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12421U - 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12421U
CN213212421U CN202022714231.2U CN202022714231U CN213212421U CN 213212421 U CN213212421 U CN 213212421U CN 202022714231 U CN202022714231 U CN 202022714231U CN 213212421 U CN213212421 U CN 2132124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
contact terminal
section
elastic arm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1423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国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1423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124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124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124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其用于安装至电路板设有的通孔中,其包括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第一弹性臂包括朝向所述第二弹性臂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凸起及位于相邻两所述第一凸起之间的第一凹槽,第二弹性臂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弹性臂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凸起及位于相邻两所述第二凸起之间的第二凹槽,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抵触啮合,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一抵触啮合。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凸起和一个第二凹槽以及至少两个第二凸起和一个第一凹槽,且将多个凸起与凹槽的接设计为面接触,增加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弹性臂的啮合稳定性,减少啮合过程中的相对扭矩,提高压入式接触端子的插拔稳定性。

Description

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连接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带有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的的压入式接触端子,如公开号为JP2000505590A的专利申请,该类压入式接触端子采用压入的方式安装至电路板的通孔中,压入式接触端子包括插入部、肩部以及位于插入部与肩部之间以压入所述通孔内的鱼眼部。鱼眼部包括不同形状的开口以及位于开口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弹性臂。当鱼眼部压入电路板的通孔内时,该对弹性臂受通孔壁的挤压向开口内发生弹性变形,进而达到固持的效果。该类压入式接触端子在插入电路板的通孔后,该对弹性臂变形后相互的之间所形成的开口会减小,但仍会形成一定的缝隙,因此该类压入式接触端子的保持力会较弱,且在长时间使用后,弹性臂容易发生疲劳变形,影响压入式接触端子的安装稳定性。
又根据公开号为US5564954A的专利申请,该类压入式接触端子的一对弹性臂分别设置一个向开口内凸伸的凸起部,该对凸起部左右对齐,当鱼眼部压入电路板的通孔内时,该对凸起部相互对齐抵持,进而防止弹性臂过度变形。其压入式接触端子在插入电路板的通孔后,该对弹性臂的凸起部左右对齐并相互抵持,由于凸起部部采用点接触或者平面接触,在鱼眼部插入电路板通孔的过程中,凸起部之间发生破碎形式的挤压变形且不可恢复;凸起部的点接触或者面接触的接触方式在抵持过程中也容易加快对凸起部的磨损,且凸起部仅分布于弹性臂的中部范围,受压变形也会加剧弹性臂的局部受压较大,且端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窜动现象容易产生端子的凸起部间的对接滑落现象,不能保持与电路板插孔的稳定固持,并且,该对凸起部对齐也会导致相互之间的间隙变大,一方面会导致为了适应较小插入孔的配合环境下,端子的弹性臂的设计厚度不够,进而引起弹性力不足,降低其挠度,而且单个锥状的凸起部的制造难度也会加大。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加插入电路板的保持力的,防止弹性臂的过度变形的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压入式接触端子,用于插入一电路板上开设的导电的通孔中,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设有压入所述通孔内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包括一纵向延伸的鱼眼间隙及形成所述鱼眼间隙的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及所述第二弹性臂沿纵向方向弯折延伸并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上位于所述鱼眼间隙的横向两侧,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朝向所述第二弹性臂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凸起及形成于每相邻两所述第一凸起之间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弹性臂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凸起及形成于每相邻两所述第二凸起之间的第二凹槽,当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插入所述通孔中,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被保持在所述通孔的内壁,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相向弹性形变,所述第一凸起与横向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抵触啮合,所述第二凸起与横向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抵触啮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及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抵触啮合为弧面抵触。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为截面边缘呈圆弧状,且具有沿一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横向方向的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柱状凸起,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为截面边缘呈圆弧状,且具有沿所述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孔状凹陷。