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92336U - 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 Google Patents

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92336U
CN213692336U CN202022679737.4U CN202022679737U CN213692336U CN 213692336 U CN213692336 U CN 213692336U CN 202022679737 U CN202022679737 U CN 202022679737U CN 213692336 U CN213692336 U CN 2136923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citation signal
feed
feeding
radiating element
electr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7973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高迪
邹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erryte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erryte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erryte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errytek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923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923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8Earthing means; Earth screens; Counterpoi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3/00Antennas with active circuits or circuit elements integrated within them or attached to th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包括一馈源,一参考地以及至少一辐射元,其中所述辐射元与所述参考地相间隔,其中所述馈源被设置允许被供电并以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或地极为参考地极输出一第一激励信号和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一第二激励信号,其中各所述辐射元等效具有两电学馈电点,其中各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经过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各所述辐射元被设置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以形成对所述辐射元的反相双馈电。

Description

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波探测领域,特别涉及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用于微波探测的一种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智能家居、以及智能安防技术对于环境探测,特别是对于人的存在、移动以及微动的动作特征的探测准确性的需求越来越高,只有获取足够稳定的探测结果,才能够为智能终端设备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其中无线电技术,包括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的微波探测技术作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相联的重要枢纽在行为探测和存在探测技术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能够在不侵犯人隐私的情况下,探测出活动物体,比如人的动作特征、移动特征、以及微动特征,甚至是人的心跳和呼吸特征信息,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进一步地,在由ITU-R(ITU Radiocommunication Sector,国际通信联盟无线电通信局)定义的供开放给诸如工业、科学和医学等机构使用的无需授权许可的ISM频段中,被应用于微波探测的频段主要有2.4Ghz、5.8Ghz、10.525Ghz、24.125Gh等有限的频段资源,并且相应的微波探测器在使用这些频段时需要遵守一定的发射功率(一般发射功率低于1W)以减小对其他无线电设备的干扰,虽然不同频段的定义和许可能够规范无线电的使用频段而减小不同频段的无线电设备之间相互干扰的概率,但在有限的频段资源许可下,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应相邻频段或相同频段的无线电使用覆盖率的高速提升,相邻或相同频段的无线电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日益严重,且随着以人为本的智能化竞争,对人体动作特征包括呼吸动作甚至心跳动作的精准探测需求也极速提升。因此,抗干扰性能作为衡量相应微波探测模块的精准度的其中一项影响因素,在无线电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现有的微波探测模块的精准度难以维持,更遑论提升至满足对人体动作特征包括呼吸动作甚至心跳动作的精准探测需求。
具体地,在现有微波探测模块中,采用贴片天线结构设计的微波探测模块对人体活动的反馈更为细腻而相对普及,其中又以相应的馈电设计分为收发合一设计和收发分离设计,参考图1所示,图1示意了采用收发合一设计的现有微波探测模块的一种结构,其中采用收发合一设计的现有微波探测模块包括一参考地10P和一辐射源20P,其中所述辐射源20P包括至少一辐射元21P,其中各所述辐射元21P与所述参考地10P以趋于平行的状态相间隔,其中各所述辐射元21P被设置有且仅有一个馈电点211P,其中各所述辐射元21P于其所述馈电点211P被馈电而与所述参考地10P相互作用地发射对应于相应激励信号频率的一微波波束,和接收该微波波束被相应物体反射形成的一反射回波而于所述馈电点211P传输对应该反射回波频率的一回波信号,以在后续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通过混频检波的方式生成对应于所述激励信号和所述回波信号的频率差异的一多普勒中频信号,则所述多普勒中频信号为对相应物体的活动的反馈,其中由于所述辐射元21P于同一点被馈电和传输所述回波信号而允许所述辐射元21P的数量对应于图1被设置为一个,以适应于当前的小型化趋势,但一方面需要设置额外的移相电路以满足对所述激励信号与所述回波信号的混频处理的相位要求,在增加成本的同时容易造成采用收发合一设计的现有微波探测模块的布局拥挤而不利于其抗干扰性能,另一方面无法避免所述激励信号与所述回波信号之间的影响而不利于对所述激励信号和所述回波信号的混频处理,对应降低了采用收发合一设计的现有微波探测模块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目前的微波探测模块难以在适应当前的探测准确性需求的同时适应当前的小型化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包括至少一辐射元,其中各所述辐射元等效具有两电学馈电点,其中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经过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其中通过于各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分别以一第一激励信号和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一第二激励信号对所述辐射元反相双馈电,以在所述辐射元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形成所述辐射元的零电位点,从而有利于抑制由所述辐射元的形状设计和加工误差引起的极化平衡性失配,进而以平衡和保障所述辐射元在被馈电状态下的电位分布强度的方式,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辐射效率,对应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准确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在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经过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的状态,基于与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电性相连的相应匹配网络的设计,能够在所述辐射元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形成所述辐射元的零电位点,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反相状态对应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以一个周期的激励信号的零点为界的分布,而不限制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绝对幅值相同,即在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经过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的状态,两所述电学馈电点不限制以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对称而能够基于相应匹配网络的设计,在所述辐射元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形成所述辐射元的零电位点,因此相应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即在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经过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的状态,两所述电学馈电点以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对称,如此以有利于简化相应匹配网络设计,和在所述辐射元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保障所述辐射元的零电位点形成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抑制由所述辐射元的形状设计和加工误差引起的极化平衡性失配,进而以平衡和保障所述辐射元在被馈电状态下的电位分布强度的方式,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辐射效率,对应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准确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辐射元被设置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对称,如此以在所述辐射元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进一步抑制由所述辐射元的形状设计引起的极化平衡性失配,进而以平衡和保障所述辐射元在被馈电状态下的电位分布强度的方式,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辐射效率,对应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准确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包括一馈源,其中所述馈源被设置允许被供电并以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或地极为参考地极经所述匹配网络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在各所述辐射元分别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而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各所述辐射元分别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如此以于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分别和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形成对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闭环回路,从而降低了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在偏离谐振工作点的频率的阻抗,对应缩窄了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频带宽度而有利于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抗干扰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在所述辐射元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基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为所述辐射元的零电位点的电位分布关系,通过将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的方式,所述辐射元的电位分布能够被维持而维持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辐射效率,即基于所述辐射元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对称,和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的结构设计,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与所述参考地极的电性连接能够避免物理形式上的短接造成的能量损失而维持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辐射效率,并同时提高了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抗干扰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馈源具有被设置为三极管或场效应管的一三端子晶体管,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被设置为三极管的状态,各所述辐射元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被电性耦合于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被电性耦合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被设置为场效应管的状态,各所述辐射元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如此以在所述馈源被供电的状态形成对所述辐射元的反相双馈电。