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06455U -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06455U
CN213506455U CN202022114573.0U CN202022114573U CN213506455U CN 213506455 U CN213506455 U CN 213506455U CN 202022114573 U CN202022114573 U CN 202022114573U CN 213506455 U CN213506455 U CN 2135064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eatment
sludge
sewage
treatment tank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1457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华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11457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064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064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064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包括依次相连接的过滤装置、第一处理池、第二处理池和污泥存储池;其中,所述过滤装置用于对污水进行过滤;所述第一处理池用于对经过滤的污水进行调节及生化处理,并将处理所得污水输送到所述第二处理池中;所述第二处理池用于对经所述第一处理池处理所得的污水进行泥水分离处理,并将处理所得污泥分别输送到所述第一处理池和所述污泥存储池;所述污泥存储池用于收集存储经所述第二处理池处理所得的部分污泥。本实用新型设计优化,铺设简便,能够单独设置,也能够基于现有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改进设置,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对污水的高效生化处理,适于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特别适用于污水生化处理。
背景技术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等小型污水处理工程,由于规模小、时变化系数较大,来水量不稳定。为保障后续处理构筑物水量和水质的稳定,一般均设置较长时间的调节池(通常为6-8小时)。为了防止沉淀,一般会在调节池内设置穿孔管鼓风曝气或者射流曝气机或者潜水搅拌器等。调节池基本都仅仅用于调节,至多通过预曝气增加起到预充氧气的作用。在调节池后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中,湿地越来越多受到青睐,但进入湿地前一般需要设置沉淀池进行预处理。通过减少进入湿地的悬浮物含量,以避免发生湿地运行堵塞的问题;然而,沉淀池内的污泥直接排放至污泥池浓缩后,需要吸粪车定期外运处理,成本较高。
因此,亟需研发设计更优化的污水处理装置,降低成本,提高处理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且大幅降低经济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包括依次相连接的过滤装置、第一处理池、第二处理池和污泥存储池;其中,所述过滤装置用于对污水进行过滤;所述第一处理池用于对经过滤的污水进行调节及生化处理,并将处理所得污水输送到所述第二处理池中;所述第二处理池用于对经所述第一处理池处理所得的污水进行泥水分离处理,并将处理所得污泥分别输送到所述第一处理池和所述污泥存储池;所述污泥存储池用于收集存储经所述第二处理池处理所得的部分污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中,所述过滤装置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一处理池的底部,所述第二处理池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一处理池的底部,所述第二处理池的底部高于所述污泥存储池的顶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中,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格栅井,在所述格栅井内设有格栅。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中,所述污水处理工艺系统还包括相连接的湿地和出水控制井,所述湿地与所述第二处理池相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中,在所述第一处理池和所述第二处理池之间分别设有污水输送管道和第一污泥输送管道,在所述第二处理池和所述污泥存储池之间设有第二污泥输送管道;其中,所述污水输送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道的上方;所述污水输送管道用于将经所述第一处理池处理所得的污水处理输送到所述第二处理池中;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道用于将经所述第二处理池处理所得的部分污泥输送到所述第一处理池中;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道用于将经所述第二处理池处理所得的部分污泥输送到所述污泥存储池中。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中,在所述第一处理池内设有曝气装置和潜污泵;所述污水输送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潜污泵相连接,所述污水输送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处理池的上部相连接。
