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15496U - 便携式医疗防护服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医疗防护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15496U
CN213215496U CN202021306114.6U CN202021306114U CN213215496U CN 213215496 U CN213215496 U CN 213215496U CN 202021306114 U CN202021306114 U CN 202021306114U CN 213215496 U CN213215496 U CN 2132154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equipment box
protective clothing
driving
w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0611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立涛
段书霞
韩涵
佘开江
殷苏明
付迎坤
韩修恒
韩伟鹤
潘洪福
林建香
段玉堂
赵欣
王蓉
徐玉茵
范頔
闫钧
高文静
张丹丹
陈玮雯
柳小军
田林奇
周静
崔彬彬
陈琳
朱政辉
魏峥琦
李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Yadu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Yadu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Yadu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Yadu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0611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154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154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154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医疗防护服,本实用新型有效解决了现有的防护服及其附属设备较多导致医护人员转场工作时不便于携带的问题;解决的技术方案包括:该防护服配套有供气设备箱并且通过供气设备箱可将外界新鲜空气送入至防护服内并且将位于防护服内的污浊、潮湿的气体向外排出,医护人员可根据情况从而选择向防护服内输送干燥的气流或者正常的气流,当需要进行转场移动时,可将该防护服放置于供气设备箱内并且通过U形拉杆拉着设备箱进行移动,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携带负担。

Description

便携式医疗防护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医疗防护服。
背景技术
医用防护服是指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清洁人员等)及进入特定医药卫生区域的人群(如患者、医院探视人员、进入感染区域的人员等)所使用的防护性服装,其作用是隔离病菌、有害超细粉尘、酸碱性溶液、电磁辐射等,保证人员的安全和保持环境清洁;
当医护人员身处防护等级较高的区域进行工作时,通常会穿戴一体全封闭式防护服,而供气装置是全封闭防护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用于提供隔绝于外界污染气体的可供呼吸清洁空气并维持防护服内部的一定压力,虽然有些防护服具有外供气防护设备,但是该外供气备往往较为笨重,当医护人员前往工作地点时,需要将防护服、供气设备首先转移至工作地点,然后再进行穿戴,在转移过程中需要通过手提的方式对其进行转移,加之医护人员还需携带其他医疗设备,由此一来给医护人员带来较大的负担,不利于医护人员的正常医务工作;
鉴于以上,我们提供一种便携式医疗防护服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医疗防护服,该防护服配套有供气设备箱并且通过供气设备箱可将外界新鲜空气送入至防护服内并且将位于防护服内的污浊、潮湿的气体向外排出,医护人员可根据情况从而选择向防护服内输送干燥的气流或者正常的气流,当需要进行转场移动时,可将该防护服放置于供气设备箱内并且通过U形拉杆拉着设备箱进行移动,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携带负担。
便携式医疗防护服,包括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服腰部安装有腰带且腰带上安装有设备箱,所述设备箱内经隔板分隔为设备腔和存放腔,所述设备腔内固定安装有消杀箱且设备腔远离腰带一侧壁安装有与消杀箱连通的送风装置,所述消杀箱上端连通有导气管且导气管伸出设备箱一端经软管与防护服上端连通,所述防护服上设置有若干单向阀且单向阀满足:气体只能由内向外穿过防护服;
