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47133U - 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47133U
CN213747133U CN202023048179.8U CN202023048179U CN213747133U CN 213747133 U CN213747133 U CN 213747133U CN 202023048179 U CN202023048179 U CN 202023048179U CN 213747133 U CN213747133 U CN 2137471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hannel
liquid storage
storage cavity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4817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庆河
张宏莉
潘文康
康瑞祥
傅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4817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471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471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471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湿装置,包括:本体,本体包括储液腔和出雾口,出雾口与储液腔连通;雾化组件,雾化组件与本体连接,雾化组件设于储液腔;电解组件,电解组件与雾化组件连接,电解组件设于储液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电解组件,对储液腔中的液体进行电解,将低价态的氯氧化成高价态的氯,高价态的氯氧化性强,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含有这部分杀菌消毒因子的液体通过雾化组件的雾化作用,以雾状的形式喷射而出,因而,不仅可以杀灭储液腔中水体的细菌与病毒,还可以随着水雾飘散在空气中,在空气中实现空间杀菌消毒的作用。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加湿类家电产品主要有两种加湿方法:湿帘加湿和超声波加湿,湿帘加湿以吸水性材料制作成圆筒状或者板状,放置于风流动的通道区域,流动的风将湿帘上的水蒸发带出,从而实现空气的加湿。超声波加湿则用超声波振荡片在水体中以一定频率振荡,在气液交界面产生水雾并释放到空气中。
其中,采用湿帘加湿的方式效率较低,难以达到较大的加湿量,而对于超声波加湿的方式,由于用户一般使用自来水,自来水含有的钙镁离子在振荡雾化过程中会形成碳酸钙/碳酸镁,并激发到空气中,造成靠近加湿器的出雾口附近的水垢沉积,更严重的是携带碳酸盐的水雾会随着人的呼吸进入人体肺部,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湿装置,包括:本体,本体包括储液腔和出雾口,出雾口与储液腔连通;雾化组件,雾化组件与本体连接,雾化组件设于储液腔;电解组件,电解组件与雾化组件连接,电解组件设于储液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包括本体、雾化组件和电解组件。其中,本体包括储液腔和出雾口,出雾口与储液腔相连通,雾化组件设于储液腔内,用于将储液腔内的液体雾化,进而雾化后的水雾由出雾口流出本体,以调节空气的湿度。电解组件设置在储液腔内,用于对储液腔中的液体进行电解,将低价态的氯氧化成高价态的氯,高价态的氯氧化性强,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含有这部分杀菌消毒因子的液体通过雾化组件的雾化作用,以雾状的形式喷射而出,因而,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水,不仅可以杀灭储液腔中水体的细菌与病毒,还可以使得随着水雾飘散在空气中,在空气中实现空间杀菌消毒的作用。同时,电解组件工作时,还可以持续沉积自来水中原有的钙镁离子,降低液体的整体硬度,进而极大程度的降低了雾化产生的水雾中的碳酸盐,降低对人体呼吸道的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的加湿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雾化组件包括:通道,与本体连接,并自出雾口向储液腔的底壁延伸,通道与储液腔和出雾口连通,电解组件与通道连接;雾化部,设于通道内,雾化部靠近储液腔的底壁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雾化组件包括通道和雾化部。通道与本体连接,并且通道自出雾口向储液腔的底壁延伸,这样,雾化部将储液腔内的液体雾化后,雾气沿通道流向出雾口,进而由出雾口流出本体。设于通道内的雾化部靠近储液腔的底壁设置,从而通过通道和雾化部的设置,使得储液腔中的液体在不同水位的情况下均可以被雾化部雾化喷出。其中,电解组件与通道连接,该种连接方式便于电解组件的布线,也即,电解组件的供电线路可由本体沿着通道延伸至电解组件,进而与电解组件连接,以为电解组件供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电解组件包括:供电线路,供电线路设于通道,供电线路包括第一电连接线和第二电连接线;第一电极,设于通道的外壁面,第一电极与第一电连接线连接;第二电极,设于通道的外壁面,第二电极与第二电连接线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距。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解组件包括供电线路、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供电线路与通道连接,便于供电线路的布线。第一电极与第一电连接线连接,第二电极均与第二电连接线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存在间距,保证了电解组件的可靠性,使其能够进行电解反应,从而通过电解反应对储液腔内的液体进行处理,使得电解后的液体具有杀菌消毒作用,进而通过电解后的液体对储液腔以及外界空气消毒,同时,还能够降低液体的整体硬度,进而极大程度的降低了雾化产生的水雾中的碳酸盐,降低对人体呼吸道的影响。