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为截面边缘呈梯形形状,且具有沿一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横向方向的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柱状凸起,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为截面边缘呈梯形形状,且具有沿所述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孔状凹陷。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均与所述第二凹槽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产生面抵触,所述第二凸起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均与所述第一凹槽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产生面抵触。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的相互抵触为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的相互抵触为过盈配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凸起的数量差值为1。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凸起的数量相等。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均包括朝所述鱼眼间隙向下弧状延伸的插入段、自所述插入段向上延伸的过渡段、自所述过渡段向上延伸的配合段及连接两所述配合段之间的连接段,当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插入所述通孔时,所述配合段抵接于所述通孔的内壁,所述若干第一凸起分布于所述第一弹性臂的所述配合段,所述若干第二凸起分布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所述配合段。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还分布于所述第一弹性臂设有的所述过渡段,所述第二凸起还分布于所述第二弹性臂设有的所述过渡段。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还分布于所述第一弹性臂设有的所述插入段,所述第二凸起分布于所述第二弹性臂还设有的所述插入段。
进一步,分布于所述配合段的所述第一凸起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的配合为过盈配合,分布于所述配合段的所述第二凸起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的配合为过盈配合,分布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插入段的所述第一凸起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的配合为间隙配合,分布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插入段的所述第二凸起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的配合为间隙配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及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抵触啮合后,所述鱼眼间隙于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顶侧具有第一水滴部,所述鱼眼间隙于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底侧具有第二水滴部,所述第一水滴部的顶部相对于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的对称轴(C-C)朝向一侧偏转,所述第二水滴部的底部相对于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的对称轴(C-C)朝向另一侧偏转。
进一步,所述第一水滴部朝向于所述纵向方向上最靠近自身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凸起或所述第二凸起所在一侧方向偏转,所述第二水滴部朝向于纵向方向上最靠近自身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凸起或所述第二凸起所在一侧方向偏转。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于鱼眼间隙内均为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于鱼眼间隙内均为过盈配合。
进一步,位于所述鱼眼间隙在纵向方向的中间位置的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截面积分别大于位于所述鱼眼间隙在纵向方向的两端位置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截面积。
进一步,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所述配合段的横向两外侧边缘沿着所述纵向方向直线延伸。
一种连接器,包括外壳,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设于所述外壳。
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器中固持的压入式接触端子,通过在一对弹性臂上均设置至少两个凸起及位于相邻的所述两个凸起之间的一个凹槽。增加压入式接触端子插入电路板的保持力,防止弹性臂的过度变形,保证了压入式接触端子的安装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压入式接触端子插入电路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压入式接触端子的立体图。
图3为图2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压入式接触端子的正视图。
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压入式接触端子插入电路板的正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压入式接触端子插入电路板的侧视图。
图8为图7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压入式接触端子的侧视图。
图10为图9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压入式接触端子插入电路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压入式接触端子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2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压入式接触端子的正视图。
图15为图14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压入式接触端子插入电路板的正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压入式接触端子插入电路板的侧视图。
图18为图17中沿D-D线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压入式接触端子的侧视图。
