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力驱动系统,该动力驱动系统能够实现车辆在不同驾驶工况下的不同驱动功能需求,可以降低整车能耗、排放,也可以提升驾驶体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驱动系统包括: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其中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二行星架可选择性地相连;第一动力源、第二动力源和第三动力源,所述第一动力源与所述第一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二动力源与所述第二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三动力源与所述第一齿圈相连;以及止动装置,所述止动装置设置成用于阻止所述第二行星架转动;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止动装置选择性地阻止所述第二行星架转动;所述第三动力源、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动力源、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动力源在轴向上依次布置;动力输出装置和动力传动装置,所述动力传动装置连接在所述动力输出装置和所述第一行星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驱动系统,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第一动力源、第二动力源、第三动力源、止动装置、控制装置、动力输出装置和动力传动装置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动力系统能够实现车辆在不同驾驶工况下的不同驱动功能需求,可以降低整车能耗、排放,也可以提升驾驶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源通过空心的第一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一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一行星架连接有第三空心轴,所述第三空心轴穿设所述第一动力源连接轴从而与所述第二齿圈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源连接轴从所述第一动力源朝向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延伸;所述第三空心轴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朝向所述第一动力源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齿圈连接有第三实心轴,所述第三实心轴穿设所述第三空心轴,所述第三实心轴与所述第二行星架之间设置有离合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动力源通过空心的第二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二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有第四实心轴,所述第四实心轴穿设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轴从而与所述止动装置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止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二动力源远离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动力源通过第三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一齿圈连接;所述第三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三实心轴同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行星架连接有行星架空心轴,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行星架空心轴套设于所述第三动力源连接轴外侧,所述行星架空心轴与所述动力传动装置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行星架空心轴的外侧设有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动力传动装置啮合传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动力驱动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100包括: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第一动力源6、第二动力源7、第三动力源5、止动装置9、控制装置、动力输出装置2和动力传动装置。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包括第一太阳轮33、第一行星架34和第一齿圈31,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包括第二太阳轮43、第二行星架44和第二齿圈41,其中第一齿圈31与第二行星架44可选择性地相连。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还可以包括第一行星轮32,第一行星轮32可以同时啮合第一太阳轮33和第一齿圈31,第一行星轮32可以在第一太阳轮33和第一齿圈31之间传递动力,第一行星轮32可以与第一行星架34连接,第一行星轮32与第一行星架34可以相互传递动力,即第一齿圈31、第一行星轮32、第一太阳轮33和第一行星架34之间可以传递动力,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还可以包括第二行星轮42,第二行星轮42可以同时啮合第二太阳轮43和第二齿圈41,第二行星轮42可以在第二太阳轮43和第二齿圈41之间传递动力,第二行星轮42可以与第二行星架44连接,第二行星轮42与第二行星架44可以相互传递动力,即第二齿圈41、第二行星轮42、第二太阳轮43和第二行星架44之间可以传递动力,第一齿圈31与第二行星架44可以选择性地相连,第一齿圈31与第二行星架44也可以选择性地断开。
第一动力源6与第一太阳轮33相连,第二动力源7与第二太阳轮43相连,第三动力源5与第一齿圈31相连,止动装置9设置成用于阻止第二行星架44转动。需要解释的是,第一动力源6可以设置为第一电机,第二动力源7可以设置为第二电机,第三动力源5可以设置为发动机,第一太阳轮33可以在第一动力源6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之间传递动力,第二太阳轮43可以在第二动力源7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之间传递动力,第一齿圈31可以在第三动力源5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之间传递动力,止动装置9可以选择性地将第二行星架44锁止或者释放,优选地,止动装置9可以设置为制动器。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止动装置9选择性地阻止第二行星架44转动,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可以集成在车载电脑里,控制装置也可以单独设置在车辆上,控制装置可以控制止动装置9的工作,从而控制装置可以通过控制止动装置9来选择性地阻止第二行星架44转动。
