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73229U - 换热装置和供液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热装置和供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73229U
CN213273229U CN202022441932.3U CN202022441932U CN213273229U CN 213273229 U CN213273229 U CN 213273229U CN 202022441932 U CN202022441932 U CN 202022441932U CN 213273229 U CN213273229 U CN 2132732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hell
cavity
heat exchange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4193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金柳生
刘志才
马向阳
南春来
徐尧
曹江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4193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732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732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732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和供液装置。其中,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导热板,导热板具有相背分布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第一板面与第一壳体围合形成第一腔体,第二板面与第二壳体围合形成第二腔体;第一进液孔和第一出液孔,设置于第一壳体并连通第一腔体;第二进液孔和第二出液孔,设置于第二壳体并连通第二腔体;其中,第一腔体内的液体与第二腔体内的液体能够通过导热板热交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装置,与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却罐制冷,制冷剂无法流通相比,换热效果好,而且体积较小,可以有效减小应用该换热装置的供液装置的体积。

Description

换热装置和供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和一种供液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即热水壶中对液体进行冷却的方式,都是使开水流经冷却罐来冷却,但这种冷却方式的热交换并不充分,而且冷却罐体积较大,导致应用该冷却罐的即热水壶等供液装置的体积也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供液装置。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导热板,导热板具有相背分布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第一板面与第一壳体围合形成第一腔体,第二板面与第二壳体围合形成第二腔体;第一进液孔和第一出液孔,设置于第一壳体并连通第一腔体;第二进液孔和第二出液孔,设置于第二壳体并连通第二腔体;其中,第一腔体内的液体与第二腔体内的液体能够通过导热板热交换。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导热板。导热板具有相背分布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第一壳体可以与导热板的第一板面围成第一腔体。第二壳体可以导热板的第二板面围成第二腔体。也即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由导热板分隔为两个相邻的独立腔体。由于导热板相背分布的两个板面直接构成腔体的一部分腔壁,使得第一腔体内的液体可以通过导热板与第二腔体内的液体进行充分热交换,而且换热面面积大,可以有效提高换热装置换热效果。而且,由于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一进液孔和第一出液孔,以及第二壳体上还设置有与第二腔体连通的第二进液孔和第二出液孔,可以向第一腔体内提供连续不断的液体,例如制冷剂,来与第二腔体内的液体进行换热,或者向第二腔体内提供连续不断的液体来与第一腔体内的液体进行换热。与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却罐制冷,制冷剂无法流通相比,进一步提高了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即便长时间使用,依然具有很好的换热效果。而且,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却罐制冷,本申请的采用两个壳体和一个导热板的换热装置体积较小,可以有效减小应用该换热装置的供液装置的体积。
而且,由于液体可以从第一进液孔流入第一腔体,从第一出液孔流出第一腔体,以及液体可以从第二进液孔流入第二腔体,从第二出液孔流出第二腔体,有利于流动的液体实时换热,还有利于对液体进行储能。例如在用户需要温水时,可以将较高温度的水,例如沸水通入第一腔体来与第二腔体内的待加热的水进行换热,沸水从第一腔体流出后变为适合用户饮用温度的温开水。而待加热的水与第一腔体内的沸水换热后升温,可以从第二出液孔流出,例如流向发热组件,由于待加热的水已经具有一定的热量,能够被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继续送入第一腔体进行换热,以向用户提供源源不断的合适温度的温开水,可有效避免能量的浪费。当然,还可以将第二腔体内的液体用作它用,例如将换热升温的液体送入热水器等其他设备,避免造成能量的浪费。
具体地,采用换热装置,可以使进入换热装置不同腔体的液体实现快速换热,使用户可以快速得到适合温度的液体。例如当用户需要喝温水,如果水没有沸腾,水中的细菌及微生物不易被杀死,饮用水不卫生。如果把水加热后再通过冷却罐冷却的方式对水进行降温,其换热结构比较大,换热慢,同时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而本申请的换热装置,可以将待加热的冷水和沸水进行换热,可以快速使经过沸水降到指定的温度,还可以通过换热的方式,回收设备加热水时所消耗的能量。
可以理解,导热板的导热性能不同,其传热效果也会不同,导热板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材质,可以使两个腔体内的液体的温度快速充分的进行温度交换。
此外,第一进液孔的位置和第一出液孔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可以理解第一进液孔和第一出液孔的位置设置在第一壳体上距离较远的位置,液体流过第一腔体的时间较长,这有利于液体充分的通过导热板进行热交换。同样,第二进液孔和第二出液孔的位置应设置在第二壳体上距离较远的位置。可以理解,如果第一腔体内的液体和第二腔体内的液体温差较大,则热交换效果明显,使较热的液体被降温,较冷的液体被升温。液体从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流过时,可以通过与另一个腔体的液体进行热交换。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方案中的换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一密封件密封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在该设计中,第一密封件是对壳体边缘进行密封的结构,可以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进行密封,通常可以采用胶,或者橡胶圈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与导热板组合,围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两个腔体之间通过一个导热板进行分隔。可以理解,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采用第一密封件进行密封,可以保证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对外部不会发生泄漏,液体不会流出换热装置,影响用户使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槽,设置于第二壳体朝向第一壳体的一侧,第一密封件的至少部分嵌入第一安装槽。
在该设计中,在第二壳体上设有第一安装槽,可以方便第二壳体与其他结构进行结构槽式配合。此外,部分或全部第一密封件嵌入第一安装槽,可以使第一密封件与其他结构采用槽式配合时,在配合后实现密封。
