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18478U - 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18478U
CN213718478U CN202021515434.2U CN202021515434U CN213718478U CN 213718478 U CN213718478 U CN 213718478U CN 202021515434 U CN202021515434 U CN 202021515434U CN 213718478 U CN213718478 U CN 2137184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wheel
driving
transmission mechanism
mov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1543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绪光
张少华
焦泽龙
李敬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1543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184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184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184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驱动装置用于带动第一移动件沿第一直线运动,以及用于带动第二移动件沿第二直线运动,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相互垂直,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轮,驱动轮形成有啮合部和非啮合部;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第一传动机构与啮合部啮合的情况下,第二传动机构处于非啮合部的位置,驱动轮通过第一传动机构带动第一移动件沿第一直线运动;在第二传动机构与啮合部啮合的情况下,第一传动机构处于非啮合部的位置,驱动轮通过第二传动机构带动第二移动件沿第二直线运动。

Description

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
本申请是名称为“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专利申请号为201921127692.0、申请日为2019年7月17日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设备的带宽和速率不断提升,线路损耗对信号影响比较大,为了满足信号高速传输的要求,诞生了如图1所述的交换网板(Switch Fabric Unit,SFU)002与数据处理板(Line Processing Unit,LPU)001的布局架构,也就是说,多个数据处理板001横插在同一个交换网板002上,交换网板002与相对应的每一个数据处理板001连接,以实现与每一个数据处理板001都能互通互联,若数据处理板001较多时,就会造成交换网板002的尺寸较大,重量较大,同样也造成交换网板002与数据处理板001插拔时产生较大的插拔力,为交换网板002的维护造成极大的不便,降低交换网板002的可维护性。
通常对交换网板002的维护主要是对布局在交换网板002上的芯片003(参照图2)及关联的电路器件进行维护,为了提高对芯片003及关联的电路器件的维护性,参照图3,将芯片003设置在活动交换网板0022上,再将活动交换网板0022活动设置在与固定交换网板0021上,固定交换网板0021与相对应的每一个数据处理板001连接。即当需要维护芯片003时,仅需将可活动交换网板0022拆下,方便实现芯片003的维护动作。参照图3和图4,为了保障活动交换网板0022与固定交换网板0021信号的互通,受限于活动交换网板0022尺寸的限定,不仅需要在活动交换网板0022的相对第一连接端004的侧面设置与第一连接端004相配合的第二连接端005,参照图4,还需要在活动交换网板0022的与第二连接端005相邻的两个侧面上均设置连接器006,参照图5,连接器006通过连接线007连接第一连接端004,实现信号通道的连接。
参照图4,连接器006包括相插接配合的插头0061和插座0062,具体插拔活动交换网板0022与固定交换网板0021时,第二连接端005需要沿第一直线S1移动以与第一连接端004插拔,插头0061需要沿与第一直线S1竖直的第二直线S2移动以实现与插座0062的插拔。参照图6,现有技术中通过第一驱动机构A实现活动交换网板0022沿第一直线S1的移动,进而实现第二连接端005与第一连接端004的插拔,通过第二驱动机构B实现插头0061沿第二直线S2的移动,具体实施时,先采用第一驱动机构A动作,使第二连接端005与第一连接端004插接或拔脱,再采用第二驱动机构B动作,使插头0061和插座0062插接或拔脱,最终完成活动交换网板0022与固定交换网板0021的插拔。但是,该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先后执行两个驱动机构最终实现两个方向的独立运动,两个运动没有实现互锁,有可能会对插头0061和插座0062造成损坏,且两个驱动机构操作不便,降低人机交换体验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通过同一个驱动轮带动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的运动,实现了第一移动件沿第一直线的运动,以及第二移动件沿第二直线的运动,操作方便,提高人机交换体验,且第一传动机构的运动与第二传动机构的运动互锁,采用该驱动装置安装插头和插座时,可避免现有技术中使用两个驱动机构误操作对插头和插座造成损伤的现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用于带动第一移动件沿第一直线运动,以及用于带动第二移动件沿第二直线运动,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相互垂直,驱动装置包括:
驱动轮,驱动轮形成有啮合部和非啮合部;
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第一传动机构与啮合部啮合的情况下,第二传动机构处于非啮合部的位置,驱动轮通过第一传动机构带动第一移动件沿第一直线运动;在第二传动机构与啮合部啮合的情况下,第一传动机构处于非啮合部的位置,驱动轮通过第二传动机构带动第二移动件沿第二直线运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因为驱动轮形成有啮合部和非啮合部,第一传动机构与啮合部啮合的情况下,第二传动机构处于非啮合部的位置,这样驱动轮就会带动第一传动机构运动,进而带动第一移动件沿第一直线运动,但是,驱动轮不会带动第二传动机构运动,以使第二移动件静止不动,实现了通过驱动轮和第一传动机构带动第一移动件沿第一直线的运动;第二传动机构与啮合部啮合的情况下,第一传动机构就处于非啮合部的位置,驱动轮就会带动第二传动机构运动,从而带动第二移动件沿第二直线运动,由于驱动轮不会带动第一传动机构运动,这样第一移动件静止不动,实现了通过驱动轮带动第二移动件沿第二直线的运动。也就是说,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中的一个运动时,另一个静止。该驱动装置通过一个驱动轮的转动带动两个移动件沿各自运动方向的独立运动,具体操作时,相比现有的通过两个驱动机构带动相对应的移动件运动,操作更加方便,进而提高人机交换体验。