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78201U - 热水器 - Google Patents

热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78201U
CN213778201U CN202022783156.5U CN202022783156U CN213778201U CN 213778201 U CN213778201 U CN 213778201U CN 202022783156 U CN202022783156 U CN 202022783156U CN 213778201 U CN213778201 U CN 2137782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heating element
heat
freezing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8315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昂
刘小平
何雨涛
李凯
薛婷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278315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782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782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782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水器,热水器包括壳体、管道及防冻加热件,将管道设置于壳体内,管道内用于水流的流通。将防冻加热件设置于管道上并位于壳体内。由于防冻加热件与管道之间设置有导热填充物,能够有效填充防冻加热件与管道之间的空隙,使得防冻加热件产生的热量能够均匀地传导至管道上,避免由于防冻加热件与管道之间的空隙而影响防冻加热件与管道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同时利用导热填充物能够提高防冻加热件在管道上设置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防冻加热件传导热量至管道的稳定性。当需要防冻时,启动防冻加热件通过导热填充物对管道进行加热,使得管道的温度得到升高,进而加热管道内的水,避免管道内的水结冰导致管道被冻裂。

Description

热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热水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气热水器在使用时,一般通过热交换器的方式实现与管道内水流在进行热交换。然而,在冬天或气温较低的环境中,在不使用热水器时,管道内的水容易结冰,水结冰后体积膨胀,进而导致结冰后的水容易将管道胀裂。传统的防冻方式会通过在管道上设置加热件,利用加热件加热管道,以避免管道冻裂。然而,传统的热水器的加热件与管道的热传导效率低,进而导致防冻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热传导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热水器,该热水器可以达到有效提高防冻加热件与管道的热传导效率的技术效果。
一种热水器,所述热水器包括壳体、管道及防冻加热件,所述管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防冻加热件与所述管道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防冻加热件与所述管道之间的间隙设置有导热填充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冻加热件朝向所述管道的一侧为第一平面,所述管道朝向所述防冻加热件的一侧为第二平面,所述导热填充物填充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平面的宽度相一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道朝向所述防冻加热件的一侧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还填充有导热填充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道的第二平面内凹形成所述限位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不同的所述限位槽间隔设置于所述管道朝向所述防冻加热件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填充物为导热硅脂或导热硅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水器还包括换热器,所述管道包括进水管路、出水管路及换热管路,所述换热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进水管路及所述出水管路,所述换热管路设置于所述换热器上;所述防冻加热件分割为至少三个发热体,其中至少三个所述发热体分别设置于所述进水管路、所述出水管路及所述换热管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管路远离所述换热管路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进水口内,设置于所述进水管路上的所述发热体位于所述壳体内距离所述进水口5cm-20cm处;和/或
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管路远离所述换热管路的一端穿设于所述出水口内,设置于所述出水管路上的所述发热体位于所述壳体内距离所述出水口5cm-20cm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热水器还包括温度检测件及控制器,所述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温度检测件与所述防冻加热件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检测件检测的温度数据控制所述防冻加热件的运行。
