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84505U - 转换器 - Google Patents

转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84505U
CN213584505U CN202022461742.8U CN202022461742U CN213584505U CN 213584505 U CN213584505 U CN 213584505U CN 202022461742 U CN202022461742 U CN 202022461742U CN 213584505 U CN213584505 U CN 2135845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in
plug bush
clamping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6174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鹏飞
诸葛继亮
韩英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ngni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ul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ul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ul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6174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845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845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845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转换器,属于电气技术领域。所述转换器包括壳体、插套组件和至少两个插脚;所述插套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每个所述插脚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面的外部,所述壳体的其他侧面中设置有至少两对插孔;所述插套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插套,每个所述插套具有本体和与所述本体连接的第一接触部,每个所述插脚的一端具有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一一对应地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上具有固定位,所述第二接触部上具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固定位内。该转换器可以在通电时具有较低的产热量,因而延长了自身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转换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换器。
背景技术
转换器是将一种形式的插座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或多种形式的插座。相比于插线板,转换器可以不通过接线直接安插在插座上。
相关技术中,转换器内的插套与插脚之间一般利用铆钉进行连接,即在插套和插脚的相应位置均开设连接孔,铆钉依次穿过插套和插脚上的连接孔,以将插套与插脚连接。
然而,使用铆钉连接插套与插脚时,不能保证插套朝向插脚的侧面与插脚朝向插套的侧面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在插套朝向插脚的侧面与插脚朝向插套的侧面之间有可能存在间隙。当插套朝向插脚的侧面与插脚朝向插套的侧面之间存在间隙时,由于铆钉与插套以及插脚的接触面积均有限,因而铆钉与插套的连接处以及与插脚的连接处的导电率低,通电时产热量高,进而使得转换器的温度较高而易于老化甚至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转换器,可以在通电时具有较低的产热量,因而延长了自身的使用寿命。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换器,所述转换器包括:壳体、插套组件和至少两个插脚;
所述插套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每个所述插脚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面的外部,所述壳体的其他侧面中设置有至少两对插孔;
所述插套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插套,每个所述插套具有本体和与所述本体连接的第一接触部,每个所述插脚的一端具有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一一对应地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
所述第一接触部上具有固定位,所述第二接触部上具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固定位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具有所述固定位的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具有所述连接件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至少部分地贴合在一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为彼此平行的平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位为凹槽,所述连接件为凸块,所述凸块位于所述凹槽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凹槽的槽底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凸块朝向所述凹槽的槽底的面为彼此平行的平面,且互相贴合在一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位为通孔,所述连接件为凸块,所述凸块位于所述通孔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位的内壁上具有环形槽,所述连接件的外壁上具有凸环,所述凸环位于所述环形槽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位的内壁上具有多个通槽,所述连接件的外壁上具有沿垂直于所述插脚的延伸方向设置的多个凸条,所述凸条一一对应地位于所述通槽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包括连接片和至少两对夹持片所述至少两对夹持片均连接到所述连接片上,所述第一接触部连接到所述连接片或任一所述夹持片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夹持片的外壁上具有加强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在壳体的内部实现插套与插脚连接固定时,插套具有的第一接触部与插脚具有的第二接触部接触,可以确保插套与插脚之间实现接触;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一接触部上设置固定位,在第二接触部上设置连接件,连接件卡接入固定位内,可以实现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紧密连接。如此设置,不仅增大了插套和插脚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且有效避免了插套与插脚之间存在间隙的可能性,使得插套与插脚连接处的导电率高,转换器在通电时具有较低的产热量,进而延长了转换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中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中一种插套和插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中另一种插套和插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中另一种插套和插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中又一种插套和插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的整体分解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中一种插套组件与插脚处于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插套的展开示意图;
