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53911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53911U
CN213453911U CN202022221848.0U CN202022221848U CN213453911U CN 213453911 U CN213453911 U CN 213453911U CN 202022221848 U CN202022221848 U CN 202022221848U CN 213453911 U CN213453911 U CN 2134539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hell
volute tongue
air inlet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2184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岸辉
文超
郑和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2184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539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539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539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以及风道结构,其中,风道结构为双风道结构,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道壳体、第二风道壳体、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第一风道壳体与第一蜗舌限定出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壳体与第二蜗舌限定出第二风道,在双风道结构中,第二蜗舌的进风端与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的距离大于第一蜗舌的进风端与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的距离,如此,可自第二风道导入的风量大于可自第一风道导入的风量,进而提高了空调器的整体的通风量。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风道空调器中,双出风风道设置为左右对称结构,两侧的风道的风量相同,然而,在保证风量的情况下,如何优化两个所述出风风道结构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优化两个所述出风风道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
机壳;以及,
风道结构,设于所述机壳内,包括第一风道壳体、第二风道壳体、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所述第一风道壳体与所述第一蜗舌限定出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壳体与所述第二蜗舌限定出第二风道;
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包括第一上端和第一下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上端连线,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一下端连线,使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形成第一进风面积;
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包括第二上端和第二下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上端连线,所述第四端和所述第二下端连线,使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形成第二进风面积;
所述第二进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进风面积。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机壳内;以及,
室内冷媒管,所述室内冷媒管路一端连接所述蒸发器,另一端连接室外机换热器,所述室内冷媒管邻近所述第一风道壳体设置,所述室内冷媒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壳体与所述机壳侧壁之间。
可选地,所述机壳具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机壳进风口,两个所述机壳进风口分别对应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设置,以对应的所述机壳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分布的方向为上下向;
沿上下向,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相对所述第一风道壳体对应的部分至少局部有向下的落差。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的端面处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的端面的下方。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风道壳体内设有第一贯流风轮,所述第一贯流风轮的中心至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一蜗舌参考线,所述第一贯流风轮的中心至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一壳体参考线,所述第一蜗舌参考线与所述第一壳体参考线之间的夹角为α;
在所述第二风道壳体内设有第二贯流风轮,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中心至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蜗舌参考线,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中心至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壳体参考线,所述第二蜗舌参考线与所述第二壳体参考线之间的夹角为β,且α>β。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壳体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风道壳体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一体成型设置。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挡风结构,所述挡风结构凸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之间,用以与所述机壳的内壁或者换热器抵接,以将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相互间隔开。
可选地,所述挡风结构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和所述第二风道壳体一体成型设置。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蜗舌上,且处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第一导风叶片,和/或,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蜗舌上,且处于所述第二风道内的第二导风叶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包括机壳以及风道结构,其中,所述风道结构为双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道壳体、第二风道壳体、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所述第一风道壳体与所述第一蜗舌限定出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壳体与所述第二蜗舌限定出第二风道,在所述双风道结构中,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的距离,如此,可自所述第二风道导入的风量大于可自所述第一风道导入的风量,进而提高了所述空调器的整体的通风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器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沿A-A的剖视结构(示意有截面参考线)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第一风道壳体与第一蜗舌之间沿第一截面参考线形成第一进风面积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第二风道壳体与第二蜗舌之间沿第二截面参考线形成第二进风面积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空调器 24a 第二蜗舌的进风端
1 机壳 241 第三端
11 机壳进风口 242 第四端
2 风道结构 25 第一风道
21 第一风道壳体 26 第二风道
21a 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 3 室内冷媒管
211 第一上端 4 第一贯流风轮
212 第一下端 5 挡风结构
22 第二风道壳体 6 第一导风叶片
22a 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 7 蒸发器
221 第二上端 8 第二贯流风轮
222 第二下端 9 第二导风叶片
23 第一蜗舌 10a 第一进风面积
23a 第一蜗舌的进风端 10b 第二进风面积
231 第一端 M 第一截面参考线
232 第二端 N 第二截面参考线
24 第二蜗舌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A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现有的双风道空调器中,双出风风道设置为左右对称结构,两侧的风道的风量相同,为了获得较大的风量,需要优化两个所述出风风道的结构,但是,由于室内机设有与室外机连通的冷媒输入输出管道,限制了靠近所述冷媒输入输出管道的出风风道的调整空间,因此,需要考虑如何去优化两个所述出风风道结构。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其中,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空调器100包括机壳1以及风道结构2,所述风道结构2设于所述机壳1内,包括第一风道壳体21、第二风道壳体22、第一蜗舌23和第二蜗舌24,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与所述第一蜗舌23限定出第一风道25,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与所述第二蜗舌24限定出第二风道26,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24a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23a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1a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100包括机壳1以及风道结构2,其中,所述风道结构2为双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2包括第一风道壳体21、第二风道壳体22、第一蜗舌23和第二蜗舌24,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与所述第一蜗舌23限定出第一风道25,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与所述第二蜗舌24限定出第二风道26,在所述双风道结构中,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24a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23a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1a的距离,如此,可自所述第二风道26导入的风量大于可自所述第一风道25导入的风量,进而提高了所述空调器100的整体的通风量。