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78373U - 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78373U
CN213478373U CN202022272814.4U CN202022272814U CN213478373U CN 213478373 U CN213478373 U CN 213478373U CN 202022272814 U CN202022272814 U CN 202022272814U CN 213478373 U CN213478373 U CN 2134783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support
supporting
bearing plate
fixed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7281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坤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Yuechen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Yuechen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Yuechen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Yuechen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7281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783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783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783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隧道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包括底座,底座上滑动连接有移动座,移动座上固定连接有液压缸,液压缸伸出有液压杆,液压杆顶端固定连接有承压板,承压板上设置有一支撑组件以及第二支撑组件;当需要对新挖掘的隧道顶部进行支撑时,液压缸带动液压杆移动,此时第一支撑组件以及第二支撑组件均脱离隧道顶部,随后将移动座沿隧道挖掘方向在底座上移动,当该支撑结构移动到指定位置时,启动液压缸以使第一支撑组件以及第二支撑组件抵紧隧道顶部;该支撑结构实现了循环利用,因此更加环保节能;在整个支撑结构运动的过程中,较少的用到了人力,因此达到了提高对新挖掘隧道顶部支撑效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隧道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在拱形隧道的开挖过程中,需要及时对刚刚挖掘出的隧道顶部进行初期的支撑以保证施工的安全。
在初期支撑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式为直接在隧道顶部下方建立临时支撑结构,随着施工的进行,多个操作人员需要亲自将支撑一段时间的临时支撑结构拆卸下,并将新的临时支撑结构重新组装于刚挖掘出的隧道顶部,而已经支撑过一段时间的隧道顶部将更换为永久性的支撑结构。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申请人认为该临时支撑结构的拆卸以及组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以及时间,进而降低了对新挖掘隧道顶部的支撑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高对新挖掘隧道顶部的支撑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包括设置于隧道底面的底座,底座上滑动连接有移动座,且移动座相对于底座的滑动方向沿隧道的挖掘方向;移动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液压缸,液压缸伸出有液压杆,液压杆背离液压缸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承压板,承压板上设置有用于抵紧隧道顶部的第一支撑组件以及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桩以及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桩一端与承压板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桩背离承压板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背离第一支撑桩的一面与隧道顶部相抵紧;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置有两组,且两组第二支撑组件相对于第一支撑组件对称,每组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桩以及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桩一端与承压板上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二支撑桩背离承压板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背离第一支撑桩的一面与隧道顶部相抵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该支撑结构处于工作状态时,底座、移动座、液压缸、液压杆、承压板、第一支撑组件以及第二支撑组件共同对隧道顶部起到了支撑作用;当需要对新挖掘的隧道顶部进行支撑时,操作人员启动液压缸,液压缸带动液压杆向远离隧道顶部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支撑组件以及第二支撑组件均脱离隧道顶部,随后将移动座沿隧道挖掘方向在底座上移动即可,当该支撑结构移动到需要支撑的新挖掘隧道顶部下方时,启动液压缸对液压杆施加推力以使第一支撑组件以及第二支撑组件抵紧隧道顶部;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该支撑结构实现了循环利用,因此更加的环保节能;在整个支撑结构运动的过程中,较少的