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50323U - 雷达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 Google Patents

雷达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50323U
CN213750323U CN202022616629.2U CN202022616629U CN213750323U CN 213750323 U CN213750323 U CN 213750323U CN 202022616629 U CN202022616629 U CN 202022616629U CN 213750323 U CN213750323 U CN 2137503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antenna
transmitting
switch
transmitting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1662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新初
江吉朝
邓飞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1662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503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503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503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雷达装置及可移动平台,涉及雷达技术领域,雷达装置包括本振单元、发射单元、切换开关、多组发射天线及微处理器;本振单元、发射单元和切换开关依次电连接;切换开关包括多个切换开关输出端;发射天线包括第一发射天线和第二发射天线,用于探测不同距离的目标,并与不同的切换开关输出端电连接;微处理器与发射单元和切换开关均电连接,用于通过发射单元将本振单元发送的本振信号升频至预设频率的探测信号,并通过切换开关导通或断开探测信号向第一发射天线或第二发射天线的传输。本申请通过将不同距离的天线集成设置,利用微处理器控制发射顺序,间隔发射,能够实现不同距离的探测效果,简化雷达系统的结构,节约空间。

Description

雷达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雷达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雷达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背景技术
自动驾驶汽车或无人机等无人驾驶设备一般通过雷达系统进行探测避障,现有的毫米波雷达实现中远距离探测方案采用天线与透镜结合的方式,由透镜载板、多个介质透镜、一个发射天线、多个接收天线和无线收发控制模块构成,无线收发控制模块集成了发射控制模块和接收控制模块,其中介质透镜的数量等于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数量之和,这样的整体设计结构复杂,体积较大,不易商业化。还有一些方案采用的是双层或单层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工艺实现中远距离探测,这种设计难以解决电磁干扰的问题,可能使整个系统的性能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雷达装置及可移动平台,至少用以改善现有的中远距离探测方案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雷达装置,所述雷达装置包括本振单元、发射单元、切换开关、多组发射天线及微处理器;所述本振单元、所述发射单元和所述切换开关依次电连接;所述切换开关的输出端分支形成相互独立的多个切换开关输出端;所述多组发射天线包括第一发射天线和第二发射天线,所述第一发射天线和所述第二发射天线用于探测不同距离的目标,并分别与不同的切换开关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分别与发射单元和切换开关电连接,用于通过发射单元将本振单元发送的本振信号升频至预设频率的探测信号,并通过切换开关导通或断开探测信号向所述第一发射天线或第二发射天线的传输。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切换开关控制所述第一发射天线和所述第二发射天线的导通顺序及导通时间间隔。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发射天线包括第一天线阵列及第二天线阵列;
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和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分别与不同的切换开关输出端对应连接,并用于探测相同距离的目标;
所述微处理器还用于通过所述切换开关控制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和所述第二天线阵列的导通顺序及导通时间间隔;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和所述第二天线阵列之间的导通时间间隔小于所述第一发射天线和所述第二发射天线之间的导通时间间隔。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射天线的探测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发射天线的探测距离。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本振单元包括依次电连接的晶振、锁相环及压控振荡器;
所述晶振用于产生本振信号,所述锁相环用于降低所述本振信号的相位噪声,所述压控振荡器用于将所述本振信号进行放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雷达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滤波放大单元以及多组接收天线;
