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60513U - 送风机构和厨房电器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构和厨房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60513U
CN213360513U CN202022458738.6U CN202022458738U CN213360513U CN 213360513 U CN213360513 U CN 213360513U CN 202022458738 U CN202022458738 U CN 202022458738U CN 213360513 U CN213360513 U CN 2133605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wheel
air supply
air
blade
bla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5873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志文
林健
裴杰
任孟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5873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605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605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605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送风机构和厨房电器,其中,送风机构包括:驱动装置;至少两个风轮组件,任一风轮组件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均与驱动装置相连接,且第一风轮位于第二风轮的外周,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轴线方向相同。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送风机构,可通过驱动装置同时驱动至少两个风轮组件运行,有效提高送风机构单位时间内的送风量,而每一个风轮组件中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相互配合,能够对气流流经路径进行合理的设计,使气流经过两次送风,从而避免气流在送风机构内部形成涡流,进而降低送风机构工作过程中的噪声。

Description

送风机构和厨房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机构和一种厨房电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送风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在风轮组件内部形成涡流,进而产生噪声,并且,送风机构采用单个风轮组件驱动,导致送风机构单位时间内的送风量较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机构。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厨房电器。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送风机构,包括:驱动装置;至少两个风轮组件,任一风轮组件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均与驱动装置相连接,且第一风轮位于第二风轮的外周,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轴线方向相同。
本实用新型提的送风机构,包括:驱动装置和至少两个风轮组件,至少两个风轮组件与驱动装置连接,并且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同步旋转,进而至少从两个位置送风。此外,任一风轮组件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均与驱动装置相连接,且第一风轮位于第二风轮的外周,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轴线方向相同,保证第一风轮与第二风轮配合使用。
具体地,在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机构进行送风的过程中,驱动装置同时驱动至少两个风轮组件运行,进而在至少两个位置送风,有效提升了送风机构单位时间内的送风量。此外,任一风轮组件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也即,当驱动风轮组件运行的过程中,对于任一风轮组件来说,驱动装置可同时驱动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旋转。由于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轴线方向相同,并且第一风轮位于第二风轮的外周。因此,气流由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轴线方向进入风轮组件后,气流先经过第二风轮进行预旋送风,再进入第一风轮送风,最后将气流送出。
如此设计,使得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相互配合,使气流在第二风轮的预先作用下,才会进入到第一风轮,使得进入到第一风轮的气流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旋向和旋速,当第一风轮再对已经具有了一定旋向和旋速的气流进行二次送风操作时,可极大程度上减小涡流的产生,并可降低气流的损失,同时有效降低气流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也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送风机构,可通过驱动装置同时驱动至少两个风轮组件运行,有效提高送风机构单位时间内的送风量,而每一个风轮组件中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相互配合,能够对气流流经路径进行合理的设计,使气流经过两次送风,从而避免或极大程度上减少气流在送风机构内部形成涡流,进而降低送风机构工作过程中的噪声。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送风机构,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至少两个风轮组件位于驱动装置的同侧或相对的两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两个风轮组件可以位于驱动装置的同侧。其中,一个风轮组件与驱动装置相连接,另一个风轮组件与该风轮组件连接,使驱动装置驱动其中一个风轮组件,由驱动装置驱动的风轮组件带动另一个风轮组件。使两个风轮组件位于驱动装置的同侧,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
在该技术方案中,两个风轮组件可以位于驱动装置的相对的两侧。其中,两个风轮组件分别与驱动装置的两侧连接,使驱动装置两侧受力平衡,在驱动装置驱动两侧风轮组件工作过程中达到动平衡,进而减少送风机构工作过程中的噪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风轮组件还包括:分割板,与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相连接;加强筋,与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轮组件包括分割板和加强筋。其中,分割板与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相连接,对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在轴线方向上进行划分,使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划分为不同的送风区域,以此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
