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62912U - 空气源热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气源热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62912U
CN213362912U CN202021772675.5U CN202021772675U CN213362912U CN 213362912 U CN213362912 U CN 213362912U CN 202021772675 U CN202021772675 U CN 202021772675U CN 213362912 U CN213362912 U CN 2133629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gas
subcooler
interface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7267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冬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hengtai Jun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hengtai Ju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hengtai Jun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hengtai Ju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7267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629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629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629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节流装置,第一换热器,闪蒸器,过冷器,第二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过冷器和压缩机之间、闪蒸器与压缩机之间和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之间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喷气支路,还包括驱动板,所述喷气支路紧贴所述驱动板,实现喷气支路和驱动板间的换热。本实用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喷气支路都经过驱动板,喷气支路的制冷剂蒸汽在经过驱动板时蒸发吸热,一方面带走驱动板热量,另一方面保证了喷气支路喷入压缩机中压腔的制冷剂为气体,避免了压缩机液击现象的发生。

Description

空气源热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在空气源热泵系统长时间运行时,空调外机压缩机驱动板温度较高,尤其在严寒地区所需的热负荷较大,电路运行的功率也相应的增加,在运行时驱动板温度可高达95℃,如果不及时的对驱动板进行降温处理,则驱动板元器件很有可能被烧坏,产生严重的后果。传统的空气源热泵压缩机驱动板散热方式基本采用风冷的方式和冷媒冷凝的方式进行降温。但由于风冷降温方式受室外温度影响较大,散热空间有限,导致散热效果不好;而冷媒冷凝散热方式则是经过冷凝器出来的低温制冷剂通过对流换热方式来带走压缩机驱动板部分热量,但制冷剂吸热之后温度升高,过冷度降低,系统制冷时制冷量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驱动板散热系统,保证空气源热泵系统在低温状态下能够持续稳定运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节流装置,第一换热器,闪蒸器,过冷器,第二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制热时,所述压缩机的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接口与所述闪蒸器的接口连通,所述闪蒸器的接口与所述过冷器的接口连通,所述过冷器的接口与所述节流装置的接口连通,所述节流装置的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接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接口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接口连通;所述过冷器和压缩机之间、闪蒸器与压缩机之间和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之间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喷气支路;还包括驱动板,所述喷气支路紧贴所述驱动板,实现喷气支路和驱动板间的换热。
优选的,所述喷气支路包括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设于过冷器和压缩机之间,制热时,制冷剂蒸汽通过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
优选的,所述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包括喷射泵,所述喷射泵的第一进口与所述过冷器的第一出口连通,喷射泵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中压腔连通,所述喷射泵与所述压缩机通过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紧贴所述驱动板。
优选的,所述喷气支路包括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设于闪蒸器与压缩机之间,制热时,制冷剂蒸汽通过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
优选的,所述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包括第一节流装置,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闪蒸器的上端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中压腔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与所述压缩机通过第二管路连接,所述第二管路紧贴所述驱动板。
优选的,所述喷气支路包括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所述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设于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之间,制热时,制冷剂蒸汽通过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
优选的,所述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包括第二单向阀和第二节流装置和喷射泵,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口与气液分离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与第二节流装置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喷射泵的第二进口连通,所述喷射泵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中压腔连通,所述喷射泵与所述压缩机通过第三管路连接,所述第三管路紧贴所述驱动板。
优选的,还包括换向阀、气体截止阀、液体截止阀、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油分离器、第三节流装置、第四节流装置、第一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制热时,所述油分离器的进口与压缩机出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换向阀的第一接口连通;所述换向阀的第一接口与油分离器的出口端连通,换向阀的第二接口与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通,换向阀的第三接口与第二换热器的接口连通,换向阀的第四接口与气体截止阀的接口连通;所述气体截止阀的一端与换向阀的另一侧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接;所述液体截止阀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与液体截止阀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与闪蒸器的入口端连接,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与第三单向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单向阀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和