所述导气管内同轴心固定有干燥管,所述干燥管下部轴向滑动安装有底部封闭的移动筒且移动筒下部外圆面上均布设置有若干通孔,位于干燥管下方的导气管内固定安装与移动筒相配合的圆环,所述移动筒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设备箱底部安装有移动轮且设备箱远离存放腔一侧竖向滑动设置有U形拉杆。
优选的,所述移动筒底壁上同轴心固定有内螺纹筒且干燥管内转动安装有与内螺纹筒螺纹配合的螺杆,驱动装置包括与螺杆同轴转动的且置于干燥管外的驱动蜗轮,所述驱动蜗轮啮合有转动安装于干燥管内的驱动蜗杆且驱动蜗杆向外伸出导气管,驱动蜗杆伸出导气管一端套固有驱动齿轮且驱动齿轮啮合有竖向滑动安装于设备箱顶壁的齿条,所述齿条背离驱动齿轮一侧固定有定位块且定位块上下两端倒直角设置,所述设备箱顶壁上固定有L形杆且L形杆竖向中间部位经定位弹簧连接有与之滑动配合的定位柱。
优选的,所述U形拉杆内竖向滑动安装有U形架且U形架与U形拉杆之间连接有伸缩弹簧,所述U形架两悬臂下端固定有三角斜块且U形拉杆内滑动安装有与三角斜块相配合的触发斜块,所述触发斜块与U形拉杆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且触发斜块下端一体设置有L形架,所述L形架横向部位伸出U形拉杆且设备箱内竖向间隔设有与L形架横向部位相配合的定位孔。
优选的,两所述移动轮轴上套固有传动蜗杆且传动蜗杆配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内的传动蜗轮,传动蜗轮同轴转动有传动齿轮且传动齿轮啮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内的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轴上竖向间隔设置有两反向安装的第一单向齿轮、第二单向齿轮,即,主动齿轮轴转动时只能驱动其中一个单向齿轮转动,所述第一单向齿轮啮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内的从动齿轮且从动齿轮啮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内的惰轮,所述惰轮与第二单向齿轮啮合,所述从动齿轮驱动有发电装置。
优选的,所述从动齿轮轴上套固有从动蜗杆且从动蜗杆啮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内的从动蜗轮,所述从动蜗轮经皮带轮组驱动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内的环形齿圈且环形齿圈啮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内的发电齿轮,发电装置包括设置于设备箱内且与发电齿轮同轴转动的导电框,所述设备箱内安装有两磁极相向设置的磁铁且导电框设置于两磁铁之间,所述导电框输出端电性连接有整流器且经整流器与蓄电池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在于:
(2)在本方案中,当需要将防护服、供气设备进行转场移动时,可将该防护服放置于设备箱内并且将收缩至设备箱内的U形拉杆向外拉出后,通过U形拉杆拉着设备箱进行转场移动,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携带负担,当移动至工作地点后,医护人员取出防护服然后进行穿戴并且通过腰带将该设备箱固定在腰部,进而通过设备箱实时箱防护服内输送新鲜的外界空气;
(2)该防护服可实时将外界新鲜空气送入至防护服内并且将位于防护服内的污浊、潮湿的气体向外排出,医护人员可根据情况从而选择向防护服内输送干燥的气流(防护服内空气湿度较大时)或者正常的气流(防护服内空气湿度处于正常范围内时);
(3)另外,当医护人员通过U形拉杆拉着设备箱进行转场移动时,可通过移动轮轴驱动设置于设备箱内的发电装置并且通过发电装置向蓄电池进行充电,即,在转场移动的过程中,可实时为蓄电池进行充电,为供气设备的工作提供充足的电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备箱与防护服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设备箱与腰带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设备箱剖视后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定位柱与L形杆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设备箱部分剖视后U形拉杆与设备箱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U形拉杆与U形架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