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19244U - 植栽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植栽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19244U
CN213719244U CN202022494348.4U CN202022494348U CN213719244U CN 213719244 U CN213719244 U CN 213719244U CN 202022494348 U CN202022494348 U CN 202022494348U CN 213719244 U CN213719244 U CN 2137192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water tray
light
overflow
light b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9434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温士昆
陈冠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osetop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osetop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osetop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osetop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9434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192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192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192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植栽盘装置,包含包括至少两个水盘模组的水盘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挡光盖的挡光单元,及包括至少两个定植盖的定植单元。每一水盘模组具有形成有溢流孔的底壁、两个端壁、两个侧壁、与其中一端壁连接的回流分隔壁、注水挡壁,及溢流挡壁,两相邻的水盘模组的相对侧壁之间界定出至少一热对流通道,所述底壁、所述端壁与所述侧壁配合界定出容室,所述回流分隔壁将所述容室分隔为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所述回流分隔壁与另一端壁之间形成连通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的连通道,所述注水挡壁的顶端高于所述溢流挡壁的顶端。每一挡光盖能拆卸地设置于各自的水盘模组,并形成有注水孔。每一定植盖能拆卸地设置于各自的水盘模组。

Description

植栽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植物栽培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植栽盘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2所示,现有一种在植物工厂内以水耕方式种植作物的植栽盘,包含一界定出一容室101的水盘1、数块并排设置于该容室1内的保丽龙定植板2、一设置于该水盘1的底壁并延伸至该容室101内的溢流管3,及一用于将一营养液5注入该容室101内的注水管4,所述保丽龙定植板2漂浮于该营养液5的一液面501上,每一保丽龙定植板2具有数个可分别供数个植栽6植入的定植孔201。
借此,在植物工厂内可将数个此种植栽盘上下层叠地设置于一栽培架(图未示)上,并利用数个照明灯7进行人工光照,以促进所述植栽6的生长,然而,在实际使用时,此种植栽盘却具有以下的缺失:
一、如图2所示,由于该水盘1的底壁是呈封闭状,上下层叠的任两个水盘1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并不存在热对流的通道,不易散热,因此,设置在上下层叠的任两个水盘1之间的照明灯7所产生的废热,往往无法即时地上升排出,而会形成热积存,这些热积存会对下方水盘1内的植栽6造成热伤害,不利于所述植栽6的生长,影响收成。
二、如图1所示,由于所述保丽龙定植板2均是容置于同一个水盘1的容室101内,因此,所述保丽龙定植板2上的植栽6均是共用同一个水盘1的容室101内的营养液5,如此,一旦其中一株植栽6产生病变时,细菌即可通过共用的营养液5传播到其余的植栽6上,造成所述保丽龙定植板2上的所有植栽6均会受到感染,导致所有植栽6均会被销毁。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先前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植栽盘装置。
于是,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包含水盘单元、挡光单元,及定植单元。
所述水盘单元包括至少两个互相连接的水盘模组,每一水盘模组具有底壁、两个在纵方向上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底壁并沿横方向延伸的端壁、两个在所述横方向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底壁并沿所述纵方向连接于所述端壁之间的侧壁、沿所述纵方向设置于所述底壁并与其中一端壁连接的回流分隔壁、设置于所述底壁并沿所述横方向连接于其中一侧壁与所述回流分隔壁之间的注水挡壁,及设置于所述底壁并沿所述横方向连接于另一侧壁与所述回流分隔壁之间的溢流挡壁,两相邻的水盘模组的相对侧壁之间界定出至少一热对流通道,所述底壁、所述端壁与所述侧壁配合界定出容室,所述回流分隔壁将所述容室分隔为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所述回流分隔壁与另一端壁之间形成连通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的连通道,所述注水挡壁邻近于所述其中一端壁并将所述第一空间分隔为注水区及与所述连通道连通的第一植栽区,所述溢流挡壁邻近于所述其中一端壁并将所述第二空间分隔为溢流区及与所述连通道连通的第二植栽区,所述注水挡壁的顶端在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溢流挡壁的顶端,所述底壁形成有与所述溢流区连通的溢流孔,所述水盘模组的容室互不连通。
