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53863U - 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53863U
CN213353863U CN202022022668.XU CN202022022668U CN213353863U CN 213353863 U CN213353863 U CN 213353863U CN 202022022668 U CN202022022668 U CN 202022022668U CN 213353863 U CN213353863 U CN 2133538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polyester film
expansion
woven fabric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2266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树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enyang Wire & Cable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enyang Wire & Cable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enyang Wire & Cable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enyang Wire & Cable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2266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538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538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538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聚脂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包括第一聚酯薄膜辊、扩张辊、施胶辊、第一夹持部、无纺布辊、传送辊、烘箱、第二聚酯膜辊、第二夹持部和收卷辊,第一聚脂薄膜辊上的聚脂薄膜依次经过扩张辊、施胶辊、第一夹持部、传送辊;扩张辊表面形成有至少一对旋向相反的螺旋形扩张带,螺旋形扩张带随扩张辊滚动带动聚酯薄膜向外伸展;施胶辊下方设有胶槽,胶槽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侧板顶端抵于经过的聚酯薄膜;聚脂薄膜于第一夹持部与同时经过第一夹持部的无纺布贴合。本实用新型能使薄膜在传送过程中往两边舒展,并解决现有技术中对薄膜进行上胶时上胶量过多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覆膜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纺布是常应用于电缆中的包裹材料,但单独的无纺布往往功能单一,无法实现更好的线缆保护效果。为此,提出有复合无纺布,所述复合无纺布在无纺布的基础上覆上有聚酯薄膜,使其同时具备无纺布和聚酯薄膜的优点,提高保护效果。
该类复合无纺布生产过程主要包括:聚酯薄膜浸胶;浸胶后的聚酯薄膜与无纺布被压合;压合后进行烘干,得以成品。现有技术中,采用覆膜机生产该类覆膜产品,然而,现有的覆膜机生产该类复合无纺布时存在较大缺陷,因为聚酯薄膜非常薄且带有粘性,在聚酯薄膜的递送过程中,薄膜容易往中间聚拢导致薄膜粘在一起,导致后续无法与无纺布高度契合,产品质量不能得到保障。
且使用现有的覆膜设备对无纺布进行覆膜时,需要使用上胶辊对薄膜进行涂胶,但是,在上胶的过程中不易调节薄膜的上胶量,容易导致薄膜的上胶量过多使得胶层过厚,使得后续无法聚酯薄膜无法与无纺布贴合,产生分层等状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不足,提供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以使薄膜在传送过程中能往两边舒展,并解决现有技术中对薄膜进行上胶时上胶量过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包括第一聚酯薄膜辊、扩张辊、施胶辊、第一夹持部、无纺布辊、传送辊、烘箱、第二聚酯膜辊、第二夹持部和收卷辊,第一聚脂薄膜辊上的聚脂薄膜依次经过扩张辊、施胶辊、第一夹持部、传送辊;所述扩张辊表面形成有至少一对旋向相反的螺旋形扩张带,螺旋形扩张带随扩张辊滚动带动聚酯薄膜向外伸展;所述施胶辊下方设有胶槽,所述胶槽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侧板顶端抵于经过的聚酯薄膜;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配合的第一夹持辊和第二夹持辊,聚脂薄膜于第一夹持辊、第二夹持辊之间与同时经过第一夹持辊、第二夹持辊之间的无纺布贴合,聚脂薄膜与无纺布贴合后依次经过传送辊、烘箱;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三夹持辊和第四夹持辊,第二聚脂薄膜辊上的聚脂薄膜于第三夹持辊、第四夹持辊之间与同时经过第三夹持辊、第四夹持辊之间的与聚脂薄膜贴合后的无纺布贴合,表面都与聚脂薄膜贴合的无纺布经过收卷辊。