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轮和第二传动机构均设置在第一移动件上,第二传动机构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二移动件连接或分离的插接结构,第一传动机构带动第一移动件靠近第二移动件时,第二传动机构通过插接结构与第二移动件连接,第一传动机构带动第一移动件朝远离第二移动件方向运动时,第二传动机构通过插接结构与第二移动件分离。将驱动轮和第二传动机构设置在第一移动件上,这样避免设置用于安装驱动轮和第二传动机构的安装件,减少了整个驱动装置的零部件数量。因为驱动轮和第二传动机构设置在第一移动件上,即当第一移动件与运动时,驱动轮和第二传动机构也相对应的同步运动,为了实现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的相互独立运动,当第一移动件运动时,第二传动机构通过插接结构与第二移动件分离。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轮的外缘设置有第一啮合齿和第二啮合齿,驱动轮的外缘且位于第一啮合齿和第二啮合齿之间形成光滑段,第一啮合齿和第二啮合齿形成啮合部,光滑段形成非啮合部,在第一传动机构与第一啮合齿啮合的情况下,第二传动机构与光滑段滑动配合,在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二啮合齿啮合的情况下,第一传动机构与光滑段滑动配合。第一啮合齿和第二啮合齿形成的啮合部,以及光滑段形成的非啮合部,结构简单,制造也方便。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动机构包括分别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移动件上且啮合传动的过渡轮和推动轮,过渡轮的外缘设置有与第一啮合齿相啮合的第一从动齿和与光滑段滑动配合的第一光滑段,推动轮转动的路径上设置有固定件,在推动轮转动至与固定件抵接的情况下,固定件对推动轮施加推力,以使第一移动件沿第一直线运动。通过驱动轮、过渡轮、推动件和固定件的相配合,将驱动轮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第一移动件沿第一直线的直线运动,结构比较简单,所占用的空间小,且通过啮合传动实现运动方向的改变,传动较稳定,进而使第一移动件在运动过程中平稳。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推动轮的外缘开设有卡槽,卡槽具有相对的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固定件设置在第一移动件的旁侧,固定件位于卡槽内,固定件具有相对的第三抵接面和第四抵接面,在推动轮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第一抵接面与第三抵接面抵接,以对推动轮施加沿第一方向的推力,在推动轮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第二抵接面与第四抵接面抵接,以对推动轮施加沿第二方向的推力,其中,第一旋转方向与第二旋转方向相反,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且分别平行于第一直线。通过将固定件设置在第一移动件的旁侧,再在推动轮的外缘开设有卡槽,固定件位于卡槽内,制造工艺简单,若第一移动件为线路板时,可保证第一移动件的完整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抵接面和第四抵接面均与第一直线垂直。这样通过第三抵接面对第一抵接面施加的推力,以及第四抵接面对第二抵接面施加的推力均平行于第一直线,以使第一移动件的运动轨迹为第一直线,再无需设置用于设置引导第一移动件运动轨迹的导向结构。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传动机构包括转动安装在第一移动件上的从动件,以及滑动安装在第一移动件上且与从动件啮合传动的拉动件,拉动件的滑动方向平行于第二直线,拉动件上具有沿其延伸方向设置且与从动件相啮合的传动齿,从动件的外缘设置有与第二啮合齿相啮合的第二从动齿和与光滑段滑动配合的第二光滑段,插接结构设置在拉动件上。通过驱动轮、从动件和拉动件的相配合,将驱动轮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第二移动件沿第二直线的直线运动,结构比较简单,所占用的空间也较小,且通过啮合传动实现运动方向的改变,传动较稳定,进而使第二移动件在运动过程中平稳。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插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拉动件上的导销,导销的轴向平行于第一直线,第二移动件上设置有与导销相配合的导套孔。该插接结构结构简单,有效实现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二移动件的连接和分离。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从动件为圆弧结构,第二从动齿和第二光滑段设置在圆弧结构的靠近驱动轮的端部,圆弧结构的靠近拉动件的端部设置有与传动齿啮合的第三啮合齿。将从动件设置为圆弧结构,即该圆弧结构为整个圆形从动轮的部分,这样相比圆形从动轮,有效减小占用面积,以使整个驱动装置结构紧凑。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从动件与第一移动件相配合的位置处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用于限定从动件的转动角度。通过限位结构的设置,保障第二移动件运动的距离。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移动件上的限位柱和开设在从动件上且与限位柱相配合的限位槽。若第一移动件为线路板,限位槽开设在线路板上就会影响线路板的性能。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拉动件与第一移动件相配合的位置处设置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用于引导拉动件沿所述第二直线运动。通过导向结构的设置,可有效第二移动件的运动轨迹,防止出现偏离的现象。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轮与驱动手柄连接,驱动手柄用于带动驱动轮转动。通过驱动手柄带动驱动轮转动,实施方便。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线路板,包括固定板、作为第一移动件的插拔板和作为第二移动件的连接板,以及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实现方式中的驱动装置,固定板上开设有供插拔板滑动的第一滑槽和供连接板滑动的第二滑槽,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直线,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直线,插拔板具有第一连接端,固定板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端相配合的第二连接端,插拔板上还设置有第三连接端,连接板上与第三连接端相配合的第四连接端,驱动装置带动插拔板沿第一滑槽滑动以使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插拔,驱动装置还带动连接板沿第二滑槽滑动以使第四连接端与第三连接端插拔,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相互垂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线路板,由于驱动装置采用了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这样当需要插拔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以及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时,只需带动驱动轮转动,就实现了插拔板沿第一直线的运动和连接板沿第二直线的运动,进而实现连接端的插拔,相比现有的分别驱动插拔板和连接板的两个驱动机构,操作方便,也便于实施,提高人机交换体验。