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52134U - 多级混凝沉淀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级混凝沉淀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52134U
CN213652134U CN202022638006.5U CN202022638006U CN213652134U CN 213652134 U CN213652134 U CN 213652134U CN 202022638006 U CN202022638006 U CN 202022638006U CN 213652134 U CN213652134 U CN 2136521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rring
tank
pipe
deep
sedime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3800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超
梁思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filed Critical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3800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521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521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521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级混凝沉淀装置,包括:混凝搅拌池,与进水管连接,混凝搅拌池设置有混凝剂投加管和混凝搅拌装置;絮凝搅拌池,侧壁的下部与混凝搅拌池连通,絮凝搅拌池设置有絮凝剂投加管和絮凝搅拌装置;自由沉淀池,设置在絮凝搅拌池远离混凝搅拌池的一侧,且自由沉淀池的侧壁上部与絮凝搅拌池连通;深度搅拌池,设置在自由沉淀池远离絮凝搅拌池的一侧,深度搅拌池的侧壁顶端与自由沉淀池连通,深度搅拌池设置有混凝剂补投管、絮凝剂补投管和深度搅拌装置,深度搅拌池远离自由沉淀池的一侧与出水管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出水悬浮物稳定达标的基础上,减少药剂使用量,避免药剂对水体的二次污染。

Description

多级混凝沉淀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级混凝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沉淀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常会发生形成的大絮体在流动过程中破碎,影响出水水质,为了保证出水水质,现有技术中往往会提高加药量,从而保证大絮体不会发生破碎,但是这种做法会导致出水有残留药剂,对自然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级混凝沉淀装置,以达到保证出水的水质符合要求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级混凝沉淀装置,包括:混凝搅拌池,与进水管连接,混凝搅拌池设置有混凝剂投加管和混凝搅拌装置;絮凝搅拌池,侧壁的下部与混凝搅拌池连通,絮凝搅拌池设置有絮凝剂投加管和絮凝搅拌装置;自由沉淀池,设置在絮凝搅拌池远离混凝搅拌池的一侧,且自由沉淀池的侧壁上部与絮凝搅拌池连通;深度搅拌池,设置在自由沉淀池远离絮凝搅拌池的一侧,深度搅拌池的侧壁顶端与自由沉淀池连通,深度搅拌池设置有混凝剂补投管、絮凝剂补投管和深度搅拌装置,深度搅拌池远离自由沉淀池的一侧与出水管连接。
进一步地,多级混凝沉淀装置还包括斜管沉淀池,设置在深度搅拌池远离自由沉淀池的一侧,斜管沉淀池的一侧壁中部与深度搅拌池连通,出水管设置在斜管沉淀池的另一侧壁上部。
进一步地,斜管沉淀池内设置有多根平行设置的斜管,多根斜管均位于深度搅拌池与斜管沉淀池连接口的上方,每根斜管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均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斜管沉淀池还包括泥斗和排泥管,泥斗位于斜管沉淀池的底部,排泥管固定设置在斜管沉淀池的侧壁处并与泥斗的位置对应,排泥管的一端位于斜管沉淀池的内部,排泥管的另一端位于斜管沉淀池的外部。
进一步地,斜管沉淀池的另一侧壁上部设置有出水堰,出水管与出水堰连接。
进一步地,进水管位于混凝搅拌池远离絮凝搅拌池的侧壁上部;混凝剂投加管上端位于混凝搅拌池的顶壁外侧,混凝剂投加管下端位于进水管出口的上方。
进一步地,混凝搅拌装置包括驱动电机、连接杆和搅拌头,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混凝搅拌池的顶壁外侧,连接杆的一端与驱动电机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置于混凝搅拌池内并与搅拌头连接。
进一步地,絮凝剂投加管上端位于絮凝搅拌池的顶壁外侧,絮凝剂投加管下端位于混凝搅拌池与絮凝搅拌池的连接口上方;絮凝搅拌装置包括驱动电机、连接杆和搅拌头,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絮凝搅拌池的顶壁外侧,连接杆的一端与驱动电机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置于絮凝搅拌池内并与搅拌头连接。