具体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都采用钛基体钌铱氧化物涂层电极、铂电极或二氧化锡锑电极,钛基体钌铱氧化物涂层电极、铂电极或二氧化锡锑电极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用性。
具体地,第一电极为阳极,第二电极为阴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件,与通道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设有第一安装孔,连接件穿设于第一安装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湿装置还包括与通道连接的连接件,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均设有第一安装孔,连接件分别穿设于第一电极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电极的第一安装孔内,从而实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通道的连接,保证了电解组件的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一电连接线连接,第一连接件与第二电极接触的外壁面设有绝缘结构,第一电极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一电连接线连接;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线连接,第二连接件与第一电极接触的外壁面设有绝缘结构,第二电极通过第二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线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电极接触的外壁面设有绝缘结构,第一电极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一电连接线连接,也就是第一连接件穿设在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的第一安装孔内,且与第二电极绝缘连接,与第一电极导电连接,也即第一连接件既起到的固定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的作用,又起到了导通第一电极与第一电连接线的作用;第二连接件与第一电极接触的外壁面设有绝缘结构,第二电极通过第二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线连接,也就是,第二连接件穿设在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的另一个第一安装孔内,且第二连接件与第一电极绝缘连接,第二连接件与第二电极导电连接,也即第二连接件既起到了固定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作用,又起到了导通第二电极和第二电连接线的作用。通电时,电解组件可以将储液腔中的水进行电解,阳极附近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阴极附近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电解组件还包括:盖体,盖体位于第二电极靠近储液腔底壁的一侧,盖体上设有第二安装孔,连接件穿设于第二安装孔;固定件,与连接件伸出第二安装孔的一端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解组件还包括盖体和固定件。盖体位于第二电极靠近储液腔底壁的一侧,盖体上设有第二安装孔,连接件依次穿设于第一电极上的第一安装孔、第二电极上的第一安装孔和盖体上的第二安装孔,并与固定件连接。通过设置盖体和固定件可以将电解组件在储液腔中的位置进行固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电解组件还包括:分隔板,设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解组件还包括分隔板,通过将分隔板设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保证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隔设置,进而保证了电解组件的可靠性,使其能够在液体中发生电解反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间距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5mm。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设有间距,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间距过大,则增加了整体的占用空间,并且增加了电解组件的固定难度,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间距过小,则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容易接触,进而影响电解组件的结构可靠性,因此,将间距设置在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5mm之间,既保证了电解组件结构的可靠性,也便于电解组件的安装,减小了电解组件整体的占用空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电极上设有多个通孔,或第一电极包括网状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上设有多个通孔,或第二电极包括网状第二电极。