导气管剖视后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导气管、干燥管剖视后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筒与干燥管分离后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发电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发电装置正视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发电装置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单向齿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图14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医疗防护服1,参照附图1所示,包括防护服1(防护服1为一体式全封闭防护服1),其特征在于,我们在防护服1腰部可拆卸安装有腰带2,当医护人员穿戴好一体式防护服1后,通过腰带2将设备箱3固定在身体腰部位置,参照附图4所示,设备箱3内经隔板4分隔为设备腔5和存放腔6(存放腔6内用于放置防护服1,参照附图2所示,我们在存设备箱3上转动安装有门板47且通过锁扣将门板47定位在设备箱3上),我们在设备腔5内固定安装有消杀箱7且设备腔5远离腰带2一侧壁安装有与消杀箱7连通的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转动安装于设备箱3远离腰带2一侧壁的扇叶48且扇叶48有固定安装于消杀箱7内的电机49驱动,如附图4、6所示),我们在消杀箱7内侧壁上安装有紫外线灯31并且紫外线灯31串联于电机49电性回路中,当电机49启动带动扇叶48向消杀箱7内输送外界空气时,紫外线灯31同时工作(所述电机49电性连接有设置于设备箱3内的蓄电池),为进入至消杀箱7内的空气进行消毒、杀菌作业;
参照附图4所示,我们在消杀箱7上端连通有导气管8且导气管8伸出设备箱3一端经软管与防护服1上端连通(所述导气管8伸出设备箱3一端可拆卸安装有软管且软管与防护服1上端连接部位同样可拆卸,具体的拆卸方式所述领域技术人员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管道连接方式进行设置,加之,其拆卸方式不是本方案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故,在此不做过多描述),我们将拆卸后的软管放置于存放腔内使得其便于携带,之所以选择软管另一端与防护服1上端(可将软管与防护服1头套部位进行连通)连通,是为了将送入至防护服1内的空气,由上而下在防护服1内进行移动并且将原本位于防护服1内的污浊的空气(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以及人体向外排出汗液的挥发),通过设置于防护服1本体上的单向阀向外排出,在单向阀的作用下,使得防护服1内的气压始终稍大于外界大气压(此时也不妨碍医护人员的正常呼吸),我们可在防护服1位于人体胳膊、大腿部位分别安装有单向阀,当送风装置向防护服1内输送新鲜空气时(伴随着外界新鲜空气不断的进入至防护服1内,导致防护服1内压强增大),使得原本位于防护服1内的空气经单向阀向外排出,关于单向阀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单向阀并且对其在适合本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从而将其安装在防护服1本体上,单向阀为现有技术并且不是本方案的改进点,故,再次不做过多描述;
参照附图8所示,我们在导气管8内同轴心固定有干燥管9(所述干燥管9上下两端通透),所述干燥管9下部轴向滑动安装有底部封闭的移动筒10且移动筒10下部外圆面上均布设置有若干通孔11,当医护人员感觉到防护服1内的空气湿度较大时,通过驱动装置带动移动筒10向下移动以至当设置于移动筒10下部外圆面上的若干通孔11向下移动至位于圆环12下端时,此时停止移动移动筒10并且移动筒10外径和圆环12内径保持相同,即,如附图8中所示,此时,由送风装置送入至消杀箱7内并且完成消毒、杀菌作业的新鲜空气经导气管8向上移动并且通过设置于移动筒10下部的若干通孔11进入至移动筒10内,而后进入至干燥管9内,我们在干燥管9内固定放置有硅胶干燥剂并且实现对气体的干燥处理,使得干燥后的气体向上经软管进入至防护服1内,进而为医护人员提供新鲜外界空气的同时,降低防护服1内的空气湿度,加之送风装置的不断工作,使得空气气流不断的在防护服1内进行移动(软管向防护服1内输送新鲜空气,防护服1内污浊的空气经单向阀向外排出,形成对流,使得防护服1内产生一定的风速),为医护人员在防护服1内提供一个干燥且凉爽的的气体环境空间;
当防护服1内的湿度降低或者医护人员不再感到湿气较大时,此时,通过驱动装置带动移动筒10向上沿着干燥管9进行移动,以至,移动至如附图9中所示位置,此时移动筒10下部开始有通孔11部位完全滑入至干燥管9内,并且通过移动筒10实现将干燥管9下端开口封堵的效果,此时从消杀箱7出来的新鲜空气经导气管8与干燥管9外壁之间的空间直接进入至防护服1内并且为医护人员提供新鲜的外界空气;
