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62974U -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62974U
CN205662974U CN201620564243.2U CN201620564243U CN205662974U CN 205662974 U CN205662974 U CN 205662974U CN 201620564243 U CN201620564243 U CN 201620564243U CN 205662974 U CN205662974 U CN 205662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ing ponds
rainwater
order
harvests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6424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秀玲
李鹏程
苗兴皓
曹升乐
孙蓉
陈亮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2056424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629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62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6297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该系统包括前置生态植草沟、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若干与地表隔离并顺坡向依次降低的集蓄过滤池。其运行及构建方法如下:山丘地表雨水流经生态植草沟后进入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弃流装置蓄满后后期的雨水径流在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上蓄积,雨水经该装置初步过滤后汇到排水口,然后进入顺坡向依次降低的若干集蓄过滤池,经若干次集蓄过滤得到各级水质的可利用水,以便用户利用。该系统可利用地势实现无动力初期弃流、初步及深度过滤、集蓄及利用。

Description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工程及市政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从狭义上来说水资源是指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其中淡水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地表水,地表水是由降雨经汇流而形成。
对于山丘区而言,目前对于地表雨水的收集利用大多局限在农业灌溉方面,每年有大量降雨蒸发、渗漏及流入河道,而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山丘地区的需水量在逐步提高,同时对水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天然降雨溶解了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和溶解的化学物质,例如空气中常见的二氧化硫、硅酸盐颗粒等,降落地面后,地表径流冲刷下垫面会携带一定量的污染物,造成雨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初期的雨水污染比较严重,水质浑浊、色度大。在利用雨水时应考虑初期弃流的同时需要人为地采取水处理措施,对雨水进行不同程度的净化处理。然而,目前针对于山丘区并没有能够满足不同水质需求的雨水分质集蓄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清洁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及方法,实现初期雨水弃流和对较清洁型雨水的逐层过滤、集蓄及利用,为山丘区特别是地质性缺水的山丘区的居民提供一种方便可行的用水途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包括前置生态植草沟、初期雨水弃流、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若干与地表隔离并顺坡向依次降低的集蓄过滤池;山丘区集雨区域内的地表雨水流经生态植草沟后进入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初期雨水弃流装置蓄满后后期较清洁的雨水径流在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上蓄积,雨水经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初步过滤后汇到排水口,然后进入顺坡向依次降低的若干阶集蓄过滤池,经若干次集蓄过滤得到各级水质的可利用水,以便用户利用。