所述多组接收天线均与所述接收单元电连接,所述接收单元通过所述滤波放大单元与所述微处理器电连接;
所述多组接收天线用于将接收的信号发送至所述接收单元;
所述接收单元将接收的信号进行混频处理,然后发送至所述滤波放大单元,所述滤波放大单元对混频后的信号进行滤波及放大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输至所述微处理器以进行处理分析。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雷达装置还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相邻的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发射天线及所述第二发射天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一区域;所述接收天线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雷达装置还包括定向耦合器,所述定向耦合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发射单元电连接,所述定向耦合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接收单元电连接,所述定向耦合器用于将所述本振信号的一部分耦合至所述接收单元;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将所述本振信号以及所述接收的信号进行混频处理。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雷达装置还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与所述微处理器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移动平台,所述可移动平台包括机体以及如前述实施方式任意一项所述的雷达装置,所述雷达装置设置于所述机体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雷达装置及可移动平台,雷达装置包括本振单元、发射单元、切换开关、多组发射天线及微处理器;本振单元、发射单元和切换开关依次电连接;切换开关包括多个切换开关输出端;发射天线包括第一发射天线和第二发射天线,用于探测不同距离的目标,并与不同的切换开关输出端电连接;微处理器与发射单元和切换开关均电连接,用于通过发射单元将本振单元发送的本振信号升频至预设频率的探测信号,并通过切换开关导通或断开探测信号向第一发射天线或第二发射天线的传输。本实施例通过将不同距离的探测天线集成设置,利用微处理器控制发射顺序,间隔发射,避免了不同距离探测信号之间的干扰,能够在实现两种距离的探测效果的同时,通过利用上述电子器件实现雷达装置能够测量两种距离的目标物的方式,相对于相关技术中通过介质透镜及其他相关器件实现雷达能够测量中远距离的目标物的方式,能够简化雷达系统的结构,节约空间以及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雷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雷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雷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雷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天线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平台的示意图。
图标:100-雷达装置;110-微处理器;120-本振单元;121-晶振;122-锁相环;123-压控振荡器;130-发射单元;140-切换开关;in-切换开关输入端;Ctrl-切换开关控制端;out1-切换开关第一输出端;out2-切换开关第二输出端;out3-切换开关第三输出端;150-发射天线;151-第一发射天线;152-第二发射天线;1521-第一天线阵列;1522-第二天线阵列;160-接收天线;170-接收单元;180-滤波放大单元;190-定向耦合器;200-可移动平台;210-机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的雷达为实现对中、远距离的目标物的探测,一般采用天线与透镜结合的方式,由透镜载板、多个介质透镜、一个发射天线、多个接收天线和无线收发控制模块构成,无线收发控制模块集成了发射控制模块和接收控制模块,其中介质透镜的数量等于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数量之和,这样的整体设计结构复杂,体积较大,不易商业化。另外还有一些方案采用的是双层或单层PCB工艺实现中远距离探测,这种设计难以解决电磁干扰的问题,可能使整个系统的性能下降。
对于无人机、无人车或无人船等无人驾驶载具而言,对设备空间要求较高,现有的雷达系统中远距离探测方案结构复杂、体积较大,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为了改善上述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雷达装置,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雷达装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雷达装置100包括本振单元120、发射单元130、切换开关140、微处理器110及多组发射天线150,本振单元120与发射单元130电连接、切换开关140依次连接,切换开关140的输出端分支形成相互独立的多个切换开关输出端;多组发射天线150包括第一发射天线151和第二发射天线152,第一发射天线151和第二发射天线152用于探测不同距离的目标,并分别与不同的切换开关输出端电连接;微处理器110分别与发射单元130和切换开关140电连接,用于通过发射单元130将本振单元120发送的本振信号升频至预设频率的探测信号,并通过切换开关140导通或断开探测信号向所述第一发射天线151或第二发射天线152的传输。
