71表面的引导件1实现了钉筒7与直肠82内壁的隔离,避免钉筒7与直肠82内壁的刮擦。图3中箭头A示出了钉筒7的运动方向。进一步地,随着钉筒7在直肠82中继续向前运动,如图4所示,由于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可相对于所述钉筒7沿所述钉筒7的轴向方向运动,所述引导件1随所述钉筒7的运动而逐渐铺展在直肠82内壁,实现钉筒7在运动过程中与直肠82内壁的隔离,防止钉筒7与直肠82内壁之间的刮擦,从而为组织提供更好的保护,此处将图4中引导件1的状态称为工作状态,图4中箭头B示出了引导件1的第一端11相对于所述钉筒7的运动方向。在此过程中,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从所述钉筒7的远端侧71伸出并且外套在所述钉筒7的外侧面。此外,在初始状态到工作状态的过程中,所述把手2可以一直留在肛门81外部,从而防止引导件1随操作完全进入肛门内部而在手术后不方便取出。
如图4所示,在工作状态下,所述引导件1不再遮挡所述钉筒7的远端侧71,因此,所述吻合器可以正常工作,而对直肠82内壁的组织进行吻合和切割。在手术完成后,可以首先通过操作把手2将所述引导装置从体内取出,然后将钉筒7从体内取出。为了避免取出钉筒7时对组织的刮擦,在手术完成后,也可以将钉筒7和所述引导装置一起从体内取出,或者首先将钉筒7从体内取出,然后将所述引导装置从体内取出。
在本实用新型中,远端侧和近端侧是相对于操作者来说的,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为近端侧,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即更靠近手术位置的一端为远端侧,沿所述吻合器的轴心的方向为轴向,即从吻合器的远端侧到近端侧的方向,或从吻合器的近端侧到远端侧的方向。例如,在图2的视角中,对于钉筒7来说,其远端侧71为上方一侧,近端侧为下方一侧。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把手2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21和握持部22,所述连接部21连接于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所述握持部22可以为具有一定固定形状和强度的金属材料或塑料材料制成。所述握持部22可以与所述钉筒7的轴向方向基本垂直,从而方便操作者握持。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把手2的握持部22与所述钉筒7的轴向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60°~120°,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所述握持部22上可以进一步设置防滑纹或防滑手柄,进一步提高操作者的使用体验。在另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把手2也可以采用柔性的拉绳,拉绳连接到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手术时,操作者可以抓住拉绳来避免引导件1完全进入到体内。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件1的外侧壁和/或内侧壁至少部分是润滑性的,或者所述引导件1的外侧壁和/或内侧壁至少部分涂覆有润滑层。所述润滑层可以是预先涂在引导件1的外侧壁和/或内侧壁,然后将引导件1安装在钉筒7上的,也可以是在将引导件1安装在钉仓组件1上之后,再在引导件1的外侧壁和/或内侧壁涂覆润滑层。润滑层可以进一步提高引导件1的引导作用,并且在所述钉筒7在组织内部前进时,所述引导件1可以更顺畅地铺展在组织的内壁。该润滑层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水溶性润滑剂、油性润滑剂等等,例如对引导件1的外侧面添加亲水性涂层,在使用前,引导件1表面蘸水,会变得非常润滑,此技术已经在外科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钉筒7的侧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视窗72,如图2所示,在初始状态时,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通过所述钉筒7的视窗72伸出于所述钉筒7的外部,可以方便所述引导件1在初始状态时的定位,在从初始状态向工作状态转变时,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首先从所述视窗71进入到所述钉筒7的内部,然后随着所述钉筒7的进一步向前运动,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从所述钉筒7的远端侧71伸出而外套于所述钉筒7的远端侧71,进入到图4示出的状态。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在初始状态时,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也可以在所述钉筒7的内部,在从初始状态向工作状态转变时,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从所述钉筒7的远端侧71伸出而外套于所述钉筒7的远端侧71。
所述引导件1优选采用薄膜制成,以降低对钉筒7的外径的影响,以不会对待吻合的组织的外径造成扩张,不对其造成损伤;同时当受到外力时,引导件1会容易地从组织中拉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件1的厚度小于0.1毫米,例如在0.1毫米~0.01毫米之间选择。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允许的情况下,厚度也可以适当增加或减薄,例如0.2毫米,0.25毫米等。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件1的厚度也可以为其他数值范围,而不局限于此。由此,该引导件1对钉筒7的外径影响很小,不会因为增加了引导件1而增加钉筒7进入组织的困难。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件1为柔性的,例如可以为采用橡胶、塑料、硅胶等材料制成的薄膜。也可以在引导件1的侧壁设有一系列的开孔,在引导件1与组织内壁贴合的过程中,引导件1与组织更贴合。如图2所示,在所述初始状态时,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套设于所述钉筒7的外侧,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的开口直径大于所述钉筒7与其配合处的外径,从而在所述钉筒7在组织内部前进时,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与所述钉筒7之间的相对运动更为顺畅,不会因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与所述钉筒7之间的配合而阻碍所述钉筒7在组织内部的运动。