用到了人力并且节省了较多时间,因此该项设计达到了提高对新挖掘隧道顶部支撑效率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底座上表面开设有滑槽,滑槽的延伸方向沿隧道的挖掘方向,移动座下表面正对于滑槽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滑块,滑块与滑槽为滑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移动座沿底座滑动时,滑块与滑槽的滑动配合对移动座的移动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且该配合有助于减少移动座滑动方向的偏移,因此该项设计达到了提升移动座运行精准性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受力板以及缓冲板,受力板下表面与第一支撑桩背离承压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受力板背离第一支撑桩的表面与缓冲板下表面固定连接,缓冲板为弹性材质的缓冲板,且缓冲板背离第一支撑桩的一面与隧道顶部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受力板以及第一支撑桩对隧道的顶部起到了刚性支撑的作用,缓冲板与隧道顶部相贴合,当隧道顶部产生轻微振动时,缓冲板能够对该振动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因此该项设计达到了有助于减少隧道顶部振动对整个支撑结构影响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受力板以及缓冲板的同向侧壁固定连接有传感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结构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传感器测量数据的突变来判断缓冲板上方的隧道顶部是否出现了塌方的安全隐患,因此该项设计达到了提升支撑结构预警性能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桩的四周侧壁倾斜设置,且第一支撑桩的四周侧壁在向下延伸的过程中逐渐远离第一支撑桩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中心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支撑桩的侧壁的倾斜设置,因此第一支撑桩的重心较低,第一支撑桩的抗弯折性能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第一支撑桩与承压板的接触面积增加,第一支撑桩的稳定性也随之增加;该项设计达到了进一步提升第一支撑组件稳定性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桩的四周侧壁倾斜设置,且第二支撑桩的四周侧壁在向下延伸的过程中逐渐远离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中心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二支撑桩侧壁的倾斜设置,因此第二支撑桩的重心较低,第二支撑桩的抗弯折性能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第二支撑桩与承压板的接触面积增加,第二支撑桩的稳定性也随之增加;该项设计达到了进一步提升第二支撑组件稳定性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承压板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均为弧形面,且弧形面的凸面朝向隧道顶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承压板的上表面受到压力时,承压板特殊的形状设计有助于将受到的压力转移分散,因此该项设计达到了增加承压板承压性能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承压板上表面靠近隧道侧壁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挡水板,挡水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隧道挖掘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隧道顶部有流水下落到承压板上时,挡水板能够对水流的流向进行一定的阻挡,进而达到了减少流水对隧道侧壁侵蚀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包括底座,底座上滑动连接有移动座,移动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液压缸,液压缸伸出有液压杆,液压杆背离液压缸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承压板,承压板上设置有一支撑组件以及第二支撑组件;在整个支撑结构运动的过程中,较少的用到了人力并且节省了较多时间,因此该项设计达到了提高对新挖掘隧道顶部支撑效率的效果;
2.通过在受力板以及缓冲板的同向侧壁固定连接传感器,达到了提升支撑结构预警性能的效果;
3.通过将承压板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设置为弧形面,且弧形面的凸面朝向隧道顶部,该项设计达到了增加承压板承压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旨在展现底座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1、滑槽;2、移动座;21、滑块;3、液压缸;31、液压杆;4、承压板;41、挡水板;5、第一支撑组件;51、第一支撑桩;52、第一支撑板;521、受力板;522、缓冲板;6、第二支撑组件;61、第二支撑桩;62、第二支撑板;7、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
参照图1,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包括设置于隧道底面的底座1,底座1上表面设置有移动座2,移动座2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液压缸3,液压缸3竖直伸出有液压杆31,液压杆31背离液压缸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承压板4,承压板4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组件5以及第二支撑组件6;当该支撑结构处于工作状态时,操作人员打开液压缸3,液压缸3推动液压杆31竖直向上移动,液压杆31在运动的过程中带动承压板4逐渐靠近隧道顶部,此时第一支撑组件5以及第二支撑组件6在承压板4的作用力下逐渐与隧道顶部相贴合以对隧道顶部起到支撑作用。