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围绕初期雨水弃流装置顶部溢流口设置,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通过排水口与若干阶集蓄过滤池的第一阶集蓄过滤池连接,多阶集蓄过滤池依次连接。
所述前置生态植草沟设置在初期雨水弃流及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之前,所述前置生态植草沟为“S”型设置,通过对生态植草沟形状的特殊设计,可以对来水水流起到减小流速,草滤水中漂浮物和部分泥沙杂质等作用,同时可避免迅速的雨水汇集引起下游集蓄系统的负荷,要求植草沟顺山坡方向整体角度不大于20°,铺设长度及具体宽度根据具体集雨场地山坡地形地势、集雨面积、最大降雨强度进行确定。
所述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为环形设置,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外圈设有环形植草沟,环形植草沟内环设有缓冲带阻隔平台,缓冲带阻隔平台与初期径流弃流槽相接,初期径流弃流槽自外环至内环侧倾斜设置,初期径流弃流槽底部与所述的初期雨水弃流装置连通,缓冲带阻隔平台内环为填充过滤带,初期径流弃流槽位于填充过滤带之上,共2-4条,为水泥砂浆抹面,填充过滤带是上部为砾石填充、下部为粗砂填充的过滤层,在填充过滤带内铺设若干向中心有设定倾斜度的辐射状渗管,与渗管连通的环形内腔设有排水口与集蓄过滤池相连通,所述的环形内腔围绕初期雨水弃流装置溢流口设置。
所述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中心设有内、外两个集水口,内口为圆形初期弃流池进入口,外侧为辐射状渗管雨水汇集的环形内腔,在环形内腔通向第一阶集蓄过滤池方向设有排水口使汇集的相对清洁的水流向第一阶集蓄过滤池。环形缓冲带阻隔平台与初期径流弃流槽交接处为一定高度的屏障,屏障高度小于外环的植草沟外侧的高度,初期径流弃流槽两侧设置与交接处屏障相同高度的砌体。
集雨经由“S”型雨水植草沟进入所述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及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最外圈的植草沟,并通过植草沟进入环形缓冲带阻隔平台,雨水受到平台边界屏障的阻隔,通过与环形缓冲阻隔平台相接的倾斜设置的水泥砂浆抹面初期径流弃流槽,使初期雨水迅速进入到初期雨水弃流池,当弃流池集满,浮子上升至池顶时,雨水将停止向弃流池内汇流,同时环形缓冲带阻隔平台上水位将逐渐升高,随着不断的来水,雨水将越过屏障及初期径流弃流槽两侧的砌体,进入到内环的填充过滤带,经过砾石及粗砂的初步过滤进入到渗管流入到环形集水内腔,并顺势经由内腔排水口进入到后面的梯级集水系统进行储存及过滤。由于最外圈的植草沟外侧高度高于环形缓冲隔离阻隔平台边缘屏障,且砾石、粗砂过滤层及分布的渗管具有较大过流能力,在设计降雨条件下,雨水不会外溢,在特殊情况下,如遇强度较大降雨超出设置过流能力或连续降雨、用水量较小导致下部梯级集蓄系统满溢时,雨水将通过外环的植草沟外部的砌体通道流入到排水沟或市政排水管道,避免对整体系统造成损害。
填充过滤带是上部为砾石填充、下部为粗砂填充的过滤层,粗砂滤料层内设有渗管,优选的渗管为砾石水泥滤水管(或其它塑料管等),在渗管管周的相应位置设有若干排水孔,管体外部可包裹一层透水土工布,雨水经过填充过滤带可部分去除悬浮物、细粉砂,同时不影响雨水的过滤速率,增强雨水的收集效率。
所述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包括一个弃流池,弃流池顶部入口设有顶盖,弃流池的顶部入口作为初期雨水弃流的汇流口,且除所述汇流口外其他处不设开口,防止外界污染物进入到弃流池,避免增大弃流池内污染负荷,顶盖可根据周边建筑物情况、景观需要等设计一定造型,增强美观性。
所述弃流池内入口处设有浮子,浮子沿浮子固定轴浮动,并在浮子固定轴上设置用于限制浮子位置的顶托支撑,在弃流池底部设置淤泥排污孔,清淤泥排污孔由地表闸阀进行开闭控制,弃流池弃流水量为根据集水面积初期2~5mm的高污染初期雨水所确定的弃流体积,汇流口下部为浮子,其在弃流池内的体积大于其上升到最高位置处上部的雨水水柱的体积,其沿固定轴上下浮动,其最低可下降于固定轴中间顶托位置,便于下部池底清洗,当汇流口有初期弃流时,池内的水位会逐渐上升,水位上升到中间位置时,浮子会随着水位上升而上浮,直到浮子到达汇流口顶部时,其将挤压住池口进水通道,将停止弃水。弃流池底部倾斜设置,其朝向坡底方向设置有清淤排污孔,便于定期清理弃流池。清淤排污孔设有开关,除定期清理时可保持关闭,每次降雨后打开进行排水,亦可设有一定开度,保持微量弃水,基本不影响后期集水量,同时避免每次降雨的人工开关带来的工作量。
