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50867U - 冷媒泵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媒泵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50867U
CN213450867U CN202021851648.7U CN202021851648U CN213450867U CN 213450867 U CN213450867 U CN 213450867U CN 202021851648 U CN202021851648 U CN 202021851648U CN 213450867 U CN213450867 U CN 2134508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flow distribution
rotor
holes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5164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钧
胡加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Fuhuite Pump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sh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sh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sh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5164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508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508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508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冷媒泵输装置,包括转子、定子以及固定定子的电机箱,转子的一端联动有驱动冷媒的泵头,泵头输送的冷媒经过配流盘进入电机箱的内部,配流盘包括轴套,两配流槽,配流孔,配流孔用于连通配流槽和电机箱内部;电机箱设置方式如下:转子一端为转动配合的支撑板,电机箱为筒形且两端开放供定子装配,筒形的侧壁上开设有供冷媒穿行的冷媒孔;或电机箱整体为框架结构,包括:三个环形架和依次连接各环形架的支撑架,其中一个环形架中安装有支撑板,另一个环形架中安装有配流盘。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冷媒孔在电机箱上的设置,改善了冷媒流通路径以及流通路径的通量,提升了冷媒驱动装置的泵输效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Description

冷媒泵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造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冷媒泵输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热管系统多采用普通液泵对液态冷媒进行输送,当然甚至也有不使用液体泵而直接利用高低落差直接实现液态冷媒进行循环的。然而,不使用液泵,冷媒的流动效果不好,影响系统换热效率,使用普通的液泵,成本高,且普通液泵效率低,密封效果不佳。因此在制冷领域,出现了冷媒驱动装置,冷媒驱动装置的作用是对液体状态的制冷剂进行加压。
例如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离心式冷媒泵,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中的轴承、支承在所述轴承上的主轴、以及安装在所述主轴上的电机和安装在所述主轴端部的叶轮;所述电机包括与所述主轴配合的电机转子和与所述壳体配合的电机定子;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抵靠在所述电机定子上,且所述限位机构位于进入所述壳体的冷媒的来流方向的上游侧、所述电机定子位于所述来流方向的下游侧。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冷媒驱动装置在泵输冷媒的过程中损耗较大,具有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冷媒泵输装置,包括转子、定子以及固定所述定子的电机箱,所述转子的一端联动有驱动所述冷媒的泵头,所述泵头输送的冷媒经过配流盘进入所述电机箱的内部,所述配流盘包括与所述转子转动配合的轴套,两端为别为窄口端和广口端的两配流槽,至少设置在其中一个配流槽的广口端的配流孔,所述配流孔用于连通所述配流槽和电机箱内部;所述电机箱设置方式如下:
所述转子一端为转动配合的支撑板,所述电机箱为筒形且两端开放供所述定子装配,所述筒形的侧壁上开设有供冷媒穿行的冷媒孔;或
所述电机箱整体为框架结构,包括:三个环形架和依次连接各环形架的支撑架,其中一个环形架中安装有所述支撑板,另一个环形架中安装有所述配流盘。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各配流槽为长条的圆弧状且在所述转子转动方向上延伸,两配流槽的窄口端相互靠拢且广口端相互靠拢。
可选的,所述配流槽靠近所述轴套的侧壁为内侧壁,远离所述轴套的侧壁为外侧壁;两配流槽的内侧壁在同一圆周上,所述外侧壁自所述窄口端向所述广口端的延伸路径上远离所述内侧壁以形成所述广口端。
可选的,所述配流孔包括相互连通的:
位于所述配流槽底面上的第一配流副孔;
自所述轴套延伸至所述配流槽附近的第二配流副孔;
所述第一配流副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配流副孔的孔径。
可选的,所述电机箱为框架结构,位于中间的环形架与两侧的环形架分别形成一级缓冲室和二级缓冲室,冷媒受所述泵头驱动依次经过所述一级缓冲室和所述二级缓冲室。
可选的,在所述电机箱的轴向上,位于中间的环形架与安装有配流盘的环形架之间的间距为一级间距;位于中间的环形架与安装有支撑板的环形架之间的间距的为二级间距,所述一级间距大于所述二级间距。
可选的,所述定子包括线圈和固定线圈的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与位于中间的环形架固定连接,所述冷媒过孔在所述支撑体的周向上均匀布置;
在所述电机箱的轴向上,位移中间的环形架与所述支撑体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架的上沿高于或齐平所述支撑体的上沿。
可选的,所述冷媒孔成组设置且每组之间阵列设置;其中至少一组所述冷媒孔靠近所述支撑板;
所述冷媒孔为长条孔且在所述筒形的轴向长度上延伸,各组冷媒孔至少包括三个冷媒孔且在所述筒形的周向上平行设置。
可选的,所述定子包括线圈和固定线圈的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固定于所述电机箱的轴向上的中心位置,所述冷媒孔的开设位置避让所述支撑体。
可选的,所述冷媒泵输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泵头连通的入料口和位于泵头输送路径的另一端的出料口,所述壳体与所述泵头的外周固定,与所述电机箱通过冷媒间隙间隔设置。
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改善了冷媒流通路径以及流通路径的通量,提升了冷媒驱动装置的泵输效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具体的有益技术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具体结构或步骤进一步阐释。
附图说明
图1a为一实施例中冷媒泵输装置示意图;
图1b为图1a中的冷媒泵输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c为一实施例中冷媒泵输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1d为一实施例中电机箱和定子装配示意图;
图1e为图1d中的电机箱和定子另一视角装配示意图;
图2a为另一实施例中冷媒泵输装置示意图;
图2b为一实施例中支撑板示意图;
图2c为一实施例中电机箱示意图;
图2d为一实施例中支撑体示意图;
图2e为图2d中的支撑体AA向的定子示意图;
图3a为一实施例中冷媒泵输装置示意图;
图3b为图3a中的冷媒泵输装置的配流结构示意图;
图3c为图3b中的放大示意图;
图3d为图3b中的配流结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3e为配流孔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转子;111、支撑板;1111、开放口;112、泵头;113、配流盘;1131、轴套;1132、配流槽;1133、窄口端;1134、广口端;1135、配流孔;1136、第一配流副孔;1137、第二配流副孔;1138、约束槽;1139、引导斜面;
12、定子;121、线圈;122、支撑体;123、冷媒过孔;
13、电机箱;131、冷媒孔;132、环形架;133、支撑架;134、一级缓冲室;135、二级缓冲室;
14、壳体;141、出料口;142、入料口;143、冷媒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公开了冷媒泵输装置,包括转子11、定子12以及固定定子12的电机箱13,转子11的一端联动有驱动冷媒的泵头112,泵头112输送的冷媒经过配流盘113进入电机箱13的内部,配流盘113包括:
轴套1131,与转子11转动配合;
两配流槽1132,各配流槽1132为长条的圆弧状且在转子11转动方向上延伸,各配流槽1132的两端为别为窄口端1133和广口端1134,两配流槽1132的窄口端1133相互靠拢且广口端1134相互靠拢;
配流孔1135,至少设置在其中一个配流槽1132的广口端1134,用于连通配流槽1132和电机箱13内部;
