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73422U - 一种车载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73422U
CN220673422U CN202322202490.0U CN202322202490U CN220673422U CN 220673422 U CN220673422 U CN 220673422U CN 202322202490 U CN202322202490 U CN 202322202490U CN 220673422 U CN220673422 U CN 2206734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ircuit board
vehicle
shell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0249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俞直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iyou Precis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iyou Precis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iyou Precis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iyou Precis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0249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734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734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734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车载充电器,涉及电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壳体、插接端口、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组和电路板,壳体呈柱状,壳体包括侧壁、设于侧壁相对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由侧壁、第一端与第二端围合形成的容置空间;插接端口位于壳体的第一端;第一电极位于壳体的第二端;多个第二电极组设于壳体上,且沿壳体的周向分布;第二电极组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多个第二电极沿壳体的轴向分布;电路板设于容置空间中,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组以及所述插接端口均与电路板电连接。本申请能够提升车载充电器与车载充电槽的接触面积,增强车载充电器的设置稳固性,提升充电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器。
背景技术
车载充电器便于用户在使用车辆过程中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目前市场上应用的车载充电器大多数在壳体相对的两侧设置单个凸点,通过U型结构连接两侧的凸点形成负极端,现有负极端的设置形式在将车载充电器插入车载充电槽时,两侧设置的凸点与车载充电槽的相对摩擦力比较小(接触面积小),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车载充电器松动甚至从车载充电槽内脱离,并不能实现固定的作用,导致充电效果差甚至充电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充电器,能够提升车载充电器与充电凹槽的接触面积,增强车载充电器的设置稳固性,提升充电效果。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一种车载充电器,包括壳体、插接端口、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组和电路板,所述壳体呈柱状,所述壳体包括侧壁、设于所述侧壁相对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由所述侧壁、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围合形成的容置空间;所述插接端口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所述多个第二电极组设于所述壳体上,且沿所述壳体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二电极组包括多个第二电极,所述多个第二电极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分布;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多个第二电极组以及所述插接端口均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可选的,沿所述壳体的周向,所述多个第二电极组均匀分布。
可选的,各所述第二电极组中的所述第二电极的数量相同。
可选的,各所述第二电极组中的多个所述第二电极之间通过导电支架连接。
可选的,多个所述第二电极组中,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组之间未连接,其余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组之间通过导电连接件连接,且所述导电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组的所述导电支架上。
可选的,沿所述壳体的周向,所述导电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所述壳体的径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弯曲方向相反。
可选的,在所述壳体的周向上,所述导电连接件包括中间区域和位于所述中间区域两侧的边缘区域;
多个所述第二电极组中,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组均连接的所述第二电极组的两侧直接连接的所述边缘区域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宽度,小于所述中间区域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宽度。
可选的,所述电路板上设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其中一个所述导电连接件上设有接线端,所述接线端伸入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电路板连接;另一个所述导电连接件上设有定位臂,所述定位臂伸入所述第二定位部中。
