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置有风道切割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可以对出风进行风道切割以形成多股风流,以提高出风的面积并降低风速,其可以在不耗损风量下、不损失冷量下,可以有效的降低出风口的风速,用户体验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基于以下技术方案进行实施:
一种设置有风道切割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上的进风口、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的出风区域,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区域之间的风机;所述室内机壳体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有风道切割结构,所述风道切割结构用于对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风道进行切割以形成多股风流,所述多股风流的总出风面积大于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机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前盖板和内侧面板,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内侧面板之间存在间隔而形成与所述出风区域相连通的出风通道,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风道切割结构包括通过所述出风口延伸入所述出风通道的若干块弧形板,所述弧形板靠近所述出风通道的一端将所述出风通道的风进行分流,所述弧形板的凹侧朝向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一块所述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凸侧与所述出风通道的一侧形成第一气流出口,所述弧形板的凹侧和所述出风口的一侧形成第二气流出口,所述第一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二气流出口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出风口的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气流出口的面积与所述第一气流出口的面积的比值大于0.1。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气流出口的面积与所述出风通道的内腔截面积的比值大于0.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流出口处的所述出风通道的一侧还设置有导风延伸片。
进一步的,所述风道切割结构的角度可以被调整,以改变所述多股风流的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延伸片的角度可以被调整,以改变所述第一气流出口处的出风方向。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空调室外机和设置有风道切割结构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上的进风口、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的出风区域,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区域之间的风机;所述室内机壳体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有风道切割结构,所述风道切割结构用于对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风道进行切割以形成多股风流,所述多股风流的总出风面积大于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机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前盖板和内侧面板,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内侧面板之间存在间隔而形成与所述出风区域相连通的出风通道,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风道切割结构包括通过所述出风口延伸入所述出风通道的若干块弧形板,所述弧形板靠近所述出风风道的一端将所述出风通道的风进行分流,所述弧形板的凹侧朝向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一块所述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凸侧与所述出风风道的一侧形成第一气流出口,所述弧形板的凹侧和所述出风口的一侧形成第二气流出口,所述第一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二气流出口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出风口的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气流出口的面积与所述第一气流出口的面积的比值大于0.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流出口的面积与所述出风通道的内腔截面积的比值大于0.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流出口处的所述出风通道的一侧还设置有导风延伸片。