具体地,通过在第二壳体朝向第一壳体的一侧设置第一安装槽,使至少部分第一密封件设于第一安装槽内,一方面为第一密封件提供了安装空间,方便第一密封件快速准确地安装到位;另一方面可以对第一密封件进行有效限位,避免第一密封件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发生窜动,影响密封效果。而且第一安装槽的存在还有利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紧密贴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筋,设置于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的一侧,第一固定筋插入第一安装槽。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的一侧设置第一固定筋,通过使第一固定筋伸入第一安装槽来与第一安装槽内的第一密封件相连接。一方面第一固定筋和第一安装槽的配合,有利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快速找准位置组合在一起,提高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密封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内,通过使第一固定筋伸入第一安装槽接触第一密封件,提高密封效果。而且,第一固定筋和第一安装槽可以在共同围成的区域内围成一个腔体,由于第一密封件至少部分嵌入第一安装槽,因此围成的腔体也具有密封性,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二安装槽,设置于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的一侧,第一固定筋设置于第二安装槽的槽底壁,并与第二安装槽的槽侧壁之间留有间隙,间隙用于容纳第一密封件的一部分。
在该设计中,通过使第一固定筋设置在第二安装槽的槽底壁,并使第一固定筋与第二安装槽的槽侧壁之间留有间隙,有利于第一安装槽中的第一密封件,如密封胶或密封圈等受压形变而进入该间隙内,从而使得第一密封件能够更大面积地连接在第一安装槽和第一固定筋之间,提高密封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导热板的边缘具有翻边,翻边插入第一安装槽,以使第一密封件还密封连接第二壳体和导热板。
在该设计中,使导热板的边缘具有翻边,并使翻边插入第一安装槽与第一安装槽内的第一密封件连接。一方面翻边和第一安装槽的配合,有利于导热板和第二壳体快速找准位置组合在一起,提高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密封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内,使翻边伸入第一安装槽与第一密封件连接,使得导热板与第一安装槽的边缘的也可以实现密封,提高对第一腔体的密封效果,避免液体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流窜而影响换热效果。
此外,通过对导热板的边缘继续翻边设计,简化导热板的结构,而且可以有效保证翻边和导热板主体的连接强度,保证导热板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密封件包括密封胶;或第一密封件包括密封圈。
在该设计中,第一密封件可以是密封胶或者密封圈。具体地,当第一密封件为密封胶时,密封胶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对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导热板之间进行密封,以保证其结合的密封性。同样,也可以采用密封圈对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导热板之间进行密封。通过密封胶或者密封圈密封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都可以保证液体不会漏出,保证换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卡扣连接;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螺纹件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卡扣连接,或通过螺纹连接,可以保证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牢固的固定在一起。还可以保证第一安装槽与其他结构的槽式连接不会松动,产生漏液。卡扣连接方式结构简单,长时间使用不会松动,可以保证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连接的稳定。而且,无论是卡扣连接的方式,还是螺纹件连接的方式,均有利于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靠近压紧,从而有利于压紧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第一密封件,尤其在第一密封件为密封圈的情况下,提高第一密封件的密封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换热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导流筋,设置于第一壳体或导热板的第一板面,多个第一导流筋将第一腔体分隔形成弯曲延伸的第一流道,第一流道连通第一进液孔和第一出液孔;多个第二导流筋,设置于第二壳体或导热板的第二板面,多个第二导流筋将第二腔体分隔形成弯曲延伸的第二流道,第二流道连通第二进液孔和第二出液孔。
在该设计中,在第一壳体或导热板的第一板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导流筋。第一导流筋与第一板面或第一壳体之间,存在一定角度,液体从第一进液孔进入第一腔体时,第一导流筋会对液体的流动产生阻挡。优选地,第一导流筋垂直于第一板面。液体在第一腔体内流动时,因第一导流筋的阻挡,会改变流动方向。多个第一导流筋将第一腔体分隔成后形成的流体通道为第一流道。多个第一导流筋在第一腔体内形成的第一流道,会加长液体流过第一腔体的距离,进而延长液体流过第一腔体的时间。因此,可以更加充分地通过导热板与第二腔体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流道在第一腔体内弯曲延伸,使得液体在进入第一腔体后,需要流过更多的区域,接触第一板面更多的区域,使得通过导热板与第二腔体内的液体的热交换更加充分。
同样,设置于第二壳体或第二板面上的第二导流筋,可以在第二腔体内形成第二流道,并使第二流道连接第二进液孔和第二出液孔。使得进入第二腔体的液体能够通过导热板与第一腔体内的液体的热交换更加充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多个第一导流筋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多个第二导流筋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
在该设计中,通过使多个第一导流筋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可以使第一流道的位置设置更加均匀,不会因第一流道的局部过于狭窄,而造成流运不畅,对液体流动产生较大阻力。同样地,第二导流筋也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可以避免第二流道的局部过于狭窄。而且,通过使第一导流筋和第二导流筋均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有利于被第一导流筋划分的第一流道和被第二导流筋划分的第二流道在导热板的厚度方向上更大面积地层叠分布,从而有利于增加换热面面积,提高换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每个第一导流筋的一端均与第一壳体之间形成第一缺口,沿第一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缺口位于第一导流筋相对的两端;每个第二导流筋的一端均与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第二缺口,沿第一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缺口位于第二导流筋相对的两端。
在该设计中,使每个第一导流筋的一端与第一壳体之间形成第一缺口,也即每个第一导流筋的一端与第一壳体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使得位于第一导流筋宽度方向两侧的流道能够通过该第一缺口连通。而通过使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缺口位于第一导流筋相对的两端,使得液体流经一个第一缺口后,会反向流动直至流经沿第一方向的下一个第一缺口。可以理解,液体在第一腔体内Z字型流动,有效延长了液体在第一腔体内流动的长度,保证了液体对第一板面的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使流入第一腔体内的液体可以充分的通过导热板进行热交换。
同样地,使每个第二导流筋的一端与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第二缺口,也即每个第二导流筋的一端与第二壳体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使得位于第二导流筋宽度方向两侧的流道能够通过该第二缺口连通。而通过使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缺口位于第二导流筋相对的两端,使得液体流经一个第二缺口后,会反向流动直至流经沿第一方向的下一个第二缺口。可以理解,液体在第二腔体内Z字型流动,有效延长了液体在第二腔体内流动的长度,保证了液体对第二板面的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使流入第二腔体内的液体可以充分的通过导热板进行热交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换热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扰流筋,多个第一扰流筋在第一流道的延伸路径上间隔分布;多个第二扰流筋,多个第二扰流筋在第二流道的延伸路径上间隔分布。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第一流道的延伸路径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扰流筋,有利于减小第一流道内液体的流速,从而有利于第一流道内的液体充分换热。同样地,通过在第二流道的延伸路径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扰流筋,有利于减小第二流道内制冷液的流速,从而有利于第二流道内的制冷液充分换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相邻两个第一扰流筋分布在第一流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相邻两个第二扰流筋分布在第二流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在该设计中,通过使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筋设置在第一流道宽度方向的两侧,也即使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筋在第一流道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错位设计。这样,液体在第一流道中流过这个局部时,不易直线快速流过,会局部弯曲流动,进一步增加了液体在第一流道内的流动长度,提高换热效果。
