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79477U - 一种铃流电源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铃流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79477U
CN213279477U CN202022473828.2U CN202022473828U CN213279477U CN 213279477 U CN213279477 U CN 213279477U CN 202022473828 U CN202022473828 U CN 202022473828U CN 213279477 U CN213279477 U CN 2132794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output
power supply
terminal
outpu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7382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衍伟
郭允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iseco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aiseco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iseco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Raiseco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7382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794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794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794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铃流电源。所述铃流电源,包括电压转换电路、瞬态二极管TVS、半桥逆变电路和控制电路,其中:瞬态二极管T1设置在外部电源输入端Vin和外部电源地GND之间;半桥逆变电路包括形成两个桥臂的第一NMOS管(Q1)和第二NMOS管(Q2),其中第一NMOS管(Q1)和第二NMOS管(Q2)的连接点与铃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Ring_B)连接;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其中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按照预设导通频率交替触发,其正输出端均与控制单元输出端供电电源VCC连接,对应负输出端相互隔离并分别与第一NMOS管(Q1)和第二NMOS管(Q2)的控制端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铃流电源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电路领域,尤指一种铃流电源。
背景技术
在通信系统中,铃流电源为用户电话机提供振铃电源和工作电源,一般由通信系统的直流电源直接供电产生,按照实际生成形式又分为:正弦波铃流电源和方波铃流电源2种类型。目前,方波铃流电源应用更为广泛,已经大量存在于很多小型化应用中,其采用正激或者反激拓扑变换电路输出单路75V直流电源或者双路75V直流电源,然后通过单相全桥逆变或者半桥逆变输出25Hz、±75V的直流方波振铃信号。
然而,在上述的铃流电源的现有实现方案中,不论是单相全桥逆变还是半桥逆变,一般都采用NMOS管作为桥臂,此时需要解决上NMOS管、下NMOS管隔离驱动问题,而NMOS管隔离驱动通常选用NMOS管隔离驱动集成芯片实现,价格相对较高,这必然大大增加铃流电源的设计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任一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铃流电源。
为了达到本申请实施例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铃流电源,包括用于将接收到的外部电压值转换成预定电压值输出的电压转换电路,所述铃流电源还包括瞬态二极管TVS、半桥逆变电路和控制电路,其中:
所述瞬态二极管TVS设置在外部电源输入端Vin和外部电源地GND之间;
所述半桥逆变电路包括形成两个桥臂的第一NMOS管Q1和第二NMOS管Q2,其中所述第一NMOS管Q1和第二NMOS管Q2的连接点与所述铃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Ring_B连接;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其中所述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按照预设导通频率交替触发,其正输出端均与控制单元输出端供电电源VCC连接,对应负输出端相互隔离并分别与所述第一NMOS管Q1和所述第二NMOS管Q2的控制端连接;
其中,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正、负输入端分别与外部电源输入端Vin以及外部电源地GND连接,并且在第一输出端O1和第二输出端O2之间、以及在第二输出端O2和第三输出端O3之间输出级联且具有恒定输出电压值的输出电压,所述第一输出端O1与第二NMOS管Q2的输入端连接,并与所述外部电源地GND连接;所述第三输出端O3与第一NMOS管Q1的输出端连接,并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地GND_S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O2与所述铃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Ring_A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利用简单的NMOS管隔离驱动控制电路来实现单相半桥逆变,从而得到稳定的铃流输出,解决单相全桥逆变和单相半桥逆变中NMOS隔离驱动集成芯片成本高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实施例而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铃流电源的系统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铃流电源中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波发生电路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方波发生电路的另一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压转换电路的示意图;
图6为包括图5所示电压转换电路的铃流电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针对上述单相全桥逆变和单相半桥逆变中NMOS隔离驱动集成芯片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铃流电源,利用简单的NMOS管隔离驱动控制电路来实现单相半桥逆变,从而得到稳定的铃流输出。
实施例一: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铃流电源的系统框图,包括:瞬态二极管(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TVS)、电压转换电路、控制电路以及半桥逆变电路,其中:
TVS管:设置在外部电源输入端Vin和外部电源地GND之间,用于将输入端电压箝制在一个预定的数值上,以保护后面的电路元件不受瞬态高压尖峰脉冲的冲击,此处的TVS型号可以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应用场景选定,并不做具体限定;
电压转换电路,其正输入端与外部电源输入端Vin连接,负输入端与外部电源地GND连接,将接收到的输入端电压转换成两组级联且均具有恒定输出电压值(典型的,75V)的输出电压Vo1、Vo2,并分别在第一输出端O1和第二输出端O2之间、以及在第二输出端O2和第三输出端O3之间输出;所述第一输出端O1与所述外部电源地GND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O2与所述铃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Ring_A连接;所述第三输出端O3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地(GND_S)连接;
半桥逆变电路,包括形成半桥逆变两个桥臂的第一NMOS管Q1和第二NMOS管Q2,所述第一NMOS管Q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输出端O3连接,所述第二NMOS管Q2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O1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Q1和第二NMOS管Q2的连接点与所述铃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Ring_B连接;
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所述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按照预设导通频率(典型的,25Hz)交替触发,其正输出端均与控制单元输出端供电电源VCC连接(未示出),从其获取输出端电源电压,所述第一光耦U1的负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光耦U2的负输出端相互隔离并分别与所述第一NMOS管Q1和所述第二NMOS管Q2的控制端连接,以使得对应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VGS1和第二控制信号VGS2分别提供给所述第一NMOS管Q1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NMOS管Q2的控制端,即: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交替输出两个预设频率(典型的,25Hz)的方波信号,即:第一控制信号VGS1和第二控制信号VGS2,以控制第一NMOS管Q1、第二NMOS管Q2交替通断。
在本实施例一中,电压转换电路将接收到的外部输入电压值转换成两组恒定输出电压值(典型的,75V)的输出电压后级联输出,即:第一输出端O1和第二输出端O2之间输出预定恒定电压值Vo1,以及第二输出端O2和第三输出端O3之间输出预定恒定电压值Vo2;通过所述半桥逆变电路中第一NMOS管Q1和第二NMOS管Q2交替通断进行半桥逆变,从而在铃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Ring_A和第二输出端Ring_B之间形成预定频率和幅值(典型的,频率为25Hz、幅值为±75V)的方波振铃信号Vout输出。
在上述工作过程中,第一NMOS管Q1和第二NMOS管Q2的交替通断由控制电路来控制。具体的,控制电路通过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交替输出两个频率为25Hz的控制信号,使得第一NMOS管Q1和第二NMOS管Q2的控制端交替生效,即一个NMOS管导通时,另一个关断,由此输出符合预定电压值和预定频率值的振铃信号,并且由于控制电路中所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源于两个交替通断且输出端相互隔离的光耦,因此具有良好的隔离驱动能力。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二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控制电路,其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实现可靠,具体的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可以如图2所示,包括: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设置在控制单元输出端供电电源VCC和所述铃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Ring_B之间的自举电路,以及输出预定频率值(典型的,25Hz)的方波信号的方波发生电路,其中:
所述第一光耦U1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光耦U2的输入端相互反相连接至所述方波发生电路的输出端,接收方波发生电路输出的预定频率值(典型的,25Hz)的方波信号,以使得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根据各自输入端所接收的信号、按照预设导通频率25Hz交替触发,形成有效输出;所述第一光耦U1的负输出端与第一NMOS管Q1的控制端连接,以及第二光耦U2的负输出端和第二NMOS管Q2的控制端连接,以使得对应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VGS1和第二控制信号VGS2分别提供给所述第一NMOS管Q1和所述第二NMOS管Q2的控制端作为其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光耦U1的负输出端还通过第一限流电阻R1和控制单元输出端地GND_S连接,所述第二光耦U2的负输出端通过第二限流电阻R2和所述铃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Ring_B连接,由此也实现了所述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的负输出端相互隔离;
所述自举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容C1,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控制单元输出端供电电源VCC连接,负极与所述第二光耦U2的正输出端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与所述铃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Ring_B连接;
在此实施例二中,方波发生电路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何已知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例如现有技术中的信号发生器,只需要能够输出25Hz的方波即可。
