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54624U - 旅行水壶 - Google Patents

旅行水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54624U
CN213154624U CN202020983991.0U CN202020983991U CN213154624U CN 213154624 U CN213154624 U CN 213154624U CN 202020983991 U CN202020983991 U CN 202020983991U CN 213154624 U CN213154624 U CN 2131546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tion plate
cavity
air hole
bottle
kett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8399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宏程
杨洪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Oulaike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Oulaike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Oulaike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Oulaike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8399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546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546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546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旅行水壶,属于水壶领域,其包括壶身以及盖设于所述壶身的壶盖,壶身内固定设置有加热装置和内胆,加热装置位于壶身的底部,内胆上端开口设置且内胆位于加热装置的上方,内胆与盖设于壶身上的壶盖相互密封的配合,壶盖内设置有上下设置且相互密封配合的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第二隔板的边缘与壶盖的内侧固定连接且相互密封配合,第二隔离板部分下凹形成第一容腔,第一容腔内可上下活动地设置有堵头,第一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第一容腔侧壁的第一气孔,第一隔板上对应第一容腔设置有第二气孔,第二气孔与第一容腔连通,壶盖上还设置有与第二气孔连通的第三气孔。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倾倒时防止水流出水壶。

Description

旅行水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旅行水壶。
背景技术
外出活动时,能够喝到清洁的淡水能够极大的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旅行水壶是外出活动时必备的装备,现有便于携带的可以烧水的旅行水壶,但是,外出活动时由于活动人员较多,使用水壶烧水时,水壶容易被活动人员碰倒,造成壶内饮用水的浪费或者造成烫伤。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旅行水壶,包括壶身以及盖设于所述壶身的壶盖,所述壶身内固定设置有加热装置和内胆,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壶身的底部,所述内胆上端开口设置且所述内胆位于所述加热装置的上方,所述内胆与盖设于所述壶身上的壶盖相互密封的配合,所述壶盖内设置有上下设置且相互密封配合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二隔板的边缘与所述壶盖的内侧固定连接且相互密封配合,所述第二隔板部分下凹形成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内可上下活动地设置有堵头,所述第一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容腔侧壁的第一气孔,所述第一隔板上对应所述第一容腔设置有第二气孔,所述第二气孔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所述壶盖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气孔连通的第三气孔。
其中,内胆用于盛水;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内胆以及内胆中的水,加热装置可以用现有技术的加热装置,例如不锈钢加热盘,其贴附在内胆的底部,通过设置在壶身上的插口与外接电源连接。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加热装置通过壶身上的插口与外接电源连通,加热装置工作,加热内胆及内胆中的水,内胆中的水被加热至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汽会通过第一容腔上的第一气孔进入到第一容腔中,然后再经过第一隔板上的第二气孔和壶盖上的第三气孔排出水壶,可以避免水被煮沸时,壶内压力过大,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水壶煮水时无需打开壶盖;同时,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孔径较小的多个气孔结构进行排气,能有效避免内胆内的水沸腾时沸水经过气孔结构从壶内溅出,进而降低安全隐患。
另外,当水壶倾倒时,第一容腔内的堵头会沿着第一容腔的侧壁向第一隔板滑动,从而堵头可以堵住第一隔板上的第二气孔,防止内胆中的水通过第二气孔流出内胆,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水壶在倾倒时能避免水从壶内流出。
