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40475U - 一种绕线辅助工装及切片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绕线辅助工装及切片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40475U
CN213440475U CN202021222440.9U CN202021222440U CN213440475U CN 213440475 U CN213440475 U CN 213440475U CN 202021222440 U CN202021222440 U CN 202021222440U CN 213440475 U CN213440475 U CN 2134404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roller
winding auxiliary
auxiliary tool
runn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2244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卫国
陆敏星
李斌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jing Longji silicon material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Longi Silicon Mat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Longi Silicon Mat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Xian Longi Silicon Materials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122244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404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404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404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绕线辅助工装及切片系统,涉及太阳能电池片加工技术领域。确保线网的错槽值测量精度的情况下,提高切片的切割良率。该绕线辅助工装应用于切片机。切片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辊轮、第二辊轮以及张设在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之间的多段切割线。绕线辅助工装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臂和第二臂。当绕线辅助工装辅助绕线时,第一臂与第一辊轮远离第二辊轮的一侧相抵靠。第二臂与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的顶面相接触。第二臂与切割线靠近的一面为绕线辅助工装的基准面。基准面与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的轴向方向垂直。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应用了上述绕线辅助工装的切片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绕线辅助工装及切片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片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绕线辅助工装及切片系统。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片加工工艺一般包括制绒、扩散、刻蚀、去磷硅玻璃清洗、沉积减反射膜、电极的丝网印刷、烧结和调试等工序。用于太阳能电池片加工的硬脆材料通常采用切片机(又称多线切割机)完成切片工序。利用切片机的切割线网完成硬脆材料,如,硅棒的切割,以形成硅片。
采用现有切片机切割形成的硅片存在薄厚不均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切片机所包括的线网采用错槽布线的方式。然而,在测量线网所包括的切割线的错槽值时存在测量不准的问题,这将会降低硅片的切割良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辅助工装及切片系统,在基准面确定的情况下,提高切割线的布线精度,以提高切片的切割良率。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绕线辅助工装,应用于切片机。切片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辊轮、第二辊轮以及张设在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之间的多段切割线。绕线辅助工装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臂和第二臂。当绕线辅助工装辅助绕线时,第一臂与第一辊轮远离第二辊轮的一侧相抵靠。第二臂与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的顶面相接触。第二臂靠近切割线的一面为绕线辅助工装的基准面。基准面与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的轴向方向垂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绕线辅助工装放置在切片机所包括的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上后,绕线辅助工装所包括的第一臂抵靠在第一辊轮远离第二辊轮的一侧,绕线辅助工装所包括的第二臂同时与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的顶面相接触。当利用绕线辅助工装测量待测切割线的错槽值是否符合要求时,绕线辅助工装所具有的基准面朝向(也就是靠近)待测切割线所在方向。由于基准面垂直于两个辊轮的轴向方向,因此,可以以基准面为参考面测量待测切割线的错槽值。在作为参考面的基准面的位置被确定的情况下,可以测量待测切割线在其中一个辊轮上的切点至基准面的第一垂直距离,以及在另外一个辊轮上的切点至基准面的第二垂直距离。