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43370U - 锚固工具 - Google Patents
锚固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243370U CN213243370U CN202021168911.2U CN202021168911U CN213243370U CN 213243370 U CN213243370 U CN 213243370U CN 202021168911 U CN202021168911 U CN 202021168911U CN 213243370 U CN213243370 U CN 2132433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pe
- pressure head
- hole
- winding structure
- anchoring to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6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85 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锚固工具,主要目的减少在锚固过程中对迪尼玛绳的损伤。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锚固工具,包括:缠绕结构,所述缠绕结构为筒状结构,绳索绕筒状结构的侧壁螺旋缠绕;锁紧结构,所述锁紧结构固定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的一侧,所述锁紧结构具有容纳绳索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最小直径等于所述绳索的直径,所述绳索绕所述缠绕结构的侧壁螺旋缠绕后穿过所述贯穿孔。从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锚固工具,增加了绳索和缠绕器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绳索受损的可能,减小了绳索的变形量,具有受力可靠、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电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锚固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输电线路跨越封网施工中,需要对承力迪尼玛绳进行锚固。
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卡线器和绳套两种锚固方式,用卡线器夹牢迪尼玛绳本体,卡线器的端部通过U型环连接于地锚上,该方法需使用专用的卡线器,卡线器会对迪尼玛绳夹紧局部造成损伤,且长期使用可靠性不高;而用绳套在迪尼玛绳中间结一个绳套,绳套直接与地锚相连,多余的迪尼玛绳转向180度,与原迪尼玛绳通过U型夹固定,该方法由于迪尼玛绳与U型夹的接触面积小,必须使迪尼玛绳有很大的变形量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摩擦力,往往造成迪尼玛绳的损伤,影响再次使用的可靠性。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掉迪尼玛绳的损伤的锚固工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锚固工具,主要目的是减少在锚固过程中对迪尼玛绳的损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锚固工具,包括:
缠绕结构,所述缠绕结构为筒状结构,绳索绕筒状结构的侧壁螺旋缠绕;
锁紧结构,所述锁紧结构固定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的一侧,所述锁紧结构具有容纳绳索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最小直径等于所述绳索的直径,所述绳索绕所述缠绕结构的侧壁螺旋缠绕后穿过所述贯穿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锁紧结构包括外部静压头和内部动压头,所述外部静压头与所述缠绕结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外部静压头具有设置有所述内部动压头的贯穿槽,所述贯穿槽的最小直径等于绳索的直径,所述内部动压头设置在所述外部静压头的贯穿槽内,所述内部动压头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最小直径等于绳索的直径。
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外部静压头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与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端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外部静压头的贯穿槽为圆台状槽体;
所述内部动压头为圆台状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内部动压头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组成圆台状结构,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组成后,形成所述贯穿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内部动压头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组成圆台状结构,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组成后,形成所述贯穿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贯穿孔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变大。
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通过合页铰接;
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端通过螺栓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远离所述锁紧结构的一侧,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连通孔,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连通孔与地锚固定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还包括:
两个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的两侧,所述固定板的面积大于所述缠绕结构底面的面积,第一个所述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靠近所述所锁紧结构的一侧,所述锁紧结构固定设置在第一个所述固定板远离所述缠绕结构的一侧,第二个所述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靠近所述连接板的一侧,所述连接板固定设置在第二个所述固定板远离所述缠绕结构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锁紧结构与所述固定板焊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锚固工具,包括缠绕结构和锁紧结构,缠绕结构与地锚固定连接,缠绕结构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锁紧结构,缠绕结构为筒状结构,锁紧结构具有贯穿孔,通过锚固工具对绳索进行锚固时,先将绳索绕筒状结构的侧壁进行螺旋缠绕,改变现有技术的夹压模式,将点接触摩擦力优化为面接触摩擦力,增加了绳索和缠绕器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绳索受损的可能,使得绳索受力更加合理,而后绳索自下而上伸入锁紧结构的贯穿孔内,贯穿孔的最小直径等于绳索的直径,从而绳索在穿过贯穿孔后被固定,以此约束绳索端部的运动,从而完成绳索的锁紧操作,这种固定方式减小的绳索的变形量,降低绳索受损的可能。