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48051U - 一种固定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固定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48051U
CN213548051U CN202023068368.1U CN202023068368U CN213548051U CN 213548051 U CN213548051 U CN 213548051U CN 202023068368 U CN202023068368 U CN 202023068368U CN 213548051 U CN213548051 U CN 2135480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elastic arm
arm
groove
shell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6836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天福
戴加安
雷咸良
李永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Gotech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Gotech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Gotech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Gotech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6836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480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480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480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固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固定结构,包括壳体和结构件;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壳部和第二壳部,第一壳部与第二壳部之间形成一角度;结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之间形成一角度,且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一壳部与第二壳部之间的夹角;第一弹臂和第一壳部之间设有第一卡接结构,第二弹臂和第二壳部之间设有第二卡接结构,壳体和结构件之间通过第一卡接结构和第二卡接结构卡接连接。本申请通过第一卡接结构和第二卡接结构的限位作用保持结构件处于弹性变形状态从而实现结构件与壳体固定连接,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安装、连接稳固以及可拆换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固定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固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很多产品内部都需要一些小结构件,比如导光件、按键、小支架、小镜片,常用的固定结构有以下几种方式:A.螺丝固定:用1颗或几颗螺丝固定住小结构件;B.热熔铆接:用热熔工艺固定小结构件;C.胶粘紧固:用胶水或双面胶等把小结构件固定;D.过盈紧配:通过轴孔等的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固定;E.卡扣固定:用一个或几个卡扣把小结构件固定。
但是现有的固定方式均存在一定的缺点:方案A需要增加螺丝的物料成本,成本较高,而且使用时间长了小结构件容易松脱;方案B需要热熔设备,而且热熔效率低,而且一经热熔,则不能更换;方案C需要增加胶水或双面胶成本,而且跟方案B一样,一但粘胶,则不能更换;方案D不容易控制过盈量,容易因为过盈量大难以装配而装配不到位,也容易因过盈最小而卡不紧导致小结构件松脱,而且这种连接方案并不牢固,使用时间长了小结构件容易松脱;方案E则往往需要两个或以上的卡扣才能起到很好的固定。
因此需求一种装配简单可更换、不需要增加其他物料及安装设备、且固定牢靠的固定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结构,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何同时保证小结构件可拆换和固定牢靠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固定结构,包括壳体和结构件;
所述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壳部和第二壳部,所述第一壳部与所述第二壳部之间形成一角度;
所述结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之间形成一角度,且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一壳部与所述第二壳部之间的夹角;
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一壳部之间设有第一卡接结构,所述第二弹臂和所述第二壳部之间设有第二卡接结构,所述壳体和所述结构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和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卡接连接。
优选地,在上述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一壳部的内壁上;
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二壳部的内壁上;
所述第一弹臂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弹臂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在上述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结构件还包括按键部,所述按键部与所述第一弹臂或所述第二弹臂连接;
所述第一壳部或所述第二壳部上设有与所述按键部相匹配的连接孔。
优选地,在上述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包括相配合的第一卡接件和第一卡接位;
所述第一卡接件设于所述第一弹臂上;
所述第一壳部开设有第一凹槽或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一通孔形成所述第一卡接位。
优选地,在上述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包括相配合的第二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位;
所述第二卡接件设于所述第二弹臂上;
所述第二壳部开设有第二凹槽或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凹槽或所述第二通孔形成所述第二卡接位。
优选地,在上述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第一卡接件上设有导光结构。