同样地,通过使相邻的两个第二扰流筋设置在第二流道宽度方向的两侧,也即使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二扰流筋在第二流道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错位设计。这样,液体在第二流体通道中流过这个局部时,不易直线快速流过,会局部弯曲流动,进一步增加了液体在第二流道内的流动长度,提高换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扰流筋在第一流道的宽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与第一流道的宽度的比值范围为1/5至4/5;第二扰流筋在第二流道的宽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与第二流道的宽度的比值范围为1/5至4/5。
在该设计中,第一扰流筋的宽度占第一流道的宽度占比越高,扰流效果越好。但是占比越高,对水流的阻力也越大。如果占比过大,则水流的速度会大幅下降,不利于换热装置的实际使用。通过使第一扰流筋在第一流道的宽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与第一流道的宽度的比值在1/5至4/5之间,既可以对液体进行扰流,从而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又不会对水流进行过度干扰,保证液体顺畅流动。
同样地,第二扰流筋的宽度占第二流体通道的宽度占比越高,扰流效果越好。但是占比越高,对水流的阻力也越大。如果占比过大,则水流的速度会大幅下降,使从第一出液口流出的水流过小,不利于换热装置的实际使用。通过使第二扰流筋在第二流道的宽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与第二流道的宽度的比值为1/5至4/5,既可以对液体进行扰流,从而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又不会对水流进行过度干扰,保证液体顺畅流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流道的宽度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20mm;和/或第二流道的宽度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20mm。
在该设计中,第一流道的宽度对于液体的换热效果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宽度过大,则液体会很快的从第一流道中流过,不能充分的通过换热板进行热交换。如果宽度过小,则水流速度大幅下降,使从第一出液口流出的水流过小,不利于换热装置的实际使用。通过使第一流道的宽度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20mm,既可以保证单位时间内水的流量不会太小而影响供水量,即单位时间内由出水口排出的水的流量足够大,又可以保证单位时间内水的流量不会太大,可以将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的流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更好的实现即热的功能。
同样地,第二流道的宽度对于液体的换热效果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宽度过大,则液体会很快的从第二流道中流过,不能充分的通过换热板进行热交换。如果宽度过小,则水流速度大幅下降,使从第二出液口流出的水流过小,不利于换热装置的实际使用。通过使第二流道的宽度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20mm,既可以保证单位时间内水的流量不会太小而影响供水量,即单位时间内由出水口排出的水的流量足够大,又可以保证单位时间内水的流量不会太大,可以将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的流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更好的实现即热的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进液孔设置于第一壳体的第一端,第一出液孔设置于第一壳体的第二端;第二进液孔设置于第二壳体靠近第一出液孔的一端,第二出液孔设置于第二壳体靠近第一进液孔的一端。
在该设计中,第一进液孔和第一出液孔分设于第一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相隔一定距离。这样,可以使得液体在第一腔体内流动时,第一流道会经过第一腔体内的更多区域。很明显,第一端和第二端设置第一壳体上距离较远的位置上,效果最好。特别的,如果第一壳体为长方形,那么第一端和第二端设置在两个短边对角位置上时,第一流道对换热板的换热效率最高。
进一步地,第二进液孔设置在第二壳体上、靠近第一出液孔的一端,第二出液孔设置在第二壳体上、靠近第一进液孔的一端,这样,在第一腔体内流动的液体,和第二腔体内流动的液体,其流动方向相反。可以理解,这样的位置设置,可以使两个腔体内的液体取得最好的热交换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件,第二密封件设置于第一进液孔的孔周、第一出液孔的孔周、第二进液孔的孔周和第二出液孔的孔周。
在该设计中,在第一进液孔、第一出液孔、第二进液孔、第二出液孔的孔周,都设有第二密封件。第二密封件,可以对这些孔进行密封,确保液体从这些孔流入或流出时,不会发生泄漏。第一密封件可以采用胶圈、胶垫等。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换热装置还包括:固定部,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连接,固定部用于换热装置的安装定位。
在该设计中,为了使换热装置能够与设备中的其他结构进行连接,换热装置还包括固定部。固定部可以与第一壳体连接,也可以与第二壳体连接。由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卡扣或螺纹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因此对其中一个壳体进行固定,都可以对换热装置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液装置,包括:换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的供液装置,由于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装置,进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一个剖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另一个剖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中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的顶视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正视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后视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结构视意图;
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顶视示意图;