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通讯设备,包括壳体以及上述第二方面的线路板,所述线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讯设备,由于该通讯设备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线路板,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讯设备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线路板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预期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交换网板与数据处理板的布局架构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交换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交换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交换网板的连接端插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交换网板的连接端插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中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A处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带动第一移动件运动的状态图;
图10为图9的B处放大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带动第一移动件运动结束时的状态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带动第二移动件运动的状态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应用在送料系统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下面结合附图对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进行详细描述。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参照图7,该驱动装置用于带动第一移动件1沿第一直线L1运动,以及用于带动第二移动件2沿第二直线L2运动,第一直线L1与第二直线L2相互垂直。
参照图7,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轮3、第一传动机构4和第二传动机构5,参照图9,驱动轮3形成有啮合部31和非啮合部32,在第一传动机构4与啮合部31啮合的情况下,第二传动机构5处于非啮合部32的位置,驱动轮3通过第一传动机构4带动第一移动件1沿第一直线L1运动;在第二传动机构5与啮合部31啮合的情况下,第一传动机构4处于非啮合部32的位置,驱动轮3通过第二传动机构5带动第二移动件2沿第二直线L2运动。
当驱动轮3的啮合部31与第一传动机构4啮合时,驱动轮3就可以与第一传动机构4啮合传动,以带动第一移动件1沿第一直线L1运动,但是,由于第二传动机构5与非啮合部32相配合,驱动轮3不会带动第二传动机构5运动,第二移动件2就静止不动;当驱动轮3的啮合部31与第二传动机构5啮合时,驱动轮3就可以与第二传动机构5啮合传动,以带动第二移动件2沿第二直线L2运动,但是,由于第一传动机构4与非啮合部32相配合,驱动轮3不会带动第一传动机构4运动,第一移动件1就静止不动。所以,通过在驱动轮3上形成的啮合部31和非啮合部32与相对应的第一传动机构4和第二传动机构5的适时配合,实现了第一移动件1和第二移动件2沿各自方向上的独立运动。
具体实施时,只需带动驱动轮3转动,就实现了第一移动件1沿第一直线L1的运动,以及第二移动件2沿第一直线L2的运动。相比现有的通过一个驱动机构带动第一移动件1沿第一直线L1运动,另一个驱动机构带动第二移动件2沿第二直线L2运动,本申请的操作更加简便,会明显提高人机交换体验,同时,若第一移动件1和第二移动件2的运动顺序既定时,现有技术可能会因为两个驱动机构操作顺序错误,进而影响其他相关零件的性能,但是,本申请不会出现此种现象。
驱动轮3和第二传动机构5的布设位置可以有多种情况,例如,参照图7,驱动轮3和第二传动机构5安装在第一移动件1上,这样就无需单独设置用于安装驱动轮3和第二传动机构5的安装板;再例如,驱动轮3和第二传动机构5不安装在第一移动件1上,而单独设置在安装板上,并将第二传动机构5直接与第二移动件2连接。本申请为了简化结构,节省安装空间,将驱动轮3和第二传动机构5安装在第一移动件1上。
若将驱动轮3和第二传动机构5安装在第一移动件1上时,第二传动机构5与第二移动件2固定连接,这样就会导致第一移动件1沿第一直线L1运动时,也会带动第二移动件2运动,为了保障第一移动件1运动时,第二移动件2静止,参照图7和图8,第二传动机构5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二移动件2连接或分离的插接结构7,第一传动机构4带动第一移动件1靠近第二移动件2时,第二传动机构5通过插接结构7与第二移动件2连接,第一传动机构4带动第一移动件1朝远离第二移动件2方向运动时,第二传动机构5通过插接结构7与第二移动件2分离。也就是说,当第一移动件1靠近第二移动件2时,第二传动机构5与第二移动件2连接,这样第二传动机构5就可带动第二移动件2运动,当第一移动件1朝远离第二移动件2方向运动时,第二传动机构5与第二移动件2分离,进而保障第一移动件1的运动时,第二移动件2静止,实现第一移动件1和第二移动件2沿各自方向的独立运动,互不干涉。
参照图9,驱动轮3的外缘设置有第一啮合齿311和第二啮合齿312,驱动轮3的外缘且位于第一啮合齿311和第二啮合齿312之间形成光滑段,第一啮合齿311和第二啮合齿312形成啮合部31,光滑段形成非啮合部32,在第一传动机构4与第一啮合齿311啮合的情况下,第二传动机构5与光滑段滑动配合,在第二传动机构5与第二啮合齿312啮合的情况下,第一传动机构4与光滑段滑动配合。采用第一啮合齿311和第二啮合齿312形成啮合部31,以及光滑段形成非啮合部32,结构简单,加工制造也方便。当第一啮合齿311与第一传动机构4啮合传动时,光滑段与第二传动机构5滑动配合,此时第一移动件1运动,第二移动件2静止,随着驱动轮3的连续转动,光滑段就与第一传动机构4滑动配合,第二啮合齿312又与第二传动机构5啮合传动,此时第二移动件2运动,第一移动件1静止,所以,采用此种结构的啮合部和非啮合部,能够实现第一移动件1和第二移动件2中的一个静止时,另一个运动,动作连续,不间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9,第一传动机构4包括:啮合传动的过渡轮41和推动轮42,过渡轮41的外缘设置有与第一啮合齿311相啮合的第一从动齿411和与光滑段滑动配合的第一光滑段412,也就是说,随着驱动轮3的转动,当第一啮合齿311与第一从动齿411相啮合时,就会带动过渡轮41转动,进而带动推动轮42转动,当光滑段与第一光滑段412配合时,由于两者之间为滑动配合,过渡轮41不会在驱动轮3的转动下转动,从而推动轮42也处于静止,采用光滑段与第一光滑段412滑动配合,能够保障过渡轮41和推动轮42基本处于静止状态,避免第二移动件2运动时,第一移动件1也产生运动。当然,也可以在过渡轮41上设置与驱动轮3上的光滑段配合的啮合齿,这样可以实现过渡轮41不会在驱动轮3的带动下转动,但是,本申请为了提高整个驱动装置的工作性能,采用光滑段与第一光滑段412滑动配合,以实现过渡轮41不会在驱动轮3的带动下转动。
