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84579U - 应用于滑板车的车架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滑板车的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84579U
CN213384579U CN202022131692.7U CN202022131692U CN213384579U CN 213384579 U CN213384579 U CN 213384579U CN 202022131692 U CN202022131692 U CN 202022131692U CN 213384579 U CN213384579 U CN 2133845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pedal
rod
mounting
connecting 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3169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晓亮
杨涛
张微
周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izi Industrial Design Tai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ning Yina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ning Yina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ning Yina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3169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845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845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845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滑板车的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在所述固定座的内壁设有位置与相应安装口匹配的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踏板,具有相对的前侧和后侧,所述踏板的前侧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口且与所述第一连接耳固定,所述踏板的后侧用于安装后轮;撑架,所述撑架一端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口且与所述第二连接耳固定,所述撑架另一端带有连接套;立杆,穿设在所述连接套内,所述立杆的顶端用于安装把手、底端用于安装前轮,该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通过连接套与踏板分体设置,可以降低踏板与立杆之间的装配难度。

Description

应用于滑板车的车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滑板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滑板车的车架。
背景技术
滑板车是一种可代步的骑行工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代步工具的选择要求也同样有所提升。目前滑板车普遍采用的骑行方式是:双手扶住握把掌控方向,脚踏在滑板车踏板上,获得驱动力后滑板车向前滑行。
滑板车包括车架组件,车架组件包括踏板以及位于踏板前侧的立杆,立杆的顶端安装有把手,底端安装有前轮,踏板的后侧还安装有后轮。其中,车架组件还包括套设在立杆外侧的连接套,连接套将踏板与立杆进行连接。
现有地,连接套需要先提前与踏板固定在一起,然后再与立杆进行组装,由于踏板与立杆都具有一定的长度,造成两者在组装时及其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滑板车的车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踏板与立杆组装不方便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于滑板车的车架,所述车架包括: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在所述固定座的内壁设有位置与相应安装口匹配的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
踏板,具有相对的前侧和后侧,所述踏板的前侧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口且与所述第一连接耳固定,所述踏板的后侧用于安装后轮;
撑架,所述撑架一端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口且与所述第二连接耳固定,所述撑架另一端带有连接套;
立杆,穿设在所述连接套内,所述立杆的顶端用于安装把手、底端用于安装前轮。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固定座为筒状,所述固定座的轴线与滑板车的宽度方向一致。
可选的,所述踏板的底部带有电池仓,所述电池仓内设置有蓄电池,所述固定座设置有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的充电接头。
可选的,所述电池仓朝向所述固定座一侧具有包裹部,所述包裹部与所述固定座的侧壁相贴合并固定。
可选的,所述固定座的轴向两端设置有端盖,所述充电接头位于其中一端盖;
所述端盖背向所述固定座的一端具有凹陷区,所述充电接头位于所述凹陷区,且所述充电接头不高于所述端盖的端面。