图20为图19中沿E-E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配合”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20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该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应用于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的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壳体,若干本实用新型中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排列并固持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器与一电路板200插接配合,具体插接过程中,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对应插入电路板200上设置的对应配合的具有导电材料层的通孔201内。本实用新型针对连接器上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进行详细的技术方案描述。其中图1至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1至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凸起和凹槽的的截面边缘形状不一样。而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插入段、过渡段及配合段的凸起和凹槽配合的方式不一样。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的数量与第二凸起的数量相差为1,而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的数量与第二凸起的数量相等。以下,将作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10,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用于插入至电路板200,所述电路板200对应设有一通孔201,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插入所述通孔201中并被保持在所述通孔201设有的内壁2011。所述内壁2011上设有与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接触的所述导电材料层。
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包括位于所述通孔201上端的不进入所述通孔201的基部1及插入所述通孔201内的弹性部2。所述弹性部2包括一纵向延伸的鱼眼间隙23及形成所述鱼眼间隙23的第一弹性臂21及第二弹性臂22。所述第一弹性臂21及所述第二弹性臂22沿纵向方向向下弯折延伸并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上位于所述鱼眼间隙23的横向两侧。所述第一弹性臂21包括靠近所述第二弹性臂22的第一内侧211及远离所述第二弹性臂22的第一外侧212。所述第一弹性臂21包括自所述第一内侧211朝向所述第二弹性臂22方向凸起设置的若干第一凸起2111及形成于每相邻两所述第一凸起2111之间的第一凹槽2112。所述第二弹性臂22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内侧211的第二内侧221及远离所述第一内侧211的第二外侧222。所述第二弹性臂22包括自所述第二内侧221朝向所述第一弹性臂21凸起设置的若干第二凸起2211及形成于每相邻两所述第二凸起2211之间的第二凹槽2212。所述第一凸起2111及所述第二凸起2211在说明书内统称为凸起,所述第一凹槽2112及所述第二凹槽2212在说明书内统称为凹槽。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凸起2111及位于相邻所述两个第一凸起2111之间的一个所述第一凹槽2112,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凸起2211及位于相邻所述两个第二凸起2211之间的一个所述第二凹槽2212。一个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抵触啮合,一个所述第二凸起2211与所述第一凹槽2112抵触啮合。多个凸起与对应凹槽配合增加第一弹性臂21与第二弹性臂22的啮合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啮合渐进对接过程中的相对扭矩,提高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插拔稳定性。
请参照图1至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
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第一弹性臂21与第二弹性臂22均包括朝所述鱼眼间隙23向下弧状延伸的插入段24、自所述插入段24向上延伸的过渡段25、自所述过渡段25向上延伸的配合段26及连接两所述配合段26之间的连接段27。当将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插入所述通孔201时,先是所述插入段24进入所述通孔201,然后是所述过渡段25通过所述通孔201,接下来是所述配合段26插入所述通孔201,直至所述配合段26固持于所述通孔201内并被保持。所述配合段26的横向外侧边缘沿纵向方向直线延伸,也即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外边缘与通孔201的内壁2011的配合方式为面配合,而不是点配合。所述凸起和凹槽分布于所述配合段26、过渡段25及插入段24,在插入的过程中,各段的凸起和凹槽自底部至顶部渐进啮合。所述多个凸起和凹槽可以只设置在配合段26,以令所述配合段26的所述凸起和对应所述凹槽相互过盈配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还可设置于所述过渡段25和插入段24。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的相互配合及第二凸起2211与所述第一凹槽2112的相互配合可以选择全段(配合段26、过渡段25及插入段24)过盈配合也可以选择分段(配合段26、过渡段25或插入段24)过盈配合。当凹槽和凸起的配合形式为过盈配合形式则相互稳定卡持的第一弹性臂21和第二弹性臂22会受到凸起和凹槽的过盈配合的反作用力而相互背离地朝向对应的通孔201的内壁2011抵持。至少应该满足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分布于所述配合段26的第一凸起211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2212是过盈配合,分布于所述配合段26的第二凸起2211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2112是过盈配合。多个凸起和对应的凹槽过盈啮合,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配合段26与通孔201配合时接受过盈配合提供的反向力,增加第一弹性臂21、第二弹性臂22与电路板通孔201的配合强度,同时配合段26的外侧边缘与通孔201的内壁2011为面配合,可以增大作用力的承受面积,增强与通孔201的固持强度,且更大的承受面积能够更好的承接凸起和凹槽的配合反作用力,提升压入式接触端子的整体承力能力。