为了进一步简化结构,过渡轮41和推动轮42转动安装在第一移动件1上,这样驱动轮3、过渡轮41和推动轮42就会随着第一移动件1的运动而运动,为了采用推动轮42推动第一移动件1运动,参照图7,推动轮42转动的路径上设置有固定件43,在推动轮42转动至与固定件43抵接的情况下,固定件43对推动轮42施加推力,以使第一移动件1沿第一直线运动。即推动轮42在转动的过程中,推动轮42就会对固定件43施加推力,又由于固定件43静止不动,固定件43就会对推动轮42施加反作用力,这样第一移动件1就可沿第一直线运动。
固定件43的位置具有多种情况,示例的,参照图9,固定件43设置设置在第一移动件1的旁侧,并与推动轮42配合;参照图10,推动轮42的外缘开设有卡槽421,卡槽421具有相对的第一抵接面422和第二抵接面423,固定件43位于卡槽421内,固定件43具有相对的第三抵接面431和第四抵接面432,在推动轮42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第一抵接面422与第三抵接面431抵接,以对推动轮42施加沿第一方向的推力,在推动轮42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第二抵接面423与第四抵接面432抵接,以对推动轮42施加沿第二方向的推力,其中,第一旋转方向与第二旋转方向相反,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且分别平行于第一直线。
参照图9和图10,当推动轮42沿第一旋转方向(顺时针)转动时,第一抵接面422与第三抵接面431抵接,以对推动轮42施加沿方向L11的推力,以使第一移动件1沿方向L11运动。当推动轮42沿第二旋转方向(逆时针)转动时,第二抵接面423与第四抵接面432抵接,以对推动轮42施加与方向L11相反的方向的推力,以使第一移动件1沿与方向L11相反的方向运动。
为了保障第一移动件1在固定件43的推力作用下,沿着第一直线平稳、不偏离的运动,第三抵接面431和第四抵接面432均与第一直线垂直。这样第三抵接面431对第一抵接面422施加的推力基本与第一直线平行,同理,第四抵接面432对第二抵接面423施加的推力也基本与第一直线平行。这样就无需再设置用于引导第一移动件1沿第一直线运动的导向结构。
参照图7,第二传动机构5包括转动安装在第一移动件1上的从动件51,以及滑动安装在第一移动件1上且与从动件51啮合传动的拉动件52,拉动件52的滑动方向平行于第二直线L2,参照图11,拉动件52上具有沿其延伸方向设置且与从动件51相啮合的传动齿521,参照图9,从动件51的外缘设置有与第二啮合齿312相啮合的第二从动齿511和与光滑段滑动配合的第二光滑段512,参照图7和图8,插接结构7设置在拉动件52上。具体的,当第二啮合齿312与第二从动齿511相啮合时,从动件51就会带动拉动件52沿第二直线运动,由于此时拉动件52通过插接结构与第二移动件2连接,这样运动的拉动件52就会带动第二移动件2沿第二直线运动。
从动件51具有多种结构,例如,从动件51可以为圆形结构的从动轮;再例如,参照图7,从动件51为圆弧结构,圆弧结构相比圆形结构,可有效减小在第一移动件1上所占用的面积,若第一移动件1为线路板时,也避免占较大面积而影响其他元件的装配甚至性能。参照图12,第二从动齿511和第二光滑段512设置在圆弧结构的靠近驱动轮3的端部,圆弧结构的靠近拉动件52的端部设置有与传动齿521啮合的第三啮合齿513。
插接结构7具有多种实现方式,参照图8,插接结构7包括设置在拉动件52上的导销71,导销71的轴向平行于第一直线,第二移动件2上设置有与导销71相配合的导套孔72;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拉动件52上卡设有卡槽,第二移动件2上设置有与卡槽相配合的卡扣,卡槽与卡扣相配合形成插接结构,但是,当采用卡槽和卡扣时,存在插接不顺畅的现象。
为了使拉动件52能够沿着第二直线运动而不发生偏离,参照图12,拉动件52与第一移动件1相配合的位置处设置有导向结构10,导向结构10用于引导拉动件52沿第二直线运动。通过导向结构10的设置,可有效保障第二移动件的运动轨迹。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向结构10包括设置在第一移动件1上的导向柱102和开设在拉动件52上且与导向柱102相配合的导向槽101,导向槽10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直线。
为了限定第二移动件2运动的距离,参照图12,从动件51与第一移动件1相配合的位置处设置有限位结构9,限位结构9用于限定从动件51的转动角度,进而限定第二移动件2沿第二直线运动的距离。限位结构9包括开设在从动件51上的限位槽92和设置在第一移动件1上且与限位槽92相配合的限位柱91,限位槽92的延伸方向与从动件51的转动方向一致。
将导向槽101开设在拉动件52上,以及将限位槽92开设在从动件51上的好处是:若将导向槽101和限位槽92均开设在第一移动件1上,当第一移动件1为线路板时,就会对线路板造成破坏,所以,将导向槽101开设在拉动件52上,以及将限位槽92开设在从动件51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7,驱动轮3与驱动手柄6连接,驱动手柄6用于带动驱动轮3转动。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轮3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通过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的转动带动驱动轮3转动。
参照图7,当采用驱动手柄6带动驱动轮3转动时,第一移动件1的边缘设置有支撑架8,支撑件8上开设有卡槽81,驱动手柄6穿过卡槽81与驱动轮3连接,当驱动手柄6带动驱动轮3转动时,驱动手柄6可沿着卡槽81移动,这样也可保障驱动手柄6带动驱动轮3转动的平稳性。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路板,参照图13,包括固定板14、作为第一移动件的插拔板19和作为第二移动件的连接板20,以及上述实施例设计的驱动装置,固定板14上开设有供插拔板19滑动的第一滑槽141和供连接板20滑动的第二滑槽142,第一滑槽14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直线L1,第二滑槽14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直线L2,插拔板19具有第一连接端11,固定板14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端11相配合的第二连接端15,插拔板19上还设置有第三连接端12,连接板20上与第三连接端12相配合的第四连接端13,驱动装置带动插拔板19沿述第一滑槽滑动以使第一连接端11与第二连接端15插拔,驱动装置还带动连接板20沿第二滑槽滑动以使第四连接端13与第三连接端12插拔,第一直线L1与第二直线L2相互垂直。
下面结合图9、图11和图12对第一连接端11与第二连接端15插接、第四连接端13与第三连接端12插接过程具体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为了描述简便,称沿转动方向M的转动为顺时针转动,与转动方向M相反的转动为逆时针转动。
参照图9和图10,驱动手柄6顺时针转动时,驱动轮3上的第一啮合齿311与过渡轮41上的第一从动齿411啮合,驱动轮3上的光滑段与从动件51上的第二光滑段512滑动配合,转动着的驱动轮3就会带动过渡轮41逆时针转动,从动件51静止不动,沿逆时针转动的过渡轮41带动推动轮42顺时针转动,推动轮42的第一抵接面与422与固定件43的第三抵接面431抵接,插拔板就沿着方向L11运动,进而使第一连接端11与第二连接端15插接。