图9示出了与图7中插套组件配合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与图7中插套组件配合的壳体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中一种插套组件与插脚处于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插套的展开示意图;
图13示出了与图11中插套组件配合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与图11中插套组件配合的壳体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中一种插套组件与插脚处于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15中插套的展开示意图;
图17示出了与图15中插套组件配合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与图15中插套组件配合的壳体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中一种插套组件与插脚处于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图19中插套的展开示意图;
图21示出了与图19中插套组件配合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2示出了与图19中插套组件配合的壳体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3示出了与图19中插套组件配合的壳体在又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中一种插套组件与插脚处于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5示出了图24中插套的展开示意图;
图26示出了与图24中插套组件配合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7示出了与图24中插套组件配合的壳体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8示出了与图24中插套组件配合的壳体在又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中一种插套组件与插脚处于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0示出了图29中插套的展开示意图;
图31示出了与图29中插套组件配合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2示出了与图29中插套组件配合的壳体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3示出了与图29中插套组件配合的壳体在又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壳体,11-第一侧面,12-第二侧面,13-第三侧面,14-第四侧面,15-第五侧面,16-插孔,
2-插套组件,21-插套,211-本体,2111-连接片,2112-夹持片,21121-第一夹持片,21122-第二夹持片,21123-第三夹持片,21124-第四夹持片,21125-第五夹持片,21126-第六夹持片,212-第一接触部,2121-第一接触面,213-固定位,2131-凹槽,2132-通孔,2133-环形槽,2134-通槽,214-加强件,
3-插脚,31-第二接触部,311-第二接触面,32-连接件,321-第一凸块,322-第二凸块,323-凸环,324-凸条,
4-固定座,
5-保护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通电时转换器产热量高,易导致转换器老化甚至损坏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换器,其部分结构的分解图可参见图1。
参见图1,该转换器包括壳体1、插套组件2和至少两个插脚3。
该插套组件2位于壳体1的内部,利用壳体1实现对插套组件2的保护。
每个插脚3的一部分位于壳体1的内部,另一部分位于壳体1的一侧面的外部,壳体1的其他侧面中设置有至少两对插孔16。
插套组件2包括至少两个插套21,每个插套21具有本体211和与本体211连接的第一接触部212,每个插脚3的一端具有第二接触部31,第一接触部212一一对应地与第二接触部31接触,以确保插套21与插脚3之间实现接触。
第一接触部212上具有固定位213,第二接触部31上具有连接件32,连接件32位于固定位213内,以实现第一接触部212与第二接触部31之间的紧密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插脚3的个数可以为两个,也可以为三个,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当插脚3的个数为两个时,该转换器为两极转换器;当插脚3的个数为三个时,该转换器为三极转换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带来的优点为:
通过第一接触部212与第二接触部31接触,可以确保插套21与插脚3之间实现接触,进而通过将第二接触部31上具有的连接件32卡接入第一接触部212上具有的固定位213中,可以实现第一接触部212与第二接触部31之间的紧密连接。如此设置,取代了现有技术中利用铆钉实现插套21与插脚3的连接,不仅增大了插套21与插脚3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效避免了插套21与插脚3之间存在间隙的可能性,而且由于不需要铆钉而节约了成本。同时,由于插套21与插脚3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因而插套21与插脚3连接处的导电率高,转换器在通电时具有较低的产热量,进而延长了转换器的使用寿命。
因此,由于第一接触部212和第二接触部31均无需在相应位置开设连接孔,也无需配套对应的铆钉,因而在实现插套21与插脚3之间的连接时,仅需将插脚31上的连接件32对准插套21上的固定位213,使得连接件32卡接入固定位213中,第一接触部212与第二接触部31接触即可。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参见图2,第一接触部212包括具有固定位213的第一接触面2121,第二接触部31包括具有连接件32的第二接触面311,第一接触面212与第二接触面311至少部分地贴合在一起,使得第一接触部212和第二接触部31可以利用第一接触面212和第二接触面311实现接触。
可选的,第一接触面2121和第二接触面311为彼此平行的平面。如此设置,当第一接触面2121和第二接触面311接触时,第一接触部212和第二接触部31之间实现了面面接触,进而使得第一接触部212和第二接触部31之间具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参见图3,固定位213可以为凹槽2131,连接件32可以为第一凸块321,第一凸块321位于凹槽2131内,例如,第一凸块321可以卡接在凹槽2131内,以实现第一接触部212与第二接触部31之间的紧密连接。