基于此,获得第一垂直距离和第二垂直距离之间的距离差,从而可以精准确定同一根切割线的实际错槽值。当线网由多根切割线组成时,可以精准确定每一根切割线的实际错槽值。在判断每一根切割线的实际错槽值是否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对不符合错槽值要求的切割线进行调整。此时,可以确保线网所包括的每一根切割线的错槽值均符合要求。在此基础上,使得每一根切割线均具有基本相同的张力。此时,可以保证一次切割形成的多个硅片所具有的总厚度公差值相同。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绕线工装在确保线网的错槽值测量精度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切片的切割良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臂的延伸方向和第二臂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30°~12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第一臂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臂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30°至90°时。当第二臂与两个辊轮的顶面接触时,第一臂可以至少与某一个辊轮的外侧面紧贴,确保第一臂的限位效果的情况下,降低绕线辅助工装所具有的基准面发生扭动的可能性。此时,线网所包括的每一根切割线的实际错槽值的准确性比较高。
当第一臂的段延伸方向与第二臂的段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90°小于120°时,第一臂相对于第二臂形成“外扩”的结构。在第二臂与两个辊轮的顶面接触过程中,“外扩”结构便于绕线辅助工装与至少一个辊轮的外侧面贴合。基于此,可以提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线辅助工装放置在两个辊轮的顶面上的效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由第一臂和第二臂构成L形绕线辅助工装或T形绕线辅助工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绕线辅助工装还包括第三臂,第三臂连接于第二臂远离第一臂的一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绕线辅助工装还包括第三臂,且第三臂连接于第二臂远离第一臂的一端时,其中第一臂可以贴合在其中一个辊轮的外侧面,第三臂可以贴合在另外一个辊轮的外侧面。此时,辅助绕线工装相当于卡在两个辊轮上。基于此,辅助绕线工装更加不易发生扭转,可以有效的避免基准面相对于两个辊轮的轴向方向发生扭转。基于此,可以提高线网所包括的每一根切割线的实际错槽值的测量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臂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臂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以及第三臂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臂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均为30°~12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第一臂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臂延伸方向的夹角均为30°至90°时。当第二臂与两个辊轮的顶面接触时,第一臂可以与第一辊轮的外侧面紧贴,第三臂可以与第二辊轮的外侧面紧贴。在第一臂和第三臂的共同作用下,可以进一步的提高限位效果,降低绕线辅助工装所具有的基准面发生扭转的可能性。此时,线网所包括的每一根切割线的实际错槽值的准确性比较高。
当第一臂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臂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以及第三臂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臂的延伸方向均大于90°小于120°时,第一臂相对于第二臂以及第三臂相对于第二臂形成“外扩”的结构。在第二臂与两个辊轮的顶面接触过程中,“外扩”结构便于绕线辅助工装与至少一个辊轮的外侧面贴合。基于此,可以提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线辅助工装放置在两个辊轮的顶面上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由第一臂、第二臂和第三臂构成H形绕线辅助工装或n形绕线辅助工装。当绕线辅助工装辅助绕线时,第三臂与所述第二辊轮远离第一辊轮的一侧相抵靠。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臂为透明的第一臂,第二臂为透明的第二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第一臂为透明的第一臂,第二臂为透明的第二臂的情况下,当透明的第一臂抵靠在第一辊轮远离第二辊轮的一侧,透明的第二臂同时与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的顶面相接触时,测量者无论从哪个视角均可以观察到第一臂与第一辊轮,以及第二臂与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的接触情况。当第一臂与第一辊轮,或者第二臂与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的接触不符合测试所需条件时,在方便观察的情况下,及时调整第一臂相对于第一辊轮,或者是第二臂相对于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的位置。基于此,可以提高使用该绕线辅助工装辅助测量错槽值的效率。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切片系统,该切片系统包括切片机和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绕线辅助工装。
