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73035U - 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73035U
CN213273035U CN202021640263.6U CN202021640263U CN213273035U CN 213273035 U CN213273035 U CN 213273035U CN 202021640263 U CN202021640263 U CN 202021640263U CN 213273035 U CN213273035 U CN 2132730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core
fan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4026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玉狮
涂运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4026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730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730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730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机,包括:壳体、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第二风机和第一风机,壳体具有新风进风口、外循环入口、外循环出口以及送风口,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均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沿左右方向布置,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均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接通新风进风口和送风口,第二换热通道接通外循环入口和外循环出口,第二风机设于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处,且第二风机的轴线与第一换热芯体的轴线和/或第二换热芯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新风机换热芯体到风机之间的气流通道狭窄导致的风阻大,噪音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新风机中的风机的轴线与换热通道的换热芯体的轴线垂直,新风机的新风离心风机与回风离心风机均在机体的中心线上,这样的设置导致气流从换热通道进入风机中的通道过于狭窄,导致风机瞬时进风量小,风阻大,噪音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风机,该新风机的第二风机的轴线与第一换热芯体的轴线和第二换热芯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增大了从换热芯体到风机之间气流通道的面积,达到减小风阻,降低噪音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包括:壳体、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第二风机和第一风机,所述壳体具有新风进风口、外循环入口、外循环出口以及送风口,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均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沿左右方向布置,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均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接通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送风口,所述第二换热通道接通所述外循环入口和所述外循环出口,所述第二风机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新风进风口流向所述送风口,所述第一风机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外循环入口流向所述外循环出口,其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被构造成朝向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之间出风,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处,且所述第二风机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轴线和/或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可以增大第二风机和第一风机与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之间的气流通道的面积,减小风阻,从而降低新风机运行时产生的噪音。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新风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机为离心风机。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轴线、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轴线以及所述第二风机的轴线平行。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上端具有第一出风面,所述第一出风面在从下向上的方向上朝背离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形成于所述第一出风面,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上端具有第二出风面,所述第二出风面在从下向上的方向上朝背离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形成于所述第二出风面。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机包括离心风轮、蜗壳和电机,所述壳体内设有定位支架,所述定位支架包括:固定杆、定位板,所述固定杆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定位板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安装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所述安装板的相对两侧边,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蜗壳相连,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于所述蜗壳间隔开。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并排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之间具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封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之间的间隙。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左右间隔开,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与所述壳体的侧壁相连,且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的自由端均设有开口向下的容纳槽,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上端嵌入所述第一隔板上的容纳槽内,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上端嵌入所述第二隔板上的容纳槽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轴线和/或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轴线之间具有一定夹角。