所述集蓄过滤池内设有储水及过滤两室,储水室在前,过滤室在后,储水室接受填充过滤带内渗管集流过来的水或上一级集蓄过滤池的来水,储水室兼有本级储水及向下一级集蓄过滤池输水的作用,过滤室设有对雨水进行过滤的过滤层,两室之间用筛状的钢板(或其它材料做成的板)间隔,两室体积大小设置可根据所需蓄水量大小及过滤层厚度具体确定。所述集蓄过滤池包括第一阶集蓄过滤池、第二阶集蓄过滤池和第三阶集蓄池,每个集蓄过滤池的底部或侧部开有清淤排污孔,浊水通过清淤排污孔排出集蓄过滤池;过滤室包括过滤净化单元,第一阶集蓄过滤池内过滤净化单元靠近第二阶集蓄过滤池一侧设置有集水间隔层;第二阶集蓄过滤池内过滤净化单元靠近第三阶集蓄过滤池一侧设置深度过滤净化单元和集水间隔层。
在所述第一阶集蓄过滤池的过滤室下部或右下底侧部设有出水孔,用以连通第二阶集蓄过滤池的进水孔,所述第二阶集蓄过滤池内同样设有储水室、过滤室,以进一步储蓄及过滤,从第二阶集蓄过滤池的过滤室出来的水到下一阶,最后一阶为集蓄池。所述第一阶集蓄过滤池、第二阶集蓄过滤池和第三阶集蓄池内蓄集的雨水利用高度差实现雨水自流过滤,各阶集蓄过滤池底部倾斜设置,并在各阶集蓄过滤池储水室、过滤室底部分别开孔,通过连接的管道直接排入排水沟或市政污水管道,以便实现对集蓄过滤池的底部浊水或底泥的定期清洗。所述各阶集蓄过滤池的储水室两侧设置管道,通过水压可自流至集蓄系统的下部的直接利用处,满足不同水质用水的需求。
所述分质集蓄系统充分利用山坡的地势,将各级集蓄过滤池设置成依次降低的梯级结构形式,可以使水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自动的流入下一级集蓄过滤池,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逐级过滤,无需额外的动力将雨水引流至下一级过滤集蓄过滤池,即可实现雨水分质调蓄过滤的全过程,整体结构对山坡地势利用明显,有效减少了集蓄过滤池开挖建造的工程量,节能环保。
所述各级集蓄过滤池沿坡向依次设置,利用山丘区的地势,形成梯级连通平台,调蓄过滤过程零耗能,在达到滞洪的效果的同时,大量清洁型雨水被蓄集,第一阶集蓄过滤池的初步过滤雨水可用于灌溉花草、清洁路面等,第二阶蓄水池的进一步过滤可用于景观用水、洗车等,第三阶蓄水池的水可以供家庭杂用水、卫生或某些乡镇企业用水,如进一步采用吸附、消毒进行深度处理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同时整体集蓄装置可设置于地表以下,有效做到防止外界污染影响水体。
所述通过初期雨水弃流及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排水口过滤出的雨水进入分质集蓄系统的进水口,第一阶集蓄过滤池储水室的上部设置有所述水流调节装置,所述水流调节装置为浇筑混凝土整体板,其上部为均匀分布的直径为2cm左右的的圆孔,其间距为4~6cm,雨水通过所述水流调节装置,可相对均匀的落入第一阶集蓄过滤池的储水室,防止较大的流速对第一阶集蓄过滤池的储水室底造成的冲击,延长系统使用寿命。
所述第一、二阶集蓄过滤池池底为朝向坡底方向倾斜设置,便于集蓄雨水的流动过滤,同时方便池底的清淤排污。所述第一、二、三阶集蓄过滤池储水室中间侧面距底部适当高度处开有侧孔,外接下部连通管道,直接引水至方便利用处。
所述第一、二阶集蓄过滤池储水室及第三阶集蓄池池底朝向坡底方向的下部开有清淤排污孔,可通过检修通气孔利用水流进行单独或同时清洗池底,池底杂质等浊水将同时或分别从集蓄过滤池储水室池底排出,进入所述排水或排污管道。
所述第一、二阶集蓄过滤池的过滤室内设有竖向若干并列的可提携钢架结构,所述过滤净化装置为单元结构,将其安置与钢架结构中,便于过滤装置的更换及清洗。所述第一、二阶集蓄过滤池内过滤净化装置过滤层为水平设置,粒径自左至右逐渐变大,所述第一阶集蓄过滤池过滤室内的滤料装置共两层,选用中、粗石英砂滤料,增强过滤渗流速率,可有效过滤雨水中的悬浮物、细粉砂等固体颗粒物质。所述第二阶集蓄过滤池过滤室内的滤料设有三层,前两层滤料选用较第一阶集蓄过滤池相同层粒径更小的滤料,以便有效过滤雨水中剩余的悬浮物、细粉砂等固体颗粒物质同时,第三层深度过滤层滤料可选用粉煤灰或颗粒活性炭等滤料,粉煤灰对雨水中的Pb、Zn等金属离子、石油类物质均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颗粒活性炭,可有效去除包括溶解性的有机物质、合成洗涤剂、微生物、病毒和一定量的重金属,并能够脱色、除臭,使得处理后集蓄在第三阶集蓄池内的雨水水质指标符合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指标,或经过进一步经消毒、深度净化达到农村生活饮用水标准。
在所述集蓄过滤池过滤室右侧为集水间隔层,便于过滤雨水的汇集,可有效增大过滤效率,在所述集水间隔层下方设置所述进水孔,所述进水孔与下一阶集蓄过滤池相连通。在所述进水孔上设有闸阀,所述闸阀可有效控制上一阶集蓄过滤池内雨水的过滤速率,其适时的开闭可满足控制各阶集蓄过滤池内的雨水储量,满足对不同水质的水量需求。
所述各阶集蓄过滤池的整体池壁和盖板采用防渗处理的整体浇筑混凝土结构,各个所述集蓄过滤池的所述盖板上均设置检查井,以备对集蓄过滤池定期检修、更换滤料,并兼做通气孔用;所述分质集蓄系统的上部覆盖植被层,朝向坡底一侧外部可做保温层,同时做垂直绿化,起到防止外部天气原因,例如高温、严寒对蓄水池形成的晒、冻的破坏,同时兼具景观效果。