第二方面提供的切片系统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绕线辅助工装的有益效果。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切片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上均开设有V型卡线槽。每一个V型卡线槽的角度为30°~45°。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V型卡线槽的角度为30°~45°,也即是说,V型卡线槽所具有的两个侧壁在槽底相交形成的角度是30°~45°。当线网所包括的切割线缠绕在两个辊轮所开设的V型卡线槽内时,可以减小位于V型卡线槽内的切割线的部分与V型卡线槽所具有的内侧壁之间的磨损。此时,可以提高辊轮和切割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相关技术提供的错槽布线切片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提供的常规布线切片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辅助工装应用在错槽布线切片机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辅助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辅助工装应用在切片机上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辅助工装的测量状态的示意图;
图7至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辅助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左侧辊轮, 11-右侧辊轮, 12-切割线;
13-顶部引出点, 14-顶部引入点, 2-绕线辅助工装;
20-第一臂, 21-第二臂, 22-第三臂;
T1-第一垂直距离, T2-第二垂直距离, ΔT-错槽值,
A-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的顶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切片机是对硬脆材料进行切片的常用设备之一。切片机一般包括间隔且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辊轮,以及缠绕在两个辊轮上的多根切割线,由上述多根切割线构成线网。
当切割线缠绕在两个辊轮上时,如果切割线比较细,切割线在辊轮上的张力比较小。例如:当利用切片机对硬脆材料进行切割以形成切片时,由于切割线的张力容易发生波动,使得切片的总厚度公差(Total Thickness Variety,缩写为TTV)值变大。基于此,经过切片机切割形成的切片薄厚不均,这将会降低切片的切割良率。
为了提高切片的切割良率,相关技术公开了一种错槽布线方式(参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720520685.1)将切割线缠绕在两个辊轮上,形成错槽线网,以保证切割线缠绕在两个辊轮时,具有比较稳定的张力。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提供的错槽布线切片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切片机包括轴向方向相同的两个辊轮,为了便于描述,分别定义为左侧辊轮10和右侧辊轮11。应理解,为了便于错槽线网所包括的多根切割线12稳定缠绕在左侧辊轮10和右侧辊轮11上,可以在左侧辊轮10上开设N个左侧环形卡槽(图中未示出),N个左侧环形卡槽沿左侧辊轮10的轴向方向等间距分布。在右侧辊轮11上开设N个右侧形卡槽(图中未示出),N个右侧环形卡槽沿右侧辊轮11的轴向方向等间距分布。
参见图2,如果切割线12按照常规布线方式进行布线,缠绕在左侧环形卡槽的切割线12从顶部引出点13引出后,从与上述左侧环形卡槽相应的右侧环形卡槽的顶部引入点14引入,并沿着右侧环形卡槽缠绕在右侧辊轮11上。此时,切割线12位于左侧环形卡槽的顶部引出点13和相应右侧环形卡槽的顶部引入点14之间的区域为有效切割线。该有效切割线垂直于(左侧或右侧)辊轮的轴向方向。
参见图1,如果切割线12按照错槽布线方式进行布线,从左侧环形卡槽的顶部引出点13引出的切割线12通过右侧环形卡槽的顶部引入点14引入右侧环形卡槽,并沿着右侧环形卡槽缠绕在右侧辊轮11上。此时,切割线12位于左侧环形卡槽的顶部引出点13和右侧环形卡槽的顶部引入点14之间的区域为有效切割线。该有效切割线与(左侧或右侧)辊轮的轴向方向的夹角为锐角。至于锐角的具体角度,则与切割线12错槽布线的程度有关。
假设左侧辊轮10上开设有三个左侧环形卡槽,右侧辊轮11上开设有三个右侧环形卡槽,三个左侧环形卡槽分别为沿着第一方向等间距分布的第一左侧环形卡槽、第二左侧环形卡槽和第三左侧环形卡槽。三个右侧环形卡槽分别为沿着第一方向等间距分布的第一右侧环形卡槽、第二右侧环形卡槽和第三右侧环形卡槽。
参见图2,当切割线12按照常规布线方式进行布线,则第一左侧环形卡槽相应的右侧环形卡槽为第一右侧环形卡槽,第二左侧环形卡槽相应的右侧环形卡槽为第二右侧环形卡槽,第三左侧环形卡槽相应的右侧环形卡槽为第三右侧环形卡槽。
参见图1,当采用切割线12按照错槽布线方式进行布线,则第一左侧环形卡槽相应的右侧环形卡槽为第二右侧环形卡槽。这种错槽布线方式的错槽程度比较低,使得有效切割线与(左侧或右侧)辊轮的轴向方向的夹角比较接近90°。当然,第一左侧环形卡槽相应的右侧环形卡槽还可以为第三右侧环形卡槽。这种错槽布线方式的错槽布线比较大,使得有效切割线与(左侧或右侧)辊轮的轴向方向的夹角与90°的差距比较大。
当采用上述错槽布线方式时,左侧环形卡槽与相应右侧环形卡槽的内侧壁对切割线12均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此时,在增加切割线12张力的同时,还可以使切割线12的张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基于此,应用具有错槽线网的切片机切割硬脆材料以形成切片时,可以保证切割线12在没有波动的情况下,完成对硬脆材料的切片处理,获得TTV值较小的切片,从而可以提高切片的良率。
发明人发现,为了保证一次切割形成规格以及TTV值一致的切片,错槽线网所包括的每一根切割线12需要具有一致的错槽值。但是,在实际测量每一根切割线12的错槽时,存在错槽值测量不准的问题,这将会降低切片的切割良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绕线辅助工装。应理解,该绕线辅助工装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错槽布线切片机,以辅助测量每一根切割线的错槽值,进一步判断实际测得的错槽值是否在预设错槽值范围内。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图2所示的常规布线切片机,以辅助测量每一根切割线的错槽值,进一步判断实际测得的错槽值是否为零。