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与闪蒸器的第一出口端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与第三单向阀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与过冷器和第三节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三节流装置的两端分别与过冷器和第一三通阀连接;所述第四节流装置和第一单向阀并联设置,两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和过冷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制热时,所述制冷剂依次经压缩机、油分离器、换向阀、气体截止阀进入第一换热器进行冷凝放热,经液体截止阀进入闪蒸器,制冷剂由闪蒸器经过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进入压缩机的中压腔;闪蒸器内制冷剂一部分经过第三节流装置后流入过冷器,经过过冷器蒸发吸热后,制冷剂通过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另一部分制冷剂经过过冷器和第四节流装置进入第二换热器,从换向阀的第三接口出来进入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输出的一部分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另一部分通过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形成制热循环。
优选的,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制冷时,制冷剂依次通过压缩机、油分离器、换向阀、第二换热器、第一单向阀、过冷器、第三单向阀、液体截止阀、第一换热器、气体截止阀、换向阀、气液分离器后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形成制冷循环。
本实用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喷气支路都经过驱动板,喷气支路的制冷剂蒸汽在经过驱动板时蒸发吸热,一方面带走驱动板热量,另一方面降低了喷气支路喷入压缩机中压腔的制冷剂为液体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压缩机液击现象的发生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制热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制冷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2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源热泵系统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节流装置,第一换热器,闪蒸器,过冷器,第二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制热时,压缩机的接口与第一换热器的接口连通,第一换热器的接口与闪蒸器的接口连通,闪蒸器的接口与过冷器的接口连通,过冷器的接口与节流装置的接口连通,节流装置的接口与第二换热器的接口连通,第二换热器的接口与气液分离器的接口连通,气液分离器的接口与压缩机的接口连通;过冷器和压缩机之间、闪蒸器与压缩机之间和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之间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喷气支路;还包括驱动板,喷气支路紧贴驱动板,实现喷气支路和驱动板间的换热。
本实用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喷气支路都经过驱动板,喷气支路的制冷剂蒸汽在经过驱动板时蒸发吸热,一方面带走驱动板热量,另一方面保证了喷气支路喷入压缩机中压腔的制冷剂为气体,避免了压缩机液击现象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换向阀可以是四通阀或者两个三通阀,节流装置可以使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或其他具有节流的装置。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以第一换热器为室内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为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为第一热力膨胀阀,第二节流装置为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三节流装置为第二热力膨胀阀,第四节流装置为第一电子膨胀阀,换向阀为四通阀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过冷器和压缩机之间、闪蒸器与压缩机之间和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之间分别设有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和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显然,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和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可以只设置一个喷气支路或者两个喷气支路,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以同时设置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和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设于过冷器和压缩机之间,系统制热时,制冷剂蒸汽通过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包括喷射泵,喷射泵的第一进口与过冷器的第一出口连通,喷射泵的出口与压缩机的中压腔连通,喷射泵与压缩机通过第一管路连接,第一管路紧贴驱动板。本申请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的结构简单紧凑。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设于闪蒸器与压缩机之间,系统制热时,制冷剂蒸汽通过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在一可选实施例中,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包括第一节流装置(第一热力膨胀阀),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闪蒸器的上端出口连通,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压缩机的中压腔连通,第一节流装置与压缩机通过第二管路连接,第二管路紧贴驱动板。本申请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的结构简单紧凑。节流装置可以为热力膨胀阀。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设于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之间,系统制热时,制冷剂蒸汽通过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包括第二单向阀和第二节流装置(第二电子膨胀阀)和喷射泵,第二单向阀的进口与气液分离器的出口连通,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与第二节流装置的进口连通,第二节流装置的出口与喷射泵的第二进口连通,喷射泵的出口与压缩机的中压腔连通,喷射泵与压缩机通过第三管路连接,第三管路紧贴驱动板。本申请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的结构简单紧凑。