参照附图6所示,我们在设备箱3底部安装有移动轮13且设备箱3远离存放腔6一侧竖向滑动设置有U形拉杆14,当医护人员进行转场移动时,将U形拉杆14向外拉出设备箱3并且通过U形拉杆14拉动设备箱3移动,此时该设备箱3类似于一个小的行李箱,医护人员通过拉着设备箱3进行转场大大降低了在转场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负担,当医护人员将该设备箱3佩戴在腰部位置时,将U形拉杆14收缩至设备箱3内,如附图2、3所示,不妨碍医护人员的正常佩戴。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参照附图9所示,我们在移动筒10底壁上同轴心固定有内螺纹筒15且干燥管9内转动安装有与内螺纹筒15螺纹配合的螺杆16,驱动装置包括与螺杆16同轴转动的且置于干燥管9外的驱动蜗轮17,所述驱动蜗轮17啮合有转动安装于干燥管9内的驱动蜗杆18且驱动蜗杆18向外伸出导气管8,参照附图5所示,我们在驱动蜗杆18伸出导气管8一端套固有驱动齿轮19且驱动齿轮19啮合有竖向滑动安装于设备箱3顶壁的齿条20,当移动筒10处于如附图8所示位置时,固定安装在齿条20上的定位块21与L形杆22的配合关系如附图5中所示,此时定位块21下端倒直角部位抵触于定位柱24上并且定位柱24伸出L形杆22一端倒圆角设置,此时定位块21上端抵触于设备箱3顶壁,即,齿条20在定位柱24的作用下处于被限位状态(定位弹簧23通过定位柱24施加给定位块21倒直角部位一个作用力),当需要调节移动筒10的位置时,即,需要将移动筒10上移时,此时我们向下按压齿条20并且通过定位块21倒直角部位迫使定位柱24朝着压缩定位弹簧23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定位块21向下越过定位柱24,以至定位块21下端面抵触于L形杆22横向部位时,此时定位块21上端倒直角部位刚好抵触于定位柱24倒圆角部位,此时齿条20通过与之啮合的驱动齿轮19带动移动筒10向上移动至如附图9中所示位置,此时完成气流输送通道的切换。
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参照附图6所示,所述U形拉杆14内竖向滑动安装有U形架25且U形架25与U形拉杆14之间连接有伸缩弹簧26,我们在U形拉杆14内设置有与U形架25相适配的空腔,当U形架25处于如附图6所示位置时,此时固定安装在U形架25悬臂下端的三角斜块27斜面抵触于与之相配合的触发斜块28斜面上并且使得与触发斜块28一体设置的L形架30的横向部位插入至设置于设备箱3内的定位孔53中(所述L形架30横向部位向外穿出U形拉并且与U形拉杆14之间滑动配合安装),实现对U形拉杆14的定位,此时触发斜块28与之一体设置的L形架30在三角斜块27与复位弹簧29的作用下处于被定位状态;
当需要将U形杆向外拉出时,此时我们向下按U形架25并且使得连接于U形架25与U形拉杆14之间的伸缩弹簧26被压缩,伴随着U形架25的向下移动,则通过与之连接的三角斜块27迫使触发斜块28朝着压缩复位弹簧29的方向在U形拉杆14内进行移动,进而使得L形架30横向部位从与之对应的定位孔53中向外退出,此时U形拉杆14处于自由状态,我们向上拉动U形拉杆14以至使得L形架30向上移动至与位于上方的定位孔53相对应位置处时(在向上拉动U形拉杆14的过程中我们松开对U形架25的按压),L形架30横向部分在复位弹簧29的作用下插入至位于上方的定位孔53中,再次实现对U形拉杆14的定位,此时我们可通过U形拉杆14拉动设备箱3在地面上移动,医护人员无需通过手提的方式进行转场移动,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
实施例4,在实施例1基础上,参照附图11所示,我们在设备箱3两侧壁转动安装有移动轮13且两所述移动轮13轴上套固有传动蜗杆32(移动轮13套固在移动轮13轴上并且移动轮13轴转动安装于设备箱3),传动蜗杆32配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3内的传动蜗轮33,传动蜗轮33同轴转动有传动齿轮34且传动齿轮34啮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3内的主动齿轮35,当医护人员拉着设备箱3进行转场时,此时两所述移动轮13轴同步进行转动进而通过传动蜗杆32、传动蜗轮33带动传动齿轮34转动,传动齿轮34通过与之啮合的主动齿轮35进而带动主动齿轮35轴转动,参照附图14所示,所述第一单向齿轮36、第二单向齿轮37结构相同,包括间隔环绕设置于单向齿轮内圆面的棘齿54,我们在主动齿轮35轴上转动安装有与棘齿54相配合的棘爪55且主动齿轮35轴上安装有抵触于棘爪55上的弹性橡胶块56(弹性橡胶块56的设置是为了当单向齿轮和与之对应的主动齿轮35轴发生相对转动时,使得棘爪55进行复位),我们将第一单向齿轮36、第二单向齿轮37转动安装于主动齿轮35轴上且使得当主动齿轮35轴转动时,只能带动其中一个单向齿轮进行转动;
