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84383U - 折叠式多极插头及插座转换器 - Google Patents

折叠式多极插头及插座转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84383U
CN213584383U CN202022461400.6U CN202022461400U CN213584383U CN 213584383 U CN213584383 U CN 213584383U CN 202022461400 U CN202022461400 U CN 202022461400U CN 213584383 U CN213584383 U CN 2135843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assembly
plane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6140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兰志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ngni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ul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ul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ul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6140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843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843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843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折叠式多极插头及插座转换器,其中折叠式多极插头包括壳体、插脚组件和弹性件;插脚组件与壳体连接,并可相对于壳体在收纳位置和可插接位置之间转动;插脚组件包括第一插脚和第二插脚,第一插脚和第二插脚联接成联动结构且两者自可插接位置向收纳位置转动的方向相对;弹性件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插脚和第二插脚中的一个,第二端连接到壳体或第一插脚和第二插脚中的另一个,弹性件被配置为:当插脚组件位于收纳位置和可插接位置中的任一位置时,对插脚组件施加使其保持当前位置的力矩。本申请公开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及插座转换器,能够在不使用插头时将插脚组件收纳到壳体内部,便于放置和携带。

Description

折叠式多极插头及插座转换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式多极插头及插座转换器。
背景技术
英标插头专指以英国标准作为参考准则的电源插头,包括三个方脚插,分别为“E(Earth)、L(Live)、N(Null)”三极,其中E极为地线,L极为火线,N极为零线。英标插头的三个插脚呈品字形分布,E极在上,L极和N极在下,且E极位于L极和N极之间。
英标插头的三个插脚安装在壳体上且与壳体相对固定。三个插脚的自由端均凸出于壳体,因此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将三个插脚的自由端直接插入对应的三孔插座中。
然而由于英标插头的三个插脚都凸出于壳体,导致其整体体积往往较大,存放时会占用较多空间,且外露的插脚容易受损或划伤其它物体。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式多极插头及插座转换器,能够在不使用插头时将插脚组件收纳到壳体内部,便于放置和携带。
本申请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一方面是提供了一种折叠式多极插头,所述折叠式多极插头包括壳体、插脚组件和弹性件;
所述插脚组件与所述壳体连接,并可相对于所述壳体在收纳位置和可插接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插脚组件包括第一插脚和第二插脚,所述第一插脚和所述第二插脚联接成联动结构且两者自所述可插接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转动的方向相对;
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插脚和所述第二插脚中的一个,第二端连接到所述壳体或所述第一插脚和所述第二插脚中的另一个,所述弹性件被配置为:当所述插脚组件位于所述收纳位置和所述可插接位置中的任一位置时,对所述插脚组件施加使其保持当前位置的力矩。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压簧或处于反向张紧状态的扭簧;
所述弹性件被配置为:在所述插脚组件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使第一线段位于第二线段的外侧,且在所述插脚组件处于所述可插接位置时,使所述第一线段位于所述第二线段的内侧;
其中,所述外侧为所述插脚组件处于所述可插接位置时向前伸出的那一侧,所述内侧与所述外侧相反;
所述第一线段为所述第一插脚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插脚的旋转轴线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连线,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第一插脚的转动范围所在的平面;
所述第二线段为位于第二直线上且在第一直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线段重合的线段,所述第二直线为经过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直线,所述第一直线为所述第一线段所在的直线。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插脚连接且第一连接中心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线段上且靠近于所述第二插脚的旋转轴线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
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壳体连接且第二连接中心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线段的延长线上且靠近于所述第一插脚的旋转轴线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拉簧或处于正向张紧状态的扭簧;