通过在扩张辊上设置有至少一对旋向相反的螺旋形扩张带,从而螺旋形扩张带能随着扩张辊的滚带带动聚脂薄膜向外伸展,防止聚脂薄膜在传送过程中随着辊的转动粘合在一起;通过将胶槽的第一侧板顶端抵于经过的聚脂薄膜,从而聚脂薄膜在胶槽浸胶后第一侧板可以刮除聚脂薄膜上多余的胶,使得聚脂薄膜上的胶量适中,与无纺布贴合得更好,避免了聚脂薄膜的上胶量过多导致与无纺布贴合后厚度过大;通过对无纺布的两个表面都进行覆膜,增强了聚脂薄膜无纺布防止水和潮气渗入的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为向侧上方延伸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上设有胶回收孔。通过在弧形板上设置胶回收孔,从而可以回收第一侧板刮除的胶,节省资源。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板上设有进胶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胶箱、控制器和红外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胶槽中,用于检测胶槽中胶的高度,所述胶箱与所述进胶管道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胶箱、所述红外传感器连接,用于当所述红外传感器检测到所述胶槽中胶的高度低于设定的值时控制所述胶箱出胶。通过在胶槽中设置胶槽中胶的高度和在胶箱中设置控制器,从而当胶槽的胶少于设定的值时可以控制所述胶箱自动出胶,无需人工加胶。
进一步地,所述扩张辊表面设有与扩张带匹配的凹槽,所述扩张带安装于凹槽上;即所述扩张辊表面设有至少一对旋向相反的螺旋形凹槽,所述扩张带与所述螺旋形凹槽匹配。
进一步地,扩张辊表面设有多对螺旋形扩张带,每对螺旋形扩张带中螺旋形扩张带均对称分布于扩张辊两侧;且至少两对螺旋形扩张带之间相邻匝线圈间距不同,有助于实现不同区域的扩张能力不同,如,聚酯薄膜容易聚集于中间侧,则将靠近中间的一对螺旋形扩张带中每个螺旋形扩展带内部相邻匝线圈间距设置较小,则能实现在该处实现频繁的扩张,从而避免聚酯薄膜朝中间侧聚集。进一步地,所述扩张辊表面形成有一对旋向相反的外侧扩张带与一对旋向相反的内侧扩张带,下述外扩张带即指外侧扩张带,内扩张带即指内侧扩张带,外扩张带之间的间距大于内扩张带之间的间距。通过将外扩张带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大于内扩张带之间的间距,即能实现靠近中间的内侧加强扩张,外侧则适当扩张。
进一步地,扩张辊表面设有多对螺旋形扩张带,每对螺旋形扩张带中螺旋形扩张带均对称分布于扩张辊两侧;且至少两对螺旋形扩张带之间线圈宽度不同。所述线圈宽度即指螺旋形扩张带中单匝线圈在水平截面上的宽度。进一步地,设置外侧扩张带和内侧扩张带,所述与外侧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与内侧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开口宽度。通过将与外侧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开口宽度设置为大于所述与内侧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开口宽度,宽度不同,其扩张能力也不同,相比于调整间距,宽度不同更能适用于不同宽度、不同规格的聚脂薄膜。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形凹槽靠近所述扩张辊中间的一侧为第一侧壁,另一侧为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扩张辊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45度且小于60度,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扩张辊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60度且小于90度。
螺旋形凹槽的第一侧壁与所述扩张辊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45度且小于60度,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扩张辊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60度且小于90度,即扩张带底部相当于斜插入扩张辊表面,由于扩张带是将聚酯薄膜向外伸展,所以对应的聚酯薄膜具有将其向内侧驱动的反作用力,将凹槽设置为上述结构,有助于长期使用下扩张带也不会脱离。稳固的将扩张带固定在扩张辊上,延长扩张带以及整个扩张辊的使用周期。
进一步地,所述扩张带与所述扩张辊的外表面不平齐,聚酯薄膜突出于扩张辊表面。从而可以使聚脂薄膜与扩张带更贴合,增强聚脂薄膜向外伸展的程度。
进一步地,所述扩张带平齐于扩张辊外表面或低于扩张辊外表面而设置,扩张带开设有连通扩张辊内部的吸附孔,且扩张辊内部连接有吸附装置。扩张带与扩张辊的外表面平齐,从而可以避免因扩张带与扩张辊的外表面不平齐导致聚脂薄膜不平整的问题,扩张辊上设置的吸附孔可以在保证扩张带不突出而避免影响聚酯薄膜平整的同时,使聚脂薄膜吸附在扩张辊上使聚脂薄膜与扩张带更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施胶辊上设有若干个小孔。在施胶辊上设置若干个小孔,从而可以使聚脂薄膜更贴合施胶辊,使得聚脂薄膜上胶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若干个小孔的直径小于3mm,避免因小孔的直径过大吸附力过强导致聚脂薄膜不平整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施胶辊之间的弧形辊。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辊外表面覆有橡胶。