上述热水器在使用时,将管道设置于壳体内,管道内用于水流的流通。将防冻加热件设置于管道上并位于壳体内。由于防冻加热件与管道之间设置有导热填充物,能够有效填充防冻加热件与管道之间的空隙,使得防冻加热件产生的热量能够均匀地传导至管道上,避免由于防冻加热件与管道之间的空隙而影响防冻加热件与管道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同时利用导热填充物能够提高防冻加热件在管道上设置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防冻加热件传导热量至管道的稳定性。当需要防冻时,启动防冻加热件通过导热填充物对管道进行加热,使得管道的温度得到升高,进而加热管道内的水,避免管道内的水结冰导致管道被冻裂。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在附图中: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管道与防冻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热水器,100、壳体,110、进水口,120、出水口,200、管道,210、第二平面,220、限位槽,230、进水管路,240、出水管路,250、换热管路, 300、防冻加热件,310、第一平面,320、发热体,400、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热水器10,能够实现热水的供应,且至少能够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实现防冻的效果。具体地,热水器10包括壳体100、管道200及防冻加热件300,其中,所述管道200设置于所述壳体 100内,所述防冻加热件300设置于所述管道200上,且所述防冻加热件300位于所述壳体100内。当需要防冻时,启动防冻加热件300对管道200进行加热,使得管道200的温度得到升高,进而加热管道200内的水,避免管道200内的水结冰导致管道200被冻裂。
一实施例中,所述防冻加热件300与所述管道200之间填充有导热填充物。具体地,防冻加热件300与所述管道200间隔设置,导热填充物填充于防冻加热件300与管道200之间。通过设置导热填充物不仅能够使得防冻加热件300 产生的热量能够均匀地传导至管道200上,同时利用导热填充物能够提高防冻加热件300在管道200上设置的稳定性,避免防冻加热件300与管道200之间出现空隙,而影响防冻加热件300向管道200传递热量。
具体地,所述防冻加热件300朝向所述管道200的一侧为第一平面310,所述管道200朝向所述防冻加热件300的一侧为第二平面210,所述导热填充物填充于所述第一平面310与所述第二平面210之间。将通过防冻加热件300上形成第一平面310,在管道200上形成第二平面210,能够便于提高防冻加热件300 与管道200的热传导面积。且两个平面相互贴合后,之间的形成的缝隙将小于两个曲面相互贴合后的缝隙,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防冻加热件300传导热量至管道20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平面310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平面210的宽度相一致。由于管道200为长条状,进而形成的第二平面210为长条状。通过将第一平面 310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平面210的宽度设置一致,能够保证防冻加热件300热量通过第一平面310由导热填充物传导至第二平面210,提高导热面积,避免第一平面310的宽度大于第二平面210的宽度而造成防冻加热件300产生的热量的浪费,影响防冻加热件300的热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冻加热件300为块状结构,或者为加热片状结构,以便于形成第一平面310。例如,防冻加热件300可以为PCT陶瓷发热件,或者,防冻加热件300还可以为电阻丝发热件等其他防冻加热件300。在其他实施例中,防冻加热件300还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加热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加热管道 200的效果即可。
在其他实施例中,管道200为圆柱形的管体,而防冻加热件300朝向管道 200的表面为圆弧面,进而便于防冻加热件300能够更好地通过导热填充物传导热量至管道200。或者,防冻加热件300朝向管道200的表面还可以根据管道 200朝向防冻加热件300的表面的形状进行设置,以便于防冻加热件300能够通过导热填充物将热量有效传导至管道200即可。
一实施例中,所述管道200朝向所述防冻加热件300的一侧形成有限位槽 220,所述限位槽220内填充有导热填充物。通设置限位槽220以进一步填充导热填充物,能够提高位于导热填充物在防冻加热件300与管道200之间的导热填充物设置的稳定性,提高防冻加热件300通过导热填充物设置于管道200上的稳定性。且通过在限位槽220内填充导热填充物,避免因管道200的形变或者尺寸偏差而影响导热填充物与管道200的装配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管道200的第二平面210内凹形成所述限位槽220。进而能够利用限位槽220增大导热填充物与管道200的接触面积,提高防冻加热件300通过导热填充物与管道200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限位槽22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不同的所述限位槽220间隔设置于所述管道200朝向所述发热体的一侧。通过设置至少两个限位槽220,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导热填充物在管道200上设置的稳定性。
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填充物为导热硅脂或导热硅胶。由于导热硅脂或导热硅胶为柔性结构,能够有效地填充防冻加热件300与管道200之间的间隙。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热填充物还可以为导热塑料等其他导热材料。