其中,切换开关140包括切换开关控制端、切换开关输入端及多个切换开关输出端,切换开关控制端Ctrl与微处理器110电连接,切换开关输入端与发射单元130电连接,每一个切换开关输出端与一组发射天线150对应连接。
微处理器110用于向切换开关140发出控制信号,通过切换开关140控制第一发射天线151和第二发射天线152与探测信号的导通顺序及间隔,以使第一发射天线151与第二发射天线152依次进行发射。
参阅图2,可选地,第一发射天线151和第二发射天线152用于探测不同距离的目标,例如,第一发射天线151的探测距离大于第二发射天线152的探测距离,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射天线151用于发射探测远距离的目标的信号;第二发射天线152用于发射探测中距离的目标的信号。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利用微处理器110控制切换开关140切换第一发射天线151和第二发射天线152的导通顺序及信号发射时间间隔,使得远距离探测信号和中距离探测信号可以依次发射,远距离探测天线与中距离探测天线可以集成设置,二者间隔一定时长发射探测信号,不会产生干扰,简化了中远距离探测雷达系统的结构,减小了系统占用的体积。
微处理器110控制切换开关140切换第一发射天线151和第二发射天线152的导通顺序及导通时间间隔,其中的导通时间间隔可以理解为信号发射时间间隔,使第一发射天线151与第二发射天线152间隔发射以降低不同探测距离信号之间的干扰。
于本实施例中,在接收天线包括相互独立的多个接收天线阵列单元的情况下,第一发射天线151和接收天线可以共同形成单输入多输出(Single-Input Multi-Output,SIMO)天线,其发射的信号的增益较大、探测距离较远,但探测角度范围较小,因此可以用于探测远距离的目标;
第二发射天线152和接收天线可以共同组成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天线,发射的信号的增益较小、探测距离较近,但探测角度范围较大,因此可以用于探测中距离的目标;
同理,在接收天线仅包括1个接收天线阵列单元的情况下,第二发射天线152和接收天线160可以共同组成多输入单输出(Multi-input Single-output,MISO)天线,用于探测中距离的目标;第一发射天线151和接收天线可以共同形成单输入单输出(Single-InputSingle-Output,SISO)天线,用于探测远距离的目标。
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先由第一发射天线151对远距离的目标进行探测,再由第二发射天线152对中距离的目标的位置、角度等进行探测。
例如,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微处理器110向切换开关140发出控制信号,令切换开关140首先将发射单元130与第一发射天线151导通,利用第一发射天线151发射信号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探测;一定时间间隔后,再令切换开关140切换至发射单元130与第二发射天线152导通,利用第二发射天线152对中距离目标进行探测。为了确保探测的精确度,该时间间隔可以设置为毫秒级,一般地设置为探测信号的一个周期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提及的是先发射远距离探测信号再发射中距离探测信号,但在实际中,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改变远距离探测信号和中距离探测信号的发射顺序,例如,可以先发射中距离探测信号再发送远距离探测信号,本实用新型对此不进行限定。
第二发射天线152和接收天线共同组成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天线,为了增大雷达装置100的分辨率,可以增设天线数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发射天线152包括第一天线阵列1521及第二天线阵列1522;第一天线阵列1521与第二天线阵列1522结构相同,并关于第一发射天线151对称设置。第一天线阵列1521和第二天线阵列1522分别与不同的切换开关输出端对应连接,并用于探测相同距离的目标;微处理器110还用于通过所述切换开关140控制所述第一天线阵列1521和第二天线阵列1522的导通顺序及导通时间间隔;其中,第一天线阵列1521和第二天线阵列1522之间的导通时间间隔小于第一发射天线151和第二发射天线152之间的导通时间间隔,以使第一天线阵列1521和第二天线阵列1522的信号发射时间趋于同时,而第一发射天线151和第二发射天线152的信号发射时间满足可以降低不同探测距离信号之间的干扰的需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进行目标检测时,每个天线都可以发射预设数量的检测波,例如,先由第一组中距离发射天线即第一天线阵列1521发射1个中距检测信号,再由第二组中距离发射天线即第二天线阵列1522发射1个中距检测信号,如此交替,每组都发射32个中距检测信号。32组中距检测信号发射完成之后,间隔预设时间后(例如,10ms)控制第一发射天线151以一定频率连续发射32个远距检测信号。其中,发射的远距检测信号的持续时间长于中距检测信号的持续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发射天线151虽用于探测远距离目标,并非不能对近距离或中距离目标进行探测,而是相对于第二发射天线152而言,其探测距离远、探测范围小,因此若用于对近距离或中距离目标进行探测会导致探测范围较小,要覆盖较大范围的探测会导致天线数量增加,成本增大,同理,第二发射天线152也可以用于对近距离目标进行探测,因此由第一发射天线151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探测,利用第二发射天线152对中距离或近距离目标进行探测。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射天线151可以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例如0~50m或0~40m范围的目标,第二发射天线152可以探测中距离目标,例如0~20m以内的目标,利用中距离检测天线就可以实现对近距离(例如0~10m)的检测,且可以覆盖80%的近距离,因此第二发射天线152也可以实现对近距离的目标进行检测。上述实施例的“远距离”、“中距离”并非对本实施例进行限定,而是对各发射天线的探测距离进行示例性说明。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检测信号的发射,参阅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切换开关140可能的实现方式,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切换开关140包括切换开关输入端in、切换开关控制端Ctrl,切换开关第一输出端out1、切换开关第二输出端out2及切换开关第三输出端out3;切换开关第一输出端out1与第一发射天线151电连接,切换开关第二输出端out2与第一天线阵列1521电连接,切换开关第三输出端out3与第二天线阵列1522电连接。