当医护人员拉着设备箱3进行转场移动时,医护人员有可能是拉着设备箱3向前移动(此时我们设定移动轮13为正转)或者是推着设备箱3向前移动(此时移动轮13为反转),我们设定当移动轮13正转时带动主动齿轮35轴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当移动轮13反转时带动主动齿轮35组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我们设定当移动轮13正转时能够带动第一单向齿轮36同步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主动齿轮35轴与第二单向齿轮37之间产生空转),第一单向齿轮36带动与之啮合的从动齿轮38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带动惰轮39沿着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由于惰轮39与第二单向齿轮37啮合,此时惰轮39带动与之啮合的第二单向齿轮37沿着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进而使得第二单向齿轮37与主动齿轮35轴之间产生相对转动;
随之,当移动轮13反转时能够带动第二单向齿轮37同步沿着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此时主动齿轮35轴与第一单向齿轮36之间产生空转),第二单向齿轮37带动与之啮合的惰轮39同步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惰轮39带动与之啮合的从动齿轮38沿着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即,不管医护人员是拉着设备箱3移动(移动轮13正转)或推着设备箱3移动(移动轮13反转),最终都会驱动从动齿轮38沿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使得从动齿轮38始终朝着固定的一个方向进行转动),进而通过从动齿轮38带动发电装置进行发电。
实施例5,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参照附图11所示,所述从动齿轮38轴上套固有从动蜗杆40且从动蜗杆40啮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3内的从动蜗轮41,所述从动蜗轮41经皮带轮组42驱动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3内的环形齿圈43且环形齿圈43啮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3内的发电齿轮44,我们在设备箱3内转动安装有与发电齿轮44同轴转动的导电框45,我们在设置导电框45的时候,所述导电框45为矩形框并且在其中轴线位置上固定安装绝缘轴(矩形框一端闭合、另一端断开),使得发电齿轮44套固在绝缘轴上,当发电齿轮44转动时进而同步带动导电框45进行转动,由于导电框45设置在两磁极相对的磁铁46之间(两磁铁46的N级和S级相向设置),进而导电框45在两磁体形成的磁场内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参照附图13所示,所述导电框45输出端包括固定安装在设备箱3底壁上且与发电齿轮44同轴心设置的圆筒50,我们在圆筒50内圆面上间隔固定安装有两环形圈52,所述导电框45远离发电齿轮44一端(即,导电框45断开一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弧形板51且两弧形板51未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弧形板51与之对应的环形圈52之间转动安装配合,所述环形圈52、弧形板51与导电框45一样均为导电材质制成,当导电框45在两磁铁46之间形成的磁场内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电框45断开一端产生感应电动势,即,在两环形圈52之间产生感应电动势,我们在两环形圈52之间通过导线串联有电压调节器、整流器,然后分别与蓄电池的正负极进行电连接,实现为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效果;
由于医护人员拉动设备箱3移动的速度会不同,有快有慢,因此导电框45在两磁铁46之间的磁场中的转动速度也不同,为了给蓄电池提供一个恒定的充电电压,我们在蓄电池充电回路中设置有电压调节器,使得充电电压始终稳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此外我们还需要在充电回路中设置有整流器,使得导电框45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交流电变为直流电,方可为蓄电池进行充电,关于闭合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并且产生交流电,用于为蓄电池充电属于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方式,再结合本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优化设置,故在此不做过多描述;