图18示出了图17中C-C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换热装置,2供液装置,102第一壳体,104第二壳体,106导热板,108第一板面,110第二板面,112第一腔体,114第二腔体,116第一进液孔,118第一出液孔,120第二进液孔,122第二出液孔,124第一密封件,126第一安装槽,128第一固定筋,130第二安装槽,132翻边,138第一导流筋,140第二导流筋,142第一缺口,144第二缺口,146第一扰流筋,148第二扰流筋,150第二密封件,152固定部,154第一端,156第二端,162第一流道,164第二流道,410第一集成水路组件,420第二集成水路组件,440第二流体通道,450第三流体通道,460第四流体通道,470第五流体通道,480第六流体通道,490汇流通道,500水箱组件,900外壳组件,100控制板组件,300发热管组件,700水泵组件,800底盖组件,1000出水头,1100出水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2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换热装置1,包括:第一壳体102、第二壳体104和导热板106。其中,导热板106具有相背分布的第一板面108和第二板面110。第一壳体102可以与导热板106的第一板面108围成第一腔体112。第二壳体104可以导热板106的第二板面110围成第二腔体114。也即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由导热板106分隔为两个相邻的独立腔体。由于导热板106相背分布的两个板面直接构成腔体的一部分腔壁,使得第一腔体112内的液体可以通过导热板106与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进行充分热交换,而且换热面面积大,可以有效提高换热装置1换热效果。而且,由于第一壳体102上还设置有与第一腔体112连通的第一进液孔116和第一出液孔118,以及第二壳体104上还设置有与第二腔体114连通的第二进液孔120和第二出液孔122,可以向第一腔体112内提供连续不断的液体,例如制冷剂,来与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进行换热,或者向第二腔体114内提供连续不断的液体来与第一腔体112内的液体进行换热。与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却罐制冷,制冷剂无法流通相比,进一步提高了换热装置1的换热效果,即便长时间使用,依然具有很好的换热效果。而且,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却罐制冷,本申请的采用两个壳体和一个导热板106的换热装置1体积较小,可以有效减小应用该换热装置1的供液装置2的体积。
而且,由于液体可以从第一进液孔116流入第一腔体112,从第一出液孔118流出第一腔体112,以及液体可以从第二进液孔120流入第二腔体114,从第二出液孔122流出第二腔体114,有利于流动的液体实时换热,还有利于对液体进行储能。例如在用户需要温水时,可以将较高温度的水,例如沸水通入第一腔体112来与第二腔体114内的待加热的水进行换热,沸水从第一腔体112流出后变为适合用户饮用温度的温开水。而待加热的水与第一腔体112内的沸水换热后升温,可以从第二出液孔122流出,例如流向发热组件,由于待加热的水已经具有一定的热量,能够被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继续送入第一腔体112进行换热,以向用户提供源源不断的合适温度的温开水,可有效避免能量的浪费。当然,还可以将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用作它用,例如将换热升温的液体送入热水器等其他设备,避免造成能量的浪费。
具体地,采用换热装置1,可以使进入换热装置1不同腔体的液体实现快速换热,使用户可以快速得到适合温度的液体。例如当用户需要喝温水,如果水没有沸腾,水中的细菌及微生物不易被杀死,饮用水不卫生。如果把水加热后再通过冷却罐冷却的方式对水进行降温,其换热结构比较大,换热慢,同时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而本申请的换热装置1,可以将待加热的冷水和沸水进行换热,可以快速使经过沸水降到指定的温度,还可以通过换热的方式,回收设备加热水时所消耗的能量。
可以理解,导热板106的导热性能不同,其传热效果也会不同,导热板106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材质,可以使两个腔体内的液体的温度快速充分的进行温度交换。
此外,第一进液孔116的位置和第一出液孔118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可以理解第一进液孔116和第一出液孔118的位置设置在第一壳体102上距离较远的位置,液体流过第一腔体112的时间较长,这有利于液体充分的通过导热板106进行热交换。同样,第二进液孔120和第二出液孔122的位置应设置在第二壳体104上距离较远的位置。可以理解,如果第一腔体112内的液体和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温差较大,则热交换效果明显,使较热的液体被降温,较冷的液体被升温。液体从第一腔体112或第二腔体114流过时,可以通过与另一个腔体的液体进行热交换。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1,图2,图4所示,进一步限定换热装置1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24。第一密封件124是对壳体边缘进行密封的结构,可以对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进行密封,通常可以采用胶,或者橡胶圈等。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与导热板106组合,围成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两个腔体之间通过一个导热板106进行分隔。可以理解,对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采用第一密封件124进行密封,可以保证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对外部不会发生泄漏,液体不会流出换热装置1,影响用户使用。
实施例三:
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在第二壳体104上设有第一安装槽126,可以方便第二壳体104与其他结构进行结构槽式配合。此外,部分或全部第一密封件124嵌入第一安装槽126,可以使第一密封件124与其他结构采用槽式配合时,在配合后实现密封。
具体地,通过在第二壳体104朝向第一壳体102的一侧设置第一安装槽126,使至少部分第一密封件124设于第一安装槽126内,一方面为第一密封件124提供了安装空间,方便第一密封件124快速准确地安装到位;另一方面可以对第一密封件124进行有效限位,避免第一密封件124在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之间发生窜动,影响密封效果。而且第一安装槽126的存在还有利于第一壳体102与第二壳体104紧密贴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在第一壳体102朝向第二壳体104的一侧设置第一固定筋128,通过使第一固定筋128伸入第一安装槽126来与第一安装槽126内的第一密封件124相连接。一方面第一固定筋128和第一安装槽126的配合,有利于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快速找准位置组合在一起,提高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密封件124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126内,通过使第一固定筋128伸入第一安装槽126接触第一密封件124,提高密封效果。而且,第一固定筋128和第一安装槽126可以在共同围成的区域内围成一个腔体,由于第一密封件124至少部分嵌入第一安装槽126,因此围成的腔体也具有密封性,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筋128与第一壳体102可以是一体式结构,相对于后加工的方式而言,力学性能较好,连接强度更高。
进一步地,换热装置1还包括第二安装槽130,第二安装槽130设置于第一壳体102朝向第二壳体104的一侧;第一固定筋128设置于第二安装槽130的槽底壁,并与第二安装槽130的槽侧壁之间留有间隙,间隙用于容纳第一密封件124的一部分。有利于第一安装槽126中的第一密封件124,如密封胶或密封圈等受压形变而进入该间隙内,从而使得第一密封件124能够更大面积地连接在第一安装槽126和第一固定筋128之间,提高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导热板106的边缘设置有翻边132,并使翻边132插入第一安装槽126与第一安装槽126内的第一密封件124连接。一方面翻边132和第一安装槽126的配合,有利于导热板106和第一壳体102快速找准位置组合在一起,提高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密封件124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126内,使翻边132伸入第一安装槽126与第一密封件124连接,使得导热板106与第一安装槽126的边缘的也可以实现密封,提高对第一腔体112的密封效果,避免液体在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内流窜而影响换热效果。
此外,通过对导热板106的边缘继续翻边132设计,简化导热板106的结构,而且可以有效保证翻边132和导热板106主体的连接强度,保证导热板106的连接稳定性。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密封件124可以是密封胶或者密封圈。当第一密封件124为密封胶时,密封胶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对第一壳体102、第二壳体104、导热板106之间进行密封,以保证其结合的密封性。同样,也可以采用密封圈对第一壳体102、第二壳体104、导热板106之间进行密封。通过密封胶或者密封圈密封后,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都可以保证液体不会漏出,保证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当密封件为密封胶时,第一壳体102与第二壳体104可以采用易粘接的材料,比如PPO(即聚苯醚)材料或者PC(聚碳酸脂)+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材料。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通过卡扣连接,或通过螺纹连接,可以保证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能够牢固的固定在一起。还可以保证第一安装槽126与其他结构的槽式连接不会松动,产生漏液。卡扣连接方式结构简单,长时间使用不会松动,可以保证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之间连接的稳定。而且,无论是卡扣连接的方式,还是螺纹件连接的方式,均有利于使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相互靠近压紧,从而有利于压紧位于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之间的第一密封件124,尤其在第一密封件124为密封圈的情况下,提高第一密封件124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在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通过螺纹件连接的情况下,在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中的一个上设置有螺柱,另一个上设置有螺孔,使螺纹件穿过螺孔伸入到螺柱中,实现可以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的稳定连接。