本实用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设计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和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的制冷剂管路都经过驱动板,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的高压低温制冷剂蒸汽、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的中高压低温制冷剂蒸汽和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的低压低温制冷剂蒸汽在经过驱动板时蒸发吸热,一方面带走驱动板热量,另一方面保证了三条支路喷入压缩机中压腔的制冷剂为气体,避免了压缩机液击现象的发生。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系统还包括换向阀(四通阀)、气体截止阀、液体截止阀、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油分离器、第三节流装置(第二热力膨胀阀)、第四节流装置(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制热时,油分离器的进口与压缩机出口连通,压缩机的出口与换向阀 (四通阀)的第一接口连通;换向阀(四通阀)的第一接口与油分离器的出口端连通,换向阀(四通阀)的第二接口与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通,换向阀(四通阀)的第三接口与第二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的接口连通,换向阀(四通阀) 的第四接口与气体截止阀的接口连通;气体截止阀的一端与换向阀的另一侧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换热器(室内换热器)连接;液体截止阀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与液体截止阀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与闪蒸器的入口端连接,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与第三单向阀的一端连接;第三单向阀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和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与闪蒸器的第一出口端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与第三单向阀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与过冷器和第三节流装置(第二热力膨胀阀)连接;第三节流装置的两端分别与过冷器和第一三通阀连接;第四节流装置(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一单向阀并联设置,两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和过冷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结构简单紧凑。换向阀可以为四通阀或两个三通阀。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系统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油分离器包括第一油分离器和第二油分离器。制冷剂从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排出后分别经过第一油分离器和第二油分离器后进入制热循环或者制冷循环。本申请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系统采用双压缩机提高制冷制热效率。
如图1所示,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制热时,制冷剂依次经压缩机、油分离器、换向阀、气体截止阀进入室内换热器进行冷凝放热,经液体截止阀进入闪蒸器,制冷剂由闪蒸器经过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进入压缩机的中压腔;闪蒸器内制冷剂一部分经过第三节流装置(第二热力膨胀阀)后流入过冷器,经过过冷器蒸发吸热后,制冷剂通过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另一部分制冷剂经过过冷器和第四节流装置(第一电子膨胀阀)进入第二换热器(室外换热器),从换向阀的一侧端口出来进入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输出的一部分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另一部分通过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形成制热循环。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二压缩机出口分别与第一、二油分离器进口相连,油分离器出口与换向阀上端相连,换向阀的右端经过气体截止阀与室内换热器进口相连,室内换热器出口经过液体截止阀分别与闪蒸器进口和第三单向阀出口相连,一部分制冷器蒸汽从闪蒸器上端出口出来经过第一节流装置(第一热力膨胀阀)和驱动板后分别与第一、二压缩机相连,另一少部分高压制冷剂从闪蒸器下端出来经过第三节流装置(第二热力膨胀阀)和过冷器与喷射泵高压进口端相连,大部分高压制冷剂从闪蒸器下端出来经过冷器和第四节流装置 (第一电子膨胀阀)与室外换热器进口相连,室外换热器出口与四通换向阀左端相连,四通换向阀下端与气液分离器进口相连,气液分离器出口一部分与第一、二压缩机吸气口相连,另一部分经过第二单向阀和第二节流装置(第二电子膨胀阀)与喷射泵低压进口处相连,喷射泵出口经过驱动板与第一、二压缩机相连,实现一个完整的制热循环;过冷器和压缩机之间设有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闪蒸器与压缩机之间设有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之间设有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制热时,制冷剂蒸汽分别通过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和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
具体地,如图1所示,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制热时,制冷剂依次经压缩机、油分离器、换向阀、气体截止阀进入室内换热器进行冷凝放热,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出来后为高压常温气液混合物,经液体截止阀进入闪蒸器,经过闪蒸器后压力骤降,高压制冷剂蒸汽从闪蒸器出来经过第一节流装置(第一热力膨胀阀) 和驱动板进入压缩机的中压腔;闪蒸器内高压饱和制冷剂一部分经过第三节流装置(第二热力膨胀阀)后流入过冷器,在过冷器蒸发吸热后,经过喷射泵和驱动板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另一部分高压饱和制冷剂经过过冷器和第四节流装置(第一电子膨胀阀)进入室外换热器,从换向阀左端进入下端出来进入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输出的一部分制冷剂蒸汽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另一部分通过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如图2所示,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制冷时制冷剂依次通过压缩机、油分离器、换向阀(四通阀)、室外换热器、第一单向阀、过冷器、第三单向阀、液体截止阀、室内换热器、气体截止阀、换向阀(四通阀)、气液分离器后进入压缩机,形成制冷循环。
结合图1,本实用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制热时制冷剂依次通过压缩机、油分离器、换向阀(四通阀)、气体截止阀、第一换热器(室内换热器)、液体截止阀、三通阀、闪蒸器、过冷器、第四节流装置(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器(室外换热器)、换向阀(四通阀)、气液分离器后流回压缩机,形成制热回路。本实用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通过制热循环,使得室内换热器进行散热,达到制热效果。
结合图2,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制冷时制冷剂依次通过压缩机、油分离器、换向阀(四通阀)、第二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第一单向阀、过冷器、第三单向阀、液体截止阀、第一换热器(室内换热器)、气体截止阀、换向阀(四通阀)、气液分离器后进入压缩机,形成制冷循环。本实用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通过制冷回路,使得室内换热器进行吸热,达到制冷效果。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作出说明:
如图1所示,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制热时,制冷剂依次经压缩机、油分离器、换向阀、气体截止阀进入室内换热器进行冷凝放热,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出来后为高压常温气液混合物,经液体截止阀进入闪蒸器,经过闪蒸器后压力骤降,高压制冷剂蒸汽从闪蒸器出来经过第一节流装置(第一热力膨胀阀)和驱动板进入压缩机的中压腔;闪蒸器内高压饱和制冷剂一部分经过第三节流装置(第二热力膨胀阀)后流入过冷器,在过冷器蒸发吸热后,经过喷射泵和驱动板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另一部分高压饱和制冷剂经过过冷器和第四节流装置(第一电子膨胀阀)进入室外换热器,从换向阀左端进入下端出来进入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输出的一部分制冷剂蒸汽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另一部分通过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系统制热时,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的高压低温制冷剂蒸汽、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的中高压低温制冷剂蒸汽和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的低压低温制冷剂蒸汽在经过驱动板时蒸发吸热,一方面带走驱动板热量,另一方面保证了三条支路喷入压缩机中压腔的制冷剂为气体,避免了压缩机液击现象的发生。制热时,三条支路内制冷剂蒸汽都经过压缩机驱动板进行蒸发吸热,最大程度上将驱动板热量带走,之后支路中的制冷剂蒸汽喷入到压缩机中压腔,保证了压缩机运行时制冷剂充足。