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机还包括:一级过滤件、二级过滤件,所述一级过滤件设于所述新风进风口周围,所述二级过滤件邻近所述送风口。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的下部具有相互隔开的吸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新风进风口连通所述吸风风道,所述外循环出口连通所述排风风道,所述吸风风道设于所述排风风道的下方,所述排风风道设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之间区域的正下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新风机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新风机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新风机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新风机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B-B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新风机的横向剖视图。
图11是使用相关技术中的新风机检测噪声的测试结果表。
图11-1是使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新风机检测噪声的测试结果表(其中,进风φ150;顶出风φ150)。
图11-2是使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新风机检测噪声的测试结果表(其中,进风φ 150;顶出风φ200)。
图11-3是使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新风机检测噪声的测试结果表(其中,进风φ 200;顶出风φ150)。
图11-4是使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新风机检测噪声的测试结果表(其中,进风φ 200;顶出风φ200)。
附图标记:
新风机100,壳体1,新风进风口11,外循环入口12,外循环出口13,内循环进风口14,送风口15,换热芯体2,第一换热芯体21,第二换热芯体22,第一换热通道201,第二换热通道202,第一出风面203,第二出风面204,第一风机31,第二风机32,蜗壳33,电机34,定位支架4,固定杆41,第一侧板43,第二侧板44,安装板45,分隔件5,第一隔板61,第二隔板62,容纳槽60,一级过滤件71,二级过滤件72。
具体实施方式
在相关技术中,新风机通常具有两个离心风机,即新风离心风机与回风离心风机,两个风机之间具有换热芯体,换热芯体由两个并列放置的六边形棱柱体构成。当空气从新风进风口中进入后被新风离心风机驱动至换热芯体,气流从换热芯体送出后进入新风离心风机中后从送风口送出,但由于新风风机的轴线与换热通道的换热芯体的轴线垂直,因此,从换热芯体送出的气流要分别向新风风机的两侧流动,才能进入风机,新风风机位于两个换热芯体正上方,导致换热芯体与风机之间的气流通道被限制变窄,风机瞬时进风量小,风阻大,噪音增大。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100,可以通过将第二风机32的轴线与换热芯体2 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小于90°的,这样第二风机32与换热芯体2是错开放置的,第二风机32与换热芯体2之间的距离变大,从而达到减小风阻,降低噪音的效果。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100,包括:壳体1、第一换热芯体21、第二换热芯体22、第二风机32和第一风机31。第一换热芯体21与第二换热芯体22 用于提供换热通道,使室外气体通过换热通道送到室内,室内气体通过换热通道排到室外。第一风机31用于驱动室内空气通过换热通道,第二风机32用于驱动室外空气进入壳体1 且驱动气流从送风口15送出。
壳体1具有新风进风口11、外循环入口12、外循环出口13以及送风口15。新风进风口11用于使室外空气进入新风机100,外循环入口12和外循环出口13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到室外,送风口15用于向室内输送新鲜空气或净化后空气,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22设于壳体1内,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 22均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22沿左右方向布置,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22均具有第一换热通道201和第二换热通道202,第一换热通道201 接通新风进风口11和送风口15,第二换热通道202接通外循环入口12和外循环出口13,第二风机32用于驱动气流从新风进风口11流向送风口15,第一风机31用于驱动气流从外循环入口12流向外循环出口13。其中,第一换热芯体21的第一换热通道201的出口与第二换热芯体22的第一换热通道201的出口被构造成朝向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22之间出风,第二风机32设于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22的第一换热通道201 的出口处,且第二风机32的轴线与第一换热芯体21的轴线和第二换热芯体2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芯体2呈柱状结构,该柱状结构的轴线即换热芯体2的轴线。其中,换热芯体2的横截面(即垂直于换热芯体2轴线的截面)可以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或其他形状。例如,将换热芯体2的横截面设置成六边形形状。可选地,换热芯体2 可以包括沿其轴向间隔排布的多个通道,其中,每相邻的两个通道中的一个为第一子通道,另一个为第二子通道,且多个第一子通道构造成第一换热通道201;多个第二子通道构造成第二换热通道202。
具体而言,新风机100壳体1内具有第一换热芯体21、第二换热芯体22、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壳体1还具有新风进风口11、外循环入口12、外循环出口13以及送风口15。新风机100工作时,室外新鲜空气从新风进风口11进入壳体1后,气体被第二风机32驱动进入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22的第一换热通道201,气流从第一换热通道201流出后从换热芯体2与第二风机32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流过进入第二风机32,第二风机32驱动气流从送风口15送出气体。由于第二风机32的轴线(风机的轴线即风轮的轴线)与第一换热芯体21的轴线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2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因此,扩大了所形成的气流通道的空间,也就是说,风机与换热芯体2是错开设置的,风机与换热芯体2之间可以形成更大的空间用于气流流通。与此同时,室内空气从外循环入口12进入壳体1,气体被第一风机31驱动进入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22的第二换热通道202,气流从第二换热通道202送出被第一风机31驱动从外循环出口13排出至室外,可以将室内含二氧化碳过多的空气排出,室外新鲜空气被替换进入室内,达到室内外空气充分流通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100,将第二风机32的轴线与第一换热芯体21的轴线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2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0-90°之间,可以增大第二风机32和第一风机31与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22之间的气流通道的面积,减小风阻,从而降低新风机100运行时产生的噪音。