一实施例中,所述燃气热水器10还包括换热器400,所述管道200包括进水管路230、出水管路240及换热管路250,所述换热管路25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进水管路230及所述出水管路240,所述换热管路250设置于所述换热器 400上;所述防冻加热件300分割为至少三个发热体320,至少三个所述发热体 320分别设置于所述进水管路230、所述出水管路240及所述换热管路250上。通过将其中三个发热体320分别设置于进水管路230、出水管路240及换热管路 250上,能够实现对管道200的不同部位的加热,提高整个管道200受热的均匀性,进一步避免管道200内的水结冰。
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0上开设有进水口110,所述进水管路230远离所述换热管路250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进水口110内,设置于所述进水管路230上的所述发热体320位于所述壳体100内距离所述进水口110处5cm-20cm。以便于使得设置于进水管路230上的发热体320更加靠近壳体100的中间位置。
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0上开设有出水口120,所述出水管路240远离所述换热管路250的一端穿设于所述出水口120内,设置于所述出水管路240上的所述发热体320位于所述壳体100内距离所述出水口120处cm-20cm。以便于使得设置于出水管路240上的发热体320更加靠近壳体100的中间位置。
一实施例中,位于换热管路250上的发热体320位于壳体100的中部或靠近壳体100中部的位置上。
靠近发热体320的位置的温度升高后能够为其他温度未升高的部位传热,进而发热体320产生的热量一部分被管道200通过导热填充物吸收,而另一部分会传导至壳体100内的空间中。将发热体320设置于壳体100的中部或靠近壳体100中部的位置上,能够使得发热体320产生的热量均匀的辐射到壳体100 内的其他部分,进而加热壳体100内位于其他部位的管道200,避免导致过多的热量被壳体100吸收而导致热量通过壳体100散失大气中而损失掉。
在其他实施例中,防冻加热件300还可以分割为四个、五个等其他数目个发热体320,其中在进水管路230、出水管路240或换热管路250上设置有两个或多个发热体320,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管道200加热的均匀性。
一实施例中,热水器10还包括温度检测件及控制器,所述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内,所述温度检测件与所述防冻加热件300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检测件检测的温度数据控制所述防冻加热件300的运行。通过温度检测件能够便于检测防冻加热件300加热的温度,进而通过控制器控制防冻加热件300加热,避免加热温度过大或过小。
具体地,温度检测件设置于管道200上,通过温度检测件检测管道200的温度,进而获得防冻加热件300传导至管道200的热量。
一实施例中,热水器10还包括环境测温件,环境测温件设置于壳体100外,环境测温件用于检测壳体100外的环境温度。其中环境测温件电性连接于控制器。当环境测温件检测到的环境温度较低,例如,当检测到的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后,则通过控制器控制防冻加热件300启动加热管道200,避免管道200内水结冰。而当获取的环境温度值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证明在该环境温度下,管道200内的水不会结冰,则通过控制控制防冻加热件300 停止加热。
一实施例中,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热水器10为燃气热水器10。
请参阅图1,一实施例中的热水器10的防冻加热件的确定方法,其中热水器10可以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热水器10。具体地,热水器10的防冻加热件的确定方法,包括:
S510:获取热水器10的防冻加热件300的热损失率;所述热损失率为单位时间内所述防冻加热件300损失到大气中的热量与单位时间防冻加热件300产生的热量的比值;其中,所述热水器10的管道200设置于壳体100内,所述防冻加热件300设置于所述管道200上,并位于所述壳体100内;
S520:根据所述热损失率选择与该热损失率相对应尺寸的防冻加热件300,所述防冻加热件300的尺寸与所述热损失率呈正相关关系。
上述热水器10的防冻加热件的确定方法,获取热水器10的防冻加热件300 的热损失率;根据热损失率选择与该热损失率相对应尺寸的防冻加热件300,防冻加热件300的尺寸与热损失率呈正相关关系;将选择的防冻加热件300设置于管道200上,且使得防冻加热件300位于壳体100内。由于防冻加热件300 根据热损失率选择,且防冻加热件300的尺寸与所述热损失率呈正相关关系。进而当热水器10的热损失率较大时,对应选择较大尺寸的防冻加热件300,以保证防冻加热件300能够在克服热损耗的同时保证对管道200的加热,进而保证防冻效果。且当热水器10的热损耗较小时,则对应可以选择较小尺寸的防冻加热件300,避免由于防冻加热件300尺寸设置的过大而造成成本的增加。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防冻加热件300的尺寸为防冻加热件300的第一平面310的尺寸,由于第一平面310与管道200的第二平面210 通过导热填充物连接,进而第一平面310的尺寸越大,防冻加热件300与管道 200的换热面积越到。
具体地,防冻加热件300的尺寸为第一防冻加热件300的第一平面310的总长度。如上文所述,防冻加热件300能够分割为不同的发热体320,进而设置于管道200的不同位置。进一步地,防冻加热件300沿着长度方向分割为不同的发热体320,其中设置在不同位置的发热体320的第一平面310的长度总和为防冻加热件300的尺寸。
在其他实施例中,防冻加热件300的尺寸还可以为防冻加热件300与管道 200的热传导的面积,则防冻加热件300与管道200的热传导面积越大,则防冻加热件300产生的热量越大。
在本实施例中,热损失率=单位时间内所述防冻加热件300损失到大气中的热量/单位时间防冻加热件300产生的热量,其中,热损失率<1。由于防冻加热件300产生的热量在进行热交换时,一部分被管道200的管壁吸收,以升高管道200的温度,而另一部分使防冻加热件300周边空气温度升高,该部分热量与通过热水器10的壳体100进行热交换,使得壳体100的温度升高,而温度升高后的壳体100与外界大气进行热交换,使得该部分热量最终损失到大气中。进而热损失率中通过获取损失到大气中的热量与防冻加热件300产生的热量得到。
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510:获取热水器10的防冻加热件300的热损失率,包括:
将预设尺寸的防冻加热件300设置于所述管道200上;
所述防冻加热件300以设定功率加热所述管道200,以使所述管道200的温度达到指定温度值;
在所述指定温度值下,获取所述防冻加热件300的热损失率。
由于不同的热水器10,壳体100的结构和材质不同,进而导致不同的热水器10防冻加热件300的热损失率不同。通过将预设尺寸的防冻加热件300设置于管道200上,并使得防冻加热件300以设定功率加热,以使管道200的温度达到指定温度值,获取指定温度值下的热损失率,能够避免其他因数对热损失率的影响,保证获取的热损失率的稳定。
在本实例中,预设尺寸的防冻加热件300可以为在管道200的换热管路250、进水管路230及出水管路240上均设置有一个单位长度的发热体32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指定温度值为9℃-18℃。具体地,指定温度值可以为 15℃。将指定温度值设置为9℃-18℃,在指定温度值下,管道200内的水不会结冰,进而在实际使用中,防冻加热件300维持管道200温度在指定温度值时,能够使得防冻加热件300的产生的热量与损失的热量达到平衡,此时的热损失率稳定。
一实施例中,所述防冻加热件300加热所述管道200,以使所述管道200的温度达到指定温度值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热水器10置于设定温度值的环境中;其中所述设定温度值小于所述指定温度值。
在将热水器10设置的设定温度值的环境中,保证热水器10内的防冻加热件300加热后,热水器的温度与设定温度值的温差一定,获取此时的热损失率,能够有效保证获取的热损失率的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设定温度值为0℃-10℃。由于一般的当环境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值时,即管道200内的水即将结冰,进而当环境温度等于或小于设定温度值,则需要开启防冻加热件300,设定温度值为启动防冻加热件300的启动条件。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设定温度值为5℃。在其他实施例中,设定温度值还可以为0℃、3℃、7℃等其他温度值。
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520:根据所述热损失率选择与该热损失率相对应尺寸的防冻加热件300,包括:
对比所述热损失率与预设损失率;
若对比结果为所述热损失率大于预设损失率,则在所述预设尺寸的基础上增大所述防冻加热件300的尺寸;
若对比结果为所述热损失率小于预设损失率,则在所述预设尺寸的基础上减小所述防冻加热件300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预设损失率为当预设尺寸的加热体以设定的功率加热时,能够使得管道200的温度保持在指定温度值,此时的热损失率为预设损失率。因此,当获取的热损失率大于预设损失率,则证明预设尺寸的加热体以设定功率加热时无法维持管道200的温度在指定温度值,需要设置更大尺寸的加热体以克服损失的热量,进而在预设尺寸的基础上增大防冻加热件300的尺寸。当获取的热损失率小于预设损失率,则热量通过壳体100损失到大气中的较小,加热体产生的热量能够更有效地被管道200吸收,则可以对应减小防冻加热件 300的尺寸,以减低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防冻加热件300分割为单位长度的发热体320,根据获取的热损失率增加或减少发热体320数量,以实现增加或减小所述防冻加热件300的尺寸的目的。其中,单位长度的发热体320可以为10mm长的发热体 320。或者单位长度的发热体320还可以为5mm、15mm、20mm等其他长度的发热体320。
请参阅图1,一种热水器10的防冻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热水器10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热水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冻控制方法包括:
S610:获取当前的环境温度值;
S620:若所述环境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防冻加热件300以第一预设功率加热管道200;
S630:获取所述管道200的加热温度值;
S640:若所述加热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调低所述防冻加热件300的当前加热功率;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
上述热水器10的防冻控制方法,获取当前的环境温度值,若环境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证明环境温度值较低,若不启动防冻加热件300 对管道200进行加热,则管道200内的水将会结冰。进而当获取的环境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达到防冻启动条件,控制防冻加热件300以第一预设功率加热管道200。防冻加热件300以第一预功率加热管道200后,获取管道200的加热温度值,若加热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其中第二预设温度值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证明管道200内的水不会结冰,此时调低所述防冻加热件300的当前加热功率,以降低能耗,能够进一步降低热水器10 的防冻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功率为所述防冻加热件300的最大加热功率。若环境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防冻加热件300以最大加热功率加热管道200,能够便于使得管道200的温度快速升温至第二预设温度值,降低管道200升温至第二预设温度值的时间,降低管道200内的水结冰的可能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功率还可以为防冻加热件300的其他加热功率。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为0℃-10℃。