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述第一风道25以及所述第二风道26而言,都会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风从所述进风口中导入,从所述出风口中导出,形成所述第一风道25的进风口的一端,对应为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1a和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23a,形成所述第二风道26的进风口的一端,对应为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和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24a,当需要调整所述风道结构2为非对称结构时,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二蜗舌24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之间的间距,如将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24a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之间的间距调整为大于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23a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1a之间的间距,此时对应的所述第二风道26的进风端的进风口的截面积较大,可以更大面积地导风,当然,还可以对应调整所述风道结构2与所述机壳1之间的间距,如,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24a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之间对应在所述机壳1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23a与所述第一风道25的进风端之间对应在所述机壳1上的投影面积,距离所述机壳1越远,对应在所述机壳1上的投影的面积越大,此时的所述第二风道26的进风口更容易导入更多的风,形成更大的风量,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的两种设置方式,可以是择一选择,也可以是同时选择。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6,在所述空调器100实际使用时,所述第一蜗舌23、所述第二蜗舌24、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和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是竖立的,“上”和“下”的方位词是相对空调是实际使用时而言的,定义经过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23a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1a的端部的平面为第一参考平面,参阅图4及图5,在图中以第一截面参考线M表示,定义经过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24a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的端部的平面为第二参考平面,参阅图4及图6,在图中以第二截面参考线N表示,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内,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23a包括第一端231和第二端232,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1a包括第一上端211和第一下端212,所述第一端231与所述第一上端211连线,所述第二端232和所述第一下端212连线,使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23a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1a形成第一进风面积10a,在所述第二参考平面内,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24a包括第三端241和第四端242,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包括第二上端221和第二下端222,所述第三端241与所述第二上端221连线,所述第四端242和所述第二下端222连线,使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24a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形成第二进风面积10b,所述第二进风面积10b大于所述第一进风面积10a,此时,可自所述第二进风面积10b导入的风量大于自所述第一进风面积10a导入的风量,进而提高了所述空调器100的整体的通风量,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23a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1a大概是平行的,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23a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1a的距离可以看做是所述第一端231与所述第一上端211的连线长度,所述第二端232和所述第一下端212的连线长度;同样的,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24a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大概是平行的,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24a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的距离可以看做是所述第三端241与所述第二上端221的连线长度,所述第四端242和所述第二下端222的连线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蒸发器7以及室内冷媒管3,所述蒸发器7设置在机壳1内,所述室内冷媒管3路一端连接所述蒸发器7,另一端连接室外机换热器,所述室内冷媒管3邻近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设置,所述室内冷媒管3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与所述机壳1侧壁之间,将所述室内冷媒管3设置于所述风道结构2通风量较小的一侧,便于所述室内冷媒管3的设置,且保证了所述空调器100的整体通风量。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24a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之间对应在所述机壳1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23a与所述第一风道25的进风端之间对应在所述机壳1上的投影面积,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和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即为非对称设置,可自所述第二风道26的进风口导入的风量大于可自所述第一风道25的进风口导入的风量,可以是调整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远离所述机壳1的进风口或者所述室内换热器,以使得所述第二风道26的进风口在所述机壳1上或者所述室内换热器上的投影面积较大,进而可以使得更大面积的风导入至所述第二风道26内,增大所述第二风道26的进风量,还可以是微调所述第二风道26的型线,直接使得所述第二风道26的进风口的进风面积较大,当然,上述两者相结合可以获得更好的增大所述第二风道26进风量的效果。
具体地,一实施例中,所述机壳1具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机壳进风口11,两个所述机壳进风口11分别对应所述第一风道25的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26的进风口设置,以对应的所述机壳进风口11与所述第一风道25的出风口分布的方向为上下向,沿上下向,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相对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对应的部分至少局部有向下的落差,如此设置,所述第二风道26的进风口远离了所述机壳1的进风口或者所述室内换热器,以使得所述第二风道26的进风口在所述机壳1上或者所述室内换热器上的投影面积较大,进而可以使得更大面积的风导入至所述第二风道26内,增大所述第二风道26的进风量。
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相对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对应的部分至少局部有向下的落差,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的端面处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1a的端面的下方,如此设置,便于调整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以增大自所述第二风道26的进风量。
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风道内的贯流风轮,在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内设有第一贯流风轮4,所述第一贯流风轮4的中心至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23a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一蜗舌23参考线,所述第一贯流风轮4的中心至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1a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一壳体参考线,所述第一蜗舌23参考线与所述第一壳体参考线之间的夹角为α,在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内设有第二贯流风轮8,所述第二贯流风轮8的中心至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24a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蜗舌24参考线,所述第二贯流风轮8的中心至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壳体参考线,所述第二蜗舌24参考线与所述第二壳体参考线之间的夹角为β,且α>β,以所述第一贯流风轮4和所述第二贯流风轮8作为参考,合理布设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和所述第一蜗舌23,以及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和所述第二蜗舌24,用上述的夹角参数即可准确反馈出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向下偏离的量的大小。
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邻接,可以是将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做成一个整体,也可以是将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组装在一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或者,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一体成型设置,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便于单独制造单一的风道壳体结构,然后组装装配,制造简单,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一体成型设置,使得成型后的结构更稳定。