其中,堵头的上表面与第一隔板的下表面均为光滑的水平面,堵头通过其上表面与第一隔板的下表面相抵可以达到堵住第二气孔的目的,堵头可以由不锈钢材料制成,以使堵头具有加到的质量,进而能确保堵住第二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腔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凸起。
第一容腔上的凸起用于支撑堵头,使得堵头与第一容腔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以保证内胆内的水蒸汽能顺利地通过第一气孔进入到第一容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腔的内侧壁自下往上呈扩宽状,所述堵头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容腔的形状相匹配设置。
堵头的形状与第一容腔的形状相匹配设置即堵头的侧边与第一容腔的内侧壁平行设置,其中,第一容腔的内侧壁自下往上呈扩宽状即第一容腔的内侧壁的上端朝外倾斜设置,因此当水壶的倾斜角度较小时,第一容腔上的与水壶的倾斜方向同向的内侧壁的倾斜角度要大于水壶本身的倾斜角度,进而能保证堵头能沿着第一容腔的内侧壁滑动,进而使堵头能顺利地堵住第一隔板上的第二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壶盖内还设置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密封配合设置,所述第三隔板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上方,所述第三隔板部分向上凸起形成第二容腔,所述第二容腔与所述第二气孔连通,且所述第二容腔的顶部对应所述第三气孔设置有插杆,所述插杆插设于所述第三气孔内,且所述插杆内开设有竖直贯穿所述插杆的第四气孔。
第一气孔与第一容腔连通、第二容腔与第二气孔连通,水蒸汽通过第一气孔进入到第一容腔后,再经由第二气孔后进入到第二容腔中,然后经由第二容腔上的第四气孔直接排除到水壶外,在此过程中水蒸汽不会接触到壶盖内的其他结构,可以有效避免壶盖内的其他结构受到水分的侵蚀。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隔板上环绕所述第一容腔设置有环状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第一隔板通过螺栓结构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且所述第一隔板压紧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的密封圈上;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环绕所述第二容腔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第三隔板通过螺栓结构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且所述第三隔板压紧在所述第二安装槽中的密封圈上。
其中,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上开设有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的通孔,用以使用螺栓结构将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此时,第二隔板通过第一安装槽中的密封圈与第一隔板相互密封的配合,第三隔板通过第二安装槽中的密封圈与第二隔板相互密封的配合,其中,第一安装槽环绕第一容腔设置,因此第一容腔通过第一安装槽中的密封圈与第一隔板相互密封配合设置形成第一密封腔,第二安装槽环绕第二容腔设置,因此第二容腔通过第二安装槽中的密封圈与第一隔板相互密封配合设置形成第二密封腔;因此内胆中产生的水蒸汽以及水只能经由第二密封腔和第一密封腔流出水壶,可以避免水壶中的水和水蒸汽进入到除了内胆和第二密封腔以及第一密封之外的结构,以有效保护其他结构免受水分的侵蚀。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隔板的下方还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容腔的第三容腔,所述盖板的边缘与所述第二隔板固定连接且相互密封地配合,所述第三容腔的底部开设有第五气孔。
其中,内胆的上端的开口与壶身的开口平齐或者超出壶身的开口,壶盖盖设在壶身上时,盖板与内胆的开口紧密相抵,从而可以实现内盖与内胆之间的密封配合,进而使得壶盖与内胆之间形成相互密封的结构,因此在水壶倾倒时,水分只能经由第五气孔进入到内盖与第二隔板之间的空间,不会进入到壶身内的其他结构,能有效避免壶身的其他结构受到水分的侵蚀,而由于第五气孔的孔径较小,因此壶身倾倒时只会有少量的水分进入到内盖与第二隔板之间的空间中,进而可以有效保证堵头封堵第二气孔之后的密封效果,避免因内盖与第二隔板之间的空间中水分进入的速度过快而导致堵头的封堵效果变差。
进一步的,所述壶身的上端的外侧设置有第一连接螺纹,所述壶盖的内侧对应所述第一连接螺纹设置有与之相匹配的第二连接螺纹。
壶盖通过其上的第一连接螺纹与壶身可拆卸的连接,旋紧壶盖时,盖板压紧在内胆的开口处,进而可以使得盖板与内胆密封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壶身的上端向内收缩设置形成安装环,所述第一连接螺纹设置于所述安装环的外侧,所述内胆的上部与所述安装环的内侧固定连接且相互密封地配合。
其中,壶身的上端向内收缩形成安装环,安装环在壶身上端的内侧形成凸起的阶梯状结构,因此内胆的上部与向内凹的安装环的内侧固定连接,会使得内胆的下侧与壶身的内侧壁之间具有空隙,该空隙可以降低内胆传递到壶身的热量,进而可以避免壶身热量过高而烫手。