较佳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中,所述曝气装置为射流曝气机或者穿孔管。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中,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处理池的下部相连接,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处理池的下部相连接。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中,在所述污水输送管道上设有污水排放控制阀,在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道上设有污泥回流控制阀。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中,在所述第二处理池内设置有中心筒、反射板、泥斗、排泥管道,所述反射板设置在所述中心筒的底部,所述泥斗设置在所述第二处理池的下部,所述排泥管道设置在所述泥斗的下方;所述排泥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道和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道相连接;所述泥斗为倒置的锥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计优化,铺设简便,能够单独设置,也能够基于现有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改进设置,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对污水的高效生化处理,适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应用时的结构框图;
图3为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应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过滤装置,101-格栅井,102-格栅;2-第一处理池,201-曝气装置,202-潜污泵;3-第二处理池,301-中心筒;4-污泥存储池;5-污水输送管道;6-第一污泥输送管道;7-污泥回流控制阀;8-污泥回流阀门井;9-第二污泥输送管道;10-污泥排放控制阀;11-湿地;12-出水控制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的任何限制且不限于此。另外,为了避免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造成不必要的混淆,并没有详细说明众所周知的元件、电路和使用方法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包括依次相连接的过滤装置1、第一处理池2、第二处理池3和污泥存储池4;其中,所述过滤装置1用于对污水进行过滤;所述第一处理池2用于对经过滤的污水进行调节及生化处理,并将处理所得污水输送到第二处理池3中;所述第二处理池3用于对经第一处理池2处理所得的污水进行泥水分离处理,并将处理所得污泥分别输送到第一处理池2和污泥存储池4;所述污泥存储池4用于收集存储经第二处理池3处理所得的部分污泥。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节能减耗,优选地,所述过滤装置1的底部高于第一处理池2的底部,以使过滤后的污水利用势能流入第一处理池2中进一步处理;所述第二处理池3的底部高于第一处理池2的底部,所述第二处理池3的底部高于污泥存储池4的顶部,以利于污泥利用自身重力下行分别进入第一处理池2和污泥存储池4。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增强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根据具体工况及目标出水水质要求,能够通过设置湿地或者其他处理工艺装置承接经第二处理池3对污水进行处理后所得的上清液,并对其进行深度处理;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污水处理工艺系统还包括相连接的湿地11和出水控制井12,所述湿地11与第二处理池3相连接,所述出水控制井12用于对经湿地11深度处理后所得水的排放。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处理池2内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时间根据具体工况确定,优选为6h~8h。所述第二处理池3向第一处理池2输送的污泥量根据具体工况进行控制,回流到第一处理池2的污泥量与第二处理池3排放的污泥量之比即污泥回流比能够为0~100%,具体根据工况需要进行确定。
具体应用上述实施例的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时,如图2所示,来自污水管网的污水先经过滤装置1进行过滤,过滤除去较大漂浮物的污水进入第一处理池2;在第一处理池2中,对对经过滤的污水进行调节及生化处理,并将处理所得污水输送到第二处理池3,其中,由第二处理池3输送的部分污泥作为活性污泥,以保障第一处理池2中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在第二处理池3中,对经第一处理池2处理所得的污水进行泥水分离处理,并将处理所得污泥分别输送到第一处理池2和污泥存储池4,其中,进入第一处理池2的污泥作为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的活性污泥,进入污泥存储池4的污泥进行存储;对于污泥存储池4中的存储的污泥,根据具体工况,采用吸粪车等外运;对于经第二处理池3进行泥水分离所得上层清液溢流堰排出本系统,进入湿地11和出水控制井12等后续深度处理单元。在上述应用过程中,通过污泥回流到第一处理池2的措施不仅增强了对污水的生化处理效果,而且减少了第二处理池3外排污泥的体积,从而节省了污泥抽运和处理的费用,降低了污水生化处理的成本。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其基本设置及应用方法同实施例1,具体地,为增强污水处理效果并保障处理后物料及时输送,在第一处理池2和第二处理池3之间分别设有污水输送管道5和第一污泥输送管道6,在第二处理池3和污泥存储池4之间设有第二污泥输送管道9;其中,所述污水输送管道5设置在第一污泥输送管道6的上方,较佳地,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道6的一端与第一处理池2的下部相连接,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道6的另一端与第二处理池3的下部相连接,以减少污泥输送耗能;所述污水输送管道5用于将经第一处理池2处理所得的污水处理输送到第二处理池3中;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道6用于将经第二处理池3处理所得的部分污泥输送到第一处理池2中;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道9用于将经第二处理池3处理所得的部分污泥输送到污泥存储池4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在污水输送管道5上设有污水排放控制阀,在第一污泥输送管道6上设有污泥回流控制阀7,在第二污泥输送管道9上设有污泥排放控制阀10,以有效控制污水及污泥的排放量,从而利于对污水生化处理过程进行控制;较佳地,所述污泥回流控制阀7设置在污泥回流阀门井8中,以便维护及维修。