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61920U - 发声器件 - Google Patents

发声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61920U
CN213661920U CN202022831668.4U CN202022831668U CN213661920U CN 213661920 U CN213661920 U CN 213661920U CN 202022831668 U CN202022831668 U CN 202022831668U CN 213661920 U CN213661920 U CN 2136619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ice coil
fixed
diaphragm
away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3166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威
金鑫
钟志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filed Critical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3166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61920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36987 priority patent/WO202211037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619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619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16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 H04R7/18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at the periphery
    • H04R7/22Clamping rim of diaphragm or cone against sea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声器件,其包括盆架、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振动系统包括振膜、驱动振膜振动的音圈以及骨架,骨架包括固定于振膜的骨架主体以及自骨架主体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部,音圈包括一对第一侧边及一对第二侧边,第一侧边设有阻尼件,且一对阻尼件分别为对称板和与音圈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阻尼件包括固持于盆架的固持部、固定于第一连接部的结合部及两个连接固持部和结合部的弹性臂,两个弹性臂之间具有间隙,结合部向所述间隙内凸起形成凸边,第一连接部向远离音圈的方向凸起形成凸包,凸边固定于凸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声器件可以充分利用阻尼件的非力臂区域空间。

Description

发声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声器件。
【背景技术】
为适应各种音响设备与信息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多功能化发展,要求该类设备中所使用的发声器件对应更加趋于小型化,使所述发声器件与周边其他元件的配合更加紧凑。特别随着移动电话轻薄化发展的需求,对其中所使用的发声器件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关技术中,发声器件包括盆架、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振动系统包括固持于盆架的振膜、驱动振膜振动的音圈以及骨架,骨架包括固定于振膜的骨架主体以及自骨架主体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部,音圈包括一对第一侧边及一对第二侧边,第一侧边设有阻尼件,且其中一阻尼件为与音圈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另一阻尼件为对称板,阻尼件包括固持于盆架的固持部、固定于第一连接部的结合部及两个连接固持部和结合部的弹性臂,两个弹性臂间隔设置。然而,这种发声器件不能充分利用阻尼件的非力臂区域空间。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发声器件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声器件,该发声器件可以充分利用阻尼件的非力臂区域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声器件,包括盆架以及分别固持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和具有磁间隙的磁路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持于所述盆架的振膜、插设于所述磁间隙以驱动所述振膜振动的音圈以及骨架,所述骨架包括固定于所述振膜的骨架主体以及自所述骨架主体向远离所述振膜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部,所述音圈包括一对第一侧边及连接所述第一侧边之间的一对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设有阻尼件,且一对所述阻尼件分别为对称板和与所述音圈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所述阻尼件包括固持于所述盆架的固持部、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结合部及两个连接所述固持部和所述结合部的弹性臂,两个所述弹性臂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结合部自其朝向所述音圈的一侧向所述间隙内凸起形成凸边,所述第一连接部自其朝向所述音圈的一侧向远离所述音圈的方向凸起形成凸包,所述凸边固定于所述凸包远离所述骨架主体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凸包沿所述振膜的振动方向延伸至所述骨架主体。
优选地,所述振膜具有向靠近所述阻尼件方向凸起的折环部,所述凸包在所述振膜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折环部的范围内,其中,所述折环部向背离所述阻尼件方向凹陷形成有避让所述凸包的凹陷部。