可选的,凹槽2131的槽底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凸块321朝向凹槽的槽底的面为彼此平行的平面,且互相贴合在一起。如此设置,使得当第一凸块321位于凹槽2131内时,第一凸块321除了与第二接触部31连接的面之外的其他面均与第一接触部212接触,进一步增大了第一接触部212与第二接触部31之间的接触面积。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参见图2,固定位213可以为通孔2132,连接件32可以为第二凸块322,第二凸块322位于通孔2132内,例如,第二凸块322可以卡接在通孔2132内,以实现第一接触部212与第二接触部31之间的紧密连接。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第一凸块321或第二凸块322通过冲压工艺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位213和连接件32还可以有其他的结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两种设计。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参见图4,固定位213的内壁上可以具有环形槽2133,连接件32的外壁上可以具有凸环323,在连接件32进入固定位213时,凸环323卡扣入环形槽2133,使得凸环323位于环形槽2133内,进一步确保了第一接触部212与第二接触部31之间连接的紧密性。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参见图5,固定位213的内壁上可以具有多个通槽2134,连接件32的外壁上可以具有沿垂直于插脚3的延伸方向设置的多个凸条324,在连接件32进入固定位213时,凸条324一一对应地进入通槽2134中,使得凸条324位于通槽2134内,进一步确保了第一接触部212与第二接触部31之间连接的紧密性。
下面将对转换器的结构进行其他细节的描述。
当插套组件2包括两个插套21时,该两个插套21的结构完全相同,即L极插套和N极插套完全相同,节约了模具成本;当插套组件2包括三个插套21时,其中两个插套21的结构完成相同,即L极插套和N极插套完全相同,以节约模具成本。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插套21和插脚3的材质均为铜,便于取材制作。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本体211包括连接片2111和至少两对夹持片2112,至少两对夹持片2112均连接到连接片2111上,第一接触部212连接到连接片2111或任一夹持片2112上,利用连接片2111实现对至少两对夹持片2112的连接,利用连接片2111或任一夹持片2112实现对第一接触部212的连接。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参见图8,夹持片2112的外壁上具有加强件214,以增加夹持片2112的强度。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本体21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紧凑,节约成本。
除了壳体1、插套组件2和至少两个插脚3外,参见图6,转换器还包括固定座4以及保护门组件5,其中,保护门组件5位于壳体1内,并与壳体1的内壁接触,插销组件2固定在固定座4内,固定座4固定在保护门组件5上。
为了实现转换器的功能,插套组件2及其对应的壳体1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形式,下面以两极转换器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插脚3所位于的壳体1的侧面可以记为第一侧面11。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如图7和图8所示,对于每个插套21中的本体211而言,至少两对夹持片2112包括第一对夹持片21121、第二对夹持片21122和第三对夹持片21123,第一对夹持片21121、第二对夹持片21122和第三对夹持片21123沿连接片211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使得相邻且不为一对的两个夹持片2112之间不相连,以确保实际使用中,相邻的两对夹持片2112之间互相不影响;第一接触部212连接到第一对夹持片21121上。
其中,第一对夹持片21121对应的插孔16位于壳体1的第二侧面12上,第二对夹持片21122对应的插孔16位于壳体1的第三侧面13上,第三对夹持片21123对应的插孔16位于壳体1的第四侧面14上,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侧面12与第四侧面14相对,第一侧面11和第三侧面13相对。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至少两对夹持片2112包括第一对夹持片21121和第二对夹持片21122,第一对夹持片21121位于连接片2111的一侧,第二对夹持片21122位于连接片2111的端部,在使用时,相邻的两对夹持片2112之间互相不影响。
其中,第一对夹持片21121对应的插孔16位于壳体1的第二侧面12上,第二对夹持片21122对应的插孔16位于壳体1的第三侧面13上,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侧面11与第二侧面12相对,第三侧面13与第二侧面12和第一侧面11邻接。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至少两对夹持片2112包括第一对夹持片21121、第二对夹持片21122和第三对夹持片21123,第一对夹持片21121和第二对夹持片21122沿连接片211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第三对夹持片21123位于连接片2111靠近第一对夹持片21121的一端,以确保实际使用中,相邻的两对夹持片2112之间互相不影响。
其中第一对夹持片21121对应的插孔16和第二对夹持片21122对应的插孔16均位于壳体1的第二侧面12上,第三对夹持片21123对应的插孔16位于壳体1的第三侧面13上,如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侧面11与第二侧面12相对,第三侧面13与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邻接。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至少两对夹持片2112包括第一对夹持片21121、第二对夹持片21122、第三对夹持片21123、第四对夹持片21124、第五对夹持片21125和第六对夹持片21126,第一对夹持片21121、第二对夹持片21122和第三对夹持片21123位于连接片2111的一端并依次间隔排列,第四对夹持片21124、第五对夹持片21125和第六对夹持片21126位于连接片2111的另一端并依次间隔排列,以确保实际使用中,相邻的两对夹持片2112之间互相不影响。
其中,第一对夹持片21121和第四对夹持片21124对应的插孔16均位于壳体1的第二侧面12上,第二对夹持片21122和第五对夹持片21125对应的插孔16均位于壳体1的第三侧面13上,第三对夹持片21123和第六对夹持片21126对应的插孔16均位于壳体1的第四侧面14上,如图21、图22和图23所示,第二侧面12与第四侧面14相对,第一侧面11和第三侧面13相对。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如图24和图25所示,至少两对夹持片2112包括第一对夹持片21121、第二对夹持片21122、第三对夹持片21123和第四对夹持片21124,第一对夹持片21121、第二对夹持片21122、第三对夹持片21123和第四对夹持片21124从连接片2111的一端到另一端依次间隔排列,以确保实际使用中,相邻的两对夹持片2112之间互相不影响。