所述第一、二、三阶集蓄过滤池的集蓄雨水总体积的确定根据雨水集蓄面积、最大降雨强度及其径流系数、所需储水量等确定,总体积其中Ai为针对下垫面条件的不同划分的各集雨子区域的面积,为各集雨子区域对应的径流系数,R为集雨时间段内的最大降雨强度。具体总体积V、第一、二、三阶集蓄过滤池的体积根据集蓄雨水后期具体利用情况进行确定。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汇流区域内雨水通过“S”型植草沟进入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经过初期弃流及初步过滤完成后,通过进水口进入第一阶集蓄过滤池;
步骤2:处于所述第一阶集蓄过滤池中的水进行储存或一部分通过过滤室进行过滤,然后通过第二阶集蓄过滤池进水孔流入到第二阶集蓄过滤池;
步骤3:进入所述第二阶集蓄过滤池中的水一部分储存在该阶集蓄过滤池内,一部分经过过滤及深度过滤之后,进入到第三阶集蓄池;
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一阶集蓄过滤池、第二阶集蓄过滤池和第三阶集蓄池各自开有的第一阶集蓄过滤池外接利用水管、第二阶集蓄过滤池外接利用水管、第三阶集蓄池外接利用水管引水至下部坡底用水处,提供不同的水质用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可利用地势实现无动力初期弃流,并通过结构设置实现地表的初步过滤,有效减小后期雨水过滤的负荷。该系统利用山丘区的地势,形成梯级联通平台,调蓄过滤过程零能耗,在达到滞洪效果的同时,大量清洁型雨水被蓄集,经过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进入第一阶集蓄过滤池的储水室的水可用于灌溉花草、清洁环境等,第二阶集蓄过滤池中储水室的水可用于景观用水、洗车等,第三阶集蓄池中的水可以供家庭杂用水、卫生或某些乡镇企业用水,如进一步作为生活饮用水可通过深入采用吸附、消毒进行深度处理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位于地表以下,有效做到防止外界污染影响水体,同时上部植被层覆盖,生态环保。本实用新型可为山丘区城市(乡镇)小区公共及居民用水、广大农村特别是年降雨量大于400mm但地质性缺水的山丘区提供一种方便可行的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及用水途径。
附图说明
图1是前置生态植草沟、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及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示意图;
图2是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及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俯视示意图
图3是初步过滤集水装置示意图
图4是初步过滤集水装置局部纵剖面示意图
图5是弃流池纵剖面示意图
图6是水流调节装置俯视示意图
图7是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及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纵剖面示意图
图8是分质集蓄系统结构示意图
其中,
1.“S”型植草沟;2.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及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
3.环形植草沟;4.环形汇流缓冲带;5.环形集水内腔;6.弃流池入口;
7.缓冲带阻隔平台;8.初期径流弃流槽;9.上部砾石填充过滤层;
10.过滤带地下渗管;11.排水口;12.弃流池顶盖13.地表闸阀;
14.浮子;15.浮子固定轴;16.初期雨水弃流池;17.清淤泥排污孔;
18.池壁;19.进水口;20.水流调节装置;21.第一阶集蓄过滤池外接利用水管;
22.第一阶集蓄过滤池清污排水口;23.污水管道;
24.第二阶集蓄过滤池外接利用水管;25.第二阶集蓄过滤池清淤排污孔;
26.浇筑盖板;27.第三阶集蓄池清淤排污孔;28.第一阶集蓄过滤池池顶植被层;
29.第一阶集蓄过滤池过滤层;30.第一阶集蓄过滤池集水间隔层;
31.第二阶集蓄过滤池进水孔闸阀;32.第二阶集蓄过滤池进水孔;
33.第二阶集蓄过滤池池顶植被层;34.第二阶集蓄过滤池过滤层;
35.第二阶集蓄过滤池深度过滤层;36.第二阶集蓄过滤池集水间隔层;
37.第三阶集蓄池进水孔闸阀;38.第三阶集蓄池进水孔;
39.第三阶集蓄池池顶植被层;40.第三阶集蓄池外接利用水管;
41.调节装置进水孔;42.检修盖板;43.第一阶集蓄过滤池;44第二阶集蓄过滤池;
45.第三阶集蓄池;46.弃流池顶托装置;47.下部粗砂过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山丘区生态型梯级雨水分质集蓄系统设置于具有一定集雨面的山丘城市小区或山丘区村、镇等。山丘区集雨区域内的地表雨水流经生态植草沟后进入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弃流装置装满后后期雨水径流在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上蓄积,雨水经该装置初步过滤后汇到排水口,然后进入顺坡向依次降低的若干集蓄过滤池,经若干次集蓄过滤得到各级水质的可利用水,以便用户利用。