下面结合上述技术方案以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中,水壶的内胆中的水被加热至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汽会通过第一容腔上的第一气孔进入到第一容腔中,然后再经过第一隔板上的第二气孔和壶盖上的第三气孔排出水壶,可以避免水被煮沸时,壶内压力过大,同时,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孔径较小的多个气孔结构进行排气,能有效避免内胆内的水沸腾时沸水经过气孔结构从壶内溅出,进而降低安全隐患。
另外,当水壶倾倒时,第一容腔内的堵头会沿着第一容腔的侧壁向第一隔板滑动,从而堵头可以堵住第一隔板上的第二气孔,防止内胆中的水通过第二气孔流出内胆,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水壶在倾倒时能避免水从壶内流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旅行水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二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三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壶身,11-安装环,111-第二连接螺纹,2-壶盖,21-第三气孔,22-第二隔板,221-第一容腔,2211-第一气孔,2212-凸起,23-第一隔板,231-第二气孔,24-第三隔板,241-第二容腔,242-第四气孔,243-插杆,25-盖板,251-第三容腔,252-第五气孔,26-第一连接螺纹,27-堵头,3-内胆,4-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4,一种旅行水壶,包括壶身1以及盖设于所述壶身1的壶盖2,所述壶身1内固定设置有加热装置4和内胆3,所述加热装置4位于所述壶身1的底部,所述内胆3上端开口设置且所述内胆3位于所述加热装置4的上方,所述内胆3与盖设于所述壶身1上的壶盖2相互密封的配合,所述壶盖2内设置有上下设置且相互密封配合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二隔板22的边缘与所述壶盖2的内侧固定连接且相互密封配合,所述第二隔板部分下凹形成第一容腔221,所述第一容腔221内可上下活动地设置有堵头27,所述第一容腔221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容腔221侧壁的第一气孔2211,所述第一隔板23上对应所述第一容腔221设置有第二气孔231,所述第二气孔231与所述第一容腔221连通,所述壶盖2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气孔231连通的第三气孔21。
其中,内胆3用于盛水;加热装置4用于加热内胆3以及内胆3中的水,加热装置4可以用现有技术的加热装置4,例如不锈钢加热盘,其贴附在内胆3的底部,通过设置在壶身1上的插口与外接电源连接。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加热装置4通过壶身1上的插口与外接电源连通,加热装置4工作,加热内胆3及内胆3中的水,内胆3中的水被加热至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汽会通过第一容腔221上的第一气孔2211进入到第一容腔221中,然后再经过第一隔板23上的第二气孔231和壶盖2上的第三气孔21排出水壶,可以避免水被煮沸时,壶内压力过大,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水壶煮水时无需打开壶盖;同时,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孔径较小的多个气孔结构进行排气,能有效避免内胆3内的水沸腾时沸水经过气孔结构从壶内溅出,进而降低安全隐患。
另外,当水壶倾倒时,第一容腔221内的堵头27会沿着第一容腔221的侧壁向第一隔板23滑动,从而堵头27可以堵住第一隔板23上的第二气孔231,防止内胆3中的水通过第二气孔231流出内胆3,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水壶在倾倒时能避免水从壶内流出。
其中,堵头27的上表面与第一隔板23的下表面均为光滑的水平面,堵头27通过其上表面与第一隔板23的下表面相抵可以达到堵住第二气孔231的目的,堵头27可以由不锈钢材料制成,以使堵头27具有加到的质量,进而能确保堵住第二气孔23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腔22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凸起2212。
第一容腔221上的凸起2212用于支撑堵头27,使得堵头27与第一容腔221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以保证内胆3内的水蒸汽能顺利地通过第一气孔2211进入到第一容腔221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腔221的内侧壁自下往上呈扩宽状,所述堵头27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容腔221的形状相匹配设置。
堵头27的形状与第一容腔221的形状相匹配设置即堵头27的侧边与第一容腔221的内侧壁平行设置,其中,第一容腔221的内侧壁自下往上呈扩宽状即第一容腔221的内侧壁的上端朝外倾斜设置,因此当水壶的倾斜角度较小时,第一容腔221上的与水壶的倾斜方向同向的内侧壁的倾斜角度要大于水壶本身的倾斜角度,进而能保证堵头27能沿着第一容腔221的内侧壁滑动,进而使堵头27能顺利地堵住第一隔板23上的第二气孔231。
进一步的,所述壶盖2内还设置有第三隔板24,所述第三隔板24与所述第一隔板23密封配合设置,所述第三隔板24位于所述第一隔板23的上方,所述第三隔板24部分向上凸起2212形成第二容腔241,所述第二容腔241与所述第二气孔231连通,且所述第二容腔241的顶部对应所述第三气孔21设置有插杆243,所述插杆243插设于所述第三气孔21内,且所述插杆243内开设有竖直贯穿所述插杆243的第四气孔242。