所述弹性件被配置为:在所述插脚组件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使第一线段位于第二线段的内侧,且在所述插脚组件处于所述可插接位置时,使所述第一线段位于所述第二线段的外侧;
其中,所述外侧为所述插脚组件处于所述可插接位置时向前伸出的那一侧,所述内侧与所述外侧相反;
所述第一线段为所述第一插脚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插脚的旋转轴线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连线,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第一插脚的转动范围所在的平面;
所述第二线段为位于第二直线上且在第一直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线段重合的线段,所述第二直线为经过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直线,所述第一直线为所述第一线段所在的直线。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插脚的数量相同,且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第二插脚一一对应;或者,
多个所述第二插脚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第二插脚组,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插脚组的数量相同,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第二插脚组一一对应。
可选地,所述折叠式多极插头具有连杆组件;
所述连杆组件与所述第一插脚和所述第二插脚均相连,从而所述第一插脚和所述第二插脚通过所述连杆组件联接成所述联动结构;
所述连杆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插脚和所述第二插脚中的一个被施加第一方向的力矩时,对所述第一插脚和所述第二插脚中的另一个施加第二方向的力矩,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可选地,所述连杆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杆,所述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插脚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插脚连接;
所述连杆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对称点关于所述第一线段的中垂线对称,所述第一对称点与所述连杆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关于所述第一插脚的旋转轴线对称;
当所述第一插脚上连接有至少两个所述连杆时,至少两个所述连杆的第一端到所述第一插脚的旋转轴线的距离相等。
可选地,所述第一插脚包括第一固定座和第一插脚片,所述第一固定座为截面呈半长圆形的柱体,所述第一固定座的两个相平行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一插脚片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内;
所述第二插脚包括第二固定座和第二插脚片,所述第二固定座为截面呈半长圆形的柱体,所述第二固定座的两个相平行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二插脚片位于所述第二过孔内。
可选地,所述壳体具有避让开口;
在所述插脚组件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所述第一插脚的自由端从所述避让开口中露出于所述壳体的侧壁。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了一种插座转换器,所述转换器包括上述的折叠式多极插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在不需要使用时插脚组件可以收纳在壳体中,并且基于弹性件所施加的第一方向的力矩,使得插脚组件在收纳位置时能够保持收紧状态,以避免松动外露;在需要使用时插脚组件可以从壳体伸出实现插接,并且基于弹性件所施加的第二方向的力矩,使得插脚组件在可插接位置时能够保持可插接状态,以避免松动内收。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在收纳位置和可插接位置下都保持稳定的状态,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多极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平面上插脚组件(处于收纳位置)和第一种弹性件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3是第一平面上插脚组件(处于可插接位置)和第一种弹性件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4是插脚组件处于收纳位置时第一种弹性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第一平面上插脚组件(处于收纳位置)和第二种弹性件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6是第一平面上插脚组件(处于可插接位置)和第二种弹性件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7是插脚组件处于收纳位置时连杆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第一平面上插脚组件(处于收纳位置)和连杆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9是插脚组件处于可插接位置时连杆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0是第一平面上插脚组件(处于可插接位置)和连杆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插脚的轴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两个第二插脚的轴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插脚的主视图;
图14是收纳位置下插脚组件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15是可插接位置下插脚组件的受力分析示意图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壳体;11、凹陷部;111、避让开口;12、主壳体;121、接线孔;13、底座;131、固定台;14、压板;15、收纳槽;16、第二弹性件固定部;