所述挡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挡光盖,每一挡光盖能拆卸地设置于各自的水盘模组,并具有遮住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注水区与溢流区的挡光顶壁,每一挡光盖的挡光顶壁形成有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注水区连通的注水孔。
所述定植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定植盖,每一定植盖能拆卸地设置于各自的水盘模组,并具有遮住各自的水盘模组的第一植栽区与第二植栽区的定植顶壁,所述定植顶壁形成有数个定植孔。
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每一挡光盖的挡光顶壁还形成有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第二植栽区连通的抽水孔。
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每一挡光盖还具有沿所述横方向设置于所述挡光顶壁的底面并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注水挡壁上方的注水挡光壁,及沿所述横方向设置于所述挡光顶壁的底面并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溢流挡壁上方的溢流挡光壁,每一挡光盖的注水挡光壁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注水挡壁之间界定出连通所述注水区与所述第一植栽区的注水通道,每一挡光盖的溢流挡光壁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溢流挡壁之间界定出连通所述溢流区与所述第二植栽区的溢流通道。
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每一挡光盖还具有沿所述横方向设置于所述挡光顶壁的底面的挡光端壁,每一挡光盖的挡光端壁横跨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第一植栽区与第二植栽区,每一挡光盖的挡光端壁在所述纵方向上介于所述注水挡光壁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另一端壁之间,并在所述纵方向上介于所述溢流挡光壁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另一端壁之间,所述挡光端壁的底端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低于所述注水挡光壁的底端与所述溢流挡光壁的底端。
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每一挡光盖的挡光端壁的底端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低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注水挡壁的顶端,每一挡光盖的挡光端壁的底端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齐平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溢流挡壁的顶端。
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每一挡光盖还具有沿所述横方向设置于所述挡光顶壁的底面并在所述纵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溢流挡光壁的端定位壁、沿所述纵方向设置于所述挡光顶壁的底面的第一侧定位壁,及沿所述纵方向设置于所述挡光顶壁的底面并在所述横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定位壁的第二侧定位壁,每一挡光盖的端定位壁邻近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所述其中一端壁,并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溢流区内,每一挡光盖的第一侧定位壁邻近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所述回流分隔壁,并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注水区内,每一挡光盖的第二侧定位壁邻近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所述另一侧壁,并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溢流区内。
