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86203U - 耳机充电盒 - Google Patents

耳机充电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86203U
CN213586203U CN202022427485.6U CN202022427485U CN213586203U CN 213586203 U CN213586203 U CN 213586203U CN 202022427485 U CN202022427485 U CN 202022427485U CN 213586203 U CN213586203 U CN 2135862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box
earphone
antenna
earphone charging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2748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天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2748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862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862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862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机充电盒,所述耳机充电盒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用于容纳耳机;第一天线,所述第一天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天线用于接收蓝牙信号;调频发射器,所述调频发射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调频发射器与所述第一天线电连接,所述调频发射器用于将音频信号转换成FM信号并输出FM信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耳机充电盒,通过在耳机充电盒中设置第一天线接收音频输出设备输出的蓝牙信号,第一天线将接收到的音频信号传送到调频发射器中,调频发射器将接收到的音频信号转化成FM信号,并将该FM信号发射出去,以使FM信号接收设备接收到FM信号。从而将耳机充电盒作为传播载体,减少手机的电量消耗。

Description

耳机充电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耳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机充电盒。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由于无线耳机、无线音箱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在团队出行或者开车驾驶等场景时手机成为实时语音、信息交流主要传播载体,而手机作为传播载体时,其电量消耗较大,同时会造成网速下降。
蓝牙耳机作为无线耳机的一种,其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往往需要收纳在具有充电功能的耳机充电盒。由于耳机充电盒的体积相对较小,便于携带,便于移动。如何能够将耳机充电盒作为手机的中间传播载体,减少手机的电量消耗,是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以手机为传播载体使手机电量消耗过大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耳机充电盒,所述耳机充电盒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用于容纳耳机;
第一天线,所述第一天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天线用于接收蓝牙信号;
调频发射器,所述调频发射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调频发射器与所述第一天线电连接,所述调频发射器用于将音频信号转换成FM信号并输出FM信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充电盒,通过在耳机充电盒中设置第一天线可以接收音频输出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等)输出的蓝牙信号,第一天线与手机、电脑等终端实现无线连接,第一天线将接收到的音频信号传送到调频发射器中,调频发射器将接收到的音频信号转化成FM信号,并将该FM信号发射出去,以使FM信号接收设备(例如收音机、音响等)接收到FM信号。从而将耳机充电盒作为传播载体,有效利用耳机充电盒的空间,同时减少手机的电量消耗,避免使手机的网速下降。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
FPC连接器,所述FPC连接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主板,所述主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调频发射器通过所述FPC连接器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外接接口,所述外接接口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外接接口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用于输出FM信号的第二天线,所述第二天线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池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电池用于为耳机充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壳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侧板沿所述底板的边缘设置并与所述底板形成收容空间,所述调频发射器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主板的四周边缘内接于所述侧板,所述主板位于所述调频发射器的上方,所述FPC连接器位于所述主板与所述底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接接口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主板的上表面,所述外接接口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侧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中央面板,所述中央面板的四周边缘内接于所述侧壁,所述中央面板位于所述主板的上方,所述中央面板上设有用于容纳耳机的耳机收容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机收容部为与耳机形状相适配的耳机收纳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天线包括连接杆和可伸缩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外接接口连接,所述可伸缩杆以相对所述连接杆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充电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耳机充电盒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耳机充电盒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100:耳机充电盒;
10:壳体、11:上壳、12:下壳、121:通孔、122:底板、123:侧板;
20:调频发射器;
30:FPC连接器;
40:主板;
50:外接接口;
60:第二天线、61:连接杆、62:可伸缩杆;
70:中央面板、71:耳机容纳槽;
200:耳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耳机充电盒100,耳机充电盒100包括:壳体10、第一天线(图中为示出)和调频发射器20,具体而言,壳体10用于容纳耳机,第一天线设置在壳体10内,第一天线用于接收蓝牙信号,调频发射器20设置在壳体10内,调频发射器20与第一天线电连接,调频发射器20用于将接收到的音频信号转换成FM(调频)信号并输出FM信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充电盒100,通过在耳机充电盒10中设置第一天线可以接收音频输出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等)输出的蓝牙信号,第一天线与手机、电脑等终端实现无线连接,第一天线将接收到的音频信号传送到调频发射器20中,调频发射器20将接收到的音频信号转化成FM信号,并将该FM信号发射出去,以使FM信号接收设备(例如收音机、音响等)接收到FM信号。从而将耳机充电盒作为传播载体,有效利用耳机充电盒的空间,同时减少手机的电量消耗,避免使手机的网速下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耳机充电盒100还包括:FPC(Flexible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连接器30、主板40和外接接口50,具体地,FPC连接器30和主板40均设置在壳体10内,调频发射器20与主板40通过FPC连接器30电连接,主板40与外接接口50连接,外接接口50用于连接外部设备(比如FM信号发射器或外接电源等)。通过外接接口50可以把调频发射器的FM信号传播到更大的区域,或者通过外接接口50连接外接电源以为耳机充电盒100内的电池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第二天线60与外接接口50电连接,调频发射器20将FM信号传递到与其电连接的FPC连接器30,FPC连接器30再将FM信号传递到主板40,主板40将FM信号通过外接接口50传递到第二天线60,从而实现调频发射器20将FM信号传递到第二天线60。FM信号通过第二天线60可以扩大信号的传输范围,同时,第二天线60能够提高FM信号的稳定性。调频发射器20通过第二天线60使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具有FM信号接收设备接收到FM信号,从而摆脱网络的限制,实现局部区域的试试语音交互。