参照图11和图8,当插拔板运动至靠近连接板时,导销71插入导套孔72,以使拉动件52与连接板连接,此时,驱动轮3的光滑段与过渡轮41的第一光滑段412滑动配合,驱动轮3的第二啮合齿312与从动件51上的第二从动齿511啮合,继续转动着的驱动轮3就会带动从动件51沿逆时针转动,过渡轮41静止不动,插拔板也静止不动。
参照图12,驱动轮3继续顺时针转动,从动件51继续逆时针转动,从动件51上的第三啮合齿513与拉动件52上的传动齿521啮合,以带动拉动件52沿方向L21运动,进而使连接板沿方向L21运动,最终使第四连接端13与第三连接端12插接。
当需要对安装在插拔板上的芯片进行维护时,需要将第一连接端11与第二连接端15拔脱,以及第四连接端13与第三连接端12拔脱,具体工作过程为:
驱动手柄6逆时针转动,带动驱动轮3逆时针转动,由于驱动轮3的第二啮合齿312与从动件51上的第二从动齿511啮合,驱动轮3的光滑段与过渡轮41的第一光滑段412滑动配合,逆时针转动的驱动轮3带动从动件51顺时针转动,过渡轮41静止不动,插拔板也静止不动,顺时针转动的从动件51带动拉动件52沿与方向L21相反的方向运动,进而带动连接板沿与方向L21相反的方向运动,最终拔脱第四连接端13与第三连接端12。
驱动轮3逆时针继续转动,驱动轮3上的光滑段与从动件51上的第二光滑段512滑动配合,驱动轮3上的第一啮合齿311与过渡轮41上的第一从动齿411啮合,沿逆时针转动着的驱动轮3就会带动过渡轮41顺时针转动,从动件51静止不动,顺时针转动的过渡轮41带动推动轮42逆时针转动,第二抵接面与固定件43的第四抵接面抵接,插拔板就沿着与方向L11相反的方向运动,进而拔脱第一连接端11与第二连接端1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插拔板的相对第三连接端的另一侧还设置连接端时,可以将该驱动装置对称的再设置一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对驱动轮3的啮合部和非啮合部的具体齿数的限定,有效限定当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插接完成后,才可进行第三连接端与第四连接端的插接,当第三连接端与第四连接端拔脱后,才可拔脱第三连接端与第四连接端。
为了保障线路板的外形美观度,可将驱动装置的远离固定板的一侧位于同一平面内,避免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
采用该驱动装置驱动连接端的插拔相比现有技术的两组驱动机构还可达到下述技术效果:
1.通过一个驱动轮的转动实现两个方向的运动,进而实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的插拔,以及第三连接端与第四连接端的插拔,避免通过两组驱动机构实施时,一个驱动机构未将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插接完成后,另一个驱动机构已进行第三连接端与第四连接端的插接,进而对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造成较大的侧向力,甚至对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造成破坏。
2.该驱动装置结构比较紧凑,也减小对线路板流阻的影响,保障了线路板的散热能力。
本申请设计的线路板可以是交换网板,也可以是其他线路板。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讯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线路板和壳体,线路板设置在壳体的内部。该通信设备可以为包括上述线路板的任何设备。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讯设备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线路板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预期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可以应用在送料系统中,参照图14,采用该驱动装置将物料Q从位置T1运输到位置T2的具体过程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下述描述中涉及的“朝上”和“朝右”,以及逆时针转动,顺时针转动,仅是参照图14对方向的具体描述,不代表具体实际的方向。
具体的运输过程为:将物料物料Q放置在载物台17上,载物台17与拉动件52连接,驱动手柄6带动驱动轮3逆时针转动,从动件52与驱动轮3的啮合部啮合,驱动轮3带动从动件51顺时针转动,带动拉动件52朝上运动,进而物料Q朝上运动至位于障碍物16的上方时,驱动轮3继续逆时针转动,过渡轮41与驱动轮3的啮合部啮合,驱动轮3带动过渡轮41顺时针转动,顺时针转动的过渡轮41带动推动轮42逆时针转动,在固定件43的作用下,移动台18朝右运动,直至载物台17运动至位置T2,进而实现物料从位置T1到位置T2的输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3)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用于带动第一移动件沿第一直线运动,以及用于带动第二移动件沿第二直线运动,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相互垂直,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驱动轮,所述驱动轮形成有啮合部和非啮合部;
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啮合部啮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处于所述非啮合部的位置,所述驱动轮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移动件沿所述第一直线运动;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啮合部啮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处于所述非啮合部的位置,所述驱动轮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二移动件沿所述第二直线运动;
所述驱动轮和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件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移动件连接或分离的插接结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移动件靠近所述第二移动件时,所述第二传动机构通过所述插接结构与所述第二移动件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移动件朝远离所述第二移动件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二传动机构通过所述插接结构与所述第二移动件分离;
所述驱动轮的外缘设置有第一啮合齿和第二啮合齿,所述驱动轮的外缘位于所述第一啮合齿和所述第二啮合齿之间且形成光滑段,所述第一啮合齿和所述第二啮合齿形成所述啮合部,所述光滑段形成所述非啮合部,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啮合齿啮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光滑段滑动配合,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啮合齿啮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光滑段滑动配合;