2、插脚组件;21、第一插脚;211、第一固定座;212、第一旋转轴;213、第一插脚片;22、第二插脚;221、第二固定座;222、第二旋转轴;223、第二插脚片;2231、保护套;224、第一弹性件固定部;
3、弹性件;31、第一端;32、第二端;
4、连杆组件;41、连杆;
5、PCBA组件;51、接线端;
6、弹片组件;
7、螺钉组件;
L1、第一直线;L2、第二直线;LS1、第一线段;LS2、第二线段;
a、第一连杆固定部;b、第二连杆固定部;c、第一连接中心;d、第二连接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折叠式插头通常是指插脚部分可以与壳体部分发生相对移动或相对转动的插头类型,在无需使用时,可以将插脚部分收纳到壳体部分的内部,以减小可折叠插头所占用的空间,便于放置和携带;在需要使用时,可以将插脚部分拨出到可插接位置,便于实现插头与插座的插接。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可折叠插头多为两极插头,对于多极插头例如三极插头而言,若按照现有的两极插头进行折叠设计,那么由于三个插脚不位于同一平面上,因而会大大增加壳体的尺寸,不利于产品的便携性,而且现有的折叠式插头的插脚部分容易发生松动,这样会导致插脚部分在收纳位置时容易外露而划伤其他物品,在可插接位置时插脚片不稳定,不易插接。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式多极插头,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折叠式多极插头体积过大以及插脚部分容易松动的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折叠式多极插头的结构及其改进和优点进行具体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包括壳体1、插脚组件2和弹性件3,插脚组件2与壳体1连接,并可相对于壳体1在收纳位置和可插接位置之间转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收纳位置”是指插脚组件2完全收纳到壳体1的内部,并且无法再继续向壳体1的内部更深处转动时插脚组件2所在的位置;“可插接位置”是指插脚组件2的插脚片完全从壳体1中旋出,并且无法再继续向壳体1之外转动时插脚组件2所在的位置,此时插脚组件2适合插接到电源插座上。本领域中通常将插脚组件2从收纳位置向可插接位置转动的过程称为“打开插脚组件2”,将插脚组件2从可插接位置向收纳位置转动的过程称为“收起插脚组件2”。
图1所示出的折叠式多极插头的壳体1上具有用于容纳插脚组件2的收纳槽15,收纳槽15与插脚组件2中的插脚一一对应,当处于收纳位置时,插脚组件2的各个插脚均位于收纳槽15的内部,插脚组件2的延伸方向(即每个插脚的当前伸出方向)平行于收纳槽15所在的平面。图1当前所示出的插脚组件2处于可插接位置,可见,插脚组件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收纳槽15所在的平面。也就是说,插脚组件2在收纳位置和可插接位置之间的转动角度为90°,处于收纳位置的插脚组件2向壳体1外侧旋转90°后即到达可插接位置,处于可插接位置的插脚组件2向壳体1内侧旋转90°后即到达收纳位置。
继续参见图1,插脚组件2包括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联接成联动结构且两者自可插接位置向收纳位置转动的方向相对。
对于多极插头来讲,插脚组件2中插脚的数量为至少三个,为便于描述,下文中说明的内容均以三极插头为例进行说明。在三极插头中包括一个第一插脚21和两个第二插脚22,其中第一插脚21为地线插脚,两个第二插脚22分别为火线插脚和零线插脚,三个插脚呈品字形分布。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联接成联动结构,当第一插脚21和任一第二插脚22发生转动时,另外两个插脚也跟随该插脚一同转动。为了减小插脚组件2转动时所占用的转动空间,在收纳位置下第一插脚21位于两个第二插脚22之间,并且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的转动方向相对,例如第一插脚21从收纳位置转动到可插接位置需要顺时针转动90°,而第二插脚22从收纳位置转动到可插接位置则需要逆时针转动90°。这样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的转动空间具有重叠区域,有助于多极插头设计得更加小巧,便于携带。
如图1所示,弹性件3的第一端31连接到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中的一个,第二端32连接到壳体1或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中的另一个,弹性件3被配置为:当插脚组件2位于收纳位置和可插接位置中的任一位置时,对插脚组件2施加使其保持当前位置的力矩。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弹性件3自身始终具有形变,从而弹性件3可以持续对连接在其两端的两个结构施加作用力,并且这两个结构所受到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对于插脚组件2来讲,弹性件3所施加的作用力能够使其在收纳位置时受到第一方向的力矩,第一方向为插脚组件2中的各个插脚绕各自的绕旋转轴从可插接位置向收纳位置转动的方向,也就是说处于收纳位置的插脚组件2可以受到与它的打开方向相反的力矩,这个力矩使插脚组件2在处于收纳位置时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不易松动。同样地,张紧件3所施加的作用力还能够使插脚组件2在可插接位置时受到第二方向的力矩,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也就是说处于可插接位置的插脚组件2可以受到与它的收起方向相反的力矩,因此插脚组件2处于可插接位置时也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不易松动。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在不需要使用时插脚组件2可以收纳在壳体1中,并且基于弹性件3所施加的第一方向的力矩,使得插脚组件2在收纳位置时能够保持收紧状态,以避免松动外露;在需要使用时插脚组件2可以从壳体1伸出实现插接,并且基于弹性件3所施加的第二方向的力矩,使得插脚组件2在可插接位置时能够保持可插接状态,以避免松动内收。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在收纳位置和可插接位置下都保持稳定的状态,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
接下来结合附图1-15,从多个方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多极插头的具体结构以及优点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插脚21包括第一固定座211、第一旋转轴212和第一插脚片213。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座211为截面呈半长圆形的柱体,第一固定座211的两个相平行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过孔,第一插脚片213位于第一过孔内并贯穿于第一过孔,从而第一插脚片213和第一固定座211可以形成哨形结构,哨形结构的插脚在转动时占据的空间较小,有助于插头的结构设计得更加小巧和紧凑。第一固定座211还具有第三过孔,第三过孔的轴向垂直于第一过孔的轴向,第一旋转轴212位于第三过孔内并贯穿于第三过孔,第一插脚21通过第一旋转轴212与壳体1可转动连接。