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包括一参考地,其中各所述辐射元与所述参考地相间隔,其中在所述辐射元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所述参考地被接入所述参考地极,其中各所述辐射元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以金属化过孔结构与所述参考地电性相连,如此以形成所述辐射元于物理中心点与所述参考地极电性相连的关系,因而简单易行且不会造成电路布局的拥挤,有利于提高所述反相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抗干扰性能和对当前小型化趋势的适应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进一步包括一微带混频器,其中所述辐射元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所述微带混频器被电性耦合于所述三端子晶体管,以于这一所述电学馈电点同时实现对相应回波信号的接收而实现对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收发一体设计,有利于提高所述反相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对当前小型化趋势的适应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辐射效率和抗干扰性能被同时提高,对应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探测精度被提高,有利于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对微弱动作的探测的准确度,以使得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适用于人体移动、微动、呼吸及心跳类微弱动作的探测而应用于人体存在探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在所述辐射元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基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为所述辐射元的零电位点的电位分布关系,通过将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的方式,所述辐射元产生的激励电场呈对称和平衡的分布状态,以使得相应微波波束中基于所述辐射元的极化平衡性失配形成的后瓣与旁瓣能够被抑制,从而有利于优化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前后比,在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增益的同时提高了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在后向和侧向的抗干扰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在所述辐射元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基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为所述辐射元的零电位点的电位分布关系,通过将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的方式,所述辐射元产生的激励电场呈对称和平衡的分布状态而有利于减少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插入损耗和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增益,对应降低了对所述参考地的尺寸要求,即在对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同等增益性能要求下,能够在降低所述参考地的尺寸的同时保障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增益,从而有利于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微型化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对所述电学馈电点的位置描述是对所述辐射元的电学等效馈电位置的限定,所述电学馈电点的实体物理馈电实施结构多样,且同一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对应的实体物理馈电结构不限制相同,因此相应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基于所述辐射元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对称,和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的结构设计,两所述电学馈电点与所述三端子晶体管的电性连接关系能够互易,取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为例,在这一所述电学馈电点对应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的状态,当所述辐射元被实施于所述辐射元上偏离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的一馈电连接点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时,所述电学馈电点取所述馈电连接点,而当所述辐射元被实施于所述辐射元上偏离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的两馈电连接点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时,所述辐射元的电学等效馈电点位于两所述馈电连接点的连线的中点,即所述电学馈电点取两所述馈电连接点的连线的中点,且两所述馈电连接点的位置关系被设置满足两所述馈电连接点的连线的中线经过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即在所述电学馈电点对应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的状态,对所述电学馈电点的电性连接关系和位置描述是对实体的所述馈电连接点的电性连接关系和所述辐射元的电学等效馈电位置的限定,所述馈电连接点的具体数量和位置灵活多变,相应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在所述电学馈电点对应微带馈电结构的状态,所述辐射元经一微带馈电线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或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所述电学馈电点在电学上等效位于所述辐射元上与所述微带馈电线电性相连的点,即对所述电学馈电点的电性连接关系和位置描述对应于对所述辐射元上与所述微带馈电线电性相连的点的电性连接关系和位置限定,所述电学馈电点对应的实体物理馈电结构多样,且同一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对应的实体物理馈电结构不限制相同,因此相应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在所述电学馈电点对应边馈电结构的状态,所述辐射元经一边馈线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或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所述边馈线为邻近且平行于所述辐射元的直边的微带线,其中所述辐射元的电学等效馈电点在电学上等效位于被设置为微带线的所述边馈线的中点,即对所述电学馈电点的电性连接关系和位置描述是对实体的所述边馈线的电性连接关系和所述边馈线的中点位置的限定,所述边馈线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或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具体位置并不限定且不影响对所述电学馈电点的位置的限定,因此相应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包括:
一馈源,其中所述馈源具有以集成电路形态被设计的一微波芯片,其中所述微波芯片具有用以发射激励信号的一个数量的发射端,其中所述馈源被设置在被供电状态以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或地极为参考地极基于所述发射端发射的所述激励信号输出一第一激励信号和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一第二激励信号;
一参考地,其中所述参考地被设置为片状导电层;以及
至少一辐射元,其中各所述辐射元被设置为片状导电层并与所述参考地以两所述片状导电层的层面趋于平行的状态相间隔,其中各所述辐射元等效具有两电学馈电点,其中各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经过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其中各所述辐射元被设置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以形成对所述辐射元的反相双馈电,其中各所述辐射元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在所述馈源被供电的状态,所述参考地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其中各所述辐射元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以与所述参考地电性相连的状态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馈源具有被设置为三极管或场效应管的一三端子晶体管,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被设置为三极管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被电性耦合于三极管的基极或发射极,各所述辐射元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发射端,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被电性耦合于三极管的集电极,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被设置为场效应管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或源极,各所述辐射元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发射端,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如此以在所述馈源被供电的状态,形成各所述辐射元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被设置为三极管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经一等效电容被电性耦合于三极管的基极,各所述辐射元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和另一等效电容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发射端,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和另一等效电容被电性耦合于三极管的集电极,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被设置为场效应管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经一等效电容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各所述辐射元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和另一等效电容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发射端,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和另一等效电容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馈源具有两三极管,其中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被电性耦合于其中一所述三极管的基极和另一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其中在所述馈源被供电的状态,前一所述三极管于集电极经一等效电感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和于发射极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地极,后一所述三极管于集电极和基极分别经另一等效电感和一等效电阻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以及于发射极经另一等效电阻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地极,如此以于两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经一等效电容和相应匹配网络输出相互反相的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馈源具有两场效应管,其中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被电性耦合于其中一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和另一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其中在所述馈源被供电的状态,前一所述场效应管于漏极经一等效电感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和于源极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地极,后一所述场效应管于漏极和栅极分别经另一等效电感和一等效电阻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以及于源极经另一等效电阻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地极,如此以于两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经一等效电容和相应匹配网络输出相互反相的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微波芯片集成有一三极管,其中所述微波芯片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为发射端和以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为接地端,其中在所述馈源被供电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于所述发射端经一等效电感被电性连接于相应电源的正极,和于所述接地端经一等效电阻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地极,如此以于所述发射端经一等效电容和相应匹配网络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所述接地端经另一等效电容和相应匹配网络输出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微波芯片集成有一场效应管,其中所述微波芯片以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为发射端和以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为接地端,其中在所述馈源被供电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于所述发射端经一等效电感被电性连接于相应电源的正极,和于所述接地端经一等效电阻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地极,如此以于所述发射端经一等效电容和相应匹配网络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所述接地端经另一等效电容和相应匹配网络输出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即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以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对称。