第三动力源5、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第一动力源6、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和第二动力源7在轴向上依次布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和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三动力源5、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第一动力源6、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和第二动力源7可以从左至右依次布置,具体地,第三动力源5可以布置在最左侧,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可以布置在第三动力源5的右侧,第一动力源6可以布置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右侧,即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可以布置在第三动力源5和第一动力源6之间,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可以布置在第一动力源6的右侧,即第一动力源6可以布置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之间,第二动力源7可以布置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右侧,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可以布置在第一动力源6和第二动力源7之间。
动力传动装置连接在动力输出装置2和第一行星架34之间,需要解释的是,动力传动装置可以在动力输出装置2和第一行星架34之间传递动力,动力传动装置可以包括第一齿轮55、第二齿轮66、第三齿轮77和传动轴88,第一齿轮55可以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第一行星架34传动连接,第一行星架34可以在第一齿轮55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之间传递动力,传动轴88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有第一齿轮55和第二齿轮66,第二齿轮66可以通过传动轴88与第三齿轮77传动连接,第三齿轮77可以将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装置2,动力输出装置2可以将动力传递至车轮。
其中,第一行星架34与第二齿圈41传动连接,第一行星架34与第二齿圈41之间可以常连接,第一行星架34与第二齿圈41之间可以传递动力,第一齿圈31可以构造为具有内啮合部,第一齿圈31的内啮合部可以使第一齿圈31随着第一行星轮32的转动而转动,第一齿圈31随着第三动力源5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可以使第一齿圈31可以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与第三动力源5之间传递动力,第二齿圈41可以构造为具有内啮合部,第二齿圈41的内啮合部可以使第二齿圈41随着第二行星轮42的转动而转动,第二齿圈41也可以与第一行星架34集成,即第二齿圈41可以与第一行星架34一体设置。
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通过止动装置9可以选择性地将第二行星架44锁止或者释放以及第一齿圈31和第二行星架44可选择性地相连,能够使动力驱动系统100具有六种工作模式,六种工作模式可以包括第一纯电驱动模式(EV1模式)、第二纯电驱动模式(EV2模式)、第一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eCVT1模式)、第一发动机直驱模式(FG1模式)、第二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eCVT2模式)和第二发动机直驱模式(FG2模式)。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第一动力源6、第二动力源7和第三动力源5的工作情况不同,多种工作模式可以匹配车辆的不同驾驶工况,车辆在不同行驶工况下,这样设置能够实现车辆在不同驾驶工况下的不同驱动功能需求,可以节省燃油,从而可以降低整车能耗、排放,并且,通过多种工作模式匹配车辆的不同驾驶工况,能够保证车辆的动力性能,可以提升车辆的驾驶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动力源7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二动力源7可以产生动力,第二动力源7产生的动力可以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太阳轮43,然后动力经过第二齿圈41传输至第三齿轮77,由第三齿轮77向车轮输出动力。当第一动力源6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动力源6可以产生动力,第一动力源6产生的动力可以传递至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第一太阳轮33,然后第一动力源6产生的动力可以传递至第三齿轮77上,由第三齿轮77向车轮输出动力。当第三动力源5处于工作状态并且第一齿圈31和第二行星架44未连接时,第三动力源5可以输出动力,第三动力源5的输出动力一部分经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第一行星架34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由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齿圈41传输至第三齿轮77,另一部分动力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第一太阳轮33传递至第一动力源6,当第三动力源5处于工作状态,第一齿圈31和第二行星架44连接并且第二行星架44释放时,第三动力源5产生的动力一部分可以经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第一行星架34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由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齿圈41传输至第三齿轮77,一部分动力可以直接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然后动力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齿圈41传递至第三齿轮77,还有一部分动力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第一太阳轮33传递至第一动力源6。通过第三动力源5、第一动力源6和第二动力源7中的一种或者二种及以上自由组合,动力驱动系统100可以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向外输出不同功率的动力,动力驱动系统100的动力传递效率更高,本申请的动力驱动系统100可以实现车辆在城市工况下高效节油,也可以实现车辆在高速工况下第三动力源5高效直驱,从而可以降低车辆的能耗,进而实现了瞬态以及持续动力性的性价比平衡。