可选的,所述端盖带有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包围设置在所述充电接头的周向。
可选的,所述端盖带有腔室,所述腔室内设置有发光元件,所述端盖背向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腔室相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罩设有环形的透光板。
可选的,沿固定座的轴线,所述第一连接耳与所述第二连接耳错位布置。
可选的,所述踏板的前侧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口内并与所述第一连接耳固定;
所述连接部与第一连接耳两者之间,以及所述撑架与所述第二连接耳两者之间均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紧固件的轴线与所述固定座的轴线一致。
可选的,所述撑架由所述踏板向上并背向所述踏板倾斜延伸至所述立杆。
本申请的一种应用于滑板车的车架,通过连接套与踏板分体设置,可以降低踏板与立杆之间的装配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滑板车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滑板车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立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一杆与摆动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第一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第二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中第一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4中第一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4中第二连杆与第二杆分解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的滑板车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1中透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1中踏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1中前轮与立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1中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5中踏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后轮与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支架的机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滑板车;101、把手;102、前轮;103、后轮;104、轮轴;
10、立杆;11、第一杆;112、安装区;113、限位环;114、安装件;12、第二杆;121、固定部;122、第一通孔;13、第一连杆;131、定位孔;132、限位台阶;14、第二连杆;142、安装腔;143、避让槽;144、安装部;15、导向棱;16、第一枢轴;17、第二弹性凸起;18、第三弹性凸起;19、连通孔;
20、锁定件;21、摆动臂;221、锁紧部;222、自由端;223、第一弹性凸起;224、延伸段;23、第二枢轴;24、卷簧;
30、保持件;31、复位件;32、导向单元;321、条孔;322、凸块;
40、套筒;41、导向槽;
50、踏板;51、前侧;512、后侧;513、连接部;52、电池仓;53、包裹部;531、侧板;532、底板;533、加强肋板;54、安装室;541、第一侧壁; 542、顶壁;543、凸台;544、第二侧壁;545、锁口;55、过渡弧面;56、遮挡部;57、支架;571、卡口;58、围挡;59、盖体;591、锁舌;
60、固定座;61、第一安装口;62、第二安装口;63、第一连接耳;64、第二连接耳;65、充电接头;651、密封塞;66、端盖;661、凹陷区;662、透光板;663、端板;664、安装台;665、贴合部;666、卡舌;67、发光元件; 671、基座;672、灯珠;
70、撑架;71、连接套;72、底壳;73、减震弹簧;74、防尘套;75、第一过线孔;76、第二过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以及图11至图17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于滑板车100的车架,车架包括:
固定座60,固定座60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安装口61和第二安装口62,在固定座60的内壁设有位置与相应安装口匹配的第一连接耳63和第二连接耳64;
踏板50,具有相对的前侧51与后侧512,板50的前侧51插入第一安装口 61且与第一连接耳63固定,踏板50的后侧512用于安装后轮103;
撑架70,撑架70一端插入第二安装口62且与第二连接耳64固定,撑架 70另一端带有连接套71;
立杆10,穿设在连接套71内,立杆10的顶端用于安装把手101、底端用于安装前轮102。
车架在装配的过程中,撑架70上的连接套71先套在立杆10的预定位置,踏板50的前侧51插入固定座60的第一安装口61并与第一连接耳63固定,然后将撑架70插入固定座60的第二安装口62与第二连接耳64固定。或者,撑架70上的连接套71先套在立杆10的预定位置,将撑架70插入固定座60的第二安装口62与第二连接耳64固定,然后将踏板50的前侧51插入固定座60的第一安装口61并与第一连接耳63固定。踏板50、固定座60以及撑架70三者的装配顺序上没有严格的限定。
