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89025U - 一种盖碗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盖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89025U
CN213189025U CN202021371844.4U CN202021371844U CN213189025U CN 213189025 U CN213189025 U CN 213189025U CN 202021371844 U CN202021371844 U CN 202021371844U CN 213189025 U CN213189025 U CN 2131890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wl
tea
cover
filter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7184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137184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890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890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890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able Devices 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盖碗,涉及茶具领域。包括彼此配合设置的碗盖和碗体,碗体设置有排放口组件,排放口组件包括第一滤孔和碗嘴,第一滤孔设置于碗体侧壁,碗嘴设置于碗体外侧壁配合第一滤孔使用,碗体还设置有过滤器,过滤器活动设置于碗体内。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盖碗很好的解决了使用盖碗分茶时茶汤溅出和茶叶、茶汤未分离的问题,这种盖碗还可以充当公道杯使用,避免茶叶久泡而导致茶汤苦涩。

Description

一种盖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盖碗。
背景技术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盖碗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叶盛水加盖,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至3分钟。在清雍正年间,盛行使用盖碗。
我们日常见到的盖碗一般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在《中国茶叶大辞典》中的定义为:盖碗,饮具。多见瓷质。上配盖下配茶托,茶托隔热便于持饮,这是一类由碗、盖、托三件组成的盖碗,是现代茶馆中最常见的标志性盖碗茶具,被茶人们称为“三才碗”。另一种是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中的说法是:盖碗,带盖的小碗,茶具,此类盖碗由碗和盖两件组成,近年来的茶文化复古潮流中,越来越多见。用来冲泡茶叶的盖碗,过去多用来冲泡花茶和铁观音,已经没有限制。使用时既可以用来泡茶后分饮,也可一人一套,当作茶杯直接饮茶用。
我们日常见到的盖碗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由碗、盖、托三件组成的盖碗;第二种是带盖的小碗,由碗和盖两件组成。第一种盖碗多用于自己单独品茗,即把它用作茶杯;第二种盖碗用于分饮,将茶泡入碗内,再分别倒入茶盏。但使用第二种盖碗分茶时,茶汤容易溅出,茶叶也容易一起倒入茶盏内,导致品茗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碗,解决了使用盖碗分茶时茶汤溅出和茶叶、茶汤未分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盖碗,其包括彼此配合设置的碗盖和碗体,上述碗体设置有排放口组件,上述排放口组件包括第一滤孔和碗嘴,上述第一滤孔设置于碗体侧壁,上述碗嘴设置于碗体外侧壁配合上述第一滤孔使用,上述碗体还设置有过滤器,上述过滤器活动设置于上述碗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过滤器可以包括手提部、折边部、环体部和底部,上述折边部设置于上述环体部上口,上述底部设置于上述环体部下口,上述环体部上口的直径大于上述环体部下口的直径,上述环体部的侧壁对称设有穿孔,上述手提部通过上述穿孔连接于上述环体部,上述底部设有第二滤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手提部还可以包括折叠部,上述折叠部设置于上述手提部首尾两端,上述折叠部通过上述穿孔将上述手提部连接于上述环体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碗体的碗口位置设置有凹面,上述凹面呈环形设置,上述过滤器通过上述折边部将上述过滤器设置于上述凹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手提部为弹性手提部,上述手提部呈半圆形状,上述手提部设置有第一隔热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