参照图1和图2,底座1设置有两条,且两条底座1分别位于隧道底面靠近隧道两侧壁的位置,两条底座1相互平行,且两条底座1的延伸方向沿隧道的挖掘方向;每条底座1上表面均开设有一条滑槽11,两条滑槽11相互平行,且两条滑槽11的延伸方向均与隧道的挖掘方向平行;每条底座1上表面的移动座2设置有多组,且多组移动座2在底座1上表面沿隧道挖掘方向排布,每组移动座2下表面正对于滑槽11的位置均固定连接有滑块21,且滑块21与滑槽11为滑动配合;当移动座2在底座1上沿隧道挖掘方向移动时,滑块21在滑槽11内移动。
参照图1,每块移动座2上表面的液压缸3设置有两组,且位于同一块移动座2上的两组液压缸3沿隧道挖掘方向排布;沿垂直于隧道挖掘方向相互正对的两块移动座2上的四组液压缸3共同设置在同一个承压板4下方,四组液压缸3伸出的四根液压杆31分别位于承压板4下表面靠近四个边角的位置,且四组液压杆31在承压板4下方呈矩形阵列排布;在承压板4被举起的过程中,四组液压杆31一同对承压板4施加作用力,当承压板4处于工作状态时,四组液压杆31能够更加平稳的对承压板4起到支撑作用;每块承压板4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均为弧形面,且弧形面的凸面朝向隧道顶部以有助于承受更大的压力;承压板4上表面靠近隧道侧壁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挡水板41,挡水板41垂直于承压板4上表面与自身连接处,且挡水板4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隧道挖掘方向,当隧道顶部有水滴落到承压板4上时,水流逐渐汇聚到承压板4与挡水板41形成的沟壑内,此时水流可以沿着沟壑导出而不容易流至隧道侧壁上。
参照图1和图3,第一支撑组件5包括第一支撑桩51以及第一支撑板52,第一支撑桩51竖直设置且第一支撑桩51的四周侧壁在向下延伸的过程中逐渐远离第一支撑桩51自身的竖直中心线;第一支撑桩51一端与承压板4上表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桩51背离承压板4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52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52包括受力板521以及缓冲板522,受力板521下表面与第一支撑桩51背离承压板4的一端固定连接,受力板521背离第一支撑桩51的表面与缓冲板522下表面固定连接,缓冲板522为弹性材质以对隧道顶部的振动进行缓冲,在本实施例中,该弹性材质为橡胶;缓冲板522靠近隧道顶部的一面为弧形面,且该面与隧道顶部相贴合;受力板521以及缓冲板522背离隧道挖掘方向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传感器7,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传感器7测量数据进而对隧道进行实时监测。
参照图1,第二支撑组件6设置有两组,且两组第二支撑组件6关于第一支撑桩51相互对称,每组第二支撑组件6包括第二支撑桩61以及第二支撑板62,且相互对称的两根第二支撑桩61沿竖直向上的方向逐渐远离;第二支撑桩61一端与承压板4上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二支撑桩61背离承压板4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板62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桩61的四周侧壁在向上延伸的过程中逐渐靠近第二支撑桩61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以提升第二支撑桩61的力学强度;当承压板4在逐渐上升的过程中,第二支撑板62背离第二支撑桩61的一面会与隧道顶部相抵紧。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新挖掘的隧道顶部进行支撑时,操作人员启动液压缸3,液压缸3带动液压杆31向远离隧道顶部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支撑组件5以及第二支撑组件6均脱离隧道顶部,随后将移动座2沿隧道挖掘方向在底座1上移动,在移动座2沿隧道移动的同时,滑块21在滑槽11内沿隧道挖掘方向移动;当承压板4移动到需要支撑的新挖掘隧道顶部下方时,启动液压缸3对液压杆31施加推力以使承压板4上升直到缓冲板522以及两块第二支撑板62均抵紧隧道顶部,此时该支撑组件的移动以及支撑完成。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隧道底面的底座(1),所述底座(1)上滑动连接有移动座(2),且移动座(2)相对于底座(1)的滑动方向沿隧道的挖掘方向;移动座(2)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液压缸(3),液压缸(3)伸出有液压杆(31),液压杆(31)背离液压缸(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承压板(4),承压板(4)上设置有用于抵紧隧道顶部的第一支撑组件(5)以及第二支撑组件(6);
所述第一支撑组件(5)包括第一支撑桩(51)以及第一支撑板(52),第一支撑桩(51)一端与承压板(4)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桩(51)背离承压板(4)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52)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52)背离第一支撑桩(51)的一面与隧道顶部相抵紧;