此外,在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上还设置有加强筋,使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强度增强,特别是避免了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在轴线方向上过长而导致出现同轴度差的问题,延长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使用寿命,并且保证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同轴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轴线方向上,分割板将风轮组件分为第一送风部和第二送风部;第一送风部位于风轮组件靠近驱动装置的一端,第二送风部位于风轮组件背离驱动装置的一端;第一送风部的长度小于第二送风部的长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轴线方向上,分割板将风轮组件分为长度不同的第一送风部和第二送风部。其中,第一送风部和第二送风部沿风轮组件的轴向分布,第一送风部位于风轮组件靠近驱动装置的一端,其长度相对于第二送风部较短;第二送风部位于风轮组件背离驱动装置的一端,其长度相对于第一送风部较长。
在送风机构运行过程中,气流可从风轮组件轴向的两侧进入,气流沿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轴线方向的两侧进入送风机构时,靠近驱动装置的一端因驱动装置的存在而气流小,而背离驱动装置的一端气流较大。通过第一送风部和第二送风部的设计,使第一送风部与气流小的一端相对应,第二送风部与气流大的一端相对应,达到更好的送风效果,提高送风机构的整体气动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风轮包括多个第一叶片,且多个第一叶片间隔设置;第二风轮包括多个第二叶片,且多个第二叶片间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风轮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叶片,第二风轮也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叶片。使驱动装置驱动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运动时,第一风轮带动第一叶片运动,第二风轮带动第二叶片运动。多个第一叶片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一叶片之间的空隙流出,多个第二叶片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二叶片之间的空隙流出,进而实现了风轮组件周侧出风。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的数量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10。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的数量相适配,保证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的数量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10。其中,可以是第一叶片的数量比第二叶片的数量多,其数量差值小于或等于10;还可以是第一叶片的数量比第二叶片的数量少,其数量差值小于或等于10。特别地,相邻两个第一叶片之间形成了第一出风间隙,相邻两个第二叶片之间形成了第二出风间隙。通过限定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的数量差的绝对值,也即限定了第一出风间隙和第二出风间隙的数量差。在风轮组件运行过程中,气流先后经过第二出风间隙和第一出风间隙。如此设计,可保证第一出风间隙与第二出风间隙的数量相匹配,进而保证了气流顺畅地从第二出风间隙进入,并从第一出风间隙排出,大大降低了气流从第二风轮流向第一风轮时的损耗,避免了涡流的产生,降低了风轮组件的工作噪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叶片的旋向与多个第二叶片的旋向相同或相反。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叶片的旋向与多个第二叶片的旋向相同,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叶片的旋向与多个第二叶片的旋向相反。
当多个第一叶片的旋向与多个第二叶片的旋向相同时,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轴线方向进入风轮组件的气流,沿同一方向经过第二叶片和第一叶片,使气流快速通过第二叶片和第一叶片,实现快速送风。当多个第一叶片的旋向与多个第二叶片的旋向相反时,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轴线方向进入风轮组件的气流,在经过第二叶片和第一叶片过程中改变流出方向,使气流迂回通过第二叶片和第一叶片,实现快速送风。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用垂直于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轴线的平面截取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为直线或曲线。
在该技术方案中,用垂直于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轴线的平面截取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为直线,也可以为弧线。其中,当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为直线时,使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形成直线通道,使气流流出方向不变,达到减少涡流,从而降低噪声,并且直线型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便于加工制造,进而降低送风机构的成本。当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为直线为曲线时,使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形成曲线通道,改变气流的流出方向,达到减少涡流,从而降低噪声,并且曲线型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可进一步起到导流的作用,达到更好的出风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位置相对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中,第一叶片朝向第一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与第二叶片朝向第二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mm,并且小于或等于3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叶片朝向第一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与第二叶片朝向第二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mm。如此设计,使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之间留有合适的空间使气流通过,保证送风机构快速送风。并且,第一叶片朝向第一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与第二叶片朝向第二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0mm,使气流经第二叶片的预旋送风作用后在有效范围内,到达第一叶片处进行二次送风,达到减少涡流,降低噪音的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位置相对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中,第一叶片朝向第一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一风轮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叶片朝向第二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二风轮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夹角,且夹角的大于或等于0°,并且小于或等于90°。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位置相对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中,第一叶片朝向第一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一风轮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叶片朝向第二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二风轮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夹角,且夹角的大于或等于0°,使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之间形成错位设置,达到对气流预旋送风与二次送风,进而减少涡流,降低噪声。