可选的,接线端435和定位臂436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限位凹陷4361。
可选的,所述多个第二电极组、所述导电支架、所述导电连接件、所述接线端与所述定位臂为一体式结构。
可选的,所述电路板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多个所述第二电极组、所述导电支架与所述导电连接件连接围合形成的框架结构具有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二电路板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中。
可选的,未连接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组之间形成有一缺口,所述第二电路板上设置的电子元器件背离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端朝向所述缺口。
可选的,所述侧壁上靠近第一端的一侧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呈环状。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靠近电路板的一端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另一端与所述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电极通过导电连接部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导电连接部包括的导线和导电架,所述导电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所述第一架体套设于所述导线一端,所述第二架体与所述导线的电芯抵接,所述第三架体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所述导线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施例的车载充电器,通过设置呈柱状的壳体,壳体包括侧壁、设于侧壁相对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有侧壁、第一端与第二端围合形成的容置空间,用以提供设置环境,设置插接端口位于壳体的第一端;待充电的电子设备通过数据线与插接端口连接,实现充电的目的;设置多个第二电极组,多个第二电极组设于壳体上,且沿壳体的周向分布;第二电极组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多个第二电极沿壳体的轴向分布;增加了第二电极的设置数量和设置形式,将车载充电器应用时,提升第二电极与车载充电槽的接触面积,增强车载充电器的设置稳固性,防止第二电极摆动或松动,提升充电效果。本实施例中,电路板设于容置空间中,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组以及插接端口均与电路板电连接。实现本实施例车载充电器充电时的电路导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车载充电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车载充电器的仰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多个第二电极组与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多个第二电极组与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多个第二电极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多个第二电极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电极与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车载充电器的截面图。
图标:10-壳体;110-侧壁;120-第一端;130-第二端;140-凹槽;20-插接端口;30-第一电极;310-弹簧;320-导线;330-导电架;331-第一架体;332-第二架体;333-第三架体;40-第二电极组;410-第二电极;420-导电支架;421-接线端;422-定位臂;430-导电连接件;431-第一连接部;432-第二连接部;433-中间区域;434-边缘区域;435-接线端;436-定位臂;4361-限位凹陷;400-容纳空间;401-缺口;50-电路板;510-第一定位部;520-第二定位部;530-第一电路板;540-第二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和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充电器,包括壳体10、插接端口20、第一电极30、多个第二电极组40和电路板50,壳体10呈柱状,壳体10包括侧壁110、设于侧壁110相对两侧的第一端120和第二端130以及由侧壁110、第一端120与第二端130围合形成的容置空间;插接端口20位于壳体10的第一端120;第一电极30位于壳体10的第二端130;多个第二电极组40设于壳体10上,且沿壳体10的周向分布;第二电极组40包括多个第二电极410,多个第二电极410沿壳体10的轴向分布;电路板50设于容置空间中,第一电极30、多个第二电极组40以及插接端口20均与电路板50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车载充电器,通过设置呈柱状的壳体10,壳体10包括侧壁110、设于侧壁110相对两侧的第一端120和第二端130以及侧壁110、第一端120与第二端130围合形成的容置空间,用以提供设置环境,设置插接端口20位于壳体10的第一端120;待充电的电子设备通过数据线与插接端口20连接,实现充电的目的;设置多个第二电极组40,多个第二电极组40设于壳体10上,且沿壳体10的周向分布;第二电极组40包括多个第二电极410,多个第二电极410沿壳体10的轴向分布;增加了第二电极410的设置数量和设置形式,将车载充电器应用时,提升第二电极410与车载充电槽的接触面积,增强车载充电器的设置稳固性,防止第二电极摆动或松动,提升充电效果。本实施例中,电路板50设于容置空间中,第一电极30、多个第二电极组40以及插接端口20均与电路板50电连接。第一电极30壳体10第二端130电路板50第一电极30第二电极组40插接端口20实现本实施例车载充电器充电时的电路导通。
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侧壁110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多个第二电极410一一对应位于安装孔上并凸出壳体10设置。