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电极上设有多个通孔,或者第一电极包括网状第一电极,也即第一电极为多孔结构,这样,便于在电解反应时气泡的溢出;第二电极上设有多个通孔,或者第二电极包括网状第二电极,也即第二电极为多孔结构,这样,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进行电解反应时,便于气泡的溢出,从而保证以大致恒定的电流密度进行电解反应,保证了电解反应的可靠性,即确保电解过程的稳定。其中,第一电极为钛阳极件,第二电极为钛阴极件,钛阳极件和钛阴极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耐腐蚀性好,食用寿命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电解组件还包括:发光部,发光部与通道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解组件还包括发光部,发光部与通道连接。通过设置发光部实现电解过程的可视化,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发光部包括:发光件,与通道连接,设于第一电极背离储液腔底壁的一侧;透光盖板,与通道连接,并与通道合围成容纳空间,发光件设于容纳空间内;密封件,透光盖板通过密封件与通道的外壁面密封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发光部包括发光件、透光盖板以及密封件。其中,发光件和透光盖板均与通道连接。发光件设于第一电极背离储液腔底壁的一侧,透光盖板与通道合围形成容纳空间,且发光件设于容纳空间内,从而发光件与储液腔中的液体不接触,保证了发光件的密封性能,避免发光件漏电。同时,透光盖板的设置,不仅能够保证发光件的密封性能,还能够使得发光件发出的光照射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进而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电解过程可视化。
此外,通过设置密封件可以确保透光盖板与通道的外壁面密封连接,换言之,水不会进入到容纳空间内,确保容纳空间是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体包括:水箱,水箱包括储液腔,水箱的至少一部分为透光结构;主机组件,主机组件与水箱连接,出雾口和雾化组件设于主机组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体包括水箱以及主机组件。水箱包括储液腔,水箱的至少一部分为透光结构,从而用户可透过储液腔的透光结构看到电解组件的电解过程以及雾化组件的雾化过程,使得电解过程和雾化过程可视化。
具体地,发光件发光,光线照射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进而用户可通过储液腔的透光结构看到电解组件的电解过程,使得电解组件的电解过程可视化。
可以理解的是,本体包括水箱和主机组件,雾化组件设置在主机组件上,电解组件设置在雾化组件上,也即主机组件包括电解组件和雾化组件,这样,可将电解组件、雾化组件一体取出水箱,便于加湿装置的拆装,进而便于用户向水箱内加水。
进一步地,由于出雾口与储液腔连通,因此用户还可通过出雾口向水箱内加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A-A向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8中B-B向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C-C向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3中D-D向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3中E-E向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其中,图1至图1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加湿装置,102本体,1020水箱,1022主机组件,1024出雾口,1026储液腔,104雾化组件,1040通道,1042雾化部,106电解组件,1060供电线路,1061第一电极,1062第二电极,1063连接件,1064第一连接件,1065第二连接件,1067盖体,1068固定件,1069分隔板,108发光部,1080发光件,1082透光盖板,1084密封件,110第一固定件,112第二固定件,114第三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出的加湿装置。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加湿装置100,包括:本体102、雾化组件104、电解组件106。