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位置相对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中,第一叶片朝向第一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一风轮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叶片朝向第二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二风轮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夹角,且夹角的小于或等于90°,使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之间形成错位设置的范围在有效范围内,达到对气流预旋送风与二次送风,进而减少涡流,降低噪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风轮组件还包括:蜗壳,蜗壳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风轮组件设置于蜗壳内,并与进风口和出风口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轮组件还包括:蜗壳。其中,蜗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风轮组件设置于蜗壳内,使风轮组件与蜗壳的进风口与出风口相连通。蜗壳实现了对风轮组件的保护作用,使风轮组件在蜗壳内部完成送风工作,进一步降低噪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位于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轴向的两侧方,出风口位于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径向侧方。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轴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径向侧方设有出风口。如此设计,使气流从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轴向两端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经过第二叶片的预旋送风后,再经过第一叶片的二次送风,再通过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径向侧方的出风口流出,完成送风过程。使气流经过两次送风从而减少气流在送风机构内部形成涡流,进而降低送风机构工作过程中的噪声。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厨房电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送风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厨房电器,因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送风机构。因此,基于上述送风机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厨房电器可以为油烟机、微波炉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送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送风机构中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送风机构中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分布方式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送风机构中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分布方式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0驱动装置,112风轮组件,114第一风轮,116第二风轮,118分割板,120第一送风部,122第二送风部,124加强筋,126第一叶片,128第二叶片,130第一出风间隙,132第二出风间隙,134蜗壳,136第一进风口,138第二进风口,140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送风机构。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送风机构,该送风机构包括:驱动装置110和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
其中,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与驱动装置110连接,并且在驱动装置110的驱动下同步旋转,进而至少从两个位置送风。此外,任一风轮组件112包括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均与驱动装置110相连接,且第一风轮114位于第二风轮116的外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相同,保证第一风轮114与第二风轮116配合使用。
具体地,在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机构进行送风的过程中,驱动装置110同时驱动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旋转,进而在至少两个位置送风,有效提升了送风机构单位时间内的送风量。此外,任一风轮组件112包括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也即,当驱动风轮组件112运行的过程中,对于任一风轮组件112来说,驱动装置110可同时驱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旋转。由于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相同,并且第一风轮114位于第二风轮116的外周。因此,气流由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进入风轮组件112后,气流先经过第二风轮116进行预旋送风,再进入第一风轮114送风,最后将气流送出。
如此设计,使得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相互配合,使气流在第二风轮116的预先作用下,才会进入到第一风轮114,使得进入到第一风轮114的气流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旋向和旋速,当第一风轮114再对已经具有了一定旋向和旋速的气流进行二次送风操作时,可极大程度上减小涡流的产生,并可降低气流的损失,同时有效降低气流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也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送风机构,可通过驱动装置110同时驱动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运行,有效提高送风机构单位时间内的送风量,而每一个风轮组件112中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相互配合,能够对气流流经路径进行合理的设计,使气流经过两次送风,从而避免或极大程度上减少气流在送风机构内部形成涡流,进而降低送风机构工作过程中的噪声。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当风轮组件112为两个时,两个风轮组件112可以位于驱动装置110的同侧。其中,一个风轮组件112与驱动装置110相连接,另一个风轮组件112与该风轮组件112连接,使驱动装置110驱动其中一个风轮组件112,由驱动装置110驱动的风轮组件112带动另一个风轮组件112。使两个风轮组件112位于驱动装置110的同侧,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当风轮组件112为两个时,两个风轮组件112可以位于驱动装置110的相对的两侧。其中,两个风轮组件112分别与驱动装置110的两侧连接,使驱动装置110两侧受力平衡,在驱动装置110驱动两侧风轮组件112工作过程中达到动平衡,进而减少送风机构工作过程中的噪音。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风轮组件112可以设置有多个,此处以两个为例进行解释说明,当设置有多个时,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理解其设置位置和连接关系的。