下面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辅助工装结合错槽布线切片机(图1所述的切片机),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辅助工装的具体结构以及应用过程。应理解,以下示例性介绍仅作为解释,不作为具体限定。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线辅助工装应用在错槽布线切片机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切片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以及张设在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之间的多段切割线。为了方便描述,可以将第一辊轮定义为左侧辊轮10、将第二辊轮定义为右侧辊轮11。
参见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绕线辅助工装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臂20和第二臂21。当绕线辅助工装辅助绕线时,第一臂20与左侧辊轮10远离右侧辊轮11的一侧相抵靠。第二臂21与左侧辊轮10和右侧辊轮11的顶面相接触。第二臂21与切割线12靠近的一面为绕线辅助工装的基准面。基准面与左侧辊轮10和右侧辊轮11的轴向方向垂直。
上述绕线辅助工装可以是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金属辅助工装或非金属辅助工装。当绕线辅助工装应用于切片机,将绕线辅助工装放置在切片机所包括的左侧辊轮10和右侧辊轮11上时,绕线辅助工装不会发生形变,以避免影响绕线辅助工装的应用效果。
上述第一臂20和第二臂21从结构上讲,可以均是板状结构。例如,第一臂20和第二臂21可以均为矩形板状结构。又例如,第一臂20和第二臂21可以均为梯形板状结构。当然,不仅限于此。
上述第一臂20和第二臂21的连接关系多种多样。例如,第一臂20与第二臂21可以以一体成型的方式紧固连接在一起。又例如,第一臂20和第二臂21可以是分体式结构,以如卡接、铆接或焊接等任意一种紧固方式连接在一起。再例如,第一臂20和第二臂21可以是分体是结构,然后通过如铰接的方式可转动的连接在一起。
参见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绕线工装应用于图1所示的错槽布线切片机,为了确定切割线12错槽布线的错槽值是否符合要求,将辅助绕线工装放置在切片机所包括的左侧辊轮10和右侧辊轮11上。此时,辅助绕线工装所具有的第一臂20抵靠在左侧辊轮10远离右侧辊轮11的一侧(第一臂20抵靠在左侧辊轮10的外侧面),辅助绕线工装所具有第二臂21与左侧辊轮10和右侧辊轮11的顶面A接触,绕线辅助工装所具有的基准面朝向待测切割线12所在的方向,绕线辅助工装所具有的基准面同时与左侧辊轮10和右侧辊轮11的轴向方向垂直。在此基础上,可以以该基准面为参考面,选择现有任意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待测切割线12的错槽值。具体可以采用的测量方式多种多样。
例如:可以测量待测切割线12从左侧辊轮10的顶部引出的顶部引出点13至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并定义该距离为第一垂直距离T1,测量同一待测切割线12从右侧辊轮1111的顶部引入的顶部引入点14至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并定义该距离为第二垂直距离T2。在此基础上,将第一垂直距离T1与第二垂直距离T2进行求差运算,所获得的差值绝对值即为待测切割线12的错槽值ΔT。当待测切割线12的错槽值ΔT在预设错槽值的范围内,则待测切割线12在左侧辊轮10和右侧辊轮11的绕线位置合理,完成该待测切割线12的错槽布线。当待测切割线12的错槽值ΔT位于预设错槽值的范围外,则需要根据待测切割线12的错槽值ΔT与预设错槽值的范围的差异,重新调整待测切割线12在左侧辊轮10和右侧辊轮11的绕线位置,并重新测量第一垂直距离T1、第二垂直距离T2和计算待测切割线12的错槽值ΔT,直至待测切割线12的错槽值ΔT在预设错槽值的范围内为止。
例如,当待测切割线12的实际的错槽值ΔT小于预设错槽值的范围的下限值时,可以增大切割线12的顶部引出点13和切割线12的顶部引入点14在(第一或第二)辊轮的轴线方向的距离差,以增大错槽值ΔT,直至待测切割线12的错槽值ΔT在预设错槽值的范围内。
当待测切割线12的实际的错槽值ΔT小于预设错槽值的范围的下限值时,待测切割线12的张力小于切割所需要的张力。基于此,应用具有上述错槽值的切割线12切割硬脆材料棒以形成切片时,切割线12会产生波动。此时,获得的切片的TTV值较大,导致切片的良率降低。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辅助工装通过测量可以在精准确定待测量切割线12的错槽值ΔT较小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切割线12的顶部引出点13和切割线12的顶部引入点14在(第一或第二)辊轮的轴线方向的距离差,可以增大错槽值ΔT。将待测切割线12的错槽值ΔT调整至预设错槽值的范围内后,可以确保上述切割线12的张力达到切割所需要的张力的要求。基于此,应用具有上述错槽值的切割线12切割硬脆材料以形成切片时,可以保证切割线12没有波动的情况下,完成对硬脆材料棒切割处理,获得TTV值较小的切片,从而可以提高切片的切割良率。
又例如,当待测切割线12的实际的错槽值ΔT大于预设错槽值的范围的上限值时,可以减小切割线12的顶部引出点13和切割线12的顶部引入点14在(第一或第二)辊轮的轴线方向的距离差。以减小错槽值ΔT,直至待测切割线12的错槽值ΔT在预设错槽值的范围内。
当待测切割线12的实际的错槽值ΔT大于预设错槽值的范围的上限值时,待测切割线12的张力大于切割所需要的张力。基于此,应用具有上述错槽值ΔT的切割线12切割硬脆材料以形成切片时,切割线12会容易发生断线。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辅助工装通过测量在精准确定待测量切割线12的错槽值ΔT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减小切割线12的顶部引出点13和切割线12的顶部引入点14在(第一或第二)辊轮的轴线方向的距离差,可以减小错槽值ΔT。将待测切割线12的错槽值ΔT调整至预设错槽值的范围内后,可以确保上述切割线12的张力达到切割所需要的张力的要求。基于此,应用具有上述错槽值ΔT的切割线12切割硬脆材料以形成切片时,可以保证切割线12不发生断线的情况下,完成对硬脆材料的切割处理,获得TTV值较小的切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切片效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臂的延伸方向和第二臂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30°~120°。