在第一夹持部与施胶辊之间设置弧形辊以增加聚脂薄膜的伸展程度,弧形辊外表面覆有橡胶以使弧形辊在滚动时更容易带动聚脂薄膜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部还包括第一升降控制装置和第二升降控制装置,所述第一升降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夹持辊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夹持辊的升降,所述第二升降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二夹持辊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夹持辊的升降。第一夹持辊、第二夹持辊的升降分别可以由第一升降控制装置和第二升降控制装置控制,从而可以调整聚脂薄膜与无纺布之间的压合力,适用于多种厚度的聚脂薄膜和无纺布。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部还包括第三升降控制装置和第四升降控制装置,所述第三升降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三夹持辊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夹持辊的升降,所述第四升降控制装置与所述第四夹持辊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夹持辊的升降。第三夹持辊、第四夹持辊的升降分别可以由第三升降控制装置和第四升降控制装置控制,从而可以调整聚脂薄膜与无纺布之间的压合力,适用于多种厚度的聚脂薄膜和无纺布。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施胶辊与所述扩张辊之间的预热辊。通过在施胶辊之前设置预热辊,使聚脂薄膜在预热辊上进行预热后再到达施胶辊进行上胶,从而使胶槽中的胶更好的附着在聚脂薄膜上,达到更好的上胶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扩张辊上设置有至少一对旋向相反的螺旋形扩张带,从而螺旋形扩张带能随着扩张辊的滚带带动聚脂薄膜向外伸展,防止聚脂薄膜在传送过程中随着辊的转动粘合在一起;通过将胶槽的第一侧板顶端抵于经过的聚脂薄膜,从而聚脂薄膜在胶槽浸胶后第一侧板可以刮除聚脂薄膜上多余的胶,使得聚脂薄膜上的胶量适中,与无纺布贴合得更好,避免了聚脂薄膜的上胶量过多导致与无纺布贴合后厚度过大;通过对无纺布的两个表面都进行覆膜,增强了聚脂薄膜无纺布防止水和潮气渗入的性能;本实用新型中的外扩张带之间的间距大于内扩张带之间的间距或与外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与内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开口宽度,从而可以适用于多种不同宽度的聚脂薄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缆聚脂薄膜无纺布生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扩张辊上对称设置有一对扩张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扩张辊上对称设置有两对扩张带的结构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2的扩张辊上设置有与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图为立体图,b图为平面图;
图5为实施例2的扩张辊上设置有与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图为立体图,b图为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电缆聚脂薄膜无纺布生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缆聚脂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包括第一聚酯薄膜辊1、扩张辊2、施胶辊5、第一夹持部7、无纺布辊8、传送辊9、烘箱10、第二聚酯膜辊12、第二夹持部11和收卷辊13,第一聚脂薄膜辊1上的聚脂薄膜依次经过扩张辊2、施胶辊5、第一夹持部7、传送辊9;
所述扩张辊2表面形成有至少一对旋向相反的螺旋形扩张带,螺旋形扩张带随扩张辊2滚动带动聚酯薄膜向外伸展;
所述施胶辊5下方设有胶槽6,所述胶槽包括底板6a、第一侧板6b、第二侧板6c,第一侧板6b顶端抵于经过的聚酯薄膜;
所述第一夹持部7包括配合的第一夹持辊7a和第二夹持辊7b,聚脂薄膜于第一夹持辊7a、第二夹持辊7b之间与同时经过第一夹持辊7a、第二夹持辊7b之间的无纺布贴合,聚脂薄膜与无纺布贴合后依次经过传送辊9、烘箱10;
所述第二夹持部11包括第三夹持辊11a和第四夹持辊11b,第二聚脂薄膜辊12上的聚脂薄膜于第三夹持辊11a、第四夹持辊11b之间与同时经过第三夹持辊11a、第四夹持辊11b之间的与聚脂薄膜贴合后的无纺布贴合,表面都与聚脂薄膜贴合的无纺布经过收卷辊13。