电机箱13按照如下方式设置:
电机箱13为筒形且两端开放供定子12装配,筒形的侧壁上开设有供冷媒穿行的冷媒孔131,冷媒孔131成组设置且每组之间阵列设置;其中至少一组冷媒孔131靠近支撑板111;或
电机箱13整体为框架结构,包括:
三个环形架132,在转子11的轴向上依次布置且在转子11的转动方向延伸,其中一个环形架132中安装有支撑板111,另一个环形架132中安装有配流盘113;
多个支撑架133,各支撑架133在转子11的轴向上分别与环形架132连接;
位于中间的环形架132与两侧的环形架132分别形成一级缓冲室134和二级缓冲室135,冷媒受泵头112驱动依次经过一级缓冲室134和二级缓冲室135。
下文中,将根据具体结构阐释。
在电机箱的两种设置方式上,具有不同的技术效果。
参考附图1a至附图1e,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冷媒泵输装置,包括转子11、定子12以及固定定子12的电机箱13,转子11一端为转动配合的支撑板111,另一端连接有驱动冷媒的泵头112,电机箱13为筒形且两端开放供定子12装配,筒形的侧壁上开设有供冷媒穿行的冷媒孔131,冷媒孔131成组设置且每组之间阵列设置;其中至少一组冷媒孔131靠近支撑板111。
电机箱13作为固定定子12的支撑部件,需要一定的强度来保证定子12的稳固来实现冷媒驱动装置的稳定运行。但是其自身较大的尺寸对装置整体的小型化和冷媒的流通路径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申请中,通过在电机箱13的侧壁上开设冷媒孔131来克服该问题。冷媒孔131的作用在于将泵头112输送的冷媒传递至冷媒泵的另一端,实现冷媒的输送。但是冷媒孔131自身尺寸过大会电机箱13局部强度不足,本实施例通过冷媒孔131的阵列布置来克服该问题。同时阵列设置还能够避免冷媒流通路径上的产生乱流,影响冷媒的流速。在布局上,靠近支撑板111的冷媒孔131主要实现将冷媒输送至冷媒驱动装置外。
在冷媒孔131的具体设置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冷媒孔131为长条孔且在筒形的轴向长度上延伸,各组冷媒孔131至少包括三个冷媒孔131且在筒形的周向上平行设置。
在总体的流量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每组冷媒孔131数量上过少会使得单个冷媒孔131的面积过大,影响电机箱13的整体强度;每组冷媒孔131数量上过多会使得单个冷媒孔131的面积过小,不利于加工和装配。在本实施例中,各组冷媒孔131包括3至5个冷媒孔131。在单个冷媒孔131的具体参数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冷媒孔131在电机箱13的轴向上的长度与在电机箱13轴向上的长度的比值为1.5至5。
冷媒孔131在上述数值范围内即表现为长条孔且在筒形的轴向长度上延伸。该设计优点在于增加冷媒孔131在冷媒流通路径上的等效通量,从而提高流量。
参考一实施例中,定子12在电机箱13的轴向上的长度与电机箱13轴向整体长度的比值为0.3至0.8,冷媒孔131的侧缘与定子12的上、下侧缘中对应的一侧对齐或者接近。
定子12可以与电机箱13为一体化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定子12指代的是用于固定线圈121的支撑体122。定子12占据电机箱13整体长度过大,会为导致电机箱13内空隙较小,对冷媒的流动产生阻力;相应的,定子12占据电机箱13整体长度过小,会导致电机箱13内空隙较大,影响冷媒驱动装置的整体体积。冷媒孔131与定子12对应的设置与下文中冷媒孔131避让支撑体122的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各冷媒孔131的延伸方向为筒形的轴向方向,该设计的优点在于冷媒孔131的延伸方向与冷媒的整体流向一致,从而在冷媒孔131实际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在冷媒流通路径上的等效面积,提高泵送效率。
在各组冷媒孔131之间的设置细节上,参考一实施例中,电机箱13靠近支撑板111的一侧设有至少三组冷媒孔131,各组冷媒孔131之间均匀间隔设置。
与冷媒孔131同理的,在电机箱13的周向上冷媒孔131的组的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电机箱13整体强度的下降,在本实施例中,电机箱13至少有四组冷媒孔131处于同一环线上。保证靠近支撑板111的冷媒孔131数量能够确保冷媒的输出效率,从而保证泵输效率。各组冷媒孔131之间均匀间隔设置能够优化冷媒的流通效率,避免湍流等影响泵输的情况。
在冷媒的整体的流量面积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在电机箱13的周向上,冷媒孔131的总截面积为流量面积,流量面积和电机箱13的外周面总表面的比值为2%至25%。
各冷媒孔131在电机箱13上形成的流量面积过大,会对电机箱13的整体强度和生产成本产生影响;流量面积过小会对冷媒的流动产生影响。
冷媒孔131在实现冷媒的流通路径的同时可能会与周围部件发生配合关系。具体的参考一实施例中,定子12包括线圈121和固定线圈121的支撑体122,支撑体122固定于电机箱13的轴向上的中心位置,冷媒孔131的开设位置避让支撑体122。