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移动件上的从动件,以及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移动件上且与所述从动件啮合传动的拉动件,所述拉动件的滑动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直线,所述拉动件上具有沿其延伸方向设置且与所述从动件相啮合的传动齿,所述从动件的外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啮合齿相啮合的第二从动齿和与所述光滑段滑动配合的第二光滑段,所述插接结构设置在所述拉动件上;
所述拉动件上设有卡槽,所述第二移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扣,所述卡槽与所述卡扣相配合形成所述插接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分别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移动件上且啮合传动的过渡轮和推动轮,所述过渡轮的外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啮合齿相啮合的第一从动齿和与所述光滑段滑动配合的第一光滑段,所述推动轮转动的路径上设置有固定件,在所述推动轮转动至与所述固定件抵接的情况下,所述固定件对所述推动轮施加推力,以使所述第一移动件沿所述第一直线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轮的外缘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具有相对的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件的旁侧,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卡槽内,所述固定件具有相对的第三抵接面和第四抵接面,在所述推动轮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三抵接面抵接,以对所述推动轮施加沿第一方向的推力,在所述推动轮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抵接面与所述第四抵接面抵接,以对所述推动轮施加沿第二方向的推力,其中,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旋转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且分别平行于所述第一直线。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件为圆弧形结构或圆形结构,所述第二从动齿和所述第二光滑段设置在所述圆弧结构或圆形结构的靠近所述驱动轮的端部,所述圆弧结构或圆形结构的靠近所述拉动件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传动齿啮合的第三啮合齿。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件与所述第一移动件相配合的位置处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定所述从动件的转动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件与所述第一移动件相配合的位置处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定所述从动件的转动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动件与所述第一移动件相配合的位置处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用于引导所述拉动件沿所述第二直线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动件与所述第一移动件相配合的位置处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用于引导所述拉动件沿所述第二直线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动件与所述第一移动件相配合的位置处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用于引导所述拉动件沿所述第二直线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动件与所述第一移动件相配合的位置处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用于引导所述拉动件沿所述第二直线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从动件上的限位槽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件上且与所述限位槽相配合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从动件的转动方向一致。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从动件上的限位槽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件上且与所述限位槽相配合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从动件的转动方向一致。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从动件上的限位槽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件上且与所述限位槽相配合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从动件的转动方向一致。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从动件上的限位槽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件上且与所述限位槽相配合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从动件的转动方向一致。
1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手柄连接,所述驱动手柄用于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手柄连接,所述驱动手柄用于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手柄连接,所述驱动手柄用于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手柄连接,所述驱动手柄用于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手柄连接,所述驱动手柄用于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20.根据权利要求6、8-10、12-14中任一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手柄连接,所述驱动手柄用于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件上的导向柱和开设在所述拉动件上且与所述导向柱相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直线。