所述第二支撑组件(6)设置有两组,且两组第二支撑组件(6)相对于第一支撑组件(5)对称,每组第二支撑组件(6)包括第二支撑桩(61)以及第二支撑板(62),第二支撑桩(61)一端与承压板(4)上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二支撑桩(61)背离承压板(4)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板(62)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62)背离第一支撑桩(51)的一面与隧道顶部相抵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表面开设有滑槽(11),滑槽(11)的延伸方向沿隧道的挖掘方向,移动座(2)下表面正对于滑槽(11)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滑块(21),滑块(21)与滑槽(11)为滑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52)包括受力板(521)以及缓冲板(522),受力板(521)下表面与第一支撑桩(51)背离承压板(4)的一端固定连接,受力板(521)背离第一支撑桩(51)的表面与缓冲板(522)下表面固定连接,缓冲板(522)为弹性材质的缓冲板(522),且缓冲板(522)背离第一支撑桩(51)的一面与隧道顶部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板(521)以及缓冲板(522)的同向侧壁固定连接有传感器(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桩(51)的四周侧壁倾斜设置,且第一支撑桩(51)的四周侧壁在向下延伸的过程中逐渐远离第一支撑桩(51)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中心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桩(61)的四周侧壁倾斜设置,且第二支撑桩(61)的四周侧壁在向下延伸的过程中逐渐远离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中心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板(4)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均为弧形面,且弧形面的凸面朝向隧道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板(4)上表面靠近隧道侧壁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挡水板(41),挡水板(4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隧道挖掘方向。
CN202022272814.4U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 Active CN2134783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72814.4U CN213478373U (zh)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72814.4U CN213478373U (zh)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78373U true CN213478373U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66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72814.4U Active CN213478373U (zh)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7837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00514A (zh) * 2021-09-26 2021-11-26 烟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支撑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00514A (zh) * 2021-09-26 2021-11-26 烟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支撑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CN113700514B (zh) * 2021-09-26 2023-11-21 烟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支撑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478373U (zh) 一种隧道支护用绿色建筑支撑结构
CN102864788A (zh) 一种顶承式静压群桩托换加固桥梁桩基的方法
CN208472654U (zh) 一种水利防洪构件
CN202954823U (zh) 一种隧道中心水沟和侧沟的成型设备
CN206939785U (zh) 一种细管状物料自动排列出料机构
CN214883650U (zh) 一种管桩桩端用特制复合垫板
CN211421125U (zh) 一种土木工程用打桩机
CN220247021U (zh) 一种静载测试装置
CN101148889A (zh) 气压沉箱锚桩支承装置
CN211849554U (zh) 一种混凝土预制承台的连接结构
CN208516475U (zh) 一种升降式码垛机器人
CN204455848U (zh) 大型钢箱梁的安装调位系统
CN113897977A (zh) 一种边坡拱形骨架基槽的开槽模具及开槽方法
CN208965535U (zh) 一种水下块石基床打夯装置
CN108342984B (zh) 一种滩涂软弱地基栈桥及其安装沉降方法
CN209457058U (zh) 一种桩基施工检测装置
CN207078737U (zh)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自动分离机
CN214456585U (zh) 一种建筑机械用物料升降装置
CN107794923B (zh) 打桩机平台的步履式行走机构
CN213538693U (zh) 一种大型钢梁顶推法施工临时支墩结构
CN112140317A (zh) 一种混凝土预制构件顶推式脱模模具
CN215210878U (zh) 渡槽小空间顶升结构
CN219971735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的桥梁顶升千斤顶
CN212691028U (zh) 一种市政工程管道顶管施工结构
CN217001062U (zh) 一种高桩码头用支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