在本方案中,所用到的一些齿轮以及传动轴等传动部件,其材质均选用较轻的材质加工而成(如采用PTFE塑料,俗称的塑料王),便于实现设备箱3整体轻量化的设置。
在本方案中,当需要将防护服1、供气设备进行转场移动时,可将该防护服1放置于设备箱3内并且将收缩至设备箱3内的U形拉杆14向外拉出后,通过U形拉杆14拉着设备箱3进行转场移动,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携带负担,当移动至工作地点后,医护人员取出防护服1然后进行穿戴并且通过腰带2将该设备箱3固定在腰部,进而通过设备箱3实时箱防护服1内输送新鲜的外界空气;
该防护服1可实时将外界新鲜空气送入至防护服1内并且将位于防护服1内的污浊、潮湿的气体向外排出,医护人员可根据情况从而选择向防护服1内输送干燥的气流(防护服1内空气湿度较大时)或者正常的气流(防护服1内空气湿度处于正常范围内时);
另外,当医护人员通过U形拉杆14拉着设备箱3进行转场移动时,可通过移动轮13轴驱动设置于设备箱3内的发电装置并且通过发电装置向蓄电池进行充电,即,在转场移动的过程中,可实时为蓄电池进行充电,为供气设备的工作提供充足的电能,当然,在本方案中蓄电池同样可经充电适配器连接外接插座进行充电。
上面所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应该理解为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实用新型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便携式医疗防护服,包括防护服(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服(1)腰部安装有腰带(2)且腰带(2)上安装有设备箱(3),所述设备箱(3)内经隔板(4)分隔为设备腔(5)和存放腔(6),所述设备腔(5)内固定安装有消杀箱(7)且设备腔(5)远离腰带(2)一侧壁安装有与消杀箱(7)连通的送风装置,所述消杀箱(7)上端连通有导气管(8)且导气管(8)伸出设备箱(3)一端经软管与防护服(1)上端连通,所述防护服(1)上设置有若干单向阀且单向阀满足:气体只能由内向外穿过防护服(1);
所述导气管(8)内同轴心固定有干燥管(9),所述干燥管(9)下部轴向滑动安装有底部封闭的移动筒(10)且移动筒(10)下部外圆面上均布设置有若干通孔(11),位于干燥管(9)下方的导气管(8)内固定安装与移动筒(10)相配合的圆环(12),所述移动筒(10)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设备箱(3)底部安装有移动轮(13)且设备箱(3)远离存放腔(6)一侧竖向滑动设置有U形拉杆(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医疗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筒(10)底壁上同轴心固定有内螺纹筒(15)且干燥管(9)内转动安装有与内螺纹筒(15)螺纹配合的螺杆(16),驱动装置包括与螺杆(16)同轴转动的且置于干燥管(9)外的驱动蜗轮(17),所述驱动蜗轮(17)啮合有转动安装于干燥管(9)内的驱动蜗杆(18)且驱动蜗杆(18)向外伸出导气管(8),驱动蜗杆(18)伸出导气管(8)一端套固有驱动齿轮(19)且驱动齿轮(19)啮合有竖向滑动安装于设备箱(3)顶壁的齿条(20),所述齿条(20)背离驱动齿轮(19)一侧固定有定位块(21)且定位块(21)上下两端倒直角设置,所述设备箱(3)顶壁上固定有L形杆(22)且L形杆(22)竖向中间部位经定位弹簧(23)连接有与之滑动配合的定位柱(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医疗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拉杆(14)内竖向滑动安装有U形架(25)且U形架(25)与U形拉杆(14)之间连接有伸缩弹簧(26),所述U形架(25)两悬臂下端固定有三角斜块(27)且U形拉杆(14)内滑动安装有与三角斜块(27)相配合的触发斜块(28),所述触发斜块(28)与U形拉杆(14)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29)且触发斜块(28)下端一体设置有L形架(30),所述L形架(30)横向部位伸出U形拉杆(14)且设备箱(3)内竖向间隔设有与L形架(30)横向部位相配合的定位孔(5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医疗防护服,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移动轮(13)轴上套固有传动蜗杆(32)且传动蜗杆(32)配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3)内的传动蜗轮(33),传动蜗轮(33)同轴转动有传动齿轮(34)且传动齿轮(34)啮