具体地,螺纹件为螺钉或螺栓。
当然,第一壳体102与第二壳体104也可以采用其他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不限于卡扣连接和螺纹件连接,方便拆装及维修。
此外,还可以使第一壳体102与第二壳体104焊接连接,可以在提高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连接牢固度的同时,提高对两个腔体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通过高能摩擦焊或超声焊等方式连接,密封性较好,有利于形成密封的腔体。
具体地,高能摩擦焊为固相压焊的一种,优点包括焊接质量高、精度高,即焊件连接处连接强度高。超声波焊接是利用高频振动波传递到两个需焊接的物体表面,在加压的情况下,使两个物体表面相互摩擦而形成分子层之间的融合,焊接后连接强度高,且焊缝不明显。
实施例四: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所示,在第一壳体102或导热板106的第一板面108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导流筋138。第一导流筋138与第一板面108或第一壳体102之间,存在一定角度,液体从第一进液孔116进入第一腔体112时,第一导流筋138会对液体的流动产生阻挡。优选地,第一导流筋138垂直于第一板面108。液体在第一腔体112内流动时,因第一导流筋138的阻挡,会改变流动方向。多个第一导流筋138将第一腔体112分隔成后形成的流体通道为第一流道162。多个第一导流筋138在第一腔体112内形成的第一流道162,会加长液体流过第一腔体112的距离,进而延长液体流过第一腔体112的时间。因此,可以更加充分地通过导热板106与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流道162在第一腔体112内弯曲延伸,使得液体在进入第一腔体112后,需要流过更多的区域,接触第一板面108更多的区域,使得通过导热板106与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的热交换更加充分。
同样,设置于第二壳体104或第二板面110上的第二导流筋140,可以在第二腔体114内形成第二流道164,并使第二流道164连接第二进液孔120和第二出液孔122。使得进入第二腔体114的液体能够通过导热板106与第一腔体112内的液体的热交换更加充分。
进一步地,通过使多个第一导流筋138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可以使第一流道162的位置设置更加均匀,不会因第一流道162的局部过于狭窄,而造成流运不畅,对液体流动产生较大阻力。同样地,第二导流筋140也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可以避免第二流道164的局部过于狭窄。而且,通过使第一导流筋138和第二导流筋140均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有利于被第一导流筋138划分的第一流道162和被第二导流筋140划分的第二流道164在导热板106的厚度方向上更大面积地层叠分布,从而有利于增加换热面面积,提高换热效果。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方向可以为导热板106的长度方向,也可以为导热板106的宽度方向。多个第一导流筋138沿第一方向等间距分布,多个第二导流筋140沿第一方向等间距分布。
当然,在其他设计中,也可以使多个第一导流筋138沿第一方向等间距分布,而使多个第二导流筋140沿第二方向等间距分布,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共向。
进一步地,使每个第一导流筋138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02之间形成第一缺口142,也即每个第一导流筋138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02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使得位于第一导流筋138宽度方向两侧的流道能够通过该第一缺口142连通。而通过使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缺口142位于第一导流筋138相对的两端,使得液体流经一个第一缺口142后,会反向流动直至流经沿第一方向的下一个第一缺口142。可以理解,液体在第一腔体112内Z字型流动,有效延长了液体在第一腔体112内流动的长度,保证了液体对第一板面108的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使流入第一腔体112内的液体可以充分的通过导热板106进行热交换。
同样地,使每个第二导流筋140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04之间形成第二缺口144,也即每个第二导流筋140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04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使得位于第二导流筋140宽度方向两侧的流道能够通过该第二缺口144连通。而通过使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缺口144位于第二导流筋140相对的两端,使得液体流经一个第二缺口144后,会反向流动直至流经沿第一方向的下一个第二缺口144。可以理解,液体在第二腔体114内Z字型流动,有效延长了液体在第二腔体114内流动的长度,保证了液体对第二板面110的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使流入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可以充分的通过导热板106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地,使每个第一导流筋138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02之间形成第一缺口142,使每个第一导流筋138的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02相连接。使每个第二导流筋140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04之间形成第二缺口144,使每个第二导流筋140的另一端与第二壳体104相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流道162的宽度对于液体的换热效果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宽度过大,则液体会很快的从第一流道162中流过,不能充分的通过换热板进行热交换。如果宽度过小,则水流速度大幅下降,使从第一出液口流出的水流过小,不利于换热装置1的实际使用。通过使第一流道162的宽度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20mm,既可以保证单位时间内水的流量不会太小而影响供水量,即单位时间内由出水口排出的水的流量足够大,又可以保证单位时间内水的流量不会太大,可以将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的流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更好的实现即热的功能。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流道162的宽度为5mm、10mm、12mm或15mm等等。
在具体应用中,第二流道164的宽度为5mm、10mm、12mm或15mm等等。
实施例五:
在上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如图1,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所示,通过在第一流道162的延伸路径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扰流筋146,有利于减小第一流道162内液体的流速,从而有利于第一流道162内的液体充分换热。同样地,通过在第二流道164的延伸路径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扰流筋148,有利于减小第二流道164内制冷液的流速,从而有利于第二流道164内的制冷液充分换热。