其中,第一对夹持片21121对应的插孔16位于壳体1的第二侧面12上,第二对夹持片21122对应的插孔16位于壳体1的第三侧面13上,第三对夹持片21123对应的插孔16位于壳体1的第四侧面14上,第四对夹持片21124对应的插孔16位于壳体1的第五侧面15上,如图26、图27和图28所示,第一侧面11与第二侧面12相对,第三侧面13与第五侧面15相对,第四侧面14与第一侧面11、第二侧面12、第三侧面13和第四侧面14均邻接。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如图29和图30所示,至少两对夹持片2112包括第一对夹持片21121、第二对夹持片21122和第三对夹持片21123,第一对夹持片21121、第二对夹持片21122和第三对夹持片21123从连接片2111的一端到另一端依次间隔排列,以确保实际使用中,相邻的两对夹持片2112之间互相不影响。
其中,第一对夹持片21121对应的插孔16位于壳体1的第二侧面12上,第二对夹持片21122对应的插孔16位于壳体1的第三侧面13上,第三对夹持片21123对应的插孔16位于壳体1的第四侧面14上,如图31、图32和图33所示,第二侧面12与第四侧面14相对,第三侧面13与第一侧面11、第二侧面12和第四侧面14均邻接。
在一种可能示例中,当需要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器时,将插脚3对准插座的插孔并插入其中,以实现对连接器的通电;再将待连接的设备或者仪器的连接端的插脚3插入到壳体1的插孔16中,即可进行使用。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器包括:壳体(1)、插套组件(2)和至少两个插脚(3);
所述插套组件(2)位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
每个所述插脚(3)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壳体(1)的一侧面的外部,所述壳体(1)的其他侧面中设置有至少两对插孔(16);
所述插套组件(2)包括至少两个插套(21),每个所述插套(21)具有本体(211)和与所述本体(211)连接的第一接触部(212),每个所述插脚(3)的一端具有第二接触部(31),所述第一接触部(212)一一对应地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1)接触;
所述第一接触部(212)上具有固定位(213),所述第二接触部(31)上具有连接件(32),所述连接件(32)位于所述固定位(21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2)包括具有所述固定位(213)的第一接触面(2121),所述第二接触部(31)包括具有所述连接件(32)的第二接触面(311),所述第一接触面(2121)与所述第二接触面(311)至少部分地贴合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2121)和第二接触面(311)为彼此平行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位(213)为凹槽(2131),所述连接件(32)为第一凸块(321),所述第一凸块(321)位于所述凹槽(213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131)的槽底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凸块(321)朝向所述凹槽的槽底的面为彼此平行的平面,且互相贴合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位(213)为通孔(2132),所述连接件(32)为第二凸块(322),所述第二凸块(322)位于所述通孔(2132)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位(213)的内壁上具有环形槽(2133),所述连接件(32)的外壁上具有凸环(323),所述凸环(323)位于所述环形槽(2133)内。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位(213)的内壁上具有多个通槽(2134),所述连接件(32)的外壁上具有沿垂直于所述插脚(3)的延伸方向设置的多个凸条(324),所述凸条(324)一一对应地位于所述通槽(2134)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211)包括连接片(2111)和至少两对夹持片(2112),所述至少两对夹持片(2112)均连接到所述连接片(2111)上,所述第一接触部(212)连接到所述连接片(2111)或任一所述夹持片(2112)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片(2112)的外壁上具有加强件(214)。
CN202022461742.8U 2020-10-29 2020-10-29 转换器 Active CN2135845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61742.8U CN213584505U (zh) 2020-10-29 2020-10-29 转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61742.8U CN213584505U (zh) 2020-10-29 2020-10-29 转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84505U true CN213584505U (zh) 2021-06-29

Family

ID=76531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61742.8U Active CN213584505U (zh) 2020-10-29 2020-10-29 转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845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01218B2 (en) Receptacle and a plug with fixtures to attach to substrates and engaging each other to form a power supply contact
TW457752B (en) Device-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4209407A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組電池
JP381542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01003246A1 (fr) Connecteur pour cartes avec contact a la masse
CN213584505U (zh) 转换器
JP5081064B2 (ja) 配線ダクト接続装置
JPH11144801A (ja) コネクタ
CN214957448U (zh) 一种插座连接器
CN212968301U (zh) 一种接线快速的电连接器及插接式电连接器组件
CN211907762U (zh) 电连接器
JP2723192B2 (ja) コンセント
CN111834852B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6921070B (zh) 插孔组件以及电连接器
JP3982996B2 (ja) ランプソケット及びソケットアセンブリ
CN210866571U (zh) 用于电机系统的插接组件、电机系统以及车辆
CN219979928U (zh) 防退位线鼻子安装结构
CN218731944U (zh) 一种立式直流电源插座
CN219696759U (zh) 母端连接器及包含该连接器的电子设备
CN215816532U (zh) 一种矩形插头
JP4470030B2 (ja) 電気部品
CN216818801U (zh) 一种多功能浮动电连接器
CN213636381U (zh) 网络连接装置及网络连接器
CN213278475U (zh) 扁插端子及电连接器
CN217215223U (zh) 一种电连接器母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