可选地,若换热芯体2的轴线与壳体1的中心线垂直,只改变第二风机32的设置角度,即第二风机32可以沿轴线的竖直方向旋转一定角度,那么第二风机32可以在壳体1中设置为适当的增大体积,也就是倾斜放置,由此,可以提高新风机100的风量,提高新风机 100的工作效率。
可选地,第二风机32为离心风机,因此,第二风机32可以从轴向进入叶轮(图中未示出)。进风面积大且适于与换热芯体2配合,气流从第一换热通道201送出可以直接进入第二风机32中,第二风机32设于邻近送风口15处,以便于从送风口15送出。另外,第二风机32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可以驱动气流从新风进风口11进入并从送风口15中送出功能的风机。
结合图6-图8,可选地,第一换热芯体21的轴线和第二换热芯体22的轴线与第二风机32的轴线平行。也就是说,第一换热芯体21的轴线和第二换热芯体22的轴线与第二风机32的轴线是呈90度的,此时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22与第二风机32外周的之间的间距最大,可以允许大量的气流通过并进入第二风机32的轴向进风处,进而从送风口15送出,室外空气得以进入室内。增大了换热芯体2到风机之间的气流通道面积,从而减小风阻。
结合图5,可选地,第一换热芯体21的上端具有第一出风面203,第一出风面203在从下向上的方向上朝背离第二换热芯体22的方向倾斜,第一换热芯体21的第一换热通道201的出口形成于第一出风面203,第二换热芯体22的上端具有第二出风面204,第二出风面204在从下向上的方向上朝背离第一换热芯体21的方向倾斜,第二换热芯体22的第一换热通道201的出口形成于第二出风面204。因此,从第一出风面203和第二出风面204 送出的气流经过气流通道进入第二风机32中,从而提高换热芯体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第一换热芯体21上还可以具有第三出风面,第二换热芯体22上还可以具有第四出风面,第三出风面和第四出风面邻近外循环出口13。由此,从第三出风面和第四出风面送出的气流可以直接从外循环出口13排出,从而提高换热芯体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第二风机32包括离心风轮(图中未示出)、蜗壳33和电机34,以保证第二风机32的运转。壳体1内设有由固定杆41、定位板组成的定位支架4,其中,固定杆41与壳体1相连,以提高该装置的稳定性,定位板由第一侧板43、第二侧板44和安装板45组成,第一侧板43和第二侧板44连接于安装板45的相对两侧边,第一侧板43和第二侧板 44与蜗壳33相连,电机34安装于安装板45上,安装板45于蜗壳33间隔开,以限定出壳体1与电机34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气流能够通过该间隙进入风机,并且定位支架4还可以起到固定第二风机32的作用,以避免在风量大时风机运转出现晃动产生的危险或噪声,提高新风机100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定位支架4可以是由上述零件组装而成的,以便于更换或修理,定位支架4也可以使一体构成的。
可选地,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22并排设置于壳体1内,可以提高换热芯体2的换热效率。并且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22之间具有分隔件5,分隔件5 可以封闭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22之间的间隙,可以避免气流不经过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直接进入第二风机32,降低换热效率和换气效率。参见图1-图2,分隔件5可以设置为I字型的,以提高封闭效果,并节约成本。
结合图2-3和图7可选地,壳体1内设有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第一隔板61与第二隔板62左右间隔开,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均与壳体1的侧壁相连,隔板可以设于外循环入口12的上端。这样,隔板可以避免室内空气进入壳体1后,被第二风机32驱动而向上流通,而是均由第一风机31驱动进入第二换热通道202,提高了换热及换气效率。并且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的自由端均设有开口向下的容纳槽60,第一换热芯体21 的上端嵌入第一隔板61上的容纳槽60内,第二换热芯体22的上端嵌入第二隔板62上的容纳槽60内,用以固定换热芯体2并且便于安装定位,提高换热芯体2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风机31的轴线与第一换热芯体21的轴线和第二换热芯体22的轴线之间具有一定夹角,根据前述方案,如此设置可以适当增加第一风机31与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22之间的气流流通空间,从而提高第二换热通道202的换热效率。当然,第一风机31的轴线与第二风机32的轴线可以同时与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22的之间具有不同的角度,也可以将换热芯体2固定,同时改变第一风机31的轴心与第二风机 32的轴心与换热芯体2的轴心所呈的角度等方案,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结合图1-图8,可选地,新风机100还可以具有,一级过滤件71和二级过滤件72,一级过滤件71设于新风进风口11周围,用于防止室外空气中的雾霾、花粉等进入新风进风口11,以进入壳体1内,造成壳体1内被污染而难以清洁,并且能够保证从送风口15送出的质量较好的新鲜空气。其中,一级过滤件71可以是初效过滤网或者中效过滤网,一级过滤件71也可以由初效过滤网和PM2.5滤网共同构成,或其他多层过滤网、IFD静电除尘模块或过滤装置构成。进一步地,二级过滤件72邻近送风口15。二级过滤件72可以是高效过滤网或高效PM2.5滤网等构成的过滤件,也可以设置为多层过滤以提高过滤效果,保证进入室内的空气质量良好。设置一级过滤件71也可以适当延长二级过滤件72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壳体1内的下部具有相互隔开的吸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新风进风口11连通吸风风道,外循环出口13连通排风风道,吸风风道设于排风风道的下方,排风风道设于第一换热芯体21和第二换热芯体22之间区域的正下方。
可选地,可以在临近第二风机32的壳体1侧壁上设置内循环进风口14,室内空气由内循环进风口14进入壳体1后,通过风机驱动气体流向送风口15,从送风口15排出,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内循环进风口14可以设置为多个,或者在两个侧壁都设置内循环进风口14等形式,以提高循环模式的进风量。另外,也可以在内循环进风口14处设置过滤装置,以提高空气净化效果,还可以为内循环进风口14设置开关件,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4,避免内循环进风口14被污染。
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经过大量测试后得出本实施例的新风机100在内循环工作时,可以有效降低噪声。参见图11,从各图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当风量为510-560m3/h时,相关技术新风机100产生的噪音值与本实施例的新风机100产生的噪声值相比,噪声值平均减小4-6分贝(参见图11,中标记为灰色部分的数据)。