第一气孔2211与第一容腔221连通、第二容腔241与第二气孔231连通,水蒸汽通过第一气孔2211进入到第一容腔221后,再经由第二气孔231后进入到第二容腔241中,然后经由第二容腔241上的第四气孔242直接排除到水壶外,在此过程中水蒸汽不会接触到壶盖2内的其他结构,可以有效避免壶盖2内的其他结构受到水分的侵蚀。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隔板22上环绕所述第一容腔221设置有环状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第一隔板23通过螺栓结构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22,且所述第一隔板23压紧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的密封圈上;所述第一隔板2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环绕所述第二容腔241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第三隔板24通过螺栓结构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23,且所述第三隔板24压紧在所述第二安装槽中的密封圈上。
其中,第一隔板23、第二隔板22、第三隔板24上开设有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的通孔,用以使用螺栓结构将第一隔板23、第二隔板22、第三隔板24固定连接在一起。此时,第二隔板22通过第一安装槽中的密封圈与第一隔板23相互密封的配合,第三隔板24通过第二安装槽中的密封圈与第二隔板22相互密封的配合,其中,第一安装槽环绕第一容腔221设置,因此第一容腔221通过第一安装槽中的密封圈与第一隔板23相互密封配合设置形成第一密封腔,第二安装槽环绕第二容腔241设置,因此第二容腔241通过第二安装槽中的密封圈与第一隔板23相互密封配合设置形成第二密封腔;因此内胆3中产生的水蒸汽以及水只能经由第二密封腔和第一密封腔流出水壶,可以避免水壶中的水和水蒸汽进入到除了内胆3和第二密封腔以及第一密封之外的结构,以有效保护其他结构免受水分的侵蚀。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隔板22的下方还设置有盖板25,所述盖板25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容腔221的第三容腔251,所述盖板25的边缘与所述第二隔板22固定连接且相互密封地配合,所述第三容腔251的底部开设有第五气孔252。
其中,内胆3的上端的开口与壶身1的开口平齐或者超出壶身1的开口,壶盖2盖设在壶身1上时,盖板25与内胆3的开口紧密相抵,从而可以实现内盖与内胆3之间的密封配合,进而使得壶盖2与内胆3之间形成相互密封的结构,因此在水壶倾倒时,水分只能经由第五气孔252进入到内盖与第二隔板22之间的空间,不会进入到壶身1内的其他结构,能有效避免壶身1的其他结构受到水分的侵蚀,而由于第五气孔252的孔径较小,因此壶身1倾倒时只会有少量的水分进入到内盖与第二隔板22之间的空间中,进而可以有效保证堵头27封堵第二气孔231之后的密封效果,避免因内盖与第二隔板22之间的空间中水分进入的速度过快而导致堵头27的封堵效果变差。
进一步的,所述壶身1的上端的外侧设置有第一连接螺纹26,所述壶盖2的内侧对应所述第一连接螺纹26设置有与之相匹配的第二连接螺纹111。
壶盖2通过其上的第一连接螺纹26与壶身1可拆卸的连接,旋紧壶盖2时,盖板25压紧在内胆3的开口处,进而可以使得盖板25与内胆3密封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壶身1的上端向内收缩设置形成安装环11,所述第一连接螺纹26设置于所述安装环11的外侧,所述内胆3的上部与所述安装环11的内侧固定连接且相互密封地配合。
其中,壶身1的上端向内收缩形成安装环11,安装环11在壶身1上端的内侧形成凸起2212的阶梯状结构,因此内胆3的上部与向内凹的安装环11的内侧固定连接,会使得内胆3的下侧与壶身1的内侧壁之间具有空隙,该空隙可以降低内胆3传递到壶身1的热量,进而可以避免壶身1热量过高而烫手。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旅行水壶,包括壶身以及盖设于所述壶身的壶盖,所述壶身内固定设置有加热装置和内胆,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壶身的底部,所述内胆上端开口设置且所述内胆位于所述加热装置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与盖设于所述壶身上的壶盖相互密封的配合,所述壶盖内设置有上下设置且相互密封配合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二隔板的边缘与所述壶盖的内侧固定连接且相互密封配合,所述第二隔板部分下凹形成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内可上下活动地设置有堵头,所述第一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容腔侧壁的第一气孔,所述第一隔板上对应所述第一容腔设置有第二气孔,所述第二气孔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所述壶盖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气孔连通的第三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旅行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腔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旅行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腔的内侧壁自下往上呈扩宽状,所述堵头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容腔的形状相匹配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旅行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盖内还设置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