进一步地,通过使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筋146设置在第一流道162宽度方向的两侧,也即使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筋146在第一流道162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错位设计。这样,液体在第一流道162中流过这个局部时,不易直线快速流过,会局部弯曲流动,进一步增加了液体在第一流道162内的流动长度,提高换热效果。
同样地,通过使相邻的两个第二扰流筋148设置在第二流道164宽度方向的两侧,也即使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二扰流筋148在第二流道164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错位设计。这样,液体在第二流体通道440中流过这个局部时,不易直线快速流过,会局部弯曲流动,进一步增加了液体在第二流道164内的流动长度,提高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扰流筋146的宽度占第一流道162的宽度占比越高,扰流效果越好。但是占比越高,对水流的阻力也越大。如果占比过大,则水流的速度会大幅下降,不利于换热装置1的实际使用。通过使第一扰流筋146在第一流道162的宽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与第一流道162的宽度的比值在1/5至4/5之间,既可以对液体进行扰流,从而提高换热装置1的换热效果,又不会对水流进行过度干扰,保证液体顺畅流动。
进一步地,第一扰流筋146在第一流道162的宽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与第一流道162的宽度的比值范围为1/3至2/3。
同样地,第二扰流筋148的宽度占第二流体通道440的宽度占比越高,扰流效果越好。但是占比越高,对水流的阻力也越大。如果占比过大,则水流的速度会大幅下降,使从第一出液口流出的水流过小,不利于换热装置1的实际使用。通过使第二扰流筋148在第二流道164的宽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与第二流道164的宽度的比值为1/5至4/5,既可以对液体进行扰流,从而提高换热装置1的换热效果,又不会对水流进行过度干扰,保证液体顺畅流动。
进一步地,第二扰流筋148在第二流道164的宽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与第二流道164的宽度的比值范围为1/3至2/3。
同样地,第二流道164的宽度对于液体的换热效果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宽度过大,则液体会很快的从第二流道164中流过,不能充分的通过换热板进行热交换。如果宽度过小,则水流速度大幅下降,使从第二出液口流出的水流过小,不利于换热装置1的实际使用。通过使第二流道164的宽度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20mm,既可以保证单位时间内水的流量不会太小而影响供水量,即单位时间内由出水口排出的水的流量足够大,又可以保证单位时间内水的流量不会太大,可以将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的流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更好的实现即热的功能。
实施例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图3,图5所示,第一进液孔116和第一出液孔118分设于第一壳体102的第一端154和第二端156,第一端154和第二端156相隔一定距离。这样,可以使得液体在第一腔体112内流动时,第一流道162会经过第一腔体112内的更多区域。很明显,第一端154和第二端156设置第一壳体102上距离较远的位置上,效果最好。特别的,如果第一壳体102为长方形,那么第一端154和第二端156设置在两个短边对角位置上时,第一流道162对换热板的换热效率最高。
进一步地,第二进液孔120设置在第二壳体104上、靠近第一出液孔118的一端,第二出液孔122设置在第二壳体104上、靠近第一进液孔116的一端,这样,在第一腔体112内流动的液体,和第二腔体114内流动的液体,其流动方向相反。可以理解,这样的位置设置,可以使两个腔体内的液体取得最好的热交换效果。
进一步地,在第一进液孔116、第一出液孔118、第二进液孔120、第二出液孔122的孔周,都设有第二密封件150。第二密封件150,可以对这些孔进行密封,确保液体从这些孔流入或流出时,不会发生泄漏。第一密封件124可以采用胶圈、胶垫等。
实施例七: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图2,图9,图15所示,为了使换热装置1能够与设备中的其他结构进行连接,换热装置1还包括固定部152。固定部152可以与第一壳体102连接,也可以与第二壳体104连接。由于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4通过卡扣或螺纹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因此对其中一个壳体进行固定,都可以对换热装置1进行固定。
实施例八: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液装置2,包括:换热装置1。
如图1,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图20所示,一种供液装置2,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换热装置1,其中,供液装置2还包括:供液口;发热管组件300,发热管组件300包括进液口、出液口和发热元件,进液口用于连接液源,发热元件用于加热流经进液口的液体;第一流体通道(图中未示出),连接发热管组件300的出液口和供液口;第二流体通道440,连接发热管组件300的出液口和换热装置1的第一进液孔116;第三流体通道450,连接换热装置1的第一出液孔118和供液口;第一阀体,与第一流体通道连接,第一阀体用于控制第一流体通道的通断。
进一步地,供液装置2还包括水箱组件500,作为液源,提供液体。当然,液源也可以为水龙头等等。供液装置2还包括外壳组件900、控制板组件100、发热管组件300、水泵组件700、底盖组件800、出水头1000和出水嘴1100。其中,外壳组件900和底盖组件800围合形成供液装置2的整个壳体。供液口由出水嘴1100构造而成,出水嘴1100设置于出水头1000。水泵组件700包括至少一个水泵,用于泵送液体,可以设置在多个流体通道处。发热管组件300设置在外壳组件900内部,用于加热液体。
在该实施例中,供液装置2包括供液口、发热管组件300、换热装置1、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440、第三流体通道450和第一阀体等。供液口用于提供液体。通过使第二流体通道440连接发热管组件300的出液口和与第一腔体112连通的第一进液孔116,使第三流体通道450连接与第一腔体112连通的第一出液孔118和供液口,使得发热管组件300中的发热元件对流经进液口的液体进行加热后,能够经第一腔体112与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后,流向供液口,使得用户能够经供液口接到适合温度的液体,如水或其他饮品。实现了对液体先加热后冷却的效果,例如当用户需要喝温水时,通过发热元件先将流经进液口的常温液体进行加热,加热到沸腾,再对沸水通过换热装置1进行冷却,将沸水冷却到用户需要的温度。与相关技术中直接将液体加热至用户需要的温度相比,可有效减少水中细菌及微生物的含量,保证饮用安全性。而且,采用换热装置1的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对进入第一腔体112内的沸水进行冷却,由于液体能够在第二腔体114内流动,流入及流出第二腔体114,有利于与第一流道162内的液体进行充分换热,保证换热效果。而且免除了相关技术中的冷却罐,还有利于减小供液装置2的体积。
而在用户需要较高温度的液体,例如需要沸水时,通过采用第一流体通道连接发热管组件300的出液口和供液口,使得发热元件加热后的液体能够直接经第一流体通道进入供液口,从供液口排出。解决了被发热元件加热后的液体不得不流经第二流体通道440、第一腔体112和第三流体通道450,由于流体通道较长,沸腾后的液体流经较长的流体通道后才能到达供液口,导致液体在流动过程中被冷却,供液口无法提供沸腾状态的液体的问题,可以为用户提供足够高温度的液体。
而且,通过使第一阀体与第一流体通道连接,使第一阀体能够控制第一流体通道的通断,也即控制发热管组件300的出液口是否能够与供液口连通。可根据用户所需的液体的温度,控制第一阀体的开启状态,从而实现供液装置2输出合适温度的液体。例如,在用户需要沸水时,直接开启第一阀体,连通发热管组件300的出液口和供液口,此时,由于发热管组件300的出液口经第二流体通道440、第一腔体112和第三流体通道450连通供液口的通道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液体会自然流向第一流体通道从而流向供液口,有利于为用户提供较高温度的液体。而在用户需要温水时,可以控制第一阀体关闭,此时,从发热管组件300的出液口流出的液体会经第二流体通道440进入第一腔体112内,与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进行换热后,经第三流体通道450流向供液口,为用户提供合适温度的温开水。