具体地,本体102包括储液腔1026和出雾口1024,出雾口1024与储液腔1026连通;雾化组件104与本体102连接,雾化组件104设于储液腔1026;电解组件106与雾化组件104连接,电解组件106设于储液腔102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100,本体102包括储液腔1026和出雾口1024,出雾口1024与储液腔1026相连通,雾化组件104设于储液腔1026内,用于将储液腔1026内的液体雾化,进而雾化后的水雾由出雾口1024流出本体102,以调节空气的湿度。电解组件106设置在储液腔1026内,用于对储液腔1026中的液体进行电解,将低价态的氯氧化成高价态的氯,高价态的氯氧化性强,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含有这部分杀菌消毒因子的液体通过雾化组件104的雾化作用,以雾状的形式喷射而出,因而,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水,不仅可以杀灭储液腔1026中水体的细菌与病毒,还可以使得随着水雾飘散在空气中,在空气中实现空间杀菌消毒的作用。同时,电解组件106工作时,还可以持续沉积自来水中原有的钙镁离子,降低液体的整体硬度,进而极大程度的降低了雾化产生的水雾中的碳酸盐,降低对人体呼吸道的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自来水中含有氯元素,这里的氯元素大多以氯离子(即Cl-)的形式存在,电解组件106能够对储液腔1026中的自来水进行电解,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2e→Cl2;之后,生成的这部分氯气与水反应:Cl2+H2O→HClO+HCl;进一步地,HClO+OH-→H2O+ClO-;有可能进一步反应生成氯酸(即HClO3):12ClO-+6H2O-12e→4HClO3+8HCl+3O2。生成的次氯酸(即HClO)与氯酸(即HClO3)均是强氧化剂,对微生物有很强的杀灭效果。另外,电解过程还有可能会产生H2O2以及羟基自由基,氧化性强,具有杀菌作用。
进一步地,自来水电解后产生的消毒因子在低浓度下即可实现高效杀菌,不会对人体呼吸道产生刺激,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毒理性的要求。
进一步地,由于自来水中还含有钙离子(即Ca2+)和镁离子(即Mg2+),通过设置电解组件106,可以在阴极以碳酸钙、碳酸镁的形式持续沉积原有的钙离子和镁离子。具体反应式为:HCO3 -+OH-→CO3 2-+H2O;Ca2++CO3 2-→CaCO3↓;Mg2++CO3 2-→MgCO3↓。因而,相对于传统的未设有电解组件106的结构而言,本申请通过设置电解组件106,可以降低储液腔1026中水体的整体硬度,降低水雾中由于振荡雾化形成的碳酸钙和碳酸镁,解决了在出雾口1024处形成大量的雾化水垢的问题,进而降低了携带碳酸盐的水雾进入人体的呼吸道及肺部影响人体健康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由于出雾口1024与储液腔1026连通,因此用户可由出雾口1024向储液腔1026内添加液体。
实施例二:
如图1、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加湿装置100,包括:本体102、雾化组件104、电解组件106。本体102包括储液腔1026和出雾口1024,出雾口1024与储液腔1026连通;雾化组件104与本体102连接,雾化组件104设于储液腔1026;电解组件106与雾化组件104连接,电解组件106设于储液腔1026。
本实施例通过对储液腔1026中的液体进行电解,将低价态的氯氧化成高价态的氯,高价态的氯氧化性强,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含有这部分杀菌消毒因子的液体通过雾化组件104的雾化作用,以雾状的形式喷射而出,因而,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水,不仅可以杀灭储液腔1026中水体的细菌与病毒,还可以使得随着水雾飘散在空气中,在空气中实现空间杀菌消毒的作用。同时,电解组件106工作时,还可以持续沉积自来水中原有的钙镁离子,降低液体的整体硬度,进而极大程度的降低了雾化产生的水雾中的碳酸盐,降低对人体呼吸道的影响。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9所示,雾化组件104包括:通道1040和雾化部1042。其中,通道1040与本体102连接,并自出雾口1024向储液腔1026的底壁延伸,通道1040与储液腔1026和出雾口1024连通,电解组件106与通道1040连接;雾化部1042设于通道1040内,雾化部1042靠近储液腔1026的底壁设置。
具体地,通道1040与本体102连接,并且通道1040自出雾口1024向储液腔1026的底壁延伸,这样,雾化部1042将储液腔1026内的液体雾化后,雾气沿通道1040流向出雾口1024,进而由出雾口1024流出本体102。设于通道1040内的雾化部1042靠近储液腔1026的底壁设置,从而通过通道1040和雾化部1042的设置,使得储液腔1026中的液体在不同水位的情况下均可以被雾化部1042雾化喷出。其中,电解组件106与通道1040连接,该种连接方式便于电解组件106的布线,也即,电解组件106的供电线路1060可由本体102沿着通道1040延伸至电解组件106,进而与电解组件106连接,以为电解组件106供电。同时,在需要清洗电解组件106和雾化部1042时,可直接将电解组件106和雾化部1042由通道1040拆除,以便于雾化部1042和电解组件106的清洗。
进一步地,电解组件106靠近雾化部1042设置,从而电解组件106和雾化部1042可利用同一供电线路1060供电,减少了布线范围。
具体地,雾化部1042包括超声波振荡件,比如超声波振子等结构,进一步地,雾化部1042为环形结构。
实施例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9所示,电解组件106包括:供电线路1060、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供电线路1060设于通道1040,供电线路1060包括第一电连接线和第二电连接线;第一电极1061设于通道1040的外壁面,第一电极1061与第一电连接线连接;第二电极1062设于通道1040的外壁面,第二电极1062与第二电连接线连接,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之间具有间距。