参见图7,作为一种示例,第一臂20和第二臂21延伸方向的夹角为30°。此时,在第一臂20的端部与第二臂21的端部连接在一起的情况下,由第一臂20和第二臂21构成类似于V形的绕线辅助工装。在第一臂20的靠近中间部与第二臂21的靠近中间部连接在一起的情况下,由第一臂20和第二臂21构成类似于剪刀形的绕线辅助工装。
无论是V形还是剪刀形的绕线辅助工装,当上述绕线辅助工装放置在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上时,第一臂的延伸方向均以向靠近右侧辊轮的方向与左侧辊轮的外侧面抵靠。此时,第一臂和第二臂相当于夹持在左侧辊轮上。基于此,可以有效的提高第一臂对绕线辅助工装的限位效果,降低绕线辅助工装相对于左侧辊轮发生扭转的可能性,提高测量精度。
参见图4,作为第二种示例,第一臂20的延伸方向和第二臂2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90°。此时,在第一臂20的端部与第二臂21的端部连接在一起的情况下,由第一臂20和第二臂21构成类似于L形的绕线辅助工装。在第一臂20的靠近中间部与第二臂21的端部连接在一起的情况下,由第一臂20和第二臂21构成类似于T形的绕线辅助工装。
无论是L形还是T形的绕线辅助工装,当上述绕线辅助工装放置在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上时,第一臂均以与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的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式与左侧辊轮的外侧面抵靠。此时,在确保第一臂的限位效果,以降低绕线辅助工装相对于左侧辊轮发生扭转的可能性的同时,还便于该绕线辅助工装放置在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上,以提高测量效率。
参见图8,作为第三种示例,第一臂20延伸方向和第二臂21延伸方向的夹角为120°。此时,在第一臂20的端部与第二臂21的端部连接在一起的情况下,由第一臂20和第二臂21构成类似于V形的绕线辅助工装。在第一臂20的靠近中间部与第二臂21的靠近中间部连接在一起的情况下,由第一臂20和第二臂21构成类似于剪刀形的绕线辅助工装。
无论是V形还是剪刀形的绕线辅助工装,当上述绕线辅助工装放置在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上时,第一臂的延伸方向均以远离右侧辊轮的方向与左侧辊轮的外侧面抵靠。此时,在确保第一臂对绕线辅助工装的限位效果,以降低绕线辅助工装相对于第一辊轮发生扭转的可能性的同时,还便于该绕线辅助工装放置在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上,以提高测量效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绕线辅助工装还包括第三臂,第三臂连接于第二臂远离第一臂的一端。第三臂的具体结构以及第三臂与第二臂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以参见前述第一臂和第二臂的具体结构以及连接方式,在此不做赘述。
当采用由第一臂、第二臂和第三臂构成的绕线辅助工装辅助测试测量错槽至时,将该绕线辅助工装放置在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上后,第一臂与左侧辊轮的外侧面抵靠,第二臂与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的顶面接触,第三臂与右侧辊轮远离左侧辊轮的一侧面(右侧辊轮的外侧面)抵靠。此时,该绕线辅助工装相当于同时卡装在了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上。基于此,该绕线辅助工装更加不容易相对于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发生扭转。也就是说,可以有效的避免基准面相对于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的轴向方向发生扭转。此时,在基准面的位置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线网所包括的每一根切割线的实际错槽值的测量精度。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臂延伸方向与第二臂延伸方向的夹角,以及第三臂延伸方向与第二臂延伸方向的夹角均为30°~120°。此时,第一臂延伸方向与第二臂延伸方向的夹角,可以与第三臂延伸方向与第二臂延伸方向的夹角相等或不相等。
参见图9至图12,作为一种示例,第一臂2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臂2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以及第三臂2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臂2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均相等,例如上述夹角可以是30°、90°或120°。当第一臂20延伸方向与第二臂21延伸方向的夹角相等且均为90°时,由第一臂20、第二臂21和第三臂22构成H形绕线辅助工装或n形绕线辅助工装。当绕线辅助工装辅助绕线时,第三臂22与右侧辊轮远离左侧辊轮的一侧相抵靠。
具有上述结构特点的绕线辅助工装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前述第一臂延伸方向与第二臂延伸方向所具有的相应夹角时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参见图13,作为第二种示例,第一臂20延伸方向与第二臂21延伸方向的夹角,以及第三臂22延伸方向与第二臂21延伸方向的夹角不相等。例如,第一臂20延伸方向与第二臂21延伸方向的夹角为30°,第三臂22延伸方向与第二臂21延伸方向的夹角为90°。又例如,第一臂20延伸方向与第二臂21延伸方向的夹角为90°,第三臂22延伸方向与第二臂21延伸方向的夹角为120°。