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挡风结构5,所述挡风结构5凸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1a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之间,用以与所述机壳1的内壁或者换热器抵接,以将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1a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相互间隔开,所述挡风结构5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1a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22a相互间隔开,减少气流在两个所述进风端之间相互窜流,从而达到降噪目的。
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结构5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和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一体成型设置,保证了所述挡风结构5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和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的位置准确性,进一步地减少气流在两个所述进风端之间相互窜流。
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蜗舌23上,且处于所述第一风道25内的第一导风叶片6,和/或,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蜗舌24上,且处于所述第二风道26内的第二导风叶片9,改变所述第一导风叶片6的角度,可以将自所述第一风道25出风口的风导向不同的方向,改变所述第二导风叶片9的角度,可以将自所述第二风道26出风口的风导向不同的方向,便于提高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导风叶片6设置多个,沿所述第一风道25出风口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风叶片9设置多个,沿所述第二风道26出风口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另外,可以将所述第一导风叶片6与所述第一蜗舌23组装为一个小部件,整体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21进行固定安装,当然,也可以是将所述第二导风叶片9与所述第二蜗舌24组装为一个小部件,整体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22进行固定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以及,
风道结构,设于所述机壳内,包括第一风道壳体、第二风道壳体、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所述第一风道壳体与所述第一蜗舌限定出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壳体与所述第二蜗舌限定出第二风道;
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包括第一上端和第一下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上端连线,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一下端连线,使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形成第一进风面积;
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包括第二上端和第二下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上端连线,所述第四端和所述第二下端连线,使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形成第二进风面积;
所述第二进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进风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机壳内;以及,
室内冷媒管,所述室内冷媒管路一端连接所述蒸发器,另一端连接室外机换热器,所述室内冷媒管邻近所述第一风道壳体设置,所述室内冷媒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壳体与所述机壳侧壁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具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机壳进风口,两个所述机壳进风口分别对应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设置,以对应的所述机壳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分布的方向为上下向;
沿上下向,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相对所述第一风道壳体对应的部分至少局部有向下的落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的端面处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的端面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风道壳体内设有第一贯流风轮,所述第一贯流风轮的中心至所述第一蜗舌的进风端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一蜗舌参考线,所述第一贯流风轮的中心至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一壳体参考线,所述第一蜗舌参考线与所述第一壳体参考线之间的夹角为α;
在所述第二风道壳体内设有第二贯流风轮,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中心至所述第二蜗舌的进风端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蜗舌参考线,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中心至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壳体参考线,所述第二蜗舌参考线与所述第二壳体参考线之间的夹角为β,且α>β。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风道壳体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一体成型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挡风结构,所述挡风结构凸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之间,用以与所述机壳的内壁或者换热器抵接,以将所述第一风道壳体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的进风端相互间隔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结构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和所述第二风道壳体一体成型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蜗舌上,且处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第一导风叶片,和/或,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蜗舌上,且处于所述第二风道内的第二导风叶片。
CN202022221848.0U 2020-09-30 2020-09-30 空调器 Active CN2134539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21848.0U CN213453911U (zh) 2020-09-30 2020-09-30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21848.0U CN213453911U (zh) 2020-09-30 2020-09-30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53911U true CN213453911U (zh) 2021-06-15

Family

ID=76288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21848.0U Active CN213453911U (zh) 2020-09-30 2020-09-30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539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47460B (zh) 壁挂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9084368B (zh) 空调器
CN106287989B (zh) 贯流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3630890U (zh) 导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3453911U (zh) 空调器
CN211648589U (zh) 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CN210801396U (zh) 风机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3237139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618753U (zh) 天花机及空调器
JP7280063B2 (ja) 吹出ボックス装置
CN213453923U (zh) 双贯流风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CN219934113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19934112U (zh)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CN219913237U (zh)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CN216644348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16554520U (zh) 一种风道结构及风扇
CN112212407B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795429B (zh) 外壳组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740268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619229U (zh) 空调器
CN216644347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17715177U (zh) 立式空调器
CN220748617U (zh) 底盘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43190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872911U (zh) 一种双贯流风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