进一步地,自由沉淀池内设置泥斗和排泥管,泥斗位于自由沉淀池的底部,排泥管固定设置在自由沉淀池的侧壁处并与泥斗的位置对应,排泥管的一端位于自由沉淀池的内部,排泥管的另一端位于自由沉淀池的外部。
进一步地,混凝剂补投管和絮凝剂补投管平行间隔设置且长度相等,混凝剂补投管和絮凝剂补投管的上端均位于深度搅拌池的顶壁外侧,混凝剂补投管和絮凝剂补投管的下端均位于深度搅拌池与自由沉淀池的连接口上方;深度搅拌装置包括驱动电机、连接杆和搅拌头,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深度搅拌池的顶壁外侧,连接杆的一端与驱动电机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置于深度搅拌池内并与搅拌头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自由沉淀池后方设置深度搅拌池,可以根据自由沉淀池的出水水质在深度搅拌池内补投絮凝剂和/或混凝剂,从而在保证出水悬浮物稳定达标的基础上,减少药剂使用量,避免药剂对水体的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进水管;2、混凝剂投加管;3、混凝搅拌装置;4、絮凝剂投加管;5、絮凝搅拌装置;6、混凝剂补投管;7、絮凝剂补投管;8、深度搅拌装置;9、斜管;10、出水堰;11、出水管;12、泥斗;13、排泥管;14、斜管沉淀池;15、深度搅拌池;16、自由沉淀池;17、絮凝搅拌池;18、混凝搅拌池。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级混凝沉淀装置,包括混凝搅拌池18、絮凝搅拌池17、自由沉淀池16和深度搅拌池15。混凝搅拌池18与进水管1连接,混凝搅拌池18设置有混凝剂投加管2和混凝搅拌装置3。絮凝搅拌池17侧壁的下部与混凝搅拌池18连通,絮凝搅拌池17设置有絮凝剂投加管4和絮凝搅拌装置5。自由沉淀池16设置在絮凝搅拌池17远离混凝搅拌池18的一侧,且自由沉淀池16的侧壁上部与絮凝搅拌池17连通。深度搅拌池15设置在自由沉淀池16远离絮凝搅拌池17的一侧,深度搅拌池15的侧壁顶端与自由沉淀池16连通,深度搅拌池15设置有混凝剂补投管6、絮凝剂补投管7和深度搅拌装置8,深度搅拌池15远离自由沉淀池16的一侧与出水管11连接。
通过在自由沉淀池16后方设置深度搅拌池15,可以根据自由沉淀池16的出水水质在深度搅拌池15内补投絮凝剂和/或混凝剂,从而在保证出水悬浮物稳定达标的基础上,减少药剂使用量,避免药剂对水体的二次污染。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池内均设置有水质检测组件,用于实时检测池内水质。
多级混凝沉淀装置还包括斜管沉淀池14,设置在深度搅拌池15远离自由沉淀池16的一侧,斜管沉淀池14的一侧壁中部与深度搅拌池15连通,出水管11设置在斜管沉淀池14的另一侧壁上部。设置斜管沉淀池14目的是对深度搅拌池15中的絮体进行过滤沉淀,进一步保证出水的质量。
具体地,如图1所示,斜管沉淀池14内设置有多根平行设置的斜管9,多根斜管9均位于深度搅拌池15与斜管沉淀池14连接口的上方,每根斜管9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均具有夹角。
本实施例中斜管9为一种pp材质的六边形管状物,多根斜管9组成污泥拦截层,能够实现水中污泥拦截,保证出水质量。每根斜管9沿图1中左上端至右下端方向倾斜,且与水平面之间夹角范围是30°至60°。
斜管沉淀池14还包括泥斗12和排泥管13,泥斗12位于斜管沉淀池14的底部,排泥管13固定设置在斜管沉淀池14的侧壁处并与泥斗12的位置对应,排泥管13的一端位于斜管沉淀池14的内部,排泥管13的另一端位于斜管沉淀池14的外部。
泥斗12为存储污泥的斗状池体(与现有技术中结构相同),设置在斜管沉淀池14的底部以存储斜管9拦截的沉淀物,并能够通过排泥管13定期排出,实现斜管沉淀池14内部清理的目的。
优选地,斜管沉淀池14的另一侧壁上部设置有出水堰10,出水管11与出水堰10连接。出水堰10的主要作用时控制斜管沉淀池14的水位,保证出水水流分布均匀,避免出水产生偏流、短流现象。出水堰10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此处不对其进行赘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水管1位于混凝搅拌池18远离絮凝搅拌池17的侧壁上部;混凝剂投加管2上端位于混凝搅拌池18的顶壁外侧,混凝剂投加管2下端位于进水管1出口的上方。将混凝剂投加管2和进水管1设置在上述位置,目的是使混凝剂投入时通过进水管1的水流进行加速溶解,提高混凝剂的溶解效率,使混凝剂能够更加均匀的分布在混凝搅拌池18内。
本实施例中的混凝搅拌装置3包括驱动电机、连接杆和搅拌头,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混凝搅拌池18的顶壁外侧,连接杆的一端与驱动电机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置于混凝搅拌池18内并与搅拌头连接。设置混凝搅拌装置3目的是将混凝搅拌池18内的混凝剂与水体充分混合,使混凝剂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见图1,絮凝剂投加管4上端位于絮凝搅拌池17的顶壁外侧,絮凝剂投加管4下端位于混凝搅拌池18与絮凝搅拌池17的连接口上方。絮凝搅拌装置5包括驱动电机、连接杆和搅拌头,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絮凝搅拌池17的顶壁外侧,连接杆的一端与驱动电机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置于絮凝搅拌池17内并与搅拌头连接。