具体地,电解组件106包括供电线路1060与通道1040连接,便于供电线路1060的布线。第一电极1061与第一电连接线连接,第二电极1062均与第二电连接线连接,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之间存在间距,保证了电解组件106的可靠性,使其能够进行电解反应,从而通过电解反应对储液腔1026内的液体进行处理,使得电解后的液体具有杀菌消毒作用,进而通过电解后的液体对储液腔1026以及外界空气消毒,同时,还能够降低液体的整体硬度,进而极大程度的降低了雾化产生的水雾中的碳酸盐,降低对人体呼吸道的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之间设有间距,也即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间隔设置,使得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之间不接触,进而保证了电解组件106能够进行电解反应。
进一步地,通道1040上设有布线管道,供电线路1060设于布线管道内,供电线路1060的第一电连接线连接电源的阳极,供电线路1060的第二电连接线连接电源的阴极。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均设于通道1040的外表面,从而生成的氧化性较强的离子比如ClO-、ClO3 -在储液腔1026中能够扩散,雾化组件104将含有这些离子的液体以雾状的形式由出雾口1024喷出。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电解组件106还包括:连接件1063,与通道1040连接,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上设有第一安装孔,连接件1063穿设于第一安装孔内。
具体地,加湿装置100还包括与通道1040连接的连接件1063,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上均设有第一安装孔,连接件1063分别穿设于第一电极1061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电极1062的第一安装孔内,从而实现第一电极1061、第二电极1062与通道1040的连接,保证了电解组件106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连接件1063包括:第一连接件1064和第二连接件1065。第一连接件1064与第一电连接线连接,第一连接件1064与第二电极1062接触的外壁面设有绝缘结构,第一电极1061通过第一连接件1064与第一电连接线连接;第二连接件1065,第二连接件1065与第二电连接线连接,第二连接件1065与第一电极1061接触的外壁面设有绝缘结构,第二电极1062通过第二连接件1065与第二电连接线连接。
具体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连接件1064与第二电极1062接触的外壁面设有绝缘结构,第一电极1061通过第一连接件1064与第一电连接线连接,也就是第一连接件1064穿设在第二电极1062和第一电极1061的第一安装孔内,且与第二电极1062绝缘连接,与第一电极1061导电连接,也即第一连接件1064既起到的固定第二电极1062和第一电极1061的作用,又起到了导通第一电极1061与第一电连接线的作用;第二连接件1065与第一电极1061接触的外壁面设有绝缘结构,第二电极1062通过第二连接件1065与第二电连接线连接,也就是,第二连接件1065穿设在第二电极1062和第一电极1061的另一个第一安装孔内,且第二连接件1065与第一电极1061绝缘连接,第二连接件1065与第二电极1062导电连接,也即第二连接件1065既起到了固定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的作用,又起到了导通第二电极1062和第二电连接线的作用。通电时,电解组件106可以将储液腔1026中的水进行电解,阳极附近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阴极附近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1064和第二连接件1065均为钛金属螺柱。绝缘结构包括塑料件,塑料件包覆在第一连接件1064与第二电极1062接触的外壁面,以及塑料件包覆在第二连接件1065与第一电极1061接触的外壁面,从而起到绝缘的作用。
进一步地,连接件1063还包括第三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穿设于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上的又一个第一安装孔上,且第三连接件与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均绝缘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6所示,电解组件106还包括:盖体1067和固定件1068。盖体1067位于第二电极1062靠近储液腔1026底壁的一侧,盖体1067上设有第二安装孔,连接件穿设于第二安装孔;固定件1068,与连接件伸出第二安装孔的一端连接。
具体地,盖体1067位于第二电极1062靠近储液腔1026底壁的一侧,盖体1067上设有第二安装孔,连接件1063依次穿设于第一电极1061上的第一安装孔、第二电极1062上的第一安装孔和盖体1067上的第二安装孔,并与固定件1068连接。通过设置盖体1067和固定件1068可以将电解组件106在储液腔1026中的位置进行固定。
具体地,如图13所示,固定件1068包括第一固定件110、第二固定件112和第三固定件114,其中,第一固定件110与第一连接件1064连接,第二固定件112与第二连接件1065连接,第三固定件114与第三连接件连接,具体地,第一固定件110和第二固定件112均为钛金属螺母。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电解组件106还包括:分隔板1069,设于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之间。