支撑体122可以是电机领域中常见的矽钢片也可以是其他材质。支撑体122和电机箱13可以是分体组装的也可以是一体结构。支撑体122需要实现线圈121的定位,自身厚度较厚,在此处开设冷媒孔131会导致冷媒孔131的孔深过大,不利于冷媒的流动。在本实施例中,冷媒孔131避让支撑体122能够避免两者在设计需求,加工工艺上的冲突。
冷媒孔131的开设方向可以理解为电机箱13的径向(当然在实际产品中不一定满足绝对几何意义上的径向),在该方向上支撑体122并不适合开孔供冷媒流通。但是在电机箱13的轴向上,支撑体122可能会对冷媒产生阻碍。参考一实施例中,在电机箱13的轴向上,定子12上穿设有多个冷媒过孔123,冷媒过孔123在定子12的周向上均匀布置。
具体的,支撑体122上穿设有多个冷媒过孔123,冷媒过孔123在支撑体122的周向上均匀布置。在支撑体122上开设冷媒过孔123能够有效克服上述问题,均匀布置的冷媒过孔123也能够平衡各处的冷媒压力,提高冷媒流通的泵输效率。
从整体上看,参考一实施例中,冷媒泵输装置还包括壳体14,壳体14上设有与泵头112连通的入料口142和位于泵头112输送路径的另一端的出料口141,壳体14与泵头112的外周固定,与电机箱13通过冷媒间隙143间隔设置。
壳体14提供一个封闭空间,用于封闭冷媒的流通路径,流通路径由入料口142至出料口141,壳体14内能够建立起冷媒的压力实现冷媒的泵输。壳体14除了提供上述的压力容器的功能外还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泵头112的外周与壳体14固定,确定了泵头112的空间位置,实现了泵头112能够稳定的将转子11的能量转移至冷媒上。电机箱13和壳体14的间隔设置在提供了冷媒间隙143的同时还避免了两者的刚性接触,避免了转子11运行过程中的震动和噪音。
冷媒间隙143的设置为冷媒的流通路径提供了新的设置方式,具体参考一实施例中,泵头112的外周与电机箱13的端面密封配合,冷媒的流通路径如下设置:
泵头112、电机箱13内部、靠近泵头112的冷媒孔131,冷媒间隙143至出料口141;或
泵头112、电机箱13内部、冷媒过孔123、靠近支撑板111的冷媒孔131至出料口141。
不同的冷媒流通路径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经过冷媒过孔123和冷媒间隙143,在实际产品中,不同的冷媒流通路径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单独存在。
参考图2a至图2e,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冷媒泵输装置,包括转子11、定子12以及固定定子12的电机箱13,电机箱13在轴向上的一侧为与转子11转动配合的支撑板111,另一侧为与泵头112连接的配流盘113,泵头112与转子11传动连接;电机箱13整体为框架结构,包括:
三个环形架132,在转子11的轴向上依次布置且在转子11的转动方向延伸,其中一个环形架132中安装有支撑板111,另一个环形架132中安装有配流盘113;
多个支撑架133,各支撑架133在转子11的轴向上分别与环形架132连接;
位于中间的环形架132与两侧的环形架132分别形成一级缓冲室134和二级缓冲室135,冷媒受泵头112驱动依次经过一级缓冲室134和二级缓冲室135。
环形架132和支撑架133形成的电机箱13具有强度好,重量轻的优点。更重要的其结构在定子12的两侧形成用于收容冷媒的缓冲室,为冷媒的流动提供了储能、引导的作用。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电机箱13的设置优化了冷媒的流通路径,各部件之间配合能够带来更高的泵输效率,从而提高性能。
在一级缓冲室134和二级缓冲室135连通上,在一实施例中,在电机箱13的轴向上,定子12上穿设有多个冷媒过孔123,一级缓冲室134和二级缓冲室135通过冷媒过孔123连通,冷媒受泵头112驱动依次经过一级缓冲室134、冷媒过孔123以及二级缓冲室135。冷媒过孔123能够避免转子11和定子12之间的间隙过小对冷媒流动造成的影响。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定子12包括线圈121和固定线圈121的支撑体122,支撑体122与位于中间的环形架132固定连接,冷媒过孔123在支撑体122的周向上均匀布置。
在两缓冲室的设置上,可以等体积设置,也可以不等体积设置。参考一实施例中,在电机箱13的轴向上,位移中间的环形架132与支撑体122的上部固定连接,环形架132的上沿高于或齐平支撑体122的上沿。
本实施例通过环形架132的位置设置实现不同间距的缓冲室,参考在一实施例中,在电机箱13的轴向上,位于中间的环形架132与安装有配流盘113的环形架132之间的间距为一级间距(附图2c中的D1);位于中间的环形架132与安装有支撑板111的环形架132之间的间距的为二级间距(附图2c中的D2),一级间距大于二级间距。
一级缓冲室134和二级缓冲室135不等体积设置能够实现冷媒在流动过程中的增压、存储等工作效果,从而提高冷媒的整体泵输效率。
在生产上,参考一实施例中,电机箱13整体为筒形且为一体结构,环形架132和支撑架133由筒形材料去料生产形成。本实施例设置方式具有强度高,便于生产,对于电机箱13内部空间影响小等优点。