系统包括顺坡向依次降低设置的“S”型植草沟1、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及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2、第一阶集蓄过滤池43、第二阶集蓄过滤池44和第三阶集蓄池45。系统上部设有“S”型植草沟1与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及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2相联通,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及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2通过排水口11与分质集蓄系统结构进水口19连接,并通过进水口与第一阶集蓄过滤池43连通,第一阶集蓄过滤池43的储水室内设有对雨水流速、水流状态进行调节的水流调节装置20,过滤室内设有第一阶集蓄过滤池过滤层29,在所述过滤层的朝向坡底的下方设置第二阶集蓄过滤池进水孔32,所述第二阶集蓄过滤池进水孔32与第二阶集蓄过滤池44相连通。
“S”型植草沟1与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及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2的环形植草沟3相连通,环形植草沟3内环相连接的是环形汇流缓冲带4,环形汇流缓冲带4内环设有缓冲带阻隔平台7,同时环形汇流缓冲带4四周留有开孔并设有初期径流弃流槽8,初期径流弃流槽8垒砌在缓冲带阻隔平台7内侧的上部砾石填充过滤层9之上,与初期雨水弃流池16相连通。上层为上部砾石填充过滤层9,底部为下部粗砂过滤层47,底部有辐射状分布于砂层过滤带内过滤带地下渗管10,过滤带地下渗管10末端与环形集水内腔5连通,环形集水内腔5朝向坡底的方向开有排水口11,排水口11与下部分质集蓄系统进水孔19相连通。
所述“S”型植草沟1与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及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2之前连接装置,要求整体坡度不大于20°。
过滤带地下渗管10采用砾石水泥滤水管为较优的过滤排水部件,此外,还可以选用其他形式的过滤排水部件,如陶管、其它塑料管等,在管周的相应位置设有若干排水孔,管体外部可包裹一层透水土工布,雨水经过填充过滤带可部分去除悬浮物、细粉砂,同时不影响雨水的过滤速率。
所述初期雨水弃流池16位于弃流池入口6下部,初期雨水弃流池16内的浮子14位于弃流池入口6正下部,并在浮子固定轴15中间弃流池顶托装置46至池顶随水位上下浮动,初期雨水弃流池16底部设置一定的朝向坡底方向倾角,并在池脚设置清淤泥排污孔17,清淤泥排污孔17由地表闸阀13进行开闭控制,以达到定期方便排除池内的淤泥浊水。
在所述第一阶集蓄过滤池43、第二阶集蓄过滤池44储水室中间侧面高度约20~50cm处分别开有侧孔连接有第一阶集蓄过滤池外接利用水管21、第二阶集蓄过滤池外接利用水管24,第三阶集蓄池45开孔连接第三阶集蓄池外接利用水管40,外接下部连通管道,直接引水至下部坡底方便利用处。
所述第一阶集蓄过滤池过滤层29滤料共两层,选用中、粗滤料,自左至右厚度分别为400~500mm,总厚度为0.8~1.0m,滤料采用石英砂,粒径分别为8-16mm、16-32mm。所述第二阶集蓄过滤池内的过滤层34滤料共两层,选用细滤料,自左至右厚度分别300mm、400mm,总厚度为0.7m,滤料采用石英砂,粒径分4-8mm、8-16mm,第二阶集蓄过滤池深度过滤层35滤料采用颗粒活性炭,厚度为300mm。
此处各层材料的选取为一种选择,对于其他常规的垂直可更换滤料的其他选择,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所述第一阶集蓄过滤池43、第二阶集蓄过滤池44、第三阶集蓄池45储水室池池底朝向坡底方向的下部开有清淤排污孔,可通过检修通气孔利用水流进行单独或同时清洗,水池底部的浊水将从所述串联的污水管道23排出集蓄过滤池。
所述第二阶集蓄过滤池进水孔闸阀31与第三阶集蓄池进水孔闸阀37分别控制第二阶集蓄过滤池进水孔32与第三阶集蓄池进水孔38。
各个集蓄过滤池顶部的浇筑盖板26和整体池壁18是经过防渗处理的整体浇筑混凝土结构,各个集蓄过滤池的盖板上均设置检查井,以备对集蓄过滤池定期检修、更换滤料,并兼做通气孔用;系统的上部覆盖第一阶集蓄过滤池池顶植被层28、第二阶集蓄过滤池池顶植被层33、第三阶集蓄池池顶植被层39,具有保护集蓄过滤池水体及生态作用。此处选用整体浇筑的混凝土结构为最优结构形式,对于其他结构形式的盖板和池壁,如选用塑料板等,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当遇到对水质更高的用水需求时,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过滤结构,设置更下一级的集蓄过滤池,或是通过第三阶集蓄池外接利用水管40引入其他系统进行深度净化处理。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汇流区域内雨水通过“S”型植草沟1进入初期雨水弃流及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2,经过初期弃流及初步过滤完成后,通过进水口进入第一阶集蓄过滤池43的储水室;