若选择全段(配合段26、过渡段25及插入段24)均为过盈配合,分布于所述配合段26、过渡段25及插入段24上的第一凸起2111与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二凹槽2212均设置为过盈配合,分布于所述配合段26、过渡段25及插入段24上的第二凸起2211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2112也均设置为过盈配合,使得所述凸起与对应的凹槽在压入式接触端子100插入所述通孔201的过程中,全段都受到过盈配合产生的方向弹力,即第一弹性臂21和第二弹性臂22的相互反作用力发生于全段范围,反向作用力最大,可以整体性地增加压入式接触端子100与通孔201内壁2011之间的牢固抵持。多个凸起和对应凹槽过盈啮合,使啮合过程中由插入段24、过渡段25、配合端26的顺序依次由下向上逐渐多点导引渐进啮合,进而获得第一弹性臂21和第二弹性臂22更加稳定的啮合状态,增加第一弹性臂21和第二弹性臂22整体的扛扭矩能力,提供端子的插拔寿命。
但因为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在插入通孔201的过程中于各段(插入段24、过渡段25、配合段26)的进入顺序是渐进性的,因此各段的凸起和凹槽的啮合也是由底部至顶部逐步啮合,因此若选择全段均为过盈配合则可能于插入段的凸起和凹槽啮合过程中,由于接收该段的凸起和凹槽的过盈配合的反作用力,而造成插入所需的插入力过大,或者可能损坏压入式接触端子100或者通孔201。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分布于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插入段24和过渡段25的凹槽和凸起的配合设计为间隙配合,即分布于所述插入段24和过渡段25的第一凸起2111和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2212为间隙配合,分布于所述插入段24和过渡段25的第二凸起2211和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2112为间隙配合,进而利于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插入,而配合段26的凹槽和凸起的配合设计为过盈配合,即分布于所述配合段26的第一凸起211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2212是过盈配合,分布于所述配合段26的第二凸起2211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2112是过盈配合,即实现固定配合后,配合段26的凹槽和凸起的设置阻碍压入式接触端子100与通孔201配合的松动或脱出。多个凸起和对应的凹槽分段啮合,且过盈配合段发生于配合段26,但先进入配合的插入段24是非过盈配合状态,而是间隙配合,因此可以减小插入段24的插拔力而增加配合段26的插拔力,因此可以提高压入式接触端子100插入的容易度,增加压入式接触端子100脱出的难度。
在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和通孔201配合后,使用过程中会因为二者的外界使用环境的震动造成压入式接触端子100于通孔201内容易产生沿纵向方向的窜动,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可以选择将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过渡段25的凹槽和凸起的配合方式设置为过盈配合,但过盈配合的程度相对配合段26的过盈配合的程度调低,进而可以加强在晃动的使用环境中,压入式接触端子100与通孔201的稳定配合。即分布于所述配合段26及过渡段25的第一凸起2111与对应的第二凹槽2212为过盈配合,分布于所述插入段24的第一凸起2111与对应的第二凹槽2212为间隙配合;分布于所述配合段26及过渡段25的第二凸起2211与对应的第一凹槽2112为过盈配合,分布于所述插入段24的第二凸起2211与对应的第一凹槽2112为间隙配合。同时分布于过渡段25的第一凸起2111与对应的第二凹槽2212的过盈配合程度小于分布于配合段26的第一凸起2111与对应的第二凹槽2212的过盈配合程度,分布于过渡段25的第二凸起2211与对应的第一凹槽2112的过盈配合程度小于分布于配合段26的第二凸起2211与对应的第一凹槽2112的过盈配合程度。在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使用过程中,因为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容易于电路板200的通孔201内产生配合的窜动,因此配合段26和过渡段25均为潜在发生晃动的区域,因此于该两段上设置凸起和对应凹槽的啮合为过盈配合,可以增加在窜动配合段的啮合的稳定性和反向力的稳定性。进而可以保证在使用的各种状态下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与通孔201的稳定固持。
值得注意的是,过盈配合的有益效果不但体现于在压入式接触端子100插入配合的过程中,更加体现在拔出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过程中,过盈配合的配合力会于拔出过程中提供反向的回弹力,进而利于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第一弹性臂21及第二弹性臂22的回弹和拔出。
请参照图1至图10,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的抵触啮合为弧面抵触,所述第二凸起2211与所述第一凹槽2112的抵触啮合为弧面抵触。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凸起2211为截面边缘呈圆弧状,且具有沿一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横向方向的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柱状凸起,所述第一凹槽2112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为截面边缘呈圆弧状,且具有沿所述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孔状凹陷。请参考图4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2111的顶面和所述第一凹槽2112的底面形成一第一弧面2111a。所述第二凸起2211的顶面和所述第二凹槽2212的底面形成一第二弧面2211a。所述第一弧面2111a与所述第二弧面2211a相互抵持啮合。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和凹槽的配合不是点的配合而是弧面配合,再加之多个凸点和凹槽的弧面配合,提高了配合的稳定性,增加了过盈配合的受力面,进而可以提供更加稳定且增强的与电路板通孔201的配合效果。