实施例二: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送风机构,该送风机构包括驱动装置110、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
其中,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与驱动装置110连接,并且在驱动装置110的驱动下同步旋转,进而至少从两个位置送风。此外,任一风轮组件112包括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均与驱动装置110相连接,且第一风轮114位于第二风轮116的外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相同,保证第一风轮114与第二风轮116配合使用。该实施例具备了上述实施例中的全部技术特征,因此包括了上述实施例中全部的技术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风轮组件112包括分割板118和加强筋124。其中,分割板118与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相连接,对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进行划分,使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划分为不同的送风区域,以此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上还连接有加强筋124,使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强度增强,特别是避免了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在轴线方向上过长而导致出现同轴度差的问题,延长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使用寿命,并且保证一个风轮和第二风轮116的同轴度。
具体地,在工作过程中,分割板118对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进行划分,将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划分为不同的送风区域,使气流由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进入送风机构后,气流先经过第二风轮116进行预旋送风,再进入第一风轮114送风,气流经过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二次送风后,送风机构将气流从不同的送风区域将气流送出,以此使不同送风区域的气流流出量不同,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
具体地,在工作过程中,加强筋124不仅使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强度增强,还能避免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在轴线方向上过长而导致出现同轴度差的问题,进而避免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旋转时轴向震动。如此设计,降低噪声的同时延长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使用寿命,并且保证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同轴度。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上,分割板118将风轮组件112分为长度不同的第一送风部120和第二送风部122。其中,第一送风部120和第二送风部122沿风轮组件112的轴向分布,第一送风部120位于风轮组件112靠近驱动装置110的一端,第一送风部120的长度相对于第二送风部122较短;第二送风部122位于风轮组件112背离驱动装置110的一端,第二送风部122的长度相对于第一送风部120较长。
在送风机构运行过程中,气流可从风轮组件112轴向的两侧进入,气流沿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的两侧进入送风机构时,靠近驱动装置110的一端因驱动装置110的存在而气流小,而背离驱动装置110的一端气流较大。通过第一送风部120和第二送风部122的设计,使第一送风部120与气流小的一端相对应,第二送风部122与气流大的一端相对应,达到更好的送风效果,提高送风机构的整体气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送风机构,具有如实施例一的送风机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实施例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送风机构,该送风机构包括驱动装置110、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
其中,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与驱动装置110连接,并且在驱动装置110的驱动下同步旋转,进而至少从两个位置送风。此外,任一风轮组件112包括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均与驱动装置110相连接,且第一风轮114位于第二风轮116的外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相同,保证第一风轮114与第二风轮116配合使用。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风轮114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叶片126,第二风轮116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叶片128。使驱动装置110驱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运动时,第一风轮114带动第一叶片126运动,第二风轮116带动第二叶片128运动。多个第一叶片126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一叶片126之间的空隙流出,多个第二叶片128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二叶片128之间的空隙流出,进而实现了风轮组件112周侧出风。
具体地,在送风机构进行送风的过程中,驱动装置110同时驱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旋转,使第一风轮114带动第一叶片126运动,使第二风轮116带动第二叶片128运动。由于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相同,并且第一风轮114位于第二风轮116的外周。因此,气流由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进入送风机构后,由于多个第二叶片128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二叶片128之间的第二出风间隙132流出,进而实现第二叶片128对气流进行预旋送风,使气流具有一定的旋向和旋速;由于多个第一叶片126间隔设置,使得具有一定旋向和旋速的气流,从相邻两个第一叶片126之间的第一出风间隙130流出,实现第一叶片126对气流的二次送风。如此设计,实现了极大程度上减小送风机构内涡流的产生,并可降低气流的损失,同时有效降低气流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叶片126与第二叶片128的数量相适配,保证第一叶片126与第二叶片128的数量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10。也即,第一叶片126的数量为n1,第二叶片128的数量为n2,并且满足︳n1-n2︳≤10。
其中,可以是第一叶片126的数量n1比第二叶片128的数量n2多,其数量差值小于或等于10;还可以是第一叶片126的数量n1比第二叶片128的数量n2少,其数量差值小于或等于10。特别地,相邻两个第一叶片126之间形成了第一出风间隙130,相邻两个第二叶片128之间形成了第二出风间隙132。通过限定第一叶片126与第二叶片128的数量差的绝对值,也即限定了第一出风间隙130和第二出风间隙132的数量差。