同样地,第二插脚22可以设计成与第一插脚21类似的结构,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二插脚22包括第二固定座221、第二旋转轴222和第二插脚片223。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二固定座221为截面呈半长圆形的柱体,第二固定座221的两个相平行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过孔,第二插脚片223位于第二过孔内并贯穿于第二过孔,从而第二插脚片223和第二固定座221可以形成哨形结构,哨形结构的插脚在转动时占据的空间较小,有助于插头的结构设计得更加小巧和紧凑。第二固定座221还具有第四过孔,第四过孔的轴向垂直于第二过孔的轴向,第二旋转轴222位于第四过孔内并贯穿于第四过孔,第二插脚22通过第二旋转轴222与壳体1可转动连接。示例性地,第三过孔和第四过孔可以分别位于第一固定座211和第二固定座221的中心位置。
如图12所示,第二插脚片223上可以包覆有保护套2231,保护套2231在第二固定座221的靠近第二插脚片223的自由端的一侧与第二固定座221的侧壁连接。保护套2231为绝缘材质,用于隔离第二插脚片223与人体,防止发生触电。当插脚组件2处于可插接位置时,保护套2231可以随第二插脚片223的自由端一同露出于收纳槽15,这样在用户插接和拔出可折叠插头时,保护套2231可以避免人体不小心接触到第二插脚片223,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其中,保护套2231和第二固定座22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简化装配作业;也可以为两个单独的个体,装配时先将保护套2231包裹在第二插脚片223上,然后再将包裹有保护套2231的第二插脚片223插入第二固定座221的第二过孔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插脚22上具有第一弹性件固定部224,弹性件3的第一端31适于与第一弹性件固定部224连接。第一弹性件固定部224可以位于第二固定座221上,或位于第二旋转轴222或第二插脚片223上。在图12所示出的第二插脚22中,第一弹性件固定部224为开设在第二固定座221上的安装槽,弹性件3的第一端31为横杆,横杆可以嵌入该安装槽中。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主壳体12、底座13和压板14,主壳体12为一侧开口的腔体结构,压板14位于主壳体12的内部,主壳体12的开口侧适于与底座13配合连接。压板14适于与底座13对接,从而将插脚组件2中各个插脚的旋转轴可转动地卡合在底座13和压板14之间。其中底座13和压板14实现连接的方式例如可以为卡扣连接、螺栓连接等。结合图1和图7,底座13具有两个固定台131,固定台131的顶部具有螺纹孔;压板14具有两个螺钉安装孔,两个螺钉安装孔分别与两个固定台131相对应,螺钉组件7穿过螺钉安装孔安装到固定台131上,从而实现底座13与压板14的连接。
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壳体1具有避让开口111,在插脚组件2处于收纳位置时,第一插脚21的自由端可以从避让开口111中露出于壳体1的侧壁。
参见图1,底座13的外侧面开设有三个收纳槽15,分别对应插脚组件2的三个插脚。在底座13装配到主壳体12上后,三个收纳槽15均向主壳体12的内腔凸出,收纳槽15的与开口相对的底壁用于阻止插脚片反向伸出。避让开口111开设在主壳体12上,并且与第一插脚21所对应的收纳槽15相连通(图9中示出)。当需要打开插脚组件2时,只需按住第一插脚片213的自由端,然后将其从避让开口111中手动拨出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第一插脚21的自由端过于凸出壳体1而划伤其他物体,也为了便于放置多极插头,如图7所示,主壳体12上具有凹陷部11,避让开口111位于凹陷部11的中间位置,使第一插脚21的自由端的端面与主壳体12上除凹陷部11之外的侧壁齐平,从而使第一插脚片213无需凸设于主壳体12,用户也能将其从避让开口111中手动拨出。
弹性件3是使插脚组件2在收纳位置和可插接位置下保持稳定的重要元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弹性件3可以采用例如图2至图4和图5至图6中分别示出的两种结构,下面对这两种弹性件3的结构及其装配方式进行介绍。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弹性件3可以采用压簧或处于反向张紧状态的扭簧。需要解释的是,自然状态下扭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夹角θ0通常小于180°,对扭簧的两端施力使其张开,那么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夹角θ会增大,当θ0<θ≤180°时,将该种状态的扭簧称为“处于正向张紧状态的扭簧”;当180°<θ≤360°时,将该种状态的扭簧称为“处于反向张紧状态的扭簧”。
图2和图3分别示出了在插脚组件2处于收纳位置和可插接位置时弹性件3的配置状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弹性件3被配置为:在插脚组件2处于收纳位置时,使第一线段LS1位于第二线段LS2的外侧,且在插脚组件2处于可插接位置时,使第一线段LS1位于第二线段LS2的内侧。其中,外侧为插脚组件2处于可插接位置时向前伸出的那一侧,内侧与外侧相反;第一线段LS1为第一插脚21的旋转轴线和第二插脚22的旋转轴线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连线,第一平面为第一插脚21的转动范围所在的平面;第二线段LS2为位于第二直线L2上且在第一直线L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线段LS1重合的线段,第二直线L2为经过弹性件3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直线,第一直线L1为第一线段LS1所在的直线。