在另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件1也可以至少于其第一端处为弹性的,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套设于所述钉筒7的外侧时,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处于扩张状态,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此时的开口直径等于所述钉筒7与其配合处的外径。这样可以保持在初始状态时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与所述钉筒7的位置,并且在所述钉筒7在组织内部前进时,由于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的弹性作用,不会阻碍所述钉筒7和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之间的相对轴向运动。
所述引导件1也可以整体为弹性的,弹性的引导件1可以适配更多种不同型号的吻合器。
如图5~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保持件包括把手2,所述把手2包括相连接的圆环部23和握持部22,所述圆环部23环绕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的开口,且所述圆环部23与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的开口边缘相连接。如图5所示,所述引导件1处于初始状态,如图6所示,所述引导件1随所述钉筒7位于肛门81处,其中箭头C示出了钉筒7的运动方向。如图7所示,随着所述钉筒7进入到直肠82内部,所述引导件1逐渐铺展在直肠82内壁,从而对所述直肠82内壁形成保护,引导所述钉筒7前进,所述引导件1处于工作状态,此时,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套设于所述钉筒7的外侧面,图7中箭头D示出了引导件1的第一端11相对于所述钉筒7的运动方向。如图7所示,在所述钉筒7在组织中向前运动,并通过所述把手2将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保持在体外时,所述把手2通过所述握持部22给予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的力可以通过所述圆环部23更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的开口边缘的各个位置,实现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的更好的定位。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握持部22可以与所述钉筒7的轴向方向基本垂直,从而方便操作者握持。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把手2的握持部22与所述钉筒7的轴向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60°~120°,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所述握持部22上可以进一步设置防滑纹或防滑手柄,进一步提高操作者的使用体验。在另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把手2也可以采用柔性的拉绳,拉绳连接到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手术时,操作者可以抓住拉绳来避免引导件1完全进入到体内。
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的开口直径小于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的开口直径,所述引导件1整体形成类似于喇叭口的圆锥体结构。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的开口更小,在初始状态时,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可以更方便地从所述钉筒7的视窗72伸出于所述钉筒7的外部,并且在所述钉筒7在组织内部运动时,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可以更方便地进入到钉筒7的内部,并进一步从所述钉筒7的远端侧71伸出而外套于所述钉筒7的外侧面。在另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在初始状态时,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也可以收纳于所述钉筒7的内部。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件1为弹性的。在初始状态时,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处于收缩状态,其开口直径是小于所述钉筒7的远端侧71外径的。在工作状态时,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套设于所述钉筒7的外侧面而处于扩张状态,此时,处于扩张状态的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可以对所述钉筒7有一定的箍紧作用,对所述吻合器击发时所述引导件1的第二端12与所述钉筒7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同时,由于所述引导件1为弹性的,所述引导件1可以适应更多种不同型号的圆管型吻合器。
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保持件包括两个拉绳3,所述引导件1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拉绳3位于体外,操作者可以通过拉住位于体外的所述拉绳3来防止引导件随操作完全进入人体内部。所述拉绳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所述拉绳3可以直接连接于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拉绳3也可以包括环绕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处开口的圆环部和用于操作者手拉的操作部,从而更方便地施加保持力到所述引导件1的第一端11。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引导件在初始状态下是安装在吻合器的钉筒的。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初始状态下,所述引导件也可以与吻合器的钉筒是分离的。例如预先将如图8所示的引导件1和保持件2的组合结构放入到组织内部,然后手术时再将钉筒穿过引导件1的第一端11而进入到引导件1的内部。