在风轮组件112运行过程中,气流先后经过第二出风间隙132和第一出风间隙130。如此设计,可保证第一出风间隙130与第二出风间隙132的数量相匹配,进而保证了气流顺畅地从第二出风间隙132进入,并从第一出风间隙130排出,大大降低了气流从第二风轮116流向第一风轮114时的损耗,避免了涡流的产生,降低了风轮组件112的工作噪声。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送风机构,具有如实施例一的送风机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实施例四: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送风机构包括驱动装置110和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
其中,第一风轮114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叶片126,第二风轮116也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叶片128。使驱动装置110驱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运动时,第一风轮114带动第一叶片126运动,第二风轮116带动第二叶片128运动。多个第一叶片126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一叶片126之间的空隙流出,多个第二叶片128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二叶片128之间的空隙流出,进而实现了风轮组件112周侧出风。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叶片126的旋向与多个第二叶片128的旋向相同,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叶片126的旋向与多个第二叶片128的旋向相反。
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工作过程中,当多个第一叶片126的旋向与多个第二叶片128的旋向相同时,使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进入风轮组件112的气流,可沿同一方向经过第二叶片128和第一叶片126,使气流快速通过第二叶片128和第一叶片126,实现快速送风,进而有效提高送风机构的气流流动性能。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工作过程中,当多个第一叶片126的旋向与多个第二叶片128的旋向相反时,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进入风轮组件112的气流,在经过第二叶片128和第一叶片126过程中改变流出方向,使气流迂回通过第二叶片128和第一叶片126,实现快速送风,进而有效提高送风机构的气流流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送风机构,具有如实施例一的送风机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实施例五: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送风机构包括驱动装置110和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
其中,第一风轮114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叶片126,第二风轮116也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叶片128。使驱动装置110驱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运动时,第一风轮114带动第一叶片126运动,第二风轮116带动第二叶片128运动。多个第一叶片126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一叶片126之间的空隙流出,多个第二叶片128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二叶片128之间的空隙流出,进而实现了风轮组件112周侧出风。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用垂直于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平面截取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为直线,也可以为弧线。
具体地,在工作过程中,当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为直线时,使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形成直线通道,当气流流经该通道时气流流出方向不变,达到减少涡流,从而降低噪声,并且直线型的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便于加工制造,进而降低送风机构的成本。
具体地,在工作过程中,当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为直线为曲线时,使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形成曲线通道,当气流流经该通道时改变气流的流出方向,达到减少涡流,从而降低噪声,并且曲线型的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可进一步起到导流的作用,达到更好的出风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送风机构,具有如实施例一的送风机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实施例六: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送风机构包括驱动装置110和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
其中,第一风轮114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叶片126,第二风轮116也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叶片128。使驱动装置110驱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运动时,第一风轮114带动第一叶片126运动,第二风轮116带动第二叶片128运动。多个第一叶片126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一叶片126之间的空隙流出,多个第二叶片128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二叶片128之间的空隙流出,进而实现了风轮组件112周侧出风。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叶片126朝向第一风轮114的轴线的一端部,与第二叶片128朝向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mm。也即,如图2、图4所示,第一叶片126朝向第一风轮114的轴线的一端部,与第二叶片128朝向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一端部之间的距离为L,且满足L≥3mm。如此设计,使第一叶片126与第二叶片128之间留有合适的空间使气流通过,保证送风机构快速送风。
并且,第一叶片126朝向第一风轮114的轴线的一端部,与第二叶片128朝向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0mm,也即,如图2、图4所示,第一叶片126朝向第一风轮114的轴线的一端部,与第二叶片128朝向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一端部之间的距离为L,且满足L≤30mm。如此设计,使气流经第一叶片126的预旋送风作用后在有效范围内,到达第二叶片128处进行二次送风,达到减少涡流,降低噪音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送风机构,具有如实施例一的送风机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实施例七: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送风机构包括驱动装置110和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
