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60081U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60081U
CN213460081U CN202021527140.1U CN202021527140U CN213460081U CN 213460081 U CN213460081 U CN 213460081U CN 202021527140 U CN202021527140 U CN 202021527140U CN 213460081 U CN213460081 U CN 2134600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on
electronic device
circuit board
reflection
rea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2714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雍征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2714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600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600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6008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01232 priority patent/WO202202216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组件,包括边框部及后盖部,所述后盖部盖合于所述边框部并与所述边框部形成收容空间;电路板,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后盖部相对设置;第一天线模组,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天线模组包括用于收发电磁波信号的第一辐射部,所述第一辐射部设于所述电路板上或设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辐射部的辐射面相对于所述电路板的板面倾斜;及反射组件,设于所述第一辐射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辐射部相间隔设置,所述反射组件用于反射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辐射部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天线模组的空间覆盖度及增益的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由于包括多种多样的电子器件,使得天线模组具有复杂的环境,如何提高天线模组在电子设备内的空间覆盖度及增益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提高天线模组的空间覆盖度及增益的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组件,包括边框部及后盖部,所述后盖部盖合于所述边框部并与所述边框部形成收容空间;
电路板,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后盖部相对设置;
第一天线模组,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天线模组包括用于收发电磁波信号的第一辐射部,所述第一辐射部设于所述电路板上或设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辐射部的辐射面相对于所述电路板的板面倾斜;及
反射组件,设于所述第一辐射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辐射部相间隔设置,所述反射组件用于反射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辐射部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组件;
第一天线模组,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包围形成的空间中,所述第一天线模组用于收发预设频段的电磁波信号;
显示屏,所述显示屏盖合于所述壳体组件,所述第一天线模组在所述显示屏所在侧的信号覆盖范围为第一角度范围;及
反射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包围形成的空间中或设于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反射组件与所述第一天线模组间隔设置,所述反射组件用于反射部分电磁波信号至所述显示屏所在侧,以使所述第一天线模组在所述显示屏所在侧的信号覆盖范围为第二角度范围,其中,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大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组件,包括后盖部、第一边框部及第二边框部,所述后盖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弧形部、中间部及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连接所述第一边框部,第二弧形部连接所述第二边框部;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板面与所述中间部相对设置;
第一天线子模组,所述第一天线子模组的辐射面自所述电路板的板面方向朝向所述第一边框部倾斜;
第二天线子模组,所述第二天线子模组的辐射面自所述电路板的板面方向朝向所述第二边框部倾斜;
第一反射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弧形部上,用于反射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天线子模组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及
第二反射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弧形部上,用于反射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天线子模组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设置第一辐射部的辐射面相对于电路板的板面倾斜,及在第一辐射部靠近后盖部的一侧设置反射组件,以使第一辐射部的辐射电磁波信号的方向朝向边框部偏转及电磁波信号的能量朝向边框部集中,进而提高第一天线模组在电子设备的侧面的信号覆盖度(信号覆盖角度范围),及提高电子设备在侧面收发天线信号的增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种电子设备沿A-A线的截面图;
图3是图2中虚线圆圈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种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三种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四种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五种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2中的电子设备的局部分解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第一天线模组的电路框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六种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七种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八种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九种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十种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十一种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反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反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反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第一种电子设备的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第二种电子设备的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电子设备在未设置反射组件时的局部剖面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电子设备在设置反射组件时的局部剖面图;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第一种电子设备的剖面图;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第二种电子设备的剖面图;