请参照图11至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凸起和凹槽的具体截面形状除了采用弧形,还可以采用其他利于啮合过渡且受力均匀的面状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中,还提供一种第四实施方式,所述凸起和凹槽的的截面边缘形状是梯形,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和凹槽的截面边缘形状是圆弧形,此外,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其他部分完全一样,故,针对完全一样的部件,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标号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保持一致。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凸起2211’为截面边缘呈梯形形状,且具有沿一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横向方向的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柱状凸起,所述第一凹槽2112’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为截面边缘呈梯形形状,且具有沿所述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孔状凹陷。所述第一凸起2111’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均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产生面抵触,所述第二凸起2211’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均与所述第一凹槽2112’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产生面抵角。所述第一凸起2111’包括向所述第二弹性臂22’突出的第一顶面2111a’及位于所述第一顶面2111a’两侧倾斜设置的一对第一侧面2111b’。所述第一凹槽2112’包括朝远离所述第二弹性臂22’的方向凹设的第一底面2112a’及位于所述第一底面2112a’两侧的倾斜设置的一对侧面,所述一对侧面由所述第一凸起2111’的一对所述第一侧面2111b’构成。所述第二凸起2211’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弹性臂21’突出的第二顶面2211a’及位于所述第二顶面2211a’两侧的倾斜设置的一对第二侧面2211b’。所述第二凹槽2212’包括朝远离所述第一弹性臂21’的方向凹设的第二底面2212a’及位于所述第二底面2212a’两侧的倾斜设置的一对侧面,所述侧面由所述第二侧面2211b’构成。所述第一凸起2111’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均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构成梯形形状的三个面形成面接触,所述第二凸起2211’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均与所述第一凹槽2112’构成梯形形状的三个面形成面接触。具体地,所述第一顶面2111a’与所述第二底面2212a’面接触,所述第一侧面2111b’与所述第二侧面2211b’面接触,同时所述第二顶面2211a’与所述第一底面2112a’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起和凹槽的配合不是点的配合而是面的配合,再加之多个凸起和凹槽的面配合,提高了配合的稳定性,增加了过盈配合的受力面,降低磨损风险,进而可以提供更加稳定且增强的与电路板200的通孔201的配合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凸起211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凸起2211的数量相等。在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第二凸起2211的数量相等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凹槽及所述第二凸起2211与所述第一凹槽2112抵触啮合后,所述鱼眼间隙23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和第二凸起2211的顶侧具有第一水滴部231,所述鱼眼间隙23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和第二凸起2211的底侧具有第二水滴部232,所述第一水滴部231的顶部相对于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对称轴(C-C)朝向一侧偏转(因为第一弹性臂21和第二弹性臂22的顶部因为凸起和凹槽的分布差异,在对称轴(C-C)的两侧存在受力存在差异,因此造成第一水滴部231朝向受力较小的一侧偏转),所述第二水滴部232的底部相对于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对称轴(C-C)朝向另一侧偏转(因为第一弹性臂21和第二弹性臂22的底部部因为凸起和凹槽的分布差异,在对称轴(C-C)的两侧存在受力存在差异,因此造成第二水滴部232朝向受力较小的一侧偏转)。所述第一水滴部231朝向于所述纵向方向上最靠近自身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凸起2111或所述第二凸起2211所在一侧方向偏转,所述第二水滴部232朝向于纵向方向上最靠近自身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凸起2111或所述第二凸起2211所在一侧方向偏转。第一水滴部231和第二水滴部232的扭转反应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顶部和底部的受力存在相反方向的受力分量,进而增加了压入式接触端子(100)整体相对通孔201的偏转插入效果,进而可以增加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相对通孔201的固持力,增加了固持的稳定性。
具体地,请参照图8及图18所示,所述第一水滴部231朝向第二凸起2211的方向偏转,具有一个朝向第一弹性臂21的力F1。此时的F1并不是第一水滴部231只产生了一个方向的力,而是第一水滴部231朝向第一弹性臂21的方向的力大于朝向第二弹性臂22的方向的力的分量,故其表现形式为具有朝向第一弹性臂21的力分量F1。而第二水滴部232朝向第一凸起部2111的方向偏转,具有一个朝向第二弹性臂22的力F2。同理,此时的F2并不是第二水滴部232只产生了一个方向的力的分量,而是第二水滴部232朝向第二弹性臂22的方向的力大于朝向第一弹性臂21的方向的力,故其表现形式为具有朝向第二弹性臂22的力分量F2。在采用左右相同数量的第一凸起2111和第二凸起2211的设置时,第一水滴部231和第二水滴部232均产生对于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两侧作用力不均的状态,体现为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两端分别朝向一侧偏转,这也是两端受力具有反向受力分量的体现,这种受力的反向现象导致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两端总体受力具有相反力的分量,进而增加压入式接触端子100与电路板的通孔201的配合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也即第五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211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凸起2211的数量均不小于2,且数量差值为1。此时,所述第一水滴部231与第二水滴部232的偏转方向是同向的且朝向具有小数量凸起的一侧的弹性臂(第一弹性臂21或第二弹性臂22)偏转,此时两端具有同向力的分离,增加压入式接触端子100与通孔201的配合为偏向一侧的,单纯只可增强一侧的固定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的体积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是位于所述鱼眼间隙23在纵向方向的中间位置的所述第一凸起2111和第二凸起2211的体积可以分别大于位于所述鱼眼间隙23在纵向方向的两端位置的第一凸起2111和第二凸起2211的体积。靠近中间位置的凸起的体积最大,有利于增加压入式接触端子的弹性臂外缘最宽处与电路板的保持力,而靠近两端的凸起部体积最小,则有利于压入式接触端子顺利插入电路板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器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凸起和一个第二凹槽以及至少两个第二凸起和一个第一凹槽,且将所述凸起与凹槽的接触改为面接触,增加两个弹性臂的啮合稳定性,减少啮合过程中的相对扭矩,提高压入式接触端子的插拔稳定性。同时多个凸其和对应的凹槽过盈啮合,压入式接触端子的配合段与电路板通孔配合时接受过盈配合提供的反向力,增加弹性臂与电路板通孔的配合强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8)