优选地,所述凸包在朝向所述音圈的一侧围合形成收容空间,所述柔性电路板还包括自所述凸边依次延伸形成的延伸部和焊盘部,所述延伸部固定于所述凸包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焊盘部固定于所述骨架主体,所述音圈电连接于所述焊盘部背离所述骨架主体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固持于所述盆架的磁碗以及设于所述磁碗内并与所述磁碗之间形成所述磁间隙的磁体部。
优选地,所述磁碗包括底壁、自所述底壁周缘向所述振膜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侧壁以及固定于所述盆架的延展部,所述磁体部固设于所述底壁并与所述侧壁间隔形成所述磁间隙,所述侧壁包括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二侧边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二侧壁,所述延展部自所述第二侧壁向远离所述音圈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正对所述焊盘部的位置上开设有避让所述焊盘部的避让槽。
优选地,所述阻尼件远离所述盆架的一侧固设有辅助振膜,所述辅助振膜包括固定于所述固持部远离所述盆架一侧的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结合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第二固定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折环,所述折环向背离所述阻尼件的方向凸起,且所述弹性臂在所述辅助振膜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折环的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骨架还包括自所述骨架主体向远离所述振膜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连接部,所述音圈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形成有多个豁口,多个所述豁口将所述第二连接部分隔为多个间隔设置的隔离岛,所述音圈固定于所述隔离岛上。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声器件通过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自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音圈的一侧向远离所述音圈的方向凸起形成的凸包以及在所述结合部上设置自所述结合部朝向所述音圈的一侧向所述间隙内凸起形成的凸边,且将所述凸边固定于所述凸包远离所述骨架主体的一侧,从而使得骨架通过局部外扩的方式而充分利用阻尼件的非力臂区域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声器件实施例一的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发声器件中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发声器件中柔性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发声器件中磁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发声器件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6为图5所示发声器件沿A-A线的剖视图;
图7为图5所示发声器件沿B-B线的剖视图;
图8为图1所示发声器件中音圈、骨架及阻尼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音圈、骨架及阻尼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声器件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所示发声器件中振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9所示,所述发声器件包括盆架1以及分别固持在所述盆架1的振动系统3和具有磁间隙5A的磁路系统5,所述磁路系统5用于驱动所述振动系统3振动发声。
所述振动系统3包括固持于所述盆架1的振膜31、插设于所述磁间隙5A以驱动所述振膜31振动发声的音圈33以及固定于所述振膜31并与所述音圈33连接的骨架35。其中,所述音圈33与外部电路连接,所述音圈33通电后,所述音圈33在所述磁路系统5磁场的作用下振动,与此同时,所述音圈33通过所述骨架35驱动所述振膜31振动发声。
所述振膜31具有折环部311。
所述音圈33包括一对第一侧边331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边331之间的一对第二侧边333。如图1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侧边331位于发声器件的长轴方向上,所述第二侧边333位于发声器件的短轴方向上。
所述第一侧边331设有阻尼件7,所述阻尼件7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盆架1,其另一端与所述骨架35连接,所述音圈33振动时还带动所述阻尼件7一同振动。其中,一对所述阻尼件7分别为对称板7a和与所述音圈33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7b。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折环部311向背离所述阻尼件7方向凸起。
所述骨架35包括固定于所述振膜31的骨架主体351以及自所述骨架主体351向远离所述振膜31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部353和第二连接部355。所述第一连接部353与所述阻尼件7连接,所述音圈33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355。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骨架也可以不包括第二连接部,相应地,所述音圈固定于振膜或所述骨架的骨架主体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355上形成有多个豁口357,多个所述豁口357将所述第二连接部355分隔为多个间隔设置的隔离岛359,所述音圈33固定于所述隔离岛359上。通过设置多个所述豁口357,使得所述音圈33固定于所述隔离岛359上后,所述音圈3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55之间具有泄漏通道,泄漏通道在发声器件振动时可以平衡发声器件内的气压。
所述阻尼件7包括固持于所述盆架1的固持部71、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53的结合部73及两个连接所述固持部71和所述结合部73的弹性臂75,两个所述弹性臂75之间具有间隙7A。也就是说,所述对称板7a和所述柔性电路板7b均包括所述固持部71、所述结合部73及两个所述弹性臂75。