当然,还可以控制第一阀体关闭,而不向第二腔体114内提供液体,也即经发热元件加热后的沸水,不与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而是仅通过第二流体通道440、第一腔体112和第三流体通道450进行冷却降温,得到低于沸水温度,但依然较高的温度的温开水。可以根据需要控制第一阀体和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的供给情况。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阀体为二通阀,设置于第一流体通道。当第一阀体开启时,保持第一流体通道内的液体正常流出,当第一阀体关闭时,第一流体通道内的液体断流,以使通过第一阀体的启闭控制第一流体通道内液体的通断。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阀体设置在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450的连接处,第一阀体还用于控制第三流体通道450的通断。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450的交接处设置第一阀体,并使第一阀体除了能够控制第一流体通道的通断以外,还能够控制第三流体通道450的通断,实现了一个阀体控制多个通道的通断,有利于减少阀体部件的数量,节约成本。而且,通过第一阀体实现对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450的通断的控制,可确保被发热元件加热的液体误流到其他位置,保证供液口出液温度满足用户需求。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阀体为三通阀。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供液装置2还包括第四流体通道460和第五流体通道470,第四流体通道460连接液源和与第二腔体114连通的第二进液孔120。第五流体通道470连接与第二腔体114连通的第二出液孔122和发热管组件300的进液口。
在该实施例中,供液装置2还包括第四流体通道460和第五流体通道470。其中第四流体通道460能够连通液源和第二腔体114,为第二腔体114内提供液体。第五流体通道470能够连通第二腔体114的第二出液孔122和发热管组件300的进液口,以使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与第一腔体112内的液体换热后,能够流入发热管组件300内。由于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能够与进入第一腔体112内的发热管组件300加热后的高温液体进行热交换,使得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具有一定热量,高于环境温度,而后再次进入发热管组件300,有利于发热元件快速将具有一定热量液体加热至沸腾,极大地缩短了加热时间,有效保证从发热管组件300的出液口流出的即为沸腾状态的液体。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供液装置2还包括汇流通道490。汇流通道490具有第一汇流入口、第二汇流入口和汇流出口,第一汇流入口和第二汇流入口均与汇流出口连通;第六流体通道480,连接液源和第一汇流入口;第二汇流入口与第二流道164的第二出液孔122连通,汇流出口与第五流体通道470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汇流通道490,使第一汇流入口和第二汇流入口分别与液源和第二腔体114的第二出液孔122相连接,使液源流出的液体与第二腔体114流出的液体在汇流通道490内汇流后,经汇流出口进入发热管组件300的进液口。由于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能够与进入第一腔体112内的发热管组件300加热后的高温液体进行热交换,使得经汇流出口流出的液体具有一定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而后再进入发热管组件300,有利于发热管组件300快速将液体进行加热至沸腾,缩短加热时间。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供液装置2还包括第二阀体。第二阀体与第四流体通道460连接,用于控制第四流体通道460的通断。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四流体通道460上设置第二阀体。可通过控制第二阀体的开启和关闭,控制液体是否能够流入第二腔体114与第一腔体112内的液体进行换热。一方面有利于通过第二腔体114内的液体对第一腔体112内的液体进行冷却或不冷却,使第一腔体112内流出的液体的温度满足用户需要;另一方面使得汇流出口流出的液体,既可以是两个汇流入口汇流后的液体,也可以是单独从第一汇流入口流入的液体,从而满足发热管组件300的加热需要。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四流体通道460和第六流体通道480相连接,第二阀体设置在第四流体通道460和第六流体通道480的连接处,第二阀体还用于控制第六流体通道480的通断。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四流体通道460和第六流体通道480的交接处设置第二阀体,并使第二阀体除了能够控制第四流体通道460的通断外,还能够控制第六流体通道480的通断,实现了一个阀体控制多个通道的通断,有利于减少阀体部件的数量,节约成本。而且,通过控制第二阀体,一方面有利于控制是否向第二腔体114内提供液体来实现对第一腔体112内的液体换热或不换热,使第一腔体112内流出的液体的温度满足用户需要;另一方面使得汇流出口流出的液体,既可以是两个汇流入口汇流后的液体,也可以是单独从一个汇流入口流入的液体,从而满足发热管组件300的加热需要。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供液装置2还包括第三阀体。第三阀体与第六流体通道480连接,用于控制第六流体通道480的通断。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六流体通道480上设置第三阀体。有利于控制第三阀体的开启,而实现液源向第一汇流入口提供液体,也有利于控制第三阀体关闭,而实现液源仅能进入第二腔体114,而后单独从汇流通道490的汇流出口流出,使得换热后的液体单独进入发热管组件300的进液口,而无需与液源直接进入第一汇流入口的液体汇流。有利于适应发热管组件300不同的加热需求。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供液装置2还包括第一泵体,与第四流体通道460连接,用于向第二腔体114内泵送液体;和/或第二泵体,与第五流体通道470连接,用于向发热管组件300的进液口泵送液体。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与第四流体通道460相连接的第一水泵,以为第二腔体114内泵送液体,使得液体在第一水泵的作用力驱动下,从液源流向第二腔体114的第二进液孔120,以使供水通道变得顺畅。通过设置于第五流体通道470相连接的第二水泵,以为发热管组件300内泵送液体,使得液体在第二水泵的作用力驱动下,从第二流道164的出口流向发热管组件300内,以使供水通道变得顺畅。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供液装置2还包括第一集成水路组件410和第二集成水路组件420。第一集成水路组件410内集成有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450;第二集成水路组件420,第二集成水路组件420内集成有第二流体通道440、第四流体通道460、第五流体通道470、汇流通道490和第六流体通道480;发热元件和换热组件设置于第一集成水路组件410和第二集成水路组件420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供液装置2包括第一集成水路组件410和第二集成水路组件420,并使多个流体通道集成设置于第一集成水路组件410和第二集成水路组件420,与相关技术中多条管路散乱分布,管路与管路之间需通过接头连接在一起相比,结构简单,整体性高,占用空间小,从而有利于减小供液装置2的体积。具体可以使多条水流通道与不同的功能件相配合,以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水流通道,向不同的功能件提供液体,使水流通道的布置更加科学、合理。
具体地,可以使第一集成水路组件410设置在第二集成水路组件420的上方,使发热元件和换热组件位于两个集成水路组件之间,使第一集成水路组件410集成有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450,使第二集成水路组件420集成有第二流体通道440、第四流体通道460、第五流体通道470、汇流通道490和第六流体通道480。从而在工供液装置2供液的过程中,使得液体能够在第一集成水路和第二集成水路之间流通,以及在第一集成水路内部和第二集成水路内部流动,即可实现液体在多个流体通道和多个功能件之间的流动,实现汇流、换热、加热和出水等功能,极大地减小了供液装置2的体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供液装置2还包括连通器,连通器的第一端154连接供液口,连通器的第二端156连接第一流体通道;和/或水汽分离器,水汽分离器的第一端154连接第一流体通道,水汽分离器的第二端156连接供液口。
在该实施例中,供液装置2还包括连通器,连通器的两端分别与供液口和第一流体通道相连接。通过在供液口设置连通器,可以对供液口的液体进行缓存,可以使出液变得比较稳定,从而保证了供液装置2的稳定性。尤其在液体的温度不够高,通过加大功率或减小液量让液体产生一定的过沸腾时,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液体和蒸汽,提高液量,由于供液口存在缓存作用,可以使出液更加稳定。
而通过设置水汽分离器,使水汽分离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流体通道和供液口相连接。在供液口设置水汽分离器,以使在供液口流出高温液体时,通过水汽分离器能够分离液体高温产生的蒸汽,避免高温蒸汽烫伤用户的现象产生,从而保证了供液装置2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装置和供液装置的实施例,可以通过换热装置,对加热沸腾的水快速降温到用户指定温度,在满足用户对水温的需求的情况下,保证用户的饮用水卫生。同时,对过换热装置,对高温水的热量进行了回收,加快了烧水所消耗的时间,同时也节省了能源。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