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所述底壁具有位于所述注水区的底侧与所述溢流区的底侧的高位水平壁部、位于所述第一植栽区的底侧与所述第二植栽区的底侧的低位水平壁部,及介于所述高位水平壁部与所述低位水平壁部之间的垂直肩壁部,所述高位水平壁部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低位水平壁部,所述高位水平壁部与所述垂直肩壁部配合界定出避位空间,所述回流分隔壁具有壁顶面,所述壁顶面具有与所述其中一端壁连接的高面部、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低于所述高面部的低面部,及介于所述高面部与所述低面部之间的阶面部,所述高面部沿所述纵方向朝所述另一端壁延伸至超过所述注水挡壁与所述溢流挡壁,每一挡光盖的挡光端壁朝向所述其中一端壁的内壁面抵靠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回流分隔壁的壁顶面的阶面部,每一挡光盖的挡光端壁的底端抵靠各自的水盘模组的回流分隔壁的壁顶面的低面部。
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所述水盘单元包括三个水盘模组,所述水盘单元还包括间隔模组,所述间隔模组具有数个设置于两相邻的水盘模组的相对侧壁之间并在所述纵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内间隔块,及数个外凸缘块,所述外凸缘块设置于在所述横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两水盘模组的外侧的侧壁,所述外凸缘块在所述纵方向上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每一定植盖还具有两个在所述横方向上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定植顶壁的底面并沿所述纵方向延伸的侧凸缘壁,及两个在所述横方向上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定植顶壁的顶面并沿所述纵方向延伸的搬运臂,每一定植盖的侧凸缘壁在所述横方向上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侧壁的外侧,每一搬运臂与所述定植顶壁的顶面配合界定出插槽。
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所述定植单元还包括数个定植杯,所述定植杯能拆卸地设置于每一定植盖的定植顶壁的定植孔。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利用任两个相邻的水盘模组之间均形成有所述热对流通道的设计,当本实用新型上下层叠并借由数个照明灯进行人工光照时,所述照明灯所产生的废热,可经由所述热对流通道即时地上升排出,而不会形成热积存,可有效避免热积存对植栽造成热伤害。此外,本实用新型植利用所述水盘模组的容室是互不连通的设计,可进行分区种植,以有效避免所有植栽被一次性地感染,降低所有植栽被同时销毁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现有植栽盘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2是一剖视示意图,说明数个现有植栽盘上下层叠并利用数个照明灯进行人工光照;
图3是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
图4是该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5是该实施例的一水盘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该实施例的一挡光单元的挡光盖的立体图;
图8是沿着图3中的线Ⅷ-Ⅷ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3中的线Ⅸ-Ⅸ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3中的线Ⅹ-Ⅹ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11是沿着图8中的线Ⅺ-Ⅺ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12是沿着图8中的线Ⅻ-Ⅻ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13是一类似于图8的视图,说明将一营养液注入该水盘单元的其中一水盘模组的注水区,并从该注水区流入第一植栽区,以提供养分给该水盘单元上的数个植栽;
图14是沿着图13中的线ⅩⅣ-ⅩⅣ所截取的剖视图,说明该营养液从每一水盘模组的第一植栽区回流至第二植栽区;
图15是一类似于图9的视图,说明该营养液从其中一水盘模组的第二植栽区溢流至溢流区;
图16是一剖视示意图,说明将数个该实施例并排成三排并上下层叠,以利用数个照明灯进行人工光照;
图17是一俯视图,说明将数个该实施例并排成一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3、4、5,为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100的一实施例,该植栽盘装置100包含一水盘单元10、一挡光单元20,及一定植单元30。
该水盘单元10包括三个互相连接的水盘模组40,及一间隔模组50。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变化例中,所述水盘模组40的数目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于三个。
如图5、6所示,每一水盘模组40具有一底壁41、两个在一纵方向X上相对地设置于该底壁41并沿一横方向Y延伸的端壁42、两个在该横方向Y相对地设置于该底壁41并沿该纵方向X连接于所述端壁42之间的侧壁43、一沿该纵方向X设置于该底壁41并与其中一端壁42连接的回流分隔壁44、一设置于该底壁41并沿该横方向Y连接于其中一侧壁43与该回流分隔壁44之间的注水挡壁45,及一设置于该底壁41并沿该横方向Y连接于另一侧壁43与该回流分隔壁44之间的溢流挡壁46。
该底壁41、所述端壁42与所述侧壁43配合界定出一容室47,所述水盘模组40的容室47是互不连通。任两个相邻的水盘模组40的相对侧壁43之间界定出两个热对流通道48,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变化例中,所述热对流通道48的数目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于两个。
