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08763U - 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08763U
CN213508763U CN202021556074.0U CN202021556074U CN213508763U CN 213508763 U CN213508763 U CN 213508763U CN 202021556074 U CN202021556074 U CN 202021556074U CN 213508763 U CN213508763 U CN 2135087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llway
prevention system
transition
water inlet
flood preven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5607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子毓
邵军明
蒋贤荣
姚海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uangsheng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uangsheng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uangsheng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uangsheng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5607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087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087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087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其包括水沟,所述水沟底部连接有第一泄洪道,所述水沟于第一泄洪道上方设有第二泄洪道,所述第一泄洪道连接有集水池,所述第二泄洪道连接有洪水调蓄池。本申请具有在降雨量增加时,能够有效提高了城市防汛系统的排水能力,降低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防汛系统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城市防汛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内雨水连年增多,许多城市频发涝灾。尤其国内南方城市夏季汛期来临时,雨水量暴增,导致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上升。而城市人口密集,财富集中,是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或政治中心。因此,城市的防洪标准要求更高。其中城市防洪的关键在于排水系统,城市排水系统主要面临两种类型的水,一种是需要处理之后才能排放的生活污水,另一种是可以直接排放的雨水和污染程度低的水。
现有公开号:207760991U《一种带有雨水处理系统的排水系统》公开了一种带有雨水处理系统的排水系统,所述排水系统包括第一分流井、第二分流井、调蓄设施和在线处理设施。所述两个分流井串联,所述排水系统每个出水口分别连接不同的雨水处理系统,所述第一分流井井体中的三个开口,分别是第一入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分流井包括第二分流井井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分流井井体上的至少三个开口,分别是第二入水口、第四出水口和第五出水口,所述排水系统中还包括第一水利开关、第二水利开关、第三水利开关和第四水利开关在靠近所述第三出水口处设置第一水利开关,用于控制通过第三出水口的过水量;在靠近所述第四出水口处设置第二水利开关,用于控制通过第四出水口的过水量;在靠近所述第五出水口处设置第三水利开关,用于控制通过第五出水口的过水量;在靠近所述第二出水口处设置第四水利开关,用于控制通过第二出水口的过水量。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该技术通过调控各个管路中的阀门组件实现雨水的排放。但是,由于该技术中雨水经过两个分流井和多个控制阀门才能完成对雨水的排放。因此,当降水量增大时,该系统存在反应速度慢而不能够及时将雨水排放的可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能够及时的将雨水排放。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包括水沟,所述水沟底部连接有第一泄洪道,所述水沟于第一泄洪道上方设有第二泄洪道,所述第一泄洪道连接有集水池,所述第二泄洪道连接有洪水调蓄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小到中雨时,雨水能够从水沟经过第一泄洪道流入集水池,由于第二泄洪道位于第一泄洪道上方,当雨水量增加超过第一泄洪道的排水能力时,水沟内水位没过第一泄洪道在水沟内的进水口,到达第二泄洪道在水沟内的进水口,雨水能够经过第二泄洪道进入洪水调蓄池。这样,在降雨量增加时,有效提高了城市防汛系统的排水能力,从而降低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