进一步的,所述风道切割结构的角度可以被调整,以改变所述多股风流的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延伸片的角度可以被调整,以改变所述第一气流出口处的出风方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设置有风道切割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该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出风口设置的风道切割结构,可以对出风进行风道切割以形成多股风流,以提高出风的面积并降低风速,其可以在不耗损风量下、不损失冷量下,可以有效的降低出风口的风速,用户体验佳。
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 (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设置有风道切割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1、设于室内机壳体1上的进风口11、设于室内机壳体1内的出风区域12,以及设于室内机壳体1内并位于进风口11与出风区域12之间的风机13。
具体的,室内机壳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前盖板101和内侧面板102,前盖板 101与内侧面板102之间存在间隔而形成与出风区域12相连通的出风通道103,室内机壳体1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口14,其中,至少部分出风口14与出风通道相连通。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出风口14包括四个出风口14,分别设置在室内机壳体1的前侧边缘的上下左右四侧。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四个出风口14被设置为引导风机13产生的风向前方排出。前盖板101的四个侧边与内侧面板102的四个侧边之间存在空隙以形成出风口14。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风路图可以参照图3,风机13启动,风流从进风口11 进入,自出风区域12排出并沿着出风通道103传递,一路从下方的出风口14 直接排出(图中此路风流处画有关闭的导风挡板,该导风挡板可以转动,本实施例描述的是该导风挡板打开的情形),另一路向上以及左右两侧的出风口14 流动,最终上下左右的四处风流均被引导向前方流出以形成出风风道141。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参见图4,出风口14设置有风道切割结构2,风道切割结构2用于对出风口14的出风风道141进行切割以形成多股风流,多股风流的总出风面积大于出风口14原本的出风面积。具体的,风道切割结构2 包括通过出风口14延伸入出风通道103的弧形板21,弧形板21靠近出风通道 103的一端将出风通道103的风进行分流,弧形板21的凹侧朝向出风口14的出风方向。具体的,弧形板21的凸侧与出风通道103的一侧形成第一气流出口211,弧形板21的凹侧和出风口14的一侧形成第二气流出口212,第一气流出口211 与第二气流出口212的面积之和大于出风口14的面积。由图中可见,第一气流出口211的剖面宽度B与第二气流出口212的剖面宽度A的和是大于出风口14 的剖面的宽度也就是图3中的A1的,在整个空调室内机壳体的长度是一致的情况下,前述各剖面宽度的比较正是反映出实际面积的对比的。
具体的,本实施例设置了风道切割结构2后的风路图可以参见图4,出风风道141的气流经过弧形板21时,弧形板21的凸侧壁会使得气流产生康达效应,气流会紧贴着弧形板21的凸侧壁运动以最终和被凹侧壁引导吹出的气流汇合,最终得到的两股气流分别从第一气流出口211与第二气流出口212吹出并汇合,其出风面积增大,而据质量连续方程式,在流体密度不变及固定的流量下,第一气流出口211与第二气流出口212因为总面积增大了,所以出风的气流流速会比传统开口减慢。因此,最终气流的流速是:V最终气流=[S212/(S211+S212)]* V传统气流,减少了1-[S212/(S211+S212)]倍的风速,从而有效降低了风速。
另一方面,因为最终气流的出风开口面积的增加,也会使整体的系统阻力降低,也就是说在同等风机的转数下,最终气流的设计会得到更大的风量。同时,基于这个特性,可以降低风机转数以达到同等的风量,这样也变相让整体的噪音降低。
具体的,第一气流出口211处的出风通道的一侧还设置有导风延伸片22,导风延伸片22的作用是,其长度可以确保在出风的气流在大风速下依然可以贴着引风结构的凸面上,优选的,导风延伸片22的长度不多于弧形板21的凸段的弧长。
优选的,第二气流出口212的面积与第一气流出口211的面积的比值大于 0.1,参照图4,第二气流出口212的剖面宽度A与第一气流出口211的剖面宽度B的比值大于0.1。在整个空调室内机壳体的长度是一致的情况下,前述各剖面宽度的比较正是反映出实际面积的对比的。更优选的,第二气流出口212的面积与第一气流出口211的面积的比值为0.8-1.2。实验证明在大于0.1这一区间的面积比值可以达到很好的降低风速和降噪的效果,而在0.8-1.2这一区间可以达到更优秀的降速降噪效果。
具体的,第二气流出口212的面积与出风通道103的内腔截面积的比值大于0.1,参照图4,第二气流出口212的剖面宽度A与出风通道103的剖面宽度 D的比值大于0.1,在整个空调室内机壳体的长度是一致的情况下,前述各剖面宽度的比较正是反映出实际面积的对比的。更优选的,第二气流出口212的面积与出风通道103的内腔截面积的比值为0.6–2。实验证明在大于0.1这一区间的面积比值可以达到很好的降低风速和降噪的效果,而在0.6–2这一区间可以达到更优秀的降速降噪效果。
具体的,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风道切割结构2为由三块对应设置在出风口的弧形板21连接而成的框架。