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辐射元被设置以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对称。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收发合一设计的现有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3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一馈源的结构原理所示意的所述馈源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3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一馈源的结构原理所示意的所述馈源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3C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一馈源的结构原理所示意的所述馈源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4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C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5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5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5C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6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6C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6D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7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7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7C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2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原理被示意,其中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包括一辐射源20和被设置为片状导电层的一参考地10,其中所述辐射源20包括同样被设置为片状导电层的至少一辐射元21,其中各所述辐射元21分别与所述参考地10以两所述片状导电层的层面趋于平行的状态相间隔,如此以在所述辐射元21被相应激励信号激励馈电的状态,所述辐射元21能够与所述参考地10相互作用地发射对应于所述激励信号的频率的一微波波束,和/或接收该微波波束被相应物体反射形成的一反射回波而输出对应该反射回波频率的一回波信号,以在后续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通过混频检波的方式生成对应于所述激励信号和所述回波信号的频率/相位差异的一多普勒中频信号,则所述多普勒中频信号为对相应物体的活动的反馈,其中基于所述辐射元21在被馈电状态下的实体物理馈电结构,各所述辐射元21分别等效具有两电学馈电点211,其中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经过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其中通过于各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分别以一第一激励信号和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一第二激励信号对所述辐射元21反相双馈电,以在所述辐射元21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形成所述辐射元21的零电位点,从而有利于抑制由所述辐射元21的形状设计和加工误差引起的极化平衡性失配,进而以平衡和保障所述辐射元21在被馈电状态下的电位分布强度的方式,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辐射效率,对应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准确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经过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状态,基于与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电性相连的相应匹配网络的设计,能够在所述辐射元21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形成所述辐射元21的零电位点,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反相状态对应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以一个周期的激励信号的零点为界的分布,而不限制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绝对幅值相同,即在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经过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状态,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不限制以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对称而能够基于相应匹配网络的设计,在所述辐射元21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形成所述辐射元21的零电位点,因此相应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特别地,基于所述辐射元21的形状设计和加工误差,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对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经过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理解,应当解释为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以及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顺序相连的连线以在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具有大于等于170度的夹角的状态趋于直线。
进一步地,在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经过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状态,优选地,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即在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经过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状态,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以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对称,如此以有利于简化相应匹配网络设计,和在所述辐射元21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保障所述辐射元21的零电位点形成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抑制由所述辐射元21的形状设计和加工误差引起的极化平衡性失配,进而以平衡和保障所述辐射元21在被馈电状态下的电位分布强度的方式,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辐射效率,对应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准确度。
优选地,所述辐射元21进一步被设置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对称,如此以在所述辐射元21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进一步抑制由所述辐射元21的形状设计引起的极化平衡性失配,进而以平衡和保障所述辐射元21在被馈电状态下的电位分布强度的方式,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辐射效率,对应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准确度。
进一步地,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包括一馈源30,其中所述馈源30被设置为允许被供电并以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或地极为参考地极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信号源。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馈源30经相应匹配网络于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分别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所述匹配网络的设计为满足相应的阻抗匹配在实际电路中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和参数设计,包括但不限于由微带线,电感以及电容中的至少一种组成的所述匹配网络,且所述匹配网络对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相位的影响并不改变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反相状态,即不改变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在时间上以一个周期的激励信号的零点为界的分布状态,因此,所述匹配电路的引入仅用于解释在实际电路中所述辐射元21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对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接入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对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接入,对应于所述辐射元21于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与所述馈源30在实际电路中的电性连接关系包括所述辐射元21于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经相应微带电路和/或电子元器件与所述馈源30之间的电性连接,而不限制所述辐射元21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接入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这一原理性的电性连接关系的描述和附图示意,所述匹配网络的具体结构和参数设计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馈源30具有被设置为三极管或场效应管的一三端子晶体管31,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被设置为三极管的状态,各所述辐射元21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被电性耦合于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或基极,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被电性耦合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被设置为场效应管的状态,各所述辐射元21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或栅极,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如此以在所述馈源30被供电的状态形成所述辐射元21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接入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原理性电性连接关系,从而实现对所述辐射元21的反相双馈电。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被设置为三极管,其中所述辐射元21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经一等效电容C1被电性耦合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经另一等效电容C2被电性耦合于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等效电容C1和所述等效电容C2为在相应频率的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下具有电容特性的电路或电子元件,包括但不限于微带分布电容和电容元件,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为充分展示本实用新型,所述馈源30的上述电路原理以模拟电路形态被部分示意,其中以模拟电路形态被部分示意的所述馈源30仅作为对所述馈源30的电路原理的示意而并不构成对所述馈源30的电路形态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馈源30以模拟电路形态被实施为具有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的振荡电路,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馈源30允许以集成电路或半集成电路的电路形态被设置,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
