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84679U - 一种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84679U
CN213484679U CN202022606791.6U CN202022606791U CN213484679U CN 213484679 U CN213484679 U CN 213484679U CN 202022606791 U CN202022606791 U CN 202022606791U CN 213484679 U CN213484679 U CN 2134846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synchronous belt
optical axis
slide way
modul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0679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晓虎
刘占波
邵佳林
王志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wo Tigers Qinhuangd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wo Tigers Qinhuangd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wo Tigers Qinhuangd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wo Tigers Qinhuangd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0679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846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846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846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涉及机械自动化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设备所占用空间较大的技术问题。该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包括移动座、X滑道、Z滑道、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所述X滑道与Z滑道相互垂直,所述移动座与所述X滑道滑动连接,所述X滑道滑动连接在所述Z滑道上;所述第一同步带、第二同步带的两端均与所述移动座固定连接;经导向轮导向限位,第一同步带、第二同步带呈b型,两同步带相对设置,整体呈日字状,大小与X滑道和Z滑道的大小相吻合;所述移动座位于日字状同步带中部横杠处;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第一同步带转动,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所述第二同步带转动。

Description

一种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
背景技术
两轴联动模组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机械设备上,用于实现执行机构的XY轴或XZ轴等平面内的位移、定位等功能。目前技术实现的两轴联动模组系统普遍采用了一个电机固定,另一电机随动的机械结构。
目前两轴联动模组技术是比较成熟的,但是很难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两轴联动模组系统中其一电机是随动的,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运行区域的空间,使得设备整体的体积较大。
2、电机随动,需要增加拖链来保护线缆,使得两轴联动组模结构变得臃肿,还加大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以解决现有设备所占用空间较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包括移动座、X 滑道、Z滑道、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
所述X滑道与Z滑道相互垂直,所述移动座与所述X滑道滑动连接,所述 X滑道滑动连接在所述Z滑道上;或所述移动座与所述Z滑道滑动连接,所述Z 滑道滑动连接在所述X滑道上;
所述第一同步带、第二同步带的两端均与所述移动座固定连接;经导向轮导向限位,第一同步带、第二同步带呈b型,两同步带相对设置,整体呈日字状,大小与X滑道和Z滑道的大小相吻合;
所述移动座位于日字状同步带中部横杠处;
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第一同步带转动,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所述第二同步带转动。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的转速相同。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具备四种工作状态:两者同时顺时针转动、两者同时逆时针转动、第一电机顺时针转动第二电机逆时针转动、第一电机逆时针转动第二电机顺时针转动。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的长度相等。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设置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一同步带各拐点均设置有第一惰轮,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有所述第一惰轮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设置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二同步带各拐点均设置有第二惰轮,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有所述第二惰轮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第一同步带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同步带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还设置有第二惰轮,所述第二惰轮相较于所述第一主动轮更靠近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还设置有第一惰轮,所述第二主动轮相较于所述第一惰轮更靠近所述第二电机。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Z滑道上、下端分别固定设置有上轴座、下轴座,所述X滑道包括相互平行的X上光轴和X下光轴,所述上轴座与所述 X上光轴滑动连接,所述下轴座与所述X下光轴滑动连接。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X上光轴的左端,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X上光轴的右端;
所述第一惰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轴座的左侧、第二电机的输出端、X下光轴的右端、下轴座的右端;所述第一同步带依次经过,移动座的左上固定点、上轴座的左侧、第一电机输出端、第二电机的输出端、X下光轴的右端、下轴座的右端、移动座的右下固定点;