过滤器的深度小于上述碗体的深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碗体的外侧壁对称设置有碗把,上述碗把设置有第二隔热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碗盖设置有盖把,上述盖把设置有第三隔热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碗盖的直径长度大于上述凹面的口径,小于上述碗体的口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碗体的口径大于上述碗体底部的直径,上述碗体的口径和通高均不超过15C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我们日常见到的盖碗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由碗、盖、托三件组成的盖碗;第二种是带盖的小碗,由碗和盖两件组成。第一种盖碗多用于自己单独品茗,即把它用作茶杯;第二种盖碗用于分饮,将茶泡入碗内,再分别倒入茶盏。但使用第二种盖碗分茶时,一是茶汤容易溅出,二是容易将茶叶一起倒入茶盏内,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盖碗因设置有上述碗嘴和上述第一滤孔,茶汤通过上述碗嘴倒入茶盏内,同时配合上述第一滤孔过滤掉了茶叶,很好的解决了茶汤溅出和茶叶、茶汤未分离的问题。上述活动设置的过滤器配合这种盖碗使用,有两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将茶叶投入上述过滤器,再向上述碗体内冲水,待茶泡好后直接拎一拎上述过滤器就可以使茶叶、茶汤分离;第二种,将茶叶直接投入上述碗体内(茶叶不置于上述过滤器内),待茶泡好后,往往需要一只公道杯,公道杯又叫作分茶器,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满足喝茶功效之需要,比如铁观音、乌龙茶泡入紫砂壶里,每一泡茶水是需要每次从壶中滤干倒出,这就需要一个承装茶水的容器,而且此容器还要方便倾倒茶水,另外像普洱茶同样一泡茶,前面倒出的与后面倒出的茶水浓度是有明显差别,如果有另外一个容器能够承装茶水就能够把前后茶水充分混合,而公道杯就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同时还需要一只茶漏配合公道杯使用,因此公道杯一是为了让茶叶和茶汤分离,二是为了让茶汤浓淡一致,本实施例中上述过滤器就充当了茶漏的角色,将上述过滤器放置于公道杯上,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内,通过上述过滤器过滤掉了茶叶,再由公道杯分茶于茶盏内。这种盖碗还可以直接充当公道杯使用:将茶叶投入上述过滤器,再向上述碗体内冲水,避免茶叶久泡而导致茶汤苦涩,因此需要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使茶叶和茶汤分离,此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盖碗充当了公道杯,将上述过滤器取出,实现了避免茶叶长时间浸在水中使茶汤太苦太浓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盖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碗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碗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盖碗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碗体,101-排放口组件,1011-碗嘴,1012-第一滤孔,102-凹面,103-碗把,1031-第二隔热部,200-过滤器,201-手提部,2011-折叠部,2012-第一隔热部,202-折边部,203-环体部,2031-穿孔,204-底部,2041-第二滤孔,300-盖碗,301-盖把,3011-第三隔热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2,图1所示为一种盖碗,图2所示为碗体10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盖碗,其包括彼此配合设置的碗盖300和碗体100,上述碗体100设置有排放口组件101,上述排放口组件101包括第一滤孔1012和碗嘴1011,上述第一滤孔1012设置于碗体100侧壁,上述碗嘴1011设置于碗体100外侧壁配合上述第一滤孔1012使用,上述碗体100还设置有过滤器200,上述过滤器200活动设置于上述碗体100内。我们日常见到的盖碗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由碗、盖、托三件组成的盖碗;第二种是带盖的小碗,由碗和盖两件组成。第一种盖碗多用于自己单独品茗,即把它用作茶杯;第二种盖碗用于分饮,将茶泡入碗内,再分别倒入茶盏。但使用第二种盖碗分茶时,一是茶汤容易溅出,二是容易将茶叶一起倒入茶盏内,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盖碗因设置有上述碗嘴1011和上述第一滤孔1012,茶汤通过上述碗嘴1011倒入茶盏内,同时配合上述第一滤孔1012过滤掉了茶叶,很好的解决了茶汤溅出和茶叶、茶汤未分离的问题。