示例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馈源30以集成电路形态被设计而被设置为集成有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的一微波芯片,其中所述微波芯片具有两发射端,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被设置为三极管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的两所述发射端分别被电性耦合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被设置为场效应管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的两所述发射端分别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漏极,以于其中一所述发射端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发射端输出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对应于图3A,所述馈源30以半集成电路形态被设计而被设置为外接有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的微波芯片,其中所述微波芯片具有对应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一发射端(PA),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被设置为三极管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被电性耦合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或发射极,以于所述发射端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被设置为场效应管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或源极,以于所述发射端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输出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对应于图3B,所述馈源30以半集成电路形态被设计而被设置为外接有两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的微波芯片,其中所述微波芯片具有对应输出一激励信号的一发射端(PA),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被设置为三极管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被电性耦合于其中一所述三极管的基极和另一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其中在所述馈源30被供电的状态,前一所述三极管(于基极与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电性耦合的所述三极管)于集电极经一等效电感L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和于发射极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地极,后一所述三极管(于发射极与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电性耦合的所述三极管)于集电极和基极分别经另一等效电感L和一等效电阻R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以及于发射极经另一等效电阻R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地极,如此以于两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经一等效电容C1和相应匹配网络输出相互反相的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以场效应管的源极、栅极和漏极分别对应于三极管的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的对应关系,被设置为三极管的所述三端子晶体管允许以场效应管被替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对应于图3C,所述馈源30以集成电路形态被设计而被设置为集成有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的一微波芯片,其中所述微波芯片具有一接地端和对应输出相应激励信号的一发射端(PA),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被设置为三极管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为发射端和以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为接地端,其中在所述馈源30被供电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于所述发射端经一等效电感L被电性连接于相应电源的正极,和于所述接地端经一等效电阻R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地极,如此以于所述发射端经一等效电容C1和相应匹配网络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所述接地端经另一等效电容C2和相应匹配网络输出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以场效应管的源极、栅极和漏极分别对应于三极管的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的对应关系,被设置为三极管的所述三端子晶体管允许以场效应管被替换。
同样地,所述匹配网络的设计为满足相应的阻抗匹配在实际电路中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和参数设计,包括但不限于由微带线,电感以及电容中的至少一种组成的所述匹配网络,并在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被收发一体设计而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于所述馈源30与所述辐射元21之间的相应混频器的状态,所述混频器的全部或部分线路构成所述匹配网络的一部分,本发明对此并不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馈源30被设置允许被供电并以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或地极为参考地极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所述馈源30基于不同的电路原理和电路形态具有多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馈源30被设置为具有两个发射端的微波芯片,其中所述微波芯片被设置于其中一所述发射端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发射端输出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且相应所述微波芯片的电路原理多样,而不限制为前述两所述发射端分别被电性耦合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的电路原理。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其中在各所述辐射元21分别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而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至少一所述辐射元21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其中优选地,各所述辐射元21分别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如此以于相应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分别和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形成对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闭环回路,从而降低了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在偏离谐振工作点的频率的阻抗,对应缩窄了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频带宽度而有利于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抗干扰性能。
也就是说,在所述辐射元21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基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为所述辐射元21的零电位点的电位分布关系,通过将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的方式,所述辐射元21的电位分布能够被维持而维持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辐射效率,即基于所述辐射元21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对称,和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结构设计,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与所述参考地极的电性连接能够避免物理形式上的短接造成的能量损失而维持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辐射效率,并同时提高了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抗干扰性能。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辐射元21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所述参考地10被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其中各所述辐射元21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以金属化过孔结构与所述参考地10电性相连,如此以形成所述辐射元21于物理中心点与所述参考地极电性相连的关系,因而简单易行且不会造成电路布局的拥挤,有利于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抗干扰性能和对当前小型化趋势的适应性。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被收发一体设计而进一步包括一微带混频器40,其中所述辐射元21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经所述微带混频器40被电性耦合于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以于这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同时实现对相应回波信号的接收而实现对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收发一体设计,有利于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对当前小型化趋势的适应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描述中,对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位置描述是对所述辐射元21的电学等效馈电位置的限定,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实体物理馈电实施结构多样,且同一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对应的实体物理馈电结构不限制相同,因此相应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具体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4至图17C,依本实用新型的不同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被示意,其中基于所述辐射元21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对称,和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结构设计,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与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的电性连接关系能够互易,其中取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为例,在这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对应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的状态,当所述辐射元21被实施于所述辐射元21上偏离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一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时,这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取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而当所述辐射元21被实施于所述辐射元21上偏离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两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时,所述辐射元21的电学等效馈电点位于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连线的中点,且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位置关系应当被设置满足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连线的中线经过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即这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取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连线的中点;在这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对应微带馈电结构的状态,所述辐射元21经一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其中所述辐射元21的这一所述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在电学上等效位于所述辐射元21上与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的点;在这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对应边馈电结构的状态,所述辐射元21经一边馈线213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其中所述边馈线213为邻近且平行于所述辐射元21的直边的微带线,其中所述辐射元21的这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在电学上等效位于被设置为微带线的所述边馈线213的中点,即对这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电性连接关系和位置描述是对实体的所述边馈线213的电性连接关系和所述边馈线213的中点位置的限定,所述边馈线213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具体位置并不限定且不影响对这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位置的界定。
