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34936U - 风道式电加热器、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风道式电加热器、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34936U
CN213334936U CN202022210315.2U CN202022210315U CN213334936U CN 213334936 U CN213334936 U CN 213334936U CN 202022210315 U CN202022210315 U CN 202022210315U CN 213334936 U CN213334936 U CN 2133349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lectric heater
air inlet
cas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1031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明
余欢
丁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Shengjian Environment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hengjian Environment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hengjian Environment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hengjian Environment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1031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349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349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349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加热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风道式电加热器、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风道式电加热器包括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相连通的进风腔和出风腔,进风腔连通有进风管,出风腔连通有出风管,进风管和出风管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壁,进风管的外壁和壳体的连接处与出风管的外壁和壳体的连接处之间的最小距离L不大于50mm。本实用新型的风道式电加热器将进风管和出风管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壁,且最小距离L不大于50mm,相较于现有技术中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两端的结构,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得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更小,进而不会占用过大的空间,适用于空间有限的使用场所或设备中。

Description

风道式电加热器、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道式电加热器、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加热器是一种能将电能转换成热能的设备,用于对流动的液态、气态介质的升温、保温、加热。当加热介质在压力作用下通过电加热器的加热腔,采用流体热力学原理带走电加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使被加热介质温度达到用户所需的工艺要求。其中风道式电加热器主要用于加热空气、粉末烘干、热处理以及二氧化硫加热等,被广泛的应用到废气处理、化工、粮食烘干、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
目前现有的风道式电加热器种类繁多,其中大多数风道式电加热器的进出口是设置于电加热器两端,导致电加热器体积庞大,占用空间较大,在一些空间有限的使用场所或设备中,现有的风道式电加热器无法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式电加热器,能够适用于空间有限的使用场所或设备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能够于小空间内安装上述风道式电加热器,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为达此目的,本申请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道式电加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相连通的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进风腔连通有进风管,所述出风腔连通有出风管,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壁,所述进风管的外壁和所述壳体的连接处与所述出风管的外壁和所述壳体的连接处之间的最小距离L不大于50mm。
通过将进风管和出风管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壁,能够使得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变小,进而不会占用过大的空间,能够适用于空间有限的使用场所或设备中。
在进风管和出风管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壁的同时,将进风管的外壁和壳体的连接处与出风管的外壁和壳体的连接处之间的最小距离L限定为不大于50mm,能够使得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更小。
作为优选,所述最小距离L为零。