具体的,在聚脂薄膜递送过程中,以扩张辊2中间位置为分界点,在扩张辊2左侧的为左螺旋形扩张带,在扩张辊2右侧的为右螺旋形扩张带,当扩张辊2逆时针转动递送聚脂薄膜时,所述左螺旋形扩张带从里向外的螺旋方向为逆时针,所述右螺旋形扩张带从里向外的螺旋方向为逆时针;当扩张辊2顺时针转动递送聚脂薄膜时,所述左螺旋形扩张带从里向外的螺旋方向为顺时针,所述右螺旋形扩张带从里向外的螺旋方向为顺时针;具体的,左螺旋形扩张带和右螺旋形扩张带可以对称设置在所述扩张辊2的左右两端,同一端可以设置多个旋向相同的扩张带;具体的,所述扩张带可以为胶带,也可以为橡胶;如图2所示为扩张辊2上对称设置有一对扩张带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中,扩张辊2上对称设置有一对扩张带,所述扩张带为胶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6b为向侧上方延伸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上设有胶回收孔。通过在弧形板上设置胶回收孔,从而可以回收第一侧板6b顶端刮除的胶,节省资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6c上设有进胶管道;所述装置还包括胶箱、控制器和红外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胶槽6中,用于检测胶槽6中胶的高度,所述胶箱与所述进胶管道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胶箱、所述红外传感器连接,用于当所述红外传感器检测到所述胶槽6中胶的高度低于设定的值时控制所述胶箱出胶。
具体的,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胶槽6中的胶低于预设的高度时将低于预设高度的信号发送给控制器,设置在胶箱中的控制器根据红外传感器发送的信号打开胶箱与进胶管道连接的开口,从而胶箱通过进胶管道使胶流入胶槽6中;另外,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胶槽6中的胶高于预设的高度时将高于预设高度的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红外传感器发送的信号关闭胶箱与进胶管道连接的开口。
通过在胶槽中设置胶槽6中胶的高度和在胶箱中设置控制器,从而当胶槽6的胶少于设定的值时可以控制所述胶箱自动出胶,无需人工加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扩张辊2表面形成有一对旋向相反的外扩张带A与一对旋向相反的内扩张带B,外扩张带A之间的间距d1大于内扩张带B之间的间距d2。
具体的,如图3所示为扩张辊2上对称设置有两对扩张带的结构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图,外扩张带A和内扩张带B直接粘贴在扩张辊2外表面,其中外扩张带A之间的间距d1可以为2cm,也可以为3cm,外扩张带A的宽度D1可以为2cm,也可以为3cm,内扩张带B之间的间距d2可以为0.5cm,也可以为1cm,内扩张带B的宽度D2可以为0.5cm,也可以为1cm;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中,外扩张带A之间的间距d1为3cm,内扩张带B之间的间距d2为1cm。通过将外扩张带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大于内扩张带之间的间距,可适用于不同宽度的聚脂薄膜。
为了使聚脂薄膜能更贴合施胶辊5,在施胶辊5上设置有若干个小孔;具体的,若干个小孔可以均匀分布在施胶辊5上,也可以不规则的分布在施胶辊5上,小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方形,还可以为三角形或者为多边形。
其中,为了避免因小孔的直径过大吸附力过强导致聚脂薄膜不平整的问题,若干个小孔的形状为圆形且其直径小于3mm。
为了进一步增加在递送过程中聚脂薄膜的伸展程度,防止聚脂薄膜在递送过程中粘贴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部7与所述施胶辊之间的弧形辊4。
具体的,弧形辊4的外表面还覆有橡胶,以使弧形辊4在滚动时更容易带动聚脂薄膜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7还包括第一升降控制装置和第二升降控制装置,所述第一升降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夹持辊7a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夹持辊7a的升降,所述第二升降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二夹持辊7b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夹持辊7b的升降。
第一夹持辊7a、第二夹持7b辊的升降分别可以由第一升降控制装置和第二升降控制装置控制,从而可以调整聚脂薄膜与无纺布之间的压合力,适用于多种厚度的聚脂薄膜和无纺布。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部11还包括第三升降控制装置和第四升降控制装置,所述第三升降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三夹持辊11a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夹持辊11a的升降,所述第四升降控制装置与所述第四夹持辊11b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夹持辊11b的升降。
第三夹持辊11a、第四夹持辊11b的升降分别可以由第三升降控制装置和第四升降控制装置控制,从而可以调整聚脂薄膜与无纺布之间的压合力,适用于多种厚度的聚脂薄膜和无纺布。
另外,为了进一步增强聚脂薄膜的上胶效果,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施胶辊5与所述扩张辊2之间的预热辊3。
通过在施胶辊5之前设置预热辊3,使聚脂薄膜在预热辊3上进行预热后再到达施胶辊5进行上胶,从而使胶槽6中的胶更好的附着在聚脂薄膜上,达到更好的上胶效果。
基于上述实施例,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在本实施例的装置启动后,扩张辊2顺时针转动带动聚脂薄膜移动,在扩张辊2表面的螺旋形扩张带随着扩张辊2的滚动带动聚脂薄膜向外伸展,聚脂薄膜随着扩张辊2的滚动向前移动到预热辊进行预热,经过预热后的聚脂薄膜由施胶辊转动带动聚脂薄膜浸入胶槽中的胶中,并在施胶辊5转动带动聚脂薄膜移动的过程中,胶槽6的第一侧板6b的顶端刮除经过其的聚脂薄膜上多余的胶,刮除的胶顺势流入胶回收孔中进行回收,上胶后的聚脂薄膜随着表面覆有橡胶的弧形辊4的滚动而移动,此时完成上胶的聚脂薄膜于第一夹持部7中的第一夹持辊7a、第二夹持辊7b之间与同时经过第一夹持辊7a、第二夹持辊7b之间的无纺布进行贴合,与聚脂薄膜贴合后的无纺布将经过传送辊9来到烘10箱,然后经过烘箱10烘干后到达第二夹持部11,并于第二夹持部11中的第三夹持辊11a、第四夹持辊11b之间与同时经过第三夹持辊11a、第四夹持辊11b之间的聚脂薄膜进行贴合,两个表面都与聚脂薄膜贴合的无纺布最后由收卷辊12进行收卷,完成无纺布的覆膜工作。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中扩张辊2上设置有与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a为其立体图,图4b为其平面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扩张辊2表面设有至少一对旋向相反的螺旋形凹槽,所述扩张带与所述螺旋形凹槽匹配。
所述扩张辊2表面形成有一对旋向相反的外扩张带与一对旋向相反的内扩张带,外扩张带之间的间距大于内扩张带之间的间距。
所述与外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与内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开口宽度。
具体的,所述与外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开口宽度可以为2cm,也可以为3cm,外扩张带的宽度与其匹配;所述与内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开口宽度可以为0.5cm,也可以为1cm,内扩张带的宽度与其匹配;通过将与外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开口宽度设置为大于所述与内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开口宽度,可适用于不同宽度的聚脂薄膜。
在现有技术中,扩张辊上的胶条是直接粘贴在扩张辊表面,或者在扩张辊上设置方形的凹槽并使用胶水将胶条粘贴在凹槽中,然而这两种方式的胶条很容易随扩张辊的转动而脱落,使用寿命短,且使用胶水将胶条粘贴在凹槽中也容易增加胶条与扩张辊表面的高度差,从而导致薄膜凹凸明显;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旋形凹槽靠近所述扩张辊2中间的一侧为第一侧壁,另一侧为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扩张辊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45度且小于60度,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扩张辊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60度且小于90度,具体如图5所示为扩张辊上设置有与扩张带匹配的螺旋形凹槽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侧壁与所述扩张辊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45度且小于60度,第二侧壁与所述扩张辊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60度且小于90度,其中a图为立体效果图,b图为平面效果图。
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扩张辊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45度且小于60度,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扩张辊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60度且小于90度,从而可以将扩张带卡在凹槽中且无需使用胶水粘贴,使扩张带不容易因扩张辊2的滚动而脱落,延长扩张带的使用寿命。
所述扩张带与所述扩张辊2的外表面不平齐;扩张带与扩张辊2的外表面不平齐,从而可以使聚脂薄膜与扩张带更贴合,增强聚脂薄膜向外伸展的程度。
所述扩张带与所述扩张辊2的外表面平齐,所述扩张辊2设置有与吸附装置连接的吸附孔;扩张带与扩张辊2的外表面平齐,从而可以避免因扩张带与扩张辊2的外表面不平齐导致聚脂薄膜不平整的问题,扩张辊2上设置的吸附孔可以将聚脂薄膜吸附在扩张辊2上使聚脂薄膜与扩张带更贴合。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聚酯薄膜辊、扩张辊、施胶辊、第一夹持部、无纺布辊、传送辊、烘箱、第二聚酯膜辊、第二夹持部和收卷辊,第一聚酯薄膜辊上的聚酯薄膜依次经过扩张辊、施胶辊、第一夹持部、传送辊;所述扩张辊表面形成有至少一对旋向相反的螺旋形扩张带,螺旋形扩张带随扩张辊滚动带动聚酯薄膜向外伸展;所述施胶辊下方设有胶槽,所述胶槽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侧板顶端抵于经过的聚酯薄膜;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配合的第一夹持辊和第二夹持辊,聚酯薄膜于第一夹持辊、第二夹持辊之间与同时经过第一夹持辊、第二夹持辊之间的无纺布贴合,聚酯薄膜与无纺布贴合后依次经过传送辊、烘箱;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三夹持辊和第四夹持辊,第二聚酯薄膜辊上的聚酯薄膜于第三夹持辊、第四夹持辊之间与同时经过第三夹持辊、第四夹持辊之间的与聚酯薄膜贴合后的无纺布贴合,表面都与聚酯薄膜贴合的无纺布经过收卷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为向侧上方延伸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上设有胶回收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上设有进胶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辊表面设有与扩张带匹配的凹槽,所述扩张带安装于凹槽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扩张辊表面设有多对螺旋形扩张带,每对螺旋形扩张带中螺旋形扩张带均对称分布于扩张辊两侧;且至少两对螺旋形扩张带之间相邻匝线圈间距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扩张辊表面设有多对螺旋形扩张带,每对螺旋形扩张带中螺旋形扩张带均对称分布于扩张辊两侧;且至少两对螺旋形扩张带之间线圈宽度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带平齐于扩张辊外表面或低于扩张辊外表面而设置,扩张带开设有连通扩张辊内部的吸附孔,且扩张辊内部连通吸附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胶辊上设有若干个小孔。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施胶辊之间的弧形辊。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还包括第一升降控制装置和第二升降控制装置,所述第一升降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夹持辊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夹持辊的升降,所述第二升降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二夹持辊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夹持辊的升降。
CN202022022668.XU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 Active CN2133538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2668.XU CN213353863U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2668.XU CN213353863U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53863U true CN213353863U (zh) 2021-06-04

Family

ID=76152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22668.XU Active CN213353863U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538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03072A (en) Honeycomb insulating material
RU97100645A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многослойного гофрированного картона
JP2004042638A (ja) 段ボール紙の製造方法
CN107310202A (zh) 标签生产设备
CN213353862U (zh) 用于电缆复合无纺布材料生产线的聚酯薄膜递送装置
CN213353863U (zh) 一种电缆聚酯薄膜无纺布的生产装置
CN209866535U (zh) 一种新型塑料薄膜加工装置
CN210501667U (zh) 一种瓦楞纸复合装置
CN213472494U (zh) 用于电缆复合无纺布材料生产线的聚酯薄膜递送刮胶装置
EP1633552B1 (en) Apparatus for making collapsible cellular structure
CN209866534U (zh) 一种双面涂布机
CN206953747U (zh) 一种复膜压合机
CN206663947U (zh) 塑料薄膜复合机
CN211359382U (zh) 瓦楞机的多层涂胶结构
CN100595053C (zh) 使用缓慢固化的粘合剂制造多孔材料的方法和设备
CN113601945B (zh) 一种热熔膜粘接复合设备及其复合方法
CN207997658U (zh) 一种epe卷反射纸设备
CN213704594U (zh) 一种pvc生产贴合装置
CN211363836U (zh) 一种多层结构pvc装饰膜复合设备
CN110588084B (zh) 防水高强度的瓦楞纸箱加工方法
CN110164291B (zh) 金属拉丝面板标签、刷胶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CN207825677U (zh) 一种薄膜纸带复合装置
CN215329035U (zh) 一种三聚氰胺浸渍装饰纸的烘干装置
CN216183561U (zh) 一种橡塑保温材料自动贴合装置
CN215152042U (zh) 线外导开储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