步骤2:处于所述第一阶集蓄过滤池43储水室中的雨水经过第一阶集蓄过滤池过滤层29的过滤,通过第二阶集蓄过滤池进水孔32流入第二阶集蓄过滤池44的储水室中;
步骤3:处于所述第二阶集蓄过滤池44储水室中的雨水经过第二阶集蓄过滤池过滤层34和深度过滤层35的过滤,流入第三阶集蓄池45;
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一阶集蓄过滤池43、第二阶集蓄过滤池44和第三阶集蓄池45侧部开有的第一阶集蓄过滤池外接利用水管21、第二阶集蓄过滤池外接利用水管24、第三阶集蓄池外接利用水管40引水至下部坡底用水处,提供不同的水质用水。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未予以详细说明的部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置生态植草沟、初期雨水弃流及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若干与地表隔离并顺坡向依次降低的集蓄过滤池;山丘地表雨水流经生态植草沟后进入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初期雨水弃流装置蓄满后雨水径流在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上蓄积,雨水经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初步过滤后汇到排水口,然后进入顺坡向依次降低的若干阶集蓄过滤池,经若干次集蓄过滤得到各级水质的可利用水,以便用户利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生态植草沟为“S”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为环形设置,初步过滤集水一体化装置外圈设有环形植草沟,环形植草沟内环设有缓冲带阻隔平台,缓冲带阻隔平台与初期径流弃流槽相接,初期径流弃流槽自外环至内环侧倾斜设置,初期径流弃流槽底部与所述的初期雨水弃流装置连通,缓冲带阻隔平台内环为填充过滤带,初期径流弃流槽位于填充过滤带之上,填充过滤带内铺设若干向中心有设定倾斜度的辐射状渗管,与渗管连通的环形内腔设有排水口与集蓄过滤池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包括一个弃流池,弃流池顶部入口设有顶盖。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内腔围绕初期雨水弃流装置溢流口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池内入口处设有浮子,浮子设于浮子固定轴上,并在浮子固定轴上设置用于限制浮子位置的顶托支撑,在弃流池底部设置淤泥排污孔,清淤泥排污孔由地表闸阀进行开闭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蓄过滤池包括第一阶集蓄过滤池、第二阶集蓄过滤池和第三阶集蓄池,每个集蓄过滤池的底部或侧部开有清淤排污孔,浊水通过清淤排污孔排出集蓄过滤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阶集蓄过滤池、第二阶集蓄过滤池内分别包括储水室和过滤室,过滤室包括过滤净化单元,第一阶集蓄过滤池内过滤净化单元靠近第二阶集蓄过滤池一侧设置有集水间隔层;第二阶集蓄过滤池内过滤净化单元靠近第三阶集蓄过滤池一侧设置深度过滤净化单元和集水间隔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净化单元选用细、中、粗石英砂滤料,深度过滤净化单元选用粉煤灰或颗粒活性炭滤料。
CN201620564243.2U 2016-06-13 2016-06-13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662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64243.2U CN205662974U (zh) 2016-06-13 2016-06-13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64243.2U CN205662974U (zh) 2016-06-13 2016-06-13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62974U true CN205662974U (zh) 2016-10-26

Family