进一步地,外接接口50设置在壳体10上,外接接口50的一端与主板40的连接,外接接口50的另一端穿设于壳体10的侧面,使第二天线60在壳体10的外端与外接接口50连接,无需打开壳体10,使操作第二天线60与外接接口50的连接更为方便。具体地,外接接口50与第二天线60均为TYPE-C型,由于现有的外接接口多为TYPE-C,TYPE-C型的第二天线60可以提高第二天线的实用性和应用范围。
进一步地,耳机充电盒100还包括用于为耳机充电的电池(图中未示出),电池设置在壳体10内,电池与主板40电连接。电池通过主板40与外接接口50电连接,外接电源可以通过外接接口50为电池充电,以使电池充满电量,便于在没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为耳机充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上壳11和下壳12,上壳11与下壳12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以便于打开壳体10,将耳机从壳体10取出或放入壳体10中。
具体地,上壳11与下壳12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上壳11与下壳12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如在上壳11、下壳12上分别设置内螺纹或外螺纹,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实现上壳11与下壳12连接或分离;上壳11与下壳12也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如在上壳11与下壳12上分别设置卡槽和卡扣,通过卡槽与卡扣的配合实现上壳11与下壳12的连接或分离;上壳11与下壳12还可以采用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卡扣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上壳11的一端与下壳12的一端通过转轴可相对转动的连接,以保证将上壳11与下壳12打开时,防止上壳11掉落,同时转轴对上壳11、下壳12也起到定位作用,使用起来更为便利,另外上壳11上还设有与下壳12想适配的卡接结构,以保证上壳11与下壳12连接时不会分开,保证壳10连接的可靠性。另外,还可以通过在上壳11与下壳12中分别设置磁铁,通过磁铁吸和的方式实现上壳11与下壳12的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下壳12还包括底板122和侧板123,其中,侧板123围绕底板122的边缘设置,且侧板123与底板122形成收容空间,以便于在其内设置调频发射器20、电池、主板40、PFC连接器30、中央主板70等部件。
具体地,调频发射器20连接在下壳12的底板上,以将调频发射器20的重量分担在下壳12的底板122上,避免将调频发射器20设置在主板40的上表面,防止调频发射器20的重量对主板40造成损伤。主板40位于调频发射器20的上方,主板40与底板122之间形成容纳腔,从而为调频发射器20预留安装位置。主板40的边缘内接于下壳12的侧壁123,以增大主板40与侧壁123的接触面积,保证主板40与下壳12连接的可靠性。FPC连接器设置在下壳12的容纳腔内,且位于主板40与底板122之间。FPC连接器的两端分别连接主板40和调频发射器。另外,也可以将电池置于底板122上,避免电池的重量对其他部件造成损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外接接口50的一端连接在主板40的上表面,以使主板40对外接接口50起到支撑的作用。外接接口50的另一端通过侧板123上开设的通孔121穿设于侧板123,以便于第二天线60或充电电源线的安装。另外,主板40位于壳体10的中部,外接接口50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位于壳体10的中部,进一步提高了第二天线60或充电电源线的连接便捷性。
具体地,外接接口50嵌入侧板123,外接接口50在侧板123上呈内凹的形状,或者外接接口50的最外侧与侧板123的外壁平齐,以防止外接接口50凸出于下壳12,避免轻易损坏外接接口50。另外,外接接口50也可以凸出于侧板123,此时需在侧板123上设置环绕外接接口50的保护部件,以防止外接接口被轻易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耳机充电盒100还包括中央面板70,中央面板70的四周边缘内接于侧板123,以增大中央面板70与下壳12的连接面积,提高中央面板70与下壳12连接的可靠性。中央面板70位于主板40的上方,即中央面板70在下壳12内部的最上面一层,中央面板70上设有用于容纳耳机的耳机收容部71,以便于取放耳机更为方便。具体地,耳机收容部71为形状与耳机相适的耳机容纳槽,耳机容纳槽为两个。耳机卡设于耳机容纳槽,耳机置于耳机容纳槽中时,部分耳机穿过耳机容纳槽,并想主板40的方向伸出。中央面板70与主板40之间形成有容纳腔,以便于容纳部分耳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天线60包括连接杆61和可伸缩杆62,连接杆61的一端与外接接口50连接,可伸缩杆62以相对连接杆61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连接杆61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可伸缩杆62调整可伸缩杆62的角度,以便于某个角度FM信号接收能够接收到FM信号。同时,可伸缩杆62具有伸缩功能,可根据FM信号接收的位置拉长或缩短可伸缩杆62的长度,以便于FM信号接收设备能够接收到FM信号。
本实用新型中的涉及的耳机为无线耳机,具体为TWS耳机,涉及的耳机充电盒为无线耳机充电盒,具体为TWS耳机充电盒。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用于容纳耳机;
第一天线,所述第一天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天线用于接收蓝牙信号;
调频发射器,所述调频发射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调频发射器与所述第一天线电连接,所述调频发射器用于将音频信号转换成FM信号并输出FM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
FPC连接器,所述FPC连接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主板,所述主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调频发射器通过所述FPC连接器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外接接口,所述外接接口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外接接口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用于输出FM信号的第二天线,所述第二天线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池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电池用于为耳机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侧板沿所述底板的边缘设置并与所述底板形成收容空间,所述调频发射器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主板的四周边缘内接于所述侧板,所述主板位于所述调频发射器的上方,所述FPC连接器位于所述主板与所述底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接口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主板的上表面,所述外接接口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侧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接口嵌入所述侧板。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中央面板,所述中央面板的四周边缘内接于侧壁,所述中央面板位于所述主板的上方,所述中央面板上设有用于容纳耳机的耳机收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包括连接杆和可伸缩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外接接口连接,所述可伸缩杆以相对所述连接杆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
CN202022427485.6U 2020-10-27 2020-10-27 耳机充电盒 Active CN2135862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27485.6U CN213586203U (zh) 2020-10-27 2020-10-27 耳机充电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27485.6U CN213586203U (zh) 2020-10-27 2020-10-27 耳机充电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86203U true CN213586203U (zh) 2021-06-29