该回流分隔壁44将该容室47分隔为一第一空间471及一第二空间472,该回流分隔壁44与另一端壁42之间形成一连通该第一空间471与该第二空间472的连通道473。
该注水挡壁45邻近于该其中一端壁42并将该第一空间471分隔为一注水区474及一与该连通道473连通的第一植栽区475。
该溢流挡壁46邻近于该其中一端壁42并将该第二空间472分隔为一溢流区476及一与该连通道473连通的第二植栽区477,该注水挡壁45的顶端在一高度方向Z上高于该溢流挡壁46的顶端,该底壁41形成有一与该溢流区476连通的溢流孔414。
如图5、8、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底壁41具有一位于该注水区474的底侧与该溢流区476的底侧的高位水平壁部411、一位于该第一植栽区475的底侧与该第二植栽区477的底侧的低位水平壁部412,及一介于该高位水平壁部411与该低位水平壁部412之间的垂直肩壁部413,该高位水平壁部411在该高度方向Z上高于该低位水平壁部412,并形成有该溢流孔414,该高位水平壁部411与该垂直肩壁部413配合界定出一避位空间415。
如图5、6、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回流分隔壁44具有一壁顶面441,该壁顶面441具有一与该其中一端壁42连接的高面部442、一在该高度方向Z上低于该高面部442的低面部443,及一介于该高面部442与该低面部443之间的阶面部444,该高面部442沿该纵方向X朝该另一端壁42延伸至超过该注水挡壁45与该溢流挡壁46。
如图4所示,该挡光单元20包括三个挡光盖2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挡光盖21的数目对应于所述水盘模组40的数目,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变化例中,所述挡光盖21的数目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于三个。
如图7、8、9所示,每一挡光盖21能拆卸地设置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并具有一遮住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注水区474与溢流区476的挡光顶壁22、一沿该横方向Y设置于该挡光顶壁22的底面并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注水挡壁45上方的注水挡光壁23、一沿该横方向Y设置于该挡光顶壁22的底面并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溢流挡壁46上方的溢流挡光壁24、一沿该横方向Y设置于该挡光顶壁22的底面的挡光端壁25、一沿该横方向Y设置于该挡光顶壁22的底面并在该纵方向X上相对于该溢流挡光壁24的端定位壁26、一沿该纵方向X设置于该挡光顶壁22的底面的第一侧定位壁27,及一沿该纵方向X设置于该挡光顶壁22的底面并在该横方向Y上相对于该第一侧定位壁27的第二侧定位壁28。
每一挡光盖21的挡光顶壁22形成有一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注水区474连通的注水孔221,及一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第二植栽区477连通的抽水孔222。
每一挡光盖21的注水挡光壁23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注水挡壁45之间界定出一连通该注水区474与该第一植栽区475的注水通道231,该注水通道231用于控制从该注水区474朝该第一植栽区475注水的单位时间注水量,每一挡光盖21的溢流挡光壁24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溢流挡壁46之间界定出一连通该溢流区476与该第二植栽区477的溢流通道241。
如图8、9、11所示,每一挡光盖21的挡光端壁25横跨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第一植栽区475与第二植栽区477,每一挡光盖21的挡光端壁25的两侧分别邻近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侧壁43,每一挡光盖21的挡光端壁25在该纵方向X上介于该注水挡光壁23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另一端壁42之间,并在该纵方向X上介于该溢流挡光壁24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另一端壁42之间,该挡光端壁25的底端在该高度方向Z上低于该注水挡光壁23的底端与该溢流挡光壁24的底端。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挡光盖21的挡光端壁25的底端在该高度方向Z上低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注水挡壁45的顶端,每一挡光盖21的挡光端壁25的底端在该高度方向Z上齐平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溢流挡壁46的顶端。
如图10所示,每一挡光盖21的挡光端壁25朝向该其中一端壁42的内壁面抵靠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回流分隔壁44的壁顶面441的阶面部444,每一挡光盖21的挡光端壁25的底端抵靠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回流分隔壁44的壁顶面441的低面部443。