1.一种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用于插入一电路板(200)上开设的导电的通孔(201)中,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设有压入所述通孔(201)内的弹性部(2),所述弹性部(2)包括一纵向延伸的鱼眼间隙(23)及形成所述鱼眼间隙(23)的第一弹性臂(21)及第二弹性臂(22),所述第一弹性臂(21)及所述第二弹性臂(22)沿纵向方向弯折延伸并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上位于所述鱼眼间隙(23)的横向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1)包括朝向所述第二弹性臂(22)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凸起(2111)及形成于每相邻两所述第一凸起(2111)之间的第一凹槽(2112),所述第二弹性臂(22)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弹性臂(21)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凸起(2211)及形成于每相邻两所述第二凸起(2211)之间的第二凹槽(2212),当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插入所述通孔(201)中,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被保持在所述通孔(201)的内壁(2011),所述第一弹性臂(21)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2)相向弹性形变,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横向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2212)抵触啮合,所述第二凸起(2211)与横向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2112)抵触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及所述第二凸起(2211)与所述第一凹槽(2112)的抵触啮合为弧面抵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凸起(2211)为截面边缘呈圆弧状,且具有沿一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横向方向的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柱状凸起,所述第一凹槽(2112)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为截面边缘呈圆弧状,且具有沿所述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孔状凹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凸起(2211)为截面边缘呈梯形形状,且具有沿一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横向方向的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柱状凸起,所述第一凹槽(2112)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为截面边缘呈梯形形状,且具有沿所述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孔状凹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均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产生面抵触,所述第二凸起(2211)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均与所述第一凹槽(2112)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产生面抵触。
6.如权利要求2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的相互抵触为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凸起(2211)与所述第一凹槽(2112)的相互抵触为过盈配合。
7.如权利要求2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凸起(2211)的数量差值为1。
8.如权利要求2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凸起(2211)的数量相等。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1)与所述第二弹性臂(22)均包括朝所述鱼眼间隙(23)向下弧状延伸的插入段(24)、自所述插入段(24)向上延伸的过渡段(25)、自所述过渡段(25)向上延伸的配合段(26)及连接两所述配合段(26)之间的连接段(27),当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插入所述通孔(201)时,所述配合段(26)抵接于所述通孔(201)的内壁(2011),所述若干第一凸起(2111)分布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1)的所述配合段(26),所述若干第二凸起(2211)分布于所述第二弹性臂(22)的所述配合段(26)。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还分布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1)设有的所述过渡段(25),所述第二凸起(2211)还分布于所述第二弹性臂(22)设有的所述过渡段(25)。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还分布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1)设有的所述插入段(24),所述第二凸起(2211)分布于所述第二弹性臂(22)还设有的所述插入段(24)。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分布于所述配合段(26)的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2212)的配合为过盈配合,分布于所述配合段(26)的所述第二凸起(2211)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2112)的配合为过盈配合,分布于所述过渡段(25)和所述插入段(24)的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2212)的配合为间隙配合,分布于所述过渡段(25)和所述插入段(24)的所述第二凸起(2211)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2112)的配合为间隙配合。