上述活动设置的过滤器200配合这种盖碗使用,上述过滤器200有两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将茶叶投入上述过滤器200,再向上述碗体内冲水,待茶泡好后直接拎一拎上述过滤器200就可以使茶叶、茶汤分离;第二种,将茶叶直接投入上述碗体100内(茶叶不置于上述过滤器200内),待茶泡好后,往往需要一只公道杯,公道杯又叫作分茶器,一碗茶,如果直接倒入茶盏,先倒出来的茶淡,后倒出来的茶浓,每个人盏中的茶汤浓淡都不一样,使用公道杯,就是为了均分茶汤,由此也升华到精神层面,继承了“公道”精神,同时还需要一只茶漏配合公道杯使用,因此公道杯一是为了让茶叶和茶汤分离,二是为了让茶汤浓淡一致,本实施例中上述过滤器200就充当了茶漏的角色,将上述过滤器200放置于公道杯上,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内,通过上述过滤器200过滤掉了茶叶,再由公道杯分茶于茶盏内。这种盖碗还可以直接充当公道杯使用:将茶叶投入上述过滤器200,再向上述碗体100内冲水,避免茶叶久泡而导致茶汤苦涩,因此需要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使茶叶和茶汤分离,此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盖碗充当了公道杯,将上述过滤器200取出,实现了避免茶叶长时间浸在水中使茶汤太苦太浓的功能。
如图1、2、3所示,图3所示为过滤器20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过滤器200可以包括手提部201、折边部202、环体部203和底部204,上述折边部202设置于上述环体部203上口,上述底部204设置于上述环体部203下口,上述环体部203上口的直径大于上述环体部203下口的直径,上述环体部203的侧壁对称设有穿孔2031,上述手提部201通过上述穿孔2031连接于上述环体部203,上述底部204设有第二滤孔2041,上述手提部201还可以包括折叠部2011,上述折叠部2011设置于上述手提部201首尾两端,上述折叠部2011通过上述穿孔2031将上述手提部201连接于上述环体部203,上述碗体100的碗口位置设置有凹面102,上述凹面102呈环形设置,上述过滤器200通过上述折边部202将上述过滤器200设置于上述凹面102,上述手提部201为弹性手提部,上述手提部201呈半圆形状,上述手提部201设置有第一隔热部2012。
上述过滤器200有两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将茶叶投入上述过滤器200内,用于放置茶叶,再向碗体100内冲水,水通过上述底部204的第二滤孔2041进入上述碗体100内,但茶叶不会沉入碗体100内,其目的是实现茶叶和茶汤分离,待茶泡好后,届时可以再拿出公道杯,手拎一拎上述过滤器200,将上述过滤器200放置于公道杯上,再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内,茶汤通过上述底部204的第二滤孔2041进入公道杯,且茶汤里的残渣可以二次过滤在上述过滤器200内,使得茶汤品质更高;第二种,直接向碗体100内投入茶叶(茶叶不置于上述过滤器200内),待茶泡好后,上述过滤器200充当茶漏的角色配合公道杯使用,将上述过滤器200放置在公道杯上,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内,碗体100内的茶汤通过上述底部204的第二滤孔2041进入公道杯内,且在倒茶汤的时候,茶叶不会穿过上述底部204的第二滤孔2041,而是过滤在上述过滤器200内。上述过滤器200的这两种实施方式最主要的目的都是实现茶叶和茶汤分离,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仅仅是本实施例中的实施方式,上述过滤器200亦可以其他方式实施。上述折叠部2011穿过上述穿孔2013将上述手提部201连接在上述环体203上,因此上述手提部201是可以活动的,且上述手提部201设置为弹性结构,捏合上述手提部201即可将上述手提部201从上述穿孔2031取下;捏合上述手提部201将上述折叠部2011对准上述穿孔2013后,再放手,上述折叠部2011穿过了上述穿孔2013,上述手提部201便又连接在了上述环体203上。需要指出的是,通过上述穿孔2031连接仅仅是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实施方式,亦可以用其他方式连接。上述碗体100靠近顶部位置设有凹面102,上述过滤器200是可以直接放置在上述凹面102上的,因此上述过滤器200不会沉入上述碗体100底部的,使用的时候不会出现需要用手伸入上述碗体100内将上述过滤器200取出的这种不佳现象,品茗之人是非常忌讳手碰到茶汤的,手上有汗,碰到茶汤可能会影响茶汤的味道,而且手上细菌多,病从口入,对健康也无益。此外,金属质地的上述过滤器200,刚泡好的一盏茶很烫,在上述过滤器200的上述手提部201设置有第一隔热部2012,这样将上述过滤器200拎出的时候会稍微不那么烫手。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什么质地的上述过滤器200,因设置有第一隔热部2012,第一隔热部2012始终会比其以外部分的手提部201冷却的更快,上述过滤器200的材质仅仅是本实施例中的实施方式。上大下小的上述过滤器200仅仅是为了配合本实施例中碗体100的形状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结构,在这里不作具体的限制。还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过滤器200的底部204设有第二滤孔2041,其目的是为了茶叶和茶汤分离,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滤孔2041也可以设在上述过滤器200的任何部位,只要能够实现过滤茶叶即可。