并且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风机转速也适当降低,也就是说,在相同风量的条件下,本实施例的新风机 100可以有效降低噪音并由良好的节能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上端”、“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壳体具有新风进风口、外循环入口、外循环出口以及送风口,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均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沿左右方向布置,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均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接通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送风口,所述第二换热通道接通所述外循环入口和所述外循环出口,所述第一风机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外循环入口流向所述外循环出口,所述第二风机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新风进风口流向所述送风口,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被构造成朝向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之间出风,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处,且所述第二风机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轴线和/或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为离心风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轴线、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轴线以及所述第二风机的轴线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上端具有第一出风面,所述第一出风面在从下向上的方向上朝背离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形成于所述第一出风面,
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上端具有第二出风面,所述第二出风面在从下向上的方向上朝背离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形成于所述第二出风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包括离心风轮、蜗壳和电机,所述壳体内设有定位支架,所述定位支架包括:
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所述壳体相连;
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安装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所述安装板的相对两侧边,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蜗壳相连,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于所述蜗壳间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并排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之间具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封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之间的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左右间隔开,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与所述壳体的侧壁相连,且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的自由端均设有开口向下的容纳槽,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上端嵌入所述第一隔板上的容纳槽内,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上端嵌入所述第二隔板上的容纳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轴线和/或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轴线之间具有一定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
一级过滤件,所述一级过滤件设于所述新风进风口周围;
二级过滤件,所述二级过滤件邻近所述送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的下部具有相互隔开的吸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新风进风口连通所述吸风风道,所述外循环出口连通所述排风风道,所述吸风风道设于所述排风风道的下方,所述排风风道设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之间区域的正下方。
CN202021640263.6U 2020-08-07 2020-08-07 新风机 Active CN2132730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40263.6U CN213273035U (zh) 2020-08-07 2020-08-07 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40263.6U CN213273035U (zh) 2020-08-07 2020-08-07 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73035U true CN213273035U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70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40263.6U Active CN213273035U (zh) 2020-08-07 2020-08-07 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730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04605B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立式空调器
US20060270335A1 (en) Total heat exchanger and ventil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CN212390494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3713289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3074417B (zh) 空气调节器
CN206514388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108006834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617594B (zh) 一种新风净化装置
CN213514135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273035U (zh) 新风机
CN114502886A (zh) 空调及其通风设备
CN217464650U (zh) 用于风管机的室内机及风管机
CN2869651Y (zh) 具有进风均流罩壳的一体式空调器
CN212901764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370752U (zh) 多功能的新风机
CN212319915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390490U (zh) 空调器
CN212618748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012842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321862A (zh) 回热型水平热管空调换气装置
CN112229007A (zh) 新风机
CN215372698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104422057A (zh) 节能换气装置
CN217685620U (zh) 新风换气机
EP1680629B1 (en) Ventila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