本申请中,通过连接套71与踏板50分体设置,可以降低踏板50与立杆10 之间的装配难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固定座60为筒状,固定座60的轴线与滑板车100的宽度方向一致。
固定座60为筒状的空心结构,固定座60具有一轴线,为了使车架的结构紧凑,该轴线与滑板车100的宽度方向一致。固定座60为不规则筒状时(例如弧形筒等),固定座60的轴线可以解释的是,固定座60沿自身轴向两端呈开口设置,两开口的中心连线为轴线,开口的中心为开口的几何中心处。
优选地,固定座60为直筒状。
为了对滑板车100的用电部件(驱动前轮102或后轮103转动的电机)提供动力,参考一实施例中,踏板50的底部带有电池仓52,电池仓52内设置有蓄电池,固定座60设置有与蓄电池电连接的充电接头65,通过充电接头65可以将蓄电池与外部电源(图未视)之间通过导线电连接。
踏板50的前侧51与固定座60之间会形成有较大的缝隙,该缝隙可能会积存灰尘等,为了避免踏板50的前侧51与固定座60之间出现较大的缝隙,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11及图15所示,电池仓52朝向固定座60一侧具有包裹部 53,包裹部53与固定座60的侧壁相贴合并固定。
包裹部53可以设置于踏板50的前侧51,同样的也可以设置在电池仓52朝向固定座60的一侧,包裹部53的底面与电池仓52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
包裹部53具有两平行布置的侧板531,两侧板531沿滑板车100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于踏板50的前侧51,各侧板531朝向固定座60的一侧为与固定座 60相贴合的弧面,包裹部53还具有处在两侧板531之间且处在各侧板531底部的底板532,侧板531与底板532均与踏板50相连接,底板532由踏板50前侧 51延伸至固定座60,并与固定座60相贴合。
为了加强包裹部53的支撑强度,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包裹部 53还包括处在底板532以及踏板50之间的加强肋板533。加强肋板53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强肋板533沿踏板50车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
包裹部53与固定座60的固定形式上,为了便于包裹部53与固定座60之间的拆装,参考一实施例中,包裹部53与固定座60两者之间通过螺柱固定,包裹部53的底部开设有沿滑板车100的高度方向延伸的通孔,固定座60开设有与通孔相对应的螺孔,螺柱穿过通孔并与螺孔螺纹连接。
为了避免充电接头65外露发生故障,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11所示,固定座60的轴向两端设置有端盖66,充电接头65位于其中一端盖66;端盖66背向固定座60的一端具有凹陷区661,充电接头65位于凹陷区661,且充电接头65不高于端盖66的端面。
需要解释的是,端盖66的端面为端盖66背向固定座60一侧的外缘。
为了进一步地避免充电接头65外露,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充电接头65上插接有密封塞651,密封塞651通过一柔性件与端盖66连接。密封塞651的局部与充电接口的形状相适配,以使密封塞651的局部能够插入在充电接头65上。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端盖66带有发光元件67,发光元件67包围设置在充电接头65的周向。
发光元件67与蓄电池电连接。在天较暗时可以发光元件67可以起到警示作用或照亮的作用。发光元件67包括环形的基座671以及设置在基座671上的灯珠672,基座671上设置有用以将蓄电池与灯珠672电连接的电路。
在另一实施例中,端盖66带有腔室,腔室内设置有发光元件67,端盖66 背向固定座60的一侧开设有与腔室相连通的开口,开口罩设有环形的透光板662,通过透光板662可以将发光元件67的光照射出腔室,发光元件67设置在腔室内,可以避免发光元件67外露发生故障。
端盖66的具体结构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端盖66为直筒状,端66的轴向长度小于固定座60的轴向长度。端盖66的靠近固定座60的一端设置有密封固定座60端部的端板663,端板663的中部背向固定座60凸设以形成安装台664,且安装台664的高度不高与端盖66的外表面,充电接头65安装于安装台664。透光板662内缘与安装台664的端部边缘连接,外缘与端盖66 背向安装座的一端边缘连接。沿端盖66的轴向,透光板662的内缘相对于外缘更靠近端板663。端盖66、端板663以及透光板662三者之间围设形成腔室。
为了便于透光板662装配,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环形透光板662 的内缘以及外缘均设置有向固定座60方向延伸的贴合部665,透光板662的周向上,贴合部665间隔或连续设置,透光板662朝向端板663的一侧还设置有卡舌666,端盖66上设置有与卡舍相配合的卡槽(图未示)。
卡舌66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舌666周向分布于透光板662的内缘,卡槽分布于凸台543的外侧壁。
为了踏板50与撑架70两者在装配上相互避让,参考一实施例中,沿固定座60的轴线,第一连接耳63与第二连接耳64错位布置。
踏板50与固定座60的连接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踏板50的前侧51设置有连接部513,连接部513插入第一安装口61内并与第一连接耳63固定。
连接部513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安装口61的数量的两个,两连接部513分别对应的由第一安装口61插入到固定座60内时,两连接部513沿固定座60的轴线依次布置,且第一连接耳63位于两连接部513之间。