由于一般的当环境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值时,即管道200内的水即将结冰,进而当环境温度等于或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需要开启防冻加热件300,第一预设温度值为启动防冻加热件300的启动条件。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温度值为5℃。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温度值还可以为0℃、3℃、7℃等其他温度值。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温度值与上述设定温度值相同。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为9℃-18℃。具体地,第二预设温度值可以为15℃。将第二预设温度值设置为9℃-18℃,在第二预设温度值下,管道 200内的水不会结冰,进而在使用中,防冻加热件300维持管道200温度在第二预设温度值时,能够使得防冻加热件300的产生的热量与损失的热量达到平衡,此时的热损失率稳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预设温度值与上述指定温度值相同。
请参阅图1,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640:若所述加热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调低所述防冻加热件300的当前加热功率之后,还包括:
S650:确定所述防冻加热件300的当前加热功率;
S660:所述防冻加热件300采用所述当前加热功率加热所述管道200,获取所述管道200的当前温度值;
S670:若所述当前温度值不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根据当前的功率调整幅度和功率调整方向,对当前加热功率进行调整,得到新的当前加热功率;调减功率调整幅度,得到新的功率调整幅度;根据所述当前温度值,调整功率调整方向为新的功率调整方向;
S680:重复步骤S660和步骤S670,直到获取的所述管道200的当前温度值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
当管道200的温度达到第二预设温度值后,调低防冻加热件300的加热功率,导致加热一段时间后,管道200的当前温度值可能不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此时需要重新调节加热功率,以使防冻加热件300能够将管道200的温度维持在第二预设温度值。因此当当前温度值不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根据当前的功率调整幅度和功率调整方向,对当前加热功率进行调整,得到新的当前加热功率。防冻加热件300以新的加热功率继续加热。同时调减功率调整幅度,得到新的功率调整幅度;根据所述当前温度值,调整功率调整方向为新的功率调整方向。通过调减功率调整幅度,能够使得防冻加热件300的当前加热功率逐渐接近到能够维持管道200温度为第二预设温度值的功率,进而最终达到防冻加热件300以当前加热功率加热,使得管道200的温度位置在第二预设温度值。
一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当前温度,调整功率调整方向为新的功率调整方向,包括:
比较所述当前温度值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
若比较结果为所述当前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将功率调整方向调整为负向方向,得到新的功率调整方向;
若比较结果为所述当前温度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将功率调整方向调整为正向方向,得到新的功率调整方向。
当当前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证明此时的加热功率较大,进而将功率调整方向调整为负向,使得新的加热功率能够低于当前加热功率,以便于使得管道200的当前温度值能够降低以接近第二预设温度值。若当当前温度值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证明此时的加热功率较小,进而将功率调整方向调整为正向,使得新的加热功率能够高于当前加热功率,以使管道200的当前温度值能够增大以接近第二预设温度值。
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660:防冻加热件300采用所述当前加热功率加热所述管道200,获取所述管道200的当前温度值,包括:
所述防冻加热件300采用所述当前加热功率加热所述管道200第一时间段;
获取所述管道200的当前温度值,并比较所述当前温度值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
通过使得防冻加热件300采用当前加热功率加热第一时间段后,以获取当前的温度值,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防冻加热件300的当前加热功率是否能够使得管道200的温度维持在第二预设温度,提高判断的比较的准确性。
一实施例中,第一时间段可以10min-60min。例如,第一时间段可以10min、 20min、30min、40min或50min等时间段。
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610:获取当前的环境温度值之后,还包括:
若获取的所述环境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防冻加热件300停止加热。
当获取的环境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证明热水器10在该环境温度下,管道200内的会不会结冰,进而可以控制防冻加热件300停止加热,避免防冻加热件300热量的浪费,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若获取的环境温度值大于5℃,则控制防冻加热件300停止加热。具体地,若获取的环境温度值大于10℃,则控制防冻加热件300停止加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器包括:
壳体;
管道,所述管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及