具体的,弧形板21的角度也可以被调整,以调整气流的方向,弧形板21 的角度调整可以通过现有的转动机构来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的,导风延伸片22的角度也可以被调整,可以改善第一气流出口211的气流沿所述弧形板 21的凸侧壁运动的贴壁效果以及最终气流的出风比例,导风延伸片22的角度调整可以通过现有的转动机构来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前盖板101为中空面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热量交换,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1设置在室内机壳体1的上方。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1和风机13之间设置有换热器15,换热器15被设置为部分地覆盖风机13。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1处设置有过滤网111,可以对进入的空气进行有效的过滤。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四个出风口14也可以被设置为引导风机13产生的风向侧方排出。具体的,此时的出风口14的形成方式为:前盖板 101遮挡内侧面板102的前方,两者的四个侧边之间的间隔形成四个出风口14。优选的,前盖板101朝向内侧面板102的一侧在对应于出风口14的位置设置有导风弧面1011,以更有效地引导气流。此时,风道切割结构2也可以设置在出风口14处,以进行风道分割以形成多股风流,其实现方式可参照上方,只是需要适应性调整弧形板21的朝向,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风道切割结构2也可以设置在所有出风口14中的部分或全部出风口处,以更灵活地对对应的出风口14的出风风道进行分割以形成多股风流。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设置有风道切割结构的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通过多个出风口以及所设置的风道切割结构,可以在不同区域出风,达到了优秀的温度调整效果,且增加了室内机安装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同时可以对出风进行风道切割以形成多股风流,以提高出风的面积并降低风速,其可以在不耗损风量下、不损失冷量下,可以有效的降低出风口的风速,用户体验佳。
可选的,在出风口14被设置为前出风的实施例中,多个出风口14也可以通过设置在前盖板101上来实现,参照图7上方,前盖板101上设置有出风口 14,出风口14沿前盖板101的上、左、右三个边缘设置,可选的,参照图7下方,出风口14也可以通过间隔开口的方式设置在前盖板101的上下左右四侧,以实现在这四个区域同时出风。可选的,参照图8,出风口14也可以以任意图形设置在前盖板101上,如X形、Z形或椭圆形。
可选的,在出风口14被设置为侧出风的实施例中,前盖板101与内侧面板 102之间形成的出风口14可以为三个,并选择性地设置在上、下、左、右四侧中的任意三侧的边缘位置,例如可以将前盖板101与内侧面板102的下边缘之间的间隔进行封闭,以使得两者之间仅形成三个出风口14,三个出风口14同样的可以达到良好的技术效果,类似的改进思路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相连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的结构如图1-3所示,包括室内机壳体1、设于室内机壳体1上的进风口11、设于室内机壳体1内的出风区域12,以及设于室内机壳体1内并位于进风口11与出风区域12之间的风机13。
具体的,室内机壳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前盖板101和内侧面板102,前盖板 101与内侧面板102之间存在间隔而形成与出风区域12相连通的出风通道103,室内机壳体1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口14,其中,至少部分出风口14与出风通道相连通。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出风口14包括四个出风口14,分别设置在室内机壳体1的前侧边缘的上下左右四侧。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四个出风口14被设置为引导风机13产生的风向前方排出。前盖板101的四个侧边与内侧面板102的四个侧边之间存在空隙以形成出风口14。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风路图可以参照图3,风机13启动,风流从进风口11 进入,自出风区域12排出并沿着出风通道103传递,一路从下方的出风口14 直接排出(图中此路风流处画有关闭的导风挡板,该导风挡板可以转动,本实施例描述的是该导风挡板打开的情形),另一路向上以及左右两侧的出风口14 流动,最终上下左右的四处风流均被引导向前方流出以形成出风风道141。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参见图4,出风口14设置有风道切割结构2,风道切割结构2用于对出风口14的出风风道141进行切割以形成多股风流,多股风流的总出风面积大于出风口14原本的出风面积。具体的,风道切割结构2 包括通过出风口14延伸入出风通道103的弧形板21,弧形板21靠近出风通道 103的一端将出风通道103的风进行分流,弧形板21的凹侧朝向出风口14的出风方向。具体的,弧形板21的凸侧与出风通道103的一侧形成第一气流出口211,弧形板21的凹侧和出风口14的一侧形成第二气流出口212,第一气流出口211 与第二气流出口212的面积之和大于出风口14的面积。由图中可见,第一气流出口211的剖面宽度B与第二气流出口212的剖面宽度A的和是大于出风口14 的剖面的宽度也就是图3中的A1的,在整个空调室内机壳体的长度是一致的情况下,前述各剖面宽度的比较正是反映出实际面积的对比的。