图26是图3提供的电子设备在未设置反射组件、设有25mm×6mm反射组件及设有25mm ×10mm反射组件在H极化方向上的二维方向图;
图27是图3提供的电子设备在未设置反射组件、设有25mm×6mm反射组件及设有25mm ×10mm反射组件在V极化方向上的二维方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所列举的实施例之间可以适当的相互结合。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 包括但不限于为电话、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照相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耳机、手表、可穿戴设备、基站、车载雷达、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Equipment, CPE)等能够收发电磁波信号的设备。本申请以电子设备100是手机为例,为了便于描述,以电子设备100处于第一视角为参照进行定义,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X向,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Y向,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定义为Z向。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为正向。
请参阅图2,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组件10、电路板20、第一天线模组30及反射组件40。
请参阅图2及图3,壳体组件10包括后盖部11及边框部12。后盖部11盖合于边框部12并与边框部12形成收容空间13。当电子设备100为手机时,后盖部11大致呈矩形。后盖部11呈平直的板状,也可以呈曲面状等异形状。边框部12呈矩形框状。后盖部11的外周沿与边框部12一侧的内周沿相连接,以形成收容空间13。该收容空间13可类似于盒状。边框部12与后盖部11的结构可以是分体式或一体式。可选的,本申请对于后盖部11、边框部12 的材质不做具体的限定。后盖部11、边框部12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塑料、陶瓷、玻璃、高分子复合材料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后盖部11、边框部12的材质还可以为具有金属的拼接材质。换言之,后盖部11、边框部12可设有非屏蔽区域让天线信号透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电子设备100还可包括显示屏50,显示屏50盖合于壳体组件10,以使收容空间13形成近似封闭的空间。
请参阅图3,电路板20设于收容空间13内。电路板20与后盖部11相对设置。电路板20的板面朝向后盖部11朝向。电路板20与后盖部11沿Z轴方向排列设置。其中,电路板 20的板面201是指电路板20上用于承载电路、器件的面,一般为电路板20的外表面。且一般为电路板20的外表面中面积最大的面。一般而言,电路板20的板面201有两个,其中,电路板20的一个板面朝向后盖部11,另一个板面背向后盖部11。
可选的,本申请中具有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天线模组。当天线模组为多个时,本申请以第一天线模组30、第二天线模组、第三天线模组进行命名,以加以区分。本申请并不限定第一天线模组30的数量为一个,换言之,第一天线模组3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第二天线模组、第三天线模组也是如此。此外,本申请并不限定第一天线模组30与第二天线模组的结构相同或不同。换言之,第一天线模组30的结构与第二天线模组的结构相同或不同,其他天线模组也是如此。
请参阅图3,第一天线模组30设于收容空间13内。第一天线模组30包括用于收发电磁波信号的第一辐射部31。其中,第一辐射部31并不限定第一天线模组30还设有第二个辐射部。换言之,第一天线模组30的辐射部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一辐射部31为第一天线模组30的辐射部。具体的,第一辐射部31的结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贴片天线的贴片形式、叠层天线的叠层形式、偶极子天线的偶极子形式、磁电偶极子天线的磁电偶极子形式、准八木天线的准八木形式中的至少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可以理解的,第一辐射部31为第一天线模组30上收发电磁波信号的端口。第一辐射部31的材质为导电材质。具体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导电氧化物(例如,氧化铟锡ITO)、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等。
可选的,第一辐射部31可设于电路板20上,其包括第一辐射部31设于电路板20的两个板面中的一个,或电路板20的侧面。其中,电路板20的侧面为电路板20的两个板面之间的连接面。
第一辐射部31可设于电路板20的板面201上。
可选的,请参阅图3,第一辐射部31还可设于收容空间13内,且位于电路板20的一侧。换言之,第一辐射部31可以与电路板20之间间隔设置,该间隔设置并不影响第一辐射部31 与电路板20之间通过其他结构连接。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面相对于电路板20的板面201倾斜。其中,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面311在物理位置上可以为第一辐射部31在辐射方向上朝向空气的表面,该表面与承载第一辐射部31的面相背设置。
请参阅图3及图4,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面311相对于电路板20的板面201倾斜的角度可以为0°~90°(包括0°和90°)。请参阅图3,当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面311相对于电路板20的板面201倾斜的角度为90°时,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面311相对于电路板20的板面201垂直。通过设置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面311相对于电路板20的板面201倾斜,可使第一辐射部31所形成的信号辐射范围朝向边框部12偏移。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边框部12是指靠近电路板20一侧的部分。
可选的,请参阅图3,反射组件40设于第一辐射部31的一侧且与第一辐射部31相间隔设置。反射组件40可位于第一辐射部31辐射电磁波信号的范围内。反射组件40用于反射至少部分的第一辐射部31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如图3中虚线箭头部分),以提高第一辐射部 31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在预设方向上的天线信号增益,提高第一辐射部31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的覆盖范围。预设方向可以为边框部12所在的方向。
在传统的技术中,显示屏50内设有较多的金属结构,导致显示屏50对电磁波信号具有屏蔽作用,如此,电子设备100的侧面及显示屏50所在侧的电磁波信号较少。而且,随着曲面显示屏50的发展,显示屏50占据侧面的面积增加,以使显示屏50对于电磁波的遮挡范围更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通过设置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面311相对于电路板 20的板面201倾斜,及在第一辐射部31靠近后盖部11的一侧设置反射组件40,以使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电磁波信号的方向朝向边框部12偏转及电磁波信号的能量朝向边框部12集中,进而提高第一天线模组30在电子设备100的侧面的信号覆盖度(信号覆盖角度范围),及提高电子设备100在侧面收发天线信号的增益。