将上述最小距离L设置为零,使得进风管和出风管连接壳体的一端贴合设置,能够对进风管和出风管的整体分布位置进行限定,以避免进风管和出风管之间的距离过大,使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占用空间更小。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管的外壁与所述出风管的外壁相贴合;
或者,除两个所述连接处外,所述进风管的外壁与所述出风管的外壁相互靠近的位置形成有间距。
进风管的外壁与出风管的外壁相贴合设置的结构,能够使得进风管和出风管处的风阻最小,使流体介质的流场分布均匀性好,且可以减小与风道式电加热器相连的风机的功耗,降低运行成本。
而进风管的外壁与出风管的外壁相互靠近的位置形成有间距的结构,其提供了两个连接处的连接(如焊接)所需空间,便于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组装。
作为优选,所述最小距离L大于零且小于等于20mm;
或者,所述最小距离L大于20mm且不大于50mm。
将最小距离L设置为大于零且小于等于20mm,在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足够小的前提下,一方面提供了两个连接处的连接(如焊接)所需空间,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出风管内被加热的流体介质与进风管内未被加热的流体介质发生热交换。
而将最小距离L设置为大于20mm且小于等于50mm,在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足够小的基础上,一方面提供了两个连接处的连接(如焊接)所需空间,另一方面,当进风管、出风管与壳体外壁或外接管道的连接处存在漏气时,便于进行检修。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管的端口面积小于所述出风管的端口面积。
将进风管的端口面积设置为小于出风管的端口面积,即形成小进大出的结构,使加热前后的流体介质的速度更为均衡,流体介质的流场更加均匀,减少了风道式电加热器的风阻。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管的端口面积与所述出风管的端口面积的比值为 0.55-0.99。
比值小于0.55,会导致出风管处的风速较进风管处的风速小很多,导致流体介质流速不均,且电加热效率低;而比值大于0.99,会导致流体介质流速不均,出风管处的风阻较大,与风道式电加热器相连的风机的功耗增大,运行成本高,本申请实施方式通过将进风管的端口面积与出风管的端口面积的比值设置为0.55-0.99,能够使得流入进风管和出风管的流体介质的流速更加均匀,且温升达到最佳,风道式电加热器的加热效率更佳。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为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
通过隔板将壳体内部分隔成进风腔和出风腔,壳体内供气体流通的体积最大,壳体内空间利用率最大;同时,能够使得壳体在满足进风和出风要求的前提下,体积最小,减小了风道式电加热器的安装空间。
作为优选,位于所述隔板一侧的所述进风腔的截面积和位于所述隔板另一侧的所述出风腔的截面积的比值为0.55-0.99。
通过隔板两侧的进风腔以及出风腔的截面积的比值设置为0.55-0.99,能够使得进风腔和出风腔内的流体介质的流速更加均匀,风道式电加热器的加热效率更佳。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浓缩吸附装置,包括上述的风道式电加热器。通过该风道式电加热器,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包括上述的浓缩吸附装置,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风道式电加热器,其进风管和出风管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壁,而非现有技术中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两端的结构,其能够使得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变小,进而不会占用过大的空间,适用于空间有限的使用场所或设备中。且在进风管和出风管位于同一侧壁的基础上,将进风管的外壁和壳体的连接处与出风管的外壁和壳体的连接处之间的最小距离L限定为不大于50mm,使得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风道式电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种风道式电加热器的分布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三种风道式电加热器的分布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翅片式电加热管的分布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风道式电加热器的分布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风道式电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壳体;11、进风腔;12、出风腔;2、进风管;3、出风管;4、电加热组件;5、接线腔;6、冷却腔;7、隔离保温腔;8、隔板;9、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式电加热器,其能够应用于空间有限的使用场所或设备中,例如,本实施例的风道式电加热器可以应用于浓缩吸附装置内,其能够对流入浓缩吸附装置的脱附区内的气体进行加热,随后加热的气体能够对脱附区吸附有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剂进行脱附,以使得挥发性有机物脱离吸附剂。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上述风道式电加热器包括壳体1,在该壳体1内设有相互连通的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流体介质(例如空气等)能够进入进风腔 11,并经出风腔12流出。在壳体1上安装有电加热组件4,电加热组件4能够对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内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