具体地,电解组件106还包括分隔板1069,通过将分隔板1069设于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之间,保证了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分隔设置,进而保证了电解组件106的可靠性,使其能够在液体中发生电解反应。
具体地,分隔板1069由绝缘材质制成。
进一步地,间距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5mm。
具体地,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之间设有间距,若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之间的间距过大,则增加了整体的占用空间,并且增加了电解组件106的固定难度,若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之间的间距过小,则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容易接触,进而影响电解组件106的结构可靠性,因此,将间距设置在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5mm之间,既保证了电解组件106结构的可靠性,也便于电解组件106的安装,减小了电解组件106整体的占用空间。
具体地,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之间的间距为2mm、3mm、4mm中的任意数值。
进一步地,第一电极1061上设有多个通孔,或第一电极1061包括网状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62上设有多个通孔,或第二电极1062包括网状第二电极。
具体地,第一电极1061上设有多个通孔,或者第一电极1061包括网状第一电极,也即第一电极1061为多孔结构,这样,便于在电解反应时气泡的溢出;第二电极1062上设有多个通孔,或者第二电极1062包括网状第二电极,也即第二电极1062为多孔结构,这样,在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进行电解反应时,便于气泡的溢出,从而保证以大致恒定的电流密度进行电解反应,保证了电解反应的可靠性,即确保电解过程的稳定。其中,第一电极1061为钛阳极,第二电极1062为钛阴极,钛阳极和钛阴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耐腐蚀性好,食用寿命长。
具体地,第一电极为由纯钛(根据国家标准TA1或者TA2标号的钛材)为基材,表面涂有钌铱涂层。钛阴极为钛材。
具体地,电解组件106为微电解组件,微电解组件的供电方式为直流低压(一般不超过30伏),以保证人体直接接触水体不会产生麻感。
实施例四:
如图7和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电解组件106还包括:发光部108,发光部108与通道1040连接。
具体地,电解组件106还包括发光部108,发光部108与通道1040连接。通过设置发光部108实现电解过程的可视化,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发光部108发出的光能够照射到电解组件106上,从而使得电解组件106的电解过程可视化。
具体地,发光部108发出的光线能够照亮储液腔1026,从而使得储液腔1026内的环境的可视化。
具体地,发光部108可以是紫外线灯,对通道1040内的液体进行进一步地杀菌消毒。
如图9和图16所示,进一步地,发光部108包括:发光件1080、透光盖板1082、密封件1084。其中,发光件1080与通道1040连接,设于第一电极1061背离储液腔1026底壁的一侧;透光盖板1082与通道1040连接,并与通道1040合围成容纳空间,发光件1080设于容纳空间内;密封件1084透光盖板1082通过密封件1084与通道1040的外壁面密封连接。
具体地,发光件1080和透光盖板1082均与通道1040连接。发光件1080设于第一电极1061背离储液腔1026底壁的一侧,透光盖板1082与通道1040合围形成容纳空间,且发光件1080设于容纳空间内,从而发光件1080与储液腔1026中的液体不接触,保证了发光件1080的密封性能,避免发光件1080漏电。同时,透光盖板1082的设置,不仅能够保证发光件1080的密封性能,还能够使得发光件1080发出的光照射到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上,进而使得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的电解过程可视化。
此外,通过设置密封件1084可以确保透光盖板1082与通道1040的外壁面密封连接,换言之,水不会进入到容纳空间内,确保容纳空间是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
实施例五:
如图1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体102包括:水箱1020以及主机组件1022。水箱1020包括储液腔1026,水箱1020的至少一部分为透光结构;主机组件1022与水箱1020连接,出雾口1024和雾化组件104设于主机组件1022。
具体地,水箱1020包括储液腔1026,水箱1020的至少一部分为透光结构,从而用户可透过储液腔1026的透光结构看到电解组件106的电解过程以及雾化组件104的雾化过程,使得电解过程和雾化过程可视化。
具体地,发光件1080发光,光线照射到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上,进而用户可通过储液腔1026的透光结构看到电解组件106的电解过程,使得电解组件106的电解过程可视化。