本申请不限定第一天线模组30的具体形式及第一天线模组30收发的天线信号频段,可选的,第一天线模组30收发的天线信号的频段包括但不限于为毫米波频段、亚毫米波频段、太赫兹波频段、Sub-6G频段、第二代移动通信信号(2G)、第三代移动通信信号(3G)、第四代移动通信信号(4G)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以第一天线模组30所收发的信号为毫米波频段为例,第一辐射部31可以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或线性队列排布的辐射单元。多个辐射单元间隔设置,多个辐射单元皆收发天线信号。通过移相器、天线透镜等方式控制多个辐射单元收发天线信号的相位,以使多个辐射单元所收发的天线信号波束赋形,以提高天线增益和方向性。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对第一辐射部31的安装位置进行举例说明,当然,本申请提供的第一辐射部31的安装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以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面311相对于电路板20的板面201垂直的情况进行举例说明,此方式可有效地减小第一辐射部31在X轴方向占据的空间,及在电子设备100的侧边实现更多信号覆盖。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辐射部31还可以以其他角度进行倾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第一辐射部31设于边框部12与电路板20的侧面之间,以节省电路板20上的空间。换言之,边框部12、第一辐射部31及电路板20依次设置,既可以使得第一辐射部31在偏向边框部12辐射电磁波的过程中减少遮挡,还可以减少边框部12在电路板20上所占据的空间(X-Y平面上);而且,当第一辐射部31倾斜设置于电路板20上时,第一辐射部31在Z轴方向上占据的空间较多,通过将第一辐射部31设于边框部12与电路板20的侧面之间,还可以减小电子设备100在Z轴方向的尺寸。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辐射部31可以设于电路板20朝向后盖部11的板面上。通过在电路板20上设置楔形的垫片,使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面311相对于电路板20的板面201倾斜,以使第一辐射部31辐射的信号波束从电路板20的法线方向(Z轴方向)朝向边框部12偏移,其中,偏移的角度与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面311相对于电路板20的板面201倾斜的角度相关。
本实施例以第一辐射部31设于边框部12与电路板20的侧面之间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后盖部11、第一辐射部31及显示屏50沿Z轴方向依次排列请参阅图3,第一辐射部31与后盖部11之间的距离h1小于第一辐射部31与显示屏50之间的距离h2。由于显示屏50对于第一辐射部31具有屏蔽作用,所以通过使第一辐射部31相对远离显示屏50,以减小显示屏50 对于第一辐射部31所收发电磁波信号的遮挡。
具体的,请参阅图3,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注塑基材部60。注塑基材部60的材质可为塑料材料。这些塑胶材料可通过注塑成型的工艺成型于边框部12,以在边框部12内成型定位孔、安装槽及分隔不同的安装位,以便于电路板20、电池等器件归整地安装于边框部12内。边框部12的内表面与电路板20之间的塑胶材料形成注塑基材部60。换言之,注塑基材部60 设于边框部12朝向电路板20的表面上。
可选的,请参阅图5及图6,注塑基材部60与电路板20的侧面之间具有间隙。请参阅图5,第一辐射部31贴合于电路板20朝向注塑基材部60的侧面,该侧面的法线方向可为X 轴方向。请参阅图6,第一辐射部31贴合于电路板20朝向注塑基材部60的侧面,该侧面的法线方向可与X轴方向相交。此时将电路板20还作为第一辐射部31的承载结构,以避免额外设置的第一辐射部31的承载结构,提高第一天线模组30与电路板20的集成度。
可选的,请参阅图7,第一辐射部31还可以成型于支撑件32上,支撑件32可固定于注塑基材部60朝向电路板20侧面的表面及与该表面具有间隔,第一辐射部31设于支撑件32上且位于支撑件32与注塑基材部60之间,如此,可实现将第一辐射部31固定于注塑基材部60上且与注塑基材部60保持预设间距,该预设间距利于提高第一辐射部31的信号辐射效率。
可选的,请参阅图3,注塑基材部60可设有容置槽61,第一辐射部31至少部分嵌设于注塑基材部60的容置槽61内。如此,第一辐射部31至少部分嵌设于容置槽61中,容置槽61形成第一辐射部31周侧的保护件,可以对第一辐射部31周侧进行有效的防护及减小周侧的电子器件、金属对第一辐射部31所发射信号的干扰。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8,容置槽61朝向电路板20的避面具有至少一个隔离件63。可选的隔离件6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隔离件63沿Y轴方向间隔设置。多个隔离件63使得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面与容置槽61朝向电路板20的避面之间具有相间隔设置或之间形成预设间隙,预设间隙以提高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效率。
以上是对于第一辐射部31安装于注塑基材部60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举例说明。
可选的,请参阅图9,第一天线模组30包括依次连接的天线部分33、射频前端34及基带电路35。其中,基带电路35可封装于基带电路35中,基带电路35用于负责信号处理和协议处理。射频前端34可封装于射频芯片中,射频前端34用于负责射频收发、频率合成、功率放大等。天线部分3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辐射部31、馈电部331及匹配部332等。匹配部332连接射频前端34,用于接收射频前端34所发射的射频信号,并通过电容和/或电感组成的匹配电路对射频信号进行阻抗匹配,以提高收发效率。馈电部331用于将匹配好的射频信号馈入第一辐射部31,第一辐射部31用于将预设频段的射频信号辐射到空气中或从空气中接收预设频段的射频信号。可选的,射频前端34和基带电路35设于电路板20上,天线部分33整体设于注塑基材部60表面或注塑基材部60的容置槽61内。可选的,天线部分33 中,可以第一辐射部31设于注塑基材部60表面或注塑基材部60的容置槽61内,匹配部332 及馈电部331设于电路板20上。可选的,天线部分33中,可以第一辐射部31和馈电部331 设于注塑基材部60表面或注塑基材部60的容置槽61内,匹配部332设于电路板20上。以上的多种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设置,以使电子设备100的第一天线模组30的设置方式多样化,及合理的减小在电路板20上的占据空间,或减小电路板20上的其他器件的信号干扰。
本实施方式对于注塑基材部60具有容置槽61,第一辐射部31至少部分设于容置槽61 内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具体的,请参阅图3,容置槽61在注塑基材部60上形成的开口62朝向后盖部11。此时,通过将第一辐射部31设于容置槽61即可快速地安装第一辐射部31在注塑基材部60上。通过设置容置槽61的开口62朝向后盖,一方面是方便从后盖部11侧安装第一辐射部31,另一方面是便于将第一辐射部31与电路板20通过线路进行连接,减小连接线的路径及防止缠绕。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辐射部31还可以位于注塑基材部60朝向后盖部11的表面等位置。
以下实施方式对于反射组件40与第一辐射部3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举例说明。当然,本申请提供的反射组件40与第一辐射部3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可选的,请参阅图3,反射组件40设于第一辐射部31的后盖部11所在侧。反射组件40 在电路板20的法线方向(Z轴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容置槽61在注塑基材部60上形成的开口62。进一步地,反射组件40在电路板20的法线方向(Z轴方向)上的正投影可全部覆盖容置槽61在注塑基材部60上形成的开口62。
请参阅图3,反射组件40在辐射面311的法线方向(X轴方向)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面311。