为了保证所述对称板7a和所述柔性电路板7b对所述骨架35的弹性支撑力的平衡,所述对称板7a和所述柔性电路板7b的所述固持部71、所述结合部73及所述弹性臂75具有相同的形状构造外,所述对称板7a和所述柔性电路板7b的所述固持部71、所述结合部73及所述弹性臂75还具有相同的阻尼。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称板7a可以为由柔性电路板的基材材料制成,如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基材,也可以为由其他材料制成的非导电板。
所述结合部73自其朝向所述音圈33的一侧向所述间隙7A内凸起形成凸边731,所述第一连接部353自其朝向所述音圈33的一侧向远离所述音圈33的方向凸起形成凸包352,所述凸边731固定于所述凸包352远离所述骨架主体351的一侧。其中,所述凸包352在朝向所述音圈33的一侧围合形成收容空间354。通过在所述第一连接部353上设置自所述第一连接部353朝向所述音圈33的一侧向远离所述音圈33的方向凸起形成的凸包352以及在所述结合部73上设置自所述结合部73朝向所述音圈33的一侧向所述间隙7A内凸起形成的凸边731,且将所述凸边731固定于所述凸包352远离所述骨架主体351的一侧,从而使得骨架通过局部外扩的方式而充分利用阻尼件的非力臂区域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包352沿所述振膜31的振动方向延伸至所述骨架主体351。
所述柔性电路板7b还包括自所述凸边731依次延伸形成的延伸部77和焊盘部79,所述延伸部77固定于所述凸包352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354内,所述焊盘部79固定于所述骨架主体351,所述音圈33电连接于所述焊盘部79背离所述骨架主体351的一侧。一方面,所述柔性电路板7b起支撑固定所述振动系统3的作用,另一方面所述柔性电路板7b的所述固持部71、所述延伸部77及所述焊盘部79上均设有焊盘(图未示),所述弹性臂75和所述结合部73内设有导电路径以电性连接所述固持部71和所述焊盘部79上的焊盘,其中,所述焊盘部79上的焊盘与所述音圈33的引线连接起电性连接所述音圈33的作用,所述固持部71上的焊盘与外部电路连接,以使得所述音圈33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7b与外部电路电连接,发声器件工作时,外部电路的电信号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7b传输至所述音圈3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7远离所述盆架1的一侧固设有辅助振膜9。
所述辅助振膜9包括固定于所述固持部71远离所述盆架1一侧的第一固定部91、固定于所述结合部73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353一侧的第二固定部93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9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93的折环95,所述折环95向背离所述阻尼件7的方向凸起,且所述弹性臂75在所述辅助振膜9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折环95的范围内。
所述磁路系统5包括固持于所述盆架1的磁碗51以及设于所述磁碗51内并与所述磁碗51之间形成所述磁间隙5A的磁体部53。也就是说,所述磁路系统5为单磁路结构,在单磁路结构中,骨架通过局部外扩的方式而充分利用阻尼件的非力臂区域空间,可使所述音圈33的尺寸最大化,从而有利于提高发声器件的发声性能。
所述磁碗51包括底壁511、自所述底壁511周缘向所述振膜31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侧壁513以及固定于所述盆架1的延展部515,所述磁体部53固设于所述底壁511并与所述侧壁513间隔形成所述磁间隙5A。
所述侧壁513包括与所述第一侧边331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517以及与所述第二侧边333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二侧壁519,所述延展部515自所述第二侧壁519向远离所述音圈33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
所述第一侧壁517正对所述焊盘部79的位置上开设有避让所述焊盘部79的避让槽518。
如图1、图6及图7所示,所述磁体部53包括固设于所述底壁511的永磁体531及固设于所述永磁体531远离所述底壁511一侧的极芯533。
其中,所述永磁体可以是天然磁体,也可以是人造磁体(例如,磁钢);所述极芯533由导磁材料制成,从而可以增强所述磁间隙5A内的磁通量。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磁体部53可以仅为永磁体,也可以有多个永磁体和多个极芯叠加形成。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0和图11,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所述振膜31的折环部311向靠近所述阻尼件7方向凸起,所述凸包352在所述振膜3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折环部311的范围内,其中,所述折环部311向背离所述阻尼件7方向凹陷形成有避让所述凸包352的凹陷部313。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声器件,包括盆架以及分别固持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和具有磁间隙的磁路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持于所述盆架的振膜、插设于所述磁间隙以驱动所述振膜振动的音圈以及骨架,所述骨架包括固定于所述振膜的骨架主体以及自所述骨架主体向远离所述振膜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部,所述音圈包括一对第一侧边及连接所述第一侧边之间的一对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设有阻尼件,且一对所述阻尼件分别为对称板和与所述音圈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所述阻尼件包括固持于所述盆架的固持部、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结合部及两个连接所述固持部和所述结合部的弹性臂,两个所述弹性臂之间具有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自其朝向所述音圈的一侧向所述间隙内凸起形成凸边,所述第一连接部自其朝向所述音圈的一侧向远离所述音圈的方向凸起形成凸包,所述凸边固定于所述凸包远离所述骨架主体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包