可以理解的是,本体102包括水箱1020和主机组件1022,雾化组件104设置在主机组件1022上,电解组件106设置在雾化组件104上,也即主机组件1022包括电解组件106和雾化组件104,这样,可将电解组件106、雾化组件104一体取出水箱1020,便于加湿装置100的拆装,进而便于用户向水箱1020内加水。
进一步地,由于出雾口1024与储液腔1026连通,因此用户还可通过出雾口1024向水箱1020内加水。
具体实施例: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加湿装置100,包括:本体102、雾化组件104、电解组件106。本体102包括储液腔1026和出雾口1024,出雾口1024与储液腔1026连通;雾化组件104与本体102连接,雾化组件104设于储液腔1026;电解组件106与雾化组件104连接,电解组件106设于储液腔1026。
如图1所示,本加湿装置100整机采用上置平台,即主机组件1022包括:雾化组件104和电解组件106,主机组件1022可以一体取出水箱1020,用户可以在出雾口1024加水,从而更加方便用户。雾化组件104深置于水箱1020低水位处,通过通道1040和雾化部1042实现不同水位皆能正常出雾。雾化组件104与电解组件106距离相近,电解组件106的供电方式为直流低压,一般不超过30伏,以保证人体直接接触水体不会产生麻感。供电线路1060从主机组件1022端部引线穿过通道1040,并通过连接件1063分别与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两个极板分别导通。
根据我国的居民饮用水的标准,自来水含有一定浓度的氯,通过电解组件106的微电解的持续或间断工作,可以将自来水低价态的氯氧化成高价态的氯,高价态的氯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自来水中含有氯元素,这里的氯元素大多以氯离子(即Cl-)的形式存在,电解组件106能够对储液腔1026中的自来水进行电解,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2e→Cl2;之后,生成的这部分氯气与水反应:Cl2+H2O→HClO+HCl;进一步地,HClO+OH-→H2O+ClO-;有可能进一步反应生成氯酸(即HClO3):12ClO-+6H2O-12e→4HClO3+8HCl+3O2。生成的次氯酸(即HClO)与氯酸(即HClO3)均是强氧化剂,对微生物有很强的杀灭效果。通过雾化组件104的超声振荡雾化,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水不仅杀死水体和水箱1020侧壁的细菌、病毒,还可以随着水雾飘散在空气中,在空气中实现空间杀菌。经过研究人员测试和实际验证,自来水电解后产生的消毒因子在低浓度下即可实现高效杀菌,同时也不会对人体呼吸道等产生刺激,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毒理性的要求。
另外,微电解模块工作时,可以在阴极持续沉积自来水中原有的钙、镁离子,具体反应式为:HCO3 -+OH-→CO3 2-+H2O;Ca2++CO3 2-→CaCO3↓;Mg2++CO3 2-→MgCO3↓。降低水体的整体硬度,从而极大降低雾化产生的水雾中的碳酸盐,降低对人体呼吸道的影响。
如图8和图9所示,雾化组件104安装于通道1040内,其通道1040外侧固定安装有电解组件106,电解组件106包括:第一电极1061、钛阴极、发光件1080、透光盖板1082,密封件1084、盖体1067、分隔板1069、固定件1068、连接件1063。其中,第一电极1061为纯钛(根据国家标准TA1或者TA2标号的钛材)为基材,表面涂有钌铱涂层,第二电极1062为钛采,表面无需涂层。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以一定间距1mm~5mm,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皆为多孔状或者网状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方便电解过程中的气泡逸出,从而保证以大致恒定的电流密度进行电解反应。
第一电极1061和第二电极1062分别通过连接件1063和固定件1068与直流电压的两极连接,从而实现电器的导通。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雾化区域的上缘,存在发光部108,发光部108主要包括:发光件1080和透光盖板1082,发光件1080可以与电解组件106共用电源,或者单独使用一路电源。发光件1080发光时,灯光通过透光盖板1082透出照在电解区域上,从而实现电解过程的可视化,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储液腔和出雾口,所述出雾口与所述储液腔连通;
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雾化组件设于所述储液腔;
电解组件,所述电解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所述电解组件设于所述储液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
通道,与所述本体连接,并自所述出雾口向所述储液腔的底壁延伸,所述通道与所述储液腔和所述出雾口连通,所述电解组件与所述通道连接;
雾化部,设于所述通道内,所述雾化部靠近所述储液腔的底壁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组件包括:
供电线路,设于所述通道,供电线路包括第一电连接线和第二电连接线;
第一电极,设于所述通道的外壁面,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线连接;
第二电极,设于所述通道的外壁面,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电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件,与所述通道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