具有上述结构特点的绕线辅助工装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前述第一臂延伸方向与第二臂延伸方向所具有的相应夹角时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臂为透明的第一臂,第二臂为透明的第二臂。在第一臂为透明的第一臂,第二臂为透明的第二臂的情况下,当透明的第一臂抵靠在在左侧辊轮远离右侧辊轮的一侧,透明的第二臂同时与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的顶面相接触时,测量者无论从哪个视角均可以观察到第一臂与第一辊轮,以及第二臂与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的接触情况。当第一臂与左侧辊轮,或者第二臂与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的接触不符合测试所需条件时,可以调整在方便观察的情况下,及时调整第一臂相对于左侧辊轮,或者是第二臂相对于左侧辊轮和右侧辊轮的位置。基于此,可以提高使用该绕线辅助工装辅助测量错槽值的效率。
在绕线辅助工装具有第三臂的情况下,第三臂也可以是透明的第三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切片系统,该切片系统包括切片机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辅助工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切片系统的工作过程可以参见前述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辅助工装应用在切片机时的工作过程。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切片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上均开设V型卡线槽。V型卡线槽的角度为30°~45°。应理解,V型卡线槽在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上的布设方式可以参见前文述及的第一辊轮所具有的第一环形卡槽或第二辊轮所具有的第二环形卡槽的布设形式,在此不再赘述。
V型卡线槽的角度为30°~45°。定义V型卡线槽的角度为V型卡线槽所具有的两个侧壁在槽底相交形成的角度。
当线网所包括的切割线错槽缠绕在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所开设的V型卡线槽内,而且,V型卡线槽的角度为30°~45°时,V型卡线槽可以减小位于其内的切割线的部分与V型卡线槽所具有的内侧壁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辊轮和切割线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绕线辅助工装,应用于切片机,所述切片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辊轮、第二辊轮以及张设在所述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之间的多段切割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辅助工装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臂和第二臂;当所述绕线辅助工装辅助绕线时,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一辊轮远离所述第二辊轮的一侧相抵靠;所述第二臂与所述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的顶面相接触;所述第二臂与所述切割线靠近的一面为所述绕线辅助工装的基准面;所述基准面与所述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的轴向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辅助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臂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30°~12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绕线辅助工装,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构成L形绕线辅助工装或T形绕线辅助工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辅助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辅助工装还包括第三臂,所述第三臂连接于所述第二臂远离所述第一臂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绕线辅助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臂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三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臂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均为30°~120°。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绕线辅助工装,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臂、第二臂和第三臂构成H形绕线辅助工装或n形绕线辅助工装;当所述绕线辅助工装辅助绕线时,所述第三臂与所述第二辊轮远离所述第一辊轮的一侧相抵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辅助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为透明的第一臂,所述第二臂为透明的第二臂。
8.一种切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切片机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辅助工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切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片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所述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上均开设有V型卡线槽,每一个所述V型卡线槽的角度为30°~45°。