如图7、11所示,每一挡光盖21的端定位壁26邻近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该其中一端壁42,并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溢流区476内,每一挡光盖21的第一侧定位壁27邻近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该回流分隔壁44,并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注水区474内,每一挡光盖21的第二侧定位壁28邻近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该另一侧壁43,并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溢流区476内。
如图5、6所示,该间隔模组50具有数个设置于任两个相邻的水盘模组40的相对侧壁43之间并在该纵方向X上间隔设置的内间隔块51,及数个外凸缘块52,所述外凸缘块52设置于在该横方向Y上位于最外侧的两水盘模组40的外侧的侧壁43,所述外凸缘块52在该纵方向X上间隔设置。
如图4、8、12所示,该定植单元30包括三个定植盖31,及数个定植杯32,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定植盖31的数目对应于所述水盘模组40的数目,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变化例中,所述定植盖31的数目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于三个。
每一定植盖31能拆卸地设置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并具有一遮住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第一植栽区475与第二植栽区477的定植顶壁33、两个在该横方向Y上相对地设置于该定植顶壁33的底面并沿该纵方向X延伸的侧凸缘壁34,及两个在该横方向Y上相对地设置于该定植顶壁33的顶面并沿该纵方向X延伸的搬运臂35。
该定植顶壁33形成有数个定植孔331。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定植盖31的定植顶壁33的前端会抵接于各自的挡光盖21的挡光端壁25,作为承靠的基准。
每一定植盖31的侧凸缘壁34在该横方向Y上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侧壁43的外侧。
每一搬运臂35与该定植顶壁33的顶面配合界定出一插槽351。可以理解的是,每一定植盖31可配合一自动化拆盘设备(图未示)进行拆盘,该自动化拆盘设备可将两根插杆(图未示)插入每一定植盖31的插槽351,以将每一定植盖31从各自的水盘模组40上拆下,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将来植物工厂之整厂自动化作业的规划。
所述定植杯32能拆卸地设置于每一定植盖31的定植顶壁33的定植孔331,所述定植杯32分别用于供数个植栽200(见图13)植入。
借此,如图3、13、14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植栽盘装置100被设置于植物工厂内的一栽培架(图未示)上时,可利用三个注水头300(在图13中只示出一个注水头300作代表)分别将一营养液400从每一挡光盖21的注水孔221注入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注水区474内,使该营养液400从每一水盘模组40的注水区474越过每一水盘模组40的注水挡壁45,而经由该注水通道231流入每一水盘模组40的第一植栽区475,在此过程中,每一水盘模组40的注水挡壁45可避免该营养液400从每一水盘模组40的注水区474直接冲入每一水盘模组40的第一植栽区475,而使该营养液400可稳定地、缓和地流入每一水盘模组40的第一植栽区475,以避免该营养液400在每一水盘模组40的第一植栽区475的边角区域产生滞流与旋流的问题;接着,流入每一水盘模组40的第一植栽区475内的营养液400可经由每一水盘模组40的连通道473回流到每一水盘模组40的第二植栽区477内,如此,在每一水盘模组40的第一植栽区475与第二植栽区477内均匀流动的营养液400,可使每一植栽200的根部获得充分的营养素,并促进每一植栽200的根部健康;接着,如图14、15所示,当流入每一水盘模组40的第一植栽区475与第二植栽区477内的营养液400的液面高度高过每一水盘模组40的溢流挡壁46的顶端时,该营养液400会溢过每一水盘模组40的溢流挡壁46,而经由该溢流通道241流入每一水盘模组40的溢流区476内,每一水盘模组40的溢流区476内的该营养液400会经由每一水盘模组40的溢流孔414流入一设置于所述水盘模组40的避位空间415内的溢流排水槽500排掉,由此可知,每一水盘模组40的溢流挡壁46的顶端可决定出该营养液400的一液面水位线410的最低高度,而且,由于每一水盘模组40的注水挡壁45(见图13)的顶端是高于每一水盘模组40的溢流挡壁46的顶端,因此,该营养液400在每一水盘模组40的注水区474内的入水位会高于该液面水位线410。
再者,如图16、17所示,在植物工厂内可将数个并排成三排的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100上下层叠地设置于该栽培架(图未示)上,并利用数个照明灯600进行人工光照,以促进所述植栽200的生长,在此过程中,由于每一植栽盘装置100的任两个相邻的水盘模组40之间均形成有所述热对流通道48,而且,任两个并靠在一起的植栽盘装置100的内侧的水盘模组40之间借由所述外凸缘块52的间隔也均会形成两个散热通道49,如此,设置在上下层叠的两排植栽盘装置100之间的照明灯600所产生的废热,即可经由所述热对流通道48与所述散热通道49即时地上升排出,而不会形成热积存,避免对所述植栽200造成热伤害。