撑架70与固定座60的连接方式上,第二连接耳64的数量为两个,两第二连接耳64沿固定座60的轴线依次布置,撑架70的插入第二安装口62的部分位于两第二连接耳64之间。
为了便于连接部513与第一连接耳63,以及撑架70与第二连接耳64之间的装配,参考一实施例中,连接部513与第一连接耳63两者之间,以及撑架70 与第二连接耳64两者之间均通过紧固件(图未示)连接,紧固件的轴线与固定座60的轴线一致。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撑架70由踏板50向上并背向踏板50倾斜延伸至立杆10。
滑板车100可采用前轮102刹车或后轮103刹车,在采用后轮103刹车时,刹车线会由立杆10经过踏板50延伸至后轮103,为了防止刹车线外露,可能造成刹车故障,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16及图17所示,撑架70为壳体结构,连接套71开设有与壳体结构内相连通的第一过线孔75,壳体结构插入第二安装口62的一端设置有与固定座60内相连通的第二过线孔76,立杆10为中空结构,立杆10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一过线孔75相对应的连通孔19,刹车线可由立杆10 内穿过撑架70,然后由踏板50的底部延伸至后轮103。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撑架70的底面呈开放结构并扣有底壳72,底壳72通过焊接或螺栓固定在撑架70。
在骑行过程中,因为全程都是站立而行,所以不管在平缓路面或者颠簸路面,为了得到一定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11及图16所示,连接套71滑动套设于立杆10的外侧,减震弹簧73套设于立杆10,减震弹簧 73的一端与连接套71连接,另一端与立杆10连接,减震弹簧73的外侧包裹有防尘套74。
如图1至图7所示,立杆为可折叠的立杆10,立杆10包括转动配合的第一杆11和第二杆12,第一杆11和第二杆12这两者具有相对的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
第一杆11上安装有摆动臂21,第二杆12上安装有锁定件20,摆动臂21 与锁定件20卡合将立杆10保持在展开状态;
第二杆12上还活动安装有保持件30,展开状态下保持件30与摆动臂21相互作用,保持摆动臂21和锁定件20的卡合,保持件30运动时解除与摆动臂21 的相互作用、以容许摆动臂21解除与锁定件20的卡合。
第一杆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杆12的延伸方向大致共线布置时,摆动臂21 能够与锁定件20相互卡合,以使立杆10处于展开状态。为了保证立杆10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意外释锁,保持件30为摆动臂21的第二防护,保持件30与摆动臂21相互作用,以保持摆动臂21与锁定件20的卡合,由此既保证了立杆10 使用时的安全性能,同时还能够使立杆10的结构简单。
对立杆10进行折叠时,保持件30运动解除摆动臂21的相互作用,然后摆动臂21解除与锁定件20的卡合,第一杆11与第二杆12两者之间相互转动,直至立杆10处于折叠状态。
第一杆11与第二杆12均采用杆件制成,第一杆11与第二杆12为了降低重量或内置管线等原因,第一杆11与第二杆12可以选用管件。但是,不论是管件还是实心杆件,都是为了传递力矩,因此本文中的杆件并不严格限制空心或实心结构,根据空间走向可以是直杆或局部弯曲。同理,第一杆11与第二杆 12的截面形状也并不严格的限制(例如圆形、椭圆形、矩形等)。
本申请可以方便的实现滑板车100的折叠与展开之间的转换,并且可以方便地锁定立杆10处于展开状态,同时立杆10处于折叠状态时,通过提携摆动臂21可将整个滑板车100进行搬运。
第一杆11可以连接把手101,第二杆12则与前轮102相连,或者反之。本申请以下的描述方式均是以图中示出的实施例为例,即第一杆11连接前轮102、而第二杆12连接把手101的情形。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中,前轮102以及立杆10均处在踏板50 的前侧51;
第一杆11处于第二杆12的上方,把手101安装于第一杆11,前轮102安装于第二杆12,折叠状态下,第二杆12折向踏板50的后侧512;
第一杆11与第二杆12之间通过第一枢轴16转动配合,第一枢轴16与摆动臂21沿滑板车100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第一枢轴16更靠近踏板50的后侧512。
前轮102与后轮103两者中,至少一个为驱动轮,至少一个能够提供刹车功能。本申请以下的描述方式均是前轮102驱动、后轮103碟刹为例,前轮102 驱动可实现在骑行中轻便控制攀爬,后轮103碟刹可以避免在急刹车时候出现的翻车现象,提升了电动滑板车100的驾驶安全性。
其中,驱动轮上带有电机(例如可采用轮毂电机或中置电机)。
滑板车100具有高度方向(例如图1中的X)、宽度方向(例如图1中的Y) 以及长度方向(例如图1中的Z)。需要说明是,滑板车100的长度方向为踏板 50的前侧51朝向踏板50的后侧512的方向;同一水平面,滑板车100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滑板车100的长度方向;滑板车100的高度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
第一枢轴16的轴线与滑板车100的宽度方向一致,第一枢轴16与第一杆 11的安装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杆11朝向第二杆 12的端部设置有呈U形的安装区112,第一枢轴16的两端分别安装于U形的开口两侧,第二杆12具有延伸至安装区112内的固定部121,固定部121开设有供第一枢轴16穿过的第一通孔122。
展开状态下,立杆10的延伸方向与高度方向大致一致或有一定的倾角(立杆10向踏板50方向倾斜)。第一杆11的延伸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杆12的延伸长度,为了减小立杆10处于折叠状态时占用的空间,参考一实施例中,第一杆 11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二杆12的延伸长度,折叠状态下,第二杆12的背向第一杆11的端部与踏板50相抵靠。