导热板,所述导热板具有相背分布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第一壳体围合形成第一腔体,所述第二板面与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第二腔体;
第一进液孔和第一出液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并连通所述第一腔体;
第二进液孔和第二出液孔,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并连通所述第二腔体;
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液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导热板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
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
第一安装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密封件的至少部分嵌入所述第一安装槽;
第一固定筋,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筋插入所述第一安装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
第二安装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
所述第一固定筋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壁,并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侧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密封件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板的边缘具有翻边,所述翻边插入所述第一安装槽,以使所述第一密封件还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导热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卡扣连接;或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螺纹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
多个第一导流筋,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导热板的第一板面,所述多个第一导流筋将所述第一腔体分隔形成弯曲延伸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进液孔和所述第一出液孔;
多个第二导流筋,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或所述导热板的第二板面,所述多个第二导流筋将所述第二腔体分隔形成弯曲延伸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孔和所述第二出液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导流筋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
所述多个第二导流筋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导流筋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形成第一缺口,沿第一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缺口位于所述第一导流筋相对的两端;
每个所述第二导流筋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第二缺口,沿第一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缺口位于所述第二导流筋相对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
多个第一扰流筋,所述多个第一扰流筋在所述第一流道的延伸路径上间隔分布;
多个第二扰流筋,所述多个第二扰流筋在所述第二流道的延伸路径上间隔分布。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第一扰流筋分布在所述第一流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相邻两个第二扰流筋分布在所述第二流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扰流筋在所述第一流道的宽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宽度的比值范围为1/5至4/5;
所述第二扰流筋在所述第二流道的宽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宽度的比值范围为1/5至4/5。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道的宽度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20mm;和/或
所述第二流道的宽度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20mm。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液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进液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进液孔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一出液孔的一端,所述第二出液孔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一进液孔的一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
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液孔的孔周、所述第一出液孔的孔周、所述第二进液孔的孔周和所述第二出液孔的孔周。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
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固定部用于所述换热装置的安装定位。
17.一种供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
CN202022441932.3U 2020-10-29 2020-10-29 换热装置和供液装置 Active CN2132732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41932.3U CN213273229U (zh) 2020-10-29 2020-10-29 换热装置和供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41932.3U CN213273229U (zh) 2020-10-29 2020-10-29 换热装置和供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73229U true CN213273229U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51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41932.3U Active CN213273229U (zh) 2020-10-29 2020-10-29 换热装置和供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732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488345U (zh) 供液装置
WO2022148148A1 (zh) 一种并联式热交换器
CN102460055B (zh) 板式换热器
CN213273229U (zh) 换热装置和供液装置
CN201034395Y (zh) 半导体制冷热交换器
CN101261056A (zh) 半导体制冷热交换器
CN208189747U (zh) 用于动力电池舱的水冷板
CN215675833U (zh) 换热器及热泵热水器
CN112857100B (zh) 液体加热器具
CN213464761U (zh) 集成水路组件和供液装置
KR20180080022A (ko) 냉온 매트장치
KR20180080019A (ko) 냉온 매트장치
CN218764761U (zh) 换热装置及饮水机
CN218764760U (zh) 换热器及饮水机
CN213488346U (zh) 供液装置
CN215176073U (zh) 一种电源外置的冷暖垫一体机
CN213090549U (zh) 储热装置及热水供给系统
CN111637662A (zh) 热泵设备
CN201199137Y (zh) 一种钎焊板式热交换器
CN218274754U (zh) 液冷板、液冷板组件和电池包
CN217502722U (zh) 水路模组
CN217994055U (zh) 流道集成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6377533U (zh) 一种用于净水器内的带有热交换器的热水系统
CN219995546U (zh) 一种电磁热水模块锅炉
CN218735701U (zh) 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