具体的,本实施例设置了风道切割结构2后的风路图可以参见图4,出风风道141的气流经过弧形板21时,弧形板21的凸侧壁会使得气流产生康达效应,气流会紧贴着弧形板21的凸侧壁运动以最终和被凹侧壁引导吹出的气流汇合,最终得到的两股气流分别从第一气流出口211与第二气流出口212吹出并汇合,其出风面积增大,而据质量连续方程式,在流体密度不变及固定的流量下,第一气流出口211与第二气流出口212因为总面积增大了,所以出风的气流流速会比传统开口减慢。因此,最终气流的流速是:V最终气流=[S212/(S211+S212)]* V传统气流,减少了1-[S212/(S211+S212)]倍的风速,从而有效降低了风速。
另一方面,因为最终气流的出风开口面积的增加,也会使整体的系统阻力降低,也就是说在同等风机的转数下,最终气流的设计会得到更大的风量。同时,基于这个特性,可以降低风机转数以达到同等的风量,这样也变相让整体的噪音降低。
具体的,第一气流出口211处的出风通道的一侧还设置有导风延伸片22,导风延伸片22的作用是,其长度可以确保在出风的气流在大风速下依然可以贴着引风结构的凸面上,优选的,导风延伸片22的长度不多于弧形板21的凸段的弧长。
优选的,第二气流出口212的面积与第一气流出口211的面积的比值大于 0.1,参照图4,第二气流出口212的剖面宽度A与第一气流出口211的剖面宽度B的比值大于0.1。在整个空调室内机壳体的长度是一致的情况下,前述各剖面宽度的比较正是反映出实际面积的对比的。更优选的,第二气流出口212的面积与第一气流出口211的面积的比值为0.8-1.2。实验证明在大于0.1这一区间的面积比值可以达到很好的降低风速和降噪的效果,而在0.8-1.2这一区间可以达到更优秀的降速降噪效果。
具体的,第二气流出口212的面积与出风通道103的内腔截面积的比值大于0.1,参照图4,第二气流出口212的剖面宽度A与出风通道103的剖面宽度 D的比值大于0.1,在整个空调室内机壳体的长度是一致的情况下,前述各剖面宽度的比较正是反映出实际面积的对比的。更优选的,第二气流出口212的面积与出风通道103的内腔截面积的比值为0.6–2。实验证明在大于0.1这一区间的面积比值可以达到很好的降低风速和降噪的效果,而在0.6–2这一区间可以达到更优秀的降速降噪效果。
具体的,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风道切割结构2为由三块对应设置在出风口的弧形板21连接而成的框架。
具体的,弧形板21的角度也可以被调整,以调整气流的方向,弧形板21 的角度调整可以通过现有的转动机构来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的,导风延伸片22的角度也可以被调整,可以改善第一气流出口211的气流沿所述弧形板 21的凸侧壁运动的贴壁效果以及最终气流的出风比例,导风延伸片22的角度调整可以通过现有的转动机构来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前盖板101为中空面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热量交换,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1设置在室内机壳体1的上方。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1和风机13之间设置有换热器15,换热器15被设置为部分地覆盖风机13。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1处设置有过滤网111,可以对进入的空气进行有效的过滤。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四个出风口14也可以被设置为引导风机13产生的风向侧方排出。具体的,此时的出风口14的形成方式为:前盖板 101遮挡内侧面板102的前方,两者的四个侧边之间的间隔形成四个出风口14。优选的,前盖板101朝向内侧面板102的一侧在对应于出风口14的位置设置有导风弧面1011,以更有效地引导气流。此时,风道切割结构2也可以设置在出风口14处,以进行风道分割以形成多股风流,其实现方式可参照上方,只是需要适应性调整弧形板21的朝向,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风道切割结构2也可以设置在所有出风口14中的部分或全部出风口处,以更灵活地对对应的出风口14的出风风道进行分割以形成多股风流。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设置有风道切割结构的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通过多个出风口以及所设置的风道切割结构,可以在不同区域出风,达到了优秀的温度调整效果,且增加了室内机安装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同时可以对出风进行风道切割以形成多股风流,以提高出风的面积并降低风速,其可以在不耗损风量下、不损失冷量下,可以有效的降低出风口的风速,用户体验佳。
可选的,在出风口14被设置为前出风的实施例中,多个出风口14也可以通过设置在前盖板101上来实现,参照图7上方,前盖板101上设置有出风口 14,出风口14沿前盖板101的上、左、右三个边缘设置,可选的,参照图7下方,出风口14也可以通过间隔开口的方式设置在前盖板101的上下左右四侧,以实现在这四个区域同时出风。可选的,参照图8,出风口14也可以以任意图形设置在前盖板101上,如X形、Z形或椭圆形。
可选的,在出风口14被设置为侧出风的实施例中,前盖板101与内侧面板 102之间形成的出风口14可以为三个,并选择性地设置在上、下、左、右四侧中的任意三侧的边缘位置,例如可以将前盖板101与内侧面板102的下边缘之间的间隔进行封闭,以使得两者之间仅形成三个出风口14,三个出风口14同样的可以达到良好的技术效果,类似的改进思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