所述第二惰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轴座的右端、第一电机的输出端、X下光轴的左端、下轴座的左端;所述第二同步带依次经过,移动座的右上固定点、上轴座的右端、第二电机的输出端、第一电机的输出端、X下光轴的左端、下轴座的左端、移动座的左下固定点。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X滑道两端设置有两根固定杆,所述两根固定杆将所述X上光轴、X下光轴两端固定连接。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X上光轴、X下光轴两端开设有安装孔,两者通过螺栓之间固定在设备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包括移动座、X 滑道、Z滑道、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所述X滑道与Z滑道相互垂直,所述移动座与所述X滑道滑动连接,所述X滑道滑动连接在所述Z滑道上;或所述移动座与所述Z滑道滑动连接,所述Z滑道滑动连接在所述X滑道上;所述第一同步带、第二同步带的两端均与所述移动座固定连接;经导向轮导向限位,第一同步带、第二同步带呈b型,两同步带相对设置,整体呈日字状,大小与X滑道和Z滑道的大小相吻合;所述移动座位于日字状同步带中部横杠上,且与所述第一同步带、第二同步带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第一同步带转动,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所述第二同步带转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均固定设置,不需要与移动块随动,通过调整第一同步带、第二同步带转动方向即可对移座进行平面移动,较同类产品所占用的空间更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一同步带的安装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二同步带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移动座;2、X滑道;21、X上光轴;22、X下光轴;3、Z滑道; 31、上轴座;32、下轴座;4、第一电机;41、第一主动轮;5、第二电机;51、第二主动轮;6、第一同步带;61、第一惰轮;7、第二同步带;71、第二惰轮; 8、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包括移动座1、X滑道2、Z滑道3、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5、第一同步带6和第二同步带7;
所述X滑道2与Z滑道3相互垂直,所述移动座1与所述X滑道2滑动连接,所述X滑道2滑动连接在所述Z滑道3上;或所述移动座1与所述Z滑道 3滑动连接,所述Z滑道3滑动连接在所述X滑道2上;
所述第一同步带6、第二同步带7的两端均与所述移动座1固定连接;经导向轮导向限位,第一同步带6、第二同步带7呈b型,两同步带相对设置,整体呈日字状,大小与X滑道2和Z滑道3的大小相吻合;
所述移动座1位于日字状同步带中部横杠处;
所述第一电机4驱动所述第一同步带6转动,所述第二电机5驱动所述第二同步带7转动。
X滑道2与Z滑道3不局限与竖直平面,根据使用需要可对X滑道2与Z 滑道3所在的平面进行任意角度的限位调节。
优选X滑道2与Z滑道3相互垂直,结构更为稳定、紧凑;此外根据特殊工作需求,还可使X滑道2与Z滑道3之间相互倾斜,保障导向轮限定第一同步带6、第二同步带7的形状与X滑道2、Z滑道3所拼构的形状相同即可。
工作原理:
第一同步带6/第二同步带7两端与移动座1固定连接,以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5为分割点将第一同步带6/第二同步带7分割成两部分,第一电机4/ 第二电机5转动,第一同步带6/第二同步带7被分割的两部分,一部分增长,一部分缩短,移动座1在第一同步带6/第二同步带7作用下具有,竖直、左右两个自由度(X滑道2、Z滑道3限位的方向)的运动趋势。
1、当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5同向运转时,竖直方向上,第一同步带6、第二同步带7,驱动移动台运动的方向相反;左右方向上,第一同步带6、第二同步带7,驱动移动台运动的方向相同,移动台发生左右移动。
2、当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5反向运转时,竖直方向上,第一同步带6、第二同步带7,驱动移动台运动的方向相同;左右方向上,第一同步带6、第二同步带7,驱动移动台运动的方向相反,移动台发生上下移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5的转速相同。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5具备四种工作状态:两者同时顺时针转动时移动座1向左移动、两者同时逆时针转动时移动座1向右移动、第一电机4顺时针转动第二电机5逆时针转动时移动座1向下移动、第一电机4逆时针转动第二电机5顺时针转动时移动座1向上移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同步带6和第二同步带7的长度相等。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端设置第一主动轮41,所述第一同步带6各拐点均设置有第一惰轮61,所述第一主动轮41与所有所述第一惰轮61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第二电机5的输出端设置第二主动轮51,所述第二同步带7各拐点均设置有第二惰轮71,所述第二主动轮51与所有所述第二惰轮71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第一同步带6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同步带7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端还设置有第二惰轮71,所述第二惰轮71相较于所述第一主动轮41更靠近所述第一电机4;所述第二电机5的输出端还设置有第一惰轮61,所述第二主动轮51相较于所述第一惰轮 61更靠近所述第二电机5。
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5(第一同步带6、第二同步带7)设置在同一侧,各组件排布的更加紧凑。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Z滑道3上、下端分别固定设置有上轴座31、下轴座32,所述X滑道2包括相互平行的X上光轴21和X下光轴22,所述上轴座31与所述X上光轴21滑动连接,所述下轴座32与所述X下光轴22滑动连接。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电机4固定设置在所述X上光轴21的左端,所述第二电机5固定设置在所述X上光轴21的右端;
所述第一惰轮61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轴座31的左侧、第二电机5的输出端、 X下光轴22的右端、下轴座32的右端;所述第一同步带6依次经过,移动座1 的左上固定点、上轴座31的左侧、第一电机4输出端、第二电机5的输出端、 X下光轴22的右端、下轴座32的右端、移动座1的右下固定点;
所述第二惰轮71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轴座31的右端、第一电机4的输出端、 X下光轴22的左端、下轴座32的左端;所述第二同步带7依次经过,移动座1 的右上固定点、上轴座31的右端、第二电机5的输出端、第一电机4的输出端、 X下光轴22的左端、下轴座32的左端、移动座1的左下固定点。