此后,如图1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植栽盘装置100上的植栽200要进行采收之前或本实用新型的植栽盘装置100要更换不同营养成分的营养液400时,可利用三个抽水管700(在图15中只示出一个抽水管700作代表)进行抽水作业,每一抽水管700可从各自的挡光盖21的抽水孔222伸入至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第二植栽区477内,以将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第一植栽区475(见图13)与第二植栽区477内的营养液400完全抽出,在此过程中,每一挡光盖21的挡光端壁25可将各自的抽水管700与最邻近于各自的抽水管700的其中一植栽200的根部隔开,避免各自的抽水管700在插入时对该其中一植栽200的根部造成伤害。
经由以上的说明,可再将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归纳如下:
一、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100利用任两个相邻的水盘模组40之间均形成有所述热对流通道48的设计,及任两个并靠在一起的植栽盘装置100的内侧的水盘模组40之间借由所述外凸缘块52的间隔均会形成所述散热通道49的设计,当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100上下层叠并借由所述照明灯600进行人工光照时,设置在上下层叠的两排植栽盘装置100之间的所述照明灯600所产生的废热,可经由所述热对流通道48与所述散热通道49即时地上升排出,而不会形成热积存,可有效避免热积存对所述植栽200造成热伤害。
二、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100的所述水盘模组40的容室47是互不连通,如此,当种植于其中一水盘模组40上的其中一株植栽200产生病变时,细菌顶多只能通过该其中一水盘模组40的第一植栽区475与第二植栽区477内的营养液400传播到该其中一水盘模组40上的其余株植栽200上,并无法传播到其余两个水盘模组40上的植栽200上,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100利用所述水盘模组40可进行分区种植,可有效避免同一个植栽盘装置100上的所有植栽200被一次性地感染,降低同一个植栽盘装置100上的所有植栽200被同时销毁的风险。
三、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100的每一水盘模组40利用该注水区474与该溢流区476位于同一端的设计,可使该营养液400先从每一水盘模组40的注水区474流入每一水盘模组40的第一植栽区475,然后,再经由每一水盘模组40的连通道473回流到每一水盘模组40的第二植栽区477内,最后,多出的该营养液400再排出至该溢流区476内,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100可使该营养液400在每一水盘模组40的第一植栽区475与第二植栽区477内均匀流动,以使每一植栽200的根部获得充分的营养素,并促进每一植栽200的根部健康。
四、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100的每一水盘模组40的底壁41利用该高位水平壁部411高于该低位水平壁部412的设计,可有效缩小该注水区474的体积,以减少残留在该注水区474内的该营养液400的浪费。
五、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100利用每一挡光盖21的注水挡光壁23配合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注水挡壁45的设计,可对从每一挡光盖21的注水孔221射入的外界光线产生一次挡光的作用,再利用每一挡光盖21的挡光端壁25的设计可产生二次挡光的作用,以有效阻挡外界光线直接射入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第一植栽区475,而且,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100利用每一挡光盖21的溢流挡光壁24与挡光端壁25设计,也可遮挡从每一挡光盖21的抽水孔222射入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溢流区476与第二植栽区477的侧光,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植栽盘装置100可有效避免青苔或藻类在各自的水盘模组40的第一植栽区475与第二植栽区477内滋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植栽盘装置,不但可即时排出所述照明灯所产生的废热,以避免热积存对所述植栽造成热伤害,并可进行分区种植,以降低所有植栽被一次性地感染的风险,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Claims (10)

1.一种植栽盘装置,包含水盘单元、挡光单元,及定植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盘单元,包括至少两个互相连接的水盘模组,每一水盘模组具有底壁、两个在纵方向上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底壁并沿横方向延伸的端壁、两个在所述横方向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底壁并沿所述纵方向连接于所述端壁之间的侧壁、沿所述纵方向设置于所述底壁并与其中一端壁连接的回流分隔壁、设置于所述底壁并沿所述横方向连接于其中一侧壁与所述回流分隔壁之间的注水挡壁,及设置于所述底壁并沿所述横方向连接于另一侧壁与所述回流分隔壁之间的溢流挡壁,两相邻的水盘模组的相对侧壁之间界定出至少一热对流通道,所述底壁、所述端壁与所述侧壁配合界定出容室,所述回流分隔壁将所述容室分隔为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所述回流分隔壁与另一端壁之间形成连通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的连通道,所述注水挡壁邻近于所述其中一端壁并将所述第一空间分隔为注水区及与所述连通道连通的第一植栽区,所述溢流挡壁邻近于所述其中一端壁并将所述第二空间分隔为溢流区及与所述连通道连通的第二植栽区,所述注水挡壁的顶端在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溢流挡壁的顶端,所述底壁形成有与所述溢流区连通的溢流孔,所述水盘模组的容室互不连通;