优选的,所述第二泄洪道与洪水调蓄池连接的一端倾斜向下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进入到倾斜的第二泄洪道时,雨水会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这样,雨水在第二泄洪道中的流速会加快,从而有效提高了第二泄洪道的排水的能力。
优选的,地面与所述第二泄洪道连通设有阴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阴井将道路上的雨水直接排入到洪水调蓄池,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洪水调蓄池吸收雨水的能力,同时能够减少路面积水的可能。
优选的,所述阴井的开口处设有进水筒,所述进水筒的底面与侧壁设有若干通水孔,所述进水筒的开口处设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面向进水筒底面的一侧设有弹簧,所述弹簧连接于进水筒的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量少的时候,阴井上方的水不能够将挡水板与进水筒的底部之间弹簧压缩,从而能够防止雨水进入到第二泄洪道,当雨水量增大时,由于路面会出现大量的雨水,此时雨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能够将挡水板与进水筒之间的弹簧压缩,此时,挡水板在进水筒中会向下滑移,从而使雨水经过进水筒上的通水孔进入到第二泄洪道,因此,在提高了洪水调蓄池的吸收水的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实现阴井对雨水的分流的功能。
优选的,所述阴井的开口处设有阶梯槽,所述进水筒的开口的边缘处设有与阶梯槽配合的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带有凸起的进水筒与带有阶梯槽的阴井配合,从而提高了进水筒与阴井的密封性,有效地保证了阴井对雨水分流的效果,同时,能够减少阴井的设置对路面平整性的影响的可能。
优选的,所述第二泄洪道的中部设有过渡泄洪道,所述过渡泄洪道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过渡泄洪道中设有过滤筛,所述过滤筛的边缘与过渡泄洪道的边缘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过渡泄洪道上设置的过滤筛,可以将雨水中的杂物过滤掉,由于过渡泄洪道竖直向下设置,杂物能够被聚集在过滤筛上,从而方便后序对杂物的清理,有效的减少了杂物进入到洪水调蓄池堵塞通道的可能。
优选的,所述过滤筛的边缘设有拉杆,且所述拉杆靠近过滤筛的一端设有圆环,所述过滤筛的边缘设有与圆环配合的拉孔,所述过渡泄洪道的内壁设有与拉杆相对应的收纳腔,所述收纳腔的一侧铰接有限位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拉杆的圆环与过滤筛的拉孔配合,在方便工作人员对过滤筛操作的同时,也实现了拉杆与过滤筛的铰接。另外,拉杆可以放置在过渡泄洪道的收纳腔中,并利用限位杆限制拉杆的位置,从而有效减少了过渡泄洪道中雨水对拉杆的影响。
优选的,所述第二泄洪道内壁设有若干支撑块,所述过滤筛的底部抵接于支撑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泄洪道中的雨水流速大时,利用在过滤筛后面设置的支撑块,能够有效减少过滤筛被雨水充走的可能,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过滤筛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过渡泄洪道的上方设有人孔,所述第二泄洪道于过渡泄洪道的上端与第二泄洪道连接处设置有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过渡泄洪道上方的人孔,能够方便施工人员对过滤筛进行清洗或者更换,另外,通过阀门的设置,能够将第二泄洪道的雨水或者杂物进行阻挡,在施工人员清理或者更换过滤筛时,能够减少雨水或者杂物对施工人员的影响。
优选的,所述第一泄洪道与集水池之间设有截流道,所述截流道的底部连接有市政排管道,所述集水池的进水口位于市政排水管道的进水口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雨水的初期的时候,雨水会携带城市道路上的大量污染物,此时,截流道通过打开连接到市政排管道的开口,将初期的雨水排入到市政排水口,当雨水稳定后,截流道关闭连接到市政排水口的开口打开连接到集水池的开口,从而,减少了初期的雨水进入到集水池的可能。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当雨水量增加超过第一泄洪道的排水能力时,水沟内水位没过第一泄洪道在水沟内的进水口,到达第二泄洪道在水沟的进水口,此时,雨水能够经过第二泄洪道进入洪水调蓄池。这样,在降雨量增加时,有效提高了城市防汛系统的排水能力,将低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
2.在第二泄洪道中的过滤板能够过滤掉中的杂物,有效的减少了雨水中的杂物堵塞泄洪道的可能;
3.通过截流道将初期的雨水排入到市政排管道,正常的雨水排入到集水池,实现了对雨水分流的效果,有效的减少了初期的雨水流入到集水池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新型城市防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阴井与进水筒的剖视图。