下面分别介绍动力驱动系统100的六种工作模式。
第一纯电驱动模式(EV1模式):动力驱动系统100在第一纯电驱动模式下,第一齿圈31不与第二行星架44传动连接并且第二行星架44锁止,第二动力源7处于工作状态,第三动力源5和第一动力源6处于不工作状态,此时第二动力源7通过第二太阳轮43向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输出动力,然后动力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齿圈41将动力传递至第三齿轮77,最终动力传递至车轮,驱动车辆行驶,并且第二动力源7产生的部分动力也可以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齿圈41传递至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第一行星架34,传递至第一行星架34的动力的一部分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第一太阳轮33传递至第一动力源6,使第一动力源6处于随转状态,传递至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第一行星架34的动力的另一部分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第一齿圈31传递至第三动力源5,由于第三动力源5自身阻尼转矩较大,因此第三动力源5保持停机静止状态。车辆处于第一纯电驱动模式时,第二动力源7单独纯电驱动,第一动力源6不提供有效驱动扭矩,但第一动力源6处于随转状态,第一纯电驱动模式适用于中低载荷的纯电驾驶工况。
第二纯电驱动模式(EV2模式):动力驱动系统100在第二纯电驱动模式下,第三动力源5处于不工作状态,第一齿圈31与第二行星架44传动连接并且止动装置9锁止第二行星架44,第一动力源6和/或第二动力源7纯电驱动,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动力源6和/或第二动力源7处于工作状态,例如:第一动力源6和第二动力源7均处于工作状态,在此工作模式下,第二动力源7产生的动力可以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太阳轮43,第二行星架44处于锁止状态,第二动力源7产生的动力可以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齿圈41传递至第三齿轮77,第一动力源6产生的动力可以依次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第一太阳轮33和第一行星架34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然后第一动力源6产生的动力可以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齿圈41传递至第三齿轮77,从而可以使第一动力源6和/或第二动力源7的扭矩通过各自独立的固定速比增益输出到第二行星齿轮4的第二齿圈41,然后从第二齿圈41传递至第三齿轮77,驱动车辆行驶,由于第一动力源6和第二动力源7可以同时提供驱动扭矩,双电机为满足整车牵引扭矩匹配需求降低,有利于降低电机的体积及重量,从而可以降低双电机系统成本,第二纯电驱动模式可以适应车辆在纯电驱动模式下的轻载或者重载的行驶工况,并且,动力驱动系统100在第二纯电驱动模式下能够有效降低车辆在驻坡或者低车速爬坡工况下的热损耗。
第一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eCVT1模式):第一齿圈31不与第二行星架44传动连接并且止动装置9锁止第二行星架44,具体而言,此时第一齿圈31与第二行星架44的连接状态和止动装置9的工作状态与第一纯电驱动模式的第一齿圈31与第二行星架44的连接状态和止动装置9的工作状态完全相同,动力驱动系统100可以在第一纯电驱动模式和第一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之间平顺切换。第一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为输入式动力分流混联混动模式,第一动力源6可以调速动力分流,第三动力源5提供动力输入,第三动力源5产生的动力传递至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第一太阳轮33,之后第三动力源5产生的一部分动力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第一行星架34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动力再由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齿圈41传递至第三齿轮77,第三动力源5产生的另一部分动力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第一太阳轮33传递至第一动力源6,经第一动力源6调速动力分流,具体地,如果第一动力源6对第三动力源5的动力分流功率为负,则第一动力源6将第三动力源5的另一部分动力转化为电能发电,如果第一动力源6对第三动力源5的动力分流功率为正,则第一动力源6消耗车载动力电池的电量,同时,第二动力源7按照固定速比提供额外驱动扭矩,平衡电池电量,或者对车载动力电池放电,提供额外的加速动力,第二动力源7提供的驱动扭矩按照固定速比放大后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齿圈41,与第三动力源5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齿圈41的动力输出联动后,动力通过第一齿轮55、第二齿轮66传递至第三齿轮77,最终动力通过第三齿轮77传递至车轮。第一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可以使第三动力源5始终保持在最佳的工作效率,可以降低车辆的能耗,第一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主要应用于中低车速从中载至重载荷驾驶工况。
第一发动机直驱模式(FG1模式),第一发动机直驱模式(一挡位固定速比的并联混动)是在第一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下,将第一动力源6调速到零转速而锁止第一动力源6,从而使第一动力源6对第三动力源5的动力分流有效功率为零,此时第三动力源5产生的动力可以全部经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第一行星架34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齿圈41,然后第三动力源5产生的动力可以经第二齿圈41传递至第三齿轮77,然后动力可以从第三齿轮77输出至车轮,此状态下第三动力源5的动力传输效率最优,并且此状态下第二动力源7产生的动力与第三动力源5的动力可以直接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齿圈41并联联动后输出,由此,第一发动机直驱模式更适合于应对车辆的中低速、中高持续稳态负载驾驶工况。