在进行探测时,微处理器110首先令切换开关输入端in与切换开关第二输出端out2连通,由第一天线阵列1521发射1个中距检测信号;然后令切换开关输入端in与切换开关第三输出端out3连通,由第二天线阵列1522发射1个中距检测信号;如此交替,每组都发射32个中距检测信号。32组中距检测信号发射完成之后,间隔预设时间后(例如,10ms)令切换开关输入端in与切换开关第一输出端out1连通,由第一发射天线151以一定频率连续发射32个远距检测信号进行检测。在切换开关第二输出端out2与切换开关第三输出端out3之间交替切换时,间隔时间应尽可能小,以使第一天线阵列1521与第二天线阵列1522尽可能同时发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振单元120包括依次连接的晶振121、锁相环122及压控振荡器123;锁相环122的输入端与晶振121电连接,锁相环122的输出端与压控振荡器123的输入端电连接,压控振荡器123的输出端与发射单元130连接;晶振121用于产生本振信号,锁相环122用于降低本振信号的相位噪声,压控振荡器123用于将本振信号进行放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晶振121可以采用温补晶振,温补晶振可以用于产生相位干扰较小的本振信号,锁相环122与微处理器110电连接,用于在微处理器110的控制下将该本振信号的相位锁定,避免相位漂移,压控振荡器123用于将本振信号的能量放大,并将放大后的信号传输至发射单元13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发射单元130与微处理器110电连接,在微处理器110的控制下对本振信号进行放大、调制等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信号通过切换开关140传输至发射天线150。以24Ghz雷达为例,晶振121输出的本振信号频率约为8MHz,压控振荡器123及发射单元130将该信号频率升至24Ghz进行发射。该发射单元130可以采用常用的射频芯片,例如BGT24MTR11等型号的射频芯片。
上述实施例对雷达装置100的发射部分进行了介绍,雷达装置100还包括接收部分。在图2的基础上,请参阅图4,该雷达装置100还包括接收单元170、滤波放大单元180以及多组接收天线160。多组接收天线160均与接收单元170电连接,接收单元170通过滤波放大单元180与微处理器110电连接。
可以理解地,接收天线160的数量越多,雷达装置100的分辨率越高,但同时系统占用的空间也越大,于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6组接收天线160用于接收回波信号。多组接收天线160用于将接收的信号发送至接收单元170;可以理解地,接收单元170包括至少一个射频接收芯片,以6组接收天线160为例,若射频接收芯片为6端口的接收芯片,则接收单元170仅需设置一个射频接收芯片;若该射频接收芯片为2端口的接收芯片,则接收单元170需要设置3个射频接收芯片。
参阅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的示意图。天线包括:基板(图未标示)、发射天线150及接收天线160,基板包括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包括相邻的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其中,发射天线150设置于第一区域,接收天线160设置于第二区域,发射天线150包括第一发射天线151及第二发射天线152,第二发射天线152包括第一天线阵列1521与第二天线阵列1522,为了减小天线占用的空间,第一天线阵列1521与第二天线阵列1522并排设置,第一天线阵列1521与第二天线阵列1522之间存在间隔,第一发射天线151设置于第一天线阵列1521与第二天线阵列1522之间的间隔处,第一天线阵列1521与第二天线阵列1522结构相同,二者关于第一发射天线151对称设置。多组接收天线160的设置方向与第一天线阵列1521及第二天线阵列1522的设置方向相同,每相邻的两组接收天线160之间的间距为该雷达装置收发信号波长的1/2。
接收单元170将接收的信号进行混频处理,然后发送至滤波放大单元180,滤波放大单元180对混频后的信号进行滤波及放大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输至微处理器110以进行处理分析。
由于该雷达装置100仅设置了一个本振单元120生成本振信号,因此需要将本振信号耦合至接收单元170进行混频。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雷达装置100包括定向耦合器190,定向耦合器190的输入端与本振单元120电连接,定向耦合器190的输出端与接收单元170电连接,定向耦合器190用于将本振信号的一部分耦合至接收单元170,也就是说,本振单元120产生的本振信号,一部分供给发射单元130,另一部分供给接收单元170。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本振单元120还可以采用多输出压控振荡器123,从而可以无需设置定向耦合器190,将压控振荡器123的一个输出端连接至接收单元170,以将本振信号提供给接收单元170进行混频。