本实施例中,结合车载充电器的应用场景,第一电极30为正极、第二电极410为负极。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插接端口20可设置多个,可根据实际需求适配市场上不同的数据线接口,便于对多种不同的电子产品进行充电,提升本实施例的通用性,例如,Type-C接口、USB接口、Lightning接口等,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组40的设置数量可以为三个、四个等,可根据实际需求和使用设定,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参照图2和图5示例出第二电极组40的设置数量为三个的情况。
每个第二电极组40的第二电极410设置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等,可根据实际需求和使用设定,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参照图1和图5示例出每个第二电极组40的第二电极410的设置数量为两个的情况。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参照图2,沿壳体10的周向,多个第二电极组40均匀分布。
其中,沿壳体10的周向,设置多个第二电极组40均匀分布,用以提升本实施例的车载充电器在插入车载充电槽后的沿周向的受力均匀性,提升第二电极组40在壳体10上的设置稳固性,进一步提升本实施例的充电效果。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参照图5,各第二电极组40中的第二电极410的数量相同。
其中,通过设置每个第二电极组40中的第二电极410的数量相同,用以提升本实施例的车载充电器在插入车载充电槽后沿轴向的受力均匀性,再次提升第二电极组40在壳体10上的设置稳固性,进一步提升本实施例的充电效果。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参照图5,各第二电极组40中的多个第二电极410之间通过导电支架420连接。
其中,通过设置导电支架420将每组第二电极组40中的多个第二电极410进行连接,提升每组第二电极410中多个第二电极410之间的整体稳定性,用以提升本实施例车载充电器的使用稳固性。
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壳体10为圆柱,本实施例的导电支架420呈圆弧形,能够与壳体10配合,便于导电支架420贴合在壳体10内壁上与壳体10实现稳定连接的目的。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参照图3、图5和图6,多个第二电极组40中,其中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组40之间未连接,其余相邻的第二电极组40之间通过导电连接件430连接,且导电连接件4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组40的导电支架420上。
其中,在多个第二电极组40中,通过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组40之间未连接,其余相邻的第二电极组40之间通过导电连接件430连接,再通过设置导电连接件4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组40的导电支架420上。以使个第二电极组40能够围合形成一带有缺口401的环状结构,本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430呈圆弧形,能够与壳体10配合,在导电连接件430和导电支架420的共同作用下使第二电极410设于壳体10上,在使用过程中,将壳体10伸入车载充电槽的过程中,各第二电极410与车载充电槽内壁接触在抵触力的作用下需要回缩,当第二电极410到达车载充电槽内的对应触点上时,各第二电极410弹开,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中使第二电极组40能够围合形成一带有缺口401的环状结构,便于本实施例的第二电极410在应用时易变形实现回缩和弹开,提升车载充电器的使用效果。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参照图5,沿壳体10的周向,导电连接件430包括第一连接部431和第二连接部432;沿壳体10的径向,第一连接部431的弯曲方向与第二连接部432的弯曲方向相反。
其中,沿壳体10的周向,通过设置导电连接件430包括第一连接部431和第二连接部432,沿壳体10的径向再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431的弯曲方向与第二连接部432的弯曲方向相反。能够提升导电连接件430的弹性缓冲力,进一步提升本实施例的第二电极410在应用时实现回缩和弹开的稳定性,提升车载充电器的使用效果。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参照图6,在壳体10的周向上,导电连接件430包括中间区域433和位于中间区域433两侧的边缘区域434;多个第二电极组40中,与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组40均连接的第二电极组40的两侧直接连接的边缘区域434沿壳体10的轴向宽度,小于中间区域433沿壳体10的轴向宽度。
其中,通过设置与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组40均连接的第二电极组40的两侧直接连接的边缘区域434沿壳体10的轴向宽度,小于中间区域433沿壳体10的轴向宽度。能够防止与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组40均连接的第二电极组40上的多个电极之间间隔距离较小而产生静电,影响本实施例车载充电器的充电效果。
本实施例附图图6中示出了三个第二电极组40的情况,因此,与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组40均连接的第二电极组40只有一个,因此,本实施例的边缘区域434只有一侧。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参照图4,电路板50上设有第一定位部510和第二定位部520;其中一个导电连接件430上设有接线端435,接线端435伸入第一定位部510与电路板50连接;另一个导电连接件430上设有定位臂436,定位臂436伸入第二定位部520中。
其中,通过在电路板50上设有第一定位部510和第二定位部520,中一个导电连接件430上设有接线端435,接线端435伸入第一定位部510与电路板50连接;以使第二电极410与电路板50实现电连接的目的,通过设置另一个导电连接件430上设有定位臂436,定位臂436伸入第二定位部520中,以提升第二电极410在电路板50上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提升本实施例装置的整体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第一定位部510和第二定位部520设于第二电路板540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510和第二定位部520可以是定位孔或者定位槽,均能实现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最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接线端435和定位臂436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限位凹陷4361。