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的外壁面设有绝缘结构,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线连接;
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电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电极接触的外壁面设有绝缘结构,所述第二电极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组件还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位于所述第二电极靠近所述储液腔底壁的一侧,所述盖体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
固定件,与所述连接件伸出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组件还包括:
分隔板,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上设有多个通孔,或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网状第一电极;
所述第二电极上设有多个通孔,或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网状第二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组件还包括:
发光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通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包括:
发光件,与所述通道连接,设于所述电解组件背离所述储液腔底壁的一侧;
透光盖板,与所述通道连接,并与所述通道合围成容纳空间,所述发光件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密封件,所述透光盖板通过所述密封件与所述通道的外壁面密封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
水箱,所述水箱包括所述储液腔,所述水箱的至少一部分为透光结构;
主机组件,所述主机组件与所述水箱连接,所述出雾口和所述雾化组件设于所述主机组件。
CN202023048179.8U 2020-12-17 2020-12-17 加湿装置 Active CN2137471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48179.8U CN213747133U (zh) 2020-12-17 2020-12-17 加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48179.8U CN213747133U (zh) 2020-12-17 2020-12-17 加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47133U true CN213747133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34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48179.8U Active CN213747133U (zh) 2020-12-17 2020-12-17 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471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56962B2 (en) Electrolyzing electrod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electrolysis method using electrolyzing electrode and electrolysis solution producing device
JP4848581B2 (ja) 脱臭・殺菌・除菌・防カビ装置
US20060214026A1 (en) Slightly acid solution nebulizer with cleaning function
TW201927344A (zh) 攜帶用電解水噴霧器
KR100748418B1 (ko) 수처리장치
KR100745633B1 (ko) 전해 살균장치를 구비하는 가습기
CN213747133U (zh) 加湿装置
KR100827384B1 (ko) 전해 살균장치
JP6936998B2 (ja) 電解水の生成方法、生成噴霧器及び生成噴霧装置
CN108689456A (zh) 双触媒净化装置及双触媒食品净化设备
CN215799937U (zh) 一种智能控制消毒弥雾及增氧多用机
CN212415573U (zh) 洗手装置
CN213964501U (zh) 一种雾化型环境消毒器
CN213747134U (zh) 加湿装置
CN114073432A (zh) 洗手装置
US20230347006A1 (en) Sterilization atomization device
JP2021120140A (ja) オゾン水の生成方法、生成噴霧器及び生成噴霧装置
KR101020717B1 (ko) 실내공기의 살균정화 방법 및 살균정화 장치
KR20120085355A (ko) 알칼리 수 생성 기능을 겸비한 살균력을 갖는 가습기
CN220648491U (zh) 一种具有消毒功能的加湿器
CN220283740U (zh) 电解水生成装置及具有其的水杯
CN215275146U (zh) 一种电子口腔喷雾器
CN220125154U (zh) 一种电解模组及消毒设备
CN214004166U (zh) 消毒机
CN218820875U (zh) 一种具有酸性电解水生成装置的环境消杀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