立杆10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为了避免第二杆12向踏板50的前侧51翻转,参考一实施例中,展开状态下,第一杆11的端面与第二杆12的端面相贴合。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6所示,摆动臂21具有一长度方向,摆动臂 21在长度方向的中部设置有锁紧部221,摆动臂21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通过第二枢轴23与第一杆11转动配合,另一端为自由端222;
展开状态下,锁紧部221位于摆动臂21朝踏板50的后侧512的一侧,并与锁定件20相卡合,自由端222与保持件30相互作用;折叠状态下,自由端 222向踏板50的前侧51翻转。立杆10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自由端 222向踏板50的后侧512翻转,直至锁紧部221与锁定件20相卡合,然后通过保持件30限定自由端222的运动。
第二枢轴23的轴线与滑板车100的宽度方向一致,第二枢轴23与第一杆 11的安装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第二枢轴23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一杆11 的内壁,摆动臂21开设有供第二枢轴23穿过的第二通孔,摆动臂21与第二枢轴23转动配合。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枢轴23上套设有卷簧24,卷簧24作用在第一杆11和摆动臂21之间以驱动摆动臂21摆动,卷簧24的一端与摆动臂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杆11的内壁固定连接。沿第二枢轴23的轴向,摆动臂21的两相对侧与第一杆11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卷簧24处于其中一处间隙内。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6所示,锁紧部221为槽结构,展开状态下,槽结构的开口朝踏板50的后侧512,且具有向踏板50的后侧512延伸的延伸段 224;
展开状态下,槽结构与锁定件20相卡合,延伸段224干涉锁定件20的运动路径;
折叠状态下,延伸段224避让锁定件20的运动路径,槽结构解除与锁定件 20的卡合。
锁定件20为能够卡入到槽结构内的杆状,锁定件20的截面形状没有严格的限定(例如圆形)。展开状态下,槽结构具有沿滑板车100的高度方向依次布置的两槽壁,两槽壁分别为第一槽壁以及第二槽壁,其中第一槽壁位于第二槽壁的上方;沿滑板车100的长度方向,第一槽壁的长度长于第二槽壁,延伸段 224为该第一槽壁。
在另一实施例中,保持件30能够沿第二杆12的延伸方向滑动,以干涉或避让自由端222的运动路径;
展开状态下,保持件30与摆动臂21之间相贴靠,以使锁定件20与槽结构保持卡合。
展开状态下,保持件30的局部延伸出第二杆12的端面,延伸出第二杆12 端面的部分与摆动臂21之间相贴靠;展开状态转换为折叠状态时,保持件30 沿第二杆12的延伸方向滑动,直至保持件30的端面与第二杆12的端面趋于齐平时,以使保持件30避让摆动臂21的运动路径。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自由端222设置有第一弹性凸起223,展开状态下,第一弹性凸起223与保持件30相互抵靠,以保持摆动臂21与保持件30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保持件30与第二杆12之间设置有导向单元32以及复位件31,导向单元32用以限定保持件30的路径,复位件31用于驱使保持件30干涉自由端222的运动路径。
复位件31可以为弹簧或者其它具有复位功能的部件,本实施例中复位件31 为弹簧,弹簧具有一轴线,该轴线与保持件30的滑动方向一致,弹簧的一端与保持件3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杆12连接,弹簧能够驱动保持件30的部分伸出第二杆12的端面,立杆10处于展开状态时,保持件30干涉自由端222的运动路径。为了避免弹簧外露,保持件30与第二杆12之间形成安装腔142,安装腔 142的延伸方向大致与保持件30的滑动方向一致,且弹簧位于安装腔142内。
为了避免保持件30外凸于第二杆12的外表面,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7 所示,第二杆12的侧壁设置有容纳保持件30的避让槽143,以使保持件30背向第二杆12侧壁的一侧齐平或低于第二杆12侧壁。保持件30的形状大致为矩形,滑动槽的形状与保持件30的形状大致一致。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导向单元32包括:
开设在保持件30且沿保持件30滑动方向延伸的条孔321;
设置于第二杆12并能够伸入该条孔321以限制保持件30行程的凸块322。
凸块322大致为圆柱形,为了避免保持件30与第二杆12分离,参考一实施例中,凸块322背向第二杆12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头。同时为了避免限位头凸出保持件30的外表面,条孔321的内壁呈阶梯结构,限位头的朝向第二杆12 的端面与阶梯结构相配合。
为了进一步地使保持件30的滑动更加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单元32 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向单元32沿滑板车100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滑板车100还包括套设在立杆10的外侧的套筒40,套筒40在立杆10上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展开状态下,套筒40处于立杆10的第一位置,以包拢两杆的连接部513 位;