上述进风腔11连通有进风管2,出风腔12连通有出风管3,上述进风管2 和出风管3设置于壳体1的同一侧壁,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风道式电加热器两端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结构,本实施例进风管2和出风管3设置于壳体1的同一侧壁的结构,能够使得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变小,进而不会占用过大的空间。
上述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共同形成一个总风道,该总风道可以呈U形、V 形或W形,同时配合进风管2和出风管3同侧设置的结构,能够使得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更小,但同时也保证了总风道的加热行程长度,有利于加热的均匀度和效率。本实施例图1所示的总风道为U形。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进风管2的外壁和壳体1的连接处与出风管3的外壁和壳体1的连接处之间的最小距离L不大于50mm。通过该结构的设置,其能够对进风管2和出风管3的位置进行限定,以使得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更小,尤其配合进风管2和出风管3设置于壳体1的同一侧壁的结构,使得本实施例的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更小,适用于空间更小的使用场所或设备中。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可参照图1,上述进风管2的外壁和壳体1的连接处与出风管3的外壁和壳体1的连接处之间的最小距离L为零。也就是说,在图1 所示的结构中,进风管2和出风管3连接壳体1的一端贴合设置,能够对进风管2和出风管3的整体分布位置进行限定,不会出现进风管2和出风管3连接壳体1的位置相距较远的情况,使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占用空间更小。
更进一步地,图1所示的结构中,进风管2的外壁与出风管3的外壁相贴合,该结构的设置,能够使得进风管2与进风腔11的连通以及出风管3与出风腔12的连通更加顺畅,进而使得进风管2与出风管3处的风阻最小,使得流体介质的流场分布均匀性好,且可以减小与风道式电加热器相连的风机的功耗,降低运行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进风管2和出风管3的结构还可以如图2所示,进风管2的外壁与出风管3的外壁相互靠近的位置形成有间距,具体的,是进风管2的外壁的截面为两条直线,出风管3的外壁的截面中靠近进风管2的一侧为斜线和直线组合的线条结构,远离进风管2的一侧为直线。上述出风管3 的外壁的截面形成的斜线与进风管2的外壁的截面形成的直线之间形成夹角,该结构的设置,能够提供进风管2的外壁和壳体1的连接处以及出风管3的外壁和壳体1的连接处的连接所需空间(通常是采用焊接方式将进风管2和出风管3固定于壳体1上),也就是说,通过进风管2的外壁与出风管3的外壁相互靠近的位置形成有间距,能够便于操作人员的焊接操作,进而便于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组装。
当然,本实施例的进风管2和出风管3的结构还可以如图3所示,进风管2 的外壁的截面靠近出风管3的一侧为斜线,出风管3的外壁靠近进风管2的一侧的截面为斜线,且沿进风管2远离进风腔11的方向,进风管2的外壁与出风管3的外壁相互靠近的位置形成的间距由零逐渐增大,以提供两个连接处的连接所需空间。也就是说,图3所示的结构中,进风管2和出风管3均有倾斜段,通过两个倾斜段形成的V形间距,来实现两个连接处的连接作业(具体是焊接作业)。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进风管2的端口面积小于出风管3的端口面积。本实施例上述的端口,具体指的是进风管2的进口以及出风管3的出口,通过该结构的设置,使得风道式电加热器形成小进大出的结构,进而使加热前后的流体介质的速度更为均衡,流体介质的流场更加均匀,减少了风道式电加热器的风阻。
考虑到进风管2的端口面积与出风管3的端口面积的比值过小(如小于 0.55)时,出风管3处的风速较进风管处的风速小很多,流体介质流速不均,且电加热效率低;而比值过大(大于0.99)时,会导致流体介质流速不均,出风管3处的风阻较大,与风道式电加热器相连的风机的功耗增大,运行成本高的情况,本实施例将进风管2的端口面积与出风管3的端口面积的比值设定为 0.55-0.99。通过该比值的设置,其能够使得流入进风管2和出风管3的流体介质的流速更加均匀,且温升达到最佳,进而使风道式电加热器的加热效率更佳。
本实施例中,上述进风管2和出风管3可以是圆筒状结构,以便于和待装配的外接管道的连接。也可以是异形结构,当其为异形结构时,异形结构截面较大的一端连接于壳体1,截面较小的一端即为进风管2和出风管3的端口,此时该端口为圆形,当壳体1尺寸较大时,异形结构可作为转接头使进风管2以及出风管3的端口截面形状及尺寸转为标准接口,进而易于与其他待装配的外接管道的连接。
可参照图1,本实施例在壳体1内设置有一隔板8,该隔板8将壳体1内部分隔成上述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隔板8一端固定连接于壳体1设有进风管2和出风管3的一侧内壁,另一端则与壳体1远离进风管2和出风管3的另一相对侧壁具有一定间距,使得壳体1内部能够形成相互连通的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通过隔板8形成上述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即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共用隔板8作为侧壁,以使得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之间的间距为零,进而使得本实施例的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更小,而且也使得壳体1内供气体流通的体积最大,壳体1内空间利用率最大。此外,隔板8将壳体1内部分隔后,只形成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能够使得壳体1在满足进风和出风要求的前提下,体积最小。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的隔板8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且其具有耐高温的特性,进而当电加热组件4对流体介质加热时,隔板8不会被高温所损坏。