该控制电路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方波发生电路通过第一输出端A和第二输出端B输出25Hz的方波信号,所述第一光耦U1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光耦U2的输入端分别反相接收方波发生电路输出的25Hz的方波信号,即:第一光耦U1的正输入端与方波发生电路的第一输出端A连接,负输入端与方波发生电路的第二输出端B连接;第二光耦U2的正输入端与方波发生电路的第二输出端B连接,负输入端与方波发生电路的第一输出端A连接,由于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在输入端接收到反相信号,因此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根据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交替导通触发输出,且两个光耦的交替导通频率完全取决于一个相同的方波信号频率,由此保证两个光耦中只有一个对外有效输出,切换策略简单可靠。在本控制电路中,给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供电的输出端供电电源VCC可以通过从电压转换单元输出的电压经过变换得到,此处并不赘述,只要能够满足合适的方案即可,在本控制电路中,设置自举电路是为了给第二NMOS管Q2提供隔离驱动电压。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由简单电路实现的方波发生电路,其采用单电源输入、正负双电源输出的特定电路结构,在保证稳定可靠地输出方波的情况下成本比现有技术的实现方式更低。具体的参见图3所示,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稳压管D2和第二稳压管D3、比较器U3、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以及第二电容C2,其中:
所述第一稳压管D2的负极与所述比较器U3的电源端(U3-VCC)连接,并通过所述第六电阻R6与所述外部电源输入端Vin连接,为所述比较器U3提供正输入电压VDDH;以及通过第八电阻R8与所述比较器U3的输出端OUT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管D3的正极与所述比较器U3的电源地(U3-GND)连接,为所述比较器U3提供负输入电压VDDL;并通过所述第七电阻R7与所述外部电源地GND连接;此处的正输入电压VDDH和负输入电压VDDL是相对于所述第一稳压管D2和第二稳压管D3串联点的电压VSS而言;
所述比较器U3的同相输入端IN+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与所述比较器U3的输出端OUT连接,以及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一稳压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比较器U3的反相输入端IN-通过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比较器U3的输出端OUT连接,以及通过第二电容C2与所述第一稳压管D2的正极连接;
所述比较器U3的输出端OUT与所述方波发生电路的第一输出端A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管D2的正极与所述方波发生电路的第二输出端B连接;由此在第一输出端A和第二输出端B之间产生预设频率的方波信号,此处的方波信号频率可以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现有技术和所选比较器的特性进行外部电路取值配置来确定,此处不再赘述;
该方波发生电路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方波发生电路在接收到有效的外部电源输入电压Vin后,通过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第一稳压管D2和第二稳压管D3产生给比较器U3供电的、基于VSS的正输入电压VDDH和负输入电压VDDL。比较器U3同相端IN+的电压为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分压值,比较器U3反相端IN-的电压通过第三电阻R3和第二电容C2获得。假设比较器U3同相端IN+的电压高于反向端IN-电压,则比较器U3输出端OUT电压为高电平,此时会通过第三电阻R3给第二电容C2充电,使得反向端IN-电压不断升高,当反相端IN-的电压高于同相端IN+电压时,比较器输出端OUT电平跳变为低电平,此时比较器输出端OUT保持低电平,第二电容C2通过第三电阻R3放电,使得反相端IN-电压不断降低,当反相端IN-的电压低于同相端IN+电压时,比较器输出端OUT的电平跳变为高电平,重复上述过程,在第一输出端A和第二输出端B之间形成预定频率值的方波输出。
实施例四:
在上述实施例三中,由于半桥逆变电路中第一NMOS管Q1和第二NMOS管Q2的通断控制信号分别由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输出,两个光耦均需要选择高速器件,以避免半桥逆变电路中两个NMOS管可能出现的同时导通状态,提高电路的可靠性,由此成本必然增加。
在本实施例四中,对上述实施例三所提出的方波发生电路进一步进行优化,使其能够实现死区时间调整,具体的电路实现原理图如图4所示,图4所示电路在图3所示出的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增加: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以及第三电容C3,其中,所述比较器U3的输出端OUT通过所述第九电阻R9和所述方波发生电路的第一输出端A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设置在所述方波发生电路的第一输出端A和第二输出端B之间;所述第三电容C3设置在所述第二稳压管D3的负极和所述比较器U3的输出端OUT之间;
上述方波发生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方波发生电路在接收到有效的外部电源输入电压Vin后,通过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第一稳压管D2和第二稳压管D3产生给比较器U3供电的、基于VSS的正输入电压VDDH和负输入电压VDDL。比较器U3同相端IN+的电压为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分压值,比较器U3反相端IN-的电压通过第三电阻R3和第二电容C2获得。假设比较器U3同相端IN+的电压高于反相端IN-电压,则比较器U3输出端OUT电压为高电平,此时会通过第三电阻R3给第二电容C2充电,使得反相端IN-电压不断升高,当反相端IN-的电压高于同相端IN+电压时,比较器输出端OUT电平跳变为低电平,方波发生电路第一输出端A的电压也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电平转换时间由时间常数
Figure BDA0002754362420000081
决定,然后比较器U3输出端OUT保持低电平,第二电容C2通过第三电阻R3放电使得反向端IN-电压不断降低,当反相端IN-的电压低于同相端IN+电压时,比较器输出端OUT的电平跳变为高电平,方波发生电路第一输出端A的电压也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电平转换时间由时间常数
Figure BDA0002754362420000082
决定,然后,比较器U3输出端OUT保持高电平,重复上述过程,形成高、低电平转换完成时间可调的方波发生电路。
进一步地,自本实施例中,还可以确定所述第一NMOS管Q1关断与第二NMOS管Q2开通的死区时间tdead1,以及第二NMOS管Q1关断与第一NMOS管Q2开通的死区时间tdead2
tdead1可取值为时间常数
Figure BDA0002754362420000083
tdead2可取值为时间常数
Figure BDA0002754362420000084
由于上述tdead1<tdead2,因此第一NMOS管与第二NMOS管的隔离驱动死区时间tdead取值为tdead1,即按照以下方法配置所述方波发生电路中的电阻和电容,以保证所述电路切换的可靠性:
Figure BDA0002754362420000085