从整体产品看,参考一实施例中,立式冷媒驱动装置还包括壳体14,壳体14上设有与泵头112连通的入料口142和位于泵头112输送路径的另一端的出料口141,电机箱13和壳体14固定连接,壳体14、电机箱13、定子12以及转子11合围分别形成一级缓冲室134和二级缓冲室135。
壳体14提供一个封闭空间,用于封闭冷媒的流通路径,流通路径由入料口142至出料口141,壳体14内能够建立起冷媒的压力实现冷媒的泵输。壳体14除了提供上述的压力容器的功能外还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在冷媒的流通路径上,在一实施例中,泵头112的外周与电机箱13的端面密封配合,冷媒的流通路径如下设置:
泵头112、一级缓冲室134、环形架132之间的间隙,电机箱13和壳体14之间的间隙至出料口141;或
泵头112、一级缓冲室134、冷媒过孔123、二级缓冲室135,支撑板111至出料口141。
值得注意的是,各缓冲室不仅仅是由支撑体122两侧的端面合围形成的空间,还要包括电机箱13自身厚度方向上的空间,在电机箱13内较小的体积的情况下,电机箱13厚度方向上的空间具有较大的意义。
在冷媒离开电机箱13上的路径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支撑板111上开设有供冷媒流通的多个开放口1111,开放口1111围绕转子11的旋转轴线放射布置。放射状分布的开放口1111能有有效提高冷媒在各方向上流速,尤其是冷媒在被转子11的转动带动从而产生旋转的情况下。
在开放口1111的具体设置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开放口1111成组设置且各组开放口1111之间等面积或不等面积设置,其中各组开放口1111之间不等面积设置时,至少一组开放口1111的总面积大于等于另一组的总面积的两倍。为了方便各部件的设置和安装,附图中的开放口1111为不等面积设置,其中包括两个较大面积的开放口1111和若干个面积较小的开放口1111,在功能上基本一致。
参考图3a至图3e,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冷媒泵输装置,包括转子11、定子12以及固定定子12的电机箱13,转子11的一端联动有驱动冷媒的泵头112,泵头112输送的冷媒经过配流盘113进入电机箱13的内部,配流盘113包括:
轴套1131,与转子11转动配合;
两配流槽1132,各配流槽1132为长条的圆弧状且在转子11转动方向上延伸,各配流槽1132的两端为别为窄口端1133和广口端1134,两配流槽1132的窄口端1133相互靠拢且广口端1134相互靠拢;
配流孔1135,至少设置在其中一个配流槽1132的广口端1134,用于连通配流槽1132和电机箱13内部。
轴套1131用于约束转子11的转动,也是距离泵头112最近的位置,在此设置配流槽1132能够有效提高泵输效率。配流槽1132和配流孔1135的功能在于引导冷媒的流通,从而降低泵输过程中冷媒的流动出现乱流的情况。配流槽1132自身变化的特性能够用于冷媒的泵输,提升性能。上述特征结合后,提升了冷媒驱动装置的泵输效率,有效减少因为泵输过程中乱流造成的性能下降,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在配流槽1132窄口端1133和广口端1134的实现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配流槽1132靠近轴套1131的侧壁为内侧壁,远离轴套1131的侧壁为外侧壁;两配流槽1132的内侧壁在同一圆周上,外侧壁自窄口端1133向广口端1134的延伸路径上远离内侧壁以形成广口端1134。远离的过程可以参考附图中线性的变化过程,也可以是突变的变化过程。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能够实现冷媒的有效引导。
在具体的产品尺寸比例上,参考一实施例中,两配流槽1132窄口端1133的内侧壁之间的间距为L1,两配流槽1132广口端1134之间的内侧壁的间距为L2,L1和L2之间的比值为0.3至0.8。参考一实施例中,各配流槽1132窄口端1133和广口端1134均倒角设置,且窄口端1133的倒角的半径值与广口端1134的倒角半径值之间的比值为0.4至0.7。该比例下的配流槽1132能够有效提高冷媒的泵输效率,提升性能。
在配流孔1135的设置上,参考一实施例中,轴套1131为筒状且高度大于配流盘113的高度,配流孔1135自配流槽1132的底面延伸至轴套1131的外周面上。本实施例中的设置能够将配流槽1132中冷媒直接泵输到电机箱13中,提高泵输效率。
具体的,参考一实施例中,配流孔1135的延伸路径为曲线或直线,配流孔1135入口和出口的连线为配流线,配流线和转子11的转动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配流角,配流角为30度至60度。
在配流盘113整体的装配上,参考一实施例中,配流盘113的外周面与电机箱13的内侧壁密封配合,配流盘113的外周面上设有用于约束密封件的约束槽1138且设有用于与电机箱13配合的引导斜面1139。本实施例能够避免电机箱13内的冷媒通过配流盘113和电机箱13之间的间隙回流,从而避免对泵输效率的影响。