优选地,在上述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第一卡接件沿远离所述第一通孔或所述第一凹槽的方向延伸有延长件。
优选地,在上述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第一卡接件上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开口方向背离于所述第一通孔。
优选地,在上述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第三凹槽的底部设有透光镜片。
优选地,在上述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之间为圆弧过渡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固定结构,壳体由第一壳部和第二壳部组成,结构件由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组成,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一壳部与第二壳部之间的夹角,使得结构件安装于壳体时,结构件必须压缩自身产生弹性形变才可以卡进第一壳部与第二壳部之间,并且通过第一卡接结构和第二卡接结构的限位作用保持结构件处于弹性变形状态从而实现结构件与壳体固定连接,安装过程无需使用安装工具,也无需增加其他物料,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安装、连接稳固以及可拆换的优点,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何同时保证小结构件可拆换和固定牢靠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结构的结构件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结构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结构的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结构的壳体与结构件的重叠对比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结构的结构件安装前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结构的结构件安装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结构的按键部的安装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结构的导光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结构的透光镜片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
1为壳体、11为第一限位件、12为第一壳部、13为第一限位角、14为第二限位件、15为第二壳部、16为第二限位角、2为结构件、21为第一弹臂的自由端、22为第一弹臂、23为第二弹臂的自由端、24为第二弹臂、31为按键部、32为连接孔、33为弹力臂、41为第一卡接件、42为第一通孔、43为延长件、44为第三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更换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很多产品内部都需要一些小结构件,比如导光件、按键、小支架、小镜片,常用的固定结构有以下几种方式:A.螺丝固定:用1颗或几颗螺丝固定住小结构件;B.热熔铆接:用热熔工艺固定小结构件;C.胶粘紧固:用胶水或双面胶等把小结构件固定;D.过盈紧配:通过轴孔等的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固定;E.卡扣固定:用一个或几个卡扣把小结构件固定。
但是现有的固定方式均存在一定的缺点:方案A需要增加螺丝的物料成本,成本较高,而且使用时间长了小结构件容易松脱;方案B需要热熔设备,而且热熔效率低,而且一经热熔,则不能更换;方案C需要增加胶水或双面胶成本,而且跟方案B一样,一但粘胶,则不能更换;方案D不容易控制过盈量,容易因为过盈量大难以装配而装配不到位,也容易因过盈最小而卡不紧导致小结构件松脱,而且这种连接方案并不牢固,使用时间长了小结构件容易松脱;方案E则往往需要两个或以上的卡扣才能起到很好的固定。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定结构,装配简单可更换、不需要增加其他物料及安装设备、且固定牢靠。
请参阅图1-图9,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固定结构,包括壳体1和结构件2;壳体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5,第一壳部12与第二壳部15之间形成一角度;结构件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弹臂22和第二弹臂24,第一弹臂22和第二弹臂24之间形成一角度,且第一弹臂22与第二弹臂24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一壳部12与第二壳部15之间的夹角;第一弹臂22和第一壳部12之间设有第一卡接结构,第二弹臂24和第二壳部15之间设有第二卡接结构,壳体1和结构件2之间通过第一卡接结构和第二卡接结构卡接连接。
本申请除了可以应用于导光件、按键、小支架、小镜片等小零件固定到产品壳体1上,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可以结合到结构件2上的小零件固定到产品壳体1上,本申请不再一一赘述。
更具体地说,第一壳部12与第二壳部15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设计,第一壳部12与第二壳部15之间的夹角一般为90°,当壳体1呈直角L型时,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5均可以为一个平面板;一组结构件2安装于壳体1的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5的内侧面上,而且一个壳体1上不仅限于安装于一组结构件2,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同一个壳体1上安装多组结构件2;另外,为了保证第一壳部12与第二壳部15之间有足够的强度抵住结构件2弹性形变,还可以在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5之间安装有加强板。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固定结构,壳体1由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5组成,结构件2由第一弹臂22与第二弹臂24组成,第一弹臂22与第二弹臂24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一壳部12与第二壳部15之间的夹角,使得结构件2安装于壳体1时,结构件2必须压缩自身产生弹性形变才可以卡进第一壳部12与第二壳部15之间,并且通过第一卡接结构和第二卡接结构的限位作用保持结构件2处于弹性变形状态从而实现结构件2与壳体1固定连接,安装过程无需使用安装工具,也无需增加其他物料,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安装、连接稳固以及可拆换的优点,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何同时保证小结构件2可拆换和固定牢靠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臂22和第二弹臂24之间为圆弧过渡连接。第一弹臂22和第二弹臂24的连接处为圆弧过渡连接,不仅可以有效地优化第一弹臂22与第二弹臂24的连接处的应力分布,从而提高结构件2的弹性形变能力,而且相比于折角连接,圆弧过渡连接还可以有效地增加第一弹臂22和第二弹臂24之间的压缩范围。