从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锚固工具,增加了绳索和缠绕器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绳索受损的可能,减小了绳索的变形量,具有受力可靠、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的优点。且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锚固工具,在进行绳索锚固时,还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避免了施工的安全和次生事故,不增加施工人员工器具的同时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锚固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锚固工具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锚固工具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锁紧结构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锁紧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锁紧结构的俯视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部动压头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附图标号如下:
锚固工具1,缠绕结构12,锁紧结构14,贯穿孔142,外部静压头143,内部动压头144,贯穿槽145,第一部分146,第二部分147,第三部分148,第四部分150,连接板152,连通孔153,固定板154,合页156。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锚固工具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锚固工具1,包括:
缠绕结构12,所述缠绕结构12为筒状结构,绳索绕筒状结构的侧壁螺旋缠绕;
锁紧结构14,所述锁紧结构14固定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12的一侧,所述锁紧结构14具有容纳绳索的贯穿孔142,所述贯穿孔142的最小直径等于所述绳索的直径,所述绳索绕所述缠绕结构12的侧壁螺旋缠绕后穿过所述贯穿孔 142。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锚固工具1,包括缠绕结构12和锁紧结构14,缠绕结构12与地锚固定连接,缠绕结构12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锁紧结构14,缠绕结构12为筒状结构,锁紧结构14具有贯穿孔142,通过锚固工具1对绳索进行锚固时,先将绳索绕筒状结构的侧壁进行螺旋缠绕,改变现有技术的夹压模式,将点接触摩擦力优化为面接触摩擦力,增加了绳索和缠绕器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绳索受损的可能,使得绳索受力更加合理,而后绳索自下而上伸入锁紧结构14的贯穿孔142内,贯穿孔142的最小直径等于绳索的直径,从而绳索在穿过贯穿孔142后被固定,以此约束绳索端部的运动,从而完成绳索的锁紧操作,这种固定方式减小的绳索的变形量,降低绳索受损的可能。从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锚固工具1,增加了绳索和缠绕器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绳索受损的可能,减小了绳索的变形量,具有受力可靠、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的优点。且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锚固工具1,在进行绳索锚固时,还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避免了施工的安全和次生事故,不增加施工人员工器具的同时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结构14包括外部静压头143和内部动压头144,所述外部静压头143与所述缠绕结构1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外部静压头143具有容纳有所述内部动压头144的贯穿槽145,所述贯穿槽145的最小直径等于绳索的直径,所述内部动压头144设置在所述外部静压头143的贯穿槽145内,所述内部动压头144设置有贯穿孔142,所述贯穿孔142的最小直径等于绳索的直径。
在该实施例中,锁紧结构14包括外部静压头143和内部动压头144,外部静压头143与缠绕结构12的一端固定连接,从而实现锁紧结构14与缠绕结构 12的固定连接,外部静压头143具有容纳内部动压头144的贯穿槽145,贯穿槽145沿外部静压头143的长度方向贯穿外部静压头143,内部动压头144设置在外部静压头143的贯穿槽145内,所述贯穿槽145的最小直径等于绳索的直径,且内部动压头144与外部静压头143的容纳槽相适配,从而外部静压头 143与内部动压头144互相挤压产生静摩擦力,从而约束设置在内部动压头144 内的贯穿孔142内的绳索端部的运动,从而进一步完成绳索的锁紧操作。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外部静压头143包括第一部分146和第二部分147,所述第一部分146的第一端与第二部分147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部分146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部分147的第二端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在该实施例中,外部静压头143包括第一部分146和第二部分147,第一部分146的第一端与第二部分147的第一端铰接,第一部分146 的第二端与第二部分147的第二端可拆卸连接,从而外部静压头143可开合设置,当需要将绳索的端头伸入固定时,解除第一部分146的第二端和第二部分 147的第二端的连接,然后使第一部分146的第二端与第二部分147的第二端向远离彼此的方向打开,将绳索放入内部动压头的贯穿孔142内,再将第一部分146的第二端与第二部分147的第二端扣合并锁紧,从而完成绳索端部的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外部静压头143的贯穿槽145为圆台状槽体;
所述内部动压头144为圆台状结构。
如图5至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外部静压头143的贯穿槽145为圆台状槽体,内部动压头144外圆台状结构,内部动压头144的形状与外部静压头 143相适配,从而圆台状的内部动压头144与外部静压头143互相挤压产生的静摩擦力,来约束绳索的运动,从而固定绳索的端部。
可选地,内部动压头144设置在外部静压头143内,且内部动压头144的顶端距外部静压头143的顶端具有一定预设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外部静压头143的第一部分146和第二部分 147均为楔形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外部静压头143的第一部分146和第二部分147均为楔形结构,且两个楔形结构完全相同,两个楔形结构的第一端铰接,两个楔形结构的第二端可拆卸连接,从而两个楔形结构对内部动压头144实现挤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内部动压头144包括第三部分148和第四部分150,所述第三部分148与第四部分150组成圆台状结构,所述第三部分148 与所述第四部分150组成后,形成所述贯穿孔142。