优选地,位于隔板8一侧的进风腔11的截面积和位于隔板8另一侧的出风腔12的截面积的比值为0.55-0.99.通过该比值的设置,能够使得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内的流体介质的流速更加均匀,且温升达到最佳,进而使风道式电加热器的加热效率更佳。
上述电加热组件4的两端连接于壳体1的侧壁,以实现电加热组件4在壳体1上的定位。且电加热组件4的两端连接于壳体1,能够使得电加热组件4的稳定性强,运行过程中不会振动。该电加热组件4贯穿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 设置,能够减少电加热组件4的安装数量,成本更低。本实施例中,电加热组件4的部分加热段置于进风腔11内,另一部分加热段置于出风腔12内,以对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内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优选地,上述电加热组件4的两端可以与壳体1一体成型,也可以是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固定于壳体1上,还可以直接通过卡接等方式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1上。
本实施例中,需要指出的是,在隔板8上开设有供电加热组件4穿过的孔,通过隔板8,能够对电加热组件4进行支撑,使得电加热组件4的安装更加稳固。
上述电加热组件4可以是包括电加热管,也可以是包括电加热片或电加热丝,可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电加热组件4包括电加热管,且优选地,如图1所示,该电加热管可以为翅片式电加热管,该翅片式电加热管的两端连接在壳体1 侧壁上且贯穿进风腔11以及出风腔12设置,其能够同时对进风腔11和出风腔 12内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采用将翅片式电加热管贯穿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 的结构,其一方面能够更充分的对流体介质进行加热,另一方面翅片式电加热管的翅片结构,能够提高加热效率,相较于未设置翅片的电加热管,能够减少翅片式电加热管的安装数量,也就减少了在壳体1以及隔板8上开孔的数量,进而能够降低翅片式电加热管与壳体1连接位置的漏风风险;且翅片式电加热管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壳体1上,安装更稳定。本实施例中,上述翅片式电加热管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更多个。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翅片式电加热管的翅片迎着流体介质设置,进而使得流体介质能够充分与翅片式电加热管的翅片接触,提高了换热面积,也就提高了加热效率。优选地,本实施例的翅片式电加热管与流体介质的流通方向垂直设置,能够确保翅片与流体介质的接触。
考虑到要使所有的翅片式电加热管均能达到较高的加热效果,如图4所示,若干翅片式电加热管可以成多列设置,且多列翅片式电加热管交错布置,进而能够使得流体介质能够与每个翅片式电加热管的翅片接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由于本实施例的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的一端是相互连通的,考虑到流体介质的流动特性,在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的连通位置设有导流板9,通过导流板9,能够使得流至该连通位置的流体介质均匀分流,进而使得流入出风腔12内的流体介质的加热更加均匀,能够有效降低能耗,提高加热效率。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导流板9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两个以上,且当设置为两个以上时,两个以上的导流板9可以等间距的设置于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的连通位置处,以均匀地将流体介质分成多道,使流体介质在出风腔12内均匀分布,进而使得流体介质被均匀加热。且根据U形的总风道的形状,上述导流板9的形状也为U形。
本实施例中,上述电加热组件4两端的接线端通过接线排连接,且电加热组件4的接线端固定安装于壳体1外侧,使得电加热组件4的结构更加稳定,分布更为紧密、均匀。为了更好的保护电加热组件4的接线端,于壳体1的外侧设置接线腔5,电加热组件4的接线端置于接线腔5内,通过接线腔5对接线端进行保护,以防止接线端受到外界环境(如雨水风沙等)的干扰或损坏。本实施例中,该接线腔5可以与壳体1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上述接线腔5与壳体1的外侧壁之间设有冷却腔6,具体地,该冷却腔6设置于电加热组件4连接有电缆的一端,通过该冷却腔6,能够将该侧的接线腔5与壳体1内的进风腔11或出风腔12隔离,也就是使得电加热组件4 连接的电缆与壳体1的进风腔11或出风腔12隔离,进而避免电缆的绝缘皮因进风腔11或出风腔12内的流体介质的温度过高而被烧焦损坏,提高了本实施例的风道式电加热器的安全系数和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冷却腔6设置于进风腔11的一侧。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在冷却腔6与壳体1的外侧壁之间还设有隔离保温腔7,该隔离保温腔7用于对电加热组件4与壳体1的连接位置处进行保温,以避免进风腔11内的热量经电加热组件4与壳体1的连接位置处流失。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在出风腔12一侧处设置该隔离保温腔7。
更为优选地,本实施例还可以在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的连通位置处设有第一电加热组件(图中未示出),该第一电加热组件穿过上述导流板9设置,能够对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的连通位置处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该第一电加热组件也可以采用翅片式电加热管,当设置该第一电加热组件时,也可以设置上述接线腔来放置该第一电加热组件的接线端,设置冷却腔来避免电缆绝缘皮被烧焦损坏,设置隔离保温腔对第一电加热组件与壳体1电缆连接位置保温。