更具体地说,当第二壳部15与工作台连接时,可以设置第二弹臂24比第一弹臂22长,这样设置可以有效地增加结构件2与第二壳部15的接触面积,从而对第一弹臂22以及第一弹臂22上的其他部件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有利于保证结构件2安装于壳体1的稳定性。
本申请提供了第一种实施例,第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7,第一卡接结构包括第一限位件11,第一限位件11设于第一壳部12的内壁上;第二卡接结构包括第二限位件14,第二限位件14设于第二壳部15的内壁上。
第一限位件11与第一壳部12的内壁交汇形成第一限位角13,安装时第一弹臂的自由端21可以抵接于第一限位角13处;第二限位件14与第二壳部15的内壁交汇形成第二限位角16,安装时第二弹臂的自由端23可以抵接于第二限位角16处;未受外力时,第一弹臂的自由端21和第二弹臂的自由端2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限位角13与第二限位角16之间的距离。通过压缩第一弹臂22和第二弹臂24使得第一弹臂的自由端21和第二弹臂的自由端23可以分别抵接于第一限位角13和第二限位角16内,结构件2因为变形而产生对壳体1的弹力,壳体1在限位件的作用可以相应地产生反作用力,弹力与反作用力相互抵消,使得结构件2与壳体1之间形成一个稳态,实现将结构件2快速固定到壳体1上,具有安装简单、拆卸方便的优点,而且在产品摇晃时,结构件2不会与壳体1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也不会摩擦或碰撞发出响声。
更具体地说,图4为壳体1与结构件2简单重叠在一起的示意图,可以看到结构件2在无受力状态下无法直接插入到第一限位件11与第二限位件14之间;请参阅图5,安装前先将结构件2放置于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5之间,且第一弹臂的自由端21抵于第一限位角13内,然后通过手指沿箭头A方向在第一弹臂22与第二弹臂24之间的连接处一按,小结构变形,很快被推至图6的状态,当第二弹臂的自由端23越过第二限位件14,因为没有支撑,第二弹臂的自由端23迅速卡进第二限位角16内,从而完成装配,也就是图1的状态。在第二弹臂的自由端23弹入第二限位角16时,第二弹臂的自由端23可以碰到第二壳部15的内壁,碰撞可以产生一个“嗒”的响声,相当于一个装配到位的反馈信号。装配人员能以是否出现这一响声为判断依据,能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此结构件2是否已经装配到位,从而提高装配的合格率。在拆卸时,只需把处于装配完成状态的结构件2的第二弹臂的自由端23撬起,使得第二弹臂的自由端23高出于第二限位件14,结构件2失去了第二限位件14的限制而恢复到无变形状态,从而完成结构件2的拆卸过程。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结构件2还包括按键部31,按键部31与第一弹臂22(或第二弹臂24)连接;第一壳部12或第二壳部15上设有与按键部31相匹配的连接孔32。第一弹臂22(或第二弹臂24)的自由端可以连接有弹力臂33,按键部31通过弹力臂33与第一弹臂22(或第二弹臂24)连接,按键部31可以穿过连接孔32与设置于壳体1的外侧的按键触点连接,使得整个结构件2成为具备按键启动功能的零件,满足于使用者对按键安装到产品壳体1上的使用需求。
本申请提供了第二种实施例,在第二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第一卡接结构包括相配合的第一卡接件41和第一卡接位;第一卡接件41设于第一弹臂22上;第一壳部12开设有第一凹槽或第一通孔42,第一凹槽或第一通孔42形成第一卡接位;第二卡接结构包括第二限位件14,第二限位件14设于第二壳部15的内壁上。
第二限位件14与第二壳部15的内壁交汇形成第二限位角16,安装时第二弹臂的自由端23可以抵接于第二限位角16处,第一卡接件41与第二弹臂的自由端2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卡接位与第二限位件14之间的距离;安装时,通过将第一卡接件41插设于第一凹槽或第一通孔42内,然后逐渐压缩第一弹臂22和第二弹臂24,使得第一弹臂22与第二弹臂24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直至第二弹臂的自由端23越过第二限位件14,第因为没有支撑,第二弹臂的自由端23迅速卡进第二限位角16内,从而完成将结构件2装配到壳体1上。
更具体地说,本实施例既可以在第一壳部12开设第一凹槽或第一通孔42以及在第二壳部15上设置有第二限位件14,从而在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5之间形成装配结构件2的卡接位;也可以在第二壳部15上开设第二凹槽或第二通孔以及在第一壳部12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11,同样可以在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5之间形成装配结构件2的卡接位。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第一壳部12上设有第一通孔42,第一卡接件41上设有导光结构。可以在第一卡接件41开设的光线通道形成导光结构,也可以为在第一卡接件41上镶嵌透光材料形成导光结构,还可以是由导光材料制成的第一卡接件41直接形成导光结构,均可使得整个结构件2成为了导光件。通过导光结构的设置可以方便壳体1内侧(也就是靠近结构件2的一侧)的光线传播到壳体1的外侧,从而满足于使用者对导光件安装到产品壳体1上的使用需求,当然根据实际需求也可以方便壳体1外侧的光线穿过第一卡接件41上的导光结构传播到壳体1内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第一卡接件41沿远离第一通孔42或第一凹槽的方向延伸有延长件43。第一卡接件41的导光结构可以穿设于延长件43内,也可以均由导光材料制成的延长件43和第一卡接件41共同组成导光结构,通过延长件43的设置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大第一卡接件41的光线传播面积和延长光线的传播路径,有利于壳体1内外侧更好地进行光线传播,而且延长件43还可以作为使用者握住结构件2的手持部,方便使用者将第一卡接件41从第一通孔42内取出。
本申请提供了第三种实施例,在第三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第一卡接结构包括相配合的第一卡接件41和第一卡接位;第一卡接件41设于第一弹臂22上;第一壳部12开设有第一凹槽或第一通孔42,第一凹槽或第一通孔42形成第一卡接位;第二卡接结构包括相配合的第二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位;第二卡接件(图中未画出)设于第二弹臂24上;第二壳部15开设有第二凹槽或第二通孔(图中未画出),第二凹槽或第二通孔形成第二卡接位。