如图1、2、3、4所示,图四所示为碗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过滤器200的深度小于上述碗体100的深度,上述过滤器200的目的是要把茶叶与茶汤隔开,一般一盏茶倒一部分,茶叶会悬空在上述过滤器200内,如果上述过滤器200太低,甚至与上述碗体100底面切合,那么茶叶会被一直长时间浸泡而导致浓度不可控。上述碗体100的外侧壁对称设置有碗把103,上述碗把103设置有第二隔热部1031,常规盖碗的设计结构比较简单,当分茶于茶盏时直接拿起会烫手,上述碗把103是直接连接于上述碗体100上的,虽拿放比较方便,但上述碗把103还是会被上述碗体100传热,因此再在上述碗把103上设置上述第二隔热部1031,起到了防烫手的作用。上述碗盖300设置有盖把301,上述盖把300设置有第三隔热部3011,同上述第二隔热部1031设置的原理一样,通过上述盖把301拿放上述碗盖300虽然比较方便,但也容易烫手,因此在上述盖把301上加设上述第三隔热部2011,起到了防烫手的作用。
如图5所示,图5所示为一种盖碗,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碗盖300的直径长度大于上述凹面102的口径,小于上述碗体300的口径。用上述碗盖300在茶汤上刮动是喝盖碗茶最常见的用法,冲泡茶叶一般都是沸水,泡茶后产生的水蒸气会凝结在上述碗盖300上,用上述碗盖300刮动水面,可以使水珠沿着上述碗盖300重新流入上述碗体100中,其次,品茶要用上述碗盖300拨一拨使整盏茶汤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因此如果上述碗盖300是将上述碗体100整个覆盖放置,即无法使用上述碗盖300刮动茶汤,茶汤可能会浓淡不一。上述碗体100的口径大于上述碗体100底部的直径,上述碗体100的口径和通高均不超过15CM,盖碗的口径大,散热快,其次大口径的盖碗添水时有利于茶叶舒展,更适合评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盖碗,口径为9cm、通高为8cm,更适合两三知己相约品茗。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种盖碗,其包括彼此配合设置的碗盖300和碗体100,上述碗体100设置有排放口组件101,上述排放口组件101包括第一滤孔1012和碗嘴1011,上述第一滤孔1012设置于碗体100侧壁,上述碗嘴1011设置于碗体100外侧壁配合上述第一滤孔1012使用,上述碗体100还设置有过滤器200,上述过滤器200活动设置于上述碗体100内。我们日常见到的盖碗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由碗、盖、托三件组成的盖碗;第二种是带盖的小碗,由碗和盖两件组成。第一种盖碗多用于自己单独品茗,即把它用作茶杯;第二种盖碗用于分饮,将茶泡入碗内,再分别倒入茶盏。但使用第二种盖碗分茶时,一是茶汤容易溅出,二是容易将茶叶一起倒入茶盏内,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盖碗因设置有上述碗嘴1011和上述第一滤孔1012,茶汤通过上述碗嘴1011倒入茶盏内,同时配合上述第一滤孔1012过滤掉了茶叶,很好的解决了茶汤溅出和茶叶、茶汤未分离的问题。上述活动设置的过滤器200配合这种盖碗使用,有两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将茶叶投入上述过滤器200,再向上述碗体100内冲水,待茶泡好后直接拎一拎上述过滤器200就可以使茶叶、茶汤分离;第二种,将茶叶直接投入上述碗体100内(茶叶不置于上述过滤器200内),待茶泡好后,往往需要一只公道杯,公道杯又叫作分茶器,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满足喝茶功效之需要,比如铁观音、乌龙茶泡入紫砂壶里,每一泡茶水是需要每次从壶中滤干倒出,这就需要一个承装茶水的容器,而且此容器还要方便倾倒茶水,另外像普洱茶同样一泡茶,前面倒出的与后面倒出的茶水浓度是有明显差别,如果有另外一个容器能够承装茶水就能够把前后茶水充分混合,而公道杯就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同时还需要一只茶漏配合公道杯使用,因此公道杯一是为了让茶叶和茶汤分离,二是为了让茶汤浓淡一致,本实施例中上述过滤器200就充当了茶漏的角色,将上述过滤器200放置于公道杯上,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内,通过上述过滤器200过滤掉了茶叶,再由公道杯分茶于茶盏内。