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凹槽及所述第二凸起(2211)与所述第一凹槽(2112)抵触啮合后,所述鱼眼间隙(23)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和第二凸起(2211)的顶侧具有第一水滴部(231),所述鱼眼间隙(23)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和第二凸起(2211)的底侧具有第二水滴部(232),所述第一水滴部(231)的顶部相对于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对称轴(C-C)朝向一侧偏转,所述第二水滴部(232)的底部相对于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的对称轴(C-C)朝向另一侧偏转。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滴部(231)朝向于所述纵向方向上最靠近自身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凸起(2111)或所述第二凸起(2211)所在一侧方向偏转,所述第二水滴部(232)朝向于纵向方向上最靠近自身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凸起(2111)或所述第二凸起(2211)所在一侧方向偏转。
15.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于鱼眼间隙内均为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凸起(2211)与所述第一凹槽(2112)于鱼眼间隙内均为过盈配合。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鱼眼间隙(23)在纵向方向的中间位置的所述第一凸起(2111)和第二凸起(2211)的截面积分别大于位于所述鱼眼间隙(23)在纵向方向的两端位置的第一凸起(2111)和第二凸起(2211)的截面积。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第一弹性臂(21)与所述第二弹性臂(22)的所述配合段(26)的横向两外侧边缘沿着所述纵向方向直线延伸。
18.一种连接器,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设于所述外壳。
CN202022714231.2U 2020-11-20 2020-11-20 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 Active CN2132124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14231.2U CN213212421U (zh) 2020-11-20 2020-11-20 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14231.2U CN213212421U (zh) 2020-11-20 2020-11-20 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12421U true CN213212421U (zh) 2021-05-14

Family

ID=75828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14231.2U Active CN213212421U (zh) 2020-11-20 2020-11-20 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124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9597A (zh) * 2021-08-11 2021-12-17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扣合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9597A (zh) * 2021-08-11 2021-12-17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扣合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28960B (zh) 具有平面对准表面的表面安装插座装置
JP387567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1160591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including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detachably fitting to each other
US5542851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grounding
US20100267288A1 (en) Modular connector
CN101809821A (zh) 具有触头保持特征的电源连接器
CN209860189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US7553203B2 (en) Connecting terminal
TW200908457A (en) Connector
EP100415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5738550A (en) Press-fit pin fitting in a miniaturized through hole formed in a circuit board
CN213212421U (zh) 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
EP076873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2369686A1 (en) Shield case,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KR20050067047A (ko) 전기 커넥터
US6024608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ntacts retained in housing grooves
US8337261B2 (en) Contacts formed by electroforming and extended in direction roughly perpendicular to voltage application direction in electroperforming
US6749470B2 (en) Connector
EP1204177B1 (en) Board mount type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board mounting structure
US7371131B2 (en) Connector having retentive rib
EP080681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erminals with improved retention means
CN112467409A (zh) 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
TWI616037B (zh) 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US7387525B1 (en) Plug connector
EP0590797B1 (en) Board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