22.根据权利要求16-19中任一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件上的导向柱和开设在所述拉动件上且与所述导向柱相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直线。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件上的导向柱和开设在所述拉动件上且与所述导向柱相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直线。
2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手柄连接,所述驱动手柄用于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手柄连接,所述驱动手柄用于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手柄连接,所述驱动手柄用于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2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手柄连接,所述驱动手柄用于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2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手柄连接,所述驱动手柄用于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29.根据权利要求6、8-10、12-14、16-19、21、23中任一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手柄连接,所述驱动手柄用于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30.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采用所述驱动手柄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时,所述第一移动件的边缘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件上开设有卡槽,所述驱动手柄穿过所述卡槽与所述驱动轮连接,当所述驱动手柄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时,所述驱动手柄可沿着所述卡槽移动。
31.根据权利要求25-28中任一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采用所述驱动手柄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时,所述第一移动件的边缘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件上开设有卡槽,所述驱动手柄穿过所述卡槽与所述驱动轮连接,当所述驱动手柄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时,所述驱动手柄可沿着所述卡槽移动。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采用所述驱动手柄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时,所述第一移动件的边缘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件上开设有卡槽,所述驱动手柄穿过所述卡槽与所述驱动轮连接,当所述驱动手柄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时,所述驱动手柄可沿着所述卡槽移动。
33.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通过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的转动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3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通过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的转动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3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通过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的转动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3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通过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的转动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3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通过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的转动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38.根据权利要求15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通过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的转动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3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通过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的转动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40.根据权利要求6、8-10、12-14、16-19、21、23、25-28、30-32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通过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的转动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41.一种线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作为第一移动件的插拔板和作为第二移动件的连接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40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供所述插拔板滑动的第一滑槽和供所述连接板滑动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直线,所述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直线,所述插拔板具有第一连接端,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相配合的第二连接端,所述插拔板上还设置有第三连接端,所述连接板上与所述第三连接端相配合的第四连接端,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插拔板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插拔,所述驱动装置还带动所述连接板沿所述第二滑槽滑动以使所述第四连接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端插拔,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相互垂直。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的远离固定板的一侧位于同一平面内。