其中,第一风轮114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叶片126,第二风轮116也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叶片128。使驱动装置110驱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运动时,第一风轮114带动第一叶片126运动,第二风轮116带动第二叶片128运动。多个第一叶片126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一叶片126之间的空隙流出,多个第二叶片128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二叶片128之间的空隙流出,进而实现了风轮组件112周侧出风。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位置相对的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中,第一叶片126朝向第一风轮114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一风轮114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叶片128朝向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夹角,且夹角的大于或等于0°,并且小于或等于90°。也即,如图2、图4所示,第一叶片126朝向第一风轮114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一风轮114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叶片128朝向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夹角α,且满足0°≤α≤90°。
在工作过程中,在位置相对的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中,第一叶片126朝向第一风轮114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一风轮114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叶片128朝向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夹角,且夹角的大于或等于0°,使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之间形成错位设置,实现了气流先经过第二叶片128的第二出风间隙132后,再经过第一叶片126的第一出风间隙130,达到对气流预旋送风与二次送风,进而减少涡流,降低噪声。
在工作过程中,在位置相对的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中,第一叶片126朝向第一风轮114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一风轮114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叶片128朝向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夹角,且夹角的小于或等于90°,使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之间形成错位设置的范围在有效范围内,实现了气流先经过第二叶片128的第二出风间隙132后,经过有效范围到达第一叶片126的第一出风间隙130,达到对气流预旋送风与二次送风,进而减少涡流,降低噪声。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送风机构,具有如实施例一的送风机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实施例八: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送风机构的风轮组件112还包括:蜗壳134。
其中,蜗壳134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140,风轮组件112设置于蜗壳134内,使风轮组件112与蜗壳134的进风口与出风口140相连通。蜗壳134实现了对风轮组件112的保护作用,使风轮组件112在蜗壳134内部完成送风工作,进一步降低噪声。
在工作过程中,气流通过蜗壳134上设有进风口由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进入送风机构后,气流先经过第二风轮116进行预旋送风,再进入第一风轮114送风,最后通过送风机构的出风口140将气流送出。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136和第二进风口138。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136和第二进风口138,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径向侧方设有出风口140。
如此设计,使气流从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轴向两端的第一进风口136和第二进风口138进入,经过第二叶片128的预旋送风后,再经过第一叶片126的二次送风,再通过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径向侧方的出风口140流出,完成送风过程。使气流经过两次送风从而减少气流在送风机构内部形成涡流,进而降低送风机构工作过程中的噪声。
如图1所示,在送风机构运行过程中,第一进风口136与第一送风部120相对应,第二进风口138与第二送风部122相对应,气流可从风轮组件112轴向两侧的进风口进入,气流沿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的两侧进入送风机构时,由于第一进风口136靠近驱动装置110的一端,因驱动装置110的存在而气流小,而第二进风口138背离驱动装置110的一端气流较大。通过第一送风部120和第二送风部122的设计,使第一送风部120与气流小的一端相对应,第二送风部122与气流大的一端相对应,达到更好的送风效果,当进入送风机构的气流,经过第二叶片128的预旋送风后,再经过第一叶片126的二次送风,再通过蜗壳134上的出风口140流出,完成送风过程,提高送风机构的整体气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送风机构,具有如实施例一的送风机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实施例九: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送风机构包括驱动装置110和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
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风轮114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叶片126,第二风轮116也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叶片128。使驱动装置110驱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运动时,第一风轮114带动第一叶片126运动,第二风轮116带动第二叶片128运动。多个第一叶片126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一叶片126之间的空隙流出,多个第二叶片128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二叶片128之间的空隙流出,进而实现了风轮组件112周侧出风。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叶片126与第二叶片128的数量相适配,保证第一叶片126与第二叶片128的数量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10。也即,第一叶片126的数量为n1,第二叶片128的数量为n2,并且满足︳n1-n2︳≤10。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叶片126朝向第一风轮114的轴线的一端部,与第二叶片128朝向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mm。也即,如图2、图4所示,第一叶片126朝向第一风轮114的轴线的一端部,与第二叶片128朝向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一端部之间的距离为L,且满足L≥3mm。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位置相对的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中,第一叶片126朝向第一风轮114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一风轮114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叶片128朝向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夹角,且夹角的大于或等于0°,并且小于或等于90°。也即,如图2、图4所示,第一叶片126朝向第一风轮114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一风轮114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叶片128朝向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夹角α,且满足0°≤α≤90°。
