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76919U - 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76919U
CN213476919U CN202021378742.5U CN202021378742U CN213476919U CN 213476919 U CN213476919 U CN 213476919U CN 202021378742 U CN202021378742 U CN 202021378742U CN 213476919 U CN213476919 U CN 2134769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row
piles
hole
bol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7874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孟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ilongjiang Northeast Linda Engineering Tes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137874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769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769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769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属于边坡支护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桩顶连系梁,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桩顶连系梁,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的下方设置有桩身连系孔板,且所述的桩身连系孔板与第一桩顶连系梁为互相平行设置,所述后排桩与前排桩为互相平行设置,且前排桩始终长于后排桩。本实用新型通过桩身连系板上的孔,进行标记桩孔的位置,移开桩身连系孔板,即进行孔桩的开挖,桩孔为人工挖桩孔或机械挖桩孔,施工开挖过程须按相关规范严格执行,将后排桩和前排桩插入到桩孔中,通过人工或机械进行捶打后排桩和前排桩,再填充适量的预制混凝土,使后排桩和前排桩的底部再深入固定。

Description

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涉及边坡支护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代工程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发展,传统的单排抗滑桩技术有时已不能更好的满足工程的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单排护坡悬臂桩在控制桩顶水平位移方面效果不甚理想,尤其在对边坡位移控制较严格的工程应用中更受到限制。而双排桩支护结构作为一种更能适应大规模工程的支挡结构,成为了基坑工程、边坡工程中常用的支护形式。传统的双排桩支护结构通常是在前后两排桩桩体设置冠梁,并只在前后排桩之间设置一道桩顶连梁组成类似门架的空间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共同发挥前后排桩的协同受力作用。但是,当某些情况桩长较长或地质情况变化较为复杂时,由于双排桩只在桩顶有一道连接,使得前后排桩之间的挠曲线变化可能并不一致,这大大影响了双排桩的抗弯能力和整体侧向刚度。如通过加锚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考虑锚杆、锚索等对邻近建筑物的地下管道、管线等的影响问题。因此,如何在对邻近建筑物影响较小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加强措施提高双排桩的整体侧向刚度,是土木工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具备抗弯能力强,增加了整体侧向刚度,支护稳定的优点,解决了当某些情况桩长较长或地质情况变化较为复杂时,由于双排桩只在桩顶有一道连接,使得前后排桩之间的挠曲线变化可能并不一致,这大大影响了双排桩的抗弯能力和整体侧向刚度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桩顶连系梁,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桩顶连系梁,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的下方设置有桩身连系孔板,且所述的桩身连系孔板与第一桩顶连系梁为互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的表面开设有后排桩桩孔,且后排桩桩孔的内壁插接有后排桩,所述第二桩顶连系梁的表面开设有前排桩桩孔,且前排桩桩孔的内壁插接有前排桩,所述后排桩与前排桩为互相平行设置,且前排桩始终长于后排桩。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的一侧开设有卡槽,且所述的卡槽的一侧与第一桩顶连系梁形成有卡头,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与第二桩顶连系梁的外形为相同的,且第二桩顶连系梁上均设置有卡槽和卡头,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上的卡槽与第二桩顶连系梁上的卡头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的一侧开设有连接凸槽,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远离连接凸槽的对立面设置有连接凸块,所述连接凸槽与连接凸块为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桩身连系孔板的底部设置有支护脚,所述支护脚与桩身连系孔板之间的夹角为∠A。
进一步的,所述后排桩桩孔、前排桩桩孔的数量均为五个为一组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桩身连系孔板上的孔与第一桩顶连系梁、第二桩顶连系梁上的桩孔为同轴设置,且数量为十个,其中五个为一组,分为两组。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通过设置有桩身连系孔板进行固定后排板和前排板,其中在桩身连系孔板上设置有支护脚用于插入地质内部支撑桩身连系孔板,加固桩身,提高桩身的抗弯能力和侧向刚度,避免了当某些情况桩长较长或地质情况变化较为复杂时,由于双排桩只在桩顶有一道连接,使得前后排桩之间的挠曲线变化可能并不一致,影响该支护结构的使用。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将桩身连系孔板放在需要支护的位置,通过桩身连系板上的孔,进行标记桩孔的位置,移开桩身连系孔板,即进行孔桩的开挖,桩孔为人工挖桩孔或机械挖桩孔,施工开挖过程须按相关规范严格执行,且前排桩孔深于后排桩孔,再将桩身连系孔板根据桩孔位置,进行安装固定,将后排桩和前排桩插入到桩孔中,通过人工或机械进行捶打后排桩和前排桩,再填充适量的预制混凝土,使后排桩和前排桩的底部再深入固定,避免桩孔过大使后排桩和前排桩活动,如图所示,其中后排桩与前排桩纵向呈平行布置,一行后排桩对应一行前排桩,最后将第一桩顶连系梁和第二桩顶连系梁扣在一起进行固定后排桩和前排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俯视图。
其中,1、第一桩顶连系梁;2、第二桩顶连系梁;3、后排桩;4、前排桩;5、桩身连系孔板;6、支护脚;7、连接凸槽;8、连接凸块;9、卡槽;10、卡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桩顶连系梁1,第一桩顶连系梁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桩顶连系梁2,第一桩顶连系梁1的下方设置有桩身连系孔板5,且的桩身连系孔板5与第一桩顶连系梁1为互相平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桩身连系孔板5上的孔与第一桩顶连系梁1、第二桩顶连系梁2上的桩孔为同轴设置,且数量为十个,其中五个为一组,分为两组,第一桩顶连系梁1的表面开设有后排桩桩孔,且后排桩桩孔的内壁插接有后排桩3,第二桩顶连系梁2的表面开设有前排桩桩孔,且前排桩桩孔的内壁插接有前排桩4,后排桩3与前排桩4为互相平行设置,且前排桩4始终长于后排桩3,其中,后排桩桩孔、前排桩桩孔的数量均为五个为一组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桩顶连系梁1的一侧开设有卡槽9,且的卡槽9的一侧与第一桩顶连系梁1形成有卡头10,第一桩顶连系梁1与第二桩顶连系梁2的外形为相同的,且第二桩顶连系梁2上均设置有卡槽9和卡头10,第一桩顶连系梁1上的卡槽9与第二桩顶连系梁2上的卡头10卡接。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桩顶连系梁1的一侧开设有连接凸槽7,第一桩顶连系梁1远离连接凸槽7的对立面设置有连接凸块8,连接凸槽7与连接凸块8为配合连接,当多个支护结构使用时,通过连接凸槽7与连接凸块8为配合,使该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的连接更加稳固,提高桩身的抗弯能力和侧向刚度,避免了当某些情况桩长较长或地质情况变化较为复杂时,由于双排桩只在桩顶有一道连接,使得前后排桩之间的挠曲线变化可能并不一致,影响该支护结构的使用。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桩身连系孔板5的底部设置有支护脚6,支护脚6与桩身连系孔板5之间的夹角为∠A,∠A的大小为120°-150°之间,使支护脚6与其后排桩3和前排桩4处于30°-60°之间,避免滑移。
下面具体说一下该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的工作原理。
使用时,将桩身连系孔板5放在需要支护的位置,通过桩身连系板5上的孔,进行标记桩孔的位置,移开桩身连系孔板5,即进行孔桩的开挖,桩孔为人工挖桩孔或机械挖桩孔,施工开挖过程须按相关规范严格执行,且前排桩孔深于后排桩孔,再将桩身连系孔板5根据桩孔位置,进行安装固定,将后排桩3和前排桩4插入到桩孔中,通过人工或机械进行捶打后排桩3和前排桩4,再填充适量的预制混凝土,使后排桩3和前排桩4的底部再深入固定,避免桩孔过大使后排桩3和前排桩4活动,如图2所示,其中后排桩3与前排桩4纵向呈平行布置,一行后排桩3对应一行前排桩4,最后将第一桩顶连系梁1和第二桩顶连系梁2扣在一起进行固定后排桩3和前排桩4。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5)

1.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桩顶连系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桩顶连系梁(2),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1)的下方设置有桩身连系孔板(5),且所述的桩身连系孔板(5)与第一桩顶连系梁(1)为互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1)的表面开设有后排桩桩孔,且后排桩桩孔的内壁插接有后排桩(3),所述第二桩顶连系梁(2)的表面开设有前排桩桩孔,且前排桩桩孔的内壁插接有前排桩(4),所述后排桩(3)与前排桩(4)为互相平行设置,且前排桩(4)始终长于后排桩(3),所述桩身连系孔板(5)的底部设置有支护脚(6),所述支护脚(6)与桩身连系孔板(5)之间的夹角为∠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1)的一侧开设有卡槽(9),且所述的卡槽(9)的一侧与第一桩顶连系梁(1)形成有卡头(10),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1)与第二桩顶连系梁(2)的外形为相同的,且第二桩顶连系梁(2)上均设置有卡槽(9)和卡头(10),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1)上的卡槽(9)与第二桩顶连系梁(2)上的卡头(10)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1)的一侧开设有连接凸槽(7),所述第一桩顶连系梁(1)远离连接凸槽(7)的对立面设置有连接凸块(8),所述连接凸槽(7)与连接凸块(8)为配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桩桩孔、前排桩桩孔的数量均为五个为一组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桩身连系孔板(5)上的孔与第一桩顶连系梁(1)、第二桩顶连系梁(2)上的桩孔为同轴设置,且数量为十个,其中五个为一组,分为两组。
CN202021378742.5U 2020-07-14 2020-07-14 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 Active CN2134769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78742.5U CN213476919U (zh) 2020-07-14 2020-07-14 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78742.5U CN213476919U (zh) 2020-07-14 2020-07-14 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76919U true CN213476919U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58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78742.5U Active CN213476919U (zh) 2020-07-14 2020-07-14 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769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2684A (zh) * 2021-11-30 2022-03-15 浙江世润建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复合式桩板子堤的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2684A (zh) * 2021-11-30 2022-03-15 浙江世润建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复合式桩板子堤的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38302U (zh) 一种多层框架式双排桩支护结构
CN203768912U (zh) 一种双排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矩形桩基坑支护结构
KR20090091460A (ko) 어스 앵커를 이용한 2열 엄지말뚝 흙막이 공법
CN210315571U (zh) 深基坑支护结构
CN105155548B (zh) 一种拉索式双排桩(墙)支护结构
KR20090085448A (ko) 고심도 2열 엄지말뚝 흙막이 공법
CN213062029U (zh) 一种基于基坑支护的节能桩梁竖锚支护结构
CN213476919U (zh) 一种稳定效果好的双排桩式桩板墙边坡支护结构
CN104652475A (zh) 一种桁架式挡土墙
KR20090091473A (ko) 스트럿을 이용한 2열 엄지말뚝 흙막이 공법
CN212388570U (zh) 一种边坡支护用锚固系统
CN204780938U (zh) 一种新型的可回收拉锚式双排桩支护结构
CN205205833U (zh) 一种土钉与锚杆复合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CN105133624A (zh) 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
CN109667273A (zh)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02273242U (zh) 一种联合式微型桩杆塔基础
CN103821059A (zh) 基岩上覆软土地基的高路堤稳定侧向约束加固构造
CN204456180U (zh) 折板桩挡土墙
CN212129160U (zh) 一种桩顶斜拉基坑支护结构
CN210288408U (zh)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CN205776239U (zh) 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
CN209669886U (zh) 可回收型双排桩支护结构
CN106884432A (zh) 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5188976U (zh) 一种拉索式双排桩支护结构
CN107794927B (zh) 一种具有硬岩地质的深基坑土方开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9

Address after: 150000 No. 6, haping liudao street, Xiangfang District, Harbin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ilongjiang Northeast Linda Engineering Test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702, unit 2, building 2, 14 xunchuan Hutong, Daoli District, Harbin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Li Weiwei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