43.一种通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线路板,所述线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
CN202021515434.2U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 Active CN2137184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15434.2U CN213718478U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27692.0U CN211457744U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
CN202021515434.2U CN213718478U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27692.0U Division CN211457744U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18478U true CN213718478U (zh) 2021-07-16

Family

ID=7231546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27692.0U Active CN211457744U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
CN202021515434.2U Active CN213718478U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27692.0U Active CN211457744U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11457744U (zh)
WO (1) WO20210083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09991B (zh) * 2021-09-16 2024-03-26 苏州宝汇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板组装设备及其组装工艺
CN114650659B (zh) * 2022-03-22 2024-04-02 深圳市九鼎创展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式线路板固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29458A (zh) * 2016-12-09 2017-05-10 广东肇庆西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自动升降机构
CN207321327U (zh) * 2017-05-22 2018-05-04 洪伟裕 手机座
CN207668939U (zh) * 2017-11-20 2018-07-31 富翔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夹持装置
CN108459685A (zh) * 2018-05-29 2018-08-28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高效散热的计算机机箱
CN108980589B (zh) * 2018-10-17 2023-10-17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移动设备支架
CN109463082B (zh) * 2018-11-29 2023-06-20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能遍历垂向平面的联动控制机构
CN209358986U (zh) * 2018-11-29 2019-09-10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播秧机的秧盘下移控制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57744U (zh) 2020-09-08
WO2021008312A1 (zh) 2021-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718478U (zh) 一种驱动装置、线路板及通讯设备
US8116082B2 (en) Fan tray that is installable and removable from the front and back of a network element chassis
US7513693B2 (en) Fiber optic connector release mechanism
US7245499B2 (en) Insertion and ejection mechanisms for modular boards and cards
US7817432B2 (en) Communicating with an electronic module that is slidably mounted in a system
CN102709793B (zh) 一种pcb板的插拔机构、成品板及插框
US3944311A (en) Printed circuit card interface apparatus
US10723563B2 (en) Conveying system
WO2015167428A2 (en) Latching mechanism for a carrier tray
CN102097690B (zh) 具有可分离的配合接口的电连接器组件
CN115084883B (zh) 一种编码器的线端连接器
US4757163A (en) Switched patch module
CN112499390B (zh) 通信线缆防护装置
US4542951A (en)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a plugboard system
US3569906A (en) Pivoted plug boards for cable terminals
CN101459297B (zh) 电气连接装置
US924766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system, attaching method of electronic device, and apparatus
CN109928190A (zh) 托盘位移方法以及位移机构
CN220325981U (zh) 一种可展开的通信指挥箱组
CN216852206U (zh) 一种可变形的配线架
KR102317774B1 (ko) 기어부재를 갖는 기판 이송 장치
JPH10256742A (ja) 機器ユニットおよび機器ユニットシステム
CN220139931U (zh) 一种数显型侧插连接的可编程控制器
CN109769366B (zh) 互联机构、机柜、电子设备
CN218070403U (zh) 一种计算机网络运维用传输交换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