如图2所示,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制冷时,制冷剂经压缩机排气口出来通过油分离器和换向阀进入室外换热器,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进行冷凝放热后出来经过第一单向阀进入过冷器,从过冷器出来进入闪蒸器,制冷剂从闪蒸器出来通过液体截止阀进入室内换热器进行蒸发吸热,制冷剂通过气体截止阀、换向阀、气液分离器进入压缩机完成整个制冷循环。制冷循环状态下,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和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都处于关闭状态。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节流装置,第一换热器,闪蒸器,过冷器,第二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
制热时,所述压缩机的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接口与所述闪蒸器的接口连通,所述闪蒸器的接口与所述过冷器的接口连通,所述过冷器的接口与所述节流装置的接口连通,所述节流装置的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接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接口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接口连通;
所述过冷器和压缩机之间、闪蒸器与压缩机之间和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之间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喷气支路;
还包括驱动板,所述喷气支路紧贴所述驱动板,实现喷气支路和驱动板间的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支路包括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设于过冷器和压缩机之间,制热时,制冷剂蒸汽通过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包括喷射泵,所述喷射泵的第一进口与所述过冷器的第一出口连通,喷射泵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中压腔连通,所述喷射泵与所述压缩机通过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紧贴所述驱动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支路包括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设于闪蒸器与压缩机之间,制热时,制冷剂蒸汽通过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包括第一节流装置,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闪蒸器的上端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中压腔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与所述压缩机通过第二管路连接,所述第二管路紧贴所述驱动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支路包括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所述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设于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之间,制热时,制冷剂蒸汽通过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包括第二单向阀和第二节流装置和喷射泵,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口与气液分离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与第二节流装置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喷射泵的第二进口连通,所述喷射泵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中压腔连通,所述喷射泵与所述压缩机通过第三管路连接,所述第三管路紧贴所述驱动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向阀、气体截止阀、液体截止阀、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油分离器、第三节流装置、第四节流装置、第一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
制热时,所述油分离器的进口与压缩机出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换向阀的第一接口连通;
所述换向阀的第一接口与油分离器的出口端连通,换向阀的第二接口与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通,换向阀的第三接口与第二换热器的接口连通,换向阀的第四接口与气体截止阀的接口连通;
所述气体截止阀的一端与换向阀的另一侧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接;
所述液体截止阀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与液体截止阀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与闪蒸器的入口端连接,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与第三单向阀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单向阀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和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与闪蒸器的第一出口端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与第三单向阀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与过冷器和第三节流装置连接;
所述第三节流装置的两端分别与过冷器和第一三通阀连接;
所述第四节流装置和第一单向阀并联设置,两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和过冷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制热时,制冷剂依次经压缩机、油分离器、换向阀、气体截止阀进入第一换热器进行冷凝放热,经液体截止阀进入闪蒸器,制冷剂由闪蒸器经过闪蒸器喷气增焓支路进入压缩机的中压腔;闪蒸器内制冷剂一部分经过第三节流装置后流入过冷器,经过过冷器蒸发吸热后,制冷剂通过过冷器喷气增焓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另一部分制冷剂经过过冷器和第四节流装置进入第二换热器,从换向阀的第三接口出来进入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输出的一部分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另一部分通过气液分离器喷气支路喷入压缩机的中压腔,形成制热循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制冷时,制冷剂依次通过压缩机、油分离器、换向阀、第二换热器、第一单向阀、过冷器、第三单向阀、液体截止阀、第一换热器、气体截止阀、换向阀、气液分离器后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形成制冷循环。
CN202021772675.5U 2020-08-21 2020-08-21 空气源热泵系统 Active CN2133629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72675.5U CN213362912U (zh) 2020-08-21 2020-08-21 空气源热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72675.5U CN213362912U (zh) 2020-08-21 2020-08-21 空气源热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62912U true CN213362912U (zh) 2021-06-04