本实施例的上述风道式电加热器在使用时,流体介质经进风管2进入进风腔11,此时流体介质会被电加热组件4的一部分加热,随后经导流板9分流为多道,并进入出风腔12内,再次被电加热组件4的另一部分均匀加热,随后经出风管3流出。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浓缩吸附装置,其包括上述的风道式电加热器,本实施例的浓缩吸附装置,能够于小空间内安装上述风道式电加热器,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通过该风道式电加热器,能够对流入浓缩吸附装置的脱附区内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具体是,流体介质能够进入风道式电加热器的进风腔11,并经出风腔12流出。在此过程中通过电加热组件4对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内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随后加热的气体流入脱附区内,对脱附区吸附有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剂进行脱附,以使得挥发性有机物脱离吸附剂。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包括上述浓缩吸附装置,在实现对废气处理的基础上,提了空间利用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式电加热器,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进风管2的外壁和壳体1的连接处与出风管3的外壁和壳体1的连接处之间的最小距离L为固定值且该固定值大于零。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均相同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仅对区别进行阐述。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进风管2的外壁和壳体1的连接处与出风管3的外壁和壳体1的连接处之间的最小距离L大于零。其使得进风管2和出风管3 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进而为进风管2和出风管3的焊接固定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进风管2和出风管3的外保温作业(例如可以在进风管2和出风管3的外侧包覆保温材料)。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上述最小距离L设置为大于零且小于等于20mm,在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足够小的前提下,一方面提供了进风管2的外壁和壳体1的连接处以及出风管3的外壁和壳体1的连接处的连接所需空间(即焊接所需空间),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出风管3处被加热的流体介质与进风管2处未被加热的流体介质发生热交换。
本实施例的上述最小距离L还可以为大于20mm且小于等于50mm。即在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足够小的基础上,最小距离L大于20mm且小于等于50mm,其除了能够提供上述两个连接处的连接所需空间以及外保温所需的空间外,还能够在进风管2、出风管3与壳体1外壁或外接管道的连接处存在漏气时,便于进行检修。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浓缩吸附装置,其包括上述的风道式电加热器,本实施例的浓缩吸附装置,能够于小空间内安装上述风道式电加热器,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包括上述浓缩吸附装置,在实现对废气处理的基础上,提了空间利用率。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式电加热器,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电加热组件4设置有两组,如图6所示,其中一组电加热组件4的加热段置于进风腔11内,另一组电加热组件4的加热段置于出风腔12内。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电加热组件4并非贯穿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设置,而是分别于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内放置电加热组件4的加热段。两组电加热组件4的设置,也能够实现流体介质在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内的加热,而且两组电加热组件4可分别控温,实现了电加热组件4对流体介质加热的精细控制。此外,本实施例的隔板8不再开设孔,能够避免进风腔11中的流体介质直接从隔板8 开孔处进入出风腔12从而出现加热不充分的风险,而且也使得风道式电加热组件易制造和易安装。
由于本实施例电加热组件4设置有两组,两组电加热组件4均会连接电缆,因此,在两个接线腔5与壳体1的外侧壁之间均设有冷却腔6,以实现对电缆的保护。
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均相同,故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上述风道式电加热器,其不会占用过大的空间,适用于空间有限的使用场所或设备中。