设置絮凝剂投加管4和絮凝搅拌装置5,可以通过絮凝剂投加管4向絮凝搅拌池17内投入絮凝剂,并通过絮凝搅拌装置5充分搅拌,实现絮状物凝结的目的。
进一步地,自由沉淀池16内设置泥斗12和排泥管13,泥斗12位于自由沉淀池16的底部,排泥管13固定设置在自由沉淀池16的侧壁处并与泥斗12的位置对应,排泥管13的一端位于自由沉淀池16的内部,排泥管13的另一端位于自由沉淀池16的外部。
该自由沉淀池16可以用于沉淀絮凝搅拌池17中凝结的絮状物,保证进入下流位置的水质符合标准,其中排泥管13可以定期对沉淀絮凝搅拌池17进行排泥清理,确保其稳定工作。
如图1所示,混凝剂补投管6和絮凝剂补投管7平行间隔设置且长度相等,混凝剂补投管6和絮凝剂补投管7的上端均位于深度搅拌池15的顶壁外侧,混凝剂补投管6和絮凝剂补投管7的下端均位于深度搅拌池15与自由沉淀池16的连接口上方;深度搅拌装置8包括驱动电机、连接杆和搅拌头,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深度搅拌池15的顶壁外侧,连接杆的一端与驱动电机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置于深度搅拌池15内并与搅拌头连接。
混凝剂补投管6和絮凝剂补投管7可以根据深度搅拌池15内需要选择投入定量的混凝剂和/或絮凝剂,以使水质达标。深度搅拌装置8的作用是使混凝剂和/或絮凝剂充分混合,其结构与前述絮凝搅拌装置5和混凝搅拌装置3结构一致。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在自由沉淀池16后方设置深度搅拌池15,可以根据自由沉淀池16的出水水质在深度搅拌池15内补投絮凝剂和/或混凝剂,从而在保证出水悬浮物稳定达标的基础上,减少药剂使用量,避免药剂对水体的二次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Claims (10)

1.一种多级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凝搅拌池(18),与进水管(1)连接,所述混凝搅拌池(18)设置有混凝剂投加管(2)和混凝搅拌装置(3);
絮凝搅拌池(17),侧壁的下部与所述混凝搅拌池(18)连通,所述絮凝搅拌池(17)设置有絮凝剂投加管(4)和絮凝搅拌装置(5);
自由沉淀池(16),设置在所述絮凝搅拌池(17)远离所述混凝搅拌池(18)的一侧,且所述自由沉淀池(16)的侧壁上部与所述絮凝搅拌池(17)连通;
深度搅拌池(15),设置在所述自由沉淀池(16)远离所述絮凝搅拌池(17)的一侧,所述深度搅拌池(15)的侧壁顶端与所述自由沉淀池(16)连通,所述深度搅拌池(15)设置有混凝剂补投管(6)、絮凝剂补投管(7)和深度搅拌装置(8),所述深度搅拌池(15)远离所述自由沉淀池(16)的一侧与出水管(1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混凝沉淀装置还包括斜管沉淀池(14),设置在所述深度搅拌池(15)远离所述自由沉淀池(16)的一侧,所述斜管沉淀池(14)的一侧壁中部与所述深度搅拌池(15)连通,所述出水管(11)设置在所述斜管沉淀池(14)的另一侧壁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沉淀池(14)内设置有多根平行设置的斜管(9),多根所述斜管(9)均位于所述深度搅拌池(15)与所述斜管沉淀池(14)连接口的上方,每根所述斜管(9)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均具有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级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沉淀池(14)还包括泥斗(12)和排泥管(13),泥斗(12)位于所述斜管沉淀池(14)的底部,排泥管(13)固定设置在所述斜管沉淀池(14)的侧壁处并与所述泥斗(12)的位置对应,所述排泥管(13)的一端位于所述斜管沉淀池(14)的内部,所述排泥管(13)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斜管沉淀池(14)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沉淀池(14)的另一侧壁上部设置有出水堰(10),所述出水管(11)与所述出水堰(1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位于所述混凝搅拌池(18)远离絮凝搅拌池(17)的侧壁上部;所述混凝剂投加管(2)上端位于所述混凝搅拌池(18)的顶壁外侧,所述混凝剂投加管(2)下端位于所述进水管(1)出口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搅拌装置(3)包括驱动电机、连接杆和搅拌头,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混凝搅拌池(18)的顶壁外侧,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置于所述混凝搅拌池(18)内并与所述搅拌头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
絮凝剂投加管(4)上端位于所述絮凝搅拌池(17)的顶壁外侧,所述絮凝剂投加管(4)下端位于所述混凝搅拌池(18)与所述絮凝搅拌池(17)的连接口上方;