也就是说,所述辐射元21等效具有对应于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一个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和对应于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另一个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其中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能够互易,因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对应的实体物理馈电结构多样,且同一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对应的实体物理馈电结构不限制相同,同时所述辐射元21的数量和形状设置灵活多样,因此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示例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4所示,在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对应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和所述辐射元21的数量为一个的状态,对应于图2所示意的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被示意,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元21被设置为矩形的片状导电层,其中在所述辐射元21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对称,和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结构基础上,所述辐射元21进一步被设置满足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垂直于所述辐射元21的两相对边。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所述辐射元21的数量为一个,其中所述辐射元21被实施于所述辐射元21上偏离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一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即取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为相应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则基于前述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位置关系描述,所述辐射元21以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连线对称,和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且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连线垂直于所述辐射元21的两相对边。
值得一提的是,对应于图4所示意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在所述辐射元21被实施于所述辐射元21上偏离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一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结构状态,以所述辐射元21上经过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和垂直于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直线为所述辐射元21的零电位线,其中在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的连线上,额外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在结构上对应于在图4所示意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结构基础上的进一步设计而属于本实用新型,并在原理上基于相应的阻抗匹配与位于所述零电位线同侧的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于该连线上等效形成一个所述电学馈电点211而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
也就是说,在所述辐射元21的所述零电位线的同一侧,位于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上的多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和/或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对称分布的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能够基于相应的阻抗匹配等效为相应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
进一步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5和图6所示,在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对应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的状态,基于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数量设置,对应于图4所示意的实施例的两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分别被示意。
对应于图5所示意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所述辐射元21被实施于所述辐射元21上偏离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同时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所述辐射元21上偏离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另一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位置关系被设置满足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连线的中线经过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则对应于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取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连线的中点,对应于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取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另一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且三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位置关系满足:所述辐射元21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对称,和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互易性,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和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能够互易,也就是说,对应于图5所示意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中,用以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和用以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另一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电性连接关系能够互易,对应将原用以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用以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和将原用以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另一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用以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
对应于图6所示意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所述辐射元21被实施于所述辐射元21上偏离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同时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所述辐射元21上偏离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另外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同时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用以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位置关系被设置满足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连线的中线经过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则对应于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取用以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连线的中点,其中用以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另外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位置关系被设置满足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连线的中线经过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则对应于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取用以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两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连线的中点,且四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的位置关系满足:所述辐射元21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对称,和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
进一步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7和8所示,在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对应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的状态,基于所述辐射元21的形状设置,对应于图4所示意的实施例的两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分别被示意。
对应于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变形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元21被设置为圆形的片状导电层,则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位于圆形的片状导电层的圆心。对应于图8,以所述辐射元21上经过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且垂直于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直线为所述辐射元21的零电位线,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变形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元21的位于所述零电位线上的两边以朝向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方向被内凹地设置,如此以在维持所述辐射元21具有适宜周长而保障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增益的同时,有利于以减小所述辐射元21的尺寸的方式减小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尺寸,以适应当前的小型化趋势。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元21还可被实施为其它对称形态的片状导电层,如椭圆形,在矩形基础上于矩形的四个角具有倒角设置的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9至图12所示,在所述辐射元21的数量为一个的基础上,基于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对应的实体物理馈电结构,对应于图4所示意的实施例不同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分别被示意。