折叠状态下,套筒40滑动至其中一杆上,以使套筒40处于立杆10的第二位置,并避让两杆的连接部513位。
立杆10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进行切换时,套筒40滑动至其中一杆(例如第一杆11或第二杆12中的一个)上,此时至少摆动臂21以及保持件30暴露出来,以便于供人员对摆动臂21以及保持件30进行操作,即可以对立杆10 进行折叠操作。第一杆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杆12的延伸方向大致共线布置时,套筒40才能够处于第一位置,套筒40至少包裹摆动臂21以及保持件30的部分。
通过将套筒40运动到不同位置,能够实现在需要折叠时便于进行折叠操作、在不需要折叠时(正常工作时)阻止进行折叠操作,由此既保证了操作的便捷性,同时还确保了正常工作时的安全性。
套筒40设置成与第一杆11以及第二杆12具有相同的颜色和/或花纹,从而保证滑板车100的美观性。同时为了限定套筒40在第一位置上的位置,第一杆 11的外侧壁固定有(焊接或螺接)限位环113,限位环113处于套筒40的下方,以使限位环113支撑套筒40的端面,以限定套筒40在第一杆11上位置,由此可防止出现误操作等意外状况。
为了使将套筒40固定在立杆10的预定位置,第一杆11或第二杆12的外侧壁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凸起223,各第一弹性凸起223分布于立杆10 的第一位置和/或第二位置,该第一弹性凸起223能够抵靠套筒40的内壁,以增大套筒40与各杆之间的摩擦力。
为了防止套筒40与立杆10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各杆的外侧设置有沿立杆10延伸方向设置的导向棱15,套筒40自身弯折形成与导向棱15相配合的导向槽41。
为了便于装配摆动臂21以及锁定件20,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8、图9及图10所示,滑板车100还包括第一连杆13以及第二连杆14,第一连杆 13安装于第一杆11背向前轮102的端部,第二连杆14安装于第二杆12背向把手101的一端,摆动臂21装配于第一连杆13,锁定件20装配于第二连杆14。
其中,安装区112、第一枢轴16、第二枢轴23均设置于第一连杆13,保持件30、复位件31、导向单元32均设置于第二连杆14。
各连杆(第一连杆13与第二连杆14)与对应杆(第一杆11与第二杆12) 的连接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连杆呈中空设置,并套设在杆的外侧,杆的外侧壁设置有限位环113,连杆的内部具有用于抵靠限位环113的限位台阶132,杆还固定(螺栓或螺纹)安装有与限位台阶132相配合的安装件114,限位环 113以及安装件114能够限制连杆在第一杆11延伸方向移动。
为了防止连杆与杆之间相互转动,杆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三弹性凸起18,并位于安装件114与限位环113之间,第一连杆13的开设有与第三弹性凸起18 相配合的定位孔131,以防止连杆与杆之间相互转动。
或者,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杆呈中空设置,连杆具有深入到杆内的安装部 144,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安装部144的截面形状与杆内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且为非圆形。
第一弹性凸起223、第二弹性凸起17以及第三弹性凸起18在本申请中的结构一致,承载各弹性凸起的部件上开设有安装孔,各弹性凸起均包括卷簧24以及凸起,卷簧24的一端与安装孔的底壁相连,另一端与凸起相连,卷簧24与凸起均位于安装孔内,且凸起的局部伸出安装孔外。其中凸起的形状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比如凸起的表面呈球面设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以及图18所示,踏板50采用一体结构且具有相对的前侧51和后侧512,后侧512的顶部向上隆起相应形成开口朝下的安装室54;
后轮103的上半部处在安装室54内,在滑板车100的宽度方向上,安装室 54的两相对侧的室壁直接或间接架设在后轮103的轮轴104上。
安装室54与踏板50采用一体设置,可以使安装室54的结构强度与踏板50 的结构强度大致趋于一致,可以使骑行人员在中双脚轮流踩踏休息,可缓解骑行劳累,以增加骑行舒适度。踏板50采用一体式流线型,不仅能够增加滑板车 100的强度,还增加提升了美观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安装室54的室壁包括平行布置的第一侧壁541和第二侧壁544,第一侧壁541和第二侧壁544分别处在后轮103轴向的两侧,安装室 54的室壁还包括处在第一侧壁541和第二侧壁544之间且处在后轮103上方的顶壁542,顶壁542的形状与后轮103外周相适应。
顶壁542的曲率与后轮103的曲率大致相等,以使顶壁542的形状与后轮 103外周相适应。为了增加安装室54的顶壁542的结构强度,同时使安装室54 能够包裹更多后轮103的上半部,参考一实施例中,顶壁542的包角至少为120 度,沿滑板车100的长度方向,顶壁542的一侧与踏板50相连,另一侧延伸至第一侧壁541和第二侧壁544的底面。
优选地,顶壁542的包角为160度~200度。
最优选的,顶壁542的包角为170度~190度。
为了使顶壁542与踏板50之间平滑过渡,参考一实施例中,顶壁542与踏板50的后侧512设置有过渡弧面55;
顶壁542的曲率为R1,过渡弧面55的曲率为R2,且满足R1:R2=0.8~1.5。
优选地,R1:R2=0.8~1.2。