密封配合设置,所述第三隔板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上方,所述第三隔板部分向上凸起形成第二容腔,所述第二容腔与所述第二气孔连通,且所述第二容腔的顶部对应所述第三气孔设置有插杆,所述插杆插设于所述第三气孔内,且所述插杆内开设有竖直贯穿所述插杆的第四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旅行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上环绕所述第一容腔设置有环状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第一隔板通过螺栓结构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且所述第一隔板压紧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的密封圈上;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环绕所述第二容腔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第三隔板通过螺栓结构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且所述第三隔板压紧在所述第二安装槽中的密封圈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旅行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的下方还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容腔的第三容腔,所述盖板的边缘与所述第二隔板固定连接且相互密封地配合,所述第三容腔的底部开设有第五气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旅行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身的上端的外侧设置有第一连接螺纹,所述壶盖的内侧对应所述第一连接螺纹设置有与之相匹配的第二连接螺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旅行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身的上端向内收缩设置形成安装环,所述第一连接螺纹设置于所述安装环的外侧,所述内胆的上部与所述安装环的内侧固定连接且相互密封地配合。
CN202020983991.0U 2020-06-02 2020-06-02 旅行水壶 Active CN2131546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83991.0U CN213154624U (zh) 2020-06-02 2020-06-02 旅行水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83991.0U CN213154624U (zh) 2020-06-02 2020-06-02 旅行水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54624U true CN213154624U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86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83991.0U Active CN213154624U (zh) 2020-06-02 2020-06-02 旅行水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546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129888U (zh) 滤网保温杯
KR20220002473U (ko) 휜 목형 보온컵
CN213154624U (zh) 旅行水壶
CN204950549U (zh) 一种智能自动保温报警电热水壶
CN205947655U (zh) 咖啡保温冲泡器
CN209153203U (zh) 一种饮品冲泡设备
CN210494641U (zh) 防尘罩与盖铰链连接式奶瓶
CN207784878U (zh) 调温冲奶杯
CN208755578U (zh) 便拆洗保温杯盖
CN216754138U (zh) 一种杯盖可蒸茶饮水的水杯
CN216875897U (zh) 一种保温壶盖的可拆过滤壶嘴
CN212912772U (zh) 蒸汽饭煲
CN210300495U (zh) 一种组合式水杯
CN205285828U (zh) 一种用于保温杯上的调温杯
CN216090076U (zh) 双层奶壶
JP2577689Y2 (ja) 茶こし器付ポット
CN213429647U (zh) 茶网、杯盖以及保温杯
CN218791938U (zh) 锅具
CN209241706U (zh) 一种蜂蜜存储装置
CN217959748U (zh) 一种接水盒及电饭煲
CN215777617U (zh) 一种带清理功能的可调节调味瓶
CN214762249U (zh) 一种可有效避免药材漂浮的中药材加工用蒸煮机构
CN212066487U (zh) 烹饪容器密封盖及辅食机
CN212815714U (zh) 一种电热杯出水口结构
CN220069469U (zh) 一种可拆卸式水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TRAVEL KETTLE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1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511

Pledgee: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Zhongshan Huangpu sub branch

Pledgor: ZHONGSHAN OULAIKE ELECTRIC APPLIANC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980010435