ID=57154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64243.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662974U (zh) 2016-06-13 2016-06-13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6297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08802A (zh) * 2016-06-13 2016-08-31 山东大学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及构建方法
CN106836108A (zh) * 2017-01-22 2017-06-13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南方坡耕地草皮水道空间生态位优化配置方法
CN109105217A (zh) * 2018-08-08 2019-01-01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边坡自动化灌溉节水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08802A (zh) * 2016-06-13 2016-08-31 山东大学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及构建方法
CN105908802B (zh) * 2016-06-13 2018-04-24 山东大学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及构建方法
CN106836108A (zh) * 2017-01-22 2017-06-13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南方坡耕地草皮水道空间生态位优化配置方法
CN106836108B (zh) * 2017-01-22 2019-02-26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南方坡耕地草皮水道空间生态位优化配置方法
CN109105217A (zh) * 2018-08-08 2019-01-01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边坡自动化灌溉节水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84588B (zh) 一种可用于海绵城市的雨水处理与储存系统
CN104947781B (zh) 一种雨水收集分流、涵养地层的调蓄系统
CN103306360B (zh) 用于分流制雨水入河污染物截控的多维生态排水系统
KR101294715B1 (ko) 도로의 비점오염물질 처리장치
CN103938518B (zh) 一种道路径流污染控制绿化系统构建方法
CN103758201A (zh) 带淹没涵管的地表径流雨水蓄净一体化装置及方法
CN113175050B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204781254U (zh) 一种雨水收集分流、涵养地层的调蓄系统
CN112695586A (zh) 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
KR20110040414A (ko) 녹지 생태축 연결 및 비점오염원 제거를 위한 도로용 소규모 인공습지
KR101239389B1 (ko) 자연형 침투도랑형 재이용수 활용 비점오염저감시설
CN108193758B (zh) 海绵城市道路收蓄排水结构
CN205662974U (zh)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
CN113201992A (zh) 高速公路路面径流的阶梯形生物滞留装置
CN102603072A (zh) 复合型介质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及其雨水生态净化方法
CN106499002B (zh) 草坪绿地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CN104452941B (zh) 一种防止地面沉降变形的雨水收集渗透系统
KR100601908B1 (ko) 우수저류연못을 이용한 비점오염물질 정화 및 친수시설활용방법과 그 장치
CN105908802B (zh)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及构建方法
CN215855635U (zh) 一种阶梯式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CN105800810A (zh) 一种良好水质雨水的低影响治理方法
CN202625932U (zh) 复合型介质的雨水生态净化利用系统
CN104761058A (zh) 一种用于收集处理初期雨水且不影响行洪的生态沟渠系统
CN105804201B (zh) 一种新型智能网格雨洪管理系统
CN212561813U (zh) 高效截污的雨水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