如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内部动压头144包括第三部分148和第四部分150,第三部分148和第四部分150组成圆台状结构的内部动压头144,第三部分148和第四部分150组成后中间会形成贯穿孔142,绳索在进行固定时,打开外部静压头14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而后将内部动压头144的第三部分148 和第四部分150分开,将绳索放入第三部分148和第四部分150中间的贯穿孔 142内,再将第三部分148和第四部分150组合,放入外部静压头143的第一部分146和第二部分147中的贯穿槽145内,而后将外部静压头143的第一部分146的第二端和第二部分147的第二端连接,完成绳索的固定。
其中,在将绳索在放入第三部分148和第四部分150中的贯穿孔142时,绳索的放置方式为从下至上伸入贯穿孔142内,绳索伸入贯穿孔142后上部被拉紧,从而绳索受到向下的重力,向上的拉力,以及内部动压头144的产生的静摩擦力,从而固定绳索。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贯穿孔142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变大。
在该实施例中,内部动压头144中的贯穿孔142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变大,从而内部动压头144内部的贯穿孔142也为圆台状贯穿孔142,从而有利于绳索的放置,且贯穿孔142内放置的绳索为从下部向上部伸入,贯穿孔142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变大,从而绳索越靠上受到的摩擦力越大,从而逐渐固定绳索,降低绳索受损的可能,减小了绳索的变形量。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146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147的第一端通过合页156铰接;
所述第一部分146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部分147的第二端通过螺栓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外部静压头143的第一部分146的第一端和第二部分147 的第一端通过合页156铰接,从而外部静压头143可以自由开合,外部静压头 143的第一部分146的第二端和第二部分147第二端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外部静压头143的第一部分146的第二端具有第一螺栓孔,外部静压头143的第二部分147的第二端具有与第一部分146第二端相对应的第二螺栓孔,然后将螺杆依次伸入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内,再通过螺母锁合,从而实现第一外部静压头143的开合和固定。
可选地,第一部分146第二端与第二部分147的第二端的可拆卸连接还可以为插接。当然,还可以为其它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方式,只要适用于生产均可。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板152,所述连接板152 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12远离所述锁紧结构14的一侧,所述连接板152上设置有连通孔,所述连接板152通过所述连通孔153与地锚固定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锚固工具1还包括连接板152,连接板152设置在缠绕结构12远离锁紧结构14的一侧,连接板152用于将缠绕结构12与地锚进行连接,连接板152上设置有连通孔153,U形环穿过连通孔153将连接板152与地锚连接,从而实现与地面的地锚进行锚固。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固定板154,所述固定板154分别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12的两侧,所述固定板154的面积大于所述缠绕结构12底面的面积,第一个所述固定板154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12靠近所述所锁紧结构14的一侧,所述锁紧结构14固定设置在第一个所述固定板154 远离所述缠绕结构12的一侧,第二个所述固定板154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12 靠近所述连接板152的一侧,所述连接板152固定设置在第二个所述固定板154 远离所述缠绕结构12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锚固工具1还包括两个固定板154,第一个固定板154设置在缠绕结构12靠近锁紧结构14的一侧,且第一个固定板154的面积大于缠绕结构12靠近锁紧结构14一侧的底面,第一个固定板154完全覆盖且超出缠绕结构12靠近锁紧结构14一侧的底面,从而绳索在缠绕结构12上螺旋缠绕后,绳索不会从缠绕结构12上脱出,第一个固定板154限制了绳绕向锁紧结构14 方向的移动,锁紧结构14固定设置在第一个固定板154的另一侧,从而通过第一个固定板154将锁紧结构14与缠绕结构12进行固定连接;第二个固定板154 设置在缠绕结构12靠近连接板152的一侧,且第二个固定板154的面积大于缠绕结构12靠近连接板152一侧的底面,第二个固定板154完全覆盖且超出缠绕结构12靠近连接板152一侧的底面,从而绳索在缠绕结构12上螺旋缠绕后,绳索不会从缠绕结构12上脱出,第二个固定板154限制了绳绕向连接板152方向的移动,连接板152固定设置在第二个固定板154的另一侧,从而通过第二个固定板154将连接板152与缠绕结构12进行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结构14与所述固定板154焊接。
在该实施例中,锁紧结构14与所述固定板154焊接,从而将锁紧结构14 固定在固定板154上,实现锁紧结构14与缠绕结构12的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绳索为迪尼玛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锚固工具,包括缠绕结构和锁紧结构,缠绕结构与地锚固定连接,缠绕结构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锁紧结构,缠绕结构为筒状结构,锁紧结构具有贯穿孔,通过锚固工具对绳索进行锚固时,先将绳索绕筒状结构的侧壁进行螺旋缠绕,改变现有技术的夹压模式,将点接触摩擦力优化为面接触摩擦力,增加了绳索和缠绕器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绳索受损的可能,使得绳索受力更加合理,而后绳索自下而上伸入锁紧结构的贯穿孔内,贯穿孔的最小直径等于绳索的直径,从而绳索在穿过贯穿孔后被固定,以此约束绳索端部的运动,从而完成绳索的锁紧操作,这种固定方式减小的绳索的变形量,降低绳索受损的可能。从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锚固工具,增加了绳索和缠绕器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绳索受损的可能,减小了绳索的变形量,具有受力可靠、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的优点。且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锚固工具,在进行绳索锚固时,还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避免了施工的安全和次生事故,不增加施工人员工器具的同时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锚固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缠绕结构,所述缠绕结构为筒状结构,绳索绕筒状结构的侧壁螺旋缠绕;