其中,参照图5和图6示出定位臂436和接线端435上均形成有限位凹陷4361的一种情况,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限位凹陷4361的开口方向一般向上设置,定位臂436与第二定位部520焊接,接线端435与第一定位部510焊接,限位凹陷4361在实现定位臂436与第二定位部520限位连接以及接线端435与第一定位部510限位连接的同时还能容纳焊锡,防止焊锡流动,一方面能够防止焊锡对电路板50上电路的破坏,另一方面达到美观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采用导电支架420和导电连接件430,用以实现第二电极410与电路板50的电连接,以支撑本实施例车载充电器的机理。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参照图5和图6,多个第二电极组40、导电支架420、导电连接件430、接线端435与定位臂436为一体式结构。
其中,通过设置多个第二电极组40、导电支架420、导电连接件430、接线端421与定位臂422为一体式结构。提升本实施例整体的集成度,应用稳定性强,便利度高。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参照图3,电路板50包括第一电路板530和第二电路板540,多个第二电极组40、导电支架420与导电连接件430连接围合形成的框架结构具有一容纳空间400,第二电路板540位于容纳空间400中。
其中,通过设置电路板50位于个第二电极组40、导电支架420与导电连接件430连接围合形成的框架结构具有一容纳空间400,为第二电路板540上的电子元件提供设置空间,且布局空间紧凑、集成度高。再次提升使用稳固性和便利性。
本实施例中的电路板50由第一电路板530和第二电路板540组成,第二电路板540插入第一电路板530上,插接端口20与第一电路板530电连接,第二电极组40和第一电极30均与第二电路板540电连接,第二电路板540位于容纳空间400中。第一电路板530第一定位部510和第二定位部520设于第二电路板540上。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未连接的相邻两个第二电极组40之间形成有一缺口401,第二电路板540上设置的电子元器件背离第二电路板540的一端朝向缺口。
其中,通过设置连接的相邻两个第二电极组40之间形成有一缺口401,第二电路板540上设置的电子元器件背离第二电路板540的一端朝向缺口401。当第二电路板540上的电子元器件体积较大时,例如电容,缺口401的设置能够为电子元器件提供避让空间,保证电子元器件的正常工作,同时再次提升空间布局的紧凑性和高集成度。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壳体10侧壁110上靠近第一端120的一侧形成有凹槽140,凹槽140呈环状。其中,通过在侧壁110壳体10上靠近第一端120的一侧形成有凹槽140,凹槽140的设置便于用户将壳体10从车载充电凹槽140中插入和取出,提升使用便利性。本实施例中的凹槽140可采用内凹槽,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请参照图3、图7和图8,第一电极30靠近电路板50的一端设置有弹簧310,弹簧310另一端与侧壁110连接,第一电极30通过导电连接部与电路板50连接,导电连接部包括的导线320和导电架330,导电架3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架体331、第二架体332和第三架体333,第一架体331套设于导线320的一端,第二架体332与导线320的电芯抵接,第三架体333与第一电极30连接,导线320另一端与电路板50连接。
其中,通过设置弹簧310便于本实施例的车载充电器的第一电极30从车载充电槽中插入和取出。通过设置第一电极30通过导电连接部与电路板50连接,保证第一电极30与电路板50的电连接状态,设置导电连接部包括的导线320和导电架330,导电架3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架体331、第二架体332和第三架体333,第一架体331套设于导线320的一端,第二架体332与导线320的电芯抵接,第三架体333与第一电极30连接。导电架330的设置实现电连接状态的同时还能提升第一电极30与电路板50的连接强度,以提升实施例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导线320的另一端焊接在电路板50上,进一步提升导线320与电路板50的连接强度,接触性良好,大功率不会打火,提升本实施例车载充电器的使用性能。
本实施例的导电连接部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呈柱状,所述壳体(10)包括侧壁(110)、设于所述侧壁(110)相对两侧的第一端(120)和第二端(130)以及由所述侧壁(110)、所述第一端(120)与所述第二端(130)围合形成的容置空间;
插接端口(20),所述插接端口(20)位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第一端(120);
第一电极(30),所述第一电极(30)位于所述壳体(10)的第二端(130);
多个第二电极组(40),多个所述第二电极组(40)设于所述壳体(10)上,且沿所述壳体(10)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二电极组(40)包括多个第二电极(410),多个所述第二电极(410)沿所述壳体(10)的轴向分布;
电路板(50),所述电路板(50)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第一电极(30)、所述多个第二电极组(40)以及所述插接端口(20)均与所述电路板(50)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10)的周向,多个所述第二电极组(40)均匀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电极组(40)中的所述第二电极(410)的数量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电极组(40)中的多个所述第二电极(410)之间通过导电支架(42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电极组(40)中,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组(40)之间未连接,其余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组(40)之间通过导电连接件(430)连接,且所述导电连接件(4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组(40)的所述导电支架(420)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10)的周向,所述导电连接件(430)包括第一连接部(431)和第二连接部(432);沿所述壳体(10)的径向,所述第一连接部(431)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32)的弯曲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0)的周向上,所述导电连接件(430)包括中间区域(433)和位于所述中间区域两侧的边缘区域(434);