第二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eCVT2模式):第一齿圈31与第二行星架44传动连接并且止动装置不锁止第二行星架44。第三动力源5、第一动力源6和第二动力源7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同时工作实现复合动力分流无级调速混动,并且动力最终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齿圈41输入至第三齿轮77,最终动力可以驱动车辆行驶。需要说明的是,动力驱动系统100在第二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下,第一动力源6或第二动力源7都可以单独用作调速动力分流电机,但第一动力源6或第二动力源7绝对不能同时运行在调速动力分流模式,否则将打破由两个行星齿轮机构共同组合形成的杠杆平衡机构。在第二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下,当第一动力源6作为调速动力分流电机时,第二动力源7可以作为驱动电机与第三动力源5共同驱动车辆行驶。第三动力源5机械传输路径的固定传动比定义为第二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第一换挡速比,第二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的第一机械换挡点完全与第一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的机械换挡点增益重合,该换挡点正好是第一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与第二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实现相互平顺切换的机械换挡工作点。当第二动力源7作为调速动力分流电机时,第一动力源6可以作为驱动电机与第三动力源5共同并联联动,第三动力源5可以作为主驱动动力,若第二动力源7动力分流为负功率,即动力分流发电,该控制模式将作为第二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的主要高效驱动控制模式。第二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适用于车辆在低速至高速的低载至中载的动力需求。
第二发动机直驱模式(FG2模式):第二发动机直驱模式(第二挡位固定速比的并联混动)是在第二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的基础上,将第二动力源7调速至零速,第三动力源5输出的动力可以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传递第二齿圈41,然后从第二齿圈41传递至第三齿轮77,并通过第三齿轮77输出至车轮,第三动力源5将独立地直接驱动或与非调速分流电机进行并联混动。第二发动机直驱模式更适合于车辆在中速至高速持续稳态驾驶工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动力驱动系统100的六种工作模式中,都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来控制止动装置9选择性地阻止第二行星架44转动。
由此,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第一动力源6、第二动力源7、第三动力源5、止动装置9、控制装置、动力输出装置2和动力传动装置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实现车辆在不同驾驶工况下的不同驱动功能需求,可以降低整车能耗、排放,也可以提升驾驶体验,并且,也可以降低动力驱动系统100的成本和轴向尺寸,可以降低发动机机械传输路径,可以提升混动变速箱的整体效率,保证整车的持续动力充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动力源6可以通过空心的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与第一太阳轮33相连,第一行星架34可以连接有第三空心轴85,第三空心轴85可以穿设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从而与第二齿圈41相连,需要说明的是,空心的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可以连接在第一动力源6和第一太阳轮33之间,第一动力源6产生的动力可以通过空心的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传递至第一太阳轮33,第三空心轴85可以连接在第一行星架34和第二齿圈41之间,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可以穿过第三空心轴85设置,第三空心轴85可以在第一行星架34和第二齿圈41之间传递动力,如此设置可以使动力驱动系统100在车辆上有多种布置方式,可以使动力驱动系统100在车辆上更容易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从第一动力源6朝向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延伸,第三空心轴85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朝向第一动力源6延伸,需要解释的是,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的一端可以连接在第一动力源6,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的另一端可以朝向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延伸,即在图1和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的另一端可以朝向左侧延伸,第三空心轴85的一端可以连接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第三空心轴85的另一端可以朝向第一动力源6延伸,即在图1和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三空心轴85的另一端可以朝向左侧延伸,这样设置可以降低发动机机械传输路径,可以提升混动变速箱的整体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齿圈31可以连接有第三实心轴86,第三实心轴86可以穿设第三空心轴85,第三实心轴86与第二行星架44之间可以设置有离合装置8,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实心轴86可以连接在第一齿圈31和离合装置8之间,第三实心轴86可以穿过第三空心轴85设置,离合装置8可以设置在第三实心轴86与第二行星架44之间,离合装置8可以用于接合或断开第一齿圈31和第二行星架44,如此设置可以改变第三动力源5产生的动力的输出路径,也可以使动力驱动系统100具有六种工作模式,从而可以改变动力驱动系统100的输出效率,进而可以实现车辆在城市工况下高效节油,也可以实现车辆在高速工况下第三动力源5高效直驱,还可以降低车辆的能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动力源7通过空心的第二动力源连接轴30与第二太阳轮43相连,第二行星架44连接有第四实心轴87,第四实心轴87穿设第二动力源连接轴30从而与止动装置9相连。需要说明的是,空心的第二动力源连接轴30可以连接在第二动力源7和第二太阳轮43之间,第二动力源7产生的动力可以通过空心的第二动力源连接轴30传递至第二太阳轮43,第四实心轴87可以连接在止动装置9和第二行星架44之间,第四实心轴87可以穿过空心的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设置,止动装置9可以选择性地将第二行星架44锁止或者释放,优选地,止动装置9可以设置为制动器。