锁紧结构,所述锁紧结构固定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的一侧,所述锁紧结构具有容纳绳索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最小处直径等于所述绳索的直径,所述绳索绕所述缠绕结构的侧壁螺旋缠绕后穿过所述贯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紧结构包括外部静压头和内部动压头,所述外部静压头与所述缠绕结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外部静压头具有设置有所述内部动压头的贯穿槽,所述贯穿槽的最小处直径等于绳索的直径,所述内部动压头设置在所述外部静压头的贯穿槽内,所述内部动压头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最小处直径等于绳索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锚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静压头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与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端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锚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静压头的贯穿槽为圆台状槽体;
所述内部动压头为圆台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锚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动压头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组成圆台状结构,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组成后,形成所述贯穿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锚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穿孔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变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锚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通过合页铰接;
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端通过螺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锚固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远离所述锁紧结构的一侧,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连通孔,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连通孔与地锚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锚固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个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的两侧,所述固定板的面积大于所述缠绕结构底面的面积,第一个所述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靠近所述锁紧结构的一侧,所述锁紧结构固定设置在第一个所述固定板远离所述缠绕结构的一侧,第二个所述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缠绕结构靠近所述连接板的一侧,所述连接板固定设置在第二个所述固定板远离所述缠绕结构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锚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紧结构与所述固定板焊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68911.2U CN213243370U (zh) | 2020-06-22 | 2020-06-22 | 锚固工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68911.2U CN213243370U (zh) | 2020-06-22 | 2020-06-22 | 锚固工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243370U true CN213243370U (zh) | 2021-05-18 |
Family
ID=75885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168911.2U Active CN213243370U (zh) | 2020-06-22 | 2020-06-22 | 锚固工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24337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11118A (zh) * | 2020-06-22 | 2020-09-25 | 北京送变电有限公司 | 锚固工具 |
-
2020
- 2020-06-22 CN CN202021168911.2U patent/CN21324337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11118A (zh) * | 2020-06-22 | 2020-09-25 | 北京送变电有限公司 | 锚固工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243370U (zh) | 锚固工具 | |
WO2012021563A3 (en) | Energy absorbers and posts including energy absorbers | |
CN111711118A (zh) | 锚固工具 | |
CN205992559U (zh) | 护套及电池 | |
CN108397220A (zh) | 一种锚索防射及监测装置 | |
CN208024780U (zh) | 一种螺旋式锁绳器 | |
CN211340468U (zh) | 一种单孔锚张拉辅助装置 | |
CN211648934U (zh) | 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钢丝绳紧固装置 | |
CN211573433U (zh) | 一种智能化用自动卸扣装置 | |
CN213275138U (zh) | 用于吊环拉力试验的保护装置 | |
CN108982159B (zh) | 一种无人机取水系统 | |
CN113775233A (zh) | 一种轻量化易装式复合绝缘横担 | |
CN209052321U (zh) | 电杆运输辅助装置 | |
CN208948577U (zh) | 一种通信线缆绕线盘 | |
CN105119191A (zh) | 一种电缆卡线拉头 | |
CN216471649U (zh) | 一种活动式钢带夹组合装置 | |
CN205004679U (zh) | 一种电缆卡线拉头 | |
CN206617183U (zh) | 一种大变形周期让压锚杆 | |
CN208187609U (zh) | 一种连杆扩体装置 | |
CN214656370U (zh) | 一种斜拉索梁端辅助压锚的装置 | |
CN211605917U (zh) | 一种旋转式地线牵引器 | |
CN208533870U (zh) | 一种建筑工程用钢筋续接装置 | |
CN211845520U (zh) | 一种提绳不易脱出的包装盒 | |
CN215047837U (zh) | 一种电梯钢丝绳预张拉装置 | |
CN217680020U (zh) | 预应力刻痕钢绞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