接收单元170用于将本振信号以及接收天线160接收的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得到中频信号,然后将中频信号发送至滤波放大单元180进行放大处理,滤波单元对该中频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后发送至微处理器110进行分析处理,计算障碍物的角度以及距离。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滤波放大单元180可以采用运算放大器(Operational Amplifier,OP)。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微处理器110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上述的微处理器11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单片机等。
同时为了高速处理更多数据以及存储需要的数据用于调试,雷达装置100还包括存储单元,存储单元与微处理器110电连接,用于扩展雷达装置100的数据存储空间。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存储单元包括闪存、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存储卡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移动平台200,该可移动平台200可以是无人机、无人车等设备,但不限于此,设置雷达装置100用于进行障碍或其他目标探测。
以无人机为例,请参阅图6,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平台200的一种可实施的结构示意图。可移动平台200包括机体210以及如前述实施方式中任意一项的雷达装置100,雷达装置100安装在机体210上。雷达装置100设置有远距离探测天线及中距离探测天线,可以间隔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远距离及中距离的障碍物进行探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雷达装置及可移动平台,雷达装置包括本振单元、发射单元、切换开关、多组发射天线及微处理器;本振单元、发射单元和切换开关依次电连接;切换开关包括多个切换开关输出端;发射天线包括第一发射天线和第二发射天线,用于探测不同距离的目标,并与不同的切换开关输出端电连接;微处理器与发射单元和切换开关均电连接,用于通过发射单元将本振单元发送的本振信号升频至预设频率的探测信号,并通过切换开关导通或断开探测信号向第一发射天线或第二发射天线的传输。本实施例通过将不同距离的探测天线集成设置,利用微处理器控制发射顺序,间隔发射,避免了不同距离探测信号之间的干扰,能够在实现两种距离的探测效果的同时,通过利用上述电子器件实现雷达装置能够测量两种距离的目标物的方式,相对于相关技术中通过介质透镜及其他相关器件实现雷达能够测量中远距离的目标物的方式,能够简化雷达系统的结构,节约空间以及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装置包括本振单元、发射单元、切换开关、多组发射天线及微处理器;所述本振单元、所述发射单元和所述切换开关依次电连接;所述切换开关的输出端分支形成相互独立的多个切换开关输出端;所述多组发射天线包括第一发射天线和第二发射天线,所述第一发射天线和所述第二发射天线用于探测不同距离的目标,并分别与不同的切换开关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分别与发射单元和切换开关电连接,用于通过发射单元将本振单元发送的本振信号升频至预设频率的探测信号,并通过切换开关导通或断开探测信号向所述第一发射天线或第二发射天线的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切换开关控制所述第一发射天线和所述第二发射天线的导通顺序及导通时间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射天线包括第一天线阵列及第二天线阵列;
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和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分别与不同的切换开关输出端对应连接,并用于探测相同距离的目标;
所述微处理器还用于通过所述切换开关控制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和所述第二天线阵列的导通顺序及导通时间间隔;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和所述第二天线阵列之间的导通时间间隔小于所述第一发射天线和所述第二发射天线之间的导通时间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天线的探测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发射天线的探测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振单元包括依次电连接的晶振、锁相环及压控振荡器;
所述晶振用于产生本振信号,所述锁相环用于降低所述本振信号的相位噪声,所述压控振荡器用于将所述本振信号进行放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滤波放大单元以及多组接收天线;
所述多组接收天线均与所述接收单元电连接,所述接收单元通过所述滤波放大单元与所述微处理器电连接;
所述多组接收天线用于将接收的信号发送至所述接收单元;