这种盖碗还可以直接充当公道杯使用:将茶叶投入上述过滤器200,再向上述碗体100内冲水,避免茶叶久泡而导致茶汤苦涩,因此需要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使茶叶和茶汤分离,此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盖碗充当了公道杯,将上述过滤器200取出,实现了避免茶叶长时间浸在水中使茶汤太苦太浓的功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盖碗,包括彼此配合设置的碗盖和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碗体设置有排放口组件,所述排放口组件包括第一滤孔和碗嘴,所述第一滤孔设置于碗体侧壁,所述碗嘴设置于碗体外侧壁配合所述第一滤孔使用,所述碗体还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活动设置于所述碗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碗,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包括手提部、折边部、环体部和底部,所述折边部设置于所述环体部上口,所述底部设置于所述环体部下口,所述环体部上口的直径大于所述环体部下口的直径,所述环体部的侧壁对称设有穿孔,所述手提部通过所述穿孔连接于所述环体部,所述底部设有第二滤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碗,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提部还包括折叠部,所述折叠部设置于所述手提部首尾两端,所述折叠部通过所述穿孔将所述手提部连接于所述环体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盖碗,其特征在于,所述碗体的碗口位置设置有凹面,所述凹面呈环形设置,所述过滤器通过所述折边部将所述过滤器设置于所述凹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碗,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提部为弹性手提部,所述手提部呈半圆形状,所述手提部设置有第一隔热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碗,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的深度小于所述碗体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碗,其特征在于,所述碗体的外侧壁对称设置有碗把,所述碗把设置有第二隔热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碗,其特征在于,所述碗盖设置有盖把,所述盖把设置有第三隔热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盖碗,其特征在于,所述碗体的口径大于所述碗体底部的直径,所述碗体的口径和通高均不超过15CM。
CN202021371844.4U 2020-07-13 2020-07-13 一种盖碗 Active CN2131890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71844.4U CN213189025U (zh) 2020-07-13 2020-07-13 一种盖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71844.4U CN213189025U (zh) 2020-07-13 2020-07-13 一种盖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89025U true CN213189025U (zh) 2021-05-14

Family

ID=75834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71844.4U Active CN213189025U (zh) 2020-07-13 2020-07-13 一种盖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890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735073B3 (en) Cup plunger
CN213189025U (zh) 一种盖碗
EP2275009B1 (en) Disposable tea set and teapot thereof
CN210643545U (zh) 一种上下层茶水分离的多功能电茶壶
JP2965289B2 (ja) 一杯立て紅茶の抽出器具および抽出方法
CN209983933U (zh) 一种能够自动沥水的陶瓷茶具
JPH0642581Y2 (ja) コーヒーフィルター
CN215533636U (zh) 一种滤杯
CN207561684U (zh) 一种360度旋转过滤茶具
CN210870881U (zh) 一种新型泡茶器
CN216932626U (zh) 一种合体型陶瓷茶壶
CN217565565U (zh) 便携式组合茶具
CN219206478U (zh) 一种便于更换茶叶的陶瓷茶具
CN210592904U (zh) 一种滤泡式纸杯
CN213292976U (zh) 一种新型一次性纸杯
CN212686159U (zh) 一种一次性纸杯
JP3245174U (ja) タンブラー
CN207912503U (zh) 工夫茶专用壶
KR200378011Y1 (ko) 다기용 거름망 구조
CN219088933U (zh) 一种手冲咖啡滤杯
CN219594332U (zh) 一种多功能饮品冲调器具
CN211380862U (zh) 一种手冲咖啡过滤壶
CN202277148U (zh) 一种具有下腔结构的茶壶
CN215457104U (zh) 一种基于流速限制的手冲茶滤杯
CN218683606U (zh) 多功能茶具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