图3是过渡泄洪道与过滤筛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水沟;2、第一泄洪道;3、第二泄洪道;31、阴井;311、阶梯槽;32、进水筒;321、挡水板;322、通水孔;323、弹簧;324、凸起;33、过渡泄洪道;331、过滤筛;3311、拉孔;332、收纳腔;3321,限位杆;333、支撑块;334、拉杆;3341、圆环;34、人孔;35、阀门;4、集水池;5、洪水调蓄池;6、截流道;7、市政排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参照图1,新型城市防汛系统包括水沟1,并且,道路排水口与水沟1连接。水沟1连接有第一泄洪道2和第二泄洪道3,此处将两个泄洪道设置为圆柱形。并且,第一泄洪道2连接于水沟1的底部,同时,另一端连接有集水池4,集水池4为圆柱形,且集水池4横置在路面下方。另外,集水池4的底部可以安装抽水泵,可以将集水池4中收集的雨水用作城市绿化带的灌溉。水沟1于第一泄洪道2的上方连接有第二泄洪道3,并且,第一泄洪道2与第二泄洪道3位于水沟1的两侧。第二泄洪道3连接有洪水调蓄池5,洪水调蓄池5为圆柱形且横置于路面下方。洪水调蓄池5的下端设置有下渗层,上方设置有溢流口,并且,下渗层便于洪水调蓄池5中的雨水排入到地下。同时,当洪水调蓄池5中的雨水到达溢流口时,溢流口能够将雨水排入到河流中。当小到中雨时,雨水会从水沟1底部经过第一泄洪道2进入到集水池4,当雨水增大超出集水池4的排水能力时,水沟1内的水位上升,雨水开始经过第二泄洪道3进入到洪水调蓄池5。
同时,参照图1,第二泄洪道3与洪水调蓄池5连接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倾斜角度可以设置为0-90°,此处将倾斜角度设置为15°,当雨水进入到第二泄洪道3时,雨水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流速加快,从而,增加了洪水调蓄池5吸收水的能力。
另外,参照图1,第一泄洪道2连接有截流道6,并且,截流道6带有两个出水口分别与市政排水管道7和集水池4相连。同时,截流道6的两出水口带有阀门35。另外,市政排水管道7将污水排放到污水处理厂。并且,集水池4的进水口位于市政排水管道7的进水口的上方,当雨水初期或者雨水少时,截流道6将雨水和污水一起输送到市政排污管,然后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当雨水逐渐增大时,截流道6连接到市政排水管道7的阀门35会关闭,雨水会进入到集水池4,有效减少了大量雨水进入到污水处理厂而增加污水处理厂负担的可能。
同时,结合参照图1和图2,第二泄洪道3的顶部设有阴井31,阴井31为圆柱形,且阴井31的顶部位于道路上路势低洼的地带。阴井31中设置有进水筒32,进水筒32的顶部设有开口,底面与侧面设有若干通水孔322。同时,阴井31的开口设有阶梯槽311。并且,进水筒32的开口的边缘设有与阶梯槽311配合的凸起324,同时,进水筒32的凸起324与进水筒32一体成型,当进水筒32放于阴井31后,进水筒32的凸起324与阴井31的阶梯槽311能够紧密结合。进水筒32的开口设置有一挡水板321,挡水板321的边缘与进水筒32的内壁紧密接触。并且,在挡板的顶部可以设置水沟盖,水沟盖与路面齐平,用来减少挡板的设置对路面的影响。同时,挡水板321与进水筒32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弹簧323,挡水板321和进水筒32与弹簧323之间焊接固定。当雨量少时,阴井31上方的雨水,不能压缩挡水板321与进水筒32之间的弹簧323,此时,雨水不会流入到第二泄洪道3,当降雨量增大时,阴井31上方的雨水能够将阴井31与挡水板321之间的弹簧323压缩,从而将雨水可以经过进水筒32上的通水孔322流入到第二泄洪道3。
结合参照图3和图4,第二泄洪道3的中部设有过渡泄洪道33,过渡泄洪道33为竖直设置。同时,过渡泄洪道33内部设置有一个过滤筛331,过滤筛331为圆柱状。另外过渡泄洪道33的内壁于过滤筛331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块333,支撑块333的数量可以设为三个以上,此处设置为六个。同时,过滤筛331的侧壁的上端设有拉孔3311,并且,过滤筛331设有一端带有圆环3341的拉杆334,拉杆334与圆环3341一体设置,且圆环3341与拉孔3311相互扣合。同时,过渡泄洪道33设置有与拉杆334相对应的收纳腔332,收纳腔332为在过渡泄洪道33的内壁上直接挖设,并且,收纳腔332上设置有限位杆3321,限位杆3321铰接在收纳腔332一侧的过渡泄洪道33的内壁上。同时,过渡泄洪道33的上方设置有人孔34,人孔34为圆柱形孔,且施工人员可以通过人孔34观察泄洪道内的情况。同时,过渡泄洪道33与第二泄洪道3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35。当过滤筛331正常放于过渡泄洪道33内时,过滤筛331的拉杆334放置于收纳腔332内,且限位杆3321可以限制拉杆334在收纳腔332的位置。当需要对过滤筛331进行操作时,可以通过人孔34将收纳腔332中的拉杆334取出,然后,利用拉杆334将过滤筛331取出。