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3)内的主动齿轮(35),所述主动齿轮(35)轴上竖向间隔设置有两反向安装的第一单向齿轮(36)、第二单向齿轮(37),即,主动齿轮(35)轴转动时只能驱动其中一个单向齿轮转动,所述第一单向齿轮(36)啮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3)内的从动齿轮(38)且从动齿轮(38)啮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3)内的惰轮(39),所述惰轮(39)与第二单向齿轮(37)啮合,所述从动齿轮(38)驱动有发电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医疗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38)轴上套固有从动蜗杆(40)且从动蜗杆(40)啮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3)内的从动蜗轮(41),所述从动蜗轮(41)经皮带轮组(42)驱动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3)内的环形齿圈(43)且环形齿圈(43)啮合有转动安装于设备箱(3)内的发电齿轮(44),发电装置包括设置于设备箱(3)内且与发电齿轮(44)同轴转动的导电框(45),所述设备箱(3)内安装有两磁极相向设置的磁铁(46)且导电框(45)设置于两磁铁(46)之间,所述导电框(45)输出端电性连接有整流器且经整流器与蓄电池连接。
CN202021306114.6U 2020-07-07 2020-07-07 便携式医疗防护服 Active CN2132154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06114.6U CN213215496U (zh) 2020-07-07 2020-07-07 便携式医疗防护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06114.6U CN213215496U (zh) 2020-07-07 2020-07-07 便携式医疗防护服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15496U true CN213215496U (zh) 2021-05-18

Family

ID=75886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06114.6U Active CN213215496U (zh) 2020-07-07 2020-07-07 便携式医疗防护服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154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09225A (en) Personal ventilating system
CN204275217U (zh) 心内科用电动呼吸机
CN207681114U (zh) 一种电气设备用除尘装置
CN213215496U (zh) 便携式医疗防护服
CN111602906A (zh) 一种清洁防护服
CN209544980U (zh) 一种通信工程用电力设备散热装置
CN104815378A (zh) 传染病科自动过滤式呼吸装置
CN111713786B (zh) 便携式医疗防护服
CN111840602A (zh) 一种口罩消毒设备
CN113925571A (zh) 一种皮肤科护理用便捷式去死皮装置
CN108392142A (zh) 一种智能家居多用清灰装置
CN205108193U (zh) 新型重症监护急救车
CN205515644U (zh) 护理用灭菌消毒装置
CN214888301U (zh) 一种防护服自动脱卸收纳装置
CN211270508U (zh) 一种便捷式的环保除尘设备
CN209270403U (zh) 一种医院消毒供应室用能源控制装置
CN111743453A (zh) 一种组合式消毒装置
GB2597531A (en) Cordless hybrid photovoltaic powered, wireless powered air-purifying respirator self-ventilating helmet
CN214485117U (zh) 一种用于口罩的灭菌消毒机
CN111514391A (zh) 一种急诊内科用快速安全吸痰器
CN213247080U (zh) 一种清洁防护服
DE202015100925U1 (de) Sterilisationsvorrichtung
CN110841384A (zh) 一种基于口腔诊疗飞溅物的吸附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N220989358U (zh) 一种大内科临床用呼吸装置
CN203235055U (zh) 太阳能空气微波杀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