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节约投入成本,优选地,所述过滤装置1包括格栅井101,在所述格栅井101内设有格栅102,通过格栅102对污水管网输送的污水进行过滤预处理,从而阻挡污水中较大的漂浮物进入第一处理池2,进而防止堵塞后端处理设备;根据具体工况,还能够设置其他类型的装置,对污水进行多重过滤。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增强对污水的调节及生化处理效果,优选地,在第一处理池2内设有曝气装置201和潜污泵202;所述污水输送管道5的一端与潜污泵202相连接,所述污水输送管道5的另一端与第二处理池3的上部相连接;较佳地,所述曝气装置201为射流曝气机或者穿孔管。由此,具体应用时,通过曝气装置201曝气搅拌第一处理池2内的污水防止产生沉淀,同时,为第一处理池2内的微生物代谢提供氧气,以利于微生物降解污染物,从而减少第二处理池3的污水处理压力,利于增强生化处理效果;通过潜污泵202将处理后的污水均匀提升并经污水输送管道5输送到第二处理池3,以增强在第二处理池3中对污水进行处理的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处理池能够为竖流沉淀池、平流沉淀池、斜管沉淀池、辐流沉淀池、矩形沉淀池等现有沉淀池结构,为增强对污水的泥水分离效果,所述第二处理池优选为竖流沉淀池,优选地,在第二处理池3内设置有中心筒301、反射板、泥斗、排泥管道,所述反射板设置在中心筒301的底部,所述泥斗设置在第二处理池3的下部,所述排泥管道设置在所述泥斗的下方;所述排泥管道分别与第一污泥输送管道6和第二污泥输送管道9相连接;所述泥斗为倒置的锥形。
具体应用上述实施例的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时,基本应用方法同实施例1,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图中为以虚线突出表示污泥输送路径),经格栅井101中的格栅102过滤后的污水进入第一处理池2后,在第一处理池2中,通过曝气装置201曝气搅拌污水防止产生沉淀,同时,为第一处理池2内的微生物代谢提供氧气,使由第二处理池3进入的污泥培养为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使主要污染物COD/BOD/氨氮等在不增加能耗的基础上实现较大幅度的去除,为后续处理减轻负荷,由此,使第一处理池2不仅具有普通调节池的作用还具有普通活性污泥法中曝气池的作用;在第一处理池2对污水进行处理6~8h后,通过潜污泵202将处理后的污水经污水输送管道5输送到第二处理池3;在第二处理池3中,污水中的上清液首先进入中心筒301,均匀自上而下平均分配污水至第二处理池3的底部,从所述反射板处污水开始从下向上均匀缓慢上升,在此上升过程中完成泥水分离,清水先上,通过顶部周圈溢流堰排出本系统,进入如湿地11等后续深度处理单元,污泥向下进入所述泥斗,通过所述排泥管道将沉淀后进入泥斗的活性污泥排出第二处理池3;从第二处理池3排出的污泥中,一部分活性污泥通过第一污泥输送管道6重力回流至前端的第一处理池2内,用于维持其进行生化处理所需的污泥浓度,另一部分污泥通过第二污泥输送管道9进入污泥存储池4中进行存储,根据具体工况,采用吸粪车等外运。
在实际污水处理工程施工中,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能够单独施工建设,也能够基于现有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改进设置。以对背景技术中设置的污水处理设备改进为例,通过改进,将现有单一曝气功能调节池转化为多功能生化调节池,污水处理所得污泥得到充分利用,使污水处理所得排出水的水质提高,并减少污泥存储占用空间,降低外运污泥量,从整体上降低成本,提高污水处理效果。此种改进尤其适合在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中应用,具体地,对现有污水处理设备改进时,简便的操作是在现有沉淀池与调节池之间增设污泥回流管路系统至现有调节池内,使现有调节池转化为本实用新型的具多功能的所述第一处理池2,使现有沉淀池转化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二处理池3,由此,在不增加其他构筑物的情况下,引入活性污泥法对污水进行处理,具体地,充分利用现有调节池中污水停留时间,在传统调节池的调节功能基础上增加污水曝气池去除有机物的处理功能,防止沉淀淤泥并为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提供氧气,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对主要污染物COD/BOD/氨氮等进行去除;同时通过污泥重力回流利用,实现整个系统污泥的减量化;总体上,在不增加土建和主要设备的基础上,实现对污水的生化处理,减少外排污泥量,节省污泥抽运和处理的费用,并为后续进行湿地或其他深度处理减轻污染物负荷,也为出水水质达标提供保障。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做出的对上述实施方式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或变更,都不会超出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接的过滤装置、第一处理池、第二处理池和污泥存储池;其中,所述过滤装置用于对污水进行过滤;所述第一处理池用于对经过滤的污水进行调节及生化处理,并将处理所得污水输送到所述第二处理池中;所述第二处理池用于对经所述第一处理池处理所得的污水进行泥水分离处理,并将处理所得污泥分别输送到所述第一处理池和所述污泥存储池;所述污泥存储池用于收集存储经所述第二处理池处理所得的部分污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一处理池的底部,所述第二处理池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一处理池的底部,所述第二处理池的底部高于所述污泥存储池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格栅井,在所述格栅井内设有格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工艺系统还包括相连接的湿地和出水控制井,所述湿地与所述第二处理池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处理池和所述第二处理池之间分别设有污水输送管道和第一污泥输送管道,在所述第二处理池和所述污泥存储池之间设有第二污泥输送管道;其中,所述污水输送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道的上方;所述污水输送管道用于将经所述第一处理池处理所得的污水处理输送到所述第二处理池中;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道用于将经所述第二处理池处理所得的部分污泥输送到所述第一处理池中;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道用于将经所述第二处理池处理所得的部分污泥输送到所述污泥存储池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处理池内设有曝气装置和潜污泵;所述污水输送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潜污泵相连接,所述污水输送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处理池的上部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装置为射流曝气机或者穿孔管。