在配流盘113和泵头112的配合关系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泵头112为齿轮泵,配流槽1132的延伸路径和泵头112的泵输路径一致,其中两配流槽1132中一配流槽1132设有配流孔1135,另一个配流槽1132为封闭的盲槽。盲槽的设置能够提高泵头112的真空度,从而提高吸料速度,进一步提高泵输性能。
为了避免泵头112的泵输的冷媒从配料盘与泵头112之间的泄漏,参考一实施例中,配流盘113朝向泵头112的一侧为贴合面,配流槽1132设置在贴合面上,配流槽1132的外周设有多个用于泵头112和贴合面密封配合的固定位。本实施例中通过固定位的均匀分布,在便于装配的同时提高了密封性能。
在配流孔1135的加工细节上,参考一实施例中,配流孔1135包括相互连通的:
位于配流槽1132底面上的第一配流副孔1136;
自轴套1131延伸至配流槽1132附近的第二配流副孔1137;
第一配流副孔1136的孔径大于第二配流副孔1137的孔径
在实际加工中,配流孔1135因为自身的延伸角度等问题,可以分两段加工,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配流副孔1136和第二配流副孔1137,同时通过两者孔径上的差异,提高对于公差的容错率,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提高良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冷媒泵输装置,包括转子、定子以及固定所述定子的电机箱,所述转子的一端联动有驱动所述冷媒的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头输送的冷媒经过配流盘进入所述电机箱的内部,所述配流盘包括与所述转子转动配合的轴套,两端为别为窄口端和广口端的两配流槽,至少设置在其中一个配流槽的广口端的配流孔,所述配流孔用于连通所述配流槽和电机箱内部;所述电机箱设置方式如下:
所述转子一端为转动配合的支撑板,所述电机箱为筒形且两端开放供所述定子装配,所述筒形的侧壁上开设有供冷媒穿行的冷媒孔;或
所述电机箱整体为框架结构,包括:三个环形架和依次连接各环形架的支撑架,其中一个环形架中安装有所述支撑板,另一个环形架中安装有所述配流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泵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各配流槽为长条的圆弧状且在所述转子转动方向上延伸,两配流槽的窄口端相互靠拢且广口端相互靠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泵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流槽靠近所述轴套的侧壁为内侧壁,远离所述轴套的侧壁为外侧壁;两配流槽的内侧壁在同一圆周上,所述外侧壁自所述窄口端向所述广口端的延伸路径上远离所述内侧壁以形成所述广口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泵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流孔包括相互连通的:
位于所述配流槽底面上的第一配流副孔;
自所述轴套延伸至所述配流槽附近的第二配流副孔;
所述第一配流副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配流副孔的孔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泵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箱为框架结构,位于中间的环形架与两侧的环形架分别形成一级缓冲室和二级缓冲室,冷媒受所述泵头驱动依次经过所述一级缓冲室和所述二级缓冲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媒泵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机箱的轴向上,位于中间的环形架与安装有配流盘的环形架之间的间距为一级间距;位于中间的环形架与安装有支撑板的环形架之间的间距的为二级间距,所述一级间距大于所述二级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媒泵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包括线圈和固定线圈的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与位于中间的环形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体上穿设有多个冷媒过孔,各冷媒过孔在所述支撑体的周向上均匀布置;
在所述电机箱的轴向上,位移中间的环形架与所述支撑体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架的上沿高于或齐平所述支撑体的上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泵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孔成组设置且每组之间阵列设置;其中至少一组所述冷媒孔靠近所述支撑板;