絮凝搅拌装置(5)包括驱动电机、连接杆和搅拌头,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絮凝搅拌池(17)的顶壁外侧,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置于所述絮凝搅拌池(17)内并与所述搅拌头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沉淀池(16)内设置泥斗(12)和排泥管(13),泥斗(12)位于所述自由沉淀池(16)的底部,排泥管(13)固定设置在所述自由沉淀池(16)的侧壁处并与所述泥斗(12)的位置对应,所述排泥管(13)的一端位于所述自由沉淀池(16)的内部,所述排泥管(13)的另一端位于所述自由沉淀池(16)的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凝剂补投管(6)和所述絮凝剂补投管(7)平行间隔设置且长度相等,所述混凝剂补投管(6)和所述絮凝剂补投管(7)的上端均位于所述深度搅拌池(15)的顶壁外侧,所述混凝剂补投管(6)和所述絮凝剂补投管(7)的下端均位于所述深度搅拌池(15)与所述自由沉淀池(16)的连接口上方;
深度搅拌装置(8)包括驱动电机、连接杆和搅拌头,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深度搅拌池(15)的顶壁外侧,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置于所述深度搅拌池(15)内并与所述搅拌头连接。
CN202022638006.5U 2020-11-13 2020-11-13 多级混凝沉淀装置 Active CN2136521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38006.5U CN213652134U (zh) 2020-11-13 2020-11-13 多级混凝沉淀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38006.5U CN213652134U (zh) 2020-11-13 2020-11-13 多级混凝沉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52134U true CN213652134U (zh) 2021-07-09

Family

ID=76684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38006.5U Active CN213652134U (zh) 2020-11-13 2020-11-13 多级混凝沉淀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521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74395A (zh) * 2020-11-13 2021-01-05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多级混凝沉淀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74395A (zh) * 2020-11-13 2021-01-05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多级混凝沉淀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74395A (zh) 多级混凝沉淀装置
KR101606845B1 (ko) 탁수 처리장치
CN213652134U (zh) 多级混凝沉淀装置
CN216604162U (zh) 一种中水站石灰软化密度沉淀池
CN104190115A (zh) 新型斜管沉淀一体机
CN109665608A (zh) 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及澄清方法
CN110407417A (zh) 一种泵站前池水质高效处理一体设备
CN211111397U (zh) 一种适用于矿井水处理的改进型高密度澄清池
CN205527842U (zh) 一种有机废水专用气浮水处理装置
CN211367069U (zh) 一种一体化净水器
CN209668848U (zh) 一种污水处理旋流混合加药系统
CN209468260U (zh) 一种基于磁混凝及过硫酸钠催化氧化的废水耦合处理装置
CN206955812U (zh) 一种废水处理设备
CN214141900U (zh) 多级混凝沉淀装置
CN208104083U (zh) 一种絮凝沉淀系统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07980535U (zh) 一种底部锥形絮凝沉淀池及絮凝沉淀系统
CN212374971U (zh) 一种带有加药功能的絮凝装置
CN209740879U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204093100U (zh) 新型斜管沉淀一体机
CN217947829U (zh) 一种鱼塘污水处理装置
CN217418280U (zh) 一种高效稳定的化工废水处理用机械加速澄清池
CN210683311U (zh) 一种初沉反应塔
CN205710029U (zh) 重金属废水处理系统
CN219333257U (zh) 一种高密度沉淀池絮凝池药剂投加装置
CN104045136B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化学除磷药剂投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