其中,Ri表示第i电阻的阻值,其中i=6、7、8、9、10;C3表示第三电容的电容值。
实施例五:
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四中,电压转换电路可以采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已知的任何实现方式,只需要满足设定的输入和输出电压值即可,但是较优选的,电压转换电路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出的电路来实现,其中,所述的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由初级绕组(1-6)、第一次级绕组(2-5)及第二次级绕组(3-4)构成的反激式变压器T1(其中: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匝数比可以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场景确定,典型的可以为1:1),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十二电阻R12,采样电阻R13,开关管Q3,电源控制芯片U4,第一整流二极管D5、第二整流二极管D6,其中:
第一次级绕组(T1:2-5)的异名端(T1:2)通过正向导通的第一整流二极管D5与第一输出端O1连接,同名端(T1:5)与所述第二输出端O2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端O1和所述第二输出端O2之间;
第二次级绕组(T1:3-4)的异名端(T1:3)通过正向导通的第二整流二极管D6与第二输出端O2连接;同名端(T1:4)与所述第三输出端O3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端O2和所述第三输出端O3之间;
初级绕组(T1:1-6)的同名端(1)与所述外部电源输入端Vin相连,异名端(6)与所述开关管Q3的漏极连接,并通过所述第六电容C6与所述第一次级绕组的异名端(2)连接,所述开关管Q3的源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所述外部电源输入地GND连接,栅极通过第十二电阻R12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4的栅极驱动输出端GATE连接,所述的电源控制芯片U4的输出电压反馈信号端NFB还与和所述第二输出端O2连接,电流采样输入端SENSE与所述开关管Q3的源极连接,用于对反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电流进行采样;
进一步地,在上述电压转换电路中还包括:设置在初级绕组同名端和异名端之间的缓冲吸收电路,以防止开关管Q3被电压击穿,同时也可以有效改善电磁干扰EMI。典型的,所述缓冲吸收电路包括:第十一电阻R11、第四电容C4和第四二极管D4,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四电容C4并联,且并联一端与初级绕组同名端连接,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初级绕组异名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部电源输入端Vin和外部电源地GND之间还可以设置第五电容C5。
该电路的工作过程如下:
反激式变压器T1的第一次级绕组(2-5)、第一整流二极管D5和第七电容C7构成第1路输出,反激式变压器T1的第二次级绕组(3-4)、第二整流二极管D6和第八电容C8构成第2路输出,电源控制芯片U4控制开关管Q3的导通与关断。假设开关周期为T,当开关管Q3在t=0时刻开通,反激式变压器T1各绕组异名端相对于同名端电位为负,因此,第一整流二极管D5和第二整流二极管D6均反向偏置,在这个时段,输出负载电流分别由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维持;当开关管Q3在t=ton时刻关断,由于磁通不能突变,初级绕组电压极性反相,此时绕组异名端电位高于同名端,第一整流二极管D5和第二整流二极管D6正向导通,第一次级绕组2-5、第二次级绕组3-4中有电流流过,分别给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充电,同时提供负载电流。当t=T时刻,开关管Q3又开通,重复上述过程,其中:T为铃流电源反激式变压器T1的开关周期,其可以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反激式变压器T1的电感量、纹波电流、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对所选择的电源控制芯片进行配置来确定,例如,T1电感量是10uH,输入电压为12V,输出电压为75V,输出电流为0.25A,电源控制芯片选择为:LTC3704,可以配置电源控制芯片频率设定电阻为30kΩ,由此T为1.33us;ton为开关管Q3的导通时间,可以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反激式变压器T1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以及T确定。
实施例六: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其中,所述第一光耦U1的负输出端和第二光耦U2的负输出端分别通过第十四电阻R14和第十五电阻R15与所述第一NMOS管Q1和所述第二NMOS管Q2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第十四电阻R14和第十五电阻R15分别作为所述第一NMOS管Q1和所述第二NMOS管Q2的栅极驱动电阻,用于抑制栅极寄生LC振荡;所述第十六电阻R16作为半桥逆变电路限流电阻,用于限制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的导通电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铃流电源具有如下优势,包括:
1、由于铃流电源的控制电路中所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源于两个交替通断且输出端相互隔离的光耦,因此具有良好的隔离驱动能力;
2、铃流电源中控制电路两个光耦的交替导通频率可以完全取决于一个相同的方波信号频率,由此保证两个光耦中只有一个对外有效输出,切换策略简单可靠;
3、所述铃流电源中方波发生电路所需基于VSS的正电源VDDH和负电源VDDL,采用2个稳压管和限流电阻的实现方案,该实现方案简单、可靠、实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全部或某些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组件或所有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Claims (10)

1.一种铃流电源,包括用于将接收到的外部电压值转换成预定电压值输出的电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铃流电源还包括瞬态二极管TVS、半桥逆变电路和控制电路,其中:
所述瞬态二极管TVS设置在外部电源输入端(Vin)和电源地(GND)之间;
所述半桥逆变电路包括形成两个桥臂的第一NMOS管(Q1)和第二NMOS管(Q2),其中所述第一NMOS管(Q1)和第二NMOS管(Q2)的连接点与所述铃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Ring_B)连接;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其中所述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按照预设导通频率交替触发,其正输出端均与控制电路输出端供电电源(VCC)连接,对应负输出端相互隔离并分别与所述第一NMOS管(Q1)和所述第二NMOS管(Q2)的控制端连接;