通过以上的设计,以使反射组件40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辐射部31的侧面(Z轴正向),反射组件40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辐射部31的正面(X轴正向),反射组件40对第一辐射部 31靠近后盖部11的一侧辐射的信号进行反射,进而使第一辐射部31辐射的信号朝向显示屏 50所在侧偏移或集中,进而提高方向性,进而提高增益。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第一辐射部31在法线方向上(X轴正向)的正投影位于反射组件40上的部分的面积小于位于反射组件40之外的部分的面积。换言之,反射组件40在X轴方向上与第一辐射部31的一小部分相对应,而第一辐射部31的大部分在X轴方向上未被反射组件40遮挡,以减少反射组件40对第一辐射部31在朝向方向上的遮挡,确保第一辐射部31朝边框部12辐射信号。
以下实施方式对于反射组件40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当然,本申请提供的反射组件40 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反射组件40为片状或涂层状。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承载面101。承载面101的至少部分为曲面。反射组件40的至少部分贴合于承载面101上的曲面,以使反射组件40呈弧形状。
或者,请参阅图10,承载面101的至少部分为相对于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面311倾斜的倾斜面。反射组件40的至少部分贴合于承载面101上的倾斜面,以使反射组件40相对于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面311倾斜。
通过设置反射组件40为弧形或相对于第一辐射部31的辐射面311倾斜,以使反射组件 40能够将第一辐射部31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朝向反射组件40的朝向侧偏转,进而使得电子设备100的侧边的电磁波覆盖角度增加及第一天线模组30的信号方向性增加,进而增加第一天线模组30的信号增益。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反射组件40还可以为朝向第一辐射部31的表面为曲面或倾斜面,反射组件40背离第一辐射部31的表面为平面等异形结构,以实现反射组件40能够将第一辐射部31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朝向反射组件40的朝向侧偏转。
以下实施方式对于反射组件40的位置进行举例说明,当然,本申请提供的反射组件40 的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后盖部11连接边框部12的部分为弧形部111。换言之,后盖部11可以为曲面状的后盖,以便于操作者手部握持电子设备100,还消除了直角壳体组件10时的拐角部狭小空间,提高壳体组件1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承载面101为弧形部111的内表面、弧形部111的外表面或设于弧形部111的内表面和弧形部111的外表面之间的面。
换言之,反射组件40设于后盖部11的弧形部111上,以使后盖部11作为反射组件40的承载结构,无需另设用于承载反射组件40的结构,利用后盖部11作为承载结构,可充分利用后盖部11。
可选的,请参阅图11,反射组件40设于后盖部11的外表面,后盖部11的外表面为朝向电子设备100外的表面。具体的,反射组件40可通过粘胶贴合于后盖部11的外表面;或者,反射组件40可以直接通过印刷、喷涂等工艺成型于后盖部11的外表面。通过设置反射组件40设于后盖部11的外表面,可使后盖部11隔开反射组件40与第一辐射部31,如此,反射组件40与第一辐射部31之间由于后盖部11的隔开自然形成了间隔,无需额外在第一辐射部 31与后盖部11之间形成间隔,以减小壳体组件10的尺寸。
进一步地,反射组件40的材质可为透明材质,以减小反射组件40对于电子设备100的外观面的影响。当然,在反射组件40上还可以设有绝缘的保护层,既保护反射组件40也保护误触到反射组件40的用户。
可选的,请参阅图3,反射组件40设于后盖部11的内表面,后盖部11的内表面为朝向电子设备100内部空间的表面。与上述相类似地,反射组件40可通过粘胶贴合于后盖部11的内表面;或者,反射组件40可以直接通过印刷、喷涂等工艺成型于后盖部11的内表面。通过设置反射组件40于后盖部11的内表面,可使第一辐射部31所辐射的电磁波高效地直接地被反射组件40反射,而避免部分电磁波在后盖部11的内表面产生表面波损耗和在后盖部11的内部损耗。
可选的,请参阅图12,反射组件40可一部分嵌设于后盖部11内,另一部分设于后盖部 11的内表面所在侧,或设于后盖部11的外表面所在侧。当反射组件40具有一定厚度时,本实施方式的设计可使反射组件40的部分厚度与后盖部11的部分厚度向重叠,进而减小反射组件40与后盖部11的整体厚度。
可选的,请参阅图13,反射组件40全部设于后盖部11内,一方面实现反射组件40隐藏的效果,另一方面可减小反射组件40在后盖部11的内表面侧或外表面侧所占据的空间。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4,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承载件102。承载件102 位于注塑基材部60与后盖部11之间。承载件102连接注塑基材部60;或者,承载件102连接后盖部11;或者,承载件102连接注塑基材部60和后盖部11。承载件102朝向后盖部11 的面为承载面101。承载件102的材质可以为硬质材质或柔性材质。当承载件102为硬质材质时,承载件102可与后盖部11(或注塑基材部60)间隔设置,承载件102通过连接件连接于后盖部11(或注塑基材部60)。当承载件102为柔性材质时,承载件102可调节其形状至与弧形部111相适配,以贴合于弧形部111。
可选的,请参阅图14,承载件102可为硬质材质,承载件102可呈弧形。后盖部11连接边框部12的部分为弧形部111。弧形部111与注塑基材部60之间形成弧形空间103。承载件102位于弧形空间103中。通过设置承载件102为弧形,将承载件102设于后盖部11与注塑基材部60之间形成弧形空间103中,以充分利用电子设备100中的异形结构间隙。
进一步地,承载件102的弧形延伸趋势可以与弧形空间103的延伸趋势相同或相近,以充分利用电子设备100的异形间隙。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5,后盖部11连接边框部12的部分为弧形部111。承载面101设于注塑基材部60上且朝向弧形部111。通过将反射组件40设于注塑基材上,以使注塑基材部60在边框部12中形成分隔位置及可承载第一辐射部31的同时,还能够作为反射组件40的承载结构,实现了注塑基材部60的一物多用,而且,将第一辐射部31及反射组件40皆设于注塑基材部60上,可方便安装第一辐射部31与反射组件40,相对于将反射组件40设于后盖部11上的情况,可方便准确控制第一辐射部31与反射组件40之间的位置关系。
请参阅图15,后盖部11连接边框部12的部分为弧形部111。第一辐射部31在法线方向 (X轴方向)上的正投影一部分位于弧形部111,另一部分设于边框部12,且第一辐射部31在弧形部111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第一辐射部31在边框部12的正投影面积。换言之,第一辐射部31的设置位置更靠近后盖部11。当第一辐射部31背离后盖部11的一侧具有信号屏蔽件时,通过设置第一辐射部31更靠近后盖部11,可减少第一辐射部31所辐射信号的遮挡,以使第一辐射部31在电子设备100的侧面形成较大范围的覆盖。
以下实施方式对于反射组件40的具体结构进行举例说明,当然,本申请提供的反射组件 40的具体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具体的,反射组件40的材质为导电材质,以与第一辐射部31所收发的电磁波电磁耦合。其中,反射组件4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导电金属层、导电非金属薄膜层等。具体的,反射组件4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石墨烯、石墨、炭黑、单壁和多壁碳纳米管、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纳米线、金属纳米颗粒或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其中,金属包括但不限于为金、银、铜、铝或镍。金属氧化物包括但不限于为氧化铟锡(ITO)或氟掺杂锡氧化物(FTO)等。本实施例中,反射组件40的材质可以为导电银浆等。