沿所述振膜的振动方向延伸至所述骨架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具有向靠近所述阻尼件方向凸起的折环部,所述凸包在所述振膜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折环部的范围内,其中,所述折环部向背离所述阻尼件方向凹陷形成有避让所述凸包的凹陷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包在朝向所述音圈的一侧围合形成收容空间,所述柔性电路板还包括自所述凸边依次延伸形成的延伸部和焊盘部,所述延伸部固定于所述凸包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焊盘部固定于所述骨架主体,所述音圈电连接于所述焊盘部背离所述骨架主体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固持于所述盆架的磁碗以及设于所述磁碗内并与所述磁碗之间形成所述磁间隙的磁体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碗包括底壁、自所述底壁周缘向所述振膜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侧壁以及固定于所述盆架的延展部,所述磁体部固设于所述底壁并与所述侧壁间隔形成所述磁间隙,所述侧壁包括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二侧边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二侧壁,所述延展部自所述第二侧壁向远离所述音圈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正对所述焊盘部的位置上开设有避让所述焊盘部的避让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远离所述盆架的一侧固设有辅助振膜,所述辅助振膜包括固定于所述固持部远离所述盆架一侧的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结合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第二固定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折环,所述折环向背离所述阻尼件的方向凸起,且所述弹性臂在所述辅助振膜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折环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还包括自所述骨架主体向远离所述振膜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连接部,所述音圈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形成有多个豁口,多个所述豁口将所述第二连接部分隔为多个间隔设置的隔离岛,所述音圈固定于所述隔离岛上。
CN202022831668.4U 2020-11-30 2020-11-30 发声器件 Active CN2136619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31668.4U CN213661920U (zh) 2020-11-30 2020-11-30 发声器件
PCT/CN2020/136987 WO2022110373A1 (zh) 2020-11-30 2020-12-16 发声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31668.4U CN213661920U (zh) 2020-11-30 2020-11-30 发声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61920U true CN213661920U (zh) 2021-07-09

Family

ID=76688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31668.4U Active CN213661920U (zh) 2020-11-30 2020-11-30 发声器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61920U (zh)
WO (1) WO202211037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71681A (ja) * 2009-09-25 2011-04-07 Hosiden Corp スピーカ用ダンパおよびスピーカ
CN206136268U (zh) * 2016-06-15 2017-04-26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微型发声器件
CN208691548U (zh) * 2018-07-18 2019-04-02 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扬声器
WO2021000082A1 (zh) * 2019-06-29 2021-01-07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
CN111641907B (zh) * 2020-06-24 2021-07-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
CN111935618B (zh) * 2020-08-31 2021-01-2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10373A1 (zh) 2022-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908496U (zh) 扬声器
CN213661928U (zh) 发声器件
CN101984678B (zh) 发声器
US10979821B2 (en) Sound generator
CN109379680B (zh) 发声器件
CN109195077B (zh) 扬声器
WO2021103070A1 (zh) 扬声器及音频设备
CN210781318U (zh) 发声器
CN111641901B (zh) 发声器件
CN213661920U (zh) 发声器件
CN213661929U (zh) 发声器件
CN213028531U (zh) 发声器件
CN112312247A (zh) 发声器件
CN213462293U (zh) 发声器件
CN213638199U (zh) 发声器件
CN213661921U (zh) 发声器件
WO2021103072A1 (zh) 扬声器及音频设备
CN214101767U (zh) 发声器件
CN215818601U (zh) 发声器件
CN213661917U (zh) 发声器件
CN214101778U (zh) 发声器件
CN213661927U (zh) 微型扬声器
CN212519417U (zh) 发声器件
CN117915248B (zh) 一种发声装置
CN213462292U (zh) 发声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