对应于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变形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元21被设置以微带馈电结构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具体地,所述辐射元21经一所述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经另一所述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对应取所述辐射元21上与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的点为相应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则基于所述辐射元21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对称,和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位置关系,所述辐射元21与两所述微带馈电线212被设置满足:所述辐射元21以所述辐射元21上与两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的两点的连线对称,和所述辐射元21上与两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的两点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
值得一提的是,为调节相应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位置以满足相应的阻抗匹配要求,所述辐射元21允许沿所述微带馈电线212被挖空设置而对应于朝向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方向以延长所述微带馈电线212方式调节相应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位置。
对应于图10,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变形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元21组合以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和微带馈电结构分别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如以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于一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以微带馈电结构经一所述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或以微带馈电结构经一所述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以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于一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对应于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变形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元21被设置以边馈电结构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具体地,所述辐射元21经一所述边馈线213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经另一所述边馈线213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所述边馈线213为邻近且平行于所述辐射元21的直边的微带线,也就是说,在所述辐射元21被设置以边馈电结构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时,所述辐射元21的相应边被限制为直边,取被设置为微带线的所述边馈线213的中点为相应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则基于所述辐射元21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对称,和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的位置关系,所述辐射元21与两所述边馈线213被设置满足:所述辐射元21以两所述边馈线213的中点的连线对称,和两所述边馈线213的中点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21的物理中心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述辐射元21被设置以边馈电结构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状态,所述辐射元21的电学等效馈电点在电学上等效位于被设置为微带线的所述边馈线213的中点,即对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电性连接关系和位置描述是对实体的所述边馈线213的电性连接关系和所述边馈线213的中点位置的限定,所述边馈线213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具体位置并不限定且不影响对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位置的限定,因此相应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对应于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变形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元21组合以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和边馈电结构分别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如以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于一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以边馈电结构经一所述边馈线213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或以边馈电结构经一所述边馈线213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以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于一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元21组合以微带馈电结构和边馈电结构分别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如以微带馈电结构经一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以边馈电结构经一所述边馈线213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或以边馈电结构经一所述边馈线213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以微带馈电结构经一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3A至图17C所示,基于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对应的馈电结构和所述辐射元21的数量设置,不同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分别被示意。
具体地,对应于图13A至14,其中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所述辐射元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各所述辐射元21以所述零电位线重合的状态被相邻地设置。
对应于图13A至13C,所述辐射元21的数量为两个,其中在两所述辐射元21以所述零电位线重合的状态被相邻地设置的状态,两所述辐射元21被设置于所述零电位线的同一侧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所述零电位线的另一侧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即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至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方向相同,对应各所述辐射元21具有相同的极化方向,如此以在维持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于极化方向的平面波束角的同时提高其增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所述辐射元21以所述零电位线重合的状态被相邻地设置时,当两所述辐射元21具有反向的极化方向时,即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至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方向反向时,相应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于极化方向的平面波束角能够被扩张而适应于相应的探测需求,即在两所述辐射元21以所述零电位线重合的状态和所述极化方向反向的状态被相邻设置时,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于极化方向的平面波束角能够被扩张。
进一步地,在图13A所示意的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中,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以点馈电结构被设置,具体地,各所述辐射元21分别经一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经另一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对应于图13B和图13C,各所述辐射元21的位于所述零电位线同侧的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被电性相连,即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至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方向相同,对应各所述辐射元21具有相同的极化方向,也就是说,各所述辐射元21于相同的极化方向以所述零电位线重合的状态被相邻地设置,如此以在维持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于极化方向的平面波束角的同时提高其增益,从而有利于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探测灵敏度。
进一步地,在图13B所示意的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中,各所述辐射元21被设置以微带馈电结构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具体地,各所述辐射元21分别于所述零电位线同侧经一所述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所述零电位线另一侧经另一所述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且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对应各所述辐射元21于相同的极化方向以所述零电位线重合的状态被相邻地设置。
在图13C所示意的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中,各所述辐射元21被设置以边馈电结构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具体地,各所述辐射元21分别于所述零电位线同侧经一边馈线213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所述零电位线另一侧经另一边馈线213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且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边馈线213电性相连,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边馈线213电性相连,对应各所述辐射元21于相同的极化方向以所述零电位线重合的状态被相邻地设置。
对应于图14,所述辐射元21的数量为五个,其中各所述辐射元21被设置以微带馈电结构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具体地,各所述辐射元21分别于所述零电位线同侧经一所述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所述零电位线另一侧经另一所述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且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如此以有利于简化所述辐射源20的馈电线路设计,并在两所述辐射元21的所述零电位线重合的状态形成两所述辐射元21于相同的极化方向被相邻地设置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和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的状态,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优选地被等长设置,和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优选地被等长设置,如此以有利于实现各所述辐射元21同相接入的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同相接入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从而保障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稳定性和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准确度。
对应于图15A至图15C,其中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所述辐射元21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两所述辐射元21以两所述零电位线相互垂直的状态被相邻地设置,对应各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相互垂直,即两所述辐射元21具有呈正交状态的极化关系,如此以有利于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抗干扰性能。
对应于图15A,各所述辐射元21被设置以微带馈电结构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具体地,各所述辐射元21分别经一所述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经另一所述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且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如此以有利于简化所述辐射源20的馈电线路设计。