于日字型中部,为保障移动座1移动稳定,需使得第一同步带6、第二同步带7之间相互平行。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5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竖直方向上,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5的轴心与上轴座31上第一惰轮61/第二惰轮71的轴心相差一个惰轮直径的高度(第一主动轮41、第二主动轮51、第一惰轮61、第二惰轮71的直径大小相等);第一同步带6/第二同步带7在移动座1的上、下两个固定连接点左右相互交叉,能够避免第一同步带6、第二同步带7之间发生干扰。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X滑道2两端设置有两根固定杆8,所述两根固定杆8将所述X上光轴21、X下光轴22两端固定连接,固定杆8采用铝型材。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X上光轴21、X下光轴22两端开设有安装孔,两者通过螺栓之间固定在设备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 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座、X滑道、Z滑道、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
所述X滑道与Z滑道相互垂直,所述移动座与所述X滑道滑动连接,所述X滑道滑动连接在所述Z滑道上;或所述移动座与所述Z滑道滑动连接,所述Z滑道滑动连接在所述X滑道上;
所述第一同步带、第二同步带的两端均与所述移动座固定连接;经导向轮导向限位,第一同步带、第二同步带呈b型,两同步带相对设置,整体呈日字状,大小与X滑道和Z滑道的大小相吻合;
所述移动座位于日字状同步带中部横杠处;
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第一同步带转动,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所述第二同步带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的转速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具备四种工作状态:两者同时顺时针转动、两者同时逆时针转动、第一电机顺时针转动第二电机逆时针转动、第一电机逆时针转动第二电机顺时针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的长度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设置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一同步带各拐点均设置有第一惰轮,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有所述第一惰轮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设置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二同步带各拐点均设置有第二惰轮,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有所述第二惰轮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第一同步带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同步带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还设置有第二惰轮,所述第二惰轮相较于所述第一主动轮更靠近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还设置有第一惰轮,所述第二主动轮相较于所述第一惰轮更靠近所述第二电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Z滑道上、下端分别固定设置有上轴座、下轴座,所述X滑道包括相互平行的X上光轴和X下光轴,所述上轴座与所述X上光轴滑动连接,所述下轴座与所述X下光轴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X上光轴的左端,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X上光轴的右端;
所述第一惰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轴座的左侧、第二电机的输出端、X下光轴的右端、下轴座的右端;所述第一同步带依次经过,移动座的左上固定点、上轴座的左侧、第一电机输出端、第二电机的输出端、X下光轴的右端、下轴座的右端、移动座的右下固定点;
所述第二惰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轴座的右端、第一电机的输出端、X下光轴的左端、下轴座的左端;所述第二同步带依次经过,移动座的右上固定点、上轴座的右端、第二电机的输出端、第一电机的输出端、X下光轴的左端、下轴座的左端、移动座的左下固定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X滑道两端设置有两根固定杆,所述两根固定杆将所述X上光轴、X下光轴两端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X上光轴、X下光轴两端开设有安装孔,两者通过螺栓之间固定在设备上。
CN202022606791.6U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 Active CN2134846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06791.6U CN213484679U (zh)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06791.6U CN213484679U (zh)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84679U true CN213484679U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54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06791.6U Active CN213484679U (zh)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846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045525U (zh) 一种用于磨削往复运动的驱动装置
CN107008602B (zh) 串-并联式喷涂机器人
CN102699898B (zh) 五自由度过约束混联机器人
CN104290093A (zh) 十字型并联机器人
CN2594225Y (zh) 金属线材自动卷绕机
CN106044623A (zh) 基于滚珠丝杠调节高度的升降装置
CN112060127A (zh) 一种具有自行走功能的多自由度机器人
CN213484679U (zh) 一种双电机固定式两轴联动模组系统
CN104343916A (zh) 一种二自由度并联机构
CN103696601B (zh) 梳齿式汽车搬运器及机械式停车设备
CN207289198U (zh) 一种双头异步激光切割机
CN204114042U (zh) 一种二自由度并联机构
CN110541571B (zh) 一种直线模组及建筑机器人
CN1332786C (zh) 滚珠花键驱动的三自由度串并联混合式机器人
CN211137211U (zh) 一种伸缩模组及机械臂
CN112276912B (zh) 一种含有正交双直线驱动支链的并联机构
CN205271997U (zh) 一种水平四关节机械手
CN211981652U (zh) 一种螺母驱动型直线定位平台
CN114560382A (zh) 一种用于建筑吊塔的滑轨多功能移动平台
CN218195187U (zh) 一种双倍行程夹爪机构
CN211916238U (zh) 一种滑动组件及切割机
CN110154081A (zh) 一种3c工业用四轴机械臂
CN200970679Y (zh) 新型两轴运行切割机
CN219093962U (zh) 一种新型激光雕刻设备用多功能线轨模组
CN216895370U (zh) 一种双皮带双滑动座异步皮带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