第一卡接件41与第二卡接件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卡接位与第二卡接位之间的距离;安装时,通过第一卡接件41插设于第一凹槽或第一通孔42内,然后逐渐压缩第一弹臂22和第二弹臂24,使得第一弹臂22与第二弹臂24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直至第二卡接件可以刚好滑进第二凹槽或第二通孔内,从而完成将结构件2装配到壳体1上。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第一壳部12上设有第一通孔42,第一卡接件41上设有第三凹槽44,第三凹槽44的开口方向背离于第一通孔42。通过第三凹槽44的设置使得整个结构件2变成勺子形状,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小第一卡接件41的厚度,利于透光,而且还可以在第一卡接件41的表面形成可安装其他零件的安装位,可以便于使用者根据实际需求安装相应的零件。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三凹槽44的底部设有透光镜片,透光镜片的设置使得整个结构件2变成小型镜片,从而满足于使用者对小型镜片安装到产品壳体1上的使用需求。当需要在产品壳体1上设置多组小型镜片时,可以在第一壳部12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42以及配置多组勺子形状的结构件2,即可在产品壳体1上安装多组小型镜片。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结构件;
所述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壳部和第二壳部,所述第一壳部与所述第二壳部之间形成一角度;
所述结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之间形成一角度,且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一壳部与所述第二壳部之间的夹角;
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一壳部之间设有第一卡接结构,所述第二弹臂和所述第二壳部之间设有第二卡接结构,所述壳体和所述结构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和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卡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一壳部的内壁上;
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二壳部的内壁上;
所述第一弹臂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弹臂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件还包括按键部,所述按键部与所述第一弹臂或所述第二弹臂连接;
所述第一壳部或所述第二壳部上设有与所述按键部相匹配的连接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包括相配合的第一卡接件和第一卡接位;
所述第一卡接件设于所述第一弹臂上;
所述第一壳部开设有第一凹槽或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一通孔形成所述第一卡接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包括相配合的第二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位;
所述第二卡接件设于所述第二弹臂上;
所述第二壳部开设有第二凹槽或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凹槽或所述第二通孔形成所述第二卡接位。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件上设有导光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件沿远离所述第一通孔或所述第一凹槽的方向延伸有延长件。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件上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开口方向背离于所述第一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凹槽的底部设有透光镜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之间为圆弧过渡连接。
CN202023068368.1U 2020-12-18 2020-12-18 一种固定结构 Active CN2135480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68368.1U CN213548051U (zh) 2020-12-18 2020-12-18 一种固定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68368.1U CN213548051U (zh) 2020-12-18 2020-12-18 一种固定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48051U true CN213548051U (zh) 2021-06-25

Family

ID=76485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68368.1U Active CN213548051U (zh) 2020-12-18 2020-12-18 一种固定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480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25137B2 (en)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8537532B2 (en) All-in-one computer
CN108848219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13548051U (zh) 一种固定结构
CN210839942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6147383U (zh) 卡扣组件及穿戴设备
KR20220069918A (ko) 베젤 연결 구조 및 디스플레이
CN214315567U (zh) 连接组件及具有其的耳机
CN208190803U (zh) 一种平板电视的减震喇叭固定结构
CN102781178B (zh) 卡勾结构
CN217935707U (zh) 摄像模组和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CN111722675A (zh) 存储装置固定支架及机箱
CN215581257U (zh) 一种易组装手机壳
CN213906871U (zh) 耳机
CN218334415U (zh) 一种连接端子的卡合结构
WO2023201908A1 (zh) 光学元件固定结构
CN220629788U (zh) 一种led显示模组后盖及led显示单元
CN212586704U (zh) 卡扣结构及智能手表
US20230201878A1 (en) Electronic equipment with vibration function
CN219202995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6979555U (zh) 一种投影仪壳体
CN218941518U (zh) 主板安装结构及风扇
CN209747366U (zh) 一种开关面板与底壳的连接结构
CN219437111U (zh) 机芯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21102302U (zh) 电池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移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