插脚组件2在收纳位置下受力情况如图14所示,弹性件3的两端对两个插脚施加的作用力方向会在这两端的连线的延长线上相背离,因而第一插脚21受到的力矩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该力矩的作用下,第一插脚21可以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但是受到收纳槽15的底壁的阻挡,第一插脚21仅具有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这种转动趋势为第一插脚21提供了预压力,使得第一插脚21不会松动,更不会露出于壳体1;第二插脚22受到的力矩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在该力矩的作用下,第二插脚22可以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但是同样受到收纳槽15的底壁的阻挡,第二插脚22也仅具有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这种转动趋势为第二插脚22提供了预压力,使得第二插脚22也不会松动。
插脚组件2在可插接位置下受力情况如图15所示,弹性件3的两端对两个插脚施加的作用力方向依旧会在这两端的连线的延长线上相背离,因而第一插脚21受到的力矩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在该力矩的作用下,第一插脚21可以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但是受到主壳体12的侧壁的阻挡,第一插脚21仅具有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这种转动趋势为第一插脚21提供了预压力,使得第一插脚21不会松动,能保持稳定的待插接状态;第二插脚22受到的力矩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该力矩的作用下,第二插脚22可以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但是同样受到主壳体12的侧壁的阻挡,第二插脚22也仅具有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这种转动趋势为第二插脚22提供了预压力,使得第二插脚22也能保持稳定的待插接状态。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弹性件3的第一端31与第二插脚22连接且第一连接中心c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线段LS1上且靠近于第二插脚22的旋转轴线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弹性件3的第二端32与壳体1连接且第二连接中心d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线段LS1的延长线上且靠近于第一插脚21的旋转轴线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底座13上设置有第二弹性件固定部16,第二弹性件固定部16具有安装孔;弹性件3的两端均为横杆,装配时弹性件3的第一端31插入到第二插脚22的安装槽中、第二端32插入到第二弹性件固定部16的安装孔中实现连接。
在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下,弹性件3可以采用拉簧或处于正向张紧状态的扭簧。图5和图6分别示出了在插脚组件2处于收纳位置和可插接位置时弹性件3的配置状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弹性件3被配置为:在插脚组件2处于收纳位置时,使第一线段LS1位于第二线段LS2的内侧,且在插脚组件2处于可插接位置时,使第一线段LS1位于第二线段LS2的外侧。
此时插脚组件2在收纳位置下受力情况为:弹性件3的两端对两个插脚施加的作用力方向会在这两端的连线的延长线上相对,因而第一插脚21受到的力矩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具有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这种转动趋势为第一插脚21提供了预压力,使得第一插脚21不会松动;第二插脚22受到的力矩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具有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这种转动趋势为第二插脚22提供了预压力,使得第二插脚22也不会松动。
插脚组件2在可插接位置下受力情况为:弹性件3的两端对两个插脚施加的作用力方向依旧会在这两端的连线的延长线上相对,因而第一插脚21受到的力矩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具有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这种转动趋势为第一插脚21提供了预压力,使得第一插脚21能保持稳定的待插接状态;第二插脚22受到的力矩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具有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这种转动趋势为第二插脚22提供了预压力,使得第二插脚22也能保持稳定的待插接状态。
弹性件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中当弹性件3仅有一个时,生产成本较低但按压较为费力;当弹性件3的数量较多时按压较为轻松,但生产成本较高。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弹性件3的数量与第二插脚22的数量相同,且弹性件3与第二插脚22一一对应;或者,多个第二插脚22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第二插脚组,弹性件3的数量与第二插脚组的数量相同,弹性件3与第二插脚组一一对应。第二插脚组中的各个第二插脚22联接形成联动结构,当其中任一个第二插脚22发生转动时,其它第二插脚22也随之转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插脚21与第二插脚22或第二插脚组的联动可以通过连杆组件4来实现。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折叠式多极插头具有连杆组件4,连杆组件4与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均相连,从而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通过连杆组件4联接成联动结构。连杆组件4被配置为在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中的一个被施加第一方向的力矩时,对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中的另一个施加第二方向的力矩,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其中,连杆组件4包括至少一个连杆41,连杆组件4中的连杆41的数量可以与第二插脚22的数量相同,此时每个连杆41的一端连接到第一插脚21,另一端连接到第二插脚22;也可以与第二插脚组的数量相同,此时每个连杆41的一端连接到第一插脚21,另一端连接到第二插脚组中的一个第二插脚22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3与图14,第一固定座211上具有第一连杆固定部a,第二固定座221上具有第二连杆固定部b,连杆41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杆固定部a连接,第二端与第二连杆固定部b连接。示例性地,第一连杆固定部a和第二连杆固定部b均为安装槽,连杆4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为横杆,两个横杆分别插入到相应的安装槽中。