如此设置可以使动力驱动系统100在车辆上有多种布置方式,可以使动力驱动系统100在车辆上更容易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止动装置9可以位于第二动力源7远离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一侧,需要解释的是,在图1和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止动装置9可以位于第二动力源7的右侧,这样设置可以便于布置止动装置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动力源5可以通过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与第一齿圈31连接,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可以与第三实心轴86同轴,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可以连接在第三动力源5与第一齿圈31之间,第三动力源5产生的动力可以通过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传递至第一齿圈31,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可以和第三实心轴86沿同一条轴线布置,即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的轴线和第三实心轴86的轴线可以为一条轴线,这样设置可以便于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和第三实心轴86的布置,从而可以降低动力驱动系统100的布置难度。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和第三实心轴86可以集成,需要解释的是,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和第三实心轴86可以集成为一根实心轴,即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和第三实心轴86可以设置为一根实心轴,如此设置可以减少动力驱动系统100设置的轴的数量,从而可以降低动力驱动系统100的制造难度,可以提高动力驱动系统100的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可以通过减震组件与第三动力源5连接,也可以理解为,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可以与第三动力源5连接,减震组件可以设置在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上并且减震组件可以靠近第三动力源5设置,在第三动力源5将动力通过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传递给第一齿圈31时,这样设置可以减少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的震动,从而可以避免动力损耗,提高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的传动效率,进而可以提升动力驱动系统100的传动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行星架34可以连接有行星架空心轴93,第一行星架34和行星架空心轴93可以套设于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外侧,行星架空心轴93可以与动力传动装置传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行星架空心轴93可以连接在第一行星架34和动力传动装置之间,第一行星架34可以通过行星架空心轴93将动力传递给动力传动装置,行星架空心轴93可以套设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设置,行星架空心轴93可以朝向第三动力源5延伸,即在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行星架空心轴93可以朝向左侧延伸,需要解释的是,在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行星架空心轴93也可以朝向右侧延伸,动力传动装置可以包括第一齿轮55、第二齿轮66、第三齿轮77和传动轴88,第一齿轮55可以与行星架空心轴93传动连接,行星架空心轴93可以在第一齿轮55与第一行星架34之间传递动力,传动轴88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有第一齿轮55和第二齿轮66,第二齿轮66可以通过传动轴88与第三齿轮77传动连接,第三齿轮77可以将动力传递至车轮,这样设置可以使动力驱动系统100在车辆上有多种布置方式,可以使动力驱动系统100在车辆上更容易布置,还可以使动力驱动系统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行星架空心轴93的外侧可以设置有第四齿轮96,第四齿轮96与动力传动装置啮合传动,需要解释的是,行星架空心轴93与第四齿轮96可以通过花键连接,行星架空心轴93与第四齿轮96也可以构造为齿轮轴,第四齿轮96可以与第一齿轮55啮合传动,第四齿轮96可以将动力传递给第一齿轮55,然后通过第二齿轮66、第三齿轮77和传动轴88将动力传递给车轮,这样设置可以降低动力驱动系统100的成本和轴向尺寸,可以降低发动机机械传输路径,可以提升混动变速箱的整体效率,保证整车的持续动力充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行星架空心轴93可以包裹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也可以理解为,行星架空心轴93可以套设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的外侧,如此设置可以降低动力驱动系统100的成本和轴向尺寸,从而可以便于布置动力驱动系统10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动力输出装置2可以以平行于上述动力源的方式布置在上述动力源的径向外侧,从而可以使得动力驱动系统100构造为横置式动力驱动系统100,需要说明的是,动力输出装置2可以与第三齿轮77传动连接,第三齿轮77可以将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装置2,动力输出装置2可以将动力传递至车轮,动力输出装置2可以平行于第一动力源6、第二动力源7和第三动力源5布置,即动力输出装置2的轴线可以与第一动力源6、第二动力源7和第三动力源5的轴线平行,动力输出装置2可以布置在第一动力源6、第二动力源7和第三动力源5的径向外侧,此时动力驱动系统100的布置方式为横置式动力驱动系统100,如此设置可以降低动力驱动系统100的成本和轴向尺寸,可以降低发动机机械传输路径,可以提升混动变速箱的整体效率,保证整车的持续动力充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齿轮55可以设置有比第二齿圈41更多的齿数,如此设置动力从第二齿圈41传递至第一齿轮55时可以减速增矩,从而可以提高动力驱动系统100的工作可靠性,能够有效降低车辆在驻坡或者低车速爬坡工况下的热损耗,并且第三齿轮77可以设置有比第二齿轮66更多的齿数,如此设置动力从第二齿轮66传递至第三齿轮77时可以进一步减速增矩,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动力驱动系统100的工作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100,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第一动力源6、第二动力源7、第三动力源5、止动装置9、控制装置、动力输出装置2和动力传动装置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降低动力驱动系统100的成本和轴向尺寸,可以降低发动机机械传输路径,可以提升混动变速箱的整体效率,保证整车的持续动力充足,可以降低整车能耗、排放。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