最优选的,R1:R2=0.8~1。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壁541和第二侧壁544的底缘均设置有向下凸出遮挡部56,沿滑板车100宽度方向的视角,遮挡部56遮挡后轮103的轮轴104。遮挡部56的形状大致为弓形,接近于半圆。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遮挡部 56的形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在此不再进行阐述。
第一侧壁541和第二侧壁544与后轮103的轮轴104的装配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19及图20所示,第一侧壁541和第二侧壁544相向的一侧分别固定有支架57,支架57带有卡口571,第一侧壁541和第二侧壁544通过相应支架57上的卡口571与后轮103的轮轴104装配;
沿滑板车100宽度方向的视角,遮挡部56遮挡支架57。
沿滑板车100的高度方向,支架57的截面大致呈几字形(本实施例中为几字形),卡口571开设在支架57的中间位置、且开放于支架57的底部,卡口571 与轮轴104相接触的面与轮轴104的外轮廓呈一致设置。几字形的开口朝向背向后轮103,且支架57的两侧均贴合固定于对应的第一侧壁541以及第二侧壁 544。
支架57与安装室54的连接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支架57通过螺栓固定在相应的各侧壁(包含第一侧壁541与第二侧壁544),螺栓依次穿过相应的侧壁以及支架57,以将支架57与相应的侧壁进行固定。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支架57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相应的侧壁上。
螺栓会有部分外露在安装室54外侧,为了遮挡外露在安装室54外侧的螺栓部分,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第一侧壁541和第二侧壁544均设置有盖体59,盖体59用以遮蔽外露在安装室54外侧的螺栓部分,第一侧壁541 和第二侧壁544背向安装室54内的一侧外凸形成环形的凸台543,凸台543围设盖体59。
盖体59与安装室54的装配形式,参考一实施例中,盖体59朝安装室54 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锁舌591,安装室54设置有与锁舌591相配合的锁口545,盖体通过锁舌591卡接在锁口545内固定在安装室54上。
盖体59的形状以及颜色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以提升整个滑板车100的美观度,在实施方式中,盖体59的形状为圆形,盖体59背向安装室54的一侧设置有环形纹。
为了使滑板车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增强安装室54的支撑强度,参考一实施例中,在滑板车100的宽度方向上,踏板50与安装室54等宽。同样的,在滑板车100的宽度方向上,过渡弧面55与踏板50等宽。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滑板车100的长度方向上,踏板50的长度为L1,安装室54的长度为L2,且满足L1:L2=1~8。
优选地,L1:L2=2~5。
最优选的,L1:L2=2~4。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滑板车100还包括电池仓52,踏板50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向下延伸以形成围挡58,踏板50与各围挡58围设成电池仓 52,电池仓52的至少上半部分位于电池仓52内。围挡58可以将电池仓52进行半隐藏,以避免电池仓52外露或者电池仓52外露引发的故障,极大增强了滑板车100的安全性。
各围挡58与踏板50之间采用一体结构或分体结构,为了降低围挡58与踏板50两者直接的加工难度,以及加强围挡58与踏板50的连接强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围挡58与踏板50之间采用一体结构。
在踏板50车的长度方向上,围挡58的一端延伸至踏板50的前侧51,另一端延伸至踏板50的后侧512,各挡板与第一侧壁541以及第二侧壁544的位置关系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各围挡58的底边与对应的第一侧壁541、第二侧壁 544底边处于同一平面。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应用于滑板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在所述固定座的内壁设有位置与相应安装口匹配的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
踏板,具有相对的前侧和后侧,所述踏板的前侧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口且与所述第一连接耳固定,所述踏板的后侧用于安装后轮;
撑架,所述撑架一端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口且与所述第二连接耳固定,所述撑架另一端带有连接套;
立杆,穿设在所述连接套内,所述立杆的顶端用于安装把手、底端用于安装前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为筒状,所述固定座的轴线与滑板车的宽度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的底部带有电池仓,所述电池仓内设置有蓄电池,所述固定座设置有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的充电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仓朝向所述固定座一侧具有包裹部,所述包裹部与所述固定座的侧壁相贴合并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的轴向两端设置有端盖,所述充电接头位于其中一端盖;