图8和图10分别示出了插脚组件2处于收纳位置和可插接位置时连杆41的配置状态。如图8所示,连杆41的第二端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对称点P关于第一线段LS1的中垂线对称,第一对称点P与连杆41的第一端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关于第一插脚21的旋转轴线对称;当第一插脚21上连接有至少两个连杆41时,至少两个连杆41的第一端到第一插脚21的旋转轴线的距离相等。如此便能确保连接在所有连杆41的第一端到第一插脚21的旋转轴线的距离等于这些连杆41的第二端到其对应的第二插脚22的旋转轴线的距离,这样插脚组件2中的所有插脚都能同步转动并且各个插脚转动时的角速度相同,能够提升插脚组件2的打开和收纳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实现插头的电接触的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具有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装配印刷电路板)组件5和弹片组件6。
参见图1,PCBA组件5包括PCBA弹片,PCBA弹片适于与弹片组件6相接触以实现电路导通。在一些实施例中,PCBA弹片51上可以具有开孔,以使得PCBA弹片更易变形,从而使PCBA弹片更易于和弹片组件6相接触。
弹片组件6可以包括两个弹片,两个弹片分别与两个第二插脚22相对应。两个弹片上可以开设有若干定位孔,底座13上可以具有若干定位柱,装配时弹片上的定位孔与底座13上的定位柱一一对应,将弹片组件6夹设在底座13和压板14之间。在插脚组件2处于收纳位置时,弹片与第二插脚片223不接触,电路断开;在插脚组件2处于可插接位置时,弹片与第二插脚片223的固定端相接触,电路导通。同样地,弹片41上也可以开设有开孔,以使弹片更易变形,进而更易于和第二插脚片223的固定端接触。同时,在弹片上开孔还能起到减重的作用。
接下来结合附图14和15中的弹性件3采用反向张紧的扭簧3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多极插头的动作原理进行整体性的说明,其中,为便于更清晰地描述插脚组件2的动作原理,图中仅示出了与插脚组件2的动作相关的部件,包括插脚组件、弹性件3和连杆41,对其它的部件进行了隐藏。
(1)打开插脚组件2:
如图14所示出的,此时插脚组件2处于收纳位置,第一插脚21的自由端从避让开口111(图中未示出)中露出。基于扭簧3的反向张紧状态,以及当前状态下第一线段LS1位于第二线段LS2的外侧,扭簧3会对第一插脚21施加逆时针方向的力矩,对第二插脚22施加顺时针方向的力矩,在该这两个方向的力矩的分别作用下,插脚组件2向壳体1的内部转动。但是插脚组件2位于收纳槽15内,收纳槽15的底壁可以阻挡插脚组件2的转动,因而插脚组件2仅具有向壳体1的内部转动的趋势,这种转动趋势为插脚组件2提供了预压力,使得插脚组件2不会松动,更不会露出于壳体1。
打开插脚组件2通过手动拨动第一插脚片21来实现,当对第一插脚21的自由端施加压力后,第一插脚21可以发生顺时针转动,并带动与其形成联动结构的第二插脚22一同转动,第二插脚22的转动方向为逆时针,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的转动角速度相同(方向相反),这样插脚组件2开始打开。
随着插脚组件2的逐渐打开,出现了第一直线L1和第二直线L2重合的情形,即扭簧3的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一插脚21的旋转轴线和第二插脚22的旋转轴线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同一直线上,此时力臂的长度为0,插脚组件2不产生转动效应,也就是说这时扭簧3位于临界位置,插脚组件2的状态为临界状态。
在此基础上继续沿顺时针拨动第一插脚21的自由端,那么第一线段LS1会变成位于第二线段LS2的内侧,扭簧3会对第一插脚21施加顺时针方向的力矩,在该力矩的作用下,第一插脚21可以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时扭簧3会对第二插脚22施加逆时针方向的力矩,在该力矩的作用下,第二插脚22可以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插脚组件2可以自动打开至可插接位置。
(2)收起插脚组件2:
如图15所示出的,此时插脚组件2处于可插接位置,基于扭簧3的反向张紧状态,以及当前状态下第一线段LS1位于第二线段LS2的内侧,扭簧3会对第一插脚21施加顺时针方向的力矩,对第二插脚22施加逆时针方向的力矩,在该这两个方向的力矩的分别作用下,插脚组件2能够继续打开。但是插脚组件2的打开会受到主壳体12的阻挡,因而插脚组件2仅具有继续打开的转动趋势,这种转动趋势为插脚组件2提供了预压力,使得插脚组件2能够稳定地维持在可插接位置下,不会松动。
收起插脚组件2仍通过手动拨动插脚片来实现,当对第一插脚21(或第二插脚22,为和打开插脚组件2的过程相对应,此处以拨动第一插脚21为例)的自由端施加压力后,第一插脚21可以发生逆时针转动,并带动与其形成联动结构的第二插脚22一同转动,第二插脚22的转动方向为顺时针,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的转动角速度相同(方向相反),这样插脚组件2开始打开。
随着插脚组件2的逐渐打开,再一次出现了第一直线L1和第二直线L2重合的情形,即扭簧3的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一插脚21的旋转轴线和第二插脚22的旋转轴线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同一直线上,此时力臂的长度为0,插脚组件2不产生转动效应,也就是说这时扭簧3再一次位于临界位置,插脚组件2再一次处于临界状态。
在此基础上继续沿逆时针拨动第一插脚21的自由端,那么第一线段LS1会变成位于第二线段LS2的外侧,扭簧3会对第一插脚21施加逆时针方向的力矩,在该力矩的作用下,第一插脚21可以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扭簧3会对第二插脚22施加顺时针方向的力矩,在该力矩的作用下,第二插脚22可以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插脚组件2可以自动收回至收纳位置。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插头,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插脚组件2在处于收纳位置时,存在能够使其保持在当前位置的预压力,该预压力能够避免插脚组件2松动外露,划伤其他物品或收到损伤;插脚组件2在处于可插接位置时,也存在能够使其保持在当前位置的预压力,该预压力能够防止插脚组件松动歪斜,提高了使用折叠式多极插头的安全性和使用体验;