所述冷媒孔为长条孔且在所述筒形的轴向长度上延伸,各组冷媒孔至少包括三个冷媒孔且在所述筒形的周向上平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泵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包括线圈和固定线圈的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固定于所述电机箱的轴向上的中心位置,所述冷媒孔的开设位置避让所述支撑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媒泵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泵输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泵头连通的入料口和位于泵头输送路径的另一端的出料口,所述壳体与所述泵头的外周固定,与所述电机箱通过冷媒间隙间隔设置。
CN202021851648.7U 2020-08-31 2020-08-31 冷媒泵输装置 Active CN2134508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51648.7U CN213450867U (zh) 2020-08-31 2020-08-31 冷媒泵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51648.7U CN213450867U (zh) 2020-08-31 2020-08-31 冷媒泵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50867U true CN213450867U (zh) 2021-06-15

Family

ID=76319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51648.7U Active CN213450867U (zh) 2020-08-31 2020-08-31 冷媒泵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508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556363A (en) Pumping apparatus
US20190301461A1 (en) Scroll compressor
WO2019093109A1 (ja) 液冷式スクリュ圧縮機
KR20010078145A (ko) 인라인형 펌프
CN202348696U (zh) 具有外循环机构的屏蔽泵
US9388811B2 (en) Micropump structure
JP5322503B2 (ja) 電動ポンプ
CN213450867U (zh) 冷媒泵输装置
CN213331558U (zh) 冷媒泵输系统
CN109356849B (zh) 一种液体活塞空压机
CN213205997U (zh) 冷媒泵输装置的动力组件
WO2019093106A1 (ja) 液冷式スクリュ圧縮機
CN213450716U (zh) 卧式冷媒驱动装置
CN213331649U (zh) 立式冷媒驱动装置
CN213331509U (zh) 冷媒泵输装置的配流结构
KR100320288B1 (ko) 전주류형펌프
CN112283120A (zh) 水泵模块
CN215333458U (zh) 一种双水室水泵
CN111980971A (zh) 泵装置
CN213205998U (zh) 冷媒泵输装置的固定结构
JP7450012B2 (ja) スクリュースピンドルポンプ
US20230349381A1 (en) Fixed Scroll and Scroll Compressor
US11852162B2 (en) Centrifugal pump assembly
KR102629752B1 (ko) 스크류 펌프 및 이를 포함한 냉각 모듈
JPH0275793A (ja) 複合ポン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8180, building C, 555 Dongchuan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0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Fuhuite Pump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8180, building C, 555 Dongchuan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0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USH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