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包括水沟(1),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沟(1)底部连接有第一泄洪道(2),所述水沟(1)于第一泄洪道(2)上方设有第二泄洪道(3),所述第一泄洪道(2)连接有集水池(4),所述第二泄洪道(3)连接有洪水调蓄池(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泄洪道(3)与洪水调蓄池(5)连接的一端倾斜向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其特征在于:地面与所述第二泄洪道(3)连通设有阴井(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阴井(31)的开口处设有进水筒(32),所述进水筒(32)的底面与侧壁设有若干通水孔(322),所述进水筒(32)的开口处设有挡水板(321),所述挡水板(321)面向进水筒(32)底面的一侧设有弹簧(323),所述弹簧(323)连接于进水筒(32)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阴井(31)的开口处设有阶梯槽(311),所述进水筒(32)的开口的边缘处设有与阶梯槽(311)配合的凸起(32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泄洪道(3)的中部设有过渡泄洪道(33),所述过渡泄洪道(33)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过渡泄洪道(33)中设有过滤筛(331),所述过滤筛(331)的边缘与过渡泄洪道(33)的边缘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筛(331)的边缘设有拉杆(334),且所述拉杆(334)靠近过滤筛(331)的一端设有圆环(3341),所述过滤筛(331)的边缘设有与圆环(3341)配合的拉孔(3311),所述过渡泄洪道(33)的内壁设有与拉杆(334)相对应的收纳腔(332),所述收纳腔(332)的一侧铰接有限位杆(332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泄洪道(33)的内壁设有若干支撑块(333),所述过滤筛(331)的底部抵接于支撑块(33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泄洪道(33)的上方设有人孔(34),所述第二泄洪道(3)于过渡泄洪道(33)的上端与第二泄洪道(3)连接处设置有阀门(3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泄洪道(2)与集水池(4)之间设有截流道(6),所述截流道(6)的底部连接有市政排水管道(7),所述集水池(4)的进水口位于市政排水管道(7)的进水口的上方。
CN202021556074.0U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 Active CN2135087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56074.0U CN213508763U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56074.0U CN213508763U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08763U true CN213508763U (zh) 2021-06-22

Family

ID=76436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56074.0U Active CN213508763U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087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88896B (zh) 生态道路抗冲击雨水利用系统
CN108104247B (zh) 具有初期雨水弃流功能的混合流非下凹生物滞留池
CN113175050B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203080677U (zh) 生态道路抗冲击雨水利用系统
CN102021930B (zh) 雨水收集自动分流站
CN209798475U (zh) 市政道路排水结构
CN205421504U (zh) 一种弃流式雨水口
KR101224277B1 (ko) 저류조를 이용한 오수 및 계곡수 분리용 초기우수 보관 처리 시스템
CN211817483U (zh) 一种建筑物雨水自动分流过滤水斗
CN207003629U (zh) 一种污水处理分流井
CN108625453A (zh) 高层建筑海绵城市综合体系统
CN208280268U (zh) 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
CN204919663U (zh) 暴雨储水下渗系统
CN213508763U (zh) 一种新型城市防汛系统
CN205662974U (zh)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
CN111472429A (zh) 一种城市合流制管网雨天溢流污染控制系统
CN208293341U (zh) 与综合管廊结合的道路绿化带下渗雨水的净化及回用系统
CN212294975U (zh) 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溢流井
CN211571912U (zh) 一种城市雨水收集水位控制系统
CN114592563A (zh) 低洼地区屋面雨水无动力排放系统及方法
CN209011284U (zh) 一种双弃流雨水分离装置
CN106638889A (zh) 合流制或混流制下初雨特征不明显的分片在线处理排放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20469056U (zh) 初期弃流设施
CN221168049U (zh) 一种市政用具有泄洪功能的排水装置
CN218346359U (zh) 一种市政地下水污染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