Family

ID=76146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72675.5U Active CN213362912U (zh) 2020-08-21 2020-08-21 空气源热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629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48629B (zh) 用于双温直冷式电冰箱的气液两相流喷射器增效制冷系统
CN103175344B (zh) 一种寒冷地区用多联机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759138B (zh) 二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制冷系统的运行方法及系统
CN101825372A (zh) 喷射制冷与蒸汽压缩制冷联合循环装置及方法
CN101776353A (zh) 基于冷却塔的溶液型冷热水机组
CN103398485A (zh) 一种蒸气压缩制冷系统装置及过冷方法
CN105004100A (zh) 单制冷剂回路、多吸气压力的蒸气压缩制冷/热泵系统
KR101138970B1 (ko) 공랭식 냉매 증발 응축기를 이용한 제상 시스템
CN108759139B (zh) 具有中温蒸发器的一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的制冷系统
CN210089175U (zh) 喷射式跨临界二氧化碳双级压缩制冷系统
CN117870205A (zh) 蒸发冷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多联热泵机组
JP5240040B2 (ja) 冷凍装置
CN109682103A (zh) 单级压缩直接接触冷凝带喷射器的制冷系统
CN213362912U (zh) 空气源热泵系统
CN109724284A (zh) 一种两级节流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
CN213687346U (zh) 一种蒸发冷热泵机组
CN210089181U (zh) 吸收式跨临界二氧化碳双级压缩制冷系统
KR20100005736U (ko) 히트펌프 시스템
CN210089182U (zh) 吸收式过冷制冷系统
CN210089184U (zh) 一种增焓型冷热全能效回收热泵
CN108709333B (zh) 二次节流中间完全冷却的制冷系统的运行方法及系统
CN210089176U (zh) 喷射式过冷制冷系统
CN210089171U (zh) 双工况制冷系统
CN209672629U (zh) 一种两级节流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
CN113405269A (zh) 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u Dongxue

Inventor after: Zhang Fan

Inventor after: Ge Xuefeng

Inventor after: Ji Wei

Inventor after: Zhao Bofei

Inventor before: Zhu Dong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