对应于图15B,各所述辐射元21被设置以边馈电结构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具体地,各所述辐射元21分别经一所述边馈线213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经另一所述边馈线213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且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边馈线213电性相连,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边馈线213电性相连,如此以有利于简化所述辐射源20的馈电线路设计。
对应于图15C,各所述辐射元21被设置以点馈电结构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具体地,各所述辐射元21分别经一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经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2111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图15A至图15C所对应的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中,在两所述辐射元21以两所述零电位线相互垂直的状态被相邻地设置的结构基础上,两所述辐射元21呈正交状态的极化关系既已形成,同一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与所述三端子晶体管31的电性连接关系能够互易而不改变两所述辐射元21呈正交状态的极化关系,且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对应的实体物理馈电结构多样,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
对应于图16A至17C,其中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所述辐射元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各所述辐射元21以各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重合的状态被相邻地设置,即各所述辐射元21以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位于同一直线的状态被相邻地设置。
进一步地,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至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方向相同,对应各所述辐射元21具有相同的极化方向,即各所述辐射元21以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位于同一直线的状态被相邻地设置,且各所述辐射元21具有相同的极化方向,如此则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于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方向的平面波束角能够被减小而适应于相应的探测需求,并同时提高了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增益。
对应于图16A至图16D,所述辐射元21的数量为两个,其中在图16A所示意的实施例的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中,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以点馈电结构被设置,具体地,各所述辐射元21分别经一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经一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至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方向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所述辐射元21以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重合的状态被相邻地设置时,当两所述辐射元21被设置具有反向的极化方向时,即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至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方向反向时,相应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于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方向的平面波束角能够被扩张而适应于相应的探测需求。
对应于图16B至图17B,在各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重合的状态,相邻两所述辐射元21上相互邻近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电性相连,即相邻两所述辐射元21中位于不同辐射元21且相互邻近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电性相连,如此以在于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两端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分别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时,能够形成各所述辐射元21具有相同的极化方向的状态,并有利于简化所述辐射源20的馈电线路设计。
具体地,在各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重合的状态,相邻两所述辐射元21的相互邻近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以微带馈电结构被设置和被电性相连,即相邻两所述辐射元21以一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而在相邻两所述辐射元21上与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的点分别等效形成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如此以在各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重合的状态,当于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两端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所对应的实体物理馈电结构分别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时,各所述辐射元21于同侧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分别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从而形成各所述辐射元21具有相同的极化方向的状态。
也就是说,在相邻两所述辐射元21以一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的状态,所述微带馈电线212混合传输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进一步地,对应于图16B,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两端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以点馈电结构被实施,具体被实施为一个所述馈电连接点2111;对应于图16C,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两端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以边馈电结构被实施而分别以邻近且平行于相应所述辐射元21的直边的一边馈线213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对应于图16D,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两端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以微带馈电结构被实施而分别以与相应所述辐射元21电性相连的一所述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对应于图17A和图17B,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所述辐射元21的数量为四个,其中对应于图17A,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两端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以微带馈电结构被实施而分别以与相应所述辐射元21电性相连的一所述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对应于图17B,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的两端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以边馈电结构被实施而分别以邻近且平行于相应所述辐射元21的直边的一边馈线213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对应于图17C,在各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重合的状态,各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以微带馈电结构被实施而分别以与所述辐射元21电性相连的一所述微带馈电线212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在各所述辐射元21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的连线方向,各所述辐射元21的同侧的所述电学馈电点211被电性相连,具体对应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和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如此以在形成各所述辐射元21于相同的极化方向以所述电学馈电点211位于同一直线的状态被相邻地设置的同时,因为避免了相邻两所述辐射元21上相互邻近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211电性相连的连接结构,而能够避免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于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的混合传输,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抗干扰性能。
特别地,在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和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电性相连的状态,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优选地被等长设置,和各所述辐射元21的对应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所述微带馈电线212优选地被等长设置,如此以有利于实现各所述辐射元21同相接入的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同相接入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从而保障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稳定性和提高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准确度。
值得一提的是,适应于不同的环境的探测需求,所述辐射元21的形状、数量以及排布方式多样,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对所述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所述辐射元21的相应形状、数量以及排布方式的描述只作为举例而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基于对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接入而形成的对所述辐射元21的反相双馈电设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无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0)

1.一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馈源,其中所述馈源具有以集成电路形态被设计的一微波芯片,其中所述微波芯片具有用以发射激励信号的一个数量的发射端,其中所述馈源被设置在被供电状态以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或地极为参考地极基于所述发射端发射的所述激励信号输出一第一激励信号和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一第二激励信号;
一参考地,其中所述参考地被设置为片状导电层;以及