多个所述第二电极组(40)中,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组(40)均连接的所述第二电极组(40)的两侧直接连接的所述边缘区域(434)沿所述壳体(10)的轴向宽度,小于所述中间区域(433)沿所述壳体(10)的轴向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50)上设有第一定位部(510)和第二定位部(520);其中一个所述导电连接件(430)上设有接线端(435),所述接线端(435)伸入所述第一定位部(510)与所述电路板(50)连接;另一个所述导电连接件(430)上设有定位臂(436),所述定位臂(436)伸入所述第二定位部(520)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435)和所述定位臂(436)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限位凹陷(4361)。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组(40)、所述导电支架(420)、所述导电连接件(430)、所述接线端(435)与所述定位臂(436)为一体式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50)包括第一电路板(530)和第二电路板(540),多个所述第二电极组(40)、所述导电支架(420)与所述导电连接件(430)连接围合形成的框架结构具有一容纳空间(400),所述第二电路板(540)位于所述容纳空间(400)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未连接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组(40)之间形成有一缺口(401),所述第二电路板(540)上设置的电子元器件背离所述第二电路板(540)的一端朝向所述缺口(401)。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110)上靠近第一端(120)的一侧形成有凹槽(140),所述凹槽(140)呈环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30)靠近电路板(50)的一端设置有弹簧(310),所述弹簧(310)另一端与所述侧壁(110)连接,所述第一电极(30)通过导电连接部与所述电路板(50)连接,所述导电连接部包括的导线(320)和导电架(330),所述导电架(3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架体(331)、第二架体(332)和第三架体(333),所述第一架体(331)套设于所述导线(320)一端,所述第二架体(332)与所述导线(320)的电芯抵接,所述第三架体(333)与所述第一电极(30)连接,所述导线(320)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板(50)连接。
CN202322202490.0U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车载充电器 Active CN2206734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02490.0U CN220673422U (zh)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车载充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02490.0U CN220673422U (zh)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车载充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73422U true CN220673422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43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02490.0U Active CN220673422U (zh)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车载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734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12875B1 (en) Multifunctional vehicle adapter
US9112303B2 (en) Magnetic connector
JPH1197107A (ja) 極性決め機構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302592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19246994U (zh) 电连接器、底座及电连接器与底座组合
US6860743B2 (en) Adaptor assembly
EP1235312A1 (en) Power conversion adapter
CN112311040A (zh) 一种多功能无线充电器
CN220673422U (zh) 一种车载充电器
CN216015856U (zh) 充电结构及电子笔
CN216872437U (zh) 多方位旋转可拆换电子连接器及其第一和第二连接头
CN114285134A (zh) 一种系统、供电系统以及电动工具系统
CN114665537A (zh) 硬连接连接器、充换电电源及充电供电系统
CN211880122U (zh) 一种模块化插接式充电器
CN214957711U (zh) 一种电子转接器
CN212163632U (zh) 无线耳机充电盒
CN219761686U (zh) 电器元件装配模组和充电设备
CN216016501U (zh) 一种充电座模块及多功能充电底座
CN220122140U (zh) 一种电池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CN109687542B (zh) 蓝牙耳机的充电装置
CN210092427U (zh) 一种连接器母座
CN217036100U (zh) 电源插座连接器
CN218867419U (zh) 同轴连接器、充换电电源及充换电系统
CN215869899U (zh) 插接装置和连接设备
CN220106831U (zh) 一种适配于电池包的引脚座以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