CN202021222440.9U 2020-06-28 2020-06-28 一种绕线辅助工装及切片系统 Active CN2134404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22440.9U CN213440475U (zh) 2020-06-28 2020-06-28 一种绕线辅助工装及切片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22440.9U CN213440475U (zh) 2020-06-28 2020-06-28 一种绕线辅助工装及切片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40475U true CN213440475U (zh) 2021-06-15

Family

ID=76371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22440.9U Active CN213440475U (zh) 2020-06-28 2020-06-28 一种绕线辅助工装及切片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4047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83998A (zh) * 2021-12-28 2022-04-05 苏州光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导线网生产装置、太阳能电池互联系统及其方法
CN114378965A (zh) * 2021-12-30 2022-04-22 江苏美科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多晶切割改善线痕ttv的切割方法
CN114523584A (zh) * 2022-01-24 2022-05-24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布线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83998A (zh) * 2021-12-28 2022-04-05 苏州光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导线网生产装置、太阳能电池互联系统及其方法
CN114283998B (zh) * 2021-12-28 2024-04-12 苏州光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导线网生产装置、太阳能电池互联系统及其方法
CN114378965A (zh) * 2021-12-30 2022-04-22 江苏美科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多晶切割改善线痕ttv的切割方法
CN114523584A (zh) * 2022-01-24 2022-05-24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布线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440475U (zh) 一种绕线辅助工装及切片系统
KR102583010B1 (ko) 단결정 실리콘 웨이퍼의 제조 방법 및 응용
JP5203450B2 (ja) 太陽電池、太陽電池ストリング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7871792A (zh) 光伏电池片及相应的网版与方阻和/或接触电阻率的测量方法
CN113782819B (zh) 一种卷芯极耳边距确定方法及卷绕设备校正方法
CN110712309B (zh) 一种晶棒的加工方法及晶片
CN210622975U (zh) 一种海上大风机用叶片根部防变形装置
WO2019174153A1 (zh) 一种测量阴极电流的系统
US11742453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wafer containing arced sid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cell,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CN101068032B (zh) 半导体变形测量仪及其制造方法
CN211828802U (zh) 光伏组件
KR101027282B1 (ko) 초전도 선재의 선폭 가공 방법
KR20020006520A (ko) 실리콘 웨이퍼의 굴곡 측정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9632897A (zh) 一种导电纤维丝束的损伤检测方法
CN210346529U (zh) 一种滑轮偏磨检测装置
CN219806328U (zh) 用于硅棒切断机的校正工装
CN112847851A (zh) 一种单晶硅棒的加工方法、硅片、电池片和光伏组件
TWI449930B (zh) 矽晶棒的品質判定方法
CN213238747U (zh) 一种平行转轴的平行度检具
CN220472540U (zh) 一种连杆锻件毛坯用对称度检验工装
CN219285146U (zh) 一种线缆检测治具
CN220189590U (zh) 花篮
CN215639134U (zh) 一种控制棒料外形尺寸的测量治具
CN220290644U (zh) 拉伸装置及加工系统
CN220625143U (zh) 一种天车滑触线校正检测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22

Address after: 655000 floor 3, No. 83, Cuifeng Road, liaokuo street, Qilin District, Qujing City, Yun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Qujing Longji silicon material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02, Ximei Road,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UXI LONGI SILICON MATERIAL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