防冻加热件,所述防冻加热件与所述管道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防冻加热件与所述管道之间的间隙设置有导热填充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冻加热件朝向所述管道的一侧为第一平面,所述管道朝向所述防冻加热件的一侧为第二平面,所述导热填充物填充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平面的宽度相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朝向所述防冻加热件的一侧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还填充有导热填充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的第二平面内凹形成所述限位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不同的所述限位槽间隔设置于所述管道朝向所述防冻加热件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填充物为导热硅脂或导热硅胶。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器还包括换热器,所述管道包括进水管路、出水管路及换热管路,所述换热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进水管路及所述出水管路,所述换热管路设置于所述换热器上;所述防冻加热件分割为至少三个发热体,其中至少三个所述发热体分别设置于所述进水管路、所述出水管路及所述换热管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管路远离所述换热管路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进水口内,设置于所述进水管路上的所述发热体位于所述壳体内距离所述进水口5cm-20cm处;和/或
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管路远离所述换热管路的一端穿设于所述出水口内,设置于所述出水管路上的所述发热体位于所述壳体内距离所述出水口5cm-20cm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检测件及控制器,所述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温度检测件与所述防冻加热件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检测件检测的温度数据控制所述防冻加热件的运行。
CN202022783156.5U 2020-11-25 2020-11-25 热水器 Active CN2137782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83156.5U CN213778201U (zh) 2020-11-25 2020-11-25 热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83156.5U CN213778201U (zh) 2020-11-25 2020-11-25 热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78201U true CN213778201U (zh) 2021-07-23

Family

ID=76892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83156.5U Active CN213778201U (zh) 2020-11-25 2020-11-25 热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782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1973A (zh) * 2021-11-02 2022-03-08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防冻方法及防冻控制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1973A (zh) * 2021-11-02 2022-03-08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防冻方法及防冻控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778201U (zh) 热水器
CN112325486A (zh) 热水器及其防冻加热件的确定方法、防冻控制方法
US9803886B2 (en) Instantaneous water-heating dispensing device and heating module thereof
KR101546870B1 (ko) 전기, 온수용 매트
CN106299503B (zh) 一种动力电池温度均匀调控系统
KR200411130Y1 (ko) 난방기용 피티씨 세라믹히터기
CN204285598U (zh) 一种非对称的新型ptc对流电暖器
CN207035279U (zh) 地暖模块及地暖系统
CN202598665U (zh) 新型电暖器
CN114614146A (zh) 一种均温系统及均温控制方法
CN210300702U (zh) 一种任意倾斜角度加热杯子装置
CN115332674A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包、车辆及电池包的设计方法
CN207610266U (zh) 一种水电一体散热器系统
JP2010210113A (ja) ハイブリッドパネルヒーター
JP2012084483A (ja) 伝熱板の構造
CN216203696U (zh) 一种基于电暖器的发热毯
CN213630621U (zh) 一种地暖
CN212278483U (zh) 一种ptc加热芯片结构
KR101992175B1 (ko) 코어 내부의 열전달 유체 및 에너지 절감형 저전력 난방장치
CN215724126U (zh) 一种即热式恒温加热器
CN109272835A (zh) 温差发电实验装置
JP7392750B2 (ja) 加温時間算出装置
CN212618604U (zh) 一种具有超导液加热源的电热器
CN212481450U (zh) 一种石墨烯发热踢脚线
CN216557324U (zh) 一种地热能地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