当第一辐射部31收发电磁波信号时,第一辐射部31与反射组件40产生电磁耦合,可在反射组件40上形成电流分布,反射组件40上的电流分布使反射组件40对于第一辐射部31 辐射的电磁波形成带阻结构,带阻结构即电磁波无法透过或者透过率极小。该反射组件40可阻挡第一辐射部31朝向反射组件40辐射的电磁波信号,以使该电磁波信号朝向反射组件40 的朝向方向进行偏转,进而使得第一天线模组30在边框部12的电磁波信号方向性增强及增益增加。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8,反射组件40可为整片实心结构。具体而言,反射组件40可为整片金属片。进一步地,当第一辐射部31包括队列排布的多个辐射单元时,第一辐射部31大致呈矩形。第一辐射部31的长度方向为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即Y轴方向。第一辐射部31的宽度方向为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即Z轴方向。反射组件40可呈矩形,反射组件40的长度方向对应第一辐射部31的长度方向,即Y轴方向。反射组件40 的宽度方向对应第一辐射部31的宽度方向,即Z轴方向。可选的,反射组件40的长度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一辐射部31的长度尺寸的0.85倍,进一步地,反射组件40的长度尺寸可以大于第一辐射部31的长度尺寸,以使在Y轴方向上,反射组件40可尽可能多的对第一辐射部 31所辐射的电磁波作用。可选的,反射组件40的宽度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一辐射部31所辐射的电磁波的1/2波长,以使反射组件40能够在第一辐射部31所辐射的电磁波的激励下形成电流,从而实现对于第一辐射部31所辐射的电磁波的阻隔及反射作用。
本申请对于反射组件40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反射组件40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形、椭圆形、菱形等等,需满足反射组件40在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一辐射部31的长度尺寸的0.85倍;及满足反射组件40在Z轴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一辐射部31 所辐射的电磁波的1/2波长。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6,反射组件40包括多个相间隔设置的反射件 41。相邻的两个反射件41之间的间距远小于第一辐射部31收发电磁波的波长,从而,第一辐射部31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无法透过相邻的两个反射件41之间的间隙。
本申请对于反射件41的具体的形状、排列方式及间距不做具体的限定。换言之,反射件 41可以为矩形、圆形、矩形、菱形、椭圆形等等。
可选的,请参阅图17,当反射组件40包括多个反射件41时,反射件41呈条形。多条反射件41并排且间隔设置。请参阅图17,反射件41的延伸方向可沿壳体组件10的长度方向。请参阅图18,反射件41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沿壳体组件10的宽度方向,还可以沿与壳体组件10的长度方向及壳体组件10的宽度方向皆相交的方向。换言之,反射组件40为条形栅格结构,如此设计,可减少制备反射组件40的材料的量,特别在大批量生产反射组件40时,可极大地节省材料和节省成本。当然,组成反射组件40的多个反射件41的结构可不相同。
以上为实施例一对于电子设备100的具体结构的举例说明。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一辐射部 31相对于电路板20的板面201倾斜设置,设计第一辐射部31的位置,设计反射组件40相对于第一辐射部31的位置,设计反射组件40的设置位置、结构等,实现将第一辐射部31所收发的电磁波信号朝向显示屏50所在的方向偏移及电磁波信号的能量朝向显示屏50所在的方向集中,进而提高第一天线模组30在电子设备100的侧面的信号覆盖度(信号覆盖角度范围),及提高电子设备100在侧面收发天线信号的增益。
请参照图19,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壳体组件10内侧的视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电子设备100大致相同,主要的不同在于,边框部12包括至少一个金属段121。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第二天线模组(未图示)。第二天线模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辐射部71。第二辐射部71与第一辐射部31所收发的电磁波频段不同或相同。第二辐射部71为至少一个金属段121中的一个。第二辐射部71靠近反射组件40。第二辐射部71能够与反射组件40电磁耦合。
换言之,边框部12可包括多个金属段121,相邻的两个金属段121之间绝缘设置。金属段121可作为第二天线模组的辐射部,以收发电磁波信号,如此,将边框部12作为第二天线模组的辐射部,可充分利用边框部12,实现一物多用,由于边框部12的金属段121没有被遮挡,如此,使得第二天线模组能够更加顺畅及高效的收发电磁波信号。
将反射组件40靠近于金属段121设置,及使反射组件40沿Y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辐射部71所辐射电磁波信号的波长,以使第二辐射部71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能够在反射组件40中激发出电流信号,进而实现反射组件40与第二辐射部71之间电磁耦合,如此,实现对于第二辐射部71所辐射电磁波信号的信号增强,提高第二天线模组的辐射效率。换言之,反射组件40靠近于第二辐射部71设置,可作为第二辐射部71的信号增强器,如此,实现了反射组件40的一物多用。另一方面通过耦合激励起反射组件40上的电流分布,以使反射组件40上的能量分布均匀,降低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io,SAR)值,即减小对人体的辐射。
可选的,反射组件40反射第一辐射部31所收发的电磁波信号与反射组件40作为第二辐射部71的信号增强器可以是分时进行的或同时进行。
第一辐射部31与第二辐射部71所收发的电磁波信号的频段可相同或不同。举例而言,第一辐射部31收发的电磁波频段包括毫米波信号、亚毫米波信号、太赫兹波信号中的至少一种,第二辐射部71所收发的电磁波信号包括Sub-6G信号、Wi-Fi信号、移动通信信号中的至少一种。如此,电子设备100可覆盖多个天线信号频段。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反射组件40还可以作为第二天线模组的辐射部,即反射组件40还可为作为第二辐射部71,则无需另外设置第二辐射部71,以减少电子设备100的器件数量。
请参照图20,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壳体组件10内侧的视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电子设备100大致相同,主要的不同在于,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第三天线模组(未图示)。第三天线模组包括辐射线圈81。举例而言,第二天线模组可以为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天线。反射组件40形成辐射线圈81中的一部分。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1,反射组件40可包括多条沿Y轴方向延伸的条形反射件41。条形反射件41中的至少一条可串联至一个辐射线圈81中。如此,以使反射组件40在作为第一辐射部31的反射组件40的同时,还可以作为辐射线圈81的一部分,实现了一物多用,提高反射组件40的利用率,减少器件的数量,及节省成本与空间。
当然,多个条形反射件41中的两个条形反射件41可分别作为两个不同辐射线圈81的一部分,以更加充分地提高反射件41的利用率。
可选的,反射组件40作为第三天线模组的辐射线圈81的使用时间段与反射组件40作为第一辐射部31的反射结构的使用时间段为不同的时间段。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三可相互结合,换言之,反射组件40可作为第一天线模组30的反射结构、可作为第二天线模组的信号增强器、还可作为第三天线模组的辐射线圈81的一部分。如此,实现一物多用。
请参照图22,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剖视图。
请参照图22,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组件10、第一天线模组30及显示屏50。第一天线模组30设于壳体组件10包围形成的空间中。第一天线模组30用于收发预设频段的电磁波信号。显示屏50盖合于壳体组件10。第一天线模组30在显示屏50所在侧的信号覆盖范围为第一角度范围θ1。