所述挡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挡光盖,每一挡光盖能拆卸地设置于各自的水盘模组,并具有遮住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注水区与溢流区的挡光顶壁,每一挡光盖的挡光顶壁形成有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注水区连通的注水孔;及
所述定植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定植盖,每一定植盖能拆卸地设置于各自的水盘模组,并具有遮住各自的水盘模组的第一植栽区与第二植栽区的定植顶壁,所述定植顶壁形成有数个定植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挡光盖的挡光顶壁还形成有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第二植栽区连通的抽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挡光盖还具有沿所述横方向设置于所述挡光顶壁的底面并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注水挡壁上方的注水挡光壁,及沿所述横方向设置于所述挡光顶壁的底面并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溢流挡壁上方的溢流挡光壁,每一挡光盖的注水挡光壁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注水挡壁之间界定出连通所述注水区与所述第一植栽区的注水通道,每一挡光盖的溢流挡光壁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溢流挡壁之间界定出连通所述溢流区与所述第二植栽区的溢流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栽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挡光盖还具有沿所述横方向设置于所述挡光顶壁的底面的挡光端壁,每一挡光盖的挡光端壁横跨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第一植栽区与第二植栽区,每一挡光盖的挡光端壁在所述纵方向上介于所述注水挡光壁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另一端壁之间,并在所述纵方向上介于所述溢流挡光壁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另一端壁之间,所述挡光端壁的底端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低于所述注水挡光壁的底端与所述溢流挡光壁的底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植栽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挡光盖的挡光端壁的底端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低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注水挡壁的顶端,每一挡光盖的挡光端壁的底端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齐平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溢流挡壁的顶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植栽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挡光盖还具有沿所述横方向设置于所述挡光顶壁的底面并在所述纵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溢流挡光壁的端定位壁、沿所述纵方向设置于所述挡光顶壁的底面的第一侧定位壁,及沿所述纵方向设置于所述挡光顶壁的底面并在所述横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定位壁的第二侧定位壁,每一挡光盖的端定位壁邻近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所述其中一端壁,并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溢流区内,每一挡光盖的第一侧定位壁邻近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所述回流分隔壁,并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注水区内,每一挡光盖的第二侧定位壁邻近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所述另一侧壁,并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溢流区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植栽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具有位于所述注水区的底侧与所述溢流区的底侧的高位水平壁部、位于所述第一植栽区的底侧与所述第二植栽区的底侧的低位水平壁部,及介于所述高位水平壁部与所述低位水平壁部之间的垂直肩壁部,所述高位水平壁部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