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处理池的下部相连接,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处理池的下部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污水输送管道上设有污水排放控制阀,在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道上设有污泥回流控制阀。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处理池内设置有中心筒、反射板、泥斗、排泥管道,所述反射板设置在所述中心筒的底部,所述泥斗设置在所述第二处理池的下部,所述排泥管道设置在所述泥斗的下方;所述排泥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道和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道相连接;所述泥斗为倒置的锥形。
CN202022114573.0U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 Active CN2135064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14573.0U CN213506455U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14573.0U CN213506455U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06455U true CN213506455U (zh) 2021-06-22

Family

ID=76450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14573.0U Active CN213506455U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064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4836A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
CN102910786B (zh) 高浓度酒精废水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8249691B (zh) 一体化低能耗分散式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10855718U (zh) 一种新型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CN111138038A (zh) 光伏驱动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和处理方法
CN102363537B (zh) 一种二级生化系统污泥回流处理系统
CN101786724A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成中水的工艺
CN213506455U (zh)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系统
KR101044826B1 (ko) 막 여과 생물반응조의 고도처리 효율을 높이는 운전방법 및 그 방법을 이용한 고도처리장치
CN107162189A (zh) 一种改良节能ao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12537887B (zh) 高效絮凝沉淀池强化氨氮处理mbbr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14060266U (zh) 一种无人值守、高效低耗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13446433U (zh) 一种无需滗水器的sbr高效反应装置
CN205347151U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回用装置
CN210796140U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15010255A (zh) 一种基于aoa工艺增强污泥颗粒化处理系统及调试方法
CN104692585A (zh) 一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CN104355396B (zh) 序列间歇式生物过滤颗粒反应器及其工艺
CN208500698U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07210065U (zh) 改良节能ao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04591480A (zh) 浸没式膜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方法
CN216106499U (zh) 一种小型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09292980A (zh) 一种级数可调的多级ao-mbbr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12713144U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CN213327186U (zh) 一种升流式生物脱氮除磷污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