所述端盖背向所述固定座的一端具有凹陷区,所述充电接头位于所述凹陷区,且所述充电接头不高于所述端盖的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带有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包围设置在所述充电接头的周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带有腔室,所述腔室内设置有发光元件,所述端盖背向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腔室相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罩设有环形的透光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沿固定座的轴线,所述第一连接耳与所述第二连接耳错位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的前侧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口内并与所述第一连接耳固定;
所述连接部与第一连接耳两者之间,以及所述撑架与所述第二连接耳两者之间均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紧固件的轴线与所述固定座的轴线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架由所述踏板向上并背向所述踏板倾斜延伸至所述立杆。
CN202022131692.7U 2020-09-24 2020-09-24 应用于滑板车的车架 Active CN2133845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31692.7U CN213384579U (zh) 2020-09-24 2020-09-24 应用于滑板车的车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31692.7U CN213384579U (zh) 2020-09-24 2020-09-24 应用于滑板车的车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84579U true CN213384579U (zh) 2021-06-08

Family

ID=76182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31692.7U Active CN213384579U (zh) 2020-09-24 2020-09-24 应用于滑板车的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845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09835B (zh) 滑板车
TW498034B (en) Exterior trim structure of scooter type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of scooter type vehicle, structure of engine installation part of scooter type vehicle, and around-muffler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CN213384578U (zh) 折叠式的滑板车
CN213384579U (zh) 应用于滑板车的车架
CN214028997U (zh) 一体式的滑板车
CN209037444U (zh) 一种可行走的婴孩安全座椅
CN111252179B (zh) 滑板车
CN215622503U (zh) 后轮悬挂总成及摩托车
CN214356469U (zh) 电动车的车架结构及其电动车
JP3877824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CN210131014U (zh) 一种轮椅
CN216136212U (zh) 一种前腿支架总成及轮椅
CN215689216U (zh) 一种前腿总架及轮椅
CN216136209U (zh) 一种轮椅
CN215689215U (zh) 一种前腿支架总成及轮椅
CN216136213U (zh) 轮椅的前腿总架及轮椅
WO2020015272A1 (zh) 轮椅
CN216468209U (zh) 后挡泥板组件及摩托车
CN215739992U (zh) 一种前轮连接架及轮椅
CN210131013U (zh) 一种轮椅
CN215622424U (zh) 线路布置装置及摩托车
CN212500819U (zh) 一种单边轮轴固定结构及折叠自行车
CN216467364U (zh) 电动摩托车
CN215622448U (zh) 摩托车用开合式仪表及摩托车
CN211336294U (zh) 一种新型滑板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19

Address after: 318000, Room 319, Building A13, Star Group Headquarters, Hongjia Street, Jiaojiang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Maizi industrial design (Tai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119, 11 / F, block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128 Shuanglian Road, Hain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ining Yina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