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引导装置包括引导件1和保持件。在该实施例中,所述保持件包括一个或多个固定耳4。所述固定耳4上开设有缝线孔41。所述固定耳4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例如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等等。将引导件1放入到组织内部后,所述固定耳4留在体外,可以通过穿过所述缝线孔41的缝线在直肠82的肠体或肛门外部缝合。在手术完成后,可以将缝线拆除,然后通过操作固定耳4方便地将所述引导件1从组织中移除。在初始状态下,所述引导件1可以是套设在钉筒外部的,在工作状态下,引导件1随钉筒进入到组织内部。在另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在初始状态下,所述引导件1可以与钉筒分离,将引导件1放入到组织内部后,钉筒从引导件1的第一端11进入到引导件1内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引导装置及圆管型吻合器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引导件可以很好地引导钉筒进入手术部位,在钉筒进入到体内并在组织内部前进时,所述引导件随所述钉筒的运动而逐渐铺展在组织内壁,实现钉筒与组织内壁的隔离,防止钉筒与组织之间的刮擦,从而为组织提供更好的保护,并且在所述钉筒至少部分进入体内时,与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相连接的保持件留在体外,更便于操作,防止引导件随操作完全进入人体内部。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装置包括:
引导件,所述引导件为至少一端具有开口的中空筒状;
保持件,连接于所述引导件开口的第一端,所述保持件位于吻合器的钉筒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钉筒的外侧,且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可相对于所述钉筒沿所述钉筒的轴向方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件包括至少一把手,所述把手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和握持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或
所述保持件包括至少一把手,所述把手包括相连接的圆环部和握持部,所述圆环部环绕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的开口,且所述圆环部与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的开口边缘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与所述钉筒的轴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60°~1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件包括至少一拉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的内侧面和/或所述引导件的外侧面涂覆有润滑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层为亲水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为柔性的,所述引导件的侧壁设有开孔。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部分位于所述钉筒的内部,所述钉筒的侧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视窗,所述引导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钉筒的视窗伸出于所述钉筒的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钉筒的外侧时,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的开口直径大于所述钉筒与其配合处的外径。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至少于其第一端处为弹性的,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钉筒的外侧时,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处于扩张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的第二端的开口直径小于所述引导件的第一端的开口直径。
13.一种圆管型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导装置。
CN202022677976.6U 2020-11-18 2020-11-18 引导装置及圆管型吻合器 Active CN213787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77976.6U CN213787606U (zh) 2020-11-18 2020-11-18 引导装置及圆管型吻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77976.6U CN213787606U (zh) 2020-11-18 2020-11-18 引导装置及圆管型吻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87606U true CN213787606U (zh) 2021-07-27

Family

ID=76935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77976.6U Active CN213787606U (zh) 2020-11-18 2020-11-18 引导装置及圆管型吻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876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72936B2 (en) Endoscopic hemostatic clipping apparatus
EP3456238B1 (en) Method of attaching devices to endoscopes using an adapter
JP5322098B2 (ja) 外科用器具のための挿入シュラウド
EP2131756B1 (en) Endoscopic securing system
JPH10501165A (ja) 内視鏡結紮器具
EP2286740A1 (en) Surgical stapler
WO2001058360A2 (en) Endoscopic tool restraint
JPH09248277A (ja) 内視鏡の処置具固定機構
JP2007209754A (ja) 経肛門切除を実施する器械
JP2020523177A (ja) 組織クリップ適用取付セット/後付セット
JP4841821B2 (ja) 組織に対する手術手技用のアプライヤー
JP2005103277A5 (zh)
CN213787606U (zh) 引导装置及圆管型吻合器
CN213310023U (zh) 一种吻合夹套装及其内窥镜装置
CN212996585U (zh) 引导件及圆管型吻合器
CN114025689B (zh) 结扎带装置
CN212996584U (zh) 引导件及圆管型吻合器
CN212382681U (zh) 引导组件及圆管型吻合器
CN213787600U (zh) 引导装置
CN212234546U (zh) 引导装置及圆管型吻合器
CN212996587U (zh) 引导件及圆管型吻合器
CN213665486U (zh) 引导件及圆管型吻合器
CN214907520U (zh) 引导组件及圆管型吻合器
CN212996589U (zh) 引导件及圆管型吻合器
CN114587446B (zh) 一种端部执行器械及操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