低位水平壁部,所述高位水平壁部与所述垂直肩壁部配合界定出避位空间,所述回流分隔壁具有壁顶面,所述壁顶面具有与所述其中一端壁连接的高面部、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低于所述高面部的低面部,及介于所述高面部与所述低面部之间的阶面部,所述高面部沿所述纵方向朝所述另一端壁延伸至超过所述注水挡壁与所述溢流挡壁,每一挡光盖的挡光端壁朝向所述其中一端壁的内壁面抵靠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回流分隔壁的壁顶面的阶面部,每一挡光盖的挡光端壁的底端抵靠各自的水盘模组的回流分隔壁的壁顶面的低面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盘单元包括三个水盘模组,所述水盘单元还包括间隔模组,所述间隔模组具有数个设置于两相邻的水盘模组的相对侧壁之间并在所述纵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内间隔块,及数个外凸缘块,所述外凸缘块设置于在所述横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两水盘模组的外侧的侧壁,所述外凸缘块在所述纵方向上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定植盖还具有两个在所述横方向上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定植顶壁的底面并沿所述纵方向延伸的侧凸缘壁,及两个在所述横方向上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定植顶壁的顶面并沿所述纵方向延伸的搬运臂,每一定植盖的侧凸缘壁在所述横方向上位于各自的水盘模组的侧壁的外侧,每一搬运臂与所述定植顶壁的顶面配合界定出插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植单元还包括数个定植杯,所述定植杯能拆卸地设置于每一定植盖的定植顶壁的定植孔。
CN202022494348.4U 2020-11-02 2020-11-02 植栽盘装置 Active CN2137192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94348.4U CN213719244U (zh) 2020-11-02 2020-11-02 植栽盘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94348.4U CN213719244U (zh) 2020-11-02 2020-11-02 植栽盘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19244U true CN213719244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19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94348.4U Active CN213719244U (zh) 2020-11-02 2020-11-02 植栽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192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36454A (zh) * 2023-07-26 2023-08-25 吉林大学 一种防止分泌物交叉感染的人参水培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36454A (zh) * 2023-07-26 2023-08-25 吉林大学 一种防止分泌物交叉感染的人参水培装置
CN116636454B (zh) * 2023-07-26 2023-09-29 吉林大学 一种防止分泌物交叉感染的人参水培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19549B1 (ko) 재배 장치, 다층 입체 재배 시스템 및 식물 공장 식재 시스템
JP5426014B2 (ja) 一体型垂直緑化モジュール
US20160120139A1 (en) Cultivation apparatus having automatic rainwater supply function
CN213719244U (zh) 植栽盘装置
EP3533319A1 (en) Verticle grow box module and module and system of vertical grow boxes that incorporates it
WO2021184400A1 (zh) 一种鱼植共生的生态养殖系统
CN203608615U (zh) 蓄水循环花盆
KR20200113708A (ko) 작물 재배용 포트
JP2004073003A (ja) 植物栽培容器、植物栽培ユニット及びこの植物栽培ユニットを用いた植物栽培装置
TWM606075U (zh) 盆栽植物栽培端盤底部灌溉系統
CN218072623U (zh) 一种草莓种苗繁育装置
CN217117172U (zh) 潮汐水培种植盆及立体种植装置
CN217136185U (zh) 濒危红树植物潮汐模拟自动育苗装置
KR101256820B1 (ko) 식물재배시스템
CN214430487U (zh) 一种高成活率的园林育苗装置
CN210491898U (zh) 一种农业蔬菜育苗柜
CN212279258U (zh) 一种储液种植板
CN210519728U (zh) 一种适合密植型植物的水培设施
TWM612012U (zh) 植栽盤裝置
CN111406635A (zh) 一种储液种植板
KR20200088730A (ko) 다단식 자동 식물 재배 장치
CN219478656U (zh) 一种组合式花盆
CN215819582U (zh) 一种水苗床
CN215872864U (zh) 一种植物培育用生长舱
CN220915895U (zh) 一种玉米种植用育苗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