Family

ID=76530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27485.6U Active CN213586203U (zh) 2020-10-27 2020-10-27 耳机充电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862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422554U (zh) 充电系统及具有该充电系统的电子设备
CN110933549B (zh) 无线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充电系统
TWM612528U (zh) 旅行式多功能充電器結構及其控制系統
WO2005053289A1 (en) Accessory cover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20210066963A1 (en) Wireless Charging Coil, Wireless Charg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2224633A (zh) 便携电子设备
KR200418764Y1 (ko) 무선 음향 송출기
CN213586203U (zh) 耳机充电盒
CN206878893U (zh) 一种采用骨传导听筒的防水手机
CN107171155A (zh) 一种具备定位监听功能的智能数据线及使用方法、系统
CN210016488U (zh) 移动终端
CN217935606U (zh) 一种超防水对讲机
US20240079906A1 (en) Power providing devic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JP5509302B2 (ja) 保護カバー
CN209949416U (zh) 一种带无线充电线圈的mems麦克风
KR20220112683A (ko) 무선 이어폰
CN210579143U (zh) 一种带mp3的无线蓝牙耳机
CN209730872U (zh) 面板装置
CN203691459U (zh) 手机挂绳天线
CN206878288U (zh) 一种具备定位监听功能的物联网智能数据线及系统
CN102790927A (zh) 多媒体播放设备及与其配合的无线耳机
CN210693897U (zh) 一种车载智能电子无线发射设备
CN205986257U (zh) 一种新型蓝牙耳机
CN112993540A (zh) 电子设备
CN216649686U (zh) 应急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