至少一辐射元,其中各所述辐射元被设置为片状导电层并与所述参考地以两所述片状导电层的层面趋于平行的状态相间隔,其中各所述辐射元等效具有两电学馈电点,其中各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经过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其中各所述辐射元被设置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以形成对所述辐射元的反相双馈电,其中各所述辐射元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在所述馈源被供电的状态,所述参考地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其中各所述辐射元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以与所述参考地电性相连的状态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馈源具有被设置为三极管或场效应管的一三端子晶体管,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被设置为三极管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被电性耦合于三极管的基极或发射极,各所述辐射元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发射端,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被电性耦合于三极管的集电极,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被设置为场效应管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或源极,各所述辐射元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发射端,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如此以在所述馈源被供电的状态,形成各所述辐射元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被设置为三极管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经一等效电容被电性耦合于三极管的基极,各所述辐射元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和另一等效电容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发射端,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和另一等效电容被电性耦合于三极管的集电极,其中在所述三端子晶体管被设置为场效应管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经一等效电容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各所述辐射元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和另一等效电容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发射端,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经相应的匹配网络和另一等效电容被电性耦合于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馈源具有两三极管,其中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被电性耦合于其中一所述三极管的基极和另一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其中在所述馈源被供电的状态,前一所述三极管于集电极经一等效电感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和于发射极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地极,后一所述三极管于集电极和基极分别经另一等效电感和一等效电阻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以及于发射极经另一等效电阻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地极,如此以于两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经一等效电容和相应匹配网络输出相互反相的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馈源具有两场效应管,其中所述微波芯片的所述发射端被电性耦合于其中一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和另一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其中在所述馈源被供电的状态,前一所述场效应管于漏极经一等效电感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和于源极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地极,后一所述场效应管于漏极和栅极分别经另一等效电感和一等效电阻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以及于源极经另一等效电阻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地极,如此以于两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经一等效电容和相应匹配网络输出相互反相的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微波芯片集成有一三极管,其中所述微波芯片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为发射端和以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为接地端,其中在所述馈源被供电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于所述发射端经一等效电感被电性连接于相应电源的正极,和于所述接地端经一等效电阻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地极,如此以于所述发射端经一等效电容和相应匹配网络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所述接地端经另一等效电容和相应匹配网络输出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微波芯片集成有一场效应管,其中所述微波芯片以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为发射端和以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为接地端,其中在所述馈源被供电的状态,所述微波芯片于所述发射端经一等效电感被电性连接于相应电源的正极,和于所述接地端经一等效电阻电性连接于相应供电电源的地极,如此以于所述发射端经一等效电容和相应匹配网络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所述接地端经另一等效电容和相应匹配网络输出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的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即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以所述辐射元的物理中心点对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其中所述辐射元被设置以所述辐射元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对称。
CN202022679737.4U 2020-09-25 2020-11-18 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Active CN21369233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26041 2020-09-25
CN202011026041X 2020-09-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92336U true CN213692336U (zh) 2021-07-13

Family

ID=74956769

Famil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79737.4U Active CN213692336U (zh) 2020-09-25 2020-11-18 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02022679757.1U Active CN213520320U (zh) 2020-09-25 2020-11-18 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02022680371.2U Active CN213692337U (zh) 2020-09-25 2020-11-18 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02022681949.6U Active CN213636306U (zh) 2020-09-25 2020-11-18 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02011292276.3A Pending CN112510362A (zh) 2020-09-25 2020-11-18 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02022902265.4U Active CN214227152U (zh) 2020-09-25 2020-12-04 一种微波多普勒探测天线
CN202011415809.2A Pending CN112542693A (zh) 2020-09-25 2020-12-04 一种微波多普勒探测天线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79757.1U Active CN213520320U (zh) 2020-09-25 2020-11-18 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02022680371.2U Active CN213692337U (zh) 2020-09-25 2020-11-18 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02022681949.6U Active CN213636306U (zh) 2020-09-25 2020-11-18 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02011292276.3A Pending CN112510362A (zh) 2020-09-25 2020-11-18 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02022902265.4U Active CN214227152U (zh) 2020-09-25 2020-12-04 一种微波多普勒探测天线
CN202011415809.2A Pending CN112542693A (zh) 2020-09-25 2020-12-04 一种微波多普勒探测天线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7) CN213692336U (zh)
WO (1) WO20220622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5986B (zh) * 2021-03-16 2024-05-10 深圳迈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多普勒微波探测装置及其提高增益方法
CN217427078U (zh) * 2021-04-27 2022-09-13 深圳迈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半波回折式定向微波探测天线
CN217360292U (zh) * 2022-01-25 2022-09-02 深圳迈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微波探测装置
CN115332806B (zh) * 2022-09-09 2023-09-15 上海大学 一种微带贴片天线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88461Y (zh) * 2008-04-29 2009-01-28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隔离度双极化贴片天线的馈电结构
US8803757B2 (en) * 2008-09-15 2014-08-12 Tenxc Wireless Inc. Patch antenna, element thereof and feeding method therefor
US9825357B2 (en) * 2015-03-06 2017-11-21 Harris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patch antenna assembly having capacitive feed points and spaced apart conductive shielding vias and related methods
US11101554B2 (en) * 2018-01-16 2021-08-24 Neva Electromagnetics, LLC Dual antiphase antenna for better signal transmission into human body or signal reception from human body
CN108539413B (zh) * 2018-03-13 2020-12-08 深圳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方向图可调的贴片天线结构及天线馈线板
WO2020040079A1 (ja) * 2018-08-20 2020-02-2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素子、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42693A (zh) 2021-03-23
CN214227152U (zh) 2021-09-17
CN112510362A (zh) 2021-03-16
CN213520320U (zh) 2021-06-22
CN213636306U (zh) 2021-07-06
WO2022062208A1 (zh) 2022-03-31
CN213692337U (zh) 2021-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692336U (zh) 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17332842U (zh) 微波探测装置
CN212364581U (zh) 具有大波束角的高增益微波探测模块
CN212848834U (zh) 收发同元反相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12751146U (zh) 收发同元反相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13124733U (zh) 收发同元反相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15813331U (zh) 多普勒微波探测模块
CN212848833U (zh) 收发同元反相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12751147U (zh) 收发同元反相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12751148U (zh) 收发同元反相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12848832U (zh) 收发同元反相式微波探测模块
CN112086748A (zh) 收发同元反相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12517505U (zh) 抗干扰微波探测模块
CN220527194U (zh) 异形微波探测天线
CN212848797U (zh) 抗干扰微波探测模块
CN212517506U (zh) 抗干扰微波探测模块
CN212751128U (zh) 抗干扰微波探测模块
CN212517507U (zh) 抗干扰微波探测模块
CN212751127U (zh) 抗干扰微波探测模块
CN218647146U (zh) 一种收发合一的微波探测芯片及微波探测模组
CN218827819U (zh) 一种微带馈电与边沿馈电的双极化微波探测天线
CN215813332U (zh) 抗干扰的微型化微带混频器
CN111864356A (zh) 抗干扰微波探测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