其中,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正、负输入端分别与外部电源输入端(Vin)以及外部电源地(GND)连接,并且在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O1)和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O2)之间、以及在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O2)和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三输出端(O3)之间输出级联且具有恒定输出电压值的输出电压,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O1)与第二NMOS管(Q2)的输入端连接,并与所述外部电源地(GND)连接;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三输出端(O3)与第一NMOS管(Q1)的输出端连接,并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地(GND_S)连接;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O2)与所述铃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Ring_A)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铃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耦(U1)的负输出端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所述第一NMOS管(Q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U2)的负输出端通过第十五电阻(R15)与所述第二NMOS管(Q2)的控制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铃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用于输出预定频率值的方波信号的方波发生电路,以及自举电路,其中:
所述的第一光耦(U1)的输入端和所述的第二光耦(U2)的输入端相互反相连接至所述方波发生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自举电路设置在控制电路输出端供电电源(VCC)和所述铃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Ring_B)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铃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自举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容(C1),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控制电路输出端供电电源(VCC)连接,负极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与所述铃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Ring_B)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铃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耦(U1)和第二光耦(U2)的负输出端相互隔离;
其中,所述第一光耦(U1)的负输出端通过第一限流电阻(R1)与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地(GND_S)连接,以及,所述第二光耦(U2)的负输出端通过第二限流电阻(R2)与所述铃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Ring_B)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铃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波发生电路包括:第一稳压管(D2)、第二稳压管(D3)、比较器(U3)、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以及第二电容(C2),其中所述第一稳压管(D2)和第二稳压管(D3)之间串联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稳压管(D2)的负极与所述比较器(U3)的电源端连接,并通过所述第六电阻(R6)与所述外部电源输入端(Vin)连接,以及通过第八电阻(R8)与所述比较器(U3)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稳压管(D3)的正极与所述比较器(U3)的电源地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七电阻(R7)与所述外部电源地(GND)连接;
所述比较器(U3)的同相输入端(IN+)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与所述比较器(U3)的输出端连接,以及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一稳压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比较器(U3)的反相输入端(IN-)通过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比较器(U3)的输出端连接,以及通过第二电容(C2)与所述第一稳压管(D2)的正极连接;
所述比较器(U3)的输出端与所述方波发生电路的第一输出端(A)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管(D2)的正极与所述方波发生电路的第二输出端(B)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铃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波发生电路还包括: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以及第三电容(C3),其中:
所述比较器(U3)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九电阻(R9)与所述方波发生电路的第一输出端(A)连接;所述方波发生电路的第一输出端(A)通过所述第十电阻(R10)与所述方波发生电路的第二输出端(B)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设置在所述第二稳压管(D3)的负极和所述比较器(U3)的输出端之间。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铃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由初级绕组(T1:1-6)、第一次级绕组(T1:2-5)及第二次级绕组(T1:3-4)构成的反激式变压器(T1),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开关管(Q3),电源控制芯片(U4),第一整流二极管(D5),第二整流二极管(D6),其中:
第一次级绕组(T1:2-5)的异名端(T1:2)通过正向导通的第一整流二极管(D5)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O1)连接,同名端(5)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O2)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设置在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O1)和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O2)之间;
第二次级绕组(T1:3-4)的异名端(T1:3)通过正向导通的第二整流二极管(D6)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O2)连接;同名端(T1:4)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三输出端(O3)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设置在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O2)和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三输出端(O3) 之间;
初级绕组(T1:1-6)的同名端(T1:1)与所述外部电源输入端(Vin)相连,异名端(T1:6)与所述开关管(Q3)的漏极连接,并通过第六电容(C6)与所述第一次级绕组的异名端(T1:2)连接,所述开关管(Q3)的源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所述外部电源地(GND)连接,栅极通过第十二电阻(R12)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4)的栅极驱动输出端(GATE)连接,所述的电源控制芯片(U4)的输出电压反馈信号端(NFB)还与和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O2)连接,电流采样输入端(SENSE)与所述开关管(Q3)的源极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铃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还包括:设置在初级绕组同名端和异名端之间的缓冲吸收电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铃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吸收电路包括:第十一电阻(R11)、第四电容(C4)和第四二极管(D4),其中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四电容(C4)并联,且并联一端与初级绕组同名端(T1:1)连接,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初级绕组异名端(T1:6)连接。
CN202022473828.2U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铃流电源 Active CN2132794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73828.2U CN213279477U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铃流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73828.2U CN213279477U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铃流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79477U true CN213279477U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52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73828.2U Active CN213279477U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铃流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794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60526A (zh) * 2020-10-30 2021-01-22 瑞斯康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铃流电源及基于铃流电源产生铃流信号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60526A (zh) * 2020-10-30 2021-01-22 瑞斯康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铃流电源及基于铃流电源产生铃流信号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41053B (zh) 以反驰式架构为基础的电源转换装置
TWI539735B (zh) 逆變裝置
US20200251992A1 (en) Flyback power-converting device with zero-voltage switching and method for flyback converting power with zero-voltage switching
US4870554A (en) Active snubber forward converter
CN109194145B (zh) 推挽开关电源的驱动电路及推挽开关电源
CN108448902B (zh) 一种同步整流反激式直流-直流电源转换装置及控制方法
TW201537877A (zh) 用於功率變換器的控制裝置和控制方法以及開關電源
TWI649948B (zh) 具有主動式突波吸收器的控制模組及相關的返馳式電源轉換裝置
EP1120893A2 (e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JP2017099261A (ja) Ac/dcコンバータ、駆動回路
CN109256942A (zh) 一种适用于原边反馈反激变换器的自适应启动电路
JP5324009B2 (ja) 受電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213279477U (zh) 一种铃流电源
CN112260526B (zh) 一种铃流电源及基于铃流电源产生铃流信号的方法
CN108768178B (zh) 一种宽电压输入的llc谐振半桥电路
TW200427201A (en) A DC/DC converter with voltage clamp circuit
TWI726758B (zh) 消除振鈴效應之電源供應器
CN210780588U (zh) 一种同步整流电路及开关电源
US8564974B2 (en) Switching power source apparatus
US6657872B2 (en) Voltage converter
US10778109B2 (en) Power supply and power supply unit
CN108683339B (zh) 一种提高llc谐振电路电压输入范围的方法
US20200244176A1 (en) 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 circuit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425706B (zh) Dc/dc变换器的有源钳位电路
TWI814062B (zh) 改良型llc諧振轉換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