第二,在打开插脚组件2和收起插脚组件2的过程中,在插脚组件2具有临界状态,在到达临界状态之后为插脚组件2提供一个驱动力,可以使插脚组件2自动打开至可插接位置或收起至收纳位置,能够提高打开和收起插脚组件2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第三,在插脚组件2打开的状态下,第一插脚片213和第二插脚片223分别靠近于壳体1的两侧边缘,不会影响到插座上其它插孔的使用,适应性好。
在应用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可以作为电子设备的充电头或其他用电设备的插头使用。如图1所示,壳体1上具有接线孔121,PCBA组件5的接线端51从该接线孔121中显露,电源线的一端可以穿过该接线孔121以连接到PCBA组件5的接线端51。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插座转换器,该插座转换器具有上述折叠式多极插头。该插座转换器用于将一种类型的插座转换成另外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插座,从而能够与不同类型的插头适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插座转换器的插座转换器本体和折叠式多极插头为一体式结构,二者共用一个壳体。插座功能模块位于壳体的内部,壳体的表面开设有与插座功能模块相对应的插孔。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插座转换器的插座转换器本体和折叠式多极插头为分体式结构,此时插座转换器本体和折叠式多极插头分别具有单独的壳体,二者通过延长线连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座转换器能够在需要使用时打开插脚组件实现插接,在不需要使用时收起插脚组件,更加便于放置和携带。
在本申请中,应该理解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折叠式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多极插头包括壳体(1)、插脚组件(2)和弹性件(3);
所述插脚组件(2)与所述壳体(1)连接,并可相对于所述壳体(1)在收纳位置和可插接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插脚组件(2)包括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所述第一插脚(21)和所述第二插脚(22)联接成联动结构且两者自所述可插接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转动的方向相对;
所述弹性件(3)的第一端(31)连接到所述第一插脚(21)和所述第二插脚(22)中的一个,第二端(32)连接到所述壳体(1)或所述第一插脚(21)和所述第二插脚(22)中的另一个,所述弹性件(3)被配置为:当所述插脚组件(2)位于所述收纳位置和所述可插接位置中的任一位置时,对所述插脚组件(2)施加使其保持当前位置的力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为压簧或处于反向张紧状态的扭簧;
所述弹性件(3)被配置为:在所述插脚组件(2)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使第一线段(LS1)位于第二线段(LS2)的外侧,且在所述插脚组件(2)处于所述可插接位置时,使所述第一线段(LS1)位于所述第二线段(LS2)的内侧;
其中,所述外侧为所述插脚组件(2)处于所述可插接位置时向前伸出的那一侧,所述内侧与所述外侧相反;
所述第一线段(LS1)为所述第一插脚(21)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插脚(22)的旋转轴线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连线,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第一插脚(21)的转动范围所在的平面;
所述第二线段(LS2)为位于第二直线(L2)上且在第一直线(L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线段(LS1)重合的线段,所述第二直线(L2)为经过所述弹性件(3)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直线,所述第一直线(L1)为所述第一线段(LS1)所在的直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3)的第一端(31)与所述第二插脚(22)连接且第一连接中心(c)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线段(LS1)上且靠近于所述第二插脚(22)的旋转轴线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
所述弹性件(3)的第二端(32)与所述壳体(1)连接且第二连接中心(d)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线段(LS1)的延长线上且靠近于所述第一插脚(21)的旋转轴线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为拉簧或处于正向张紧状态的扭簧;
所述弹性件(3)被配置为:在所述插脚组件(2)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使第一线段(LS1)位于第二线段(LS2)的内侧,且在所述插脚组件(2)处于所述可插接位置时,使所述第一线段(LS1)位于所述第二线段(LS2)的外侧;
其中,所述外侧为所述插脚组件(2)处于所述可插接位置时向前伸出的那一侧,所述内侧与所述外侧相反;
所述第一线段(LS1)为所述第一插脚(21)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插脚(22)的旋转轴线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连线,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第一插脚(21)的转动范围所在的平面;
所述第二线段(LS2)为位于第二直线(L2)上且在第一直线(L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线段(LS1)重合的线段,所述第二直线(L2)为经过所述弹性件(3)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直线,所述第一直线(L1)为所述第一线段(LS1)所在的直线。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3)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插脚(22)的数量相同,且所述弹性件(3)与所述第二插脚(22)一一对应;或者,