实施例十:
本实用新型第十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厨房电器,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送风机构。
本实施例提出的厨房电器,因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送风机构。因此,基于上述送风机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具体地,本实施例提出的厨房电器可以为油烟机、壁挂式微波炉等。
其中,由于厨房电器使用了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送风机构,目标可以气体改善风轮间的流动情况,消除风轮内部涡流,可以有效提升送风机构的流动性能。
具体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送风机构,该送风机构包括:驱动装置110和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
其中,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与驱动装置110连接,并且在驱动装置110的驱动下同步旋转,进而至少从两个位置送风。此外,任一风轮组件112包括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均与驱动装置110相连接,且第一风轮114位于第二风轮116的外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相同,保证第一风轮114与第二风轮116配合使用。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两个风轮组件112可以位于驱动装置110的同侧。其中,一个风轮组件112与驱动装置110相连接,另一个风轮组件112与该风轮组件112连接,使驱动装置110驱动其中一个风轮组件112,由驱动装置110驱动的风轮组件112带动另一个风轮组件112。使两个风轮组件112位于驱动装置110的同侧,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两个风轮组件112可以位于驱动装置110的相对的两侧。其中,两个风轮组件112分别与驱动装置110的两侧连接,使驱动装置110两侧受力平衡,在驱动装置110驱动两侧风轮组件112工作过程中达到动平衡,进而减少送风机构工作过程中的噪音。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风轮组件112包括分割板118和加强筋124。其中,分割板118与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相连接。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上还连接有加强筋124,使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强度增强。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方向上,分割板118将风轮组件112分为长度不同的第一送风部120和第二送风部122。其中,第一送风部120位于风轮组件112靠近驱动装置110的一端,其长度相对于第二送风部122较短;第二送风部122位于风轮组件112背离驱动装置110的一端,其长度相对于第一送风部120较长。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风轮114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叶片126,第二风轮116也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叶片128。使驱动装置110驱动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运动时,第一风轮114带动第一叶片126运动,第二风轮116带动第二叶片128运动。多个第一叶片126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一叶片126之间的空隙流出,多个第二叶片128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二叶片128之间的空隙流出,进而实现了风轮组件112周侧出风。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叶片126与第二叶片128的数量相适配,保证第一叶片126与第二叶片128的数量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10。其中,可以是第一叶片126的数量比第二叶片128的数量多,其数量差值小于或等于10;还可以是第一叶片126的数量比第二叶片128的数量少,其数量差值小于或等于10。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叶片126的旋向与多个第二叶片128的旋向相同,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叶片126的旋向与多个第二叶片128的旋向相反。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用垂直于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平面截取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为直线,也可以为弧线。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位置相对的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中,第一叶片126朝向第一风轮114的轴线的一端部,与第二叶片128朝向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mm,并且小于或等于30mm。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位置相对的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中,第一叶片126朝向第一风轮114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一风轮114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叶片128朝向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一端部和第二风轮116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夹角,且夹角的大于或等于0°,并且小于或等于90°。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风轮组件112还包括:蜗壳134。其中,蜗壳134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140,风轮组件112设置于蜗壳134内,使风轮组件112与蜗壳134的进风口与出风口140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136和第二进风口138,第一进风口136和第二进风口138位于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轴向的两侧方,出风口140位于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的径向侧方。
具体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送风机构,包括:一个位于中间的驱动装置110,用于给送风机构提供动力;在驱动装置1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两个风轮组件112,风轮组件112的蜗壳134有第一进风口136、第二进风口138和出风口140。
如图2所示,风轮组件112包括第一风轮114、第二风轮116、加强筋124、分割板118等结构。其中,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为本实施例的特殊设计,气流先经过第二风轮116进行预旋,有了一定作用后的气流再进入第一风轮114,通过两者的配合,能够对气流进行合理的设计,达到减少涡流,降低噪声的目的。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之间的配合可以为同向也可以为异向,要根据实际所需的风机性能进行调试;此外,还可以根据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的数量、第一叶片126朝向第一风轮114的轴线的一端部与第二叶片128朝向第二风轮116的轴线的一端部之间的距离L、位置相对的第一叶片126和第二叶片128中之间的夹角α等进行优化设计。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送风机构,可通过驱动装置110同时驱动至少两个风轮组件112运行,有效提高送风机构单位时间内的送风量,而每一个风轮组件112中第一风轮114和第二风轮116相互配合,能够对气流流经路径进行合理的设计,使气流经过两次送风,从而减少气流在送风机构内部形成涡流,进而降低送风机构工作过程中的噪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装置;
至少两个风轮组件,任一所述风轮组件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均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接,且所述第一风轮位于所述第二风轮的外周,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的轴线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所述风轮组件位于所述驱动装置的同侧或相对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风轮组件还包括:
分割板,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相连接;
加强筋,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的轴线方向上,所述分割板将所述风轮组件分为第一送风部和第二送风部;
所述第一送风部位于所述风轮组件靠近所述驱动装置的一端,所述第二送风部位于所述风轮组件背离所述驱动装置的一端;
所述第一送风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送风部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轮包括多个第一叶片,且所述多个第一叶片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风轮包括多个第二叶片,且所述多个第二叶片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的数量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1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叶片的旋向与所述多个第二叶片的旋向相同或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
用垂直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的轴线的平面截取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为直线或曲线。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位置相对的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中,所述第一叶片朝向所述第一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叶片朝向所述第二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mm,并且小于或等于30mm。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位置相对的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中,所述第一叶片朝向所述第一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和所述第一风轮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叶片朝向所述第二风轮的轴线的一端部和所述第二风轮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夹角,且所述夹角的大于或等于0°,并且小于或等于90°。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风轮组件还包括:
蜗壳,所述蜗壳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轮组件设置于所述蜗壳内,并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的轴向的两侧方,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的径向侧方。
13.一种厨房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构。
CN202022458738.6U 2020-10-30 2020-10-30 送风机构和厨房电器 Active CN2133605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58738.6U CN213360513U (zh) 2020-10-30 2020-10-30 送风机构和厨房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58738.6U CN213360513U (zh) 2020-10-30 2020-10-30 送风机构和厨房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60513U true CN213360513U (zh) 2021-06-04

Family

ID=76134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58738.6U Active CN213360513U (zh) 2020-10-30 2020-10-30 送风机构和厨房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605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15268U (zh) 吹风机
CN204551351U (zh) 吹风机
CN209689057U (zh) 空调室内机的风道部件及空调室内机
CN105442478A (zh) 吹风机
WO2012086147A1 (ja) 貫流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9058161B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室外机
CN209689056U (zh) 空调器
CN105008723A (zh) 螺旋桨式风机及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机的空调机
CN109404305B (zh) 一种仿生叶片无蜗壳离心通风机
CN213360513U (zh) 送风机构和厨房电器
CN215333524U (zh) 叶轮、风机及浴霸
CN113123977B (zh) 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3123979B (zh) 空调室外机
CN113310134A (zh) 风道系统、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2443967B (zh) 送风设备
EP3006853B1 (en) Air conditioner with an air supply device
CN20976330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728499U (zh) 一种空调扇面板组件及空调扇
CN218563998U (zh) 离心叶轮、离心风机和制冷设备
CN218542711U (zh) 一种风机蜗壳及离心风机
CN114688049B (zh) 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CN219220837U (zh) 蜗壳、风机及空调器
CN209944540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691519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风扇
CN216589206U (zh) 一种隧道施工轴流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