所述接收单元将接收的信号进行混频处理,然后发送至所述滤波放大单元,所述滤波放大单元对混频后的信号进行滤波及放大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输至所述微处理器以进行处理分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装置还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相邻的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发射天线及所述第二发射天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一区域;所述接收天线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装置还包括定向耦合器,所述定向耦合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发射单元电连接,所述定向耦合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接收单元电连接,所述定向耦合器用于将所述本振信号的一部分耦合至所述接收单元;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将所述本振信号以及所述接收的信号进行混频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装置还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与所述微处理器电连接。
10.一种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平台包括机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雷达装置,所述雷达装置设置于所述机体上。
CN202022616629.2U 2020-11-12 2020-11-12 雷达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Active CN2137503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16629.2U CN213750323U (zh) 2020-11-12 2020-11-12 雷达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16629.2U CN213750323U (zh) 2020-11-12 2020-11-12 雷达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50323U true CN213750323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23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16629.2U Active CN213750323U (zh) 2020-11-12 2020-11-12 雷达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503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3015A (zh) * 2021-11-12 2022-02-18 华睿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通道77GHz低剖面微带天线阵列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3015A (zh) * 2021-11-12 2022-02-18 华睿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通道77GHz低剖面微带天线阵列结构
CN114063015B (zh) * 2021-11-12 2023-02-10 华睿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通道77GHz低剖面微带天线阵列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57024A (en) Radar module and radar system
CN111800173B (zh) Fmcw雷达与通信系统的集成
JP4067456B2 (ja) レーダ装置及びその信号処理制御方法
US7486975B2 (en) Antenna device
US5610617A (en) Directive beam selectivity for high spe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KR100813909B1 (ko) 무선통신 기능을 갖춘 차량용 레이더 듀얼모드 시스템
JP3302848B2 (ja) 車載レーダー装置
CN111308462B (zh) 一种毫米波探测通信一体化相控阵系统
CN112615142B (zh) 辐射模式可再配置天线
JP3368874B2 (ja) ホログラフィックレーダ
US9026040B2 (en) Tracking system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s and a retro-directive array
CN205752544U (zh) 一种双星双波束s频段卫星通信相控阵天线
US11802937B2 (en) Reconfigurable radio frequency front end for a radar system
CN101842714A (zh) 采用有源相控阵天线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CN213750323U (zh) 雷达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KR20140109760A (ko) 능동 역지향성 무선통신장치
CN213212383U (zh) 天线装置、雷达系统及可移动平台
KR102316108B1 (ko) 단일 체인 재구성 메타 누설 안테나 기반의 지능형 rf 융합 처리 장치 및 그 동작방법
CN113745853B (zh) 一种天线阵列及无线通信设备
CN210956997U (zh) 鞭状短波相控阵通信天线系统
CN210742489U (zh) 射频前端收发装置、车载雷达收发系统
CN112816984A (zh) 一种雷达电路、雷达和设备
CN217215090U (zh) 雷达天线、雷达和机电设备
CN112564731B (zh) 信号处理电路、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11577426U (zh) 一种雷达电路、雷达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