多个所述第二插脚(22)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第二插脚组,所述弹性件(3)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插脚组的数量相同,所述弹性件(3)与所述第二插脚组一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多极插头具有连杆组件(4);
所述连杆组件(4)与所述第一插脚(21)和所述第二插脚(22)均相连,从而所述第一插脚(21)和所述第二插脚(22)通过所述连杆组件(4)联接成所述联动结构;
所述连杆组件(4)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插脚(21)和所述第二插脚(22)中的一个被施加第一方向的力矩时,对所述第一插脚(21)和所述第二插脚(22)中的另一个施加第二方向的力矩,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4)包括至少一个连杆(41),所述连杆(4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插脚(21)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插脚(22)连接;
所述连杆(41)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对称点(P)关于所述第一线段(LS1)的中垂线对称,所述第一对称点(P)与所述连杆(41)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关于所述第一插脚(21)的旋转轴线对称;
当所述第一插脚(21)上连接有至少两个所述连杆(41)时,至少两个所述连杆(41)的第一端到所述第一插脚(21)的旋转轴线的距离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插脚(21)包括第一固定座(211)和第一插脚片(213),所述第一固定座(211)为截面呈半长圆形的柱体,所述第一固定座(211)的两个相平行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一插脚片(213)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内;
所述第二插脚(22)包括第二固定座(221)和第二插脚片(223),所述第二固定座(221)为截面呈半长圆形的柱体,所述第二固定座(221)的两个相平行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二插脚片(223)位于所述第二过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式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具有避让开口(111);
在所述插脚组件(2)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所述第一插脚(21)的自由端从所述避让开口(111)中露出于所述壳体(1)的侧壁。
10.一种插座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器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式多极插头。
CN202022461400.6U 2020-10-29 2020-10-29 折叠式多极插头及插座转换器 Active CN2135843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61400.6U CN213584383U (zh) 2020-10-29 2020-10-29 折叠式多极插头及插座转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61400.6U CN213584383U (zh) 2020-10-29 2020-10-29 折叠式多极插头及插座转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84383U true CN213584383U (zh) 2021-06-29

Family

ID=76531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61400.6U Active CN213584383U (zh) 2020-10-29 2020-10-29 折叠式多极插头及插座转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843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7646B (zh) 用於板安裝及電纜應用之模組的連接器家族
US5176528A (en) Pin and socket electrical connnector assembly
TWI323535B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blade terminals
GB2441160A (en) Multiple plug adapter
JP2014041825A (ja) 伸縮変形可能なusb接続装置及び伸縮変形可能な接続装置
US7104813B1 (en) Power plug structure
JPH0369147B2 (zh)
CN213584383U (zh) 折叠式多极插头及插座转换器
CN111355049A (zh) 一种导线连接机构以及防水导线连接组件
US6345988B1 (en) Inter-card connection between adjacently positioned expansion cards
CN114336133A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111029838B (zh) 一种电力供电旋转插座
CN211743466U (zh) 一种自锁式连接器结构
JP3121285U (ja) 回転スイッチを有するコンセント
CN108206445B (zh) 一种多规格插头转换器
CN107275835B (zh) 连接器组件和终端设备
CN217720110U (zh) 一种可旋转折叠收纳的连接器装置
CN101267217B (zh) 用于移动通信装置的插塞接头
FR2783361A1 (fr) Ensemble conecteur blinde pouvant etre monte de maniere ferme sur une carte circuit
CN220984983U (zh) 三插脚折叠收纳结构及三插脚插头
CN214337001U (zh) 一种多方向旋转插座结构
CN213584264U (zh) 可折叠插头及插座转换器
CN218415123U (zh) 可接驳配合使用的排插
CN214227889U (zh) 魔方充电器及魔方组件
CN220673422U (zh) 一种车载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