可以理解的是,除了本实施例的两组电加热组件4分别设置在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内外,也可以是仅设置一组电加热组件4,该电加热组件4的加热段能够置于进风腔11或出风腔12内,即仅对进风腔11或出风腔12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浓缩吸附装置,其包括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式电加热器。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包括本实施例所述的浓缩吸附装置。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风道式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相连通的进风腔(11)和出风腔(12),所述进风腔(11)连通有进风管(2),所述出风腔(12)连通有出风管(3),所述进风管(2)和所述出风管(3)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同一侧壁,所述进风管(2)的外壁和所述壳体(1)的连接处与所述出风管(3)的外壁和所述壳体(1)的连接处之间的最小距离L不大于5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式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距离L为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式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2)的外壁与所述出风管(3)的外壁相贴合;
或者,除两个所述连接处外,所述进风管(2)的外壁与所述出风管(3)的外壁相互靠近的位置形成有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式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距离L大于零且不大于20mm;
或者,所述最小距离L大于20mm且不大于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风道式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2)的端口面积小于所述出风管(3)的端口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式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2)的端口面积与所述出风管(3)的端口面积的比值为0.55-0.99。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风道式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有隔板(8),所述隔板(8)将所述壳体(1)内部分隔为所述进风腔(11)和所述出风腔(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式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隔板(8)一侧的所述进风腔(11)的截面积和位于所述隔板(8)另一侧的所述出风腔(12)的截面积的比值为0.55-0.99。
9.一种浓缩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风道式电加热器。
10.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浓缩吸附装置。
CN202022210315.2U 2020-09-30 2020-09-30 风道式电加热器、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2133349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10315.2U CN213334936U (zh) 2020-09-30 2020-09-30 风道式电加热器、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10315.2U CN213334936U (zh) 2020-09-30 2020-09-30 风道式电加热器、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34936U true CN213334936U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69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10315.2U Active CN213334936U (zh) 2020-09-30 2020-09-30 风道式电加热器、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349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299275U (zh) 一种制氢装置
CN213334936U (zh) 风道式电加热器、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
CN106440867B (zh) 一种不锈钢热交换器
CN213334935U (zh) 风道式电加热器、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
CN112013702B (zh) 一种多壳程的管壳式烟气换热装置
CN212482219U (zh) 组合式换热器
CN210796713U (zh) 聚合物熔融纺丝加工装置
CN210202321U (zh) 一种新型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218065981U (zh) 一种单棒炉的热交换装置
CN203586887U (zh) 一种谷物干燥用小型锅炉烟气-空气换热器
CN112432361A (zh) 一种集中供暖系统冷凝换热器
CN105466017A (zh) 一种多路水冷却的烟气冷凝器
CN210320099U (zh) 用于催化燃烧机构的废气处理装置
CN220871543U (zh) 一种具有多向换热机构的板式换热器
CN219301362U (zh) 过热高温真空超导热导换热器
CN217330847U (zh) 一种硫酸加工用热交换器
CN219942386U (zh) 一种气体催化装置
CN220253750U (zh) 激光器冷却模块和激光器冷却装置
CN219607369U (zh) 一种加热效果好的风道式电加热器
CN217585382U (zh) 一种气体冷却换热器
CN211234069U (zh) 一种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16523320U (zh) 一种新型气体和气体换热装置
CN211739950U (zh) 一种用于管道连接处的换热器
CN216869266U (zh) 一种高效波节管换热器
CN213147489U (zh) 一种热能回收换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