请参照图23,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反射组件40,反射组件40设于壳体组件10包围形成的空间中或设于壳体组件10上。反射组件40与第一天线模组30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的结构、第一天线模组30的结构和位置、显示屏50的结构和位置、反射组件40的结构和位置皆可参考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的相关描述。
请参照图23,反射组件40用于反射部分电磁波信号至显示屏50所在侧,以使第一天线模组30在显示屏50所在侧的信号覆盖范围为第二角度范围θ2。其中,第二角度范围θ2大于第一角度范围θ1。
举例而言,当未在第一辐射部31靠近壳体组件10的一侧设置反射组件40时,第一辐射部31在显示屏50所在侧的信号覆盖范围为30°(即图22中的第一角度范围θ1)。
举例而言,当第一辐射部31靠近壳体组件10的一侧设置反射组件40时,第一辐射部31在显示屏50所在侧的信号覆盖范围为45°(即图23中的第二角度范围θ2)。如此,可知反射组件40能够提高第一天线模组30在显示屏50所在侧的信号覆盖的角度范围,从而提高在显示屏50所在的天线信号覆盖度,提高天线通信质量。
通过在第一天线模组30靠近壳体组件10所在侧设置反射组件40,以反射第一辐射部31 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可提高第一天线模组30在显示屏50所在侧的信号覆盖的角度范围,从而提高在显示屏50所在的天线信号覆盖度,提高天线通信质量。
请参照图23,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电路板20。本实施例中的电路板20可参考实施例一中的电路板20。电路板20的板面201与显示屏50相背设置或相对设置。具体的,电路板20的一板面与显示屏50相对设置,电路板20的另一板面与显示屏50相背设置。第一天线模组30的辐射面相对于电路板20的板面201倾斜,以使第一天线模组30的辐射电磁波信号的方向朝向显示屏50所在侧偏转,结合反射组件40的作用,以使第一天线模组30的辐射电磁波信号的能量朝向显示屏50所在侧集中,进而提高第一天线模组30在电子设备100的侧面的信号覆盖度(信号覆盖角度范围),及提高电子设备100在侧面收发天线信号的增益。
请参照图23,壳体组件10包括边框部12。本实施例中的边框部12可参考实施例一中的边框部12。边框部12与电路板20的侧面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一天线模组30设于边框部12 与电路板20的侧面之间,第一天线模组30的辐射面至少部分与边框部12相对,以充分利用电路板20与边框部12之间的空间,节省电路板20上的空间。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3,壳体组件10还包括连接边框部12的后盖部11。后盖部11连接边框部12的部分为弧形部111。反射组件40设于弧形部111上,一方面将后盖部11作为反射组件40的承载结构,无需额外设置反射组件40的承载结构,此外,充分利用后盖部11 上的弧形部111,以使反射组件40也呈弧形,弧形的反射组件40可将第一天线模组30所辐射的部分电磁波信号反射至显示屏50所在侧,以使第一天线模组30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朝向显示屏50所在侧偏移并使得电磁波信号的能量朝向显示屏50所在侧集中,进而使得第一天线模组30的方向性更强,从而第一天线模组30的信号增益增加。
反射组件40在电路板20的法线方向(Z轴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第一天线模组30的侧面。第一天线模组30在法线方向(X轴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反射组件40上。第一天线模组30在法线方向(X轴方向)上的正投影位于反射组件40上的部分的面积小于位于反射组件40之外的部分的面积。
通过以上的设计,以使反射组件40在X轴方向上与第一天线模组30的一小部分相对应,而第一天线模组30的大部分在X轴方向上未被反射组件40遮挡,以减少反射组件40对第一天线模组30在朝向方向上的遮挡,确保第一天线模组30朝边框部12辐射信号。
请参照图24,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组件10、电路板20、第一天线子模组91、第二天线子模组92、第一反射组件42及第二反射组件43。其中,第一天线子模组91的结构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的任意一种第一天线模组30,第二天线子模组92的结构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的任意一种第一天线模组30。壳体组件10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壳体组件10,电路板20也可以参考实施例一中的电路板20。
请参照图24,壳体组件10包括后盖部11、第一边框部121及第二边框部122。后盖部11可参考实施例一中的后盖部11,第一边框部121和第二边框部122可以位于实施例一中呈矩形框状的边框部12的两个相对的框条,其中,框条呈直线延伸。
请参照图24,后盖部1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弧形部112、中间部113及第二弧形部114。电路板20的板面201与中间部113相对设置。第一弧形部112连接第一边框部121。第二弧形部114连接第二边框部122。
第一天线子模组91的辐射面自电路板20的板面201方向朝向第一边框部121倾斜,其倾斜的角度可以为0~90°,包括0°和90°。第二天线子模组92的辐射面自电路板20的板面201方向朝向第二边框部122倾斜,其倾斜的角度可以为0~90°,包括0°和90°。
第一反射组件42设于第一弧形部112上,用于将第一天线子模组91所辐射的至少部分的电磁波信号反射至第一边框部121所在的方向。第二反射组件43设于第二弧形部114上,用于将第二天线子模组92所辐射的至少部分的电磁波信号反射至第二边框部122所在的方向。以上的设计使得第一天线子模组91和第二天线子模组92分别在电子设备100的相对两侧具有一定范围的电磁波信号收发性能,及结合第一反射组件42和第二反射组件43的设计,以使第一天线子模组91所收发的电磁波信号朝向显示屏50所在侧偏移及能量集中,进而提高天线增益;及使第二天线子模组92所收发的电磁波信号朝向显示屏50所在侧偏移及能量集中,进而提高天线增益。
进一步地,第一天线子模组91位于电路板20的一侧面与第一边框部121之间,第二天线子模组92位于电路板20的另一侧面与第二边框部122之间,以使第一天线子模组91及第二天线子模组92充分利用电路板20两侧的空间,及节省电路板20上的空间。
请参照图25,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第三天线子模组93。第三天线子模组93设于电路板20上。第三天线子模组93的辐射面朝向中间部113。第三天线子模组93在电子设备100的后盖部11侧形成一定角度范围的天线信号覆盖,第一天线子模组91在电子设备100的第一边框部121侧形成一定角度范围的天线信号覆盖,第二天线子模组92在电子设备100的第二边框部122侧形成一定角度范围的天线信号覆盖。第一天线子模组91与第三天线子模组93之间的天线信号覆盖角度范围相互重叠,第二天线子模组92与第三天线子模组93之间的天线信号覆盖角度范围相互重叠,三个角度范围汇合形成电子设备100天线的信号覆盖角度范围,由于第一反射组件42和第二反射组件43的设置,以使电子设备100的天线信号覆盖角度范围的两个边界皆朝向显示屏50所在侧偏移,进而增加了电子设备100的天线信号覆盖角度范围,提高电子设备100的通信能力。
根据实际检测结果,本申请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100在未设置反射组件40时在H极化方向上的增益可达到8.1dB,在V极化方向上的增益可达到7dB。H极化方向为Y轴方向,也是第一天线模组30的长度方向;V极化方向为第一天线模组30的宽度方向。显然地,在 H极化方向上的增益与在V极化方向上的增益之差为1.1dB。
本申请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100在设有25mm(长度方向)×6mm(宽度方向)金属片作为反射组件40时在H极化方向上的增益可达到8.28dB,在V极化方向上的增益可达到7.59dB。显然地,在H极化方向上的增益与在V极化方向上的增益之差为0.0.69dB。且相比于未设置反射组件,H极化提升0.18dB,V极化提升0.59dB。
本申请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100在设有25mm(长度方向)×10mm(宽度方向)金属片作为反射组件40时在H极化方向上的增益可达到8.3dB,在V极化方向上的增益可达到8dB。显然地,在H极化方向上的增益与在V极化方向上的增益之差为0.3dB。
由上可知,电子设备100在设置反射组件40后在H极化方向和V极化方向上的增益皆增加,利于提高天线信号的辐射效率;H极化方向和V极化方向上的增益差减小,利于在双极化方向上的信号均匀,形成双极化天线。
随着反射组件40的宽度增加至适合的尺寸,电子设备100在H极化方向和V极化方向上的增益皆增加,利于提高天线信号的辐射效率;H极化方向和V极化方向上的增益差减小,利于在双极化方向上的信号均匀,形成双极化天线。
请参阅图26,图26为电子设备100在H极化方向的2D增益方向图。其中,L1代表未设置反射组件时的H极化方向的2D增益方向图;L2代表设有25mm(长度方向)×6mm(宽度方向)金属片作为反射组件40时在H极化方向上的2D增益方向图;L3代表设有25mm (长度方向)×10mm(宽度方向)金属片作为反射组件40时在H极化方向上的2D增益方向图。其中0~90°为显示屏方向区域,以30°为参考点。在参考点处的L1、L2、L3分别对应的增益依次为-6.37dB、-4dB、-4dB。显然地,显示屏方向区域30°位置处的增益随着反射组件的设置及反射组件的宽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由图可知,设置反射组件后,提升了显示屏侧的增益覆盖。
请参阅图27,图27为电子设备100在V极化方向的2D增益方向图。其中,L1代表未设置反射组件时的V极化方向的2D增益方向图;L2代表设有25mm(长度方向)×6mm(宽度方向)金属片作为反射组件40时在V极化方向上的2D增益方向图;L3代表设有25mm (长度方向)×10mm(宽度方向)金属片作为反射组件40时在V极化方向上的2D增益方向图。其中0~90°为显示屏方向区域,以30°为参考点。在参考点处的L1、L2、L3分别对应的增益依次为2.34dB、3.71dB、4.91dB。显然地,显示屏方向区域30°位置处的增益随着反射组件的设置及反射组件的宽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由图可知,设置反射组件后,提升了显示屏侧的增益覆盖。
以上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7)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包括边框部及后盖部,所述后盖部盖合于所述边框部并与所述边框部形成收容空间;
电路板,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后盖部相对设置;
第一天线模组,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天线模组包括用于收发电磁波信号的第一辐射部,所述第一辐射部设于所述电路板上或设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辐射部的辐射面相对于所述电路板的板面倾斜;及
反射组件,设于所述第一辐射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辐射部相间隔设置,所述反射组件用于反射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辐射部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射部设于所述边框部与所述电路板的侧面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注塑基材部,所述注塑基材部设于所述边框部朝向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上;所述第一辐射部设于所述注塑基材部朝向所述电路板侧面的表面;或者,所述第一辐射部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注塑基材部;或者,所述第一辐射部设于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注塑基材部的侧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基材部具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在所述注塑基材部上形成的开口朝向所述后盖部,所述第一辐射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容置槽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组件设于所述第一辐射部的所述后盖部所在侧,所述反射组件在所述电路板的法线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容置槽在所述注塑基材部上形成的开口;所述反射组件在所述辐射面的法线方向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辐射部的辐射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射部在法线方向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反射组件上的部分的面积小于位于所述反射组件之外的部分的面积。
7.如权利要求3~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组件为片状或涂层状,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的至少部分为曲面,所述反射组件的至少部分贴合于所述承载面上的曲面;或者,所述承载面的至少部分为相对于所述第一辐射部的辐射面倾斜的倾斜面,所述反射组件的至少部分贴合于所述承载面上的倾斜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部连接所述边框部的部分为弧形部,所述承载面为所述弧形部的内表面、所述弧形部的外表面或设于所述弧形部的内表面和所述弧形部的外表面之间的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承载件,所述承载件位于所述注塑基材部与所述后盖部之间,所述承载件连接所述注塑基材部和/或所述后盖部,所述承载件朝向所述后盖部的面为所述承载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呈弧形,所述后盖部连接所述边框部的部分为弧形部,所述弧形部与所述注塑基材部之间形成弧形空间,所述承载件位于所述弧形空间中。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部连接所述边框部的部分为弧形部,所述承载面设于所述注塑基材部上且朝向所述弧形部。
12.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部连接所述边框部的部分为弧形部,所述第一辐射部在法线方向上的正投影一部分位于所述弧形部,另一部分设于所述边框部,且所述第一辐射部在所述弧形部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辐射部在所述边框部的正投影面积。
13.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组件的材质为导电材质,以与所述第一辐射部所收发的电磁波电磁耦合。
14.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组件为整片实心结构,或者,所述反射组件包括多个相间隔设置的反射件,相邻的两个所述反射件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辐射部收发电磁波的波长。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反射组件包括多个所述反射件时,所述反射件呈条形,多条所述反射件并排且间隔设置。
16.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部包括至少一个金属段,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天线模组,所述第二天线模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辐射部,所述第二辐射部与所述第一辐射部所收发的电磁波频段不同或相同,所述第二辐射部为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段中的一个,所述第二辐射部靠近所述反射组件,所述第二辐射部能够与所述反射组件电磁耦合。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射部所收发的电磁波信号包括毫米波信号、亚毫米波信号、太赫兹波信号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辐射部所收发的电磁波信号包括Sub-6G信号、Wi-Fi信号、移动通信信号。
18.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三天线模组,所述第三天线模组包括辐射线圈,所述反射组件形成所述辐射线圈中的一部分。
19.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盖合于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后盖部、所述第一辐射部及所述显示屏依次排列,所述第一辐射部与所述后盖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辐射部与所述显示屏之间的距离。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
第一天线模组,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包围形成的空间中,所述第一天线模组用于收发预设频段的电磁波信号;
显示屏,所述显示屏盖合于所述壳体组件,所述第一天线模组在所述显示屏所在侧的信号覆盖范围为第一角度范围;及
反射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包围形成的空间中或设于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反射组件与所述第一天线模组间隔设置,所述反射组件用于反射部分电磁波信号至所述显示屏所在侧,以使所述第一天线模组在所述显示屏所在侧的信号覆盖范围为第二角度范围,其中,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大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板面与所述显示屏相背设置或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天线模组的辐射面相对于所述电路板的板面倾斜。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边框部,所述边框部与所述电路板的侧面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天线模组设于所述边框部与所述电路板的侧面之间,所述第一天线模组的辐射面至少部分与所述边框部相对。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边框部的后盖部,所述后盖部连接所述边框部的部分为弧形部,所述反射组件设于所述弧形部上。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组件在所述电路板的法线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天线模组的侧面;所述第一天线模组在法线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反射组件上;所述第一天线模组在法线方向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反射组件上的部分的面积小于位于所述反射组件之外的部分的面积。
2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包括后盖部、第一边框部及第二边框部,所述后盖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弧形部、中间部及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连接所述第一边框部,第二弧形部连接所述第二边框部;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板面与所述中间部相对设置;
第一天线子模组,所述第一天线子模组的辐射面自所述电路板的板面方向朝向所述第一边框部倾斜;
第二天线子模组,所述第二天线子模组的辐射面自所述电路板的板面方向朝向所述第二边框部倾斜;
第一反射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弧形部上,用于反射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天线子模组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及
第二反射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弧形部上,用于反射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天线子模组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三天线子模组,所述第三天线子模组设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第三天线子模组的辐射面朝向所述中间部。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子模组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一边框部之间,所述第二天线子模组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二边框部之间。
CN202021527140.1U 2020-07-28 2020-07-28 电子设备 Active CN2134600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27140.1U CN213460081U (zh) 2020-07-28 2020-07-28 电子设备
PCT/CN2021/101232 WO2022022160A1 (zh) 2020-07-28 2021-06-21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27140.1U CN213460081U (zh) 2020-07-28 2020-07-28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60081U true CN213460081U (zh) 2021-06-15

Family

ID=76307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27140.1U Active CN213460081U (zh) 2020-07-28 2020-07-28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600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22160A1 (zh) * 2020-07-28 2022-02-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22160A1 (zh) * 2020-07-28 2022-02-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34374B (zh) 电子设备
CN110416739B (zh)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WO2020034715A1 (zh) Aog天线系统及移动终端
CN111799545B (zh) 天线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397898B (zh) 天线阵列组件及电子设备
US11527812B2 (en) Terminal device
CN209843935U (zh) 电子设备
CN111146583B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US10468775B2 (en) Antenna assembl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lectronic device and remote control having the same
CN111864341B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1088712A1 (zh) 天线辐射体、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1208785A1 (zh) 一种天线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3460081U (zh) 电子设备
WO2022022160A1 (zh) 电子设备
CN113410622A (zh) 天线辐射体、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929475A (zh) 电子设备
WO2004021511A2 (en) Directive antenna elements
EP3425731B1 (en) Antenna assembly and remote control having same
CN114006149A (zh) 电子设备
TWI769878B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電子設備
EP404774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14411520U (zh